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唐纪-后唐纪七-原文
起玄黓执徐七月,尽阏逢敦牂闰正月,凡一年有奇。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下长兴三年(壬辰,公元九三二年)
秋,七月,辛巳,朔方奏夏州党项入寇,击败之,追至贺兰山。
己丑,加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元瓘中书令。
庚寅,李存瑰至成都,孟知祥拜泣受诏。
武安、静江节度使马希声以湖南比年大旱,命闭南岳及境内诸神祠门,竟不雨。辛卯,希声卒,六军使袁诠、潘约等迎镇南节度使希范于朗州而立之。
乙未,孟知祥遣李存瑰还,上表谢罪,且告福庆公主之丧。自是复称籓,然益骄倨矣。
庚子,以西京留守、同平章事李从珂为凤翔节度使。
废武兴军,复以凤、兴、文三州隶山南西道。
丁未,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凤同平章事,充安国节度使。
八月,庚申,马希范至长沙;辛酉,袭位。甲子,孟知祥令李昊为武泰赵季良等五留后草表,请以知祥为蜀王,行墨制,仍自求旌节,昊曰:“比者诸将攻取方镇,即有其地,今又自求朝廷节铖及明公封爵,然则轻重之权皆在群下矣;借使明公自请,岂不可邪!”知祥大悟,更令昊为己草表,请行墨制,补两川刺史已下;又表请以季良等五留后为节度使。
初,安重诲欲图两川,自知祥杀李严,每除刺史,皆以东兵卫送之,小州不减五百人,夏鲁奇、李仁矩、武虔裕各数千人,皆以牙队为名。及知祥克遂、阆、利、夔、黔、梓六镇,得东兵无虑三万人,恐朝廷征还,表请其妻子。
吴徐知诰广金陵城周围二十里。
初,契丹既强,寇抄卢龙诸州皆遍,幽州城门之外,虏骑充斥。每自涿州运粮入幽州,虏多伏兵于阎沟,掠取之。及赵德钧为节度使,城阎沟而戍之,为良乡县,粮道稍通。幽州东十里之外,人不敢樵牧;德钧于州东五十里城潞县而戍之,近州之民始得稼穑。至是,又于州东北百馀里城三河县以通蓟州运路,虏骑来争,德钧击却之。九月,庚辰朔,奏城三河毕。边人赖之。
壬午,以镇南节度使马希范为武安节度使,兼侍中。
孟知祥命其子仁赞摄行军司马,兼都总辖两川牙内马步都军事。
冬,十月,己酉朔,帝复遣李存瓘如成都,凡剑南自节度使、刺史以下官,听知祥差罢讫奏闻,朝廷更不除人;唯不遣戍兵妻子,然其兵亦不复征也。
秦王从荣喜为诗,聚浮华之士高辇等于幕府,与相唱和,颇自矜伐。每置酒,辄令僚属赋诗,有不如意者面毁袭抵弃。壬子,从荣入谒,帝语之曰:“吾虽不知书,然喜闻儒生讲经义,开益人智思。吾见庄宗好为诗,将家子文非素习,徒取人窃笑,汝勿效也。”
丙辰,幽州奏契丹屯捺剌泊。
前影义节度使李金全屡献马,上不受,曰:“卿在镇为治何如?勿但以献马为事!”金全,吐谷浑人也。
壬申,大理少卿康澄上疏曰:“臣闻童谣非祸福之本,妖祥岂隆替之源!故雊雉升鼎而桑谷生朝,不能止殷宗之盛;神马长嘶而玉龟告兆,不能延晋祚之长。是知国家有不足惧者五,有深可畏者六:阴阳不调不足惧,三辰失行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涸不足惧,蟊贼伤稼不足惧;贤人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蔑闻深可畏。不足惧者,愿陛下存而勿论;深可畏者,愿陛下修而靡忒。”优诏奖之。秦王从荣为人鹰视,轻佻峻急;既判六军诸卫事,复参朝政,多骄纵不法。初,安重诲为枢密使,上专属任之。从荣及宋王从厚自襁褓与之亲狎,虽典兵,常为重诲所制,畏事之。重诲死,王淑妃与宣徽使孟汉琼宣传帝命,范延光、赵延寿为枢密使,从荣皆轻侮之。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石敬瑭兼六军诸卫副使,其妻永宁公主与从荣异母,素相憎疾。从荣以从厚声名出己右,尤忌之;从厚善以卑弱奉之,故嫌隙不外见。石敬瑭不欲与从荣共事,常思外补以避之。范延光、赵延寿亦虑及祸,屡辞机要,请与旧臣迭为之,上不许。会契丹欲入寇,上命择帅臣镇河东,延光、延寿皆曰:“当今帅臣可往者,独石敬瑭、康义诚耳。”敬瑭亦愿行,上即命除之。既受诏,不落六军副使,敬瑭复辞,上乃以宣徽使硃弘昭知山南东道,代义诚诣阙。
十一月,辛巳,以三司使孟秸为忠武节度使,以忠武节度使冯赟充宣徽南院使,判三司。鹄本刀笔吏,与范延光乡里厚善,数年间引擢至节度使;上虽知其太速,然不能违也。
乙酉,上以胡寇浸逼北边,命趣议河东帅;石敬瑭欲之,而范延光、赵延寿欲用康义诚,议久不决。枢密直学士李崧以为非石太尉不可。延光曰:“仆亦累奏用之,上欲留之宿卫耳。”会上遣中使趣之,众乃从崧议。丁亥,以石敬瑭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加兼侍中。
己丑,加枢密使赵延寿同平章事。
吴以诸道都统徐知诰为大丞相、太师,加领德胜节度使;知诰矢丞相、太师。
大同节度使张敬达聚兵要害,契丹竟不敢南下而还。敬达,代州人也。
蔚州刺史张彦超本沙陀人,尝为帝养子,与石敬瑭有隙;闻敬瑭为总管,举城附于契丹,契丹以为大同节度使。
石敬瑭至晋阳,以部将刘知远、周瑰为都押衙,委以心腹;军事委知远,帑藏委瑰。瑰,晋阳人也。
十二月,
辂。至府门,乘步辇而归。文纪,简求之孙也。
戊申,群臣上尊号曰圣明神武广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大赦。在京及诸道将士各等第优给。时一月之间再行优给,由是月度益窘。
太仆少卿致仕何泽见上寝疾,秦王从荣权势方盛,冀己复进用,表请立从荣为太子。上览表泣下,私谓左右曰:“群臣请立太子,朕当归老太原旧第耳。”不得已,丙戌,诏宰相枢密使议之。丁卯,从荣见上,言曰:“窃闻有奸人请立臣为太子;臣幼小,且愿学治军民,不愿当此名。”上曰:“群臣所欲也。”从荣退,见范延光、赵延寿曰:“执政欲以吾为太子,是欲夺我兵柄,幽之东宫耳。”延光等知上意,且惧从荣之言,即具以白上;辛未,制以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九月,甲戌朔,吴主立德妃王氏为皇后。
戊寅,加范延光、赵延寿兼侍中。
癸未,中书奏节度使见元帅仪,虽带平章事,亦以军礼廷参,从之。
帝欲加宣徽使、判三司冯赟同平章事;赟父名章。执政误引故事,庚寅,加赟同中书门下二品,充三司使。
秦王从荣请严卫、捧圣步骑两指挥为牙兵。每入朝,从数百骑,张弓挟矢,驰骋衢路;令文士试草《檄淮南书》,陈己将廓清海内之意。从荣不快于执政,私谓所亲曰:“吾一旦南面,必族之!”范延光、赵延寿惧,屡求外补以避之。以上为见己病而求去,甚怒,曰:“欲去自去,奚用表为!”齐国公主复为延寿言于禁中,云“延寿实有疾,不堪机务。”丙申,二人复言于上曰:“臣等非敢惮劳,愿与勋旧迭为之。亦不敢俱去,愿听一人先出。若新人不称职,复召臣,臣即至矣。”上乃许之。戊戌,以延寿为宣武节度使;以山南节道节度使硃弘昭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制下,弘昭复辞,上叱之曰:“汝辈皆不欲在吾侧,吾蓄养汝辈何为!”弘昭乃不敢言。
吏部侍郎张文宝泛海使杭州,船坏,水工以小舟济之,风飘至天长;从者二百人,所存者五人。吴主厚礼之,资以从者仪服钱币数万,仍为之牒钱氏,使于境上迎侯。文宝独受饮食,馀皆辞之,曰:“本朝与吴久不通问,今既非君臣,又非宾主,若受兹物,何辞以谢!”吴主嘉之,竟达命于杭州而还。
庚子,以前义成节度使李赞化为昭信节度使,留洛阳食其俸。
辛丑,诏大元帅从荣位在宰相上。
吴徐知诰以国中水火屡为灾,曰:“兵民困苦,吾安可独乐!”悉纵遣侍妓,取乐器焚之。
闽内枢密使薛文杰说闽王抑挫诸宗室;从子继图不胜忿,谋反,坐诛,连坐者千馀人。
冬,十月,乙卯,范延光、冯赟奏:“西北诸胡卖马者往来如织,日月绢无虑五千匹,计耗国用什之七,请委缘边镇戍择诸胡所卖马良者给券,具数以闻。”从之。戊午,以前武兴节度使孙岳为三司使。
范延光屡因孟汉琼、王淑妃以求出。庚申,以延光为成德节度使,以冯赟为枢密使。帝以亲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康义诚为朴忠,亲任之。时要近之官多求出以避秦王之祸,义诚度不能自脱,乃令其子事秦王,务以恭顺持两端,冀得自全。
权知夏州事李彝超上表谢罪,求昭雪;壬戌,以彝超为定难军节充使。
十一月,甲戌,上饯范延光,酒罢,上曰:“卿今远去,事宜尽言。”对曰:“朝廷大事,愿陛下与内久辅臣参决,勿听群小之言。”遂相泣而别。时孟汉琼用事,附之者共为朋党以蔽惑上听,故延光言及之。
庚辰,改慎州怀化军。置保顺军于洮州,领洮、鄯等州。
戊子,帝疾复作,己丑,大渐,秦王从荣入问疾,帝俯首不能举。王淑妃曰:“从荣在此。”帝不应。从荣出,闻宫中皆哭,从荣意帝已殂,明旦,称疾不入。是夕,帝实小愈,而从荣不知。从荣自知不为时论所与,恐不得为嗣,与其党谋,欲以兵入侍,先制权臣。辛卯,从荣遣都押牙马处钧谓硃弘昭、冯赟曰:“吾欲帅牙兵入宫中侍疾,且备非常,当止于何所?”二人曰:“王自择之。”既而私于处钧曰:“主上万福,王宜竭心忠孝,不可妄信人浮言。”从荣怒,复遣处钧谓二人曰:“公辈殊不爱家族邪?何敢拒我!”二人患之,入告王淑妃及宣徽使孟汉琼,咸曰:“兹事不得康义诚不可济。”乃召义诚谋之,义诚竟无言,但曰:“义诚,将校耳,不敢预议,惟相公所使。”弘昭疑义诚不欲众中言之,夜,邀至私第问之,其对如初。壬辰,从荣自河南府常服将步骑千人陈于天津桥。是日黎明,从荣遣马处钧至冯赟第,语之曰:“吾今日决入,且居兴圣宫。公辈各有宗族,处事亦宜详允,祸福在须臾耳。”又遣处钧诣康义诚,义诚曰:“王为则奉迎。”赟驰入右掖门,见弘昭、义诚、汉琼及三司使孙岳方聚谋于中兴殿门外,赟具道处钧之言,因让义诚曰:“秦王言‘祸福在须臾,’其事可知,公勿以儿在秦府,左右顾望。主上拔擢吾辈,自布衣至将相,苟使秦王兵得入此门,置主上何地?吾辈尚有遗种乎?”义诚未及对,监门白秦王已将兵至端门外。汉琼指衣起曰:“今日之事,危及君父,公犹顾望择利邪?吾何爱馀生,当自帅兵拒之耳!”即入殿门,弘照、赟随之,义诚不得已,亦随之入。汉琼见帝曰:“从荣反,兵已攻端门,须臾入宫,则大乱矣!”宫中相顾号哭,帝曰:“从荣何苦乃尔!”问弘昭等:“有
诸?”对曰:“有之,适已令门者阖门矣。”
帝指天泣下,谓义诚曰:“卿自处置,勿惊百姓!”
控鹤指挥使李重吉,从珂之子也,时侍侧,帝曰:“吾与尔父,冒矢石定天下,数脱吾于厄;从荣辈得何力,今乃为人所教,为此悖逆!我固知此曹不足付大事,当呼尔父授以兵柄耳。汝为我部闭诸门。”
重吉即帅控鹤兵守宫门。
孟汉琼被甲乘马,召马军都指挥使硃洪实,使将五百骑讨从荣。
从荣方据胡床,坐桥上,遣左右召康义诚。
端门已闭,叩左掖门,从门隙中窥之,见硃洪实引骑兵北来,走白从荣。
从荣大惊,命取铁掩心擐之,坐调弓矢。
俄而骑兵大至,从荣走归府,僚佐皆窜匿,牙兵掠嘉善坊溃去。
从荣与妃刘氏匿床下,皇城使安从益就斩之,并杀其子,以其首献。
初,孙岳颇得豫内廷密谋,冯、硃患从荣狼伉,岳尝为之极言祸福之归;康义诚恨之,至是,乘乱密遣骑士射杀之。
帝闻从荣死,悲骇,几落御榻,绝而复苏者再,由是疾复剧。
从荣一子尚幼,养宫中,诸将请除之,帝泣曰:“此何罪!”不得已,竟与之。
癸巳,冯道帅群臣入见帝于雍和殿,帝雨泣呜咽,曰:“吾家事至此,惭见卿等!”
宋王从厚为天雄节度使;甲午,遣孟汉琼征从厚,且权知天雄军府事。
丙申,追废从荣为庶人。
执政共议从荣官属之罪,冯道曰:“从荣所亲者高辇、刘陟、王说而已,任赞到官才半月,王居敏、司徒诩在病告已半年,岂豫其谋!居敏尤为从荣所恶,昨举兵向阙之际,与辇、陟并辔而行,指日景曰:‘来日及今,已诛王詹事矣。’自非与之同谋者,岂得一切诛之乎!”
硃弘昭曰:“使从荣得入光政门,赞等当如何任使,而吾辈犹有利乎!且首从差一等耳,今首已孥戮而从皆不问,主上能不以吾辈为庇奸人乎!”
冯赟力争之,始议流贬。
时咨议高辇已伏诛。
丁酉,元帅府判官、兵部侍郎任赞、秘书监兼王傅刘瓚、友苏瓚、记室鱼崇远、河南少尹刘陟、判官司徒诩、推官王说等八人并长流,河南巡官李瀚、江文蔚等六人勒归田里,六军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推官郭晙并贬官。
瀚,回之族曾孙也;诩,贝州人;文蔚,建安人也。
文蔚奔吴,徐知诰厚礼之。
初,从荣失道,六军判官、司谏郎中赵远谏曰:“大王地居上嗣,当勤修令德,奈何所为如是!勿谓父子至亲为可恃,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乎!”
从荣怒,出为泾州判官;及从荣败,远以是知名。
远,字上交,幽州人也。
戊戌,帝殂。
帝性不猜忌,与物无竞,登极之年已逾六十,每夕于宫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乱为众所推;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主。”
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辛丑,宋王至洛阳。
闽主尊鲁国太夫人黄氏为皇太后。
闽主好鬼神,巫盛韬等皆有宠。
薛文杰言于闽主曰:“陛下左右多奸臣,非质诸鬼神,不能知也。盛韬善视鬼,宜使察之。”
闽主从之。
文杰恶枢密使吴勖,勖在疾,文杰省之,曰:“主上以公久疾,欲罢公近密,仆言公但小苦头痛耳,将愈矣。主上或遣使来问,慎勿以它疾对也。”
勖许诺。
明日,文杰使韬言于闽主曰:“适见北庙崇顺王讯吴勖谋反,以铜钉钉其脑,金椎击之。”
闽主以告文杰,文杰曰:“未可信也,宜遣使问之。”
果以头痛对,即收下狱,遣文杰及狱吏杂治之,勖自诬服,并其妻子诛之。
由是国人益怒。
吴光请兵于吴,吴信州刺史将延徽不俟朝命,引兵会光攻建州,闽主遣使求救于吴越。
十二月,癸卯朔,始发明宗丧,宋王即皇帝位。
秦王从荣既死,硃洪实妻入宫,司衣王氏与之语及秦王,王氏曰:“秦王为人子,不在左右侍疾,致人归祸,是其罪也;若云大逆,则厚诬矣。硃司徒最受王恩,当时不为之辨,惜哉!”
洪实闻之,大惧,与康义诚以其语白闵帝,且言王氏私于从荣,为之诇宫中事,辛亥,赐王氏死。
事连王淑妃,淑妃素厚于从荣,帝由是疑之。
丙辰,以天雄左都押牙宋令询为磁州刺史。
硃弘昭以诛秦王立帝为己功,欲专朝政;令询侍帝左右最久,雅为帝所亲信,弘昭不欲旧人在帝侧,故出之。
帝不悦而无如之何。
孟知祥闻明宗殂,谓僚佐曰:“宋王幼弱,为政者皆胥史小人,其乱可坐俟也。”
辛未,帝始御中兴殿。
帝自终易月之制,即召学士读《贞观政要》、《太宗实录》,有致治之志;然不知其要,宽柔少断。
李愚私谓同列曰:“吾君延访,鲜及吾辈,位高责重,事亦堪忧。”
众惕息不敢应。
顺化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明州钱元珦骄纵不法,每请事于王府不获,辄上书悖慢。
尝怒一吏,置铁床炙之,臭满城郭。
吴王元瓘遣牙将仰仁诠诣明州召之,仁诠左右虑元珦难制,劝为之备,仁诠不从,常服径造听事。
元珦见仁诠至,股忄栗,遂还钱塘,幽于别第。
仁诠,湖州人也。
闽主改福州为长乐府。
亲从都指挥使王仁达有擒王延禀之功,性慷慨,言事无所避。
闽主恶之,尝私谓左右曰:“仁达智有馀,吾犹能御之,非少主臣也。”
至是,竟诬以叛,族诛之。
初,马希声、希范同日生。
希声母曰袁德妃,希范母曰陈氏。
希范怨希声先立不止,及嗣位,不礼于袁德妃。
希声母弟希旺为亲从都指挥使,希范多谴责之。
袁德妃请纳希旦官为道士,不许,解其军
职,使居竹屋草门,不得预兄弟燕集。德妃卒,希旦忧愤而卒。
潞王上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下清泰元年(甲午,公元九三四年)
春,正月,戊寅,闵帝大赦,改元应顺。壬午,加河阳节度使兼侍卫都指挥使康义诚兼侍中,判六军诸卫事。
硃弘昭、冯赟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宁国节度使安彦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忠正节度使张从宾,甲申,出彦威为护国节度使,以捧圣马军都指挥使硃洪实代之;出从宾为彰义节度使,以严卫步军都指挥使皇甫遇代之。彦威,崞人;遇,真定人也。
戊子,枢密使、同平章事硃弘昭、同中书门下二品冯赟、河东节度使兼侍中石敬瑭并兼中书令。赟以超迁太过,坚辞不受;己丑,改兼侍中。
壬辰,以荆南节度使高从诲为南平王,武安、武平节度使马希范为楚王。
甲午,以镇海、镇东节度使吴王元瓘为吴越王。
吴徐知诰别治私第于金陵,乙未,迁居私第,虚府舍以待吴主。
凤翔节度使兼侍中潞王从珂,与石敬瑭少从明帝征伐,有功名,得众心。硃弘昭、冯赟位望素出二人下远甚,一旦执朝政,皆忌之。明宗有疾,潞王屡遣其夫人入省侍;及明宗殂,潞王辞疾不来,使臣至凤翔者或自言伺得潞王阴事。时潞王长子重吉为控鹤都指挥使,硃、冯不欲其典禁兵,己亥,出为亳州团练使。潞王有女惠明为尼,在洛阳,亦召入禁中。潞王由是疑惧。
吴蒋延徽败闽兵于浦城,遂围建州,闽主璘遣上军张彦柔、骠骑大将军王延宗将兵万人救建州。延宗军及中涂,士卒不进,曰:“不得薛文杰,不能讨贼。”延宗驰使以闻,国人震恐。太后及福王继鹏泣谓璘曰:“吾无如卿何,卿自为谋。”文杰出,继鹏伺之于启圣门外,以笏击之仆地,槛车送军前,市人争持瓦砾击之。文杰善术数,自云过三日则无患。部送者闻之,倍道兼行,二日而至,士卒见之踊跃,脔食之;闽主亟遣赦之,不及。初,文杰以为古制槛车疏阔,更为之,形如木匮,攒以铁铓,内向,动辄触之。车成,文杰首自入焉。并诛盛韬。蒋延徽攻建州垂克,徐知诰以延徽吴太祖之婿,与临川王濛素善,恐其克建州奉濛以图兴复,遣使召之。延徽亦闻闽兵及吴越兵将至,引兵归;闽人追击,败之,士卒死亡甚众,归罪于都虞侯张重进,斩之。知诰贬延徽为右威卫将军,遣使求好于闽。
闰月,以左谏议大夫唐汭、膳部郎中、知制诰陈乂皆为给事中,充枢密直学士。汭以文学从帝,历三镇在幕府。及即位,将佐之有才者,硃、冯皆斥逐之。汭性过疏,硃、冯恐帝含怒有时而发,乃引汭于密近,以其党陈乂监之。丙午,尊皇后为皇太后。
安远节度使符彦超奴王希全、任驾儿见朝廷多事,谋杀彦超,据安州附于吴,夜,叩门称有急递,彦超出至听事,二奴杀之,因以彦超之命召诸将,有不从己者辄杀之。己酉旦,副使李端帅州兵讨诛之,并其党。
甲寅,以王淑妃为太妃。
蜀将吏劝蜀王知祥称帝。己巳,知祥即皇帝位于成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唐纪-后唐纪七-译文
从玄黓执徐年七月开始,到阏逢敦牂年闰正月结束,总共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在位期间的长兴三年(壬辰年,公元932年)。
秋天,七月,辛巳日,朔方报告夏州的党项族入侵,被击败,追击到贺兰山。
己丑日,加封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元瓘为中书令。
庚寅日,李存瑰到达成都,孟知祥哭泣着接受了诏书。
武安、静江节度使马希声因为湖南连年大旱,下令关闭南岳及境内的所有神祠门,但最终没有下雨。辛卯日,马希声去世,六军使袁诠、潘约等人迎接镇南节度使马希范到朗州并立他为节度使。
乙未日,孟知祥派遣李存瑰返回,上表谢罪,并报告福庆公主的丧事。从此以后,孟知祥再次称臣,但更加傲慢。
庚子日,任命西京留守、同平章事李从珂为凤翔节度使。
废除武兴军,再次将凤、兴、文三州划归山南西道。
丁未日,任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凤为同平章事,兼任安国节度使。
八月,庚申日,马希范到达长沙;辛酉日,继承节度使职位。甲子日,孟知祥命令李昊为武泰赵季良等五留后起草表文,请求封孟知祥为蜀王,行使墨制,并自求旌节。李昊说:“近来诸将攻取方镇,即有其地,现在又自求朝廷的节铖及明公的封爵,那么轻重之权都在群下手中了;如果明公自己请求,难道不可以吗?”孟知祥恍然大悟,改令李昊为自己起草表文,请求行使墨制,补任两川刺史以下官员;又上表请求封赵季良等五留后为节度使。
起初,安重诲想要图谋两川,自从孟知祥杀了李严后,每次任命刺史,都派东兵护送,小州不少于五百人,夏鲁奇、李仁矩、武虔裕各数千人,都以牙队为名。等到孟知祥攻克遂、阆、利、夔、黔、梓六镇,得到东兵大约三万人,担心朝廷征召回去,上表请求留下他们的妻子。
吴国的徐知诰扩建金陵城,周围二十里。
起初,契丹强大后,频繁侵犯卢龙各州,幽州城门之外,到处都是契丹骑兵。每次从涿州运粮到幽州,契丹多在阎沟设伏兵,抢夺粮草。等到赵德钧担任节度使,在阎沟筑城并驻守,设立良乡县,粮道稍微通畅。幽州东十里之外,人们不敢砍柴放牧;赵德钧在州东五十里处筑潞县城并驻守,靠近州的百姓才开始耕种。此时,又在州东北百余里处筑三河县城,以通蓟州运路,契丹骑兵来争夺,赵德钧击退了他们。九月,庚辰朔日,报告三河县城筑成。边境百姓依赖它。
壬午日,任命镇南节度使马希范为武安节度使,兼任侍中。
孟知祥任命他的儿子孟仁赞代理行军司马,兼任都总辖两川牙内马步都军事。
冬天,十月,己酉朔日,皇帝再次派遣李存瓘到成都,凡是剑南自节度使、刺史以下的官员,听任孟知祥任免后奏报朝廷,朝廷不再任命;只是不派遣戍兵的妻子,但他们的兵也不再征召。
秦王李从荣喜欢作诗,聚集浮华之士高辇等人在幕府,与他们互相唱和,颇为自夸。每次设宴,就命令僚属作诗,有不如意的当面毁弃。壬子日,李从荣入宫谒见,皇帝对他说:“我虽然不读书,但喜欢听儒生讲解经义,开阔智慧。我见庄宗喜欢作诗,将家子弟文非素习,徒然取笑于人,你不要效仿。”
丙辰日,幽州报告契丹屯兵捺剌泊。
前影义节度使李金全多次献马,皇帝不接受,说:“你在镇上的治理如何?不要只以献马为事!”李金全是吐谷浑人。
壬申日,大理少卿康澄上疏说:“我听说童谣不是祸福的根本,妖祥岂是兴衰的源头!所以雊雉升鼎而桑谷生朝,不能阻止殷宗的兴盛;神马长嘶而玉龟告兆,不能延长晋朝的国祚。因此,国家有不足惧的五件事,有深可畏的六件事:阴阳不调不足惧,三辰失行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涸不足惧,蟊贼伤稼不足惧;贤人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蔑闻深可畏。不足惧的,愿陛下存而勿论;深可畏的,愿陛下修而靡忒。”皇帝下诏嘉奖他。秦王李从荣为人鹰视,轻佻峻急;既判六军诸卫事,又参朝政,多骄纵不法。起初,安重诲为枢密使,皇帝专任他。李从荣及宋王李从厚自幼与他亲近,虽然典兵,常被安重诲所制,畏惧他。安重诲死后,王淑妃与宣徽使孟汉琼宣传皇帝的命令,范延光、赵延寿为枢密使,李从荣都轻侮他们。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石敬瑭兼任六军诸卫副使,他的妻子永宁公主与李从荣异母,素来互相憎恨。李从荣因为李从厚的名声超过自己,尤其忌惮他;李从厚善于以卑弱奉承他,所以嫌隙不外露。石敬瑭不想与李从荣共事,常想外调以避开他。范延光、赵延寿也担心祸及自身,多次辞去机要职务,请求与旧臣轮流担任,皇帝不允许。恰逢契丹想要入侵,皇帝命令选择帅臣镇守河东,范延光、赵延寿都说:“当今帅臣可往者,只有石敬瑭、康义诚。”石敬瑭也愿意去,皇帝即任命他。既受诏,不落六军副使,石敬瑭再次辞谢,皇帝于是任命宣徽使硃弘昭知山南东道,代替康义诚到朝廷。
十一月,辛巳日,任命三司使孟秸为忠武节度使,任命忠武节度使冯赟为宣徽南院使,判三司。孟秸本是刀笔吏,与范延光同乡,关系很好,数年间被提拔到节度使;皇帝虽然知道他升得太快,但不能违背。
乙酉日,皇帝因为胡寇逐渐逼近北边,命令尽快商议河东帅臣;石敬瑭想去,而范延光、赵延寿想用康义诚,商议很久没有结果。枢密直学士李崧认为非石太尉不可。范延光说:“我也多次上奏用他,皇帝想留他在宿卫。”恰逢皇帝派遣中使催促,众人于是听从李崧的建议。丁亥日,任命石敬瑭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任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加兼侍中。
己丑日,加封枢密使赵延寿为同平章事。
吴国任命诸道都统徐知诰为大丞相、太师,加领德胜节度使;徐知诰辞去丞相、太师。
大同节度使张敬达聚集兵力在要害处,契丹最终不敢南下而返回。张敬达是代州人。
蔚州刺史张彦超本是沙陀人,曾为皇帝的养子,与石敬瑭有矛盾;听说石敬瑭为总管,举城依附契丹,契丹任命他为大同节度使。
石敬瑭到达晋阳,任命部将刘知远、周瑰为都押衙,委以心腹;军事委任刘知远,财政委任周瑰。周瑰是晋阳人。
十二月,
乘坐步辇到达府门后,乘车返回。文纪是简求的孙子。
戊申日,群臣上尊号为“圣明神武广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并宣布大赦。在京城及各道的将士都按等级给予优厚的赏赐。由于一个月内两次进行优厚的赏赐,导致财政状况更加窘迫。
已经退休的太仆少卿何泽看到皇帝生病,秦王从荣权势正盛,希望自己能再次被任用,便上表请求立从荣为太子。皇帝看了表后流泪,私下对左右说:“群臣请求立太子,我应当回到太原的老宅去养老了。”不得已,丙戌日,皇帝下诏让宰相和枢密使商议此事。丁卯日,从荣见到皇帝,说:“我听说有奸人请求立我为太子;我年纪还小,且愿意学习治理军民,不愿意承担这个名号。”皇帝说:“这是群臣的意愿。”从荣退下后,见到范延光和赵延寿说:“执政大臣想让我当太子,是想夺走我的兵权,把我软禁在东宫。”延光等人知道皇帝的意思,并且害怕从荣的话,立即将此事报告给皇帝;辛未日,皇帝下诏任命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九月,甲戌日,吴主立德妃王氏为皇后。
戊寅日,加封范延光、赵延寿为侍中。
癸未日,中书省上奏节度使见元帅的礼仪,即使带有平章事的头衔,也应以军礼在朝廷上参拜,皇帝同意了。
皇帝想加封宣徽使、判三司冯赟为同平章事;冯赟的父亲名叫章。执政大臣误引旧例,庚寅日,加封冯赟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充任三司使。
秦王从荣请求将严卫、捧圣两指挥的步骑兵作为自己的亲兵。每次入朝,都带着数百骑兵,张弓搭箭,驰骋在街道上;还让文士试写《檄淮南书》,表达自己将要平定天下的意图。从荣对执政大臣不满,私下对亲信说:“我一旦登基,必定灭他们的族!”范延光、赵延寿害怕,多次请求外调以避开他。皇帝认为他们是因为自己生病而请求离开,非常生气,说:“想走就走,何必上表!”齐国公主又在宫中为延寿说话,说“延寿确实有病,不能胜任机要事务。”丙申日,二人再次对皇帝说:“我们不敢怕劳苦,愿意与有功勋的老臣轮流担任职务。也不敢一起离开,希望允许一人先出去。如果新人不称职,再召我们回来,我们立即回来。”皇帝这才同意。戊戌日,任命延寿为宣武节度使;任命山南节道节度使硃弘昭为枢密使、同平章事。诏书下达后,弘昭再次推辞,皇帝斥责他说:“你们都不想在我身边,我养你们有什么用!”弘昭这才不敢再说话。
吏部侍郎张文宝乘船出使杭州,船坏了,水手用小船救他,被风吹到天长;随从二百人,只剩下五人。吴主厚待他,赐给他随从的仪服和钱币数万,还为他写信给钱氏,让他们在边境上迎接。文宝只接受了饮食,其余的都推辞了,说:“本朝与吴国长期没有往来,现在既不是君臣,也不是宾主,如果接受这些东西,用什么理由来感谢呢!”吴主赞赏他,最终他完成了使命回到杭州。
庚子日,任命前义成节度使李赞化为昭信节度使,留在洛阳领取俸禄。
辛丑日,皇帝下诏大元帅从荣的地位在宰相之上。
吴国的徐知诰因为国内水灾和火灾频繁发生,说:“士兵和百姓困苦,我怎么能独自享乐!”于是遣散了所有的侍妓,把乐器都烧了。
闽国的内枢密使薛文杰劝说闽王压制宗室;侄子继图非常愤怒,密谋造反,被处死,牵连者达千余人。
冬,十月,乙卯日,范延光、冯赟上奏:“西北的胡人卖马的往来频繁,每月消耗的绢帛不少于五千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七,请委派边境的镇戍官员选择胡人卖的好马,发给凭证,详细报告数量。”皇帝同意了。戊午日,任命前武兴节度使孙岳为三司使。
范延光多次通过孟汉琼、王淑妃请求外调。庚申日,任命延光为成德节度使,任命冯赟为枢密使。皇帝认为亲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康义诚忠诚朴实,非常信任他。当时,亲近的官员大多请求外调以避开秦王的祸患,义诚估计自己无法脱身,便让他的儿子侍奉秦王,尽量恭顺,保持中立,希望能保全自己。
权知夏州事李彝超上表谢罪,请求昭雪;壬戌日,任命彝超为定难军节度使。
十一月,甲戌日,皇帝为范延光饯行,酒宴结束后,皇帝说:“你现在要远行,有什么话尽管说。”延光回答说:“朝廷大事,希望陛下与内廷的辅臣共同商议决定,不要听信小人的话。”于是两人相拥而泣,告别。当时孟汉琼掌权,依附他的人结成朋党,蒙蔽皇帝的视听,所以延光提到此事。
庚辰日,改慎州为怀化军。在洮州设立保顺军,管辖洮、鄯等州。
戊子日,皇帝的病情再次发作,己丑日,病情加重,秦王从荣入宫探病,皇帝低头不能抬起。王淑妃说:“从荣在这里。”皇帝没有回应。从荣出宫后,听到宫中都在哭,以为皇帝已经去世,第二天早上,称病不入宫。当晚,皇帝的病情确实有所好转,但从荣不知道。从荣知道自己不被时论所认可,担心不能继承皇位,便与他的党羽密谋,想带兵入宫侍奉皇帝,先控制权臣。辛卯日,从荣派都押牙马处钧对硃弘昭、冯赟说:“我想率领亲兵入宫侍奉皇帝,以防不测,应该停在什么地方?”二人说:“王自己决定吧。”随后私下对处钧说:“皇帝万福,王应当尽心尽孝,不要轻信别人的谣言。”从荣大怒,再次派处钧对二人说:“你们难道不爱自己的家族吗?怎么敢拒绝我!”二人感到担忧,入宫告诉王淑妃和宣徽使孟汉琼,都说:“这件事没有康义诚的帮助无法成功。”于是召义诚商议,义诚始终不说话,只是说:“义诚只是个将校,不敢参与决策,一切听从相公的安排。”弘昭怀疑义诚不想在众人面前表态,晚上,邀请他到私宅询问,他的回答和之前一样。壬辰日,从荣从河南府穿着常服,率领步骑兵千人在天津桥列阵。当天黎明,从荣派马处钧到冯赟的府邸,对他说:“我今天一定要入宫,并且住在兴圣宫。你们都有自己的宗族,处理事情也要慎重,祸福就在一瞬间。”又派处钧去见康义诚,义诚说:“王如果行动,我就迎接。”冯赟急忙进入右掖门,见到硃弘昭、义诚、汉琼及三司使孙岳正在中兴殿门外商议,冯赟详细转达了处钧的话,并责备义诚说:“秦王说‘祸福在须臾’,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你不要因为儿子在秦王府就左右观望。皇帝提拔我们,从平民到将相,如果秦王的兵进入宫门,皇帝将置于何地?我们还能有后代吗?”义诚还没来得及回答,监门报告秦王已经带兵到了端门外。汉琼指着衣服站起来说:“今天的事情,危及皇帝,你还在观望选择利益吗?我何必爱惜自己的生命,应当亲自带兵抵抗!”随即进入殿门,弘昭、冯赟跟随,义诚不得已,也跟随进入。汉琼见到皇帝说:“从荣造反,兵已经攻到端门,很快就会进入宫中,大乱就要发生了!”宫中的人相视而哭,皇帝说:“从荣何苦如此!”问弘昭等人:“有
有人问:“诸?”回答说:“有,刚才已经让守门的人关门了。”
皇帝指着天哭泣,对义诚说:“你自己处理,不要惊扰百姓!”
控鹤指挥使李重吉,是从珂的儿子,当时在皇帝身边侍候,皇帝说:“我和你父亲,冒着箭石平定天下,多次救我于危难之中;从荣这些人有什么功劳,现在却被人教唆,做出这种叛逆的事情!我早就知道这些人不足以托付大事,应该叫你父亲来授予兵权。你为我关闭所有的门。”
李重吉立即率领控鹤兵守卫宫门。
孟汉琼穿上盔甲骑马,召见马军都指挥使硃洪实,让他率领五百骑兵讨伐从荣。
从荣正坐在桥上的胡床上,派人去召见康义诚。
端门已经关闭,敲击左掖门,从门缝中窥视,看到硃洪实带领骑兵从北面过来,跑去告诉从荣。
从荣大惊,命令取来铁甲穿上,坐下调整弓箭。
不久骑兵大量到来,从荣逃回府中,僚佐们都逃散了,牙兵在嘉善坊溃散。
从荣和妃子刘氏藏在床下,皇城使安从益上前斩杀了他,并杀了他的儿子,将他们的首级献上。
起初,孙岳经常参与内廷的密谋,冯、硃担心从荣的凶暴,孙岳曾经极力劝说他祸福的结局;康义诚恨他,于是趁乱秘密派遣骑士射杀了他。
皇帝听说从荣死了,悲痛惊骇,几乎从御榻上掉下来,几次昏厥又苏醒,因此病情加重。
从荣的一个儿子还年幼,养在宫中,诸将请求除掉他,皇帝哭泣说:“他有什么罪!”不得已,最终还是给了他。
癸巳日,冯道带领群臣在雍和殿拜见皇帝,皇帝泪如雨下,呜咽着说:“我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惭愧见到你们!”
宋王从厚担任天雄节度使;甲午日,派遣孟汉琼征召从厚,并暂时掌管天雄军府事务。
丙申日,追废从荣为庶人。
执政大臣共同商议从荣官属的罪责,冯道说:“从荣亲近的人只有高辇、刘陟、王说而已,任赞到任才半个月,王居敏、司徒诩因病请假已经半年,怎么可能参与他的阴谋!居敏尤其被从荣厌恶,昨天举兵向朝廷进攻时,与高辇、刘陟并驾齐驱,指着太阳说:‘明天到今天,已经杀了王詹事了。’如果不是与他们同谋的人,怎么能一概诛杀呢!”
硃弘昭说:“如果从荣能够进入光政门,任赞等人会怎么任用,而我们还能有什么好处!而且首恶和从犯是有差别的,现在首恶已经被诛杀而从犯都不追究,皇上能不认为我们是在包庇奸人吗!”
冯赟极力争辩,才开始讨论流放和贬职。
当时咨议高辇已经被处死。
丁酉日,元帅府判官、兵部侍郎任赞、秘书监兼王傅刘瓚、友苏瓚、记室鱼崇远、河南少尹刘陟、判官司徒诩、推官王说等八人全部被流放,河南巡官李瀚、江文蔚等六人被勒令回乡,六军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推官郭晙被贬职。
李瀚是李回的族曾孙;司徒诩是贝州人;江文蔚是建安人。
江文蔚逃到吴国,徐知诰厚待他。
起初,从荣失道,六军判官、司谏郎中赵远劝谏说:“大王位居太子之位,应当勤修美德,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以为父子至亲就可以依赖,难道没看到恭世子、戾太子的下场吗!”
从荣大怒,将他贬为泾州判官;等到从荣失败,赵远因此出名。
赵远,字上交,是幽州人。
戊戌日,皇帝去世。
皇帝性格不猜忌,与世无争,登基时已经六十多岁,每天晚上在宫中焚香祈祷说:“我是胡人,因为乱世被众人推举;希望上天早日降生圣人,为百姓做主。”
在位期间年谷屡次丰收,兵革很少使用,与五代相比,算是小康。
辛丑日,宋王到达洛阳。
闽主尊鲁国太夫人黄氏为皇太后。
闽主喜欢鬼神,巫盛韬等人都有宠幸。
薛文杰对闽主说:“陛下左右有很多奸臣,如果不通过鬼神,无法知道。盛韬擅长看鬼,应该让他去调查。”
闽主听从了他的建议。
薛文杰厌恶枢密使吴勖,吴勖生病时,薛文杰去看望他,说:“主上因为您久病,想要罢免您的近密职位,我说您只是有点头痛,快要好了。主上可能会派人来问,千万不要说是其他病。”
吴勖答应了。
第二天,薛文杰让盛韬对闽主说:“刚才看到北庙的崇顺王审问吴勖谋反,用铜钉钉他的脑袋,用金椎击打他。”
闽主告诉薛文杰,薛文杰说:“不可信,应该派人去问。”
果然吴勖回答说是头痛,立即将他逮捕下狱,派薛文杰和狱吏一起审问,吴勖被迫认罪,和他的妻子一起被处死。
因此国人更加愤怒。
吴光向吴国请求援兵,吴信州刺史将延徽不等朝廷命令,带兵与吴光一起攻打建州,闽主派使者向吴越求救。
十二月,癸卯朔日,开始发布明宗的丧事,宋王即皇帝位。
秦王从荣死后,硃洪实的妻子入宫,司衣王氏和她谈到秦王,王氏说:“秦王作为儿子,不在左右侍候,导致别人归罪于他,这是他的罪过;如果说他大逆不道,那就太冤枉了。硃司徒最受秦王恩宠,当时不为他辩解,真是可惜!”
硃洪实听到后,非常害怕,和康义诚一起将这话告诉闵帝,并且说王氏与从荣私通,为从荣打探宫中消息,辛亥日,赐王氏死。
事情牵连到王淑妃,淑妃一向厚待从荣,皇帝因此怀疑她。
丙辰日,任命天雄左都押牙宋令询为磁州刺史。
硃弘昭以诛杀秦王立帝为自己的功劳,想要专擅朝政;宋令询侍候皇帝左右时间最长,深得皇帝信任,硃弘昭不希望旧人在皇帝身边,所以将他外放。
皇帝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
孟知祥听说明宗去世,对僚佐说:“宋王年幼,执政的都是些小吏,乱局可以坐等。”
辛未日,皇帝开始在中兴殿处理政务。
皇帝在结束易月之制后,立即召学士读《贞观政要》、《太宗实录》,有治理国家的志向;但不知道要领,宽柔少断。
李愚私下对同僚说:“我们的君主延访,很少涉及我们,位高责重,事情也令人担忧。”
众人屏息不敢回应。
顺化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明州钱元珦骄纵不法,每次向王府请示事情得不到批准,就上书傲慢无礼。
曾经因为生气一个官吏,把他放在铁床上烤,臭味满城。
吴王元瓘派牙将仰仁诠到明州召见他,仁诠的左右担心元珦难以控制,劝他做好准备,仁诠不听,穿着常服直接到听事厅。
元珦看到仁诠到来,吓得发抖,于是回到钱塘,被幽禁在别第。
仁诠是湖州人。
闽主将福州改为长乐府。
亲从都指挥使王仁达有擒拿王延禀的功劳,性格慷慨,言事无所避讳。
闽主厌恶他,曾经私下对左右说:“仁达智谋有余,我还能驾驭他,但他不是少主的臣子。”
到这时,竟然诬陷他谋反,将他全家诛杀。
起初,马希声、希范同日出生。
希声的母亲是袁德妃,希范的母亲是陈氏。
希范怨恨希声先立为太子,等到继位后,对袁德妃不礼。
希声的弟弟希旺担任亲从都指挥使,希范多次责备他。
袁德妃请求让希旦出家为道士,不被允许,解除了他的军职。
他被任命为官职,但被安排住在简陋的竹屋草门中,不能参加兄弟们的聚会。德妃去世后,希旦因忧愤而去世。
潞王上位。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在清泰元年(甲午年,公元934年)下诏。
春天,正月,戊寅日,闵帝宣布大赦,改年号为应顺。壬午日,加封河阳节度使兼侍卫都指挥使康义诚为侍中,负责六军诸卫的事务。
硃弘昭、冯赟忌惮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宁国节度使安彦威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忠正节度使张从宾,甲申日,将安彦威调任为护国节度使,由捧圣马军都指挥使硃洪实接替他的职位;将张从宾调任为彰义节度使,由严卫步军都指挥使皇甫遇接替他的职位。安彦威是崞县人;皇甫遇是真定人。
戊子日,枢密使、同平章事硃弘昭、同中书门下二品冯赟、河东节度使兼侍中石敬瑭都被任命为中书令。冯赟认为升迁太快,坚决推辞不接受;己丑日,改任为侍中。
壬辰日,任命荆南节度使高从诲为南平王,武安、武平节度使马希范为楚王。
甲午日,任命镇海、镇东节度使吴王元瓘为吴越王。
吴国的徐知诰在金陵另建私宅,乙未日,迁居到私宅,空出府舍等待吴主。
凤翔节度使兼侍中潞王从珂,与石敬瑭年轻时跟随明帝征战,有功名,深得人心。硃弘昭、冯赟的地位和声望远不及二人,一旦掌握朝政,都对他们心存忌惮。明宗生病时,潞王多次派夫人入宫探望;明宗去世后,潞王以生病为由不来,派到凤翔的使臣中有人自称掌握了潞王的隐秘之事。当时潞王的长子重吉担任控鹤都指挥使,硃、冯不想让他掌管禁军,己亥日,将他调任为亳州团练使。潞王的女儿惠明是尼姑,住在洛阳,也被召入宫中。潞王因此感到疑惧。
吴国的蒋延徽在浦城击败闽军,随后包围建州,闽主璘派上军张彦柔、骠骑大将军王延宗率兵一万人救援建州。王延宗的军队行进到中途,士兵们不肯前进,说:“没有薛文杰,不能讨伐贼寇。”王延宗急忙派人报告,国人震惊。太后和福王继鹏哭着对璘说:“我们对你无可奈何,你自己想办法吧。”薛文杰出来后,继鹏在启圣门外等候,用笏板将他击倒在地,用囚车送到军前,市民争相用瓦砾砸他。薛文杰擅长术数,自称过了三天就没事了。押送他的人听说后,日夜兼程,两天就到了,士兵们见到他后欢呼雀跃,将他分尸吃掉;闽主急忙派人赦免他,但为时已晚。当初,薛文杰认为古代的囚车太简陋,重新设计,形状像木箱,用铁刺固定,向内倾斜,一动就会碰到。囚车做好后,薛文杰第一个被关进去。同时处死了盛韬。蒋延徽攻打建州即将得手,徐知诰因为蒋延徽是吴太祖的女婿,与临川王濛关系很好,担心他攻下建州后会拥立濛图谋复兴,便派人召他回来。蒋延徽也听说闽军和吴越军即将到来,便率军撤退;闽军追击,击败了他,士兵死伤惨重,归罪于都虞侯张重进,将他斩首。徐知诰将蒋延徽贬为右威卫将军,派使者向闽国求和。
闰月,任命左谏议大夫唐汭、膳部郎中、知制诰陈乂为给事中,担任枢密直学士。唐汭因文学才能跟随皇帝,历任三镇幕府。皇帝即位后,将佐中有才能的人,硃、冯都排斥驱逐。唐汭性格过于疏放,硃、冯担心皇帝有时会发怒,便将唐汭安排在身边,派他们的党羽陈乂监视他。丙午日,尊皇后为皇太后。
安远节度使符彦超的奴仆王希全、任驾儿见朝廷多事,密谋杀害符彦超,占据安州投靠吴国,夜里,敲门说有紧急公文,符彦超出来到厅堂,两个奴仆杀了他,然后以符彦超的名义召集将领,有不服从的就杀掉。己酉日早晨,副使李端率州兵讨伐并诛杀了他们及其党羽。
甲寅日,封王淑妃为太妃。
蜀国的将吏们劝蜀王知祥称帝。己巳日,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唐纪-后唐纪七-注解
玄黓执徐: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玄黓指黑色,执徐指缓慢,合起来表示年份的特定称谓。
阏逢敦牂: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阏逢指阻碍,敦牂指厚实,合起来表示年份的特定称谓。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指后唐明宗李嗣源,其谥号为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朔方:古代地名,指今宁夏一带。
党项: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贺兰山: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
中书令: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李存瑰:后唐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多次军事行动。
孟知祥:五代时期后蜀的君主。
武安、静江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地方军政事务。
马希声: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人物,曾任节度使。
南岳:指衡山,古代五岳之一,位于今湖南省。
六军使:古代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袁诠、潘约: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的将领。
朗州:古代地名,指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籓:古代指诸侯国或地方政权。
西京留守:古代官职,负责留守西京(今西安)的军政事务。
同平章事: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凤翔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凤翔地区的军政事务。
武兴军:古代军队名称,负责特定地区的防御。
山南西道:古代行政区划,指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一带。
门下侍郎: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安国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安国地区的军政事务。
马希范:武安、武平节度使,被封为楚王。
长沙:古代地名,指今湖南省长沙市。
李昊: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重要人物,曾任宰相。
武泰赵季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将领。
蜀王:指孟知祥,后自立为蜀王。
墨制:古代指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
旌节:古代指皇帝赐予的象征权力的节杖。
两川:古代指东川和西川,即今四川东部和西部。
安重诲: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重要人物,曾任枢密使。
夏鲁奇、李仁矩、武虔裕: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将领。
遂、阆、利、夔、黔、梓:古代地名,指今四川、重庆一带的六个州。
吴徐知诰:五代十国时期南吴的重要人物,后自立为帝,建立南唐。
金陵: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契丹: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建立辽国。
卢龙:古代地名,指今河北省北部一带。
幽州:古代地名,指今北京市一带。
涿州:古代地名,指今河北省涿州市。
阎沟:古代地名,指今北京市房山区一带。
赵德钧: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重要人物,曾任节度使。
良乡县:古代地名,指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
潞县:古代地名,指今北京市通州区一带。
三河县:古代地名,指今河北省三河市。
蓟州:古代地名,指今天津市蓟州区一带。
镇南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镇南地区的军政事务。
武安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武安地区的军政事务。
侍中: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仁赞:孟知祥的儿子,曾任行军司马。
行军司马:古代官职,负责军队的行军和调度。
都总辖两川牙内马步都军事:古代官职,负责统领两川地区的军队。
李存瓘: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将领。
剑南:古代地名,指今四川一带。
秦王从荣:五代时期后唐的秦王李从荣,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
高辇: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文人,曾任幕府官员。
庄宗:指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的开国皇帝。
捺剌泊:古代地名,指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
李金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节度使。
吐谷浑: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甘肃一带。
大理少卿:古代官职,负责大理寺的事务,相当于副法官。
康澄: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官员,曾任大理少卿。
童谣:古代民间流传的歌谣,常被认为有预示作用。
雊雉升鼎: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兆,雊雉指野鸡,升鼎指登上鼎器。
桑谷生朝: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兆,桑谷指桑树和谷子,生朝指在朝廷上生长。
殷宗:指商朝的君主,殷是商朝的别称。
神马长嘶: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兆,神马指神奇的马,长嘶指长时间嘶鸣。
玉龟告兆: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兆,玉龟指玉制的龟,告兆指预示吉凶。
晋祚:指晋朝的国运,祚指国运。
阴阳不调:古代指天地阴阳之气不和谐,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三辰失行:古代指日月星辰运行失常,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小人讹言:指小人散布谣言,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山崩川涸:指山体崩塌、河流干涸,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蟊贼伤稼:指害虫损害庄稼,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贤人藏匿:指贤能之人隐居不出,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四民迁业:指士农工商四类民众改变职业,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上下相徇:指上下级官员互相勾结,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廉耻道消:指廉洁和羞耻的道德观念消失,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毁誉乱真:指毁谤和赞誉混淆是非,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直言蔑闻:指直言进谏的声音被忽视,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鹰视:形容目光锐利如鹰,常用来形容人的凶狠或机警。
轻佻峻急:形容人性格轻浮、急躁。
六军诸卫事:古代官职,负责统领六军和诸卫的军政事务。
宋王从厚: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皇子,封为宋王。
王淑妃:后唐明宗的妃子,被封为太妃。
宣徽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礼仪和宴会等事务。
孟汉琼:五代时期后唐的重要官员,曾任宣徽使。
范延光: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重要人物,曾任枢密使。
赵延寿: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重要人物,曾任枢密使。
河阳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河阳地区的军政事务。
石敬瑭:后唐时期的将领,后成为后晋的开国皇帝。
永宁公主: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公主,石敬瑭的妻子。
康义诚: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河阳节度使兼侍卫都指挥使。
硃弘昭: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三司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
孟秸: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官员,曾任三司使。
忠武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忠武地区的军政事务。
冯赟: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官员,曾任忠武节度使。
宣徽南院使:古代官职,负责宣徽院南院的事务。
判三司:古代官职,负责三司的事务。
胡寇: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河东帅:古代官职,负责河东地区的军政事务。
枢密直学士:古代官职,负责枢密院的文书事务。
李崧: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官员,曾任枢密直学士。
北京留守:古代官职,负责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的军政事务。
河东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河东地区的军政事务。
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古代官职,负责统领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地区的军队。
诸道都统:古代官职,负责统领各道的军队。
大丞相: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太师:古代官职,负责教导皇帝,地位尊崇。
德胜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德胜地区的军政事务。
大同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大同地区的军政事务。
张敬达: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大同节度使。
代州:古代地名,指今山西省代县一带。
蔚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蔚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张彦超: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蔚州刺史。
沙陀: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内蒙古一带。
晋阳:古代地名,指今山西省太原市。
刘知远: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开国皇帝,原为后唐将领。
周瑰: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都押衙。
都押衙:古代官职,负责统领军队的押衙事务。
帑藏:古代指国库,负责财政事务。
汉主:指五代时期后汉的君主。
雍正: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耀枢的封号。
康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龟图的封号。
宾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度的封号。
晋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熙的封号。
越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昌的封号。
齐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弼的封号。
韶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雅的封号。
镇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泽的封号。
万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操的封号。
循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杲的封号。
思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的封号。
高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邈的封号。
同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简的封号。
益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建的封号。
辩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济的封号。
贵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道的封号。
宜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昭的封号。
通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政的封号。
定王:五代时期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儿子刘弘益的封号。
秦王:五代时期后唐君主李嗣源的儿子李从荣的封号。
尚书令: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端明殿学士:五代时期后唐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
归义刘昫:五代时期后唐的官员,曾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闽王延钧:五代时期闽国的君主,后改名为王璘。
龙跃宫:闽王延钧的宫殿名称。
宝皇宫:闽王延钧的宫殿名称。
龙启:闽王延钧的年号。
五庙:古代中国君主祭祀祖先的五座宗庙。
左仆射: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右仆射: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中书侍郎: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枢密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军事事务。
如京使:五代时期后唐的官职,负责外交事务。
赵季良:五代时期后蜀的官员,曾任五镇节度使。
凉州: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拓跋承谦: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凉州大将。
孙超: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凉州节度使。
张义潮: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天平军节度使。
武安、武平节度使:五代时期后唐的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定难节度使:五代时期后唐的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李仁福: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定难节度使。
彝超: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李仁福的儿子,曾任彰武留后。
彰武留后:五代时期后唐的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安从进: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定难留后。
静难节度使:五代时期后唐的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药彦稠: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静难节度使。
宫苑使:五代时期后唐的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安重益:五代时期后唐的官员,曾任宫苑使。
索葛: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夏、银、绥、宥: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李从严: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延安节度使。
高允韬: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延安节度使。
王都: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延安节度使。
李匡宾: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延安节度使。
秦王傅:五代时期后唐的官职,负责教育秦王。
秘书监: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记室: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福王:五代时期闽国君主王璘的儿子王继鹏的封号。
宝皇宫使:五代时期闽国的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潞王:五代时期后唐君主李嗣源的儿子李从珂的封号。
许王:五代时期后唐君主李嗣源的儿子李从益的封号。
兗王:五代时期后唐君主李嗣源的儿子李从温的封号。
洋王:五代时期后唐君主李嗣源的儿子李从璋的封号。
泾王:五代时期后唐君主李嗣源的儿子李从敏的封号。
赫连勃勃: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首领,曾建立夏国。
宋温: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先锋使。
吴宋齐丘:五代时期吴国的官员,曾任宰相。
徐知诰:吴国的权臣,后成为南唐的开国皇帝。
文明殿:五代时期后唐的宫殿名称。
广寿殿:五代时期后唐的宫殿名称。
薛文杰:闽国的权臣,因专权而被士兵和民众所杀。
国计使:五代时期闽国的官职,负责财政事务。
吴光:五代时期闽国的土豪,曾任建州土豪。
工部尚书: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负责工程事务。
卢文纪:五代时期后唐的官员,曾任工部尚书。
礼部郎中: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吕琦:五代时期后唐的官员,曾任礼部郎中。
蜀王册礼使:五代时期后唐的官职,负责册封蜀王。
九旒冕:古代中国的礼冠,用于重要仪式。
九章衣:古代中国的礼服,用于重要仪式。
步辇:古代帝王或贵族乘坐的一种轻便轿子,通常由人抬行。
文纪:指文纪,简求的孙子,具体身份不详。
大赦:古代帝王在特定时期对全国罪犯进行赦免的行为,以示仁慈。
太仆少卿:古代官职,太仆寺的副长官,负责管理皇帝的车马。
范延光、赵延寿:五代时期后唐的重要官员,范延光曾任枢密使,赵延寿曾任宣武节度使。
天下兵马大元帅:古代最高军事统帅的称号,通常由皇帝亲自担任或授予亲信。
吴主:指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君主。
牙兵:古代指精锐的护卫部队,通常由贵族或高级官员的亲信组成。
檄淮南书:古代用于征讨或宣战的文书,通常由文士撰写。
齐国公主:五代时期后唐的公主,具体身份不详。
吏部侍郎:古代官职,吏部的副长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昭信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昭信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闽内枢密使: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内枢密使,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慎州怀化军:古代地名和军队名称,具体位置不详。
保顺军:古代军队名称,负责保卫边境安全。
李彝超: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夏州节度使。
天津桥:古代地名,位于洛阳城外的天津桥。
端门:皇宫的正门之一,通常指皇宫的主要入口。
控鹤指挥使: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皇帝的侍卫和仪仗工作。
胡床:古代的一种便携式座椅,类似于现代的折叠椅。
左掖门:皇宫的侧门之一,位于皇宫的左侧。
皇城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城的安全和日常管理。
天雄节度使:古代地方军政长官,掌管一定区域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长流:古代的一种流放刑罚,指将犯人发配到边远地区。
勒归田里:古代的一种轻罚,指将官员免职并遣返回乡。
太子詹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和教育。
司谏郎中:古代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进谏和监察官员。
磁州刺史:古代地方官职名,掌管磁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亲从都指挥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或贵族的贴身侍卫工作。
职:指官职或职责,此处指潞王从珂的职位。
竹屋草门:指简陋的住所,象征潞王从珂被贬低或冷落的地位。
德妃:指潞王从珂的妃子,德妃的去世对潞王从珂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希旦:潞王从珂的字,此处指潞王从珂因德妃去世而忧愤去世。
潞王上:指潞王从珂的封号,潞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藩王。
清泰元年:后唐明宗的年号,公元934年。
闵帝:指后唐闵帝李从厚,明宗之子。
应顺:后唐闵帝的年号,公元934年。
硃弘昭、冯赟:后唐时期的权臣,掌握朝政,对潞王从珂等人心存忌惮。
安彦威、张从宾:后唐时期的将领,因硃弘昭、冯赟的忌惮而被调离重要职位。
高从诲:荆南节度使,被封为南平王。
吴王元瓘:吴越国的君主,被封为吴越王。
潞王从珂:后唐明宗的养子,封为潞王,因与石敬瑭等人有功名,受到硃弘昭、冯赟的忌惮。
蒋延徽:吴国的将领,曾击败闽国军队。
唐汭、陈乂:后唐时期的文臣,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
符彦超:安远节度使,被其奴仆所杀。
蜀王知祥:后蜀的开国皇帝,孟知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唐纪-后唐纪七-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年)的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各地方势力的角力。
首先,文中提到朔方奏夏州党项入寇,击败之,追至贺兰山。这表明当时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党项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依然存在,后唐朝廷通过军事手段成功抵御了入侵,显示了其军事实力。
其次,文中记载了孟知祥在成都的活动。孟知祥原为后唐将领,后自立为蜀王,建立了后蜀政权。文中提到他派遣李存瑰还朝,上表谢罪,并告福庆公主之丧,这表明他表面上仍对后唐朝廷表示臣服,但实际上已经逐渐脱离中央控制,表现出日益骄倨的态度。
此外,文中还提到吴徐知诰广金陵城周围二十里。徐知诰是南吴的重要人物,后自立为帝,建立南唐。他扩建金陵城,显示了其对南吴政权的巩固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文中还记载了契丹对卢龙诸州的侵扰,以及赵德钧在幽州一带的防御措施。契丹是当时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赵德钧通过修筑城池、戍守要地,成功抵御了契丹的进攻,保障了幽州地区的安全,显示了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最后,文中提到秦王从荣喜为诗,聚浮华之士高辇等于幕府,与相唱和,颇自矜伐。这表明当时后唐皇室成员中也有喜好文学的风气,但秦王从荣的轻佻峻急性格和骄纵不法行为,也为后唐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的记载,生动地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政权的复杂局势和各地方势力的角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文中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描写,也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后唐和闽国的政治、军事和宫廷事务,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地方割据严重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康义诚、硃弘昭等将领的任命,以及汉主刘知远对其子嗣的封号,可以看出当时政权对军事力量的依赖和对家族势力的重视。
闽王延钧的即位和改元龙启,以及他对宫殿的修建,反映了当时地方政权对正统性和权威性的追求。闽王延钧的节俭和后来的奢侈,也反映了当时政权在经济上的变化和对奢侈生活的追求。
凉州大将拓跋承谦及耆老上表,请以权知留后孙超为节度使,反映了当时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依赖和对地方自治的追求。凉州为党项所隔,郓人稍稍物故皆尽,超及城中之人皆其子孙也,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和地方势力的延续。
孟知祥墨制以赵季良等为五镇节度使,反映了当时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依赖和对地方自治的追求。孟知祥的任命和赵季良等人的任命,也反映了当时政权对军事力量的依赖和对地方势力的重视。
李彝超不奉诏,遣共兄阿啰王守青岭门,集境内党项诸胡以自救,反映了当时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反抗和对地方自治的追求。李彝超的反抗和党项诸胡的自救,也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和地方势力的延续。
闽王璘立子继鹏为福王,充宝皇宫使,反映了当时政权对家族势力的重视和对宫廷事务的依赖。闽王璘的任命和王继鹏的任命,也反映了当时政权对家族势力的依赖和对宫廷事务的重视。
帝暴得风疾,反映了当时政权的脆弱和对君主健康的依赖。帝力疾御广寿殿,人情始安,反映了当时政权对君主健康的依赖和对社会稳定的追求。
安从进攻夏州,反映了当时政权对军事力量的依赖和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夏州城上举火,比明,杂虏数千骑救之,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和地方势力的延续。
吴宋齐丘劝徐知诰徙吴主都金陵,反映了当时政权对地理位置的重视和对政治中心的追求。徐知诰的迁都和金陵的营建,也反映了当时政权对地理位置的依赖和对政治中心的重视。
帝以工部尚书卢文纪、礼部郎中吕琦为蜀王册礼使,并赐蜀王一品朝服,反映了当时政权对礼仪事务的重视和对地方政权的依赖。卢文纪和吕琦的任命,也反映了当时政权对礼仪事务的依赖和对地方政权的重视。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后唐的政治动荡和宫廷斗争,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文中提到的秦王从荣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他在父亲病重时试图通过武力夺取皇位,但最终失败。这一事件揭示了五代时期皇位继承的不稳定性和宫廷内部的激烈斗争。
文中还提到了范延光、赵延寿等重要官员,他们在秦王从荣的威胁下多次请求外调以避祸,反映了当时官员们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恐惧。范延光在离开时对皇帝的忠告,也体现了当时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朋党之争。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吴国君主对后唐使臣张文宝的礼遇,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礼仪往来。张文宝的廉洁自持和对吴国礼物的拒绝,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气节和操守。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描绘了五代时期后唐的政治动荡和宫廷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五代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风貌。
这段古文描绘了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晚年的宫廷斗争和权力更迭。文中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从秦王从荣的叛乱到其被诛杀,再到明宗的悲痛和病重,以及随后的权力交接,都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替的频繁和不稳定。
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明宗的仁慈与无奈,从荣的野心与失败,以及冯道、硃弘昭等大臣的权谋与斗争。这些人物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这段历史的复杂画卷。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例如,明宗每晚焚香祝天,表达了对天命的敬畏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这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天命的信仰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采用了典型的史书笔法,叙述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同时,文中也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五代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后唐明宗清泰元年(934年)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后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后,其子闵帝李从厚继位,改元应顺。然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并未因明宗的去世而平息,反而愈演愈烈。硃弘昭、冯赟等权臣掌握朝政,对潞王从珂、石敬瑭等有功名的将领心存忌惮,试图通过调离他们的职位来削弱其影响力。
潞王从珂作为明宗的养子,曾随明宗征战,功名显赫,深得众心。然而,硃弘昭、冯赟等人对其心存忌惮,甚至将其长子重吉调离禁军,潞王从珂因此感到疑惧。这种权力斗争不仅影响了朝廷的稳定,也导致了潞王从珂的忧愤去世。
与此同时,闽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也在进行。闽国的权臣薛文杰因专权而被士兵和民众所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臣专权的不满和反抗。吴国的将领蒋延徽在击败闽国军队后,因担心其与临川王濛的关系而被迫撤军,显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互相猜忌。
此外,后唐朝廷内部的文臣唐汭、陈乂等人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显示了朝廷对文臣的重视。然而,硃弘昭、冯赟等人对文臣的排斥和打压,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通过对潞王从珂、石敬瑭、薛文杰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