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二十一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二十一-原文

(论一首 证六条 方七首)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

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敢当汗出,阴阳乃复。

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方见痉中)

产后腹中疼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右三昧,末之,炼蜜和为四九,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

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

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方见痉病中)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右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

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汤去沫。

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右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

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

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右三昧,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病引腰者,不能食饮。

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

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

若无当归,以穹穷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二十一-译文

问:新近生产的妇女有三种疾病,第一种是病痉,第二种是病郁冒,第三种是大便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医者说:新产后血虚、多出汗、喜欢受风,所以会导致病痉;失血后再出汗、受寒多,所以会导致病郁冒;失去津液,胃燥,所以大便困难。

产妇如果郁冒,脉象微弱,不能进食,大便反而坚硬,只是头部出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血虚导致厥逆,厥逆就会导致郁冒。郁冒的人想要解除病状,必须大汗出。因为血虚导致下厥,孤阳上升,所以头部出汗。所以产妇喜欢出汗,是因为失去了阴血,血虚导致阳气独盛,出汗后阴阳才能恢复。大便坚硬,呕吐不能进食,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方剂见呕吐中)

病状解除后能够进食,七八天后再次发热,这是胃部有实邪,可以用大承气汤治疗。(方剂见痉病中)产后腹部疼痛,可以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也可以治疗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产后腹痛,烦躁满闷不能入睡,可以用枳实芍药散治疗。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成黑色,但不能烧得过黑) 芍药等量

这两种药材,研成粉末,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三次,也可以治疗痈脓,用麦粥送服。

医者说:产妇腹痛,按照常规应该用枳实芍药散治疗,如果治不好,这是因为在腹中有干血附着在脐下,应该用下瘀血汤治疗;也可以治疗月经不调。

下瘀血汤方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这三种药材,研成粉末,炼蜜和成四九丸,用一升酒煎一丸,取八合,一次服下,新血下如豚肝。

产后七八天,如果没有太阳证,小腹部坚硬疼痛,这是恶露没有排尽。如果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在日晡时烦躁,不食,吃了就会说胡话,到夜晚就痊愈,应该用大承气汤治疗。这是热在里,结在膀胱。

产后风,持续数十天不解除,头部轻微疼痛,怕冷,时常有热感,心下闷,干呕出汗,虽然时间长了,但阳旦证还在,可以给阳旦汤。(即桂枝汤,方剂见下利中)

产后,受风发热,面色正常发红,喘息头痛,可以用竹叶汤治疗。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这十味药材,用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温服,温覆使汗出。如果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打破如豆大,煎药汤去沫。如果有呕吐,加半夏半升洗。

妇女乳中虚,烦躁呕吐,可以用安中益气竹皮大丸治疗。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这五种药材,研成粉末,用枣肉和成弹子大的丸子,用饮料服下一丸,一天三次,晚上两次服。如果有热,加倍白薇,烦躁喘息者加柏实一分。

产后下利虚极,可以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疗。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这六味药材,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加入阿胶使其完全溶解,分三次温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治疗妇女在草席上睡觉时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的,用小柴胡汤;如果头痛不痛但烦躁的,这个汤可以治疗。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这三种药材,用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疗妇女产后虚弱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呼吸短促,或者苦于小腹中急,摸病引腰,不能进食饮水。产后一个月,服用四五剂为好,使人强壮。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这六味药材,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一天服完。如果非常虚弱,加饴糖六两,汤煮好后放入火中加热使饴糖溶解。如果失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煮好后放入阿胶。如果没有当归,用穹穷代替;如果没有生姜,用干姜代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二十一-注解

新产妇人:指刚分娩后的妇女。

病痉:指因产后血虚、多汗、易受风邪而引起的痉挛症状。

病郁冒:指产后因失血、多汗、受寒而引起的头晕、昏沉等症状。

大便难:指产后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亡血:指失血过多。

汗:指汗液。

中风:指感受风邪。

郁冒:指头晕、昏沉。

亡津液:指津液流失。

胃燥:指胃中干燥。

脉微弱:指脉搏弱而无力。

不能食:指食欲不振。

大便反坚:指大便干燥。

头汗出:指头部出汗。

血虚而厥:指因血虚而导致的昏厥。

孤阳上出:指阳热之气上升。

阴阳乃复:指阴阳平衡恢复。

大承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

小柴胡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少阳病证。

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产后腹痛。

枳实芍药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产后腹痛。

下瘀血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产后瘀血。

太阳证:指太阳经的病证,表现为头痛、发热、身痛等。

恶露:指产后从子宫排出的血液和子宫内膜等组织。

阳旦汤:即桂枝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感冒等症。

竹叶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产后中风发热等症状。

妇人乳中虚:指妇女产后乳汁不足。

安中益气:指调和脾胃,补益气血。

竹皮大丸: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妇人乳中虚等症状。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产后下利虚极等症状。

千金:指《千金要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

草蓐:指草席。

风:指风邪。

四肢苦烦热:指四肢烦热不适。

头痛:指头部疼痛。

与小柴胡汤:指使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

干地黄:是一种中药药材,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

饴糖:是一种中药药材,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崩伤内衄:指子宫出血和鼻腔出血。

穹穷:是一种中药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干姜:是一种中药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二十一-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伤寒论》,是中医古籍中关于产后病的论述。作者张仲景以医家的敏锐观察和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描述了新产妇人可能出现的几种病症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文中提到的‘新产妇人有三病’,即病痉、病郁冒、大便难,分别对应现代医学中的产后痉孪、产后郁证、产后便秘。张仲景认为这些病症的成因与新产后血虚、出汗、喜风等因素有关,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在‘产妇郁冒’一段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郁冒的症状,如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等,并指出其病机为血虚而厥,厥而必冒。这里的‘血虚’和‘厥’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产后失血过多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郁冒的治疗,张仲景提出了‘冒家欲解,必大汗出’的治疗原则,认为通过发汗可以使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郁冒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医中被称为‘发汗解表’,是治疗表证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一段中,张仲景指出产后胃实的情况,并提出了大承气汤的治疗方案。这里的‘胃实’指的是产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等症状。大承气汤是一种攻下药,具有泻热通便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实之证。

文中还提到了当归生姜羊肉汤、枳实芍药散、下瘀血汤等方剂,这些都是中医治疗产后病的经典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产后风、产后中风、产后下利等病症,并针对这些病症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医治疗产后病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展现了中医治疗产后病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理论。张仲景的论述不仅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二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2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