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九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九回-原文

秦相府太守审贼 如意巷刺客捉拿

话说秦相一问那人叫何名,所偷物件放在哪里,那人说:“小人姓刘名二,乃西川人,做小本经营为业。只因今日要回家,走至大街,不知为何,官人把我拿来。至于玉镯、凤冠,小人一概不知。”

秦相一听,向济公说:“圣僧,他是做小本经营之人。”和尚微微一笑,说:“大人不是问案之人,可派赵太守问问此事。定然明白。”

秦相说:“既然如此,来,太守你可问问此案。”赵凤山立刻到外边廊下,摆了一张桌儿,叫把贼人带过来,问道:“你既作小本经营,来把他所带物件拿上来看。”下面答应,立刻先把包袱刀都全呈上。

太守说:“你这刀是做何使用的?”刘二说:“那是我走路防身之用。”太守问:“你做什么小本经营?”刘二说:“我卖鲜果子为生。”

正问着,只见和尚过来说:“我问你,这小包只是什么物件?”刘二说:“是随身所用之物。”和尚把包袱打开一看,有两件衣服,翻到底下,有一双新袜子。

和尚说:“你既做小本经营,还穿新袜子?”太守一听,这不像话,也不好答言。

刘二说:“回禀老爷,我做小本经营,有钱买一双新袜子,也不犯法。”和尚往袜子里一掏,掏出一个包来,打开一看,是一颗大珍珠。

和尚说:“你穿袜子不犯法,你这珠子是哪里来的?”刘二吓的颜色更变,说:“回禀老爷,那珍珠是我捡的。”

秦相在那边看的明白,这颗珠子是凤冠上的珠子,叫家人把珠子拿过来细看,果然不错,说:“圣僧,这颗珠子是我失去的凤冠上的。”

赵太守一听,勃然大怒,说:“你这厮,大概我不打你,你也不实说!”秦相府这里有的是竹棍,吩咐手下人打,刚要拉下去要打,吓的刘二说:“大爷不必动怒,我实说。

小人姓刘名昌,绰号叫野鸡溜子,原本在西川路绿林中当小伙计跑道。这颗珠子并不是小人所偷的,原本是今天早晨,有一个西川路的大盗,叫华云龙,外号叫乾坤盗鼠,同着一个铁腿猿猴王通,他二人先在尼庵采花,后在饭馆杀人,又到秦相府盗的玉镯、凤冠,旧日我伺候过他们二人,今天他们二人给我的,叫我回西川,说这颗珠子能值四五百两银子,叫我卖了,可以做小本经营,也够我吃的了。

今天我方要出钱塘门,不想被二位公差把我拿来,这是已往从前真情实话,并无半句虚言。”

太守说:“这华云龙、王通在哪里住着?你定然知道。”

刘昌说:“他们两个人原先在兴隆店住着,他现在搬了,小人我可不知道了。”

和尚说:“太守,把他交钱塘县钉镣入狱,这案总算破了。相爷,赏他们原办。”

相爷吩咐家人拿五十两银子,赏给柴元禄、杜振英,钱塘县地面官人帮着送来,每人赏他们二两银子。

柴元禄、杜振英谢了赏,把刘昌带下去。

秦相说:“圣僧,这个华云龙现在哪里?求师父可以帮着拿了,本阁过了事再谢。”

济公说:“我给你算算他在哪里。”

秦相说:“甚好!”和尚说:“你拿八锭金子来,我拿金子算。”

秦相立刻吩咐家人,“到帐房取八锭金来。”立刻家人取来一两一锭八锭,交给济公。

和尚搁在桌子上,嘴里咕哝哝也不知念些什么,念完了把金子带起来。

和尚说:“仁和县的知县呢?”

秦相说:“现在外面。”立刻把仁和县知县叫进来。

和尚说:“贵县你手下有一位班头田来报,给我叫来。”

知县吓的颜色更变,也不知什么事,说:“不错,有一个田来报。”

济公说:“给我叫来。”

知县也不知济公什么心意,心中辗转,又怕田来报窝藏着盗玉镯、凤冠的贼人,赶紧派人把田来报叫来。

此时田来报正同万恒山在班房说话,外面进来一个伙计说:“田头,了不得了,现在盗玉镯这案破了,拿住一个贼叫刘昌,招出盗玉镯的贼,一个叫乾坤盗鼠华云龙,一个叫铁腿猿猴王通。秦相叫灵隐寺济公给占算,这两个贼人落在哪里,济公占了半天,什么话也不说,叫咱们老爷提说,叫你去有话说,把老爷都吓了一跳,也不知什么事,老爷派我叫你来了。”

田来报一听,愣了半晌,叹了一口气,说:“了不得了!万贤弟,咱们哥俩知己相交,我这一去,倘有舛错,我家有老娘,有你嫂嫂,无人照管,你要多多的照应。”

万恒山一听这话,诧异其中有因,万恒山说:“田兄长,你说这话从何而来?”

田来报说:“你也不必问,少时你便知道。”站起来跟着来人,直奔相府。

到了相府,往里回禀,把田来报带到,济公吩咐把他带进来。

田来报来到里面,先给秦相济公行礼,然后给大众行完礼,往旁边一站,和尚过去说:“田来报你来了。”过去伸手,把他拉到厅房之内说:“你把这顶缨翎帽给我摘下来。”

田来报一想:“要革我这个头役罢。”和尚说:“把这皮挺带解下来,把青布衫脱下来,把靴子脱下来,把汗褂脱下来。”

田来报说:“师父,你叫我把衣服都脱下来做什么?”

和尚说:“我叫你脱下来有好处,我问问你,这顶头巾值多少钱?”

田来报说:“大约卖去得两吊钱。”

和尚说:“不多,你这件青布靠衫多少钱买的?”

田来报说:“也得两吊五百钱,连皮挺带汗衫靴子也得两吊五百钱。”

和尚点了点头,吩咐家人去到帐房称二百两银子来。

家人知道济公是相爷替僧,遂不敢违背,立刻取了二百两银子,交给和尚。

济公一只手拿着二百两银子,递给田来报,田头接过,和尚说:“你拿去罢!”

田来报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拿了二百两银子,出了相府。

刚一出来,见万恒山在府门口站着,万恒山一看,田来报帽子衣裳靴子都没有,就剩了一条单裤子,赶紧问道:“田大哥,你的衣裳哪里去了?”

田来报说:“衣裳卖了。”

万恒山说:“卖了多少钱?”

田来报说:“二百两银子。”

就把方才之事一说,万恒山说:“你问问还要不要,我还有一身衣裳。”

田来报说:“我不能再进去。”

万恒山说:“田大哥你方才说的话甚凶,又说叫我照看老娘,照看嫂嫂,倒是什么事情?”

田来报说:“你好粗心,咱们两个人做的事你忘了?当初兵围灵隐寺,锁拿济公,不是你我把济公诓到秦相府?我怕他记恨前仇。”

万恒山这才明白,二人拿着银两回去。

此时秦相见和尚留下田来报的衣裳,给了二百两银子,也不知是什么心思,刚要问和尚,济公说:“大守哪去了?”

秦相说:“现在外面。”

济公说:“请进来。”

赵大守进来说:“师父,你呼唤我有什么吩咐?”

和尚说:“你把你乌纱帽摘下来,蟒袍脱下来,玉带解下来,靴子脱下来。”

秦相一想:“这倒不错,二百两银子买了一身,又买这身,这身衣裳得花二千,倒看和尚怎么样?”

赵太守说:“圣僧不要诙谐,我非田来报可比,他是个头役。”

和尚说:“你脱下来,自有好处。”

赵太守无奈,只好脱卜来。

和尚说:“太守,你把田来报的这缨翎帽戴上,穿这件青布靠衫,穿这双布靴子。”

太守就穿上,真就像头役了。

和尚说:“太守,我叫你穿这身衣裳,你知道为什么不知道?”

赵太守说:“弟子不知。”

济公说:“你可知道盗玉镯的贼人临走留下诗句,未句有‘派着临安太守拿’的一句,我派你去拿贼。”

赵太守说:“我如何能拿得了?自有差役人等去办案。”

和尚说:“我帮你去拿贼,你带上柴元禄、杜振英、雷世远、马安杰四个人,今天三更至五更,我要把贼人拿来。”

回头说:“相爷今天你可别睡觉,三更至五更,我把贼拿来,要审问盗玉镯贼人的口供。”

秦相点头。

和尚带着赵太守、四个班头出了秦相府,够奔大街。

赵太守跟着和尚,直绕了一趟四城,天有二更,赵太守说:“师父,倒是上哪去?我实在走不动了。”

和尚说:“到了。”

来到一条巷口,地名叫如意路,西边有一个更棚,里面墙上有一个黄磁碗点着灯,阴阴惨惨,打更的枕着梆子睡着的。

和尚慢慢进去,拿半头砖,把梆子抽出来,替上半头砖,打更的也没醒。

和尚告诉柴元禄、杜振英,叫打更的就说大人下夜,柴杜二班头进去一叫,打更的睡的迷迷糊糊,拿起砖头出来。

和尚问:“几更天了?”

打更的要打梆子,一瞧是砖,吓的惊慌失色。

和尚说:“你不用害怕,我告你。”

就附耳如此这等,打更的点头。

和尚把梆子给了他,带着五个人来到一家门首,和尚用手一指,说:“要拿盗玉镯的贼,就在此门内。”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九回-译文

秦相府的太守审问一个盗贼,如意巷的刺客被捉拿。

秦相问那个人的名字和偷的物品放在哪里,那个人说:‘小名叫刘二,是西川人,做小本生意为生。今天要回家,在大街上不知为什么被官人抓了。至于玉镯、凤冠,我一点也不清楚。’秦相一听,对济公说:‘圣僧,他是个小本生意人。’和尚微微一笑,说:‘大人你不是办案的人,可以派赵太守来问问这个案子。他一定能弄清楚。’秦相说:‘既然如此,来,太守,你可以问问这个案子。’赵凤山立刻到外面廊下,摆了一张桌子,让人把盗贼带过来,问道:‘你既然做小本生意,把你的东西拿来看看。’下面的人答应,立刻先把包裹和刀都呈上。太守问:‘你这刀是做什么用的?’刘二说:‘那是用来防身的。’太守问:‘你做什么小本生意?’刘二说:‘我卖新鲜水果为生。’

正在问着,只见和尚过来说:‘我问你,这个小包裹里是什么东西?’刘二说:‘是随身携带的东西。’和尚打开包裹一看,有两件衣服,翻到底下,有一双新袜子。和尚说:‘你既然做小本生意,还穿新袜子?’太守一听,觉得不像话,也不好回答。刘二说:‘回禀老爷,我做小本生意,有钱买一双新袜子,也不犯法。’和尚从袜子里掏出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颗大珍珠。

和尚说:‘你穿袜子不犯法,你这珠子是从哪里来的?’刘二吓得脸色大变,说:‘回禀老爷,那珍珠是我捡到的。’秦相在那边看得很清楚,这颗珠子是凤冠上的珠子,让人把珠子拿过来仔细看,果然没错,说:‘圣僧,这颗珠子是我失去的凤冠上的。’赵太守一听,非常愤怒,说:‘你这小子,大概我不打你,你也不会说实话!’秦相府里有很多竹棍,吩咐手下人打他,正要拉下去打,刘二吓得说:‘大爷,请不要生气,我实话实说。小名叫刘昌,外号叫野鸡溜子,原本在西川路绿林中做小徒弟。这颗珠子不是我所偷的,今天早上,有一个西川路的大盗,叫华云龙,外号叫乾坤盗鼠,还有一个铁腿猿猴王通,他们两个先在尼姑庵采花,后在饭馆杀人,又到秦相府偷了玉镯、凤冠。以前我服侍过他们两个,今天他们两个给我的,叫我回西川,说这颗珠子能卖四五百两银子,卖了可以做生意,也够我吃的了。

今天我正要出钱塘门,不想被两个公差抓了,这是以前的事情,都是真的,没有一句假话。”太守问:“那华云龙、王通住在哪里?你一定知道。”

刘昌说:‘他们两个人原先住在兴隆店,现在已经搬走了,我不知道他们现在住在哪里。’

和尚说:‘太守,把他交给钱塘县关进监狱,这个案子就算破了。相爷,赏给他们原来的工资。’相爷吩咐家人拿五十两银子,赏给柴元禄、杜振英,钱塘县地面的官人帮忙送来,每人赏他们二两银子。柴元禄、杜振英谢了赏,把刘昌带下去。

秦相说:‘圣僧,这个华云龙现在在哪里?求师父可以帮着抓了他,本阁事后会感谢你。’济公说:‘我给你算算他在哪里。’秦相说:‘很好!’和尚说:‘你拿八锭金子来,我用金子来算。’秦相立刻吩咐家人去账房取八锭金子。家人知道济公是相爷的僧人,不敢违背,立刻取了八锭金子交给济公。

和尚把金子放在桌子上,嘴里念念有词,不知道在念些什么,念完之后把金子拿起来。和尚说:‘仁和县的知县呢?’

秦相说:‘现在在外面。’立刻把仁和县知县叫进来。和尚说:‘贵县你手下有一位班头田来报,给我叫来。’知县吓得脸色大变,也不知道什么事,说:‘不错,有一个田来报。’济公说:‘给我叫来。’知县不知道济公什么意思,心中犹豫,又怕田来报窝藏着偷玉镯、凤冠的盗贼,赶紧派人把田来报叫来。此时田来报正和万恒山在班房说话,外面进来一个伙计说:‘田头,了不得了,现在偷玉镯的案子破了,抓到一个盗贼叫刘昌,他招出了偷玉镯的盗贼,一个叫乾坤盗鼠华云龙,一个叫铁腿猿猴王通。秦相叫灵隐寺济公占卜,这两个盗贼在哪里,济公占卜半天,什么话也不说,叫老爷提说,叫你去有话说,把老爷都吓了一跳,也不知道什么事,老爷派我叫你来了。’田来报一听,愣了半晌,叹了一口气,说:‘了不得了!万贤弟,咱们哥俩知己相交,我这一去,如果有错,我家有老娘,有你嫂嫂,无人照管,你要多多照应。’万恒山一听这话,觉得其中必有原因,万恒山说:‘田兄长,你说这话从何而来?’田来报说:‘你也不必问,一会儿你就知道了。’站起来跟着来人,直奔相府。

到了相府,往里回禀,把田来报带到,济公吩咐把他带进来。

田来报来到里面,先给秦相和济公行礼,然后给众人行完礼,往旁边一站,和尚过去说:‘田来报,你来了。’伸手把他拉到厅房之内说:‘你把这顶缨翎帽给我摘下来。’田来报一想:‘要革我的头役了。’和尚说:‘把这皮挺带解下来,把青布衫脱下来,把靴子脱下来,把汗衫脱下来。’田来报说:‘师父,你叫我脱下衣服做什么?’和尚说:‘我叫你脱下来有好处,我问问你,这顶头巾值多少钱?’田来报说:‘大约卖去得两吊钱。’和尚说:‘不多,你这件青布靠衫多少钱买的?’田来报说:‘也得两吊五百钱,连皮挺带汗衫靴子也得两吊五百钱。’和尚点了点头,吩咐家人去账房称二百两银子来。家人知道济公是相爷的僧人,不敢违背,立刻取了二百两银子,交给和尚。

济公和尚一只手拿着二百两银子,递给田来报,田来报接过,和尚说:‘你拿着去吧!’田来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拿着二百两银子,出了秦相府。刚一出府门,就看到万恒山站在府门口,万恒山一看,田来报帽子、衣服、靴子都没有,只剩一条单裤子,赶紧问:‘田大哥,你的衣服哪里去了?’田来报说:‘衣服卖了。’万恒山问:‘卖了多少钱?’田来报说:‘二百两银子。’就把刚才的事情一说,万恒山说:‘你问问要不要,我还有一身衣服。’田来报说:‘我不能再进去了。’万恒山说:‘田大哥你刚才说的话很凶,还说叫我照顾老娘、照顾嫂嫂,都是什么事?’田来报说:‘你太粗心了,我们两个人做的事你忘了?当初兵围灵隐寺,抓济公,不是你我把济公骗到秦相府吗?我怕他记恨旧仇。’万恒山这才明白,两人拿着银两回去。

此时秦相见和尚留下了田来报的衣服,给了二百两银子,也不知是什么心思,正要问和尚,济公说:‘大守哪去了?’秦相说:‘现在在外面。’济公说:‘请进来。’赵大守进来说:‘师父,你呼唤我有什么吩咐?’和尚说:‘你把你乌纱帽摘下来,蟒袍脱下来,玉带解下来,靴子脱下来。’

秦相心想:‘这倒不错,二百两银子买了一身衣服,又买这身,这身衣服得花二千,倒要看和尚怎么样?’赵太守说:‘圣僧不要取笑,我非田来报可比,他是个头役。’和尚说:‘你脱下来,自有好处。’赵太守无奈,只好脱下来。

和尚说:‘太守,你把田来报的这顶缨翎帽戴上,穿上这件青布靠衫,穿上这双布靴子。’太守就穿上,真就像头役了。和尚说:‘太守,我叫你穿这身衣服,你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赵太守说:‘弟子不知。’济公说:‘你可知道偷玉镯的贼人临走留下诗句,最后一句有“派着临安太守拿”一句,我派你去抓贼。’赵太守说:‘我怎么能抓得到?自有差役人等去办案。’和尚说:‘我帮你去抓贼,你带上柴元禄、杜振英、雷世远、马安杰四个人,今天三更到五更,我要把贼人抓来。’回头说:‘相爷今天你可别睡觉,三更到五更,我把贼抓来,要审问偷玉镯贼人的口供。’秦相点头。

和尚带着赵太守、四个班头出了秦相府,往大街上走去。赵太守跟着和尚,直绕了一趟四城,到了二更,赵太守说:‘师父,到底去哪里?我实在走不动了。’和尚说:‘到了。’

来到一条巷口,地名叫如意路,西边有一个更棚,里面墙上有一个黄磁碗点着灯,阴森森的,打更的枕着梆子睡着的。和尚慢慢进去,拿半头砖,把梆子抽出来,换上半头砖,打更的也没醒。和尚告诉柴元禄、杜振英,叫打更的就说大人下夜,柴杜二班头进去一叫,打更的睡的迷迷糊糊,拿起砖头出来。

和尚问:‘现在几点了?’打更的要打梆子,一瞧是砖,吓得惊慌失色。和尚说:‘你不用害怕,我告诉你。’就附耳如此这等,打更的点头。和尚把梆子给了他,带着五个人来到一家门首,和尚用手一指,说:‘要抓偷玉镯的贼,就在此门内。’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九回-注解

秦相:秦相指的是秦朝的宰相,此处可能指代某个朝代的宰相,宰相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太守:太守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郡或一州的行政管理。

审贼:审贼指的是审问犯罪嫌疑人。

如意巷:如意巷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指某个街道或巷子。

刺客:刺客是指专门刺杀他人的人。

捉拿:捉拿指的是抓捕、逮捕。

西川:西川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

小本经营:小本经营指的是规模较小的商业活动,资金投入不大。

玉镯:玉镯是一种佩戴在手腕上的装饰品,由玉石制成。

凤冠:凤冠是古代中国皇后及贵族妇女所戴的一种冠饰,象征尊贵。

和尚:和尚是指出家的男性僧侣。

圣僧:圣僧是对和尚的一种尊称,意指德高望重的僧侣。

赵太守:赵太守是指赵姓的太守,此处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赵姓官员。

包袱:包袱是指包裹行李的布袋。

刀:刀是一种切割工具,此处可能指刘二携带的防身刀具。

鲜果子:鲜果子是指新鲜的水果。

尼庵:尼庵是佛教尼姑修行的地方。

饭馆:饭馆是指提供餐饮服务的店铺。

绿林:绿林是指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山贼聚集的地方。

小伙计:小伙计是指年轻的服务员或学徒。

华云龙:华云龙是故事中的人物,外号乾坤盗鼠,是一个盗贼。

铁腿猿猴王通:铁腿猿猴王通是故事中的人物,是一个盗贼。

钱塘门:钱塘门可能是指钱塘县的一个城门,此处可能泛指钱塘县。

钱塘县:钱塘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班头:班头是指古代中国官府中的基层官员,负责管理一班人。

田来报:田来报,是《济公传》中的一个角色,是济公的朋友和助手。

缨翎帽:古代官员的一种帽子,缨翎帽是官员身份的象征。

皮挺带:皮挺带是一种腰带。

青布衫:青布衫是一种用青布制成的衣服。

汗褂:汗褂是一种透气性好的短上衣。

靴子:靴子是一种鞋子,此处可能指田来报所穿的靴子。

汗衫:汗衫是一种透气性好的短上衣。

帐房:帐房是指古代中国官府中的财务部门。

银子:古代货币单位,一银子等于十两,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式。

济公:济公,又称济颠僧,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慈悲著称,是《济公传》中的主角。

相府:相府,古代宰相的官邸,这里指秦相的官邸。

万恒山:万恒山,是《济公传》中的一个角色,与田来报是朋友。

衣裳:古代的服装,这里指衣服。

乌纱帽:古代官员的官帽,乌纱帽是官员身份的象征。

蟒袍:古代官员的礼服,蟒袍是高级官员的服饰。

玉带:古代官员腰间的带子,玉带是官员身份的象征。

青布靠衫:古代的一种衣服,青布靠衫是普通百姓的服饰。

布靴子:古代的一种鞋子,布靴子是普通百姓的鞋子。

柴元禄、杜振英、雷世远、马安杰:这些是《济公传》中的角色,是赵太守的班头。

更棚:古代夜间巡更的地方,更棚是巡更人员休息和打更的地方。

黄磁碗:古代的一种碗,黄磁碗在这里指更棚中的灯具。

梆子:古代巡更人员用来打更的工具。

临安太守:临安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的职位。

盗玉镯:指偷盗玉镯的行为,玉镯是一种贵重的饰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九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富有戏剧性和神秘色彩的场景,通过济公和尚的智慧和机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佛教的慈悲为怀、忠诚与义气、以及官场与江湖的微妙关系。

开篇,济公和尚以二百两银子换取田来报的衣裳,这一举动看似荒诞,实则蕴含着济公的慈悲之心。他不计较田来报的过去,给予他帮助,体现了佛教的宽容与慈悲。

接着,万恒山的出现,通过询问田来报衣裳的去向,引出了济公与田来报之间的往事。这段回忆揭示了两人的深厚友谊,以及济公的智慧与忠诚。济公曾帮助田来报诓骗济公到秦相府,这一行为看似不忠,实则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和保护。

秦相的登场,为故事增添了官场的元素。他不明所以地给了济公二百两银子,这一举动让人不禁猜想他的心思。而济公的询问,则暗示了他对秦相的洞察力。

赵太守的出场,进一步丰富了故事。他原本是一个官员,但济公却让他穿上田来报的衣裳,变成了一个头役。这一转变,既是对赵太守身份的颠覆,也是对官场腐败的讽刺。

济公的指示,让赵太守去捉拿盗玉镯的贼人,体现了他的正义感。他不仅帮助赵太守解决难题,还让他带上四位班头,共同完成任务,展现了济公的团队精神和江湖义气。

故事的高潮部分,济公带着赵太守和四位班头来到如意路,通过巧妙的方法引出盗玉镯的贼人。这一情节充满了悬疑和紧张感,引人入胜。

结尾部分,和尚告诉打更的人,自己就是来捉拿贼人的,这一情节既是对盗贼的震慑,也是对正义的维护。整个故事以悬念结尾,让人期待下回的发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九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1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