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痉湿暍病脉诊第二-原文
(论一首 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痉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𬹼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
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右锉,以水~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痉湿暍病脉诊第二-译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𬹼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
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就是中暑了。出汗后感到怕冷,身体发热并且口渴,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的配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这五味药材,用一斗水煮,等到米煮熟汤也煮好了,去掉杂质,温热时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太阳中暑,身体发热且疼痛沉重,脉搏微弱,这是因为在夏天不小心喝了冷水,水在皮肤中流动导致的。可以用一物瓜蒂汤来治疗。
一物瓜蒂汤的配方:瓜蒂二十个。
将瓜蒂切碎,用一升水煮取五合,去掉杂质,一次性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痉湿暍病脉诊第二-注解
太阳病:中医术语,指由外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太阳为六经之一,位于人体最外层,代表外邪初侵人体时的病变。
发热:中医术语,指体温升高,常与邪气侵袭有关。
无汗:中医术语,指身体不出汗,多与表邪有关。
恶寒:中医术语,指怕冷,多与寒邪有关。
脉沉而细:中医术语,指脉象深沉而细弱,多见于里虚寒证。
发汗: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发汗驱散表邪。
拘急:中医术语,指肌肉紧张,不灵活。
疮家:中医术语,指有疮疡疾病的人。
颈项强急:中医术语,指颈部肌肉紧张,活动受限。
口噤:中医术语,指口不能张开,多因风邪侵袭所致。
背反张:中医术语,指背部肌肉紧张,呈现反张状态。
痉病:中医术语,指因邪气侵袭导致的肌肉紧张、抽搐等症状。
栝蒌桂枝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太阳病引起的痉病。
葛根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太阳病引起的刚痉。
大承气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
湿痹:中医术语,指湿邪引起的痹症。
麻黄加术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湿家身烦疼。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风湿引起的身疼发热。
防己黄芪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风湿引起的身重、汗出恶风。
桂枝附子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风湿相搏引起的身体疼烦。
白术附子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风湿相搏引起的身体疼烦。
甘草附子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风湿引起的骨节疼烦。
太阳中暍:中医术语,指夏季因暑热引起的疾病。
太阳:中医术语,指人体十二经络之一,与自然界中的太阳相对应,负责调节身体表面的温度和汗液分泌。
中暍:中医术语,指夏季因暑热而导致的身体不适,表现为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汗出恶寒:中医术语,指出汗后感觉寒冷,通常与阳气不足有关。
身热而渴:中医术语,指身体发热且口渴,多与体内有热邪有关。
白虎加人参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夏季因暑热导致的身体不适,方中以石膏、知母清热,人参补气。
知母:中药材,性寒,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石膏:中药材,性寒,具有清热解毒、除烦止渴的功效。
甘草:中药材,性平,具有调和药性、清热解毒的功效。
粳米:中药材,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人参:中药材,性温,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瓜蒂:中药材,性寒,具有涌吐痰食、清热解毒的功效。
一物瓜蒂汤:中医方剂名,由瓜蒂一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夏季因暑热导致的身体不适,尤其是有饮食停滞、胸腹胀满等症状。
顿服:中医术语,指一次性服用药物,通常用于峻猛的药物或需要迅速起效的方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痉湿暍病脉诊第二-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太阳中暍证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首句‘太阳中热者,暍是也。’中的‘太阳’指的是中医经络中的太阳经,‘暍’即中暑,这里指出中暑是由于太阳经中热所致。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描述了中暑的症状,汗出表明身体散热,恶寒则说明体表受凉,身热而渴则是体内热盛,口渴欲饮的表现。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中的‘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中暑的经典方剂,方中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和人参各具功效。知母和石膏清热泻火,甘草和中调药,粳米养胃,人参补气。全方共奏清热生津、益气解暑之效。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说明了白虎加人参汤的制备方法和服用方法,强调煎煮时需煮至米熟,去滓后温服,每日三次。
接下来‘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进一步说明了中暑的严重程度,身热疼重表明体内热盛,脉微弱则说明正气不足。
‘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指出中暑的原因是夏季贪凉饮冷水,导致水湿内侵,阻碍气机。
‘一物瓜蒂汤主之’中的‘一物瓜蒂汤’是另一种治疗中暑的方剂,方中仅用瓜蒂一味,取其涌吐之力,以排除体内湿热。
‘瓜蒂二十个’说明了瓜蒂的用量,‘右锉,以水~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则是瓜蒂汤的制备和服用方法,强调锉碎后煮取适量,去滓后一次性服用。
整段古文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强调根据病因、病机、症状来制定治疗方案,同时注重药物的配伍和煎煮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