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回-原文

话说济公正自同过卖耍笑,从外面来了两个人。

是长随打扮,先给还了饭帐,然后过来给济公行礼,说:

‘圣僧,我二人赵福、赵禄,是这临安太守衙门的。

我二人伺候太守老爷,只因我们太夫人双目失明,我们老爷接着信,遍请名医调治,请了多少先生,都说治眼科不行。

有一位赛叔和李怀春李先生,在我们大人跟前把你老人家荐举出来,说你老人家在秦相府治大头瓮,在苏宅治过紧痰绝,知道你老人家是一位世外的高人。

故此派我二人前来请,好容易才得找着来,求你上给治病。

望圣僧大发慈悲,跟我们走罢!’

济公说:‘我一个出家人,哪里懂得医道。你二人回去罢,我不会治眼。’

赵福、赵禄苦苦哀求,济公方才应允。

跟随二人来到知府衙门以外,赵福、赵禄二人进去回话,工夫不大出来,说:

‘我家大人说了,衣冠不整在书房恭候。’

济公哈哈大笑,口中说道:‘行善之人有善终,作恶之人天不容,贫僧前来点愚蒙,只怕令人不惺松。’

济公跟着来到里面,只见太守降阶相迎,头戴四楞青缎方中,双飘绣带,身穿翠蓝袍,腰横玉带,篆底官靴,面如三秋古月,慈眉善目,三络黑胡须飘洒胸前。

和尚一看,就知道是一位于国忠良。

太守一见济公,忙躬身施礼,说:‘弟子久仰圣僧大名,今日得见,真乃三生有幸!’

济公打问讯答礼相还,让着来到屋中落座,家人献上茶来。

原本这位太守姓赵,叫赵凤山,乃是科甲出身,为人极其精明。

自他有一个兄弟,叫赵凤明,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婶母长大成人。

近来接到家信,知道婶母老太太把眼坏了,连忙请先生打算到家中给老太太治眼。

无奈请了几位先生部说不行,这才有李怀春荐举济公。

说:‘济公精通歧黄,手到病除。’

故此今天把济公请来,赶紧吩咐置酒款待,说:‘求圣僧到昆山前去治病。’

和尚慨然应允,说:‘老爷既是吩咐,我和尚焉敢不从命?’

赵太守说:‘我派赵福、赵禄二人伺候圣僧。’

和尚说:‘不行不行,老爷派这二位伺候我,他们二位穿的是什么衣裳?我和尚这个样,他们二位伺候我,有点不像样罢!’

太守说:‘这倒好办,我给圣僧拿一身衣裳换换。本来圣僧衣裳太烂,换一身就行了。’

和尚说:‘不行,我不爱穿新衣裳,我就是这个样。既是老爷派这二位管家伺候我,我可有一句话,只不是当着你们老爷,我要把话说明白。

他们二位伺候我,走在道上,我说走就走,我说住就住,可不准违背我。哪时要一违背我,我就回来不去了。’

赵福、赵禄二人连连点头。

太守立时写了一封家信,多带黄金数锭,问:‘圣僧是坐轿是骑马?是坐车是坐船?’

和尚说:‘我骑路。’

大守说:‘圣僧骑鹿,我哪里找去?’

和尚说:‘我骑道路之路,全不用,多带点盘费就得了,给我带二百五十两银子。’

太守点头答应。

把银子备好了,和尚告辞,带着赵福、赵禄起程。

赵福、赵禄一想,‘到昆山县来回有五十两银子富足有余,我二人每人剩一百两,道路上好好伺候和尚,这次差倒当着了。’

跟着和尚往前走。

有天正午,和尚说:‘住店。’这两人说:‘是。’到了店里,要酒要菜,吃喝完了,和尚躺下就睡,这两人坐着直到掌灯时。

和尚睡醒了,又要酒要菜,吃喝完了,赵福、赵禄困了,和尚说:‘算结帐,我睡醒了,我高兴了要走。’

两个人睡眼蒙眬,跟着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一夜。

天亮人家都出店,他们进店,这两人也顾不得吃,躺下就睡了,和尚要酒要菜吃。

这两人睡了一天醒了,有了精神,想着吃的什么走呀,和尚又不高兴了。

和尚睡了,这两个睡了一天,倒不要困了,瞪着眼看着和尚睡了一夜。

天亮这两人倦了,和尚却睡醒了,吃酒算店帐起身,这两人迷迷糊糊,吃也吃不下去,睡也睡不安神,和尚调动的实在难受。

这一天正往前走,离昆山县不远,临近有一个山庄,在一个篱笆院内,有三间土房,听那面嚎啕痛哭,说:

‘不睁眼的神佛,无耳目的天地,我穷困至此,老娘你老人家一死,我连棺材都买不起!’

济公禅师按灵光一算,早已知道这里住着这人姓高叫高广立。

原本是一个孝子,打柴为生,待母至孝,皆因他这天打柴由山上一滑摔倒,把腿摔伤。

有人把他搭回家中,他母亲一瞧,一着急,又没余钱,如何是好?急得老病复发,一命呜呼哀哉死了。

高广立连棺材都买不了,自己嚎啕痛哭。

正在悲叹之际,济公在外听见,和尚心中一动:‘好事人人愿做,要一花银子,就掌不得。我和尚要明着把银子周济他,大概赵福他二人准不愿意。’

济公想罢,用手冲篱笆往里面一指,说:‘二位管家,你们看宝贝。’

赵福、赵禄一看,里面有一块石头,七棱八角,朔朔放光,金光缭绕。

赵福、赵禄二人一看,就问说:‘圣僧,那是什么?’

济公说:‘那是宝贝,价值连城。’

赵福说:‘既是宝贝,他们本主为什么不收起来,放在这里?’

济公说:‘你好糊涂,常言说:‘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增光’,本家必是没造化、不知道,要知道是宝贝,决不搁在这里,我和尚过去买罢,你们两人别过去,我去买去,若赚了钱,你们两人二一添作五平分,我和尚不要。’

赵福说:‘只要赚了钱,我二人必孝敬圣僧。你过去买去罢!’

和尚赶上前去问:‘里面有人么?’

只见里面出来一个妇人,身上褴褛不堪,说:‘呦,大师父,找谁呀?’

济公说:‘我听见说你这里死了人,我和尚问问放焰口不放?’

这妇人一听,说:‘大师父,我们这里连棺材都没有,不能放焰口?大师父,你请罢,我们也舍不起斋饭。’

和尚说:‘我也不化你们斋饭。’

和尚用手一指顶笆篱门的石头说:‘你们这块宝贝卖不卖?’

妇人一想:‘我们还有宝贝?这石头由我过门来扔着就在这里顶门,无用之物,他怎么说是宝贝?’

想罢,这妇人说:‘卖呀!’

和尚说:‘要多少钱?’

这妇人愣了半天,半晌无语,也不知要多少钱好。

和尚说:‘你也不用要价,我给你一个价,我多了也没有,给你二百三十七两银子,你卖不卖?’

赵福、赵禄二人一听,心说,‘他倒真能给价,二百五十两银花了十三两,还剩二百三十六两,他还说他会买东西,把银子全给人家。’

两个人听着生气。

那妇人听和尚一给价,有心卖罢,又怕卖漏了,有心不卖罢,真等着钱使用,想罢说:‘卖了。’

和尚说:‘赵福、赵禄快给他银子,你们抱起来就跑,你掉了地下,惊走了宝贝,可是一文钱也不值。’

赵福过来,把二百三十七两银子放在地下。

赵福说:‘赵禄你帮我抬着。’

赵禄说:‘我不帮你抬着,你先扛着,你扛不动,我再换你。’

赵福一想也好,把石头扛起来,真有七八十斤重,走了有一里多地,扛得力尽筋乏。

赵福说:‘圣僧,这宝贝叫什么名字?’

和尚说:‘这叫压狗石。’

赵福说:‘这个宝贝可不错,就是这个名儿可不好,怎么叫压狗石呢?’

和尚说:‘本来就叫这名儿。’

赵福说:‘圣僧,我扛不动了,歇歇行不行?’

和尚说:‘不行,要往地下一搁走了宝,一文钱不值。’

赵福说:‘扛在哪里卖去?’

和尚说:‘在昆山还卖不了,还得扛回临安卖去。’

赵福一听,说:‘要把我压死了!赵禄,你分钱不分?’

赵禄说:‘分钱。’

赵福说:‘你分钱,别叫我一个人扛着,你也换换我。’

赵禄把石头接过来扛着,说:‘圣僧要在昆山卖。行不行?’

和尚说:‘也行,无非少卖钱。

要到临安卖,可以卖两万银。要在昆山卖,就卖一万银,少一半。’

赵福、赵禄说:‘我们没得两万银的命,就到昆山卖也好。’

这两人压的浑身是汗,好容易来到昆山。

到了十字街热闹地方,和尚说:‘你们俩把宝贝扛着,站在这里卖吧。’

只见由旁边过来几个人,看见这两个人穿的衣冠整齐,掮着一块大石头站着,众人问道:‘二位是做什么的?’

赵福说:‘卖宝贝。’

有两个人说:‘可就是这块石头是宝贝?’

赵福说:‘是。’

这两人微徽一笑走了,连连十数次,俱都如是,一问就走。

赵福二人正在发愣,只听那边有人说:‘世界上有买的,就有卖的,你买罢。’

赵福二人睁眼一看,来了两位买主。

当时赵福二人就想发财。不知来者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回-译文

话说济公正在和卖艺人一起开玩笑,这时从外面来了两个人。他们穿着仆人的衣服,先还了饭钱,然后过来向济公行礼,说:‘圣僧,我们是赵福和赵禄,是临安太守府的仆人。我们伺候太守大人,因为我们的母亲眼睛失明了,我们老爷接到信后,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说治不好眼科疾病。有一位赛叔和李怀春李先生在我们大人面前推荐了你,说你曾在秦相府治疗过重病,在苏宅治疗过痰绝症,知道你是一位高人。所以我们二人前来请你,好不容易才找到你,求你给我们母亲治病。希望圣僧大发慈悲,跟我们走吧!’

济公说:‘我一个出家人,哪里懂得医道。你们回去吧,我不会治眼。’

赵福和赵禄苦苦哀求,济公才答应。跟着他们来到知府衙门外,赵福和赵禄进去回话,不久出来,说:‘我家大人说了,衣服不整的人在书房等候。’济公哈哈大笑,说:‘做好事的人有好报,做坏事的人天不容,我前来点醒愚昧的人,只怕让人不高兴。’济公跟着他们来到里面,只见太守亲自下阶迎接,他头戴四棱青缎方巾,两边飘着绣带,身穿翠蓝色袍子,腰间系着玉带,脚穿篆底官靴,脸色如秋月,慈眉善目,胸前飘洒着三绺黑胡须。和尚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忠良之臣。太守一见济公,忙行礼,说:‘弟子久仰圣僧大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济公还礼,让他们坐下,家人献上茶来。

原来这位太守姓赵,名叫赵凤山,是科举出身,为人非常精明。他有一个兄弟叫赵凤明,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婶母长大。最近接到家信,知道婶母的眼睛坏了,连忙请医生打算回家给婶母治病。无奈请了几位医生都说不行,这才有李怀春推荐济公。说:‘济公精通医术,手到病除。’

所以今天把济公请来,赶紧吩咐准备酒席款待,说:‘求圣僧到昆山去治病。’

和尚答应下来,说:‘老爷既然吩咐,我怎能不遵命?’赵太守说:‘我派赵福和赵禄二人伺候圣僧。’和尚说:‘不行不行,老爷派这二位伺候我,他们穿的是什么衣服?我这样,他们伺候我,有点不像样子吧!’太守说:‘这好办,我给圣僧拿一身衣服换换。本来圣僧的衣服太破烂,换一身就行了。’和尚说:‘不行,我不喜欢穿新衣服,我就这个样子。既然老爷派这二位管家伺候我,我有一句话,不是当着你们老爷的面,我要把话说清楚。他们伺候我,在路上,我说走就走,我说住就住,可不准违背我。哪时要违背我,我就不去了。’赵福和赵禄连连点头。

太守立刻写了一封家信,带了许多金子,问:‘圣僧是坐轿还是骑马?是坐车还是坐船?’和尚说:‘我骑路。’太守说:‘圣僧骑鹿,我哪里找去?’和尚说:‘我骑道路之路,全不用,多带点盘费就得了,给我带二百五十两银子。’

太守点头答应。银子准备好了,和尚告辞,带着赵福和赵禄出发。赵福和赵禄心想,‘到昆山县来回有五十两银子足够了,我们每人剩一百两,在路上好好伺候和尚,这次差事就算做好了。’跟着和尚往前走。

有一天正午,和尚说:‘住店。’这两人说:‘是。’到了店里,要酒要菜,吃喝完了,和尚躺下就睡,这两人坐着直到掌灯时。和尚睡醒了,又要酒要菜,吃喝完了,赵福和赵禄困了,和尚说:‘算结账,我睡醒了,我高兴了要走。’

两个人睡眼惺忪,跟着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一夜。天亮人家都出店,他们进店,这两人也顾不得吃,躺下就睡了,和尚要酒要菜吃。这两人睡了一天醒了,有了精神,想着吃的什么走呀,和尚又不高兴了。和尚睡了,这两个睡了一天,倒不困了,瞪着眼看着和尚睡了一夜。天亮这两人倦了,和尚却睡醒了,吃酒算店账起身,这两人迷迷糊糊,吃也吃不下去,睡也睡不安神,和尚调动的实在难受。

这一天正往前走,离昆山县不远,临近有一个山庄,在一个篱笆院内,有三间土房,听到那边痛哭,说:‘不睁眼的神佛,无耳目的天地,我穷困至此,老娘你老人家一死,我连棺材都买不起!’

济公禅师一算,早已知道这里住着的人姓高叫高广立。原本是一个孝子,靠打柴为生,非常孝顺母亲,因为这天他打柴时从山上滑倒,把腿摔伤了。有人把他扶回家中,他母亲一看,一着急,又没有多余的钱,怎么办呢?急得老病复发,一命呜呼。高广立连棺材都买不起,自己痛哭流涕。正在悲叹之际,济公在外面听见,和尚心中一动:‘好事人人愿做,要花银子就做不到。我和尚要明着把银子救济他,大概赵福他们两个准不愿意。’济公想完,用手指向篱笆里面,说:‘二位管家,你们看宝贝。’

赵福和赵禄一看,里面有一块形状像七棱八角、闪着光、金光环绕的石头。赵福和赵禄二人一看,就问:‘圣僧,那是什么东西?’济公说:‘那是宝贝,价值连城。’赵福说:‘既然是宝贝,为什么主人不把它收起来,却放在这里?’济公说:‘你真是个糊涂虫,常言道:“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增光”,他们家的人肯定是没有福气、不知道,如果知道那是宝贝,绝对不会把它放在这里。我和尚过去买,你们两个别过去,我去买,如果赚了钱,你们两个平分,我不需要。’赵福说:‘只要能赚钱,我们两个一定会孝敬圣僧。你过去买吧!’和尚赶上前去问:‘里面有人吗?’

只见里面出来一个穿着破烂的妇人,说:‘呦,大师父,找谁呀?’济公说:‘我听说你们这里死了人,我和尚问问能不能放焰口?’

这妇人一听,说:‘大师父,我们这里连棺材都没有,怎么能放焰口?大师父,您请吧,我们也舍不得花钱办斋饭。’和尚说:‘我也不向你们化斋饭。’和尚用手一指顶门的那块石头说:‘你们这块宝贝卖不卖?’妇人一愣,心想:‘我们还有宝贝?这块石头是我过门来就扔在这里顶门的,无用之物,他怎么说是宝贝?’想了一会儿,这妇人说:‘卖吧!’和尚问:‘要多少钱?’这妇人愣了半天,半晌无语,也不知道要多少钱好。和尚说:‘你也不用要价,我给你一个价,我再多也没有,给你二百三十七两银子,你卖不卖?’赵福和赵禄二人一听,心想,“他真会出价,二百五十两银子花了十三两,还剩二百三十六两,他还说他会买东西,把银子全给了人家。”两个人听着生气。那妇人听和尚一给价,心想卖吧,又怕卖亏了,不想卖吧,又等着用钱,想了一会儿说:‘卖。’和尚说:‘赵福、赵禄快给他银子,你们抱起来就跑,你掉了地下,惊走了宝贝,就一文钱也不值。’

赵福过来,把二百三十七两银子放在地上。赵福说:‘赵禄你帮我抬着。’赵禄说:‘我不帮你抬,你先扛着,你扛不动我再换你。’赵福一想也行,就扛起石头,这石头有七八十斤重,走了有一里多地,累得筋疲力尽。赵福说:‘圣僧,这宝贝叫什么名字?’和尚说:‘这叫压狗石。’赵福说:‘这个宝贝不错,就是这个名字不好听,怎么叫压狗石呢?’和尚说:‘本来就这样叫。’赵福说:‘圣僧,我扛不动了,歇歇行不行?’和尚说:‘不行,要是一放下,走了宝,一文钱也不值。’赵福说:‘扛到哪里去卖?’和尚说:‘在昆山卖不了,还得扛回临安卖。’赵福一听,说:‘要把我压死了!赵禄,你分钱不分?’赵禄说:‘分钱。’

赵福说:‘你分钱,别叫我一个人扛着,你也换换我。’赵禄把石头接过来扛着,说:‘圣僧要在昆山卖,行不行?’和尚说:‘也行,不过是少卖点钱。要到临安卖,可以卖两万银,要在昆山卖,就卖一万银,少一半。’赵福和赵禄说:‘我们没那个命赚两万银,就到昆山卖吧。’这两人累得浑身是汗,好不容易来到昆山。到了十字街热闹的地方,和尚说:‘你们两个把宝贝扛着,站在这里卖吧。’只见旁边过来几个人,看见这两个人穿着整齐,扛着一块大石头站着,众人问道:‘二位是做什么的?’赵福说:‘卖宝贝。’

有两个人说:‘就是这块石头是宝贝?’赵福说:‘是。’这两人微微一笑走了,接连十多次,都是这样一问就走。赵福二人正在发愣,只听那边有人说:‘世界上有买的,就有卖的,你买吧。’赵福二人睁开眼一看,来了两位买主。当时赵福二人就想发财。不知来者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回-注解

济公:济公,即济颠僧,是明代民间传说中的一位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是中国民间故事和戏曲中的典型人物。

孝子:指孝顺父母的儿子,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道德的典范。

赵福:赵福,文中人物,临安太守衙门的长随,负责伺候太守。

赵禄:赵禄,文中人物,与赵福一同伺候临安太守。

赛叔:赛叔,文中人物,可能是指一位眼科医生或医学专家。

李怀春:李怀春,文中人物,可能是向太守推荐济公的人。

秦相府:秦相府,可能指的是某个历史人物或家族的府邸,文中提及济公曾在秦相府治疗过病患。

苏宅:苏宅,可能指的是某个历史人物或家族的住宅,文中提及济公曾在苏宅治疗过病患。

世外的高人:指隐居不问世事的高人,这里形容济公医术高超,超脱世俗。

衣冠不整:指穿着不正式,不符合礼仪。

恭候:恭敬地等候。

科甲出身: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是古代读书人进入仕途的途径。

歧黄:指中医,来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总称。

盘费:旅途中所需的生活费用。

灵光一算:指瞬间领悟,这里形容济公的洞察力。

篱笆院:用篱笆围成的院子,指普通人家。

灵光:佛教用语,指智慧之光,这里指济公的直觉或洞察力。

七棱八角:形容物体的形状,这里指石头有七个棱角和八个角,形状奇特。

朔朔放光:形容石头散发出闪烁的光芒,朔朔可能是指光芒闪烁的样子。

金光缭绕:形容金色的光芒环绕着石头,表示石头非常珍贵。

圣僧:对和尚的尊称,和尚在佛教中是修行有成的僧人。

宝贝:指非常珍贵的东西,这里指石头。

价值连城:形容东西非常珍贵,价值极高。

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增光: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运气好时,即使是铁也会发光,运气不好时,即使是黄金也会失去光泽,比喻人的命运起伏。

造化:指命运,福气。

和尚:指出家的僧人。

焰口:佛教仪式中的一种,为超度亡灵而设,通过焚烧纸钱等物品来施舍给亡灵。

斋饭:佛教中供僧人食用的饭食,也泛指供佛或祭拜时用的饭食。

顶笆篱门:指用竹篱笆或类似的材料搭建的门。

压狗石:这里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石头的名字,具体含义不详。

昆山:指江苏省昆山市,这里可能指石头要卖到昆山去。

临安:古代杭州的别称,这里指石头要卖到杭州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奇幻场景,通过济公和尚与赵福、赵禄二人的对话,展现了古人对财富、命运和智慧的不同理解。

‘七棱八角,朔朔放光,金光缭绕’这一句,用词精准,形象地描绘了石头的奇特之处,令人想象其非凡的价值。

济公和尚的话语‘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增光’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指出命运的无常和机遇的重要性,揭示了财富与命运之间的微妙关系。

赵福、赵禄二人的反应,则反映了他们对财富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无奈,同时也暴露了他们贪婪和短视的一面。

和尚的‘我给你一个价,我多了也没有,给你二百三十七两银子’这一举动,既表现了他的机智,也暗示了他对财富的超然态度。

妇人的‘我们还有宝贝?这石头由我过门来扔着就在这里顶门,无用之物’反映了底层人民对财富的无知和对命运的无奈。

‘赵福过来,把二百三十七两银子放在地下’这一句,表现了赵福对财富的渴望,同时也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说:“这叫压狗石。”’这一句,既揭示了石头的名字,也暗示了其特殊的意义,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赵福、赵禄扛着石头的过程,既表现了他们的艰辛,也突出了他们对财富的执着,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赵福、赵禄说:“我们没得两万银的命,就到昆山卖也好。”’这一句,反映了他们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财富的渴望。

‘世界上有买的,就有卖的,你买罢’这一句,既表现了买主的狡猾,也暗示了故事中蕴含的讽刺意味。

整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话,展现了古人对财富、命运和智慧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1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