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色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

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

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

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

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

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寒中于暮,

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风令脉浮,寒令脉急,

雾伤皮腠,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病,医下之,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

五藏病各有所恶,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夫诸病在藏,

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译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问曰:上工是如何治疗未发病的?师父说:治疗未发病的人,看到肝有病,知道肝会影响到脾,应该先增强脾的功能,在四季脾功能旺盛的时候,就不需要再补了。中工不懂这种相互影响,看到肝有病,不知道要增强脾的功能,只是单纯治疗肝。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脏有病,可以用酸味来补充,用焦苦来辅助,用甘味来调和。酸味进入肝脏,焦苦进入心脏,甘味进入脾脏。脾脏能伤害肾脏,肾脏气虚,水液就不能正常运行;水液不运行,心火就会旺盛,从而伤害到肺;肺受伤,金气就不能正常运行;金气不运行,肝气就会旺盛。所以,增强脾的功能,肝脏自然会恢复。这就是治疗肝脏疾病同时增强脾功能的关键。肝脏虚弱时可以用这种方法,肝脏过于旺盛时则不需要。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经》上说要补虚泻实,补充不足,减少过剩,就是这个意思。其他脏腑也是按照这个原则。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人因为继承了五常(五行)而生长,风气虽然能养育万物,也能伤害万物,就像水能使船浮起,也能使船翻覆。如果五脏元气通畅,人就会安康。而邪风侵扰,很多人因此丧命。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各种疾病,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腑,这是内因;二是四肢九窍,血脉相互传递,壅塞不通,这是外因;三是由于房事、金刃、虫兽的伤害。根据这些情况,疾病的根源就可以完全了解。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如果人能够保养身体,小心谨慎,不让邪风侵袭经络,一旦经络受到轻微影响,还没有传到脏腑,就及时治疗。四肢刚开始感到沉重,就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不要让九窍(耳、目、口、鼻、舌、身)闭塞。还要遵守法律,避免禽兽的伤害,房事不要过度,饮食要节制冷、热、苦、酸、辛、甘等,不要让身体有任何衰弱,这样疾病就不会侵入皮肤纹理。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色微赤非时者死。

问曰:病人面部有气色变化,我想听听您的解释。师父说:鼻尖发青,腹部疼痛,感觉寒冷的人会死(也有说法是腹部寒冷,感觉疼痛的人会死)。鼻尖微黑,有水湿;颜色发黄,胸部有寒气;颜色发白,是失血;颜色微红,不是正常时间出现的,会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眼睛瞪得圆圆的,是痉病,无法治疗。另外,脸色发青是疼痛,发黑是劳损,发红是风病,发黄是便秘,颜色鲜明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师父说:病人说话声音低沉而喜欢惊叫的,是骨节间的病;说话声音沉闷不清的,是心膈间的病;说话声音细而长的,是头部的病(也有说法是头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父说:呼吸时肩膀摇动的,是心脏有硬块;呼吸时气息引动胸中上气的,是咳嗽;呼吸时张口短气的,是肺痿,会有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父说:吸气微快,病在中焦,是实证,可以泻下就会痊愈,虚证则无法治疗。在上焦,吸气急促,在下焦,吸气深长,这些都很难治疗。呼吸时身体摇动,颤抖不已的,无法治疗。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师父说:寸口脉跳动,是因为它旺盛的时候跳动,比如肝旺时颜色青,四季的颜色也随着变化。如果肝的颜色青却变成白色,不是该有的颜色和脉象,都表示有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问曰:有未到的时候却到了,有到了却没到,有到了却不去,有到了却过度的,这是什么意思?师父说:冬至之后,甲子日半夜少阳之气开始升起,少阳之时,阳气开始生发,天气变得温和。如果没有等到甲子日,天气就变得温和,这就是未到却到了;如果到了甲子日,天气还没变温和,这就是到了却没到;如果到了甲子日,天气非常寒冷,这就是到了却不去;如果到了甲子日,天气温暖得像盛夏的五六月,这就是到了却过度了。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师父说:病人的脉象浮在前面的,病在表;脉象浮在后面的,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走,一定会出现短气而极度疲劳的症状。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问曰:经上说的‘厥阳独行’,是什么意思?师父说:这是因为有阳无阴,所以称为厥阳。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问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表示实证,滑表示气滞,实证和气滞相搏,血气进入脏腑就会死亡,进入六腑就会痊愈,这被称为突然昏厥,是什么意思?师父说:嘴唇和口唇发青,身体寒冷,是进入脏腑,就会死亡;如果身体和缓,汗自然流出,是进入六腑,就会痊愈。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脉象脱失,进入脏腑就会死亡,进入六腑就会痊愈,是什么意思?师父说:这不是特指一种病,所有的病都是这样。比如浸淫疮,从口开始蔓延到四肢的可以治疗,从四肢蔓延到口中的就不可治疗;病在体外的可以治疗,进入体内的就会死亡。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问曰:阳病有十八种,是什么意思?师父说:头痛、颈项、腰部、脊椎、手臂、脚部抽搐疼痛。阴病也有十八种,是什么意思?师父说:咳嗽、气喘、呃逆、咽喉不适、肠鸣、腹胀、心痛、拘谨。

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五脏各有十八种病,加起来是九十种病;人还有六种轻微的病,每种十八种,加起来是一百八种病,五劳、七伤、六极、妇女的三十六种病,都不包括在内。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清邪在上,浊邪在下,大邪侵袭体表,小邪侵袭体内,食物不洁之邪,从口进入的是宿食。五种邪气侵入人体,各有其规律,风邪在白天侵袭,寒邪在傍晚侵袭,湿邪在下部侵袭,雾邪在上部侵袭,风邪使脉象浮,寒邪使脉象急,雾邪伤害皮肤和肌肉,湿邪流注关节,食物伤害脾胃,极寒伤害经脉,极热伤害络脉。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问曰:疾病有需要紧急治疗内脏和外表的,是什么意思?师父说:疾病,医生用泻法治疗,如果接着出现下利清稀的粪便不止,身体疼痛,就紧急治疗内脏;之后身体疼痛减轻,清稀的粪便自然恢复正常,就紧急治疗外表。如果疾病是慢性病加上急性病,应该先治疗急性病,然后再治疗慢性病。

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师父说:五脏各有适合治疗的病,各有不适合治疗的病,根据不适合治疗的病来判断疾病。病人平时不应该吃的食物,却突然非常想吃,一定会发热。如果各种疾病发生在脏腑,想要攻下,就要根据适合治疗的病来攻下,比如口渴的人,就给猪苓汤。其他情况都类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注解

上工:指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的医生。

治未病:指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调理,强调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

肝:中医学中的五器官之一,代表肝脏。

脾:中医学中的五器官之一,代表脾胃。

四季:指一年中的春、夏、长夏、秋、冬四个季节。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认为的五种永恒不变的道德准则。

风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中影响人体健康的气流。

五藏:中医学中的五器官,即心、肝、脾、肺、肾。

元真: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生命的根本。

经络: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九窍: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耳、目、鼻、口、舌、肛门、尿道等九个通道。

房室:指性生活。

金刃:指金属或刀刃等锐器。

虫兽:指昆虫和野兽。

气色: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的面色和气色。

鼻头:指鼻子的前端。

色青:指面色呈现青色,通常与寒邪有关。

色黑:指面色呈现黑色,通常与肾虚有关。

色黄:指面色呈现黄色,通常与脾胃虚弱有关。

色白:指面色呈现白色,通常与气血不足有关。

色赤:指面色呈现红色,通常与热邪有关。

色鲜明:指面色明亮且颜色鲜明。

语声:指人的说话声音。

息:指呼吸。

肩:指肩膀。

胸中:指胸部。

寸口:指手腕部的寸口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部位。

甲子:指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周期,即六十年循环一次。

少阳:中医学中的概念,指阳气初生之时。

厥阳:中医学中的概念,指阳气过盛,失去阴阳平衡的状态。

卒厥:中医学中的概念,指突然晕厥。

脉脱: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脉搏微弱或消失。

入藏:中医学中的概念,指病邪进入内脏。

入府:中医学中的概念,指病邪进入腑脏。

阳病: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与阳气有关的疾病。

阴病: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与阴气有关的疾病。

清邪:中医学中的概念,指清冷的邪气。

浊邪:中医学中的概念,指浑浊的邪气。

馨饪之邪:中医学中的概念,指食物中的邪气。

法度:中医学中的概念,指邪气侵入人体的规律。

王法:指国家的法律。

禽兽灾伤:指禽兽造成的伤害。

清谷:指清稀的谷物,这里指食物。

痼疾: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久治不愈的疾病。

卒病:中医学中的概念,指突然发作的疾病。

五劳: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五种过度劳累导致的疾病。

七伤: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七种伤害身体的行为。

六极:中医学中的概念,指六种极度虚弱的状态。

妇人三十六病:中医学中的概念,指妇女特有的三十六种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评注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此段文字阐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即预防为主,通过观察肝病的传变规律,提前对脾进行调养,以防止邪气侵犯。‘上工’指医术高超的医生,他们能够预见疾病的潜在发展,采取预防措施,而‘中工’则缺乏这种预见能力,只针对肝病本身进行治疗。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医的全面观和预防观,强调了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此句进一步对比了‘上工’和‘中工’的医术差异。‘中工’只看到肝病本身,而不了解其传变规律,因此只治疗肝病,忽视了脾的调养,这表明‘中工’在治疗上缺乏深度的分析和预见能力。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此段描述了治疗肝病的具体方法,即使用酸味、焦苦味和甘味药物。中医认为,酸味可以补肝,焦苦味可以助心,甘味可以调脾。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五味入五脏’理论,即不同的味道对应不同的脏腑,通过调整味道来达到调和脏腑的目的。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这段文字阐述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病理传变。脾伤及肾,肾水不行,心火旺盛,进而影响肺金,最终导致肝气过盛。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即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一脏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其他脏腑。

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此句总结了治疗肝病的核心方法,即通过实脾来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调和的原则。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此句强调了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对于肝虚的病人适用此法,而对于肝实的病人则不适用。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此句引用了经典文献,强调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虚实情况进行补泻。

余藏准此。

此句表明作者将上述原则应用于其他脏腑的治疗中。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此段文字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的生命受到五常(五行)的影响,风气既能滋养生命,也能损害生命,如同水能浮舟也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此句强调了五脏元真(脏腑功能)通畅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此句指出外来的邪气(如客气、邪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此段文字概括了导致疾病的三个主要原因,即内因、外因和意外伤害。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此句总结了上述三种病因,认为通过对病因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疾病的产生。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此段文字提出了预防疾病的方法,包括避免邪风侵犯、及时治疗、保持身体健康等方面。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此句提出了关于面部气色与疾病关系的疑问。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此段文字描述了面部气色与疾病的关系,如鼻头色青可能表示腹中疼痛,色黑可能表示有水气,色黄可能表示胸上有寒,色白可能表示失血。

色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面部气色异常所代表的疾病和预后。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此段文字对面部气色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此段文字描述了患者语声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语声寂静喜惊呼可能表示骨节间疾病,语声喑喑然不彻可能表示心膈间疾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可能表示头部疾病。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此段文字描述了呼吸和气息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呼吸时肩膀摇动可能表示心中坚实,呼吸时引动胸中上气可能表示咳嗽,呼吸时张口短气可能表示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此段文字描述了呼吸的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如呼吸微数可能表示中焦疾病,实则可以下之即愈,虚者则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呼吸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指出上焦和下焦的呼吸异常都难以治疗。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此句强调了呼吸动摇振振的病人难以治愈。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此段文字描述了脉象与疾病的关系,认为脉象的变化与脏腑的旺衰有关,如肝旺时脉象呈青色。

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脉象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指出脉象与正常时相不符时,应考虑疾病的存在。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此句提出了关于脉象的四个不同情况的疑问。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此段文字解释了脉象的四个不同情况,即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并解释了这些情况与天时变化的关系。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此段文字进一步解释了脉象的四个不同情况与天时变化的具体关系。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此段文字描述了脉象与疾病部位的关系,认为脉浮在前表示病在表,脉浮在后表示病在里。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此句提出了关于“厥阳独行”的疑问。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此段文字解释了“厥阳独行”的含义,即指阳气过盛而无阴气制约。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此段文字提出了关于寸脉沉大而滑的脉象的疑问,并解释了其与疾病的关系。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此段文字解释了寸脉沉大而滑的脉象所代表的疾病预后。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

此句提出了关于脉脱的疑问。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此段文字解释了脉脱与疾病的关系,认为脉脱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现象。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此段文字通过比喻说明了脉脱与疾病的关系,即疾病的部位决定了治疗的难易程度。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此句提出了关于阳病十八的疑问。

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此段文字列举了阳病十八的症状,包括头痛、项强、腰痛、脊痛、臂痛、脚掣痛等。

阴病十八,何谓也?

此句提出了关于阴病十八的疑问。

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此段文字列举了阴病十八的症状,包括咳嗽、上气、喘息、哕逆、咽喉不适、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

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此段文字概括了中医疾病分类的体系,包括五脏病、六微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病等。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此段文字描述了邪气的性质和分布,认为清邪在上,浊邪在下,大邪在表,小邪在里,饮食之邪从口入。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此段文字进一步描述了五邪对人体的影响,包括风邪、寒邪、湿邪、雾邪、热邪等,以及它们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影响。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此句提出了关于疾病治疗顺序的疑问。

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此段文字解释了疾病治疗顺序的原则,即先治疗里证,后治疗表证。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此段文字进一步强调了治疗顺序的重要性,即先治疗急性病,后治疗慢性病。

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此段文字描述了五脏病的特点,认为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喜恶,疾病的发生与脏腑的喜恶有关。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此段文字描述了疾病与饮食的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饮食不当有关。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此段文字描述了治疗疾病的方法,即根据疾病的特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余皆仿此。

此句表明上述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2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