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奔豚气病脉证治八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奔豚气病脉证治八-原文

(论二首 方三首)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芎穷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奔豚气病脉证治八-译文

师傅说:疾病有奔豚病、吐脓病、惊怖病、火邪病,这四种疾病都是因为受到惊吓而引起的。师傅说:奔豚病,是从小腹开始,向上冲到喉咙,发作时感觉快要死了,然后又停止,这些都是因为惊吓引起的。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冷热交替,奔豚汤可以治疗这种病。

奔豚汤的配方是: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这九种药材,用两斗水煮,煮到五升,温热后服用一升,一天三次,晚上一次。

发汗后,如果用烧针的方法让身体出汗,针扎的地方被寒气侵袭,形成硬结并且变红,那就一定是奔豚病发作了,气从小腹上冲到心脏,可以在硬结上各灸一壮,然后用桂枝加桂汤来治疗。

桂枝加桂汤的配方是: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这五种药材,用七升水,小火煮,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温热后服用一升。

发汗后,如果感觉肚脐下方悸动,想要发作奔豚病,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来治疗。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配方是: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

这四种药材,用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少到两升,再加入其他药材,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温热后服用一升,一天三次。(甘澜水的方法:取两斗水,放在大盆里,用勺子扬起,水面上有五六千颗水珠互相追逐,取用这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奔豚气病脉证治八-注解

奔豚病:奔豚病是一种中医术语,指的是一种以心悸、腹痛、气上冲胸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因多与惊恐有关,表现为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部,如奔豚般,故得名。

少腹:指人体下腹部,中医认为此处是肾和膀胱的所在,与生殖、泌尿系统有关。

咽喉:指人体的喉咙和口腔后部,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交汇处。

惊恐:指突然受到惊吓或恐惧,中医认为惊恐会导致气机逆乱,进而引发疾病。

奔豚汤:是一种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奔豚病,主要成分包括甘草、芎穷、当归、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等,具有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针:指中医针灸疗法中的针具,用于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指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通过燃烧艾绒等物质在穴位上产生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桂枝加桂汤:是一种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奔豚病,主要成分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的功效。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一种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奔豚病,主要成分包括茯苓、桂枝、甘草、大枣等,具有温阳利水、调和营卫的功效。

甘澜水:是一种特殊的煎药用水,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使水面上形成珠子,取用之,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奔豚气病脉证治八-评注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此句开篇点明了奔豚病的成因,即由惊恐所引发。‘惊’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导致气机逆乱,进而引发疾病。‘奔豚’一词,形容疾病发作时,患者感觉腹部有如豚奔之状,疼痛难忍,此病名来源于其症状表现。此句揭示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注重病因病机的特点。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奔豚病的典型症状。‘从少腹起’说明奔豚病的起始部位在腹部,‘上冲咽喉’则描述了疾病发作时,气机逆乱,导致疼痛向上蔓延至咽喉。‘发作欲死’和‘复还止’则表现了奔豚病发作时的剧烈疼痛和间歇性特点。‘皆从惊恐得之’再次强调了病因,体现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重要性。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此句介绍了奔豚病的治疗方法,即使用奔豚汤。‘奔豚气上冲胸’和‘腹痛’是奔豚病的症状,‘往来寒热’则可能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奔豚汤’是一种中药方剂,通过调和气血,缓解症状。此句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论治的原则。

奔豚汤方

此句为奔豚汤的组成成分,包括甘草、芎穷、当归、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等。这些药材具有不同的药性,共同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奔豚病的目的。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此句说明了奔豚汤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右九味’指的是奔豚汤的九种药材,‘以水二斗’表示煎煮时使用的水量,‘煮取五升’表示煎煮后的药液量,‘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则表示服用时的剂量和频率。此句体现了中医在用药时,注重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的原则。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此句描述了奔豚病发作时的处理方法。‘发汗后’表示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发汗来缓解症状。‘烧针令其汗’和‘针处被寒’则可能是指针灸治疗。‘核起而赤者’表示在针灸部位出现红核,‘必发奔豚’则表示病情加重。‘灸其核上各一壮’和‘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则表示通过灸法和桂枝加桂汤来治疗奔豚病。此句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调理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特点。

桂枝加桂汤方

此句为桂枝加桂汤的组成成分,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这些药材具有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奔豚病。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句说明了桂枝加桂汤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与奔豚汤的煎煮方法类似,体现了中医在用药时,注重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的原则。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句描述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适应症。‘发汗后’表示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发汗来缓解症状。‘脐下悸者’表示患者出现脐下悸动的感觉,‘欲作奔豚’则表示病情可能加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则表示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来治疗。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此句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组成成分,包括茯苓、甘草、大枣、桂枝等。这些药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补气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奔豚病。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此句说明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以及甘澜水的制作方法。甘澜水的制作方法体现了中医对水质的要求,强调了煎煮水质对药效的影响。此句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在用药时,注重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的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奔豚气病脉证治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2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