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十四回-原文
话说济公耍笑广惠,变了几个茄子。
济公叫郑雄:“去到里院把老太太请来,我要变个稀奇戏法,叫老太太瞧个明白。”
郑雄说:“不行。老母二目失明,足有二年,怎可瞧见的?”
济公说:“我因老太太二目失明,我才叫他老人家瞧。要是有眼之人,也不算能力。”
郑雄知和尚有些来历,这才到后面把老太太请出。
两个丫环搀住,来至外面。
众亲友皆站起来说:“给老太太拜寿,但愿你老人家多福多寿。”
老太太落了座,郑雄说:“娘呀,现有灵隐寺济公长老,他要变个戏法,能叫你老人家瞧的明白。”
老太太点头。
济公来到老太太面前,说:“寿筵开,寿桃色色鲜,寿酒霞杯筵,五福寿为先,寿绵绵,福长远,真正是寿比青松不怕风霜减,恰好似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念完了这几句,济公用手在老太太眼睛上一画,暗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老太太果然眼睁开了。
老太太说:“郑雄呀,我这左眼瞧得见了。”
郑雄还不信,一招手,叫过一个丫环来,说:“娘亲,你见这是谁?”
老太太说:“这是春梅。”
丫环说:“正是。”
老太太大喜:“真瞧得见了。”
郑雄一听大喜,赶紧过来说:“娘亲,你看儿怎么样?”
老太太说:“日月消磨,你也半老。”
郑雄赶紧给济公行礼说:“圣僧,你老人家慈悲慈悲罢,既把左眼治好,再把我右眼给冶治。”
老太太说:“我就是左眼瞧得见。”
济公说:“我可不能治右眼,现在你大门外有一个抱小孩的,他叫马沛然,把他请来,一治就好。”
郑雄赶紧派人出去把马沛然请进来。
郑雄赶忙行礼,说:“先生,求你把我娘亲的右眼治好,我必要重谢。”
马沛然刚要说不会。
济公过来说:“马沛然,你给治罢。”
过去暗递给马沛然、一块药,这个时节,众仆妇丫环都来在门外站着,瞧给老太太治右眼。
内中过来一个妇人,就把马沛然抱的小孩接过来,给小孩吃乳,小孩哇的一声就哭了。
马沛然也是福至心灵,拿着这块药说:“用无根水化开,这是佛爷赐的仙丹妙药,叫老太太用水一擦眼就好了。”
这才叫家人与药化开,果然给老太太一擦右眼,立时眼就好了。
郑雄见新来的仆妇抱马沛然的小孩接过来给乳吃,不知是怎么一段事。
赶忙问马沛然。
马沛然就把夫妻怎么贫苦,妻子出去,我怎么要跳河舍小孩,遇见济公,把自己的事由头至尾一说,郑雄一听,方才明白。
说:“得了,我这里正少个管帐先生,你就在我这里罢,我单给你夫妻顺出一所房子居住。
圣僧你老人家的慈悲,我给圣僧你换换衣裳。”
济公说:“你倒不用给我换衣裳。我和尚化你的缘,你把清波门外的两顷稻田地,施舍给三清观的刘泰真,做为那庙的香火地,就算谢了我和尚了。”
广惠在旁边坐着,一看济颠大展奇才,他有些气忿不平。
广惠站起来说:“郑大官人,我知道你这后面花园内有妖怪作祟,我情愿到后面给捉妖净宅,我分文不取,丝毫不要。
我所为跟济颠比并比并法术,看我二人谁行谁不行。”
济公说:“好,你既这等说,我就同你去到后面捉妖净宅,退鬼治病,还叫你先施展法术。
你捉了妖精,就算我输了,你捉不了,我和尚接后场。”
广惠说:“也好,咱们这就去。”
济公说:“你别忙,咱们吃完饭再去,也没有白天就捉妖的,妖精也不来。”
郑雄说:“我这花园,我不知道是妖怪可是仙家,时常家人在后面楼上睡觉,就把家人给扔下楼来。
再不然屋中的东西乱响,乱掷地下。
或者楼上没人,就点上灯。
可始终没人瞧见什么,也不知是妖是怪;我也不解其意,直闹了有半年了。”
广惠说:“不要紧。今天晚上,我也不管他是妖是怪是鬼,我拘了他来,拿戒刀将他结果性命。”
众人大家谈话,天色已晚。
郑雄问:“二位和尚用什么东西?”
广惠拿笔开了单子,郑雄就叫家人照样预备,放在花园,一概安置停当。
两位和尚来到花园内一看,是八仙桌一张,椅子一把,香炉蜡扦一分,长生料香一颗,钱粮一分,砚台一方,白芨一块,朱砂一包,新笔二枝,黄毛边纸一张,香菜一棵,五谷粮良一盘,无根水一碗。
广惠看了一看,先点着了香烛,然后祷告过往的神抵:“保佑弟子广惠把妖怪捉住,回庙烧香上供,答谢上苍。”
祷告已了,用无根水拿白芨研了朱砂,拿笔画了神符三道,自己一烧,化作灵符,口中念念有词说:“头道符一烧,狂风大作;二道符,把妖精拘来;三道符,用戒刀把他结果了性命。”
郑雄带着一个胆大的家人,在旁边瞧着。
济公在那里拿着一把酒壶,一声不语,见广惠口中念念有词,把头道符点着扔出去,并无一点动作,也没一点风。
众家人无不嘻笑,都说:“广和尚造谣言,没有能为。”
广惠又把二道符扔去,也并无动作。
广惠真作急了,把三道符往外一甩,只见就打外面一阵怪风,刮的是沙灰荡漾,尘土翻飞,怎见得?
有赞为证:
无影又无踪,卷杨花,西复东,飘蓬叶悟空。
江湖常把扁舟送,推白云过岭,过园林乱摆花枝动。
吼青松,穿帘入户银烛影摇红。
这阵风过去,就见对面这三间楼,楼门一开,由里面走出来一位年迈的老翁,面如童子,鹤发苍髯,头戴古铜色四楞中,身穿古铜色大氅,白袜云鞋,手拿蝇拂,向广惠一指说:“好,广惠,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何故特来惊动我?所为何因?”就使用蝇拂一指,一股白气扑奔广惠。
广惠觉得头晕眼黑,翻身倒在地上。
济公拿着酒壶哈哈一笑说:“你本是修道之人,无故蹈入红尘,还敢欺凌三宝的弟子。”和尚说完,把脑袋一拍,露出三光。
那仙家本是修道,在楼上住着,有几千年的道行,只因郑雄的家人常不清洁,冲撞了他,他才在楼上闹。
今天见济公现出三光,那仙家是修道的,他不敢过来,恐被济公的三光照着,就得除去他五百年的道行。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这位狐仙既能变人,道法就深远,赶紧说:“圣僧不要动怒,这倒不怨我,只因郑雄的家人冲撞了小狐,他等不知自爱,我叫他等知道知道。”
济公说:“你急忙给我快走!如不走,我要请雷劈你。”就见那仙家当时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济公才拿出那一粒药,把广惠冶好。
广惠臊得面红耳赤,自己告辞回三清庙去了。
济公住在郑雄家中,次日清早起来,郑雄款待酒饭,想济公给母亲把眼治好,自己心中甚感激,要给济公换衣裳。
济公说:“此番你要谢我。”随附耳如此如此,郑雄点头答应,济公方才告别,出了郑宅,向前行走,一直够奔钱塘门而来。
来至钱塘门外,见大道旁边有一个卖狗肉的担子。
这个卖狗肉的,在玉皇阁对过大影壁底下蹲着出恭。
济公睁开慧眼一看,按灵光三击掌。
济公说:“真乃世界之中第一孝子。我和尚不来救他,雷必取他。”想罢,和尚就问:“这狗肉担是哪位的?”连问三声,并无人答言。
书中交代:这个卖狗肉的姓董,叫董平,住在钱塘门内,家中就是他母亲。娶妻韩氏。
董平为人的性情,最好生疑,时常在他母亲面前不孝。虽没有什么大过,无非言语中不顺。
清早起来,他就跟母亲辩嘴,说他母亲不知好歹。
他妻子韩氏是一位贤良妇人,常时劝他,说:“老娘这大年纪,你就不应该无事生非,惹老娘生气。”董平也就不言语,出去做买卖。
这天董平在家中煮肉烧上锅,叫韩氏看着,他出来买狗。
宋时年间,准许人买狗卖狗肉,董平走到一条胡同。
见路北门首站着一人,有三十多岁,买卖人的打扮,说:“你买狗是卖狗肉去吗?”董平说:“不错。”那人说:“我本不愿意养狗,由去年来了一条野狗,轰它它也不走,晚间关门,就把狗关在院里。我夜间听狗叫,我起来一看,原来有贼拨门,我把贼赶走。一想,此狗倒也有用,故此我留下养了。今年又生了一个小狗,两个狗争打架,我怕碰了孩子,我有心把它卖了,那有恩养仇杀之理,我也不要钱,你白拿了去罢。”
董平一想,这是顺事,用绳子把大狗一捆,扛着小狗,谢了谢那人,拉着狗回家,到家把大狗搁在院中就走,进屋中拿了一把刀要杀狗,把刀搁在院中,到屋内拿盆子出来,一瞧刀没了。
董平问他妻子:“你拿了刀去?”韩氏说:“没见。”董平一找,见小狗把刀衔在东边,藏在身底下,露出刀柄。
董平过来一脚踢开小狗,拿刀过来要宰大狗。小狗跑过来往大狗脖子上一趴,龇着牙瞧着董平。
小狗眼泪一滴一滴往下落。
董平大嚷一声,就把刀扔在地上,往屋中就跑,吓得韩氏目瞪口呆。不知所因何故。
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十四回-译文
济公在玩耍中逗笑广惠,变出了几个茄子。济公叫郑雄说:‘你去后院把老太太请来,我要表演一个稀奇的魔术,让她老人家看个明白。’郑雄说:‘不行。老母已经失明两年,怎么看得见呢?’济公说:‘正因为老太太失明,我才让她老人家看。如果是有眼睛的人,那也不算什么本事。’郑雄知道和尚有些来头,这才到后面把老太太请出来。两个丫鬟搀扶着她,来到外面。众亲友都站起来说:‘给老太太祝寿,愿您老人家多福多寿。’老太太坐下后,郑雄说:‘娘啊,现在有灵隐寺的济公长老,他要表演一个魔术,能让您老人家看个明白。’老太太点头同意。
济公来到老太太面前,说:‘寿宴开始,寿桃色泽鲜艳,寿酒如霞杯中,五福寿为先,寿绵绵,福长远,真正是寿比青松不怕风霜减,恰好似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念完这几句,济公用手在老太太眼睛上轻轻一画,暗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老太太果然眼睛睁开了。老太太说:‘郑雄啊,我这左眼看得见了。’郑雄还不信,一招手,叫过一个丫鬟来,说:‘娘亲,你见这是谁?’老太太说:‘这是春梅。’丫鬟说:‘正是。’老太太大喜:‘真看得见了。’郑雄一听大喜,赶紧过来说:‘娘亲,你看儿怎么样?’老太太说:‘日月消磨,你也半老。’郑雄赶紧给济公行礼说:‘圣僧,您老人家慈悲慈悲吧,既然把左眼治好,再把我右眼也给治治。’老太太说:‘我就是左眼看得见。’济公说:‘我可不能治右眼,现在你门外有一个抱小孩的,他叫马沛然,把他请来,一治就好。’郑雄赶紧派人出去把马沛然请进来。
郑雄赶忙行礼,说:‘先生,求你把我娘亲的右眼治好,我必要重谢。’马沛然刚要说不会,济公过来说:‘马沛然,你给治罢。’然后暗递给马沛然一块药。这时,众仆妇丫鬟都来在门外站着,瞧给老太太治右眼。
过来一个妇人,就把马沛然抱的小孩接过来,给小孩喂奶,小孩哇的一声就哭了。马沛然也是福至心灵,拿着这块药说:‘用无根水化开,这是佛爷赐的仙丹妙药,叫老太太用水一擦眼就好了。’这才叫家人与药化开,果然给老太太一擦右眼,立时眼就好了。郑雄见新来的仆妇抱马沛然的小孩接过来给喂奶,不知是怎么一段事。赶忙问马沛然。
马沛然就把夫妻怎么贫苦,妻子出去,我怎么要跳河舍小孩,遇见济公,把自己的事由头至尾一说,郑雄一听,方才明白说:‘得了,我这里正少个管账先生,你就在我这里罢,我单给你夫妻顺出一所房子居住。圣僧你老人家的慈悲,我给圣僧你换换衣裳。’济公说:‘你倒不用给我换衣裳。我和尚化你的缘,你把清波门外的两顷稻田地,施舍给三清观的刘泰真,做为那庙的香火地,就算谢了我和尚了。’
广惠在旁边坐着,一看济颠大展奇才,他有些气忿不平。广惠站起来说:‘郑大官人,我知道你这后面花园内有妖怪作祟,我情愿到后面给捉妖净宅,我分文不取,丝毫不要。我所为跟济颠比并比并法术,看我二人谁行谁不行。’济公说:‘好,你既这等说,我就同你去到后面捉妖净宅,退鬼治病,还叫你先施展法术。你捉了妖精,就算我输了,你捉不了,我和尚接后场。’广惠说:‘也好,咱们这就去。’济公说:‘你别忙,咱们吃完饭再去,也没有白天就捉妖的,妖精也不来。’郑雄说:‘我这花园,我不知道是妖怪可是仙家,时常家人在后面楼上睡觉,就把家人给扔下楼来。再不然屋中的东西乱响,乱掷地下。或者楼上没人,就点上灯。可始终没人瞧见什么,也不知是妖是怪;我也不解其意,直闹了有半年了。’广惠说:‘不要紧。今天晚上,我也不管他是妖是怪是鬼,我拘了他来,拿戒刀将他结果性命。’众人大家谈话,天色已晚。郑雄问:‘二位和尚用什么东西?’
广惠拿笔开了单子,郑雄就叫家人照样预备,放在花园,一概安置停当。两位和尚来到花园内一看,是八仙桌一张,椅子一把,香炉蜡扦一分,长生料香一颗,钱粮一分,砚台一方,白芨一块,朱砂一包,新笔二枝,黄毛边纸一张,香菜一棵,五谷粮良一盘,无根水一碗。广惠看了一看,先点着了香烛,然后祷告过往的神抵:‘保佑弟子广惠把妖怪捉住,回庙烧香上供,答谢上苍。’祷告已了,用无根水拿白芨研了朱砂,拿笔画了神符三道,自己一烧,化作灵符,口中念念有词说:‘头道符一烧,狂风大作;二道符,把妖精拘来;三道符,用戒刀把他结果了性命。’郑雄带着一个胆大的家人,在旁边瞧着。济公在那里拿着一把酒壶,一声不语,见广惠口中念念有词,把头道符点着扔出去,并无一点动作,也没一点风。
众家人无不嘻笑,都说:‘广和尚造谣言,没有能为。’广惠又把二道符扔去,也并无动作。广惠真作急了,把三道符往外一甩,只见就打外面一阵怪风,刮的是沙灰荡漾,尘土翻飞,怎见得?有赞为证:‘无影又无踪,卷杨花,西复东,飘蓬叶悟空。江湖常把扁舟送,推白云过岭,过园林乱摆花枝动。吼青松,穿帘入户银烛影摇红。’
这阵风过去,就看到对面那三间楼,楼门一开,里面走出一位年迈的老者,他脸色像孩子一样红润,头发和胡须都是白色的,戴着古铜色的四棱帽,穿着古铜色的大衣,脚穿白袜和云鞋,手里拿着蝇拂,指着广惠说:‘好,广惠,我们往日无冤无仇,最近也没有什么矛盾,你为什么特意来打扰我?是为了什么原因?’说着,他用蝇拂一指,一股白气直冲广惠。广惠觉得头晕眼花,倒在地上。
济公拿着酒壶哈哈一笑说:‘你本是修道之人,无缘无故地踏入红尘,还敢欺凌三宝的弟子。’和尚说完,拍了一下头,露出了头顶的三道光环。那位仙人本来是修道之人,住在楼上,已经修炼了几千年,但因为郑雄的家人经常不干净,冒犯了他,所以他才在楼上捣乱。
今天看到济公现出了头顶的三道光环,那位仙人不敢靠近,担心被济公的光环照到,就会失去五百年的道行。人有人的言语,兽有兽的叫声,这位狐仙能变成人,道法自然高深,赶紧说:‘圣僧不要生气,这并不是我的错,只是郑雄的家人冒犯了小狐,他们不知道自爱,我想让他们知道知道。’济公说:‘你快走!如果不走,我要请雷劈你。’只见那位仙人立刻化作一阵清风离去。济公才拿出那粒药,治好了广惠。广惠感到羞愧,自己告辞回三清庙去了。济公住在郑雄家中,第二天一早起来,郑雄款待他酒饭,因为济公给他的母亲治好了眼睛,他心中非常感激,想要给济公换衣服。济公说:‘这次你要感谢我。’然后在他耳边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郑雄点头答应,济公才告别,出了郑家,向前走去,一直走到钱塘门。
来到钱塘门外,看到大路边有一个卖狗肉的摊子。这个卖狗肉的,在玉皇阁对面的影壁下蹲着方便。济公睁开慧眼一看,连拍三下掌。济公说:‘真是世界上第一孝顺的儿子。如果我不来救他,雷神一定会惩罚他。’想完,和尚问:‘这个卖狗肉的摊子是谁的?’连问三声,没有人回答。
书中交代:这个卖狗肉的姓董,叫董平,住在钱塘门内,家里只有他母亲。他娶了妻子韩氏。董平为人最好疑心,经常在他母亲面前不孝顺。虽然没有什么大错,只是言语中有些不尊重。一大早起来,他就跟母亲争吵,说他母亲不懂事。他的妻子韩氏是一个贤良的妇人,经常劝他,说:‘老娘年纪这么大了,你不应该没事找事,惹老娘生气。’董平也就不说话了,出去做生意。
这天董平在家里煮肉,叫韩氏看着,他出去买狗。宋时年间,允许人买卖狗肉,董平走到一个胡同里。看到路北门口站着一个人,三十多岁,穿着商人的衣服,说:‘你买狗是去卖狗肉吗?’董平说:‘是的。’那人说:‘我本来不想养狗,去年来了一条野狗,赶也赶不走,晚上关门,就把狗关在院子里。我晚上听到狗叫,起来一看,原来有贼撬门,我把贼赶走了。一想,这条狗倒也有用,所以我就留下了。今年它又生了一个小狗,两个狗打架,我怕碰到了孩子,我想把它卖了,哪有恩养仇杀的道理,我也不想要钱,你白拿去好了。’
董平一想,这是顺理成章的事,用绳子把大狗捆起来,抱着小狗,感谢了那个人,带着狗回家。到家后,他把大狗放在院子里,就走了。进屋拿了一把刀要杀狗,把刀放在院子里,到屋内拿盆子出来,一看刀不见了。董平问他妻子:‘你拿了刀去?’韩氏说:‘没看到。’董平去找,发现小狗把刀叼在东边,藏在身下,露出刀柄。董平过来一脚踢开小狗,拿起刀过来要杀大狗。小狗跑过来,趴在大狗脖子上,露出牙齿看着董平。
小狗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落。董平大喊一声,把刀扔在地上,往屋里跑,吓得韩氏目瞪口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十四回-注解
济公:济公,又称济颠,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常以游戏方式惩恶扬善,其形象深入人心。
广惠:广惠在此文中可能指的是一位名叫广惠的人,或者是济公在故事中遇到的一个角色,具体身份未明确。在古代文学中,广惠有时被用作地名或人名。
郑雄:郑雄,故事中的主人公,为母亲求医问药。
老太太:故事中的郑雄的母亲,双目失明。
灵隐寺: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著名的佛教寺院,济公曾在此修行。
六字真言:六字真言是佛教中的一种咒语,通常为“唵嘛呢叭咪吽”,具有神秘的力量。
马沛然:马沛然,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治愈老太太的右眼。
三清观:三清观,道教中的道观,通常供奉三清神。
广惠比并法术:比并法术,指的是和尚们之间的法术较量,看谁的法术更高强。
妖怪作祟:妖怪作祟,指妖怪在人间作乱,给人们带来麻烦。
无根水:无根水,传说中的神水,具有神奇的力量。
戒刀:戒刀,和尚所持的一种武器,用于修行和自卫。
神符:神符,道教中的一种符咒,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
蝇拂:蝇拂是一种古代拂尘,用于驱赶蚊蝇,也常作为道士或和尚的随身物品。在道教文化中,蝇拂也象征着清净无染。
三宝: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佛、法、僧,即佛教的教义、宗教组织和修行者。在此文中,三宝可能指的是佛教的教义。
三光:三光指的是佛教中指的佛的三种光辉,即佛的智慧之光、慈悲之光和戒律之光。在这里,济公露出三光可能意味着他显露了佛法的威严。
道行:道行在道教中指的是修炼者的修行成就和道德修养。在此文中,仙家的道行指的是他的修炼水平。
红尘:红尘原指繁华的都市,后引申为世俗的生活。在此文中,红尘可能指的是世俗的纷扰。
狐仙:狐仙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神灵,通常被认为是狐狸修炼成仙后的形态。
三清庙:三清庙是供奉道教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庙宇。
灵光:灵光在道教中指的是修炼者体内的灵气,此处可能指济公的修行成果。
孝子:孝子指的是孝顺父母的子女,此处可能指卖狗肉的董平。
玉皇阁:玉皇阁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庙宇,玉皇大帝是道教中的最高神。
大影壁:大影壁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性墙壁,常用于遮挡视线。
胡同:胡同是北京等北方城市特有的小巷,此处可能指一个狭窄的街道。
野狗:野狗指的是在野外生活的狗,通常指流浪狗。
恩养仇杀:恩养仇杀是一种道德观念,指的是对恩人要报恩,对仇人要报仇。
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观念,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十四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小说场景,充满了神秘色彩和道德冲突。首先,‘这阵风过去,就见对面这三间楼’开篇即营造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暗示着接下来的故事将充满奇遇。
‘年迈的老翁,面如童子,鹤发苍髯’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老翁超凡脱俗的形象,他的外表与年龄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道家的长生不老理念。
‘广惠’作为故事中的角色,代表了凡人,他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现实与超现实的冲突。老翁的质问‘你何故特来惊动我?所为何因?’揭示了故事的悬念,也体现了古人对因果报应的信仰。
‘济公’作为故事中的和尚角色,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了佛教的慈悲为怀。他使用‘蝇拂’这一法器,不仅显示了其法力无边,也体现了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狐仙能够变人,说明其道法高深,也反映了古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圣僧不要动怒’这句话显示了狐仙对济公的尊敬,同时也反映了佛教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济公的‘三光’更是体现了佛教的神秘力量,狐仙因此不敢靠近。
‘真乃世界之中第一孝子’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董平虽然不孝,但小狗的行为却感动了济公,这也反映了动物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董平’这一角色代表了不孝之子,他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孝道,也引发了道德上的冲突。小狗的行为则是对孝道的正面回应,形成了一种道德上的对比。
‘小狗眼泪一滴一滴往下落’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小狗的哀伤,也加深了读者对董平不孝行为的谴责。
‘且看下回分解’作为古文的结尾,既留下了悬念,也体现了古代小说的连载特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