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原文

(证二条 方六首)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

如其不差,当云何?

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巢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蟋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右二十三昧,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蟅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两

右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右三味,作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一方云母作云实)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 麻黄(去节)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眼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译文

师父说:疟疾的脉象是弦脉,弦脉快而数的是热病,弦脉慢而迟的是寒病。弦脉小而紧的可以通过下法治疗,弦脉慢的可以通过温法治疗,弦脉紧的可以通过发汗和针灸治疗,脉象浮大可以采用吐法治疗,弦脉快而数的是风邪引起的,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控制。

疟疾在每月的第一天发作,应该在十五天痊愈,如果没好,那这个月应该就会好了。如果还不好的话,那会怎么样呢?师父说:这病会结成癥瘕,叫做疟母,需要紧急治疗,可以用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的配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蜣螂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巢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蟋蟀六分(熬),桃仁二分。

以上二十三味药,研成末,取炉灶下的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泡灰,等到酒喝完一半,将鳖甲放入其中,煮至像胶漆一样烂,取汁,加入其他药,煎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服用七丸,一天三次。(《千金方》中鳖甲用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蜣螂五分,无鼠妇、赤硝两味,将鳖甲煎和诸药做成丸子)。

师父说:如果阴气孤立,阳气独盛,就会热而少气,心烦,手足热而想呕吐,这叫做瘅疟。如果只有热没有寒,邪气藏在心里,分布在肌肉之间,会使人消瘦。

温疟的人,脉象和平常一样,身体没有寒只有热,骨节疼痛,时常呕吐,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白虎加桂枝汤的配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

以上药材,每五钱,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出汗即愈。

疟疾多寒的人,叫做牡疟,可以用蜀漆散治疗。

蜀漆散的配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

以上三味药,研成散,在发作前用浆水服用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在发作时服用一钱匕。(一方中云母作云实)。

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治疗牡疟。

牡蛎四两(熬),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

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到六升,加入其他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如果呕吐,则不要再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疗疟疾发作时口渴的人,也治疗劳疟。

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天两次。

柴胡姜桂汤,治疗疟疾寒多,微有热,或者只有寒没有热。(服用一剂效果显著)。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

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天三次,初次服用可能会稍微烦躁,再次服用后会出汗,病就会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注解

疟脉:疟疾的脉象,指通过脉诊判断疟疾的类型和病情。

弦: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如琴弦,紧张而有弹性,通常与寒邪或气滞有关。

数:脉象特征,指脉搏跳动快而有力,通常与热病有关。

迟:脉象特征,指脉搏跳动缓慢,通常与寒邪有关。

下之差:中医术语,指通过下法(如泻药)来治疗。

温之:中医术语,指通过温法(如温热药物)来治疗。

发汗:中医术语,指通过发汗法(如使用发汗药物)来治疗。

针灸:中医术语,指通过针灸来治疗。

吐之:中医术语,指通过催吐法(如使用催吐药物)来治疗。

饮食消息:中医术语,指通过调整饮食来辅助治疗。

癥瘕:中医术语,指体内结成的肿块,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

疟母:中医术语,指疟疾反复发作,形成的慢性病症。

鳖甲煎丸: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疟疾。

炙:中医术语,指用火烤制药材,以增强药效。

熬:中医术语,指将药材煮沸,以提取药效。

梧子大:中医术语,指药丸的大小,以梧子为标准。

空心服:中医术语,指在空腹时服用药物。

日三服:中医术语,指每天服用三次。

瘅疟:中医术语,指疟疾伴有热病症状。

消铄脱肉:中医术语,指身体消瘦,肌肉萎缩。

温疟:中医术语,指疟疾伴有温热症状。

白虎加桂枝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温疟。

牡疟:中医术语,指疟疾伴有寒多热少症状。

蜀漆散: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牡疟。

浆水:古代的一种饮料,用米或麦发酵制成。

牡蛎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牡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疟病发渴或劳疟。

柴胡姜桂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千金方》,是中医治疗疟疾的重要文献。首先,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这段话中,师者通过脉象的观察,对疟疾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分类和诊断。弦脉是疟疾常见的脉象,弦数脉多热,弦迟脉多寒,这是中医诊断疟疾的重要依据。师者进一步指出,弦小紧者可以通过下法治疗,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需要通过饮食调养来控制。这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根据脉象和症状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这段话中,师者提出了疟疾的发病周期和治愈时间,指出疟疾通常在每月的第一天发作,应在十五日愈,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仍未愈,则可能形成癥瘕,即疟母,需要紧急治疗。这里提到的鳖甲煎丸,是治疗疟疾的一种方剂,体现了中医治疗疟疾的经验。

鳖甲煎丸方中的药物组成复杂,包括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蟅虫、阿胶、蜂巢、赤硝、蟋螂、桃仁等。这些药物各有其功效,如鳖甲能滋阴潜阳,乌扇能清热解毒,黄芩能清热燥湿,柴胡能疏肝解郁等。整个方剂通过多种药物的配伍,以达到治疗疟疾的目的。

白虎加桂枝汤方和蜀漆散方分别针对温疟和牡疟的治疗。白虎加桂枝汤方以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解肌发表的功效。蜀漆散方以蜀漆、云母、龙骨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的作用。这些方剂都是中医治疗疟疾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医治疗疟疾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附《外台秘要》方中的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柴胡姜桂汤等方剂,都是针对不同疟疾类型的治疗方剂。这些方剂的提出,丰富了中医治疗疟疾的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治疗依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2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