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原文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穹 穷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 除热瘫癎。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天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钱 桂枝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口父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穹穷一两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三分 黄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右三昧物,每七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译文
风病的表现,可能是半身不遂,或者只是手臂不遂,这被称为痹症。脉象微弱而数,这是中风引起的。
寸口脉浮而紧,紧表示有寒邪,浮表示气血虚弱,寒邪和虚弱相搏,邪气停留在皮肤上。浮脉表示血虚,脉络空虚,邪气不能泻出,可能会在左边或右边,邪气反而变得缓和,正气变得急迫,正气引导邪气,导致身体偏斜不遂。
邪气停留在脉络中,肌肤会失去感觉;邪气停留在经络中,会感到非常沉重;邪气进入府中,就会不认识人;邪气进入脏腑,舌头就会难以说话,口中会流出唾液。
侯氏黑散可以治疗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感到寒冷不足的情况。(《外台》中治疗风癫的方法)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穷三分,桂枝三分。
这十四种药材,研成粉末,用酒服下一方寸匕,每天一次,开始服用二十天,用温酒调和服用,禁止食用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这样药力在腹中不会下移,热食就会下移,冷食能够帮助药力。
寸口脉迟而缓,迟表示有寒邪,缓表示气血虚弱;荣脉缓表示失血,卫脉缓表示中风。邪气中经,会导致身体瘙痒和荨麻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侵,会导致胸满和气短。
风引汤可以治疗热病引起的瘫痪。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这十二种药材,研成粉末,粗筛后用布袋装好,取三指撮,用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疗大人风引,小孩惊痫抽搐,每天发作多次,医生无法治疗,除热的方法。巢氏说:脚气宜用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可以治疗病状如狂,行为妄动,独语不停,天寒热,脉象浮。
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
这四种药材,用一杯酒浸泡一晚,挤出汁液,生地黄二斤,切碎,蒸煮如斗米饭那样久,用铜器盛其汁,再挤出地黄汁,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
这两种药材研成粉末,洗完头后,用一方的量,摩擦患处,让药力发挥作用。
寸口脉沉而弱,沉表示主骨,弱表示主筋,沉表示肾脏,弱表示肝脏。出汗后进入水中,会伤害心脏。历节黄汗出,所以称为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表示谷气充实,浮表示汗液自然流出。少阴脉浮而弱,弱表示血不足,浮表示有风邪,风邪和血相搏,就会疼痛如被拉扯。体质强壮的人脉象涩小,气短,自汗出,历节疼痛,不能屈伸,这些都是因为饮酒出汗后吹风引起的。
各种肢节疼痛,身体瘦弱,脚肿得像脱了一样,头晕气短,温温欲吐,可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这九种药材,用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每天三次。
酸味会伤害筋,筋受伤会变得松弛,称为泄;咸味会伤害骨,骨受伤会变得萎缩,称为枯。枯和泄相搏,称为断泄。荣气不通,卫气不独行,荣卫虚弱,三焦无法抵御,四肢断绝,身体瘦弱,只有脚肿得很大,出汗黄,小腿冷。如果发热,就是历节病。
历节病不能屈伸,疼痛,可以用乌头汤治疗。
乌头汤方:治疗脚气疼痛,不能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切碎,用二升蜜煎煮,取出乌豆)。
这五种药材,切碎四种,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加入蜜煎中,再煎煮,服用七合。如果不舒服,可以全部服用。
矾石汤:治疗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用一斗五升的浆水,煎煮三五沸,浸泡脚。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昏沉不知疼痛处,或者拘急,不能转动。(姚云与大续命相同,并治疗妇女产后去血者和老人小孩)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穹穷一两,杏仁四十枚。
这九种药材,用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应当微微出汗,薄薄地覆盖背部,靠着桌子坐着,出汗则愈,不出汗再服,无所禁忌,不要当风。并治疗只能伏卧不能躺下,咳嗽气逆,面目浮肿。
《千金》三黄汤:治疗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心烦意乱,恶寒,几天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三分,黄芩三分。
这五种药材,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一次小汗,两次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心悸加牡蛎三分,口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术附汤:治疗风虚头重眩晕,非常痛苦,不知食味,温暖肌肉,补中益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这三种药材,每次用七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
崔氏八味丸:治疗脚气上升,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这八种药材,研成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小,用酒送下十五丸。每天两次。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疗肉极热,身体津液脱失,腠理开放,大汗淋漓,历节风,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这六种药材,用水六升,先煮麻黄,去除上面的泡沫,加入其他药材,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如果怕风,加炮附子一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注解
风:指风邪,中医认为风邪是引起疾病的外感六淫之一,具有善行数变的特点,可以引起各种疾病。
痹:中医术语,指因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等症状。
脉微而数:中医术语,脉微表示脉象弱而细小,数表示脉搏跳动快而有力,多见于外感风邪或气血不足。
中风:中医术语,指因外邪侵袭导致的中风症状,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
寸口脉:中医术语,指手腕部寸口处脉象,是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紧:中医术语,脉象紧张,多见于寒邪侵袭。
虚:中医术语,脉象无力,多见于气血不足。
邪:中医术语,指引起疾病的因素,如外邪、内邪等。
络脉:中医术语,指经络中的细小分支,负责气血的运行。
府:中医术语,指人体内部的器官,如五脏六腑。
藏:中医术语,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侯氏黑散: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风癫。
菊花:植物名,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
白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
细辛:中药名,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等功效。
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
牡蛎:中药名,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等功效。
桔梗:中药名,具有宣肺、祛痰、利咽等功效。
防风:中药名,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等功效。
人参:中药名,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等功效。
矾石:中药名,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等功效。
黄芩: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当归:中药名,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等功效。
干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功效。
穹穷:中药名,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等功效。
桂枝: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等功效。
大黄:中药名,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等功效。
龙骨:中药名,具有镇惊安神、收敛固涩等功效。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等功效。
寒水石: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
滑石:中药名,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等功效。
赤石脂:中药名,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等功效。
白石脂:中药名,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等功效。
紫石英:中药名,具有温肺定喘、安神等功效。
石膏: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
防己:中药名,具有祛风湿、止痛等功效。
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清热、养血等功效。
口父:古代方剂中的药引,用于引药直达病所。
大附子: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功效。
盐:日常调味品,也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功效。
历节:中医术语,指关节疼痛,多见于痹证。
趺阳脉:中医术语,指足背的脉象,用于诊断疾病。
谷气:中医术语,指脾胃运化水谷产生的气。
少阴脉:中医术语,指足少阴肾经的脉象。
瘛疭:中医术语,指肌肉抽搐、痉挛等症状。
桂枝芍药知母汤: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风湿病。
味酸:中医术语,指食物的味道,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等功效。
筋:中医术语,指人体的肌肉、肌腱等组织。
骨:中医术语,指人体的骨骼。
荣:中医术语,指气血。
卫:中医术语,指卫气,即人体的防御系统。
三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上、中、下三焦,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四属:中医术语,指四肢。
历节风:中医术语,指关节疼痛,多见于痹证。
乌头汤: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脚气疼痛。
矾石汤: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脚气冲心。
续命汤: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中风。
三黄汤: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中风。
术附汤: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风虚头重眩。
崔氏八味丸: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脚气。
越婢加术汤: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肉极热、历节风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评注
这段古文内容主要涉及中医理论中的脉诊、病因病机、方剂应用以及病证治疗。以下是对每一段落的赏析: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此段阐述了风邪导致的半身不遂或臂不遂的病状,认为这是痹证。脉象微而数,是中风的表现。这里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即风邪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半身不遂的症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此段描述了寸口脉浮紧的脉象,认为这是寒邪与虚邪相搏,邪气停留在皮肤。脉象浮者表示血虚,络脉空虚,邪气无法泻出,导致邪气反缓,正气急迫,正气引邪,最终导致喎僻不遂。这里体现了中医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对病机的深入分析。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此段进一步描述了邪气侵袭的不同阶段和表现,从络脉到经、府、藏,邪气逐渐深入,症状也由肌肤不仁到重不胜,再到不识人,最后舌难言、口吐涎,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观察。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此段介绍了侯氏黑散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原则。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穹穷三分 桂枝三分
此段列举了侯氏黑散的组成成分,包括菊花、白术、细辛等,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此段说明了侯氏黑散的服用方法,包括剂量、服用时间、饮食禁忌等,体现了中医对药物服用的细致指导。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此段分析了寸口脉迟缓的脉象,认为这是寒邪和虚邪的表现,荣缓为亡血,卫缓为中风。邪气中经导致身痒和瘾疹,心气不足导致胸满和短气,体现了中医对脉象和病机的深入分析。
风引汤 除热瘫癎。
此段介绍了风引汤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除热瘫癎,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此段列举了风引汤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此段说明了风引汤的制备方法和服用方法,以及其主治病证,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天寒热,其脉浮。
此段介绍了防己地黄汤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防己一钱 桂枝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此段列举了防己地黄汤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口父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此段说明了防己地黄汤的制备方法和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制备原则。
头风摩散方
此段介绍了头风摩散方的名称,为后续方剂的介绍做铺垫。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此段列举了头风摩散方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此段说明了头风摩散方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此段分析了寸口脉沉弱的脉象,认为这是肾虚和肝虚的表现,沉主骨、弱主筋,体现了中医对脉象和病机的深入分析。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此段分析了趺阳脉和少阴脉的脉象,认为趺阳脉浮滑表示谷气实、汗自出,少阴脉浮弱表示血不足、风血相搏导致疼痛。这些症状与饮酒汗出当风有关,体现了中医对脉象和病机的深入分析。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此段介绍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此段介绍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名称,为后续方剂的介绍做铺垫。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此段列举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段说明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制备方法和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制备原则。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此段阐述了中医对五味对筋骨的影响,以及荣卫不通、三焦无所御等病机,体现了中医对病机的深入分析。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此段介绍了乌头汤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此段介绍了乌头汤的名称,为后续方剂的介绍做铺垫。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此段列举了乌头汤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此段说明了乌头汤的制备方法和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制备原则。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此段介绍了矾石汤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脚气冲心,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矾石二两
此段列举了矾石汤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此段说明了矾石汤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附方
此段介绍了附方的名称,为后续方剂的介绍做铺垫。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此段介绍了续命汤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痱、妇人产后去血、老人小儿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穹穷一两 杏仁四十枚
此段列举了续命汤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此段说明了续命汤的制备方法和服用方法,以及其主治病证,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此段介绍了三黄汤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三分 黄芩三分
此段列举了三黄汤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此段说明了三黄汤的制备方法和服用方法,以及加减法,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灵活应用。
《近效方》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此段介绍了术附汤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此段列举了术附汤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三昧物,每七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此段说明了术附汤的制备方法和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制备原则。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此段介绍了崔氏八味丸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此段列举了崔氏八味丸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此段说明了崔氏八味丸的制备方法和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制备原则。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
此段介绍了越婢加术汤的主治功效,用于治疗肉极热、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应用。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此段列举了越婢加术汤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此段说明了越婢加术汤的制备方法和服用方法,以及加减法,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