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一回-原文
昆山县巧逢奇巧案 赵玉贞守节被人欺
话说赵福、赵禄二人正卖压狗石,从外面进来二人,问:“这块石头要卖多少钱?”赵福说:“白银一万两整。”那二人一语未发,回头就走。
和尚说:“二位请回来,我们要的多,也不算卖了。你二位还个价钱,我们满天要价,你二位就地还钱,倒是给多少?”那二人说:“我们是有人送给我们一条狗,它尽跑。我想用链子把这狗锁在这块石头上,他就跑不了啦!你们要的价钱太太,我们要还价,你可别恼,给你一百钱罢!”
和尚说:“一百钱也不少,你给满钱罢。”那人说:“也好,我就给你满钱。”把钱给了,雇了一个闲汉,扛着要走。
赵福说:“济公,这种宝贝卖一百钱,那如何行?”
和尚哈哈大笑,说:“这块石头除却他还怕没主要哪。”
赵禄说:“一百钱够挨压的钱了。”
和尚说:“你二人二一添作五,一人五十文,我一文不要。
你们赚钱,我再给你二人去找宝贝,短不了,不定什么人遇见。”
二人一听,也不敢说别的话,无奈说:“去罢,我二人这一回差事白当了,分文不落己。”
和尚说:“快走。”
正往前走,只听对面有人说:“快躲开,来了疯妇人了!
见人就打,这可不好。”
济公一听,这件事必得我算算,按灵光连击三掌,口中说:“好好,这件事,我焉能不管,这还了得!”
正自思想,只见从西边来了一个疯妇人,年有二十以外,姿容秀美,身穿青布裙,蓝布衫,青丝发散乱,口中说:“来呀!你等随我上西天去见佛祖。”
济公一听,早已明白,说:“好哇,闪开,我也疯了!”撒腿往前就跑。
赵福、赵禄随后追。
书中交代,这是怎么件事呢?原来昆山县有一家绅士人家,姓赵名海明,字静波,家中豪富,膝下无儿,就是一个女儿,名叫玉贞。
生得秋水为神,白玉做骨,品貌端严,知三从,晓四德,明七贞,懂九烈,多读圣贤书,广览烈女文。
赵海明爱如掌上珠,家大业大,又是本处绅士,姑娘长大十八岁,尚未许配人家。
皆因赵海明有一宗脾气不好,先前常有媒人来给姑娘提亲,海明不是把媒人骂出去,就是赶出去,因此吓的媒人多不敢去了,他有一个本族的兄弟,叫赵国明,乃是乡绅人家,也是个本处大财主,在外面做过一任武营里千户,后来告职在家中养老,为人极其正直。
这一天,来瞧他族兄赵海明,二人在书房谈话,赵国明就问:“兄长,今年高寿?”
赵海明说:“我今年五十八岁,贤弟你忘了?”
赵国明说:“今年嫂嫂多大年岁?”
赵海明说:“她今年六十,比我长二岁。”
赵国明听罢,点了点头说:“兄长你还能活五十八岁么?”
赵海明说:“贤弟此言差矣!寿夭穷通是命,富贵荣华自修,寿数焉能定准。”
赵国明说:“既然如是,我有几句话劝你,我侄女已然十八岁,媒人一来说亲,你就骂出去,再不然抢拨出去,你莫非等着你死了,叫我侄女自己找婆家去?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之常礼。”
赵海明一听,长叹一声,说:“贤弟有所不知,这并非是我不给你侄女找婆家,皆因来的那些媒人,有提的不是浮浪子弟,就是根底不清,都不对我的意思。
我要给你侄女找婆家,倒不论贫富,只要是根本人家,本人五官相貌端正,不好浮华,就可以行。
真要给一个浪荡子弟,岂不把侄女终身耽误?再说女儿姻亲大事,也不能粗率就办。
赵国明说:“我来就为我侄女的亲事而来,咱们这西街李文芳李孝廉,他有一胞弟叫李文元,新进的头一名文学,小考时也中的小三元,人称为才子,今年十八岁,我想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赵明海说:“好,明天你把这位李文元约来,我求他写两幅对联。我要看看此人人品如何。”
赵国明点头答应。
次日早饭后,把李文元带来,赵海明一看,果然生的丰神飘洒,气宇轩昂,五官清秀,品貌不俗,连忙让至书房。
家人献上茶来,赵海明说:“我久仰大名,未能拜访。”
李文元说:“晚生在书房读书,所有外面应酬都是家兄,故此我都不认识。”
谈了几句闲话,又盘问些诗文,李文元对答如流,赵海明甚喜。
然后书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写了一幅对联,写完一看,上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写的笔法清秀,赵海明甚为爱惜。
写完了,又谈些闲话,李文元告辞要走,赵海明送至外面,回来就托赵国明去说这门亲事。
三言五语,这也该当是婚姻,就停当了。
择日下礼行茶,过了有半月,又择了日子,搬娶过门,赵海明陪送嫁妆不少。
自过门之后,李文元夫妻甚是和好,过了一年之后,这也是该当李文元下场。
自到场以后,自己以为必中,焉想到:
不要文章高天下,只要文章中试官。
三场之后,竟自脱科不第,名落孙山。
李文元心中郁闷成疾,到家总说:‘考试官无眼,这样文章不中。’
越病越厉害,不知不觉病体深重。
赵氏玉贞衣不解带,昼夜伺候,不想大限已到,古语说的是:‘好花偏逢三更雨,明月忽来万里云。’
李文元一病不起,呜呼哀哉,竟自死去。
派人给赵海明送信,海明一听这话,如站万丈高楼失脚,扬子江断缆崩舟。
老夫妻连忙来到李宅,一见死尸,痛哭不上。
到了女儿房中,只见赵氏玉贞连半滴眼泪都未落,赵海明合黄氏安人说:‘儿呀,你这样命苦,你丈夫去世,如何你不伤心?’
赵氏一听,说:‘娘亲,为孩儿,红颜薄命,我怀中有孕,已然六个月之久,我此时虽然五内皆裂,就不敢哭,怕伤损胎,为之不孝。久后生养,要是一男哪,可以接续李氏门中香烟,要是一女,也是我那去世丈夫一点骨血。’
说着话,甚是悲惨。
那赵海明夫妻,又是劝解,又是悲哀。
李文芳请人开吊念经,过了几日,发引已毕,赵氏玉贞暂守贞洁。
过三四个月,腹中动作,派人把赵海明夫妻请来,临盆之际,有收生婆伺候,生了一男,起了一个乳名,叫末郎儿。
每逢丈夫去世,守节孀妇,生这个孩儿,讹传叫慕生,正字是未生儿。
人秉天地阴阳之气所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合而后雨泽降,夫妇合而后家道成。
闲言少叙,赵氏自生了此子之后,单打出一所院子,守节三载。
儿童非呼唤不准进那院中去,赵海明夫妻也时常来看女儿来。
一天,赵氏向他父母说:‘爹爹,娘亲,明天备一份寿礼来。明天是我哥哥李文芳的寿诞之辰,前来给他祝寿,好叫他照应你这苦命的外孙子。’
赵海明夫妻点头说:‘我夫妻明天必到,给他祝寿。’
说完了话,夫妻二人回了家,次日先叫家人送来烛酒桃面,又送一轴寿幛,然后安人坐着轿,员外骑马,带领仆从人等,来到李宅门首。
一看,真是车马盈门,白马红缨。
那些不是亲的也来强说是亲,本来李文芳又是本处的绅士,又是财主,又是孝廉公,本处谁不恭敬?
所有昆山县的举监生员,绅董富户,都来给他祝寿起来。
李文芳才三十岁,家中大排筵宴款待亲友。
赵海明夫妻来到里面祝寿,李文芳说:‘亲家翁,自我兄弟去世,你我久未得畅叙。今天趁此佳期美景,等晚间应酬亲友散去,家中现成的粗酌野芹,你我今天可以畅谈。’
赵海明点头。
天至掌灯以后,众亲友俱各散去,在书房摆了一桌酒,李文芳同赵海明慢慢小饮,吃着酒谈了些闲话。
天有初鼓之际,只见由外面进来一使女,手中拿着一个灭灯进来,站在桌前说:‘亲家老爷,员外爷,可了不得了,方才吓了奴婢一惊,方才亲家太太同大奶奶在上房屋里吃酒,叫奴婢等去请二主母。我方到东院门前,紧对着书房那里,只见那边一条黑影,我一害怕,也没瞧出是什么来,把灯笼也灭了。’
李文芳、赵海明一听这话,心中诧异,把灯笼点上,二人跟着来到东院门首,叫使女叫门。
使女叫了一声:‘二奶奶开门!’只听里面脚步响声,把门一开,跑出一个男子,赤身露体,赵海明、李文芳一看,‘呀’叫了一声。
有一宗岔事惊人。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一回-译文
昆山县巧遇奇特案件,赵玉贞守节被人欺。
话说赵福、赵禄二人正在卖压狗石,突然进来两个人,问:‘这块石头要卖多少钱?’赵福说:‘白银一万两整。’那两个人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走了。和尚说:‘二位请回来,我们要的多,也不算卖了。你们给个价,我们漫天要价,你们就地还钱,给多少?’那两个人说:‘我们是有人送给我们一条狗,它总是跑。我想用链子把这狗锁在这块石头上,它就跑不了了!你们要的价钱太贵,我们要还价,你别生气,给你一百钱吧!’和尚说:‘一百钱也不少,你给足钱吧。’那人说:‘好吧,我就给你足钱。’把钱给了,雇了一个闲汉,扛着要走。赵福说:‘济公,这种宝贝卖一百钱,怎么行?’
和尚哈哈大笑,说:‘这块石头除了他还怕没主要哪。’赵禄说:‘一百钱够压石头的钱了吧。’和尚说:‘你们两人一人给五十文,我不要。’
你二人赚钱,我再给你们找宝贝,不会少的,不定什么人遇见。”二人一听,也不敢说别的话,无奈说:‘去罢,我们这次差事白跑了,分文没得。’
和尚说:‘快走。’正往前走,只听对面有人说:‘快躲开,来了疯妇人了!见人就打,这可不好。’济公一听,这件事我必须算算,按灵光连击三掌,口中说:‘好好,这件事,我焉能不管,这还了得!’正自思想,只见从西边来了一个疯妇人,年约二十多岁,容貌秀美,身穿青布裙,蓝布衫,青丝发散乱,口中说:‘来呀!你们跟我上西天见佛祖。’济公一听,早已明白,说:‘好哇,闪开,我也疯了!’撒腿往前就跑。赵福、赵禄随后追。
书中交代,这是怎么件事呢?原来昆山县有一家绅士人家,姓赵名海明,字静波,家中豪富,膝下无儿,只有一个女儿,名叫玉贞。她长得如秋水为神,白玉做骨,品貌端正,知书达理,明事理,懂贞烈,多读圣贤书,广览烈女传。赵海明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家大业大,又是本处绅士,姑娘长到十八岁,尚未许配人家。
皆因赵海明有一个坏脾气,先前常有媒人来给姑娘提亲,海明要么把媒人骂出去,要么赶出去,因此吓的媒人都不敢去了。他有一个本族的兄弟,叫赵国明,也是乡绅人家,本处大财主,在外面做过一任武营里千户,后来告老还乡,在家养老,为人极其正直。
这一天,来拜访他族兄赵海明,二人在书房谈话,赵国明就问:‘兄长,今年高寿?’赵海明说:‘我今年五十八岁,贤弟你忘了?’赵国明说:‘今年嫂嫂多大年岁?’赵海明说:‘她今年六十,比我大两岁。’赵国明听罢,点了点头说:‘兄长你还能活五十八岁么?’赵海明说:‘贤弟此言差矣!寿命长短是命,富贵荣华是自修,寿命怎能定准。’赵国明说:‘既然如是,我有几句话劝你,我侄女已经十八岁,媒人一来说亲,你就骂出去,再不然推出去,你莫非等着你死了,叫我侄女自己找婆家去?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之常礼。’
赵海明一听,长叹一声,说:‘贤弟有所不知,这并非是我不给侄女找婆家,皆因来的那些媒人,有提的不是浮浪子弟,就是根底不清,都不合我意。我要给侄女找婆家,不论贫富,只要是根本人家,本人五官相貌端正,不好浮华,就可以行。真要给一个浪荡子弟,岂不把侄女终身耽误?再说女儿姻亲大事,也不能草率就办。’赵国明说:‘我来就是为了侄女的亲事而来,咱们这西街李文芳李孝廉,他有一个胞弟叫李文元,新进的头一名文学,小考时也中的小三元,人称为才子,今年十八岁,我想此人将来必成大器。’赵海明说:‘好,明天你把这位李文元约来,我求他写两幅对联。我要看看此人人品如何。’赵国明点头答应。
次日早饭后,把李文元带来,赵海明一看,果然生的丰神飘洒,气宇轩昂,五官清秀,品貌不俗,连忙让至书房。家人献上茶来,赵海明说:‘我久仰大名,未能拜访。’李文元说:‘晚生在书房读书,所有外面应酬都是家兄,故此我都不认识。’
谈了几句闲话,又盘问些诗文,李文元对答如流,赵海明甚喜。然后书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写了一幅对联,写完一看,上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写的笔法清秀,赵海明甚为爱惜。
写完了,又谈些闲话,李文元告辞要走,赵海明送至外面,回来就托赵国明去说这门亲事。三言五语,这也该当是婚姻,就停当了。择日下礼行茶,过了有半月,又择了日子,搬娶过门,赵海明陪送嫁妆不少。
自过门之后,李文元夫妻甚是和好,过了一年之后,这也是该当李文元下场。自到场以后,自己以为必中,焉想到:
不要文章高天下,只要文章中试官。
三场考试之后,竟然自己放弃了考试,名次落在孙山之后。
李文元心中非常郁闷,病得越来越重,回到家总是说:‘考试官没有眼光,这样的文章竟然不中。’越病越厉害,不知不觉病体深重。
赵氏玉贞日夜不停地照顾他,不想大限已到,古语说:‘好花偏逢三更雨,明月忽来万里云。’李文元一病不起,呜呼哀哉,竟然去世了。
派人给赵海明送信,海明一听这话,如站在万丈高楼失脚,扬子江断缆崩舟。老夫妻连忙来到李宅,一见死尸,痛哭不已。
到了女儿房中,只见赵氏玉贞连半滴眼泪都未落,赵海明合黄氏安人说:‘儿呀,你这样命苦,你丈夫去世,如何你不伤心?’赵氏一听,说:‘娘亲,为了孩儿,红颜薄命,我怀中有孕,已经六个月了,我此时虽然心碎,就不敢哭,怕伤损胎,为之不孝。久后生养,要是一男,可以接续李氏门中香烟,要是一女,也是我那去世丈夫一点骨血。’说着话,甚是悲惨。
那赵海明夫妻,又是劝解,又是悲哀。李文芳请人开吊念经,过了几日,发引已毕,赵氏玉贞暂守贞洁。过三四个月,腹中动作,派人把赵海明夫妻请来,临盆之际,有收生婆伺候,生了一男,起了一个乳名,叫末郎儿。
每逢丈夫去世,守节孀妇,生这个孩儿,讹传叫慕生,正字是未生儿。人秉天地阴阳之气所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合而后雨泽降,夫妇合而后家道成。闲言少叙,赵氏自生了此子之后,单打出一所院子,守节三载。
儿童非呼唤不准进那院中去,赵海明夫妻也时常来看女儿。一天,赵氏向他父母说:‘爹爹,娘亲,明天备一份寿礼来。明天是我哥哥李文芳的寿诞之辰,前来给他祝寿,好叫他照应你这苦命的外孙子。’赵海明夫妻点头说:‘我夫妻明天必到,给他祝寿。’说完了话,夫妻二人回了家,次日先叫家人送来烛酒桃面,又送一轴寿幛,然后安人坐着轿,员外骑马,带领仆从人等,来到李宅门首。
一看,真是车马盈门,白马红缨。那些不是亲的也来强说是亲,本来李文芳又是本处的绅士,又是财主,又是孝廉公,本处谁不恭敬?所有昆山县的举监生员,绅董富户,都来给他祝寿起来。李文芳才三十岁,家中大排筵宴款待亲友。
赵海明夫妻来到里面祝寿,李文芳说:‘亲家翁,自我兄弟去世,你我久未得畅叙。今天趁此佳期美景,等晚间应酬亲友散去,家中现成的粗酌野芹,你我今天可以畅谈。’赵海明点头。
天至掌灯以后,众亲友俱各散去,在书房摆了一桌酒,李文芳同赵海明慢慢小饮,吃着酒谈了些闲话。天有初鼓之际,只见由外面进来一使女,手中拿着一个灭灯进来,站在桌前说:‘亲家老爷,员外爷,可了不得了,方才吓了奴婢一惊,方才亲家太太同大奶奶在上房屋里吃酒,叫奴婢等去请二主母。我方到东院门前,紧对着书房那里,只见那边一条黑影,我一害怕,也没瞧出是什么来,把灯笼也灭了。’
李文芳、赵海明一听这话,心中诧异,把灯笼点上,二人跟着来到东院门首,叫使女叫门。使女叫了一声:‘二奶奶开门!’只听里面脚步响声,把门一开,跑出一个男子,赤身露体,赵海明、李文芳一看,‘呀’叫了一声。
有一宗岔事惊人。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一回-注解
昆山县:昆山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这里指一个地方。
赵玉贞:赵玉贞是故事中的女主角,她以守节著称,是古代中国妇女忠贞节烈的典范。
压狗石:压狗石是一种古代的迷信物品,用来压制狗的奔跑,这里可能比喻为某种束缚或障碍。
和尚:在古代文学中,和尚常常作为智慧、慈悲的象征,这里可能指的是济公,一个著名的佛教故事人物,以机智和幽默著称。
灵光连击三掌:指和尚施展法术,这里可能寓意着解决问题的智慧或力量。
赵海明:赵海明是赵玉贞的父亲,一个豪富的绅士,故事中他的性格和决定对女儿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赵国明:赵国明是赵海明的族弟,一个正直的乡绅,他在故事中起到了推动赵玉贞婚姻的作用。
李文芳:李文芳是赵玉贞的未婚夫,一个才子,故事中他的形象和品质受到了赵海明的考验。
李文元:李文元是李文芳的弟弟,一个新进的文学才子,他的出现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部分。
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通常由两行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用于装饰或表达某种寓意。
文章高天下:指文章的知名度达到了全国,意味着文章非常有名。
中试官:中试官是指通过科举考试中的某一试,这里指文章得到考官的认可。
脱科不第:脱科不第是指考试失败,未能通过科举考试。
孙山:孙山在这里是指孙山的故事,孙山在科举考试中未能中举,但他所在的孙山位置却比那些落榜的人要高,因此成为未能中举的代名词。
心中郁闷成疾:心中郁闷成疾是指因心情不畅而导致身体疾病。
衣不解带:衣不解带是指照顾得非常细心,日夜不离。
大限已到:大限已到是指生命的终结,即去世。
好花偏逢三更雨,明月忽来万里云: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美好的事物往往在不幸的时刻出现,比喻不幸的事总是接踵而至。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是表示悲痛的感叹词,用来表达深深的哀伤。
扬子江断缆崩舟:扬子江断缆崩舟是形容事情发生突然,如同船缆断裂,船舟倾覆。
红颜薄命:红颜薄命是指美貌的女子命运多舛,容易遭遇不幸。
守节:守节是指妇女在丈夫去世后保持贞洁,不再嫁人。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阴和阳必须相互配合,才能产生生命,比喻夫妻双方必须互相支持,家庭才能和谐。
举监生员:举监生员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举人或监生资格的人。
孝廉公:孝廉公是指通过科举考试中的孝廉科的人,孝廉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
举监生:举监生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举人或监生资格的人。
绅董:绅董是指地方上的绅士和董事,这里指地方上的有地位的人。
寿诞之辰:寿诞之辰是指生日。
粗酌野芹:粗酌野芹是指粗劣的酒菜,这里指家常的酒菜。
初鼓:初鼓是指古代夜间报时的鼓声,这里指晚上。
使女:使女是指女仆,这里指家中的女佣人。
奴婢:奴婢是指古代对家仆的称呼,这里指女仆。
岔事:岔事是指意外的事情,这里指发生的事情出乎意料。
且看下回分解:且看下回分解是古代小说中常用的结尾方式,表示故事将继续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四十一回-评注
‘不要文章高天下,只要文章中试官。’这句话揭示了古代科举制度下士人的心态。‘文章高天下’代表了士人追求的文学成就和名声,而‘文章中试官’则是对科举及第的渴望。这种心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利禄的重视,以及士人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认可的双重追求。
‘三场之后,竟自脱科不第,名落孙山。’这里的‘脱科不第’和‘名落孙山’是科举考试中常见的失败表达,用来形容李文元未能通过考试,未能获得功名。这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对士人命运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失败所带来的失落和绝望。
‘李文元心中郁闷成疾,到家总说:“考试官无眼,这样文章不中。”’这段描写表现了李文元因考试失败而导致的心理疾病,以及对考试官的不满。这反映了古代士人在面对失败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对个人才能评价的单一标准。
‘赵氏玉贞衣不解带,昼夜伺候,不想大限已到’描绘了赵氏玉贞对丈夫的深情和照顾,以及她面对丈夫去世的悲痛。这里的‘衣不解带’形象地表达了赵氏玉贞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好花偏逢三更雨,明月忽来万里云。’这句诗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和不幸,表达了李文元去世的悲剧性。
‘赵氏玉贞连半滴眼泪都未落’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赵氏玉贞的坚强和节烈,她为了腹中的孩子,即使心中悲痛,也不愿流露出来。
‘人秉天地阴阳之气所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合而后雨泽降,夫妇合而后家道成。’这句话从哲学和宇宙观的角度,阐述了阴阳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夫妇和谐对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赵氏自生了此子之后,单打出一所院子,守节三载。’这里描述了赵氏玉贞守节的决心和行动,她为了纪念丈夫,守节三年,体现了古代女性的贞节观念。
‘李文芳才三十岁,家中大排筵宴款待亲友’这一段描写了李文芳家庭的繁荣和热闹,与赵氏玉贞的守节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不同价值观。
‘天至掌灯以后,众亲友俱各散去’到‘有一宗岔事惊人’这一段,通过一个神秘的夜晚事件,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吸引了读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