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剪灯新话-序-序一

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尤以《剪灯新话》为人称道。李汝珍的作品多描写民间传说,小说中的情节富有浪漫色彩,人物形象多为民间典型,兼具文化性和娱乐性。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剪灯新话》是李汝珍所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包含了多个民间故事,故事内容以爱情、奇遇、离奇事件为主,充满浪漫与奇幻色彩。李汝珍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面。小说的写作手法独特,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引人入胜。整部作品既具文学价值,又富有民俗色彩,是研究明代小说和民间文化的珍贵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剪灯新话-序-序一-原文

余既编辑古今怪奇之事。

以为《剪灯录》,凡四十卷矣。

好事者每以近事相闻,远不出百年,近止在数载,襞积于中,日新月盛,习气所溺,欲罢不能,乃援笔为文以纪之。

其事皆可喜可悲,可惊可怪者。

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既成,又自以为涉于语怪,近于海淫,藏之书笥,不欲传出。

客闻而求观者众,不能尽却之,则又自解曰:《诗》、《书》、《易》、《春秋》、皆圣笔之所述作,以为万世大经大法者也;

然而《易》言龙战于野,《书》载雉雊于鼎,《国风》取淫奔之诗,《春秋》纪乱贼之事,是又不可执一论也。

今余此编,虽于世教民彝,莫之或补,而劝善惩恶,哀穷悼屈,其亦庶乎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之一义云尔。

客以余言有理,故书之卷首。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六月朔日,山阳瞿佑书于吴山大隐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剪灯新话-序-序一-译文

我已经编辑了古今各种奇怪的事情,并称之为《剪灯录》,总共四十卷。喜欢搜集奇闻异事的人经常把最近的事情告诉我,这些事情最远的不过百年前,最近的只是最近几年的,它们积累在我这里,每天都有新的增加,我习惯了这种收集,想要停止却做不到,于是拿起笔来写下它们。这些事情有的令人喜悦,有的令人悲伤,有的令人惊讶,有的令人奇怪。

遗憾的是我的文笔贫乏,词汇也有限,没有高远的见识和广博的论述来进一步阐述它们。写完后,我又觉得自己写的这些内容有点怪异,近乎诲淫诲盗,所以把它们藏在书箱里,不想让它们流传出去。但是有客人听说后都想要看,我无法一一拒绝,于是我又自我安慰说:《诗经》、《尚书》、《易经》、《春秋》都是圣人所著,被视为万世不变的经书和法则;然而《易经》中提到龙在田野上争斗,《尚书》记载了野鸡在鼎上鸣叫,《国风》收录了放荡的诗篇,《春秋》记载了叛乱和盗贼的事情,这说明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现在我的这部作品,虽然对世上的教化和风俗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它能够劝善惩恶,同情穷困的人,悼念受屈的人,也许可以算得上是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能够受到警示吧。客人觉得我的话有道理,所以把这些内容写在卷首。

洪武十一年(1378年)戊午年六月初一,山阳人瞿佑在吴山大隐堂写下这些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剪灯新话-序-序一-注解

古今怪奇之事:指古代和现代的各种奇异、不寻常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超出了常规和常理,具有神秘或超自然的特点。

《剪灯录》:指作者编撰的一部书籍,内容涉及古今怪奇之事,共有四十卷。

好事者:指那些喜欢搜集、传播奇异故事的人。

襞积:指积累、堆积。

日新月盛:形容事物发展迅速,每天都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习气所溺:指习惯性的思维或行为模式,有时会使人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援笔为文:指拿起笔来写作。

纪之:指记录下来。

可喜可悲:形容事物具有令人喜悦和令人悲伤的双重性质。

可惊可怪:形容事物出乎意料,令人惊讶和惊奇。

笔路荒芜:比喻写作技巧或思路贫乏,缺乏创意。

词源浅狭:指词汇和表达方式有限,不够丰富。

嵬目鸿耳:形容见识高远,见解独到。

发扬:指推广、传播。

语怪:指谈论奇异的事物。

海淫:指过分沉溺于淫秽的事物。

书笥:指书箱,这里指存放书籍的地方。

万世大经大法:指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适用性的经典法则。

《诗》、《书》、《易》、《春秋》:指中国古代的《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这些都是儒家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龙战于野:出自《易经》,比喻斗争激烈。

雉雊于鼎:出自《尚书》,指古代的一种仪式,用雉鸡在鼎中鸣叫。

国风:指《诗经》中的部分,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

淫奔之诗:指《诗经》中描写男女私奔的诗篇。

乱贼之事:指《春秋》中记载的叛乱和贼寇之事。

世教民彝:指社会教化和民众的道德规范。

莫之或补:指对世教民彝没有任何补益。

劝善惩恶:指鼓励善良,惩罚邪恶。

哀穷悼屈:指同情穷困潦倒和受委屈的人。

庶乎:表示希望或可能。

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指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能够从中得到警示。

洪武十一年:指明朝洪武年间的第11年,即公元1378年。

岁次戊午:指农历的戊午年,即龙年。

六月朔日:指农历六月初一。

山阳:指江苏省淮安市的一个古称。

瞿佑:指作者的名字。

吴山大隐堂:指作者居住的地方,位于吴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剪灯新话-序-序一-评注

余既编辑古今怪奇之事。以为《剪灯录》,凡四十卷矣。

此句开篇即点明作者整理编纂《剪灯录》的初衷,以记录古今怪异之事,并强调编纂的规模,凡四十卷,可见作者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与整理的用心。

好事者每以近事相闻,远不出百年,近止在数载,襞积于中,日新月盛,习气所溺,欲罢不能,乃援笔为文以纪之。

作者在此处描述了《剪灯录》的编纂过程,好事者提供的近事成为素材,而这些近事虽不超过百年,但数量却日益增多,作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法割舍,于是动笔记录。

其事皆可喜可悲,可惊可怪者。

此句概括了《剪灯录》中所记载的事件特点,既有令人喜悦的,也有令人悲伤的,还有令人惊讶和奇怪的,展现了作者对各类奇闻异事的广泛涉猎。

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作者自谦地表示自己的文笔和学识有限,无法对所记录的事件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发扬,流露出一种遗憾之情。

既成,又自以为涉于语怪,近于海淫,藏之书笥,不欲传出。

成书之后,作者担心自己的作品过于怪异,甚至接近淫秽,因此不愿公之于众,将其藏于书箱之中。

客闻而求观者众,不能尽却之,则又自解曰:《诗》、《书》、《易》、《春秋》、皆圣笔之所述作,以为万世大经大法者也;然而《易》言龙战于野,《书》载雉雊于鼎,《国风》取淫奔之诗,《春秋》纪乱贼之事,是又不可执一论也。

然而,有客人听闻后纷纷要求观看,作者无法一一拒绝。于是,作者以古代经典《诗》、《书》、《易》、《春秋》为例,说明这些经典中也有怪异和淫秽的内容,指出评价事物不应过于拘泥于一种标准。

今余此编,虽于世教民彝,莫之或补,而劝善惩恶,哀穷悼屈,其亦庶乎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之一义云尔。

作者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剪灯录》虽不能对世道民风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其中劝善惩恶、哀悼屈辱的精神,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言者无罪,闻者足以自戒。

客以余言有理,故书之卷首。

最后,作者表示有客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因此将此段话作为《剪灯录》卷首的序言。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六月朔日,山阳瞿佑书于吴山大隐堂。

此句为作者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六月朔日所书,地点为吴山大隐堂,体现了作者对时间、地点的精确记录,也表明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剪灯新话-序-序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2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