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杂疗方二十三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杂疗方二十三-原文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白朮八分陈皮五分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生姜五分桔梗七分

春三月加枳实减白朮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枳实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

上各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疑非仲景方。

长服诃黎勒丸方:疑非仲景方。

诃黎勒煨陈皮厚朴各三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三物备急丸方: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

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见《千金翼》。

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研炼栝蒌根防风桔梗文蛤鬼臼各十分太乙余粮十分烧干姜附子炮去皮桂枝去皮各四分

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救卒死方:

薤捣汁,灌鼻中。

又方:

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脉证见上卷。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又方:

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去齿下汤。汤下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肩引之。药下复增取一升,须臾立苏。麻黄三两去节。一方四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一两炙《千金》用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又方:

韭根一把乌梅二七个吴茱萸半升,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

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救溺死方:

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上疗自缢溺暍之法并出自张仲景为之,其意殊绝,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关,实救人之大术矣,伤寒家数有暍病,非此遇热之暍。见《外台》《肘后》目。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见《肘后方》。

大黄一两,切浸汤成下绯帛如手大烧灰乱发如鸡子大烧灰用久用炊单布一尺,烧灰败蒲一握三寸桃仁四十九枚,去皮尖熬甘草如中指节,炙銼。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汤,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先銼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杂疗方二十三-译文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在冬季的三个月,加入柴胡八分、白术八分、陈皮五分、大腹槟榔四枚(带皮子),用生姜五分、桔梗七分;春季的三个月,加入枳实减少白术,共六味;夏季的三个月,加入生姜三分、枳实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秋季的三个月,加入陈皮三分,共六味。

将上述药材各研碎,分为三份,每份用三升水,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如果行人走四五里路后服用一剂,如果身体感觉壅塞,可以适量增加甘草,每剂分为三小剂,每小剂用一升水,煮取七合,温服,再合并药渣为一剂。重新煮,总共成四剂。怀疑这不是仲景的方子。

长服诃黎勒丸方:怀疑不是仲景的方子。

诃黎勒三两,煨陈皮三两,厚朴三两。

将这三种药材研成末,用炼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用酒送服二十丸,可加至三十丸。

三物备急丸方: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然后倒入口中,让药液从牙缝中进入,效果显著。

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后研成脂状)。

上述药材必须新鲜,先捣碎大黄和干姜成末,再研入巴豆中,混合捣一千下,制成散剂,也可以用蜜制成丸剂,存放在密封容器中,不要让药性散失。主治心腹各种突发疾病,如中恶客忤,心腹胀满,突然疼痛如锥刺,气急口噤,突然死亡,用温水和苦酒服用像大豆大小的三四丸,如果不下去,可以捧着头使其吞下,片刻后症状会缓解,如果还未缓解,再服三丸,腹中会鸣响,随后会吐下而病愈。如果口噤,也必须撬开牙齿灌下。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见《千金翼》。

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栝蒌根、防风、桔梗、文蛤、鬼臼各十分,太乙余粮十分,烧干姜、附子(炮去皮)、桂枝(去皮)各四分。

将这十三种药材研成散剂,用酒服用方寸匕。

救卒死方:

将葱捣成汁,灌入鼻中。

又方:

取雄鸡冠割取血,用管吹入鼻中。

猪脂如鸡蛋大小,苦酒一升,煮沸后灌入喉咙中。

鸡肝及血,涂在脸上,用灰围住四周,立刻能站起来。

大豆二十七粒,用鸡蛋白和酒混合,全部吞下。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矾石半斤,用水一斗半煮化,用来浸泡脚,让脚踝没入水中。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骑在牛的面前,将葱汁灌入耳中,吹入皂荚末到鼻中,立刻见效。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然后饮用五毒诸膏散。如果有巴豆的话。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粪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用来洗浴,再取牛的稀粪一升,温酒灌入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病愈。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粪一丸,绞取汁灌下;如果没有湿的,可以用水煮干的狗粪,取汁。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所以安静而死,治方:脉证见上卷。菖蒲屑,吹入鼻两孔中,让人用桂屑放在舌下。

又方:

剪取左角发方寸,烧成末,用酒调和,灌入喉咙中,立刻能站起来。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不开,去齿下汤。汤下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肩引之。药下复增取一升,片刻后立刻苏醒。麻黄三两(去节)。一方四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一两(炙),《千金》用桂心二两。

将这三种药材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咽下,通治各种感忤。

又方:

韭菜根一把,乌梅二七个,吴茱萸半升(炒)。

将这三种药材用水一斗煮之,用病人的梳子搅拌,三次沸腾,梳子浮起表示病人存活,沉下表示死亡,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救自缢死,从早晨到晚上,即使已经冷却,也可以救治;从晚上到早晨,稍微困难一些,恐怕是因为阴气盛的缘故。然而夏天夜晚短于白天,又热,仍然可以救治。又说:如果心下微温,一天以上的,还可以救治。

慢慢解开绳索,不要截断,上下安放被卧之,一个人用脚踩住其两肩,手稍微拉住其头发,经常拉紧不要放松;一个人用手按住胸部上方,多次轻拍;一个人按摩揉搓臂和腿,屈伸之。如果已经僵硬,只需慢慢使其弯曲,并按住其腹部,如此一炊时间后,气从口中出来,呼吸眼开,而仍然继续拉按不要放下,也不要过于劳累,片刻后,可以稍微给予桂枝汤和粥清,含在口中,使其喉咙湿润,慢慢能够吞咽,等到稍微停止,如果先前让两个人用管吹其两耳,效果很好,这种方法最有效,没有不救活的。

凡中暑死,不可让其冷却,冷却就会死亡,治疗方法:

将草带弯曲,绕在中暑人的肚脐上,让三两个人在其中溺尿,使其保持温暖。也可以用热泥和弯曲的草,也可以敲击瓦碗底部,按及车缸,贴在中暑人身上,取尿使其流去,这是说道路穷尽,突然没有汤水时,让多人溺尿,使其保持温暖,如果是有汤水,就可以给予,不可用泥和车缸,因为这些东西冷,中暑是在夏天,得到热泥土,暖车缸,也可以使用。

救溺死方:

取灶中灰两石多,用来埋人,从头到脚,水从七个孔中流出,就活了。

上述治疗自缢、溺水和中暑的方法,都是出自张仲景,其方法非常独特,几乎不是常人能想到的,也不是本草所能涉及的,实际上是救人的大术。伤寒家所说的中暑病,不是这种遇热的中暑。见《外台》《肘后》目。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见《肘后方》。

大黄一两,切浸汤成下,绯帛如手大烧灰,乱发如鸡蛋大烧灰,用久用炊单布一尺,烧灰败蒲一握,三寸桃仁四十九枚,去皮尖熬,甘草如中指节,炙銼。

将这七种药材,用童子小便,按多少煎成汤,加入一大盏酒,然后加入大黄,去滓,分三次温服,先捣碎败蒲席半领,煎汤浴,穿衣被盖覆,片刻,通利数行,痛楚立刻减轻,大便及浴水变红,不要惊讶,这就是瘀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杂疗方二十三-注解

退五脏虚热:指通过药物调节,消除五脏(心、肝、脾、肺、肾)的虚热症状。

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一种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的柴胡饮子方剂,用于治疗热病。

柴胡:一种中药,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的功效。

白术:一种中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陈皮:一种中药,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大腹槟榔:一种中药,具有行气消食、利水消肿的功效。

生姜:一种中药,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桔梗:一种中药,具有宣肺、祛痰、利咽的功效。

枳实:一种中药,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结的功效。

甘草:一种中药,具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功效。

诃黎勒:一种中药,具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功效。

厚朴:一种中药,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大黄:一种中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的功效。

干姜:一种中药,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巴豆:一种中药,具有峻下逐水、破血消积的功效。

紫石英:一种中药,具有温肺、敛肺、止咳的功效。

白石英:一种中药,具有温肺、敛肺、止咳的功效。

赤石脂:一种中药,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功效。

钟乳:一种中药,具有温肺、敛肺、止咳的功效。

栝蒌根:一种中药,具有清热润肺、消肿散结的功效。

防风:一种中药,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

文蛤:一种中药,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

鬼臼: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

太乙余粮: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

烧干姜:一种中药,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附子:一种中药,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

桂枝:一种中药,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的功效。

薤:一种中药,具有发表、通阳、散结的功效。

皂荚:一种中药,具有祛风解表、通窍开闭的功效。

马屎: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牛洞稀粪: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狗屎: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导滞的功效。

菖蒲:一种中药,具有开窍醒神、祛风除湿的功效。

桂屑:一种中药,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麻黄:一种中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杏仁:一种中药,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乌梅:一种中药,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功效。

吴茱萸:一种中药,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

中暍:指因中暑而导致的疾病。

自缢:指自己用绳子套住脖子导致窒息而死。

溺死:指因溺水而导致的死亡。

暍:指因中暑而导致的疾病。

绯帛:古代的一种丝织品,这里指布条。

灶中灰:指炉灶中烧过的灰烬。

外台:古代医学著作,由唐代孙思邈所著。

肘后:古代医学著作,由唐代孙思邈所著。

乱发:指头发。

败蒲: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酒:指酒精饮料,这里用于药方中。

煎:指将药物放入水中煮沸。

浴:指将身体浸泡在药液中。

銼:指将药物研磨成粉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杂疗方二十三-评注

此段古文内容为中医药方,涉及多种疾病的救治方法。以下是对每一段内容的赏析:

1.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此方为调和四时之气的经典方剂,柴胡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之效,适用于治疗因肝郁气滞引起的虚热。方中白术、陈皮、大腹皮等药材,具有健脾利湿、理气和中之功效,适用于调和脾胃。此方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因时制宜的原则。

2. 长服诃黎勒丸方:诃黎勒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之效,适用于治疗肺燥咳嗽、热病伤阴等症。此方为长期服用之方,体现了中医治未病、预防为主的理念。

3. 三物备急丸方:此方为急症救治之方,大黄具有泻热通便、解毒消肿之效,干姜、巴豆具有温中散寒、逐水消肿之效。此方适用于治疗心腹卒痛、气急口噤等急症。

4.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此方为治疗伤寒之方,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散寒之效,适用于治疗伤寒表证。此方体现了中医治法多样、灵活变通的特点。

5. 救卒死方:此段内容为救治卒死之方,包括薤汁灌鼻、雄鸡冠血吹鼻、猪脂灌喉、鸡肝涂面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救治急症、注重急救的特点。

6.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此方为救治壮热卒死者之方,矾石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效,适用于治疗壮热、出血等症。

7.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此方为救治目闭卒死者之方,骑牛灌薤汁、吹皂荚末等方法,体现了中医救治急症、注重局部治疗的特点。

8.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此方为救治张口反折卒死者之方,灸手足两爪后、饮五毒诸膏散等方法,体现了中医救治急症、注重内外兼治的特点。

9.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此方为救治四肢不收、失便卒死者之方,马屎、牛洞稀粪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之效,适用于治疗寒凝腹痛、便秘等症。

10.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此方为救治小儿卒死而吐利之方,狗屎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之效,适用于治疗小儿热病。

11.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此方为救治尸蹶之方,菖蒲具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之效,适用于治疗气闭不通、神志不清等症。

12.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此方为救治卒死、客忤死之方,麻黄、杏仁、甘草等药材具有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之效,适用于治疗呼吸急促、咳嗽等症。

13.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此段内容为救治自缢死之方,体现了中医救治急症、注重时间节律的特点。

14.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此方为救治中暍死之方,体现了中医救治急症、注重环境适应的特点。

15. 救溺死方:此方为救治溺死之方,体现了中医救治急症、注重内外兼治的特点。

16. 上疗自缢溺暍之法并出自张仲景为之,其意殊绝,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关,实救人之大术矣,伤寒家数有暍病,非此遇热之暍。见《外台》《肘后》目:此段内容为对张仲景救治自缢、溺死、暍病等急症的总结,体现了张仲景在中医急救领域的卓越贡献。

17.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此方为治疗马坠及筋骨损伤之方,大黄、烧灰、乱发等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适用于治疗筋骨损伤。

18.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汤,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先銼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此段内容为治疗筋骨损伤的具体方法,体现了中医注重内外兼治、辨证施治的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杂疗方二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2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