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回-原文
话说杨猛过去抡拳就打,打了老道几拳,把道冠打坏,金簪落地。
济公赶过去拉开。
这时陈孝赶去说:“杨贤弟,你还不走!帮着师傅疯闹,打出人命官司来。”拉着杨猛竟自去了。
老道气得两眼发直,口中直嚷:“反了,反了,无冤无故,揪我就打。我上钱塘县去告你去。”
济公说:“得了,道爷瞧着我罢,这么话说,把道爷的磐蜡扦也打掉了地下,把五供围桌帐幔也脏了,我给你掸掸罢。”
老道一听这话就一愣,心说:“我顶当他怎么知道?”
拿眼上下一瞧,和尚长得其貌不扬,身高五尺来往,头上头发有二寸余长,滋着一脸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丝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拖一双破草鞋。
老道问道:“和尚宝刹在哪里?”
济公说:“我在取马菜胡同黄连寺,名字叫苦核。”
老道说:“你上哪里去?”和尚说:“我上临安城内,有一家财主在太平街,姓周叫周望廉,是临安城内第一家财主,人称叫周半城,请我前去捉妖净宅,退鬼治病。”
刘泰真一听,心中大大不悦,心说道:“周员外就不对,既请我就不该请和尚,既请和尚就不该请我。我到那里瞧,要恭敬我,我就捉妖;要恭敬和尚,我急速退步。”
想罢,说:“和尚,你我一同走罢。”和尚扛起韦驮像一同走,说:“刘道爷贵姓?”
老道说:“你叫我刘道爷,又问我贵姓。你是个疯和尚。”济公哈哈大笑,信口说道:“说我疯,我就疯,疯颠之症大不同。有人学我疯颠症,须谢贫僧酒一瓶。”
说着话,二人进了钱塘门,来到太平街路北大门,见门口四棵龙爪槐树,门里有几块匾,上写:“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义重乡里。见义勇为。”
来到门口叫门,管家出来一瞧,说:“道爷来了。”
老道说:“辛苦,劳驾往里回禀一声,就提我山人来了。”见和尚扛着韦驮一言不发,管家瞧了瞧僧道,转身进去,来至书斋。
员外正在书房等候老道。家人进来回禀员外:“清波门外三清观刘泰真来了,还同着一位和尚。”
周员外一听一愣,问:“和尚是谁请的?”
周福说:“必是老道请的。你老人家出去,倒要恭敬和尚,给老道做脸。”
其实都闹错了。
员外疑惑和尚是老道请的,老道只道是本家请的,其实全不对,原来是和尚开味来的。
员外由里面出来,济公睁眼一看,见这员外身高八尺,细腰扎背,头戴宝蓝缎大叶逍遥员外巾,三蓝绣花,迎面嵌美玉,镶明珠,衣带双飘,身穿宝蓝缎逍遥氅,腰系丝绦,白袜云鞋,面如三秋古月,慈眉善目,三山得配,五岳停匀,海下一部花白胡须,根根见肉。
员外出来迎和尚,抱拳拱手说:“和尚请了,道爷里面坐。”
老道心中有些不悦,心说:“这是恭敬和尚。见和尚抱拳拱手,见我就嚷道爷。走罢。”
有心不进去罢,又想自己好容易拿五供蜡扦赎出衣裳来的,指望着来得几十两银子,好赎当,无奈,只得同员外进去,来至书房,是西配房二间,当中条案八仙桌,两旁两把椅子,墙上名人字画,甚为清雅。
和尚老道落坐,家人刚献上茶来。
和尚说:“摆酒罢。”
老道一瞧,和尚比我熟识,必是常来。很够着自己,不分彼此。
老员外立刻吩咐摆酒。
少时家人擦抹桌案,杯盘碗箸,将酒席摆上。
和尚并不谦让,就在正当中坐下。
老道心中虽不愿意,也不好说出来。
吃了三四杯酒,见周员外很恭敬和尚,老道实忍不住了,问员外道:“这位和尚你老人家怎请的?”
周员外一听,此言差矣。
连连摇首说:“不是我请的。我不认识,是跟道爷来的。”
老道说:“我不认识他。他说是员外请的。”
和尚说:“不用提这个,再喝一盅罢。”
周员外说:“好,和尚!你敢是蒙吃蒙喝的?来人,快把他轰出去!”
家人过来,见和尚还端着酒杯要喝。
周福说:“好和尚,你蒙到我这里来了,快出去!”
拉拉扯扯,把和尚推出大门,关上门进来一瞧,和尚把韦驮像落下。
过来回禀员外,已把和尚赶去,没拿韦驮像。
员外说:“回头来拿给他,不准难为他。”
老道喝着酒,问:“员外,现在贵宅有什么妖精把公子爷迷住?我回头给烧古香瞧瞧,画道符。”
本来老道长瞧香画符,也没有多大能为,无非倚靠三清观的神仙找碗饭吃。
周员外说:“现在妖精变了一个女子,是我们隔壁邻居王月娥的姑娘模样,天天晚间同我儿在花园吃酒。”
老道一听就是一愣。
老道一想:“我也无非瞧香画符,妖精善能变化人身,我别捉妖不成,反叫妖精捉我去了。”
自己踌躇了半天,这才说:“员外,我捉妖须用七个人,连我是八卦连环式,才可以捉妖,以保万全之策。”
员外说:“可以。”
叫:“周福,你跟道爷去捉妖。”
周福说:“不行,我闹肚子,不能当差,员外派别人罢。”
员外吩咐:“周禄,你去。”
周禄说:“不行,我害眼呢。”
周员外是位善人,一听都不愿去,自己明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不为利,谁肯早起。
员外说:“谁要去跟道爷捉妖?不白去,一夜一个人,我给十两银子。可就要七个人,谁愿去谁去。”
旁边周福说:“员外,我去。”
员外说:“你不是闹肚子吗?”
周福说:“我方才得了个仙方,买一棵芍药要粗的。”
员外说:“要那个做什么?”
周福说:“熬水喝了,就好。”
员外说:“你这是听见了银子了,混帐东西!”
周禄说:“我去。”
员外说:“你不是害眼吗?”
周禄说:“不是。员外没听明白,我在家碍眼。”
少时七个家人都有了。
员外问:“道爷用什么东西?”
老道叫拿笔,开了一个单子:用高桌子一张,太师椅子一把,五供堂蜡扦、香炉一份,素蜡一对,长寿香一封,钱粮一份,新笔一枝,朱砂一钱,砚台一方,黄毛边一张,香菜,无根水,五谷粮食,白芨一块。
员外吩咐照样预备,问:“道爷,这东西搁在哪里?”
老道吩咐:“搁在后花园公子书房的院内,我随即就去。”
少时天已掌灯,老道同员外带着七个从人,各拿顺手的兵刃。
来至花园,老道睁眼一看,这花园甚是齐整,花卉群芳,树木森森,楼台殿阁,水树凉亭,曲院雕栏,真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
老道往前走,见对面白灰墙花瓦堆的窟窿钱,当中棋盘心。
老道进去一看,这院子三合房,北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见院中所要用的东西,预备齐了。
众人来至院中,屋内公子听见有动作,说:“外面什么东西?快滚出去!”
家人说:“公子爷别嚷,请来道爷给捉妖净宅,退鬼治病。你给妖精捉住了。”
公子说:“混帐胡说!”
老道也不答言。
员外回前厅去,净听老道的喜信。
老道叫众家人在上房外间屋中给他助威。
老道在院中椅子上一坐,候至天交二鼓,把蜡烛点上,恭恭敬敬烧上一股香,心中祷告:“三清教主神佛在上,信士弟子刘泰真,我乃三清观老道,现在周宅请我捉妖净宅,退妖治病,望神佛保佑,将妖怪退去,我得几十两银子,回庙挂袍上供还愿。”
祷告完了,将道冠摘下,包头解开,披散了头发,抽出宝剑,用香菜沾无根水,往宝剑上一掸,把五谷粮食搁在宝剑上,拿白芨研浓了朱砂,画了三道灵符。
老道说:“周福,你看我这头道符一烧,狂风大作;二道符把妖精拘来;三道符用宝剑斩了妖怪,叫他立现原形!要是人死变为鬼,鬼死化为灰,当时结果了他的性命。”
周福等大众,看着老道作法,把头符贴在宝剑尖上,见老道口中咕哝咕哝念念有词,不知念的什么。
就听念完。老道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赦!”点着头道符,拿宝剑一晃,真有冰盘大的火光,把符一甩,众人看着一点风也没有。
周福说:“你们瞧老道是造谣言。”
周禄说:“别忙,且看他第二道符。”
老道口中又念咒,把二道符用剑挑着,点着扔出去,又不见动静。
老道一瞧真急了,把三道符贴在剑上,口中念念有词,刚扔出去,只见一阵狂风大作。
这阵风一过去,老道睁眼一看,吓得魂不附体!来了一个妖精要吃老道。
知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回-译文
话说杨猛过去抡拳就打,打了老道几拳,把道冠打坏,金簪落地。济公赶过去拉开。这时陈孝赶去说:‘杨贤弟,你还不走!帮着师傅疯闹,打出人命官司来。’拉着杨猛竟自去了。老道气得两眼发直,口中直嚷:‘反了,反了,无冤无故,揪我就打。我上钱塘县去告你去。’济公说:‘得了,道爷瞧着我罢,这么话说,把道爷的磐蜡扦也打掉了地下,把五供围桌帐幔也脏了,我给你掸掸罢。’老道一听这话就一愣,心说:‘我顶当他怎么知道?’
拿眼上下一瞧,和尚长得其貌不扬,身高五尺来往,头上头发有二寸余长,滋着一脸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丝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拖一双破草鞋。老道问道:‘和尚宝刹在哪里?’济公说:‘我在取马菜胡同黄连寺,名字叫苦核。’老道说:‘你上哪里去?’和尚说:‘我上临安城内,有一家财主在太平街,姓周叫周望廉,是临安城内第一家财主,人称叫周半城,请我前去捉妖净宅,退鬼治病。’
刘泰真一听,心中大大不悦,心说道:‘周员外就不对,既请我就不该请和尚,既请和尚就不该请我。我到那里瞧,要恭敬我,我就捉妖;要恭敬和尚,我急速退步。’想罢,说:‘和尚,你我一同走罢。’和尚扛起韦驮像一同走,说:‘刘道爷贵姓?’老道说:‘你叫我刘道爷,又问我贵姓。你是个疯和尚。’济公哈哈大笑,信口说道:‘说我疯,我就疯,疯颠之症大不同。有人学我疯颠症,须谢贫僧酒一瓶。’说着话,二人进了钱塘门,来到太平街路北大门,见门口四棵龙爪槐树,门里有几块匾,上写:‘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义重乡里。见义勇为。’
来到门口叫门,管家出来一瞧,说:‘道爷来了。’老道说:‘辛苦,劳驾往里回禀一声,就提我山人来了。’见和尚扛着韦驮一言不发,管家瞧了瞧僧道,转身进去,来至书斋。员外正在书房等候老道。家人进来回禀员外:‘清波门外三清观刘泰真来了,还同着一位和尚。’周员外一听一愣,问:‘和尚是谁请的?’周福说:‘必是老道请的。你老人家出去,倒要恭敬和尚,给老道做脸。’其实都闹错了。
员外疑惑和尚是老道请的,老道只道是本家请的,其实全不对,原来是和尚开味来的。员外由里面出来,济公睁眼一看,见这员外身高八尺,细腰扎背,头戴宝蓝缎大叶逍遥员外巾,三蓝绣花,迎面嵌美玉,镶明珠,衣带双飘,身穿宝蓝缎逍遥氅,腰系丝绦,白袜云鞋,面如三秋古月,慈眉善目,三山得配,五岳停匀,海下一部花白胡须,根根见肉。员外出来迎和尚,抱拳拱手说:‘和尚请了,道爷里面坐。’老道心中有些不悦,心说:‘这是恭敬和尚。见和尚抱拳拱手,见我就嚷道爷。走罢。’有心不进去罢,又想自己好容易拿五供蜡扦赎出衣裳来的,指望着来得几十两银子,好赎当,无奈,只得同员外进去,来至书房,是西配房二间,当中条案八仙桌,两旁两把椅子,墙上名人字画,甚为清雅。
和尚老道落坐,家人刚献上茶来。和尚说:‘摆酒罢。’老道一瞧,和尚比我熟识,必是常来。很够着自己,不分彼此。老员外立刻吩咐摆酒。少时家人擦抹桌案,杯盘碗箸,将酒席摆上。和尚并不谦让,就在正当中坐下。老道心中虽不愿意,也不好说出来。吃了三四杯酒,见周员外很恭敬和尚,老道实忍不住了,问员外道:‘这位和尚你老人家怎请的?’周员外一听,此言差矣。
连连摇首说:‘不是我请的。我不认识,是跟道爷来的。’老道说:‘我不认识他。他说是员外请的。’和尚说:‘不用提这个,再喝一盅罢。’周员外说:‘好,和尚!你敢是蒙吃蒙喝的?来人,快把他轰出去!’家人过来,见和尚还端着酒杯要喝。周福说:‘好和尚,你蒙到我这里来了,快出去!’
拉拉扯扯,把和尚推出大门,关上门进来一瞧,和尚把韦驮像落下。过来回禀员外,已把和尚赶去,没拿韦驮像。员外说:‘回头来拿给他,不准难为他。’老道喝着酒,问:‘员外,现在贵宅有什么妖精把公子爷迷住?我回头给烧古香瞧瞧,画道符。’本来老道长瞧香画符,也没有多大能为,无非倚靠三清观的神仙找碗饭吃。周员外说:‘现在妖精变了一个女子,是我们隔壁邻居王月娥的姑娘模样,天天晚间同我儿在花园吃酒。’老道一听就是一愣。
老道一想:‘我也无非瞧香画符,妖精善能变化人身,我别捉妖不成,反叫妖精捉我去了。’自己踌躇了半天,这才说:‘员外,我捉妖须用七个人,连我是八卦连环式,才可以捉妖,以保万全之策。’员外说:‘可以。’
叫:‘周福,你跟道爷去捉妖。’周福说:‘不行,我闹肚子,不能当差,员外派别人罢。’员外吩咐:‘周禄,你去。’周禄说:‘不行,我害眼呢。’
周员外是位善人,一听都不愿去,自己明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不为利,谁肯早起。员外说:‘谁要去跟道爷捉妖?不白去,一夜一个人,我给十两银子。可就要七个人,谁愿去谁去。’旁边周福说:‘员外,我去。’
员外问:“你不是闹肚子吗?”周福回答:“我刚找到一个仙方,要买一棵粗的芍药。”员外问:“买那个做什么?”周福说:“熬水喝了,病就好了。”员外说:“你这是听到了银子的事,混账东西!”周禄说:“我去。”
员外问:“你不是害眼吗?”周禄回答:“不是。员外没听明白,我在家觉得眼睛不舒服。”不久,七个仆人都有了。
员外问:“道爷需要什么东西?”老道叫人拿笔,开了一个清单:需要一张高桌子,一把太师椅,一份五供堂蜡扦、香炉,一对素蜡,一封长寿香,一份钱粮,一支新笔,一钱朱砂,一方砚台,一张黄毛边纸,香菜,无根水,五谷粮食,一块白芨。
员外吩咐按照清单准备,问:“道爷,这些东西放在哪里?”老道吩咐:“放在后花园公子书房的院子里,我马上就去。”
不久天已经掌灯,老道和员外带着七个仆人,每人拿着自己顺手的武器。来到花园,老道一看,这花园非常整洁,花卉繁盛,树木茂密,楼台殿阁,水树凉亭,曲院雕栏,四季花开,草长青。
老道往前走,看到对面的白灰墙花瓦堆中有个棋盘形状的窟窿。
老道进去一看,这院子是三合房,北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见院中所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
众人来到院子里,屋里的公子听到有动静,说:“外面是什么东西?快滚出去!”家人说:“公子爷别喊,请来道爷捉妖净宅,退鬼治病。你把妖精抓住了。”公子说:“胡说八道!”
老道没有回答。员外回到前厅,只听老道的喜讯。
老道叫众家人在上房外间屋中给他助威。老道在院子里椅子上坐下,等到二更天,点上蜡烛,恭恭敬敬地烧了一炷香,心中祈祷:“三清教主神佛在上,信士弟子刘泰真,我是三清观的老道,现在周家请我来捉妖净宅,退妖治病,希望神佛保佑,将妖怪赶走,我能得到几十两银子,回庙挂袍上供还愿。”祈祷完毕,老道摘下道冠,解开包头,披散了头发,抽出宝剑,用香菜沾无根水,在宝剑上擦了一下,把五谷粮食放在宝剑上,用白芨研成浓稠的朱砂,画了三道符。
老道说:“周福,你看我这头道符一烧,狂风大作;二道符把妖精拘来;三道符用宝剑斩了妖怪,让他现出原形!要是人死变为鬼,鬼死化为灰,当时就能结束他的性命。”周福等人都看着老道作法,把头符贴在宝剑尖上,只见老道口中念念有词,不知道念的是什么。念完之后,老道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赦!”点着头,拿宝剑一晃,真有盘子大小的火光,把符一甩,众人看着一点风也没有。
周福说:“你们看,老道是在胡说八道。”周禄说:“别急,且看他第二道符。”
老道又念咒语,把二道符用剑挑着,点着扔出去,又不见动静。老道一看真急了,把三道符贴在剑上,口中念念有词,刚扔出去,只见一阵狂风大作。
这阵风一过去,老道睁开眼睛一看,吓得魂不附体!来了一个妖精要吃老道。他的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回-注解
周员外:指周望廉,临安城内富有的财主,人称周半城,具有乐善好施的美德。
妖:在古代文学中,妖通常指邪恶的鬼怪或超自然生物,这里可能指附身于人的邪恶力量。
三清观:道教宫观,供奉道教最高神祇之一的“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老道:对道士的尊称,这里指三清观中的道士刘泰真。
济公:传说中的和尚,以疯颠形象著称,具有神奇法力。
杨猛: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冲动,抡拳打人。
道冠:道士戴的头饰。
金簪:古代的一种首饰,这里指道士的金质发簪。
磐蜡扦:道教仪式中用于点燃香蜡的工具。
五供:道教仪式中使用的供品,包括香炉、烛台、花瓶、果盘、香炉。
帐幔:装饰用的帘子或帷幕。
韦驮像:佛教中守护佛法的神像。
宝刹:对寺庙的尊称。
马菜胡同黄连寺:济公所在寺庙的名称。
苦核:济公的法号。
周望廉:周员外的真实姓名。
周半城:周望廉的别称,表示其财富。
刘泰真:三清观道士的名字。
清波门:钱塘县的一个城门。
员外:指古代的富裕地主或地方官员,这里指周家的主人。
周福:周员外的家人。
周禄:周家的一名家人,这里指被员外询问的人。
古香:道教中用于驱邪的香。
道符:道教中画有符咒的纸,用于驱邪或治病。
妖精变女子:指妖精变成了女子的形态,附身于他人。
王月娥:隔壁邻居的姓名。
公子爷:对富家子弟的尊称。
闹肚子:指肚子疼痛,古代对消化不良或肠道疾病的俗称。
仙方:指传说中的神仙或道士传授的治病方子,通常具有神秘色彩。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根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熬水喝了:将药草等材料煮成水,饮用以治疗疾病。
混帐东西:古代口语,意为愚蠢、不明事理的人。
害眼:指眼睛不适,可能为近视、远视或其他眼部疾病。
碍眼:指某人或某物使人感到不舒服或不方便。
道爷:对道士的尊称,这里指老道。
三清教主:道教信仰中的最高神祇,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五供堂蜡扦: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供品,蜡扦是点燃的蜡烛。
香炉:用于燃烧香料的容器。
素蜡:未经染色的蜡烛,通常用于祭祀。
长寿香:一种特制的香,寓意长寿。
钱粮:古代的货币和粮食,这里指祭祀时用的供品。
新笔:新的书写工具,这里指用于书写符咒。
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入药,也可用于绘画和书写符咒。
砚台:磨墨的工具。
黄毛边:古代书写用纸的一种,边缘为黄色。
香菜:一种香草,可食用,也可入药。
无根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水,指没有来源的水,常用于神秘仪式。
五谷粮食:指稻、麦、黍、稷、菽等五种主要粮食作物。
白芨:一种草本植物,根可入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
灵符:道教中使用的符咒,认为具有驱邪治病的作用。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赦:道教咒语,太上老君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律令是道教中的法度,赦意为免除罪过。
兵刃:古代的武器,如刀、剑等。
四时不谢之花:指四季常开的花,比喻事物持久不变。
八节长春之草:指一年四季都生长的草,比喻生命力旺盛。
窟窿钱:古代的一种钱币,形状中间有孔。
三合房:指三面围合的房屋。
妖精:古代民间传说中的邪恶生物,通常指鬼怪。
捉妖净宅:指道士或法师驱除宅内的妖魔鬼怪,以净化居住环境。
退鬼治病:指驱除鬼怪,以治疗疾病。
包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布带。
宝剑:古代的一种武器,这里指道士使用的法器。
香菜沾无根水:用香菜沾取无根水,可能是一种净化或驱邪的仪式。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道教咒语,常用于道士作法时。
造谣言:指散布虚假信息,这里周福可能认为老道在胡说八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场景,其中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象征意义。
首先,员外和周福之间的对话揭示了故事的开端。员外询问周福的病情,而周福则提供了一个看似荒谬的‘仙方’——使用芍药熬水。这里的芍药在中医药中确实有舒缓腹痛的作用,但也常常被赋予神秘的治疗力量,象征着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员外的反应‘你这是听见了银子了,混帐东西!’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迷信行为的批判态度,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面。
周禄的介入和家人的跟随,进一步扩大了故事的规模,增加了紧张感和戏剧性。
老道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他开出的清单和所要求的物品,都是典型的道教仪式用品,反映了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广泛影响。
在花园中的描写,通过对花园美景的描绘,营造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氛围,与随后发生的诡异事件形成了鲜明对比。
公子的反应‘混帐胡说!’和家人的解释,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的不同态度,既有怀疑也有敬畏。
老道的祷告和作法,是故事中最为精彩的环节。他通过念咒语、画符等方式,试图驱除妖怪。这一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和神秘感,同时也体现了道教法术在民间传说中的地位。
老道使用宝剑和符咒的描写,是对道教法术的具象化,同时也暗示了故事中可能存在的超自然力量。
最后,老道面对妖精的恐惧,预示着故事可能走向高潮,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紧张感。整个故事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动作和场景,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和神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