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四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四回-原文

诱汤二县衙完案 两公差拜请济公

话说济公合赵凤鸣二人谈话:问圣僧要用什么妙药治眼。

济公说:’这一双鞋是药引子,还要一个全单。药味不同,我开出来,你等照方儿预备罢。’

叫家人取过文房四宝来,立刻,济公写完,给赵二员外一看,吩咐家人照样预备,用包袱包好,济公叫:’赵福,扛着包袱跟我去,找药引子去。没有药引子不能办。’

赵福跟着和尚出了大门,又告诉赵福儿句话,立刻赵福去了。

和尚信口唱着山歌,街前行走,唱的是:

得逍遥,且逍遥,逍遥之人乐陶陶。

富贵自有前生定,贫穷也是你命该招。

任你用机谋,难与天公绕。

劝君跳出这朦胧,随意逍遥真正好。

杯中酒不空,心上愁须扫。

花前月下且高歌,无忧无虑只到老。

济公信口作歌,一直出了西门。

只见前面有一人,扛着包袱,往前正走,那街市上之人全都让他说:’汤二哥,你老人家怎么会走了?我们都不知道,也没给你送行,有什么急事?’

只听那人说:’我家来了一封急信,叫我急急回家。我回来再见罢!’

众人让着他,他并不站住。

济公一看,心中说:’要把此人捉住,方好办事。’想罢,随后就追,一直出了关厢。

那人不住回头,直看和尚,和尚后面紧追。

那人就把包裹放在地下,坐在包裹上,心说:’这个和尚,追我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他。看他过来怎么样?’

和尚来到近前,也就坐在地下,扬着脸看着那人,目不转睛。

那人气往上撞说:’和尚,你瞧我做什么?’

济公哈哈一笑,道:’你姓什么?’

那人道:’我姓汤,你问我做什么?’

和尚说:’你一说姓汤,我就知道你叫什么。’

那人说:’我叫什么?’

和尚说:’你叫汤油蜡。’

那人勃然大怒,说:’和尚你又不认识我,你为何张嘴就跟我玩笑?’

赌气拿起包袱来就走,和尚随后就追。

走了有一里之遥,和尚后面直嚷:’汤油蜡,你等等我!’

汤二一想:’这个和尚真可气,我不认识他,跟我玩笑。往前走了不远,眼前一个镇市,有买卖铺户,也有酒馆,汤二一想:’我进酒馆喝两壶酒躲躲他,大概穷和尚他没钱,等过去我再走,省得他直叫我汤油蜡。’

想罢,进了酒铺坐下,说:’伙计,你们这里卖什么酒菜?’

伙计说:’我们这里有酒,有豆腐干,卖饺子,没别的。你要吃菜,南隔壁有卖的,我借给你一个盘于,你自己去买去。’

汤二拿了个盘子说:’伙计,你给我照应着包袱。’

伙计说:’不要紧,你去买去罢。’

汤二拿着盘子,刚一出酒铺,见和尚一掀帘子,进了酒铺。

汤二心中好后悔,说:’我要知道和尚来,我就不来了。’自己已然拿了人家的盘子,又不好不喝,就在隔壁买了一盘熟菜。

进酒铺一看,和尚把包袱坐在屁股底下,汤二一看,也不问和尚。

汤二问伙计:’我叫你看着包袱哪里去了?’

伙计一看,和尚那里坐着包袱,伙计过来说:’和尚,你别坐着人家的包袱,给人家罢。’

和尚说:’包袱是他的给他,我是才捡的,只当我又丢了。’

伙计心说:’跑我们屋里捡东西来了。’立刻把包袱给了汤二。

汤二在和尚对面坐下,每人要了两壶酒,伙计说:’有汤面饺,你们二位吃不吃?’

和尚说:’吃得了。’

伙计下去工夫不大,说:’汤面饺好了,你们二位要多少?’

和尚说:’热不热?’

伙计说:’刚出笼,怎么不热。’

和尚说:’热,我怕烫了嘴,待凉再告诉我。’

汤二说:’给我来十个。’

和尚见汤二要,说:’我也要十个。’

伙计给端过来两屉,每人一屉。

汤二要醋蒜,还没吃呢,和尚把饺子掰开,啐了一口痰,复反放在嘴里嚼了吃了。

汤二一瞧,说:’伙计拿开罢,我呕心死。’

伙计说:’大师父你别闹脏,你这么吃,人家一呕心,都不用吃了。’

和尚说:’我就不那么吃了,叫他吃罢。’

汤二刚吃,和尚把草鞋脱下来,把热饺子搁在鞋里,烫得臭汗味熏人。

汤二赌气,把筷子一摔:’不吃了!’

和尚把筷子也往桌上一摔,说:’你不吃了,我还要吃呢。’

跑堂的过来一算帐,说:’你们二位,都是一百六十八文。’

汤二带着还有六百多钱,刚要掏钱,和尚那边说:’唵勒令赫!’伸手掏出有六百多钱。

汤二一瞧和尚掏出那串钱,心说:’是我的那串钱。’一摸怀中果然没了。

心中纳闷:’我腰里的钱,怎么会跑到和尚腰里去?’

自己哼了一声,和尚拿着这串钱说:’这串钱是你的罢?’

汤二说:’和尚钱可是我的,我不要了,你拿了去罢。’

和尚说:’不能,钱是我捡的。方才我一进来,见钱在地下,我捡起来。是你的,给你,我不要。’

说着,把钱拿过去。

汤二把钱拿起来说:“和尚,你倒是好人,你要不闹脏,我真请你喝几壶酒。”

和尚说:“我就不闹脏,你请我喝两壶。”

汤二说:“那有何妨,我就请你喝。”

和尚说:“伙计,你给拿二十壶酒来。”

伙计拿上酒来,汤二见和尚一口就是一壶,汤面饺三个一口,两个一口。

汤二一看,大概吃完了,得一吊多钱,给我六百,得拐回去一半去,汤二就说:“和尚,我可没钱了,今天咱们别让,你吃你给,我吃我给,同桌吃饭,各自给钱。”

和尚说:“你要小气,今天连你吃都是我给,我焉能扰你?我最实心的,我说我给你就别让。”

汤二倒觉着过不去,和尚说:“我说我给就我给,算到一处。”

伙计一算,二帐归一,两吊二百八十。

和尚说:“我给,我最实心的。你别瞧我穿的破袍子,有肉不这上。”

汤二说:“还是我给罢。”

和尚说:“你给,你就给,我是实心的。”

汤二无法,委委屈屈打开包袱给了钱,自己生气。

和尚扛起汤二的包袱就走,汤二说:“和尚你吃了我的两吊钱,你还要抢我的包袱?”

和尚说:“不是,人得有人心,我不能白吃你,我给你扛着好不好?”

汤二一想,和尚倒也有良心,真倒罢了,说着话,出了酒铺。

汤二往西走,和尚往东走,汤二一回头,说:“和尚,你怎么往东走?”

和尚说:“我是东川的,你是西川的,我跟你往西做什么?”

汤二说:“你拿我的包袱给我。”

和尚说:“你的包袱给我拿着。”

汤二说:“和尚,你要抢我?”

和尚说:“不但抢你,还要打你。”

和尚用手一指,口念:“唵嘛呢叭咪吽,敕令赫?”

汤二打了一个冷战,就迷糊了。

和尚过去打了汤二一拳,把鼻子打破了,流出血来。

和尚抹了一包袱血迹,带着汤二往城里走。

刚到关厢,有人认得汤二,就问,“汤二哥,什么事?”

和尚说:“你们少管,图财害命事。”

吓得这人也不敢问了。

和尚带着汤二,一直来到昆山县。

到了县衙,和尚往里走,口中直嚷:“阴天大老爷,和尚冤枉!”

旁边有差人说:“和尚别胡嚷,哪有阴天大老爷?”

和尚说:“图财害命,人命案。”

说着往里走,直到公堂。

老爷已派人把赵氏等带下去,见来了一个穷和尚,扛着包袱,上面污血,汤二迷迷糊糊来到公堂跪下。

和尚一站,老爷说:“和尚,你见了本县,因何不跪?可有什么冤枉事?可有呈状?”

济公说:“我和尚只因在庙中众僧人都欺负我,我师父叫我化缘,单修一个庙。

把殿宇全都盖好了,正要开光,偏巧下了半个月的雨,又都坍塌了,又不能再化缘,我师父在这昆山县地面有两顷地,叫我卖了盖庙。

我带着一个火工道,把地卖了,带着银子,走在半路,我那火工道他说要出恭,我和尚头里走。

在三岔路等了有两个时辰,见这人他背着我的包袱来了,敢情他把我火工道图财害命了。”

老爷把案桌一拍,说:“你叫什么名字?因何你把火工道图财害命?”

汤二才明白过来,一瞧这是公堂之上,自己就把方才之事,说了一遍。

老爷说:“和尚,你这包袱是汤二的?”

济公说:“我也不必跟他相争论,我和尚开个单子,他要说对了包袱的东西,我的单子不对,那是我诬告不实,老爷拿我治罪。

如我的单子对了,他说不对,那是他图财害命。”

老爷一听有理,就叫和尚写。

写完了,呈给老爷一看,字还很好,上写:红绫两匹,白布两匹五尺,黄绫一块,纹银二百两,大小三十七块,钱两吊,旧衣裳一身,鞋一双钉子十六个。

老爷一问汤二,焉想到由此人身上又勾出谋夺家产,暗害贞节烈妇之事。

要搭救赵氏玉贞,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四回-译文

诱汤二县衙完案,两公差拜请济公。话说济公和赵凤鸣两人聊天:问圣僧需要什么灵药来治疗眼睛。济公说:‘这双鞋是药引子,还需要一个清单。药的味道不同,我开出来,你们照着方子准备吧。’

叫家人拿过文房四宝来,立刻,济公写完,给赵二员外看,吩咐家人照着准备,用包袱包好。济公叫:‘赵福,扛着包袱跟我去,找药引子去。没有药引子不能办。’赵福跟着和尚出了大门,又告诉赵福几句话,立刻赵福去了。和尚随口唱着山歌,在街上行走,唱的是:

得逍遥,且逍遥,逍遥之人乐陶陶。富贵自有前生定,贫穷也是你命该招。任你用机谋,难与天公绕。劝君跳出这朦胧,随意逍遥真正好。杯中酒不空,心上愁须扫。花前月下且高歌,无忧无虑只到老。

济公随口作歌,一直出了西门。只见前面有一人,扛着包袱,往前正走,街市上的人全都让他:‘汤二哥,你老人家怎么会走了?我们都不知道,也没给你送行,有什么急事?’只听那人说:‘我家来了一封急信,叫我急急回家。我回来再见吧!’众人让他,他并不站住。济公一看,心中说:‘要把这个人抓住,才能办事。’想罢,随后就追,一直出了关厢。那人不住回头,直看和尚,和尚后面紧追。那人就把包裹放在地上,坐在包裹上,心想:‘这个和尚,追我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他。看他过来怎么样?’和尚来到近前,也就坐在地下,扬着脸看着那人,目不转睛。那人气往上撞说:‘和尚,你瞧我做什么?’济公哈哈一笑,道:‘你姓什么?’那人道:‘我姓汤,你问我做什么?’和尚说:‘你一说姓汤,我就知道你叫什么。’那人说:‘我叫什么?’和尚说:‘你叫汤油蜡。’那人勃然大怒,说:‘和尚你又不认识我,你为何张嘴就跟我玩笑?’赌气拿起包袱来就走,和尚随后就追。

走了有一里之遥,和尚后面直嚷:‘汤油蜡,你等等我!’汤二一想:‘这个和尚真可气,我不认识他,跟我玩笑。往前走了不远,眼前一个镇市,有买卖铺户,也有酒馆,汤二一想:‘我进酒馆喝两壶酒躲躲他,大概穷和尚他没钱,等过去我再走,省得他直叫我汤油蜡。’想罢,进了酒铺坐下,说:‘伙计,你们这里卖什么酒菜?’伙计说:‘我们这里有酒,有豆腐干,卖饺子,没别的。你要吃菜,南隔壁有卖的,我借给你一个盘子,你自己去买去。’汤二拿了个盘子说:‘伙计,你给我照应着包袱。’伙计说:‘不要紧,你去买去罢。’

汤二拿着盘子,刚一出酒铺,见和尚一掀帘子,进了酒铺。汤二心中好后悔,说:‘我要知道和尚来,我就不来了。’自己已然拿了人家的盘子,又不好不喝,就在隔壁买了一盘熟菜。进酒铺一看,和尚把包袱坐在屁股底下,汤二一看,也不问和尚。汤二问伙计:‘我叫你看着包袱哪里去了?’伙计一看,和尚那里坐着包袱,伙计过来说:‘和尚,你别坐着人家的包袱,给人家罢。’和尚说:‘包袱是他的给他,我是才捡的,只当我又丢了。’伙计心说:‘跑我们屋里捡东西来了。’立刻把包袱给了汤二。

汤二在和尚对面坐下,每人要了两壶酒,伙计说:‘有汤面饺,你们二位吃不吃?’和尚说:‘吃得了。’伙计下去工夫不大,说:‘汤面饺好了,你们二位要多少?’和尚说:‘热不热?’伙计说:‘刚出笼,怎么不热。’和尚说:‘热,我怕烫了嘴,待凉再告诉我。’汤二说:‘给我来十个。’和尚见汤二要,说:‘我也要十个。’伙计给端过来两屉,每人一屉。

汤二要醋蒜,还没吃呢,和尚把饺子掰开,啐了一口痰,复反放在嘴里嚼了吃了。汤二一瞧,说:‘伙计拿开罢,我呕心死。’伙计说:‘大师父你别闹脏,你这么吃,人家一呕心,都不用吃了。’和尚说:‘我就不那么吃了,叫他吃罢。’汤二刚吃,和尚把草鞋脱下来,把热饺子搁在鞋里,烫得臭汗味熏人。汤二赌气,把筷子一摔:‘不吃了!’和尚把筷子也往桌上一摔,说:‘你不吃了,我还要吃呢。’跑堂的过来一算帐,说:‘你们二位,都是一百六十八文。’

汤二带着还有六百多钱,刚要掏钱,和尚那边说:‘唵勒令赫!’伸手掏出有六百多钱。汤二一瞧和尚掏出那串钱,心说:‘是我的那串钱。’一摸怀中果然没了。心中纳闷:‘我腰里的钱,怎么会跑到和尚腰里去?’自己哼了一声,和尚拿着这串钱说:‘这串钱是你的罢?’汤二说:‘和尚钱可是我的,我不要了,你拿了去罢。’和尚说:‘不能,钱是我捡的。方才我一进来,见钱在地下,我捡起来。是你的,给你,我不要。’

说着,就把钱递了过去。汤二接过钱说:“和尚,你是个好人,你要是不弄脏,我真的请你喝几壶酒。”和尚说:“我不会弄脏,你请我喝两壶。”汤二说:“那有什么关系,我就请你喝。”和尚说:“伙计,你给我拿二十壶酒来。”伙计拿来酒,汤二见和尚一口喝一壶,吃三个汤面饺一口,两个一口。汤二一看,大概吃完了,总共得花一吊多钱,给了六百,还得找回一半,汤二就说:“和尚,我没钱了,今天咱们别争,你吃你付,我吃我付,一起吃饭,各自付钱。”和尚说:“你要是小气,今天连你吃的都是我付,我怎么可能打扰你?我最实在的,我说给你就给你,别争。”汤二觉得过意不去,和尚说:“我说我付就我付,算在一起。”伙计一算,两笔账合在一起,总共是两吊二百八十文。和尚说:“我付,我最实在的。你别看我穿得破烂,有肉不在这里。”汤二说:“还是我付吧。”

和尚说:“你付,你就付,我是实在的。”汤二没办法,委委屈屈地打开包裹给了钱,自己很生气。和尚扛起汤二的包裹就走了,汤二说:“和尚,你吃了我的两吊钱,你还要抢我的包裹?”和尚说:“不是,人要有良心,我不能白吃你,我帮你拿着好不好?”汤二一想,和尚倒也有良心,真不错,说着话,出了酒馆。汤二往西走,和尚往东走,汤二一回头,说:“和尚,你怎么往东走?”和尚说:“我是东川的,你是西川的,我跟你往西做什么?”汤二说:“你把我的包裹还给我。”和尚说:“你的包裹给我拿着。”汤二说:“和尚,你要抢我?”和尚说:“不但抢你,还要打你。”和尚用手一指,口中念道:“唵嘛呢叭咪吽,敕令赫?”汤二打了个冷战,就迷糊了。和尚过去打了汤二一拳,把鼻子打破了,流出血来。和尚抹了一包袱血迹,带着汤二往城里走。

刚到城外,有人认得汤二,就问,“汤二哥,什么事?”和尚说:“你们少管,是图财害命的事。”吓得这人也不敢问了。和尚带着汤二,一直来到昆山县。

到了县衙,和尚往里走,口中直嚷:“阴天大老爷,和尚冤枉!”旁边有差人说:“和尚别胡嚷,哪有阴天大老爷?”和尚说:“是图财害命,人命案。”

说着往里走,直到公堂。老爷已派人把赵氏等带下去,见来了一个穷和尚,扛着包裹,上面有血迹,汤二迷迷糊糊来到公堂跪下。和尚一站,老爷说:“和尚,你见了本县,因何不跪?可有什么冤枉事?可有呈状?”济公说:“我和尚只因在庙中众僧人都欺负我,我师父叫我化缘,单修一个庙。把殿宇全都盖好了,正要开光,偏巧下了半个月的雨,又都坍塌了,又不能再化缘,我师父在这昆山县地面有两顷地,叫我卖了盖庙。我带着一个火工道,把地卖了,带着银子,走在半路,我那火工道他说要出恭,我和尚头里走。在三岔路等了有两个时辰,见这人他背着我的包袱来了,敢情他把我火工道图财害命了。”老爷把案桌一拍,说:“你叫什么名字?因何你把火工道图财害命?”汤二才明白过来,一瞧这是公堂之上,自己就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

老爷说:“和尚,你这包袱是汤二的?”济公说:“我也不必跟他争论,我和尚开个单子,他要说对了包袱里的东西,我的单子不对,那是我诬告不实,老爷拿我治罪。如我的单子对了,他说不对,那是他图财害命。”老爷一听有理,就叫和尚写。写完了,呈给老爷一看,字还很好,上写:红绫两匹,白布两匹五尺,黄绫一块,纹银二百两,大小三十七块,钱两吊,旧衣裳一身,鞋一双钉子十六个。老爷一问汤二,焉想到由此人身上又勾出谋夺家产,暗害贞节烈妇之事。要搭救赵氏玉贞,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四回-注解

圣僧:指佛教中的高僧,这里可能是指济公,即济公和尚,他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僧人,以机智、幽默、慈悲著称。

药引子:中医药中指辅助药物发挥疗效的辅助成分,这里比喻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线索或方法。

全单:指完整的处方单,这里比喻为详细的计划或方案。

文房四宝:指中国传统的四种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这里比喻为准备书写或记录的工具。

信口作歌:随意地吟唱歌曲,形容随意发挥,没有准备。

机谋:指巧妙的计谋或策略。

天公:指天,这里比喻为命运或自然规律。

朦胧:指模糊不清,这里比喻为困惑或迷茫。

包袱:一种包裹衣物等物的布袋,这里可能是指汤二的行囊。

关厢:古代城池的城外区域,这里可能指城外的某个地方。

汤二哥:对姓汤的人的称呼,这里指汤油蜡。

酒馆:提供酒水及简单饮食的场所。

豆腐干:一种用豆腐制成的干品,可以作为小吃。

饺子:中国传统的面食,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食用。

醋蒜:用醋和蒜制成的调味品,常用于饺子等食物。

唵勒令赫:佛教咒语,此处可能是济公和尚的一种神秘动作或咒语,用以显示他的特殊能力。

和尚:指佛教出家人,修行者,这里可能是指济公,一个传说中的修行高人,以机智、幽默和行善著称。

汤二:可能是一个普通人的名字,这里可能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酒:一种用粮食发酵制成的饮料,在中国文化中,酒常常与宴请、交际和庆祝等场合相关。

酒铺:卖酒的地方,古代的酒铺是人们饮酒、社交的场所。

火工道:可能是指负责寺庙中烧火、做饭等杂役的僧人。

阴天大老爷:这里可能是指县衙中的官员,阴天大老爷是对官员的一种尊称。

呈状:古代指向上级官员呈递的诉状或报告。

红绫:一种红色的丝绸,古代常用于制作衣服或装饰。

白布:白色的布料,古代常用于丧葬或制作衣服。

纹银:有花纹的银两,古代银两的一种,用于交易和储存财富。

旧衣裳:旧衣服,指不再穿的衣物。

鞋:穿在脚上的鞋子。

钉子:一种金属制成的工具,这里可能是指鞋底的钉子。

赵氏玉贞:可能是指故事中涉及的一个女性角色,赵玉贞。

谋夺家产:指企图夺取他人的家产。

贞节烈妇:指守节不嫁或守寡至死的女性,这里可能是指赵玉贞的一种特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四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人际交往画面,通过汤二和尚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的炎凉。

首先,汤二和尚的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说着,把钱拿过去’这一句,简洁地勾勒出人物的动作,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场景的真实性。

‘和尚,你倒是好人,你要不闹脏,我真请你喝几壶酒’这句话,通过汤二对和尚的称呼和语气,表现出他对和尚的尊重和友善,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和尚身份的认可。

和尚的回答‘我就不闹脏,你请我喝两壶’则显示出他的谦逊和随和,不拘小节,这也为后文他慷慨解囊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伙计,你给拿二十壶酒来’这一句,通过和尚的豪爽,进一步塑造了他的形象,也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汤二和尚之间的‘吃你给,我吃我给’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即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种风气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

‘和尚,你可没钱了,今天咱们别让,你吃你给,我吃我给,同桌吃饭,各自给钱’这句话,体现了汤二的小气和算计,也暴露了他内心的自私。

和尚的回答‘你要小气,今天连你吃都是我给,我焉能扰你?我最实心的,我说我给你就别让’则再次展现出他的豪爽和仗义。

‘汤二倒觉着过不去’这句话,表现了汤二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为后文他最终妥协埋下了伏笔。

‘和尚说,我说我给就我给,算到一处’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和尚的豪爽和决断力,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和尚扛起汤二的包袱就走’这一句,通过和尚的行动,展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和责任感,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汤二说,和尚你吃了我的两吊钱,你还要抢我的包袱’这句话,揭示了汤二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同时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说,不是,人得有人心,我不能白吃你,我给你扛着好不好’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善良和仁慈,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汤二一想,和尚倒也有良心,真倒罢了,说着话,出了酒铺’这句话,表现了汤二对和尚的感激和认同,同时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汤二往西走,和尚往东走,汤二一回头,说,和尚,你怎么往东走’这句话,揭示了汤二对和尚行为的疑惑,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说,我是东川的,你是西川的,我跟你往西做什么’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聪明和机智,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汤二说,你拿我的包袱给我’这句话,揭示了汤二对和尚行为的质疑,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说,你的包袱给我拿着’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坚决和果断,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汤二说,和尚,你要抢我’这句话,揭示了汤二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同时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说,不但抢你,还要打你’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愤怒和决心,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用手一指,口念,唵嘛呢叭咪吽,敕令赫’这句话,通过和尚的咒语,展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神秘力量,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汤二打了一个冷战,就迷糊了’这句话,揭示了汤二对和尚咒语的恐惧,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过去打了汤二一拳,把鼻子打破了,流出血来’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暴力行为,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抹了一包袱血迹,带着汤二往城里走’这句话,通过和尚的行动,展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和责任感,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刚到关厢,有人认得汤二,就问,汤二哥,什么事’这句话,揭示了汤二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说,你们少管,图财害命事’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冷静和自信,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带着汤二,一直来到昆山县’这句话,通过和尚的行动,展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和责任感,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到了县衙,和尚往里走,口中直嚷,阴天大老爷,和尚冤枉’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豪放和直率,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旁边有差人说,和尚别胡嚷,哪有阴天大老爷’这句话,揭示了差人对和尚的误解,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说,图财害命,人命案’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和尚的指控,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说着往里走,直到公堂’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决心和坚定,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老爷已派人把赵氏等带下去,见来了一个穷和尚,扛着包袱,上面污血,汤二迷迷糊糊来到公堂跪下’这句话,揭示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和尚一站,老爷说,和尚,你见了本县,因何不跪?可有什么冤枉事?可有呈状’这句话,展现了官场的威严和和尚的冷静,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济公说,我和尚只因在庙中众僧人都欺负我,我师父叫我化缘,单修一个庙。把殿宇全都盖好了,正要开光,偏巧下了半个月的雨,又都坍塌了,又不能再化缘,我师父在这昆山县地面有两顷地,叫我卖了盖庙。我带着一个火工道,把地卖了,带着银子,走在半路,我那火工道他说要出恭,我和尚头里走。在三岔路等了有两个时辰,见这人他背着我的包袱来了,敢情他把我火工道图财害命了’这句话,通过和尚的叙述,揭示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老爷把案桌一拍,说,你叫什么名字?因何你把火工道图财害命’这句话,展现了官场的严肃和汤二的惊慌,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汤二才明白过来,一瞧这是公堂之上,自己就把方才之事,说了一遍’这句话,揭示了汤二的恐惧和无奈,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老爷说,和尚,你这包袱是汤二的’这句话,展现了官场的威严和和尚的冷静,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济公说,我也不必跟他相争论,我和尚开个单子,他要说对了包袱的东西,我的单子不对,那是我诬告不实,老爷拿我治罪。如我的单子对了,他说不对,那是他图财害命’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智慧和机智,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老爷一听有理,就叫和尚写’这句话,展现了官场的公正和和尚的才华,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写完了,呈给老爷一看,字还很好,上写,红绫两匹,白布两匹五尺,黄绫一块,纹银二百两,大小三十七块,钱两吊,旧衣裳一身,鞋一双钉子十六个’这句话,揭示了和尚的才华和细心,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老爷一问汤二,焉想到由此人身上又勾出谋夺家产,暗害贞节烈妇之事’这句话,揭示了汤二的罪行,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要搭救赵氏玉贞,且看下回分解’这句话,留下了悬念,也为读者留下了期待,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四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19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