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十二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十二回-原文

话说和尚分开众人挤入一瞧,只见里面站着一位穷儒,头戴旧文生巾,烧了窟窿一个,穿一件旧文生氅,上下补钉七条,怀内抱一小孩。

此人有三十多岁,一脸枯槁,站在那里说:“众位,我抱的这小孩,生一年零二个月。

他娘死了三天,我又雇不起奶娘,岂不要饿死。哪位愿意要就抱去。”

书中交代:此人叫马沛然,原籍常州府常熟县人,自幼在家读书,娶妻周氏,把一分家业坐吃山空全完了,只懂的念书,不知营运,直过的上无片瓦,下无尺地,跟前就有个小孩,带了妻子逃难,来至临安,住在钱塘关外吴伯舟家中。

这位吴伯舟,他就在西湖使船,是有游西湖的,多雇他的船。手下有百余条船,同马沛然原系故交,知道马沛然是位文士,就留他在船上管帐,每天挣个二三百钱,也够他夫妻糊口,不想大运不通,西湖出了四家恶霸,时常在西湖抢人,闹的没人敢游湖了,船也没人赁了。

马沛然没法,只好歇工罢。这西湖头一个恶霸,就是秦丞相之弟花花太岁王胜仙。那时高宗皇帝手下丞相是秦桧。他本姓王,过继给秦家。王胜仙是秦相亲兄弟,他倚仗哥哥势利,时常带了打手游湖,瞧见美貌的妇女,就叫打手抢,没人敢惹他,因此皆不敢游湖,故吴伯舟的船也赁不出去,马沛然也没了事。

他妻周氏是位贤德人,说:“你我夫妻莫非饿着么?你在家中看看孩子,我出去做点针线活,你我也好度日。”

连说了好儿句,马沛然一语不发,周氏便把孩子留在家里,竟自走了。

马沛然坐在屋中,自己一想:“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妻育子,等着媳妇给人家做生活吃饭,算怎么回事?”自己越想越烦,实在无路,抱了孩子打算跳西湖一死。

又一想:“这孩子投爹娘来了一年,又要死了,怪可惜的,不如把他给了人,我再一死。”这才来至十字街一站,说:“众位谁要这小孩谁抱去。”连喊了几声,旁边有个老者一瞧,这孩子生的不错,自己一想:“我也没儿,我倒可以留下。”

刚过去抱,旁边有人说:“老者别要,你要一抱孩子,他就要跟你去。这两天他娘也来了,同你借银,过两天他爹也来了,你可别上当。”

那老丈一听也不要了。

济公说:“你把小孩给我罢。”

马沛然说:“和尚,你要小孩作什么?你是出家人。”

和尚说:“我收他作个徒弟。”

马沛然说:“和尚,这孩也不会吃饭,还不能离乳,那如何能行?”

和尚说:“不行我不要。你说实话,这孩是他娘真死了吗?我的庙在你住家隔壁,你住吴伯舟的房对不对?”

马沛然说:“他娘虽没死,我可不是生意,指着孩子讹人。”

和尚说:“我知道。你跟我走罢,我带你找你妻,叫你夫妻孩子见面,给你找点事。”

马沛然一听,问:“和尚宝刹在哪里?上下怎么称呼?”

和尚一一说明,带着马沛然往前走,济公信口作歌:

谁能谁不能,能者在五行,五行要不顺,能者也不能,众公不信细叮咛。

看那众富翁,骑骡押马身受荣,再看那贫军寒民与百姓,无吃无穿受困穷,皆因前生造定。

济公带马沛然往前走,来到酱园门首。

和尚说:“掌柜的,给我三文钱的大头菜。”

里面答应,给拿出来。

和尚说:“太少,我给两个钱。”

掌柜的过来说:“和尚,咱们这作铺的买卖,并不二价,还价不卖。”

和尚说:“倒不是我还价,我这兜子里就剩二文钱。我化你一文。”

掌柜的说:“你是出家人,就是罢。”

和尚伸手一摸兜子说:“哟!我这兜子漏,又丢了一文钱。先给你一个罢,明天我给你带来罢。”

说罢往前走,对过就是青菜摊。

和尚来至切近说:“掌柜的,给我一个钱蒜。”

掌柜的说:“一文一头。”

拿了一头蒜给和尚。

和尚给了一文钱,接过蒜来一瞧说:“掌柜的,一文钱,一头蒜,你还给我一头烂的,你给换换罢。”

掌柜的又抽了一头给和尚,和尚也没把烂的交还,给人家一文钱买两头。

和尚原本就带了两文钱,要买四样礼去给人家上寿。

马沛然瞧了和尚太贫,跟和尚走了半里路,见路旁一个卖狗肉的。

和尚过去说:“这肉真肥真香真烂,五花三层,要吃肉,肥中瘦。”

夸了半天,说:“掌柜的,饶给我一块吃。”

卖肉的正没开张,见个穷和尚夸赞了半天,要一块吃。

卖狗肉的一高兴,拿刀给切一块有二两。

和尚接过来一瞧,说:“你要多给吃点。”

卖狗肉的说:“你没够。”

和尚说:“不是我没够,和你要不给添,连这块人情皆没了,做情做到底。”

卖狗肉的又切给吃一块。

和尚一文钱没花,白得两块狗肉。

和尚又往前走,听那边卖馒头的,和尚叫卖馒头的:“过来,我买。”

那卖馒头的过来,和尚说:“热不热?”

卖馒头的说:“才出宠。”

说着把挑子搁下,一掀盖,热气腾腾。

和尚伸手一拿,就是五个黑指头印。

和尚刚往嘴里咬,赶忙扔下说:“我忘了,没带钱,我没敢吃。”

卖馒头的瞧了有气,这个馒头卖不出去了,又是牙印唾沫,又是黑印。

自己一想,“我有心怄气罢,刚出来,他又是个出家人。”

愣了半天说:“得了,我这馒头就算扔了。”

认了晦气。

和尚说:“你既要扔,别扔,舍给我和尚罢。我明天碰见你,我要带着钱还给你。”

卖馒头的说:“你拿了去罢。”

和尚拿了馒头,带着马沛然来到凤山街,见路北大门悬灯结彩,车马盈门。

这家乃临安城头等富户,姓郑名雄,人称铁面天王,今天给老太太做寿,临安的绅士财主都来给祝寿。

和尚来至门首,告诉马沛然,附耳如此如此,在这等候,自有机缘可遇。

马沛然点头。

和尚上了台阶说:“辛苦众位。”

由门房出来一个家人,见是个乞丐穷和尚。

家人说:“和尚,你来得太早,还没坐席。你要杂会菜回头来。”

济公说:“你胡说!我知道这里老太太生日,买了四样礼,特来拜寿。”

家人一听,暗想:“素来我们大官人最爱施舍,挥金如土,仗义疏财,遇见穷苦的人必要周济。

也许我们大官人待他有好处,他知道今天寿辰,要来报答报答,我倒不能小觑他。

穷人也有一分尽心,或许知老太太爱吃什么,买点什么。

也许送桃面点心酒席票。”

想罢说:“和尚,你在哪庙里?”

和尚说:“我在灵隐寺小庙出家。”

管家说:“你的礼物是自己带来,还是随后有人挑了?”

和尚说:“我随身带来。”

家人说:“你的把礼物拿来,我给你回禀帐房去。”

和尚由袍袖里拿出一个馒头,两头大蒜,两头咸菜,两块狗肉,递给管家。

和尚说:“给老太太吃狗肉就蒜瓣,吃馒头就咸菜。”

家人一瞧,赌气给扔在地下说:“你快走开罢,跑来搅我们。”

刚扔到地,过来两条狗就要吃,和尚赶紧轰开:“花脖四眼,你们两个给吃了,老太太吃什么?”

和尚捡起来说:“你不给回禀,我会嚷。”

大声喊嚷:“送礼来了!”

拿手抓住往里扔。

众家人瞧了,全部说:“这和尚是疯子,不管他。”

书中交代:这郑雄原本是临安头一等绅士,又是武进士,为人最爱交友。

他叔父在外省做总兵,今天给老太太做寿,临安城上自公侯,下至庶民,都来送礼拜寿。

今天有美髯公陈孝,病服神杨猛,赵文会、苏北山、姜百万、周半城,皆在客厅,真是高朋满座。

郑雄的母亲,今年七十整寿,可就是双目失明,有二年多了,请了多少先生并未治好。

今天郑雄正在厅上应客,家人拿进一个礼单来,说:“三清庙的广惠师父前来拜寿。”

郑雄一听,一愣说:“我素日跟他并无来往。”

接了礼单一瞧,上写:“银烛一对,寿桃全堂,寿酒一坛,寿面一盒,寿帐一轴,山羊四只。”

郑雄忙迎进。

众人一看,此僧有五十多岁,衣貌鲜明。

书中交代:广惠来给郑雄送礼,他有贪心,知郑府的花园闹妖,他会捉妖净宅,打算以送礼打进步,好给捉妖赚点银子。

今天来到这里,众人一让,把广惠让至杨猛、陈孝这张桌坐下。

杨猛爱说话,说:“大师父来了。”

广惠说:“来了。”

杨猛说:“我同你打听一位和尚,你可知道?”

广惠问:“谁?”

杨猛说:“西湖灵隐寺济公长老。”

广惠说:“济颠和尚,疯疯颠颠算什么,我倒同他师父相好。

论起来他是师侄,常要跟我学能为,我没那么大工夫教给他。”

杨猛一听就恼了,一想:“这东西,说话真可恨。他说我师父是他师侄,我成了他孙子了。

我去找我师父去问问,如果是真便罢,如没有这回事,我把这秃头给砸碎了。”

想罢站起来,才要往外走,就听外面喊嚷:“上寿送礼来了!”

杨猛一听是济公的声音,说:“我师父来了,好,我倒要问问。”

忙往外跑。

济公这一来,要大闹寿堂,法斗广惠,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十二回-译文

话说和尚分开众人挤入一瞧,只见里面站着一位穷儒,头戴旧文生巾,烧了窟窿一个,穿一件旧文生氅,上下补钉七条,怀内抱一小孩。

这位人有三十多岁,一脸枯槁,站在那里说:“众位,我抱的这小孩,生一年零二个月。他娘死了三天,我又雇不起奶娘,岂不要饿死。哪位愿意要就抱去。”

书中交代:此人叫马沛然,原籍常州府常熟县人,自幼在家读书,娶妻周氏,把一分家业坐吃山空全完了,只懂的念书,不知营运,直过的上无片瓦,下无尺地,跟前就有个小孩,带了妻子逃难,来至临安,住在钱塘关外吴伯舟家中。

这位吴伯舟,他就在西湖使船,是有游西湖的,多雇他的船。手下有百余条船,同马沛然原系故交,知道马沛然是位文士,就留他在船上管帐,每天挣个二三百钱,也够他夫妻糊口,不想大运不通,西湖出了四家恶霸,时常在西湖抢人,闹的没人敢游湖了,船也没人赁了。

这西湖头一个恶霸,就是秦丞相之弟花花太岁王胜仙。那时高宗皇帝手下丞相是秦桧。他本姓王,过继给秦家。王胜仙是秦相亲兄弟,他倚仗哥哥势利,时常带了打手游湖,瞧见美貌的妇女,就叫打手抢,没人敢惹他,因此皆不敢游湖,故吴伯舟的船也赁不出去,马沛然也没了事。

他妻周氏是位贤德人,说:“你我夫妻莫非饿着么?你在家中看看孩子,我出去做点针线活,你我也好度日。”连说了好儿句,马沛然一语不发,周氏便把孩子留在家里,竟自走了。

马沛然坐在屋中,自己一想:“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妻育子,等着媳妇给人家做生活吃饭,算怎么回事?”自己越想越烦,实在无路,抱了孩子打算跳西湖一死。又一想:“这孩子投爹娘来了一年,又要死了,怪可惜的,不如把他给了人,我再一死。”这才来至十字街一站,说:“众位谁要这小孩谁抱去。”连喊了几声,旁边有个老者一瞧,这孩子生的不错,自己一想:“我也没儿,我倒可以留下。”刚过去抱,旁边有人说:“老者别要,你要一抱孩子,他就要跟你去。这两天他娘也来了,同你借银,过两天他爹也来了,你可别上当。”

那老丈一听也不要了。济公说:“你把小孩给我罢。”马沛然说:“和尚,你要小孩作什么?你是出家人。”和尚说:“我收他作个徒弟。”马沛然说:“和尚,这孩也不会吃饭,还不能离乳,那如何能行?”和尚说:“不行我不要。你说实话,这孩是他娘真死了吗?我的庙在你住家隔壁,你住吴伯舟的房对不对?”马沛然说:“他娘虽没死,我可不是生意,指着孩子讹人。”和尚说:“我知道。你跟我走罢,我带你找你妻,叫你夫妻孩子见面,给你找点事。”马沛然一听,问:“和尚宝刹在哪里?上下怎么称呼?”和尚一一说明,带着马沛然往前走,济公信口作歌:

谁能谁不能,能者在五行,五行要不顺,能者也不能,众公不信细叮咛。看那众富翁,骑骡押马身受荣,再看那贫军寒民与百姓,无吃无穿受困穷,皆因前生造定。

济公带马沛然往前走,来到酱园门首。和尚说:“掌柜的,给我三文钱的大头菜。”里面答应,给拿出来。和尚说:“太少,我给两个钱。”掌柜的过来说:“和尚,咱们这作铺的买卖,并不二价,还价不卖。”和尚说:“倒不是我还价,我这兜子里就剩二文钱。我化你一文。”掌柜的说:“你是出家人,就是罢。”和尚伸手一摸兜子说:“哟!我这兜子漏,又丢了一文钱。先给你一个罢,明天我给你带来罢。”说罢往前走,对过就是青菜摊。

和尚来至切近说:“掌柜的,给我一个钱蒜。”掌柜的说:“一文一头。”

拿了一头蒜给和尚。和尚给了一文钱,接过蒜来一瞧说:“掌柜的,一文钱,一头蒜,你还给我一头烂的,你给换换罢。”掌柜的又抽了一头给和尚,和尚也没把烂的交还,给人家一文钱买两头。和尚原本就带了两文钱,要买四样礼去给人家上寿。

马沛然瞧了和尚太贫,跟和尚走了半里路,见路旁一个卖狗肉的。和尚过去说:“这肉真肥真香真烂,五花三层,要吃肉,肥中瘦。”

夸了半天,说:“掌柜的,饶给我一块吃。”卖肉的正没开张,见个穷和尚夸赞了半天,要一块吃。卖狗肉的一高兴,拿刀给切一块有二两。

和尚接过来一瞧,说:“你要多给吃点。”卖狗肉的说:“你没够。”和尚说:“不是我没够,和你要不给添,连这块人情皆没了,做情做到底。”卖狗肉的又切给吃一块。

和尚一文钱没花,白得两块狗肉。

和尚又往前走,听那边卖馒头的,和尚叫卖馒头的:“过来,我买。”那卖馒头的过来,和尚说:“热不热?”卖馒头的说:“才出宠。”说着把挑子搁下,一掀盖,热气腾腾。

和尚伸手拿馒头,手指上留下五个黑印。和尚刚要往嘴里放,突然扔下馒头说:“我忘了,没带钱,我没敢吃。”卖馒头的人看了生气,这个馒头卖不出去了,上面有牙印和唾沫,还有黑印。他自言自语,“我本想生气,但刚出门,他又是个出家人。”犹豫了半天说:“算了,这个馒头就算扔了。”认了倒霉。和尚说:“你既然要扔,别扔了,就给我这个和尚吧。我明天碰见你,我要带着钱还给你。”卖馒头的人说:“你拿去吧。”和尚拿了馒头,带着马沛然来到凤山街,看到路北的大门前挂满了灯笼和彩带,车马络绎不绝。这户人家是临安城中的富豪,姓郑名雄,人称铁面天王,今天为老太太做寿,临安的绅士和财主都来祝寿。和尚来到门前,告诉马沛然如此这般,在这里等候,自有缘分可遇。马沛然点头同意。

和尚上了台阶说:“辛苦各位。”从门房出来一个家人,看到是个乞丐和尚。家人说:“和尚,你来得太早,还没到吃饭时间。你要杂会菜回头再来。”济公说:“你胡说!我知道老太太今天生日,买了四样礼物,特地来拜寿。”家人一听,心想:“我们大官人向来乐善好施,挥金如土,遇到穷人必定救济。也许大官人对他有好感,知道今天是寿辰,要来报答,我不能小看他。穷人也有真心,或许知道老太太喜欢什么,买点什么。也许送桃面点心、酒席票。”想完说:“和尚,你在哪个庙里?”和尚说:“我在灵隐寺小庙出家。”管家说:“你的礼物是自己带来的,还是有人挑来的?”和尚说:“我随身带来的。”家人说:“把礼物拿来,我给你回禀账房。”和尚从袖子里拿出一个馒头,两头大蒜,两头咸菜,两块狗肉,递给管家。和尚说:“给老太太吃狗肉就蒜瓣,吃馒头就咸菜。”家人一看,生气地扔在地上说:“你快走开,跑来捣乱。”刚扔到地上,两条狗就过来要吃,和尚赶紧赶走:“花脖四眼,你们两个吃了,老太太吃什么?”和尚捡起来说:“你不给回禀,我会大声喊。”

大声喊道:“送礼来了!”用手抓住往里扔。众家人看了,都说:“这和尚是疯子,不管他。”书中交代:郑雄原本是临安城中的头等绅士,又是武进士,为人最爱交友。他叔父在外省做总兵,今天为老太太做寿,临安城中的公侯、庶民都来送礼拜寿。今天有美髯公陈孝、病服神杨猛、赵文会、苏北山、姜百万、周半城等,都在客厅,真是高朋满座。郑雄的母亲今年七十岁生日,但双目失明已经两年多了,请了多少医生都没治好。今天郑雄正在客厅应客,家人拿进一个礼单来说:“三清庙的广惠师父前来拜寿。”

郑雄一听,一愣说:“我平时跟他并无来往。”接过礼单一看,上面写着:“银烛一对,寿桃全堂,寿酒一坛,寿面一盒,寿帐一轴,山羊四只。”郑雄忙迎进。众人一看,这个僧人有五十多岁,衣着鲜明。

书中交代:广惠来给郑雄送礼,他有贪心,知道郑府的花园闹妖,他会捉妖净宅,打算以送礼为进身之阶,好给捉妖赚点银子。今天来到这里,众人一让,把广惠让到杨猛、陈孝那张桌坐下。杨猛爱说话,说:“大师父来了。”广惠说:“来了。”杨猛说:“我跟你打听一位和尚,你可知道?”广惠问:“谁?”杨猛说:“西湖灵隐寺济公长老。”广惠说:“济颠和尚,疯疯颠颠算什么,我倒是跟他师父相好。论起来他是师侄,常要跟我学法术,我没那么多时间教他。”杨猛一听就生气了,心想:“这东西,说话真讨厌。他说我师父是他师侄,我成了他孙子了。我去找我师父问问,如果是真的就罢了,如果没有这回事,我就把这家伙的头给打碎了。”想完站起来,正要往外走,就听外面喊道:“上寿送礼来了!”杨猛一听是济公的声音,说:“我师父来了,好,我倒要问问。”急忙往外跑。

济公这一来,要大闹寿堂,与广惠法斗,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十二回-注解

济公:济公,又称济公活佛,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和尚,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在佛教中,济公被视为罗汉转世,是禅宗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韩殿元:在文中未提及韩殿元,可能为误植或指代不明。

寒士:指贫寒的士人,即贫穷的读书人。在中国古代,士人通常指有文化、有学问的人,但寒士则是指那些虽然学问好但家境贫寒的人。

舍子:指舍弃自己的孩子。

圣僧:指具有高僧德行和智慧的僧人。

文生巾:古代士人常戴的一种帽子,表示其读书人的身份。

文生氅:古代士人穿的一种长袍,样式较为简单。

补钉:指衣服上的补丁,古代贫穷人家因衣物破旧而常用布料补缀。

常州府常熟县:常州府和常熟县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常州府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常熟县则是常州府下辖的一个县。

秦丞相:秦丞相指的是秦桧,南宋时期的宰相,以卖国求荣著称。

王胜仙:秦桧的弟弟,恶霸。

高宗皇帝:南宋的第二位皇帝赵构,即宋高宗。

西湖:位于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钱塘关:钱塘关是古代杭州的一个关隘,位于钱塘江边。

吴伯舟:文中的人物,西湖船夫,与马沛然有旧交。

秦桧:南宋宰相,以卖国求荣著称,是历史上的反面人物。

周氏:马沛然的妻子,贤德之人。

针线活:指缝纫、刺绣等手工活。

十字街:古代城市中的交通要道,常作为地名出现。

庙:指和尚居住的寺庙。

五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宇宙观,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

大头菜:一种蔬菜,古代称为菜。

酱园:古代专门制作酱料的地方。

青菜摊:卖青菜的摊位。

狗肉:狗的肉,在中国古代,狗肉是一种常见的食物。

馒头:一种中国传统面食,用面粉发酵后蒸制而成。

和尚:指佛教出家人,通常指男性僧侣。

黑指头印:指和尚的手指印,可能是因为和尚通常穿着黑色的袈裟,手指印因此显得是黑色的。

卖馒头的:指卖馒头的小贩,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贫穷的小商贩。

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佛教寺庙,是济公和尚出家之地。

临安城:指宋代都城临安,即今天的杭州市。

铁面天王:指郑雄的绰号,可能表示他性格刚毅,不轻易妥协。

寿辰:指生日,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日。

美髯公:指有长须的英俊男子,这里可能是指一位有地位的人。

病服神:指外表看起来病弱但实则强大的人,这里可能是指一位有特殊能力的人。

寿桃:一种象征长寿的桃子形状的食品,常用于祝寿。

寿酒:特制的用于祝寿的酒。

寿面:一种长面条,寓意长寿。

寿帐:用于装饰寿堂的帐幔。

山羊:一种家畜,这里可能是指作为礼物的山羊。

广惠:指三清庙的和尚,广惠可能是他的法号。

捉妖净宅:指通过宗教仪式或法术来驱除妖魔鬼怪,净化住宅。

法斗:指通过法术进行较量或对抗。

济颠和尚:指济公和尚,因其行为疯癫而得名。

灵隐寺济公长老:指济公和尚,他是灵隐寺的和尚,因行为奇特而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十二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展现了古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物性格。

首先,和尚伸手拿馒头并留下指印的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和尚的贫苦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

和尚因为忘记带钱而放弃吃馒头,体现了他出家人的慈悲之心和对佛法的虔诚。

卖馒头的人虽然起初有些不悦,但最终还是因为和尚的身份和其出家人的形象而选择宽容,这一情节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

和尚带着馒头来到郑雄家,通过赠送礼物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了郑雄家的寿宴场景,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郑雄家的寿宴场景描写得十分热闹,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上层生活。

管家对和尚的礼物不屑一顾,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层的傲慢和对贫苦人的歧视。

和尚的礼物被狗吃掉,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和尚的机智,也讽刺了管家和郑雄家的傲慢。

济公的到来,打破了寿宴的平静,预示着接下来的故事将充满戏剧性。

广惠和尚的出现,揭示了故事背后的动机,他希望通过送礼来接近郑雄,为自己谋取利益。

杨猛对广惠的质问,表现了他对师门的尊重和对广惠的轻视,同时也预示了接下来的冲突。

整段古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生动地展现了古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十二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1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