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六十六回-原文
卧虎桥淫贼杀和尚
庆丰屯济公救文生
说话马静睁眼一看,见济公僧帽罩着一个狐狸,有狗大小。
济公说:“你瞧,这就是你媳妇。”
马静说:“师父,我妻子乃是狐狸?”
济公说:“你妻子不是狐狸。这个狐狸跟你有仇,它变的你妻子模样,扰乱家务要害你。
你媳妇现在家里,她原本是好人,你不要听了李平的话,先前李平瞧见的,就是妖精变的。
你把李平找来,叫他瞧瞧,也可以洗出你的朋友。”
马静听罢,赶紧去到酒铺把李平找来。
李平来到庙中一看,是一个大狐狸,李平说:“这是什么缘故?”
马静就把从头至尾的话,对李平一说,李平这才明白何氏嫂嫂是好人。
和尚说:“马静,你把狐狸杀了。”
马静拉出刀来,照狐狸一刀,和尚用手一指,狐狸脑袋掉下来。
和尚说:“你找柴草点着,把狐狸同高庆的死尸一并烧了。”
马静就找了柴草,连高庆的死尸并狐狸一并烧了。
和尚说:“马静,你可把华云龙放出来呀!还是我到你家里去拿他?”
马静说:“慈悲慈悲罢!可以看在我的面上,饶恕了他罢。”
和尚说:“那可不行!华云龙罪大恶极,你要不放出来,我到你家拿他,你得跟着打官司。”
马静说:“我还是把他放出了,师父再拿他。”
和尚说:“也好,你去罢。”
马静谢过了济公,自己这才回到家中一看,果然他妻子回娘家去刚才回来。
马静甚为感激济公的好处,自己来到东配房把夹壁墙开了,说:“三位贤弟出来。”
华云龙、雷鸣、陈亮三个人说:“马大哥,和尚哪里去了?”
马静说:“华二弟,你快逃命罢!济公他算出你在我这夹壁墙内,我实不能隐瞒你了。
我托我的朋友把和尚绊住,少时和尚就来拿你,你快走罢!出了门,你可快走,我也不管你在东西南北,任凭你自己。
和尚也不定在哪边等你,你自己酌量。”
华云龙一听,吓的颜色更变,不能不走,这才谢过了马静,马静送出大门,华云龙慌不择路,一直够奔正南。
往南走了有三里路,眼前有一道桥,名叫卧虎桥,华云龙一看,桥下有一个和尚,正探头在外瞧。
华云龙吓的就要跑,自己又一想:“尽跑当了什么,莫如我掏出镖来打和尚一镖,叫他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打不了他,我姓华的这条命也不要了,跟他一死相拼。”
想罢,掏出镖来,和尚又一探头,华云龙抖手一镖,正打在和尚的咽喉。
华云龙赶过去一刀,把和尚脑袋砍下来,“咕噜”滚在河内。
华云龙把刀擦了擦入鞘内,自己一阵狂笑说:“我打算这么个济颠和尚,项长三头,肩生六臂,敢情就是这样无能之辈,也是个肉体凡胎。
听雷鸣、陈亮一说,济颠不亚如神仙,我华云龙还要到临安,再闹个二次,叫他等看看。”
自己正在扬扬得意,就听后面有人说:“好华云龙,我看你往哪里走?”
华云龙回头一看,是济颠和尚,贼人吓的魂飞魄散,撒腿就跑。
书中交代,这是怎么一段事呢,方才华云龙杀的和尚,不是济颠,乃是由毗卢寺跑出来的小白虎周兰在桥底下藏着。
他只当是马静追下来,细一瞧不是马静,他也没想到华云龙拿镖打他。
这小子也没做好事,他叫小白虎,犯了地名,这道桥叫卧虎桥,华云龙认着是把济公打死,故此济公一说话,华云龙吓的没了魂,尽命逃走。
和尚随后紧紧赶来,华云龙围着庆丰屯绕,和尚直追了一夜,天光亮了,把华云龙也追丢了。
和尚慢慢往前寻找,见眼前围了一圈人,和尚说:“我进去瞧瞧。”
内中有一个人,最讨人嫌。和尚说:“借光。”
那人说:“借光给多少钱利钱?”
和尚说:“要多少钱给多少钱。”
那人说:“我还挤不进去呢,你还挤什么?”
和尚照定头里的人脖子上一吹,那人觉着脖子一股凉气,一回头,和尚挤进去。
那人说:“和尚,你为什么吹我脖子?”
和尚说:“你脖子上停着一个蚊子,我怕叮了你,我是好心吹蚊子呢。”
和尚又照头里那人一吹,那人一回头,和尚挤到里面去。
那人说:“你做什么又吹我?”
和尚说:“那蚊子由他的脖子上,飞到你脖子上来。”
和尚走到里面一瞧,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赤身露体,身上一根线都没有,头挽牛心发髻,品貌端方,长的不俗。
众人问:“你这是怎么一段事?”
这人说:“渴。”
众人问:“你是哪里人?”
这人说:“渴。”
众人说:“你姓什么呀?”
这人说:“渴。”
众人说:“你叫什么呀?为何不穿衣裳?”
这人说:“渴。”
和尚说:“他是河沽县的,叫河沽。”
大众说:“和尚别胡说了。”
和尚来到旁边一铺户说:“掌柜的,借我一个碗,给点水给那赤身露体的喝,他直嚷渴。”
掌柜的说:“我们不给,倘喝了水竟自死了,我们反担不起。”
和尚一瞧,那边菜园子有人在那里打辘轳汲水,和尚过去说:“辛苦,有水没有?”
那打水的说:“做什么?”
和尚说:“跳井。”
那人说:“跳井别处跳去,我们不准在这里跳。”
和尚说:“你们有桶,借我一个桶打点水。”
那人说:“没有,你要好好来说,倒许借给你,你说跳井,有也不借给你。”
和尚说:‘你要不借给我,我就跳下井去,叫你打一场人命官司。’
那人说:‘你只要不要命,跳了井,我就打一场人命官司,就怕你不敢死。’
和尚说:‘你瞧我敢死不敢死。’
说着话,和尚跳下井去。
那人大吃一惊,前到井口一看,和尚没跳下井去,两只脚挂住井口,倒挂蜡烛,脑袋冲下,和尚拿僧帽舀水呢。
本来井也浅,那人一瞧说:‘和尚你吓杀了我,我看你怎么上来。’
和尚使了一个鲁鱼单摇鹞子翻身上来,说:‘我不用跟你借桶,你瞧我帽子舀水行不行?’
本来帽子的油垢多了,盛水都不漏,和尚拿着来到这赤身男子的跟前,把水给他喝了,和尚把僧衣脱下来,给这人盖上。
工夫不大,这人出了一身冷汗,大众一瞧说:‘好了。’
就见这人‘哎呀’了一声,说:‘好和尚,你害的我好苦。’破口大骂。
众人瞧着,就有气不平的说:‘你这人可真太不懂情理,和尚给你找了水,把僧衣给你盖上,你出了汗好了,你不说谢谢和尚,反倒骂和尚,真是以怨报德,太实无礼。’
这人‘唉’了一声说:‘众位有所不知,我骂的不是这位和尚。我姓张叫张文魁,乃是文生秀才,在龙游县北门外张家庄住家。因家中这几年种落不收,度日艰难,我到临安找我娘舅,借了二百两银子回家,好垫办过日子。没想到走在半路上,我觉着肚腹疼痛,坐在树林子歇息,来了一个秃头和尚,面如喷血紫脸膛,一脸的斑点,他问我‘怎样了’,我说‘肚腹痛’。他给我一丸黑药,我吃了就觉着不能动转,他把我的包裹连银子都拿了去。我一发迷蒙,也不知道怎么会来到这里,落到这般光景,我骂的是那个和尚。’
大众说:‘这就是了。’
济公说:‘我把僧衣给你穿,你跟我走罢。’
张文魁站起来,跟着济公走。
跟前有一座酒馆,和尚就往里走,伙计一瞧,一个和尚穿着破衣草鞋,光着背,一个穿着破僧袍。
伙计说:‘喂,和尚,没有剩的。’
和尚说:‘新鲜的都不爱吃,吃剩的?胡说!’
和尚带领张文魁,直奔后堂落座。
和尚说:‘掌柜的,你别瞧我们穿的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招好顾主,财神爷来了。’
伙计说:‘是。’
和尚说:‘给我煎炒烹炸,配十六个菜来,两壶人参露酒。’
伙计说:‘人参露卖一吊二百钱一壶,这里便宜一半呢。’
伙计也不敢说不卖给他,饭馆子又没有先要钱的规矩,只得揩抹桌案,把菜给要了,把酒拿过来。
菜都给上好,和尚让文魁吃,张文魁说:‘我不吃。’
和尚说:‘你怎么不吃?’
张文魁说:‘吃完了,没钱给人家。’
和尚说:‘没钱你嚷什么,反正吃完了再说。他要打,就卖给他两下,他打轻了不怕,打重了得给养伤,倒有了下落。’
伙计在旁一听:‘这倒不错,和尚卖打来了。’
和尚正同张文魁说着话,忽然由外面闯进两个人来,一声叫嚷:‘好和尚,你在这里!’
说着话,直奔济公而来。
不知来者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六十六回-译文
卧虎桥上有个淫贼杀了和尚,庆丰屯里济公救了文生。
说话间,马静睁开眼睛一看,只见济公的僧帽下藏着一只狐狸,大小和狗差不多。济公说:“你看,这就是你的妻子。”马静说:“师父,我的妻子是狐狸吗?”济公说:“你的妻子不是狐狸。这只狐狸和你有仇,它变成你妻子的样子,来扰乱你的家庭,想要害你。
你的妻子现在家里,她原本是好人,你不要听李平的话,他先前看到的,是妖精变的。你把李平找来,让他看看,也可以证明你的朋友是清白的。”马静听后,赶紧去酒铺找来李平。李平来到庙中一看,原来是一只大狐狸,李平说:“这是什么原因?”马静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李平,李平这才明白何氏嫂嫂是好人。
和尚说:“马静,你把狐狸杀了。”马静拔出刀来,对着狐狸就是一刀,和尚用手一指,狐狸的脑袋就掉了下来。和尚说:“你找些柴草点着,把狐狸和高庆的尸体一起烧了。”马静就找了些柴草,把高庆的尸体和狐狸一起烧了。
和尚说:“马静,你把华云龙放出来吧!还是我去你家拿他?”马静说:“师父,求求你慈悲为怀!看在我的面子上,饶恕了他吧。”和尚说:“那可不行!华云龙罪大恶极,你要不放出来,我去你家拿他,你得跟着打官司。”
马静说:“我还是把他放出来,师父再去拿他。”和尚说:“也好,你去吧。”马静谢过济公后,这才回到家中,一看,果然他的妻子刚从娘家回来。
马静非常感激济公的好处,自己来到东配房,把夹壁墙打开,说:“三位贤弟出来。”华云龙、雷鸣、陈亮三个人说:“马大哥,和尚在哪里?”马静说:“华二弟,你快逃命吧!济公算出你在我的夹壁墙里,我实在不能隐瞒你了。我托我的朋友把和尚绊住,不久和尚就来拿你,你快走!出了门,你就快走,我在东西南北都不管你,任凭你自己。和尚也不一定在哪边等你,你自己斟酌。”华云龙一听,吓得脸色大变,不得不走,这才向马静道谢,马静送他到大门口,华云龙慌不择路,一直向南奔去。走了三里路,眼前有一座桥,名叫卧虎桥,华云龙一看,桥下有一个和尚,正探头在外张望。华云龙吓得要跑,但又想:“一直跑下去又有什么用,不如我掏出镖来打和尚一镖,让他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打不中他,我华云龙的命也不要了,跟他拼了。”想罢,掏出镖来,和尚又一探头,华云龙抖手一镖,正打在和尚的咽喉。华云龙赶过去一刀,把和尚的脑袋砍下来,“咕噜”一声滚进了河里。
华云龙把刀擦干净后收入鞘中,自己一阵狂笑说:“我原以为这个济颠和尚,项长三头,肩生六臂,没想到竟然是这样无能之辈,也是个凡胎肉体。听雷鸣、陈亮一说,济颠不亚于神仙,我华云龙还要去临安,再闹一次,让他看看。”
他正洋洋得意,就听后面有人说:“好华云龙,我看你往哪里跑?”华云龙回头一看,原来是济颠和尚,这贼人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
书中交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方才华云龙杀的和尚,不是济颠,而是由毗卢寺逃出来的小白虎周兰在桥底下藏着。他以为马静追下来了,仔细一看,不是马静,他也没想到华云龙会拿镖打他。这小子也没做好事,他叫小白虎,犯了地名,这道桥叫卧虎桥,华云龙误以为把济公打死了,所以济公一说话,华云龙吓得魂不附体,拼命逃走。和尚随后紧紧追赶,华云龙围着庆丰屯转,和尚追了一夜,天亮了,把华云龙也追丢了。和尚慢慢往前寻找,见前面围了一圈人,和尚说:“我进去看看。”其中一个人最讨人嫌。和尚说:“借光。”那人说:“借光给多少钱利钱?”和尚说:“要多少钱给多少钱。”那人说:“我还挤不进去呢,你还挤什么?”和尚对着前面的人脖子上一吹,那人觉得脖子上一股凉气,一回头,和尚挤了进去。
那人说:“和尚,你为什么吹我脖子?”和尚说:“你脖子上停着一个蚊子,我怕它叮了你,我是好心吹蚊子呢。”和尚又对着前面的人一吹,那人一回头,和尚挤到里面去。那人说:“你做什么又吹我?”和尚说:“那蚊子从你的脖子上,飞到你的脖子上来。”和尚走到里面一看,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赤身露体,身上一根线都没有,头挽着牛心发髻,品貌端正,长得不凡。众人问:“你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人说:“渴。”众人问:“你是哪里人?”这人说:“渴。”众人问:“你姓什么呀?为何不穿衣裳?”这人说:“渴。”和尚说:“他是河沽县的,叫河沽。”众人说:“和尚别胡说了。”
和尚来到旁边的一家店铺说:“掌柜的,借我一个碗,给点水给那个赤身露体的喝,他直嚷渴。”掌柜的说:“我们不给,万一喝了水死了,我们可承担不起。”
和尚一看,那边菜园子里有人在那里打水,和尚过去说:“辛苦,有水没有?”那打水的说:“做什么?”和尚说:“跳井。”那人说:“跳井别处跳去,我们这里不准。”和尚说:“你们有桶,借我一个桶打点水。”
那人说:“没有,你要好好来说,倒许借给你,你说跳井,有也不借给你。”
和尚说:‘你要是不借给我,我就跳下井去,让你打一场人命官司。’那人说:‘你只要不要命,跳了井,我就打一场人命官司,就怕你不敢死。’和尚说:‘你瞧我敢死不敢死。’说着话,和尚跳下井去。
那人大吃一惊,跑到井口一看,和尚没跳下井去,两只脚挂住井口,倒挂蜡烛,脑袋朝下,和尚拿僧帽舀水呢。本来井也浅,那人一看说:‘和尚你吓死我了,我看你怎么上来。’
和尚使了一个鲁鱼单摇鹞子翻身上来,说:‘我不用跟你借桶,你瞧我帽子舀水行不行?’本来帽子的油垢多了,盛水都不漏,和尚拿着来到这赤身男子的跟前,把水给他喝了,和尚把僧衣脱下来,给这人盖上。
工夫不大,这人出了一身冷汗,大众一看说:‘好了。’就见这人‘哎呀’了一声,说:‘好和尚,你害的我好苦。’破口大骂。
众人看着,就有气不平的说:‘你这人可真太不懂情理,和尚给你找了水,把僧衣给你盖上,你出了汗好了,你不说谢谢和尚,反倒骂和尚,真是以怨报德,太实无礼。’这人‘唉’了一声说:‘众位有所不知,我骂的不是这位和尚。我姓张叫张文魁,乃是文生秀才,在龙游县北门外张家庄住家。
因家中这几年种落不收,度日艰难,我到临安找我娘舅,借了二百两银子回家,好垫办过日子。没想到走在半路上,我觉着肚腹疼痛,坐在树林子歇息,来了一个秃头和尚,面如喷血紫脸膛,一脸的斑点,他问我‘怎样了’,我说‘肚腹痛’。
他给我一丸黑药,我吃了就觉着不能动转,他把我的包裹连银子都拿了去。我一发迷蒙,也不知道怎么会来到这里,落到这般光景,我骂的是那个和尚。’大众说:‘这就是了。’济公说:‘我把僧衣给你穿,你跟我走罢。’
张文魁站起来,跟着济公走。跟前有一座酒馆,和尚就往里走,伙计一瞧,一个和尚穿着破衣草鞋,光着背,一个穿着破僧袍。伙计只当是要饭的乞丐,伙计说:‘喂,和尚,没有剩的。’和尚说:‘新鲜的都不爱吃,吃剩的?胡说!’
和尚带领张文魁,直奔后堂落座。和尚说:‘掌柜的,你别瞧我们穿的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招好顾主,财神爷来了。’伙计说:‘是。’和尚说:‘给我煎炒烹炸,配十六个菜来,两壶人参露酒。’伙计说:‘人参露卖一吊二百钱一壶,这里便宜一半呢。’
伙计也不敢说不卖给他,饭馆子又没有先要钱的规矩,只得揩抹桌案,把菜给要了,把酒拿过来。菜都给上好,和尚让文魁吃,张文魁说:‘我不吃。’和尚说:‘你怎么不吃?’
张文魁说:‘吃完了,没钱给人家。’和尚说:‘没钱你嚷什么,反正吃完了再说。他要打,就卖给他两下,他打轻了不怕,打重了得给养伤,倒有了下落。’伙计在旁一听:‘这倒不错,和尚卖打来了。’和尚正同张文魁说着话,忽然由外面闯进两个人来,一声叫嚷:‘好和尚,你在这里!’说着话,直奔济公而来。
不知来者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六十六回-注解
卧虎桥:卧虎桥是古代桥梁的一种,因桥下常藏有类似老虎的猛兽而得名,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
淫贼:指品行不端、行为下流的人。
和尚:指修行人,通常指佛教僧侣,此处可能指济公,即济颠,是明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人物,以机智、滑稽和行医济世著称。
庆丰屯:庆丰屯可能是一个地名,指的是一个村庄或者屯落。
济公:即济颠,是传说中的和尚,以行医济世、机智幽默著称。
文生:指有文化的人,尤其是读书人。
马静:马静是文中的人物,可能是马静的妻子被狐狸所害。
狐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常被描绘为神秘、狡猾的动物,有时也象征着变化无常。
妖精:指妖怪,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生物,通常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李平:李平是文中的人物,与马静有交情。
华云龙:华云龙是文中的人物,可能是一个罪犯或者恶人。
雷鸣、陈亮:雷鸣和陈亮是文中的人物,可能是马静的朋友。
夹壁墙:夹壁墙是指在房屋内部设置的墙壁,用于分隔空间。
镖:古代的一种投掷武器,类似于飞镖。
毗卢寺:毗卢寺是佛教寺庙的名字。
小白虎周兰:小白虎周兰是文中的人物,可能是一个与狐狸有关的角色。
河沽县:河沽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地方。
辘轳:辘轳是一种古老的提水工具,通过转动轮轴来提水。
人命官司:指因人命案件而提起的诉讼,人命案件是指涉及人员死亡的刑事案件。
鲁鱼单摇鹞子翻身上来:鲁鱼单摇鹞子是古代武术中的招式,鹞子翻身上来是指像鹞子一样灵活地翻越障碍物。
赤身男子:指一丝不挂的男子,此处可能指故事中的张文魁。
文生秀才:指科举制度中的生员,秀才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初级学位。
龙游县北门外张家庄:指故事中人物张文魁的家乡。
度日艰难:形容生活非常困难。
二百两银子:古代货币单位,两是银子的重量单位,此处指200两银子,是相当大的一笔钱。
秃头和尚:指没有头发的和尚,此处可能指故事中的和尚。
面如喷血紫脸膛,一脸的斑点:形容和尚脸色红得像血一样,脸上有很多斑点。
一丸黑药:指一粒黑色的药丸,可能是一种治疗肚腹痛的药物。
迷蒙:指头脑不清醒,迷迷糊糊的状态。
破口大骂:指毫无顾忌地大声骂人。
以怨报德:指用恶意回报别人的恩惠。
文魁:指张文魁的名字。
酒馆:指提供酒水和小吃的店铺。
伙计:指酒馆中的服务员。
财神爷:指掌管财富的神祇,此处可能是指生意兴隆的意思。
煎炒烹炸:指烹饪方法,分别是煎、炒、烹、炸。
人参露酒:一种用人参泡制的酒,具有滋补身体的作用。
揩抹桌案:指擦拭桌子的动作,准备上菜。
卖打:指以打斗为职业,此处可能是指和尚以打斗为乐或者以此为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六十六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和尚与一个落魄秀才之间的互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智慧。
首先,和尚的言行表现出一种机智和幽默。他威胁要跳井以逼迫借款,但最终并未跳下,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僧帽舀水,这一行为既保全了自己的尊严,又解决了秀才的困境。
接着,和尚的行为体现了佛教的慈悲为怀。他不仅帮助了秀才解渴,还脱下自己的僧衣给秀才盖上,以防感冒。这种无私的帮助和关怀,符合佛教教义中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在秀才的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社会中常见的矛盾。秀才因为自己的困境而迁怒于和尚,这种以怨报德的行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和人际关系的看法。
文中的‘大众’对秀才的指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他们认为,即使是对待陌生人,也应该保持基本的礼貌和感恩之心。
最后,和尚的‘卖打’行为,虽然看似荒诞,实则是一种自我调侃和自嘲。他用自己的幽默和机智,化解了尴尬的处境,也展现了他随性不羁的性格。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和尚与秀才的互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慈悲、道德和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