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原文

(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

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

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

风伤皮毛,热伤血脉*。

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

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

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斤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取三丸,日三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右九味,口父 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喝,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洗,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眼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千金》甘草汤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二枚(去皮子炙焦)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右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译文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问:热在上焦导致的咳嗽变成肺痿,这种病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说:可能是由于出汗过多,或者呕吐,或者消渴,小便次数增多,或者大便困难,又或者是因为服用快速泻药导致大量津液流失,所以才会得这种病。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患有咳嗽气逆的病,通过脉诊如何知道这是肺痈?应当有脓血,吐出来就会死亡,那么脉象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说:寸口脉微而数,微表示有风,数表示有热;微则汗出,数则怕冷。风邪侵袭卫分,呼气不顺畅;热邪侵袭营分,吸气不顺畅。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停留在肺中,患者就会咳嗽,口干,喘促,胸中隐痛,脉象滑数,这是肺痈,咳嗽时唾液中有脓血。

脉数而虚的是肺痿,脉数而实的是肺痈。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斤,大枣七枚,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喝,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千金》甘草汤甘草二两*。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二枚(去皮子炙焦)。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注解

肺痿:指肺脏功能衰竭,表现为咳嗽、吐痰等症状,古代医书中常见病名。

汗出:指身体出汗,中医认为汗为心液,出汗过多可导致津液亏损。

呕吐:指胃内容物逆流出口,中医认为与脾胃功能有关。

消渴:指糖尿病,古代医书中称为消渴病,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小便利数:指小便次数增多,中医认为与肾气不足有关。

便难:指大便困难,中医认为与肠胃功能有关。

快药:指具有强烈作用的药物,如峻下剂。

津液: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血液、体液等,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寸口脉:指手腕寸口处的脉象,中医认为寸口脉可以反映心肺功能。

肺痈:指肺部感染,表现为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状。

脓血:指血液和脓液,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现。

上气:指呼吸困难,中医认为与肺气不足有关。

面浮肿:指面部出现水肿,中医认为与肺气不宣有关。

肩息:指呼吸时肩部起伏,中医认为与肺气不足有关。

肺胀:指肺部气机不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遗尿:指夜间尿床,中医认为与肾气不足有关。

甘草干姜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痿、咳嗽等症状。

射干麻黄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咳嗽、上气等症状。

皂荚丸: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咳嗽、上气等症状。

厚朴麻黄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咳嗽、上气等症状。

泽漆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咳嗽、上气等症状。

麦门冬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痿、咳嗽等症状。

葶苈大枣泻肺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痈、胸满等症状。

桔梗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痈、咳嗽等症状。

越婢加半夏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胀、咳嗽等症状。

小青龙加石膏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胀、咳嗽等症状。

炙甘草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痿、咳嗽等症状。

生姜甘草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痿、咳嗽等症状。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痿、咳嗽等症状。

桔梗白散: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痈、咳嗽等症状。

苇茎汤: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肺痈、咳嗽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金匮要略》,为中医经典之一,详细论述了肺痿、肺痈等肺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赏析:此段提出了肺痿的成因,认为肺痿多因上焦热邪,导致津液亏损,从而引发咳嗽。师曰的回答则是对肺痿病因的具体阐述,包括汗出、呕吐、消渴等多种情况,以及因下利而加重津液损失。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赏析:寸口脉数是中医诊断肺痿的重要脉象,师曰的回答进一步明确了寸口脉数与肺痿的关系。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赏析:此句描述了肺痈的症状,包括口干、胸痛、脉滑数等,以及咳唾脓血这一典型表现。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赏析:此句进一步区分了肺痿和肺痈的脉象特征,虚者为肺痿,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

赏析:此段讨论了如何通过脉象来诊断肺痈,寸口脉微而数是肺痈的脉象特征,微为风,数为热,汗出和恶寒是伴随症状。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

赏析:此句解释了风邪和热邪对人体的影响,风邪侵袭卫气,导致呼气不畅;热邪侵袭荣气,导致吸气不畅。

风伤皮毛,热伤血脉。

赏析: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风邪和热邪对皮毛和血脉的伤害。

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

赏析:此句描述了风邪侵袭肺部后的症状,包括咳嗽、口干、喘满、咽燥、唾浊沫、振寒等。

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

赏析:此句说明了热邪过盛导致血液凝滞,形成痈脓,并表现为吐出如米粥状的脓血。

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赏析:此句强调了肺痈的治疗时机,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挽救生命,而脓成则预后不良。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

赏析:此句描述了上气病的表现,包括面浮肿、肩息、脉浮大等,提示预后不良。

又加利,尤甚。

赏析:此句说明了上气病伴随腹泻等并发症时,病情会进一步加重。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赏析:此句指出上气喘而躁的病证属于肺胀,若伴有风水病,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赏析:此句描述了肺痿不咳而吐涎沫的症状,并解释了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即上焦虚不能制约下焦。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赏析:此句指出肺中冷导致的症状,包括眩晕、多涎唾等,并推荐了甘草干姜汤来温中。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赏析:此句说明了服用甘草干姜汤后出现口渴的症状,提示可能是消渴病。

甘草干姜汤方、射干麻黄汤方、皂荚丸方、厚朴麻黄汤方、泽漆汤方、麦门冬汤方、葶苈大枣泻肺汤方、桔梗汤方、越婢加半夏汤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方等,均为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不同的肺部疾病。

赏析:以上方剂均为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和用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附方中的炙甘草汤、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桔梗白散、苇茎汤等,均为治疗肺部疾病的辅助方剂。

赏析:这些附方为临床治疗肺部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2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