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十二回-原文
美髯公拜请济公
会英楼巧遇贼寇
话说柴元禄过去把上吊人抱住。
杜振英追来一看,说:“大哥你把华云龙拿了?”
柴元禄低头一看,说:“这是华云龙的老爷。”
杜振英说:“怎么?”
柴元禄说:“你看这个人胡须都白了,他这大年纪还采花么?”
两个人就把这老丈扶起来,一个捶腰,一个呼唤“老丈醒来!”
缓了半天,这老丈缓过一口气,一睁眼瞧了瞧,老丈反勃然大怒,说:“两个小辈,放着道路不走,多管闲事!”
柴头等老头骂完了,说:“老头你真不讲理,要比我两个人在这里上吊,你瞧见了,你管也不管?人焉有见死不救之理?你别瞧我二人穿的衣服平常。你这大的年纪,为什么事情行这样愚志?是为银钱,是受人欺辱?你依实细细告诉我二人,或我二人能救得的,可以救你。你骂我二人,我们也不计恼,我问你实因怎么一段情节?”
老者叹了一口气,说:“方才我是一时的急火,多多得罪你二人。我倒不是因为别的骂你,我想我的事,细细告诉你二人,你们也管不了,我横竖还得死,你们倒叫我受两遍罪。”
柴头说:“你说说为什么事寻死?我二人既说能办就能办。你瞧我们两人穿的衣裳,像村庄乡人,也不是在你面前夸口,说一句大话,勿论什么事,我二人都可管得了。”
老丈说:“二位既要问我,二位请坐下,听我慢慢告禀。我本是阜丰县聚花村人,我姓傅名有德。我家主人姓冯名文泰,在安徽径县做了一任知县。我家老爷是一位清官,两袖清风,爱民如子,病故在任上,官囊空虚,一贫如洗。我同着我家夫人、公子、小姐,扶枢回归故里原籍。我家小姐给的是临安城的官宦人家,婆家是吏部左堂朱大人,现在来信,婆家要迎娶。我家夫人无钱陪送小姐妆奁,叫我上镇江府,原本我家舅老爷,做那里的二府推官,叫我去要二百两银子,赔送小姐。去到镇江府,一见我家舅老爷,舅老爷一听说我家老爷死在任上,埋怨我为何不把我家祖母送到他那里去?倒难为我家夫人带着儿女过这十分苦日子。我家舅老爷给了我六百两银子,说,五百两给我主母赔送姑娘,那一百两给我,叫我垫办着用,常看我年老受苦辛不易。我怕银子在路上不好拿,我买了十二锭黄金,做了一个银幅子,就带在腰中。我走到这树林子,觉着腹中疼痛,总是在道路上,是白天受暑夜晚着凉。我肚腹疼痛不能走,就在这树下歇息。正在发愁,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手中拿着一条绳子,问我为何坐在树下不走?我说,‘我肚腹疼痛的厉害。’他过来给我两颗痧药万金锭,我吃下去,觉着一行动,就睡着了。后来我醒来一看,那男子踪迹不见,那条绳子在地下放着,我一摸腰里十二锭黄金银幅子都没有了。二位想想:我回去见了我家主母,怎么交代?我家夫人本来家寒,又要赔小姐,急等用钱。我有心再回镇江府,见了我家舅老爷,也是无话可答,我说:‘罢了,还许我家舅老爷不信。’我左思右想,是前进无门,后退无路,莫如我一死倒也干净,也就管不了我家夫人的事了。二位虽是好意救了我,我还是得死,岂不是受两遍罪?”〔① 推官:职掌勘问刑狱的官吏。〕
柴、杜二位一听,就知道这是济公的取巧,支使我两个人来救人,哪里有华云龙?柴、杜一想,“我二人何不给和尚找点麻烦?”想罢,说:“傅有德,你别死,回头由南边来了一个穷和尚,你过去揪住他,跟他要银子。
他不给银子,不叫他去,叫他给你想主意。”
傅有德说:“甚好。”
正说着,只见由北边来了一个穷和尚,一溜歪斜,脚步仓皇,来者正是济公。
一边往前走,和尚信口说道:“你说我疯我就疯,疯颠之症大不同,有人学僧疯颠症,须下贫僧酒一瓶。”
口中正自唱歌。
柴元禄说:“师父,你老人家快来。”
傅有德一看,是个穷颠和尚,衣服褴褛。
和尚过来问:“二位,这是何人哪?”
柴、杜二人把上项事细述一番,济公问道:“你二人有六百两银子哪?”
二人说:“没有。”
和尚说:“你们两人既没有六百两银子,怎么能救得了傅有德?不是无故的找事。你们两个人现有多少钱?”
柴头、杜头说:“我们两个人,就是这二百两银子盘费,别处并无一文钱。”
傅有德一听这三个人的话,自己一想,“我丢了银子,何必为难他们?”自己想罢,说:“你们三位不用管。”
和尚说:“焉有不管之理?我方才已听明白两人说了,来罢!我给你把套拴上,你好上吊。”
柴头、杜头说:“师父你老人家说这什么话?
你叫我们来救他的,你老人家怎么又不管?总得想主意救了他才好。”
和尚说:“事既是如此,傅有德你跟我们走罢,直奔千家口,你瞧有人大喊一声奔我来,那就是你的财了。”
傅有德说:“就是罢。”
三个人跟着济公,出了树林,一直往千家口走。
还有四五里之遥,和尚一边往前走,口中说道:
你会使乖,别人也不呆,你爱钱财,前生须带来。
我命非你排,自有天公在。
时来运来,人来还你债。
时衰运衰,你被他人卖。
常言道,“做善好消灾”,怕你无福难担待。
使机谋把心胸坏,一任桑田变沧海。
和尚唱着山歌,正往前走,忽然问由打千家口的村头,有人大喊一声说:“圣僧长老,你老人家可来了!弟子找你老人家,如同钻冰取火,轧沙求油。”
后面还跟着一位,两个人跑到济公跟前,双膝跪倒。
二班头一看,认识这二人。
前头这位身高八尺,膀阔三停,头戴粉绫红缎软帕袖巾,绣团花分五彩,身穿粉绫红色箭袖袍,腰系丝绦,薄底快靴,面如白雪,两道细眉,一双大眼,裂腮额。
后面跟定那位,头戴宝蓝缎色扎巾,身穿宝蓝缎箭袖袍,腰系皮挺带,薄底快靴,面似淡金,重眉阔目,三山得配,五岳停匀,海下一部黄胡须遮满胸前,外披一件宝蓝缎英雄大氅,这个乃是美髯公陈孝。
前头一位,姓杨单名猛,外号病符神,这两个人乃是保镖达官。
只因保着一支镖上曲州府,客人王忠住在千家口通顺店,忽然王忠得了禁口痢疾,忙请了一位先生来调治,又把药用反了,病症一天比一天沉重。
王忠在床上睡着直哭,想起家里的父母,自己有病,在这里又无至近的亲人,带着三十万银子办货,倘如口眼一闭,原做他乡的怨鬼,异地的孤魂。
杨猛、陈孝这两个人是忠厚人,看客人病的沉重,又是孝子,打算赶紧请先生给他治好了病。
千家口这里,又没有高明医士,两个人去到灵隐寺问济公。
到庙中一问,说济公并未在庙里,细细探听,说济公被人清到昆山县去治病。
杨猛、陈孝二人无法,庙中留下话,仍回天兴店内等候。
等了两天,也不见济公来,二人心中甚为愁闷,今天出来闲步,偶然听济公口唱山歌而来,杨猛大喊一声,二人过去行礼。
和尚说:“你二人从哪里来?”
陈孝就说:“客人病在店中,到灵隐寺去请你老人家,没见着,我们也不能走,求师父慈悲慈悲罢!”
和尚点头说:“你二人起来!”
柴头、杜头也认识,说:“二位达官从哪里来?”
陈孝一瞧,是二位班头,陈孝也乐了,说:“二位为何这样的打扮?”
柴头说:“我们出来私访办案。”
这几个跟着济公进了村口,是南北的街道,东西有铺户,路西有一座酒楼,和尚站住不走了。
此时这六个人是四样心意,柴头、杜头想要办案拿华云龙;傅有德心想有人大喊一声,我这六百两银子得跟他二人要;二位达官想济公来了,好把客人王忠治好,就可以起身;和尚见了酒楼,就想吃酒。
说:“众位,我们进去喝盅酒。”
大众虽不愿意,也不好违背,众人同和尚进了酒馆。
济公一看是会英楼,心中一动,说:“要捉拿采花淫贼华云龙,在此等候。”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十二回-译文
话说柴元禄过去把上吊的人抱住。杜振英追过来一看,说:‘大哥,你把华云龙抓住了?’柴元禄低头一看,说:‘这是华云龙的老父亲。’杜振英问:‘怎么?’柴元禄说:‘你看这个人胡须都白了,他这个年纪还去采花吗?’两个人就把这位老先生扶起来,一个人帮他捶背,一个人喊他‘老先生醒来!’过了好一会儿,这位老先生缓过一口气,睁开眼睛一看,却勃然大怒,说:‘两个小辈,放着路不走,多管闲事!’老先生骂完,说:‘老头子你真不讲理,如果我们两个人在这里上吊,你看到了,你不管吗?人怎么有见死不救的道理?你别看我俩衣服平常。你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这样傻?是为了银钱,还是受人欺辱?你老实告诉我俩,如果我们可以救你,就救你。你骂我们,我们也不计较,我问你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先生叹了口气,说:‘刚才我是一时气急,对你们两位多有不敬。我并不是因为其他事情骂你们,我想我的事情,详细告诉你们,你们也帮不了忙,我反正还是得死,你们反而让我受两次罪。’
柴元禄说:‘你说说为什么想寻死?我们俩既然说能办就能办。你看我们俩穿的衣服,像乡里人,不是在我们面前吹牛,不管什么事,我们俩都能处理。’
老先生说:‘既然你们两位要问,那请坐下,听我慢慢说。我本是阜丰县聚花村人,我姓傅名有德。我家主人姓冯名文泰,在安徽径县做了一任知县。我家老爷是一位清官,两袖清风,爱民如子,病故在任上,官囊空虚,一贫如洗。我和家夫人、公子、小姐,带着灵柩回故乡。我家小姐嫁给了临安城的官宦人家,婆家是吏部左堂朱大人,现在来信,婆家要迎娶。家夫人没有钱陪送小姐的嫁妆,叫我到镇江府,原本是我家舅舅在那里做二府推官,叫我去要二百两银子,给小姐陪嫁。到了镇江府,一见到我舅舅,舅舅一听说我家老爷死在任上,埋怨我为什么没把我家祖母送到他那里去?让我家夫人带着孩子过苦日子。我舅舅给了我六百两银子,说,五百两给我母亲陪送女儿,那一百两给我,让我垫着用,经常看看我年纪大,生活不容易。我怕银子在路上不安全,我买了十二锭黄金,做了一个银幅子,就放在腰里。我走到这树林子,觉得肚子疼,总是在路上,白天热,晚上冷。肚子疼得走不动,就在这树下休息。正在发愁,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手里拿着一条绳子,问我为什么坐在树下不走?我说,‘我肚子疼得厉害。’他过来给我两颗痧药万金锭,我吃了,觉得一动就睡着了。后来我醒来一看,那个男子不见了,那条绳子在地上,我一摸腰里的十二锭黄金银幅子都没有了。你们想想:我回去见了我家夫人,怎么交代?家夫人本来家贫,又要陪送女儿,急等用钱。我本想再回镇江府,见到我舅舅,也是无话可说,我说,‘罢了,也许我舅舅不相信。’我左思右想,前路无门,后路无路,不如一死干净,也就不用管家夫人的事了。你们虽然好意救了我,我还是得死,岂不是又受两次罪?’
柴、杜二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济公的取巧,派他们来救人,哪里有华云龙?柴、杜心想,‘我们俩何不给和尚找点麻烦?’想完,说:‘傅有德,你别死,回头南边来一个穷和尚,你过去揪住他,跟他要银子。他不给银子,就不让他走,让他给你想办法。’傅有德说:‘好。’正说着,只见北边来了一个穷和尚,歪歪扭扭,脚步慌乱,来的正是济公。和尚一边往前走,一边随口说道:‘你说我疯我就疯,疯疯颠颠的病不一样,有人学僧疯疯颠颠,得给我贫僧一瓶酒。’嘴里正唱着歌。柴元禄说:‘师父,您快过来。’
傅有德一看,是个疯疯颠颠的和尚,衣服破烂。和尚过来问:‘二位,这是谁呀?’柴、杜二人把刚才的事情详细一说,济公问道:‘你们有六百两银子吗?’两人说:‘没有。’和尚说:‘你们俩既然没有六百两银子,怎么能救得了傅有德?这不是无故找事。你们现在有多少钱?’柴头、杜头说:‘我们俩就这两百两银子盘缠,别处没有一文钱。’傅有德一听这三个人的话,自己想想,‘我丢了银子,何必为难他们?’想完,说:‘你们三位不用管。’和尚说:‘哪有不管的道理?我刚才已经听你们说了,来吧!我给你把绳套拴上,你好上吊。’柴头、杜头说:‘师父,您怎么这么说?您叫我们来救他的,您怎么又不管了?总得想个办法救了他才好。’和尚说:‘事情既然如此,傅有德,你跟我们走吧,直奔千家口,你瞧有人大喊一声奔我来,那就是你的财了。’傅有德说:‘好吧。’三个人跟着济公,出了树林,一直往千家口走。还有四五里路,和尚一边往前走,一边说:‘你会使坏,别人也不傻,你爱钱财,前生须带来。我命非你排,自有天公在。时来运来,人来还你债。时衰运衰,你被他人卖。常言道,“做善好消灾”,怕你无福难担待。使机谋把心胸坏,一任桑田变沧海。’和尚唱着山歌,正往前走,忽然问从千家口村头传来,有人大喊一声说:‘圣僧长老,您老人家来了!弟子找您老人家,如同钻冰取火,求沙得油。’
后面又跟着一个人,两个人一起跑到济公面前,跪了下来。二班头一看,认出了这两个人。前面这位身高八尺,肩膀宽阔,头戴粉红色的绫罗和红色的缎子软帕袖巾,上面绣着五彩斑斓的团花,身穿粉红色的绫罗和红色的箭袖袍,腰间系着丝质腰带,脚穿薄底快靴,脸色像雪一样白,眉毛细长,眼睛大而有神,面容饱满。后面跟着的那位,头戴宝蓝色的缎子扎巾,身穿宝蓝色的缎子箭袖袍,腰间系着皮质腰带,脚穿薄底快靴,脸色像淡金一样,眉毛浓密,眼睛大,额头高,鼻梁挺直,脸颊丰满,下巴上有部黄色的胡须遮住了胸前,外面披着一件宝蓝色的缎子英雄大氅,这位是美髯公陈孝。前面那位,姓杨,单名猛,外号病符神,这两个人是保镖和达官。因为他们保护着一支镖队前往曲州府,客人王忠住在千家口通顺店,突然王忠得了禁口痢疾,急忙请了一位医生来治疗,结果用药用错了,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王忠躺在床上一直哭,想起家里的父母,自己生病,在这里又没有亲近的亲人,带着三十万银子来办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成了他乡的怨鬼,异地的孤魂。
杨猛、陈孝这两个人是忠厚人,看到客人病情严重,又是孝子,就打算赶紧请医生给他治好病。千家口这里又没有高明的医生,两个人就去了灵隐寺找济公。到庙里一问,说济公并不在庙里,仔细打听,说济公被人请到昆山县去治病。杨猛、陈孝两个人没有办法,就在庙里留了话,然后回到天兴店内等候。等了两天,也不见济公回来,两个人心里非常愁闷,今天出来散步,偶然听到济公口唱山歌而来,杨猛大喊一声,两个人过去行礼。和尚问:“你们从哪里来?”陈孝就说:“客人病在店里,我们到灵隐寺去请您老人家,没见到您,我们也不能走,求师父发发慈悲吧!”和尚点头说:“你们起来吧!”柴头、杜头也认识,问:“二位达官从哪里来?”
陈孝一看,是两位班头,陈孝也笑了,说:“二位为什么这样打扮?”柴头说:“我们出来私访办案。”这几个人跟着济公进了村口,是南北方向的街道,东西两侧有商铺,路西有一座酒楼,和尚站住了,不想再走。这时候这六个人各有各的心思,柴头、杜头想要抓捕采花淫贼华云龙;傅有德心想有人大喊一声,他这六百两银子要跟那两个人要回来;两位达官想济公来了,可以把客人王忠的病治好,就可以出发了;和尚看到酒楼,就想喝酒。说:“大家,我们进去喝一杯。”大家虽然不愿意,也不好违背,大家一起跟着和尚进了酒馆。济公一看是会英楼,心中一动,说:“要抓捕采花淫贼华云龙,就在这里等候。”想知道后来的事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十二回-注解
美髯公:指傅有德,这里形容他年纪大且胡须长。
济公:济公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和行医济世著称。在文学作品中,济公常被描绘为一位不受世俗约束、性格豁达的修行者。
会英楼:指一个酒楼的名字。
贼寇:指强盗,这里指偷走傅有德黄金的男子。
上吊人:指傅有德,他因无法面对失金之痛而想自杀。
华云龙:可能是被追捕的罪犯。
胡须:指男性的 facial hair,这里指傅有德的胡须。
采花:古时候指男子调戏女子的行为。
捶腰:用手掌轻轻拍打腰部,以减轻疼痛或不适。
老丈:对老年人的尊称,这里指傅有德。
老爷:对长辈或上级的尊称,这里指傅有德。
胡须都白了:指傅有德的胡须已经全白,表示他年纪很大。
采花么:这里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对老年人还采花的不解。
老丈醒来:呼唤老年人醒来。
见死不救:看到别人有危险而不去救助,指不道德的行为。
官囊空虚:指官员的财政状况非常困难,几乎没有钱财。
扶枢:古代指抬着灵柩,这里指带着灵柩回家。
妆奁:指女子出嫁时携带的嫁妆。
二府推官:指地方官府中的官员,负责审理案件。
痧药:一种中草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万金锭:一种药物,名字寓意价值极高。
银幅子:一种银质的货币,这里指装有钱银的袋子。
发愁:感到烦恼或忧虑。
急火:形容非常愤怒或焦急。
愚志:愚蠢的想法或决定。
盘费:旅途中所需的钱财。
圣僧长老:对济公的尊称,表示尊敬。
钻冰取火:形容非常困难的事情。
轧沙求油:形容徒劳无功的事情。
双膝跪倒:古代礼仪中的一种跪拜方式,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服从。
二班头:班头,古代官职,指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二班头指第二位班头。
八尺:古代长度单位,一尺约合现代的0.32米,八尺约合2.56米,形容身高很高。
膀阔三停:形容人体魁梧,三停指头、身、腿三部分的比例。
粉绫红缎软帕袖巾:古代服饰,粉绫和红缎是丝绸的材质,软帕袖巾是一种装饰性的袖口。
绣团花分五彩:指绣有五颜六色团花的图案,团花是一种传统图案。
箭袖袍:古代服饰,袖子宽大,便于活动。
丝绦:用丝线编织的带子,常用于服饰的装饰。
薄底快靴:古代一种轻便的靴子,适合行走。
面如白雪:形容脸色白皙如雪。
细眉:指眉毛细长。
大眼:指眼睛大而有神。
裂腮额:指脸颊宽阔,额头宽广。
宝蓝缎色扎巾:一种用宝蓝色缎子制成的头巾。
宝蓝缎箭袖袍:同箭袖袍,但材质为宝蓝色缎子。
皮挺带:用皮革制成的腰带。
禁口痢疾:一种传染病,症状包括腹泻和呕吐。
先生:古代对知识分子的尊称,这里指医生。
调治:治疗。
千家口通顺店:指一个地名和店铺名。
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昆山县: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江苏省。
柴头、杜头:可能是济公的徒弟或随从。
班头:古代官职,指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
保镖:古代指雇佣的保护人员。
达官:指高级官员。
曲州府: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
禁口:禁止说话。
病符神:指有病的人,这里指病人。
孝子:指孝顺父母的儿子。
调治反了:指医生治疗的方法不正确。
口眼一闭:指人死亡。
他乡的怨鬼,异地的孤魂:指死者在异乡没有亲人,成为孤魂野鬼。
私访办案:指官员不经正式程序,私自外出调查案件。
采花淫贼:指以采花为业的淫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十二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形象、情感以及故事的发展。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后面还跟着一位,两个人跑到济公跟前,双膝跪倒。’此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两位人物急切的心情,他们可能因为客人的病情而焦虑不安,急需济公的帮助。
‘二班头一看,认识这二人。’这里的‘二班头’作为见证者,为读者提供了故事的背景,同时也暗示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前头这位身高八尺,膀阔三停,头戴粉绫红缎软帕袖巾,绣团花分五彩,身穿粉绫红色箭袖袍,腰系丝绦,薄底快靴,面如白雪,两道细眉,一双大眼,裂腮额。’此句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杨猛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的英俊形象。
‘后面跟定那位,头戴宝蓝缎色扎巾,身穿宝蓝缎箭袖袍,腰系皮挺带,薄底快靴,面似淡金,重眉阔目,三山得配,五岳停匀,海下一部黄胡须遮满胸前,外披一件宝蓝缎英雄大氅,这个乃是美髯公陈孝。’此句同样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陈孝的形象,突出了他的威武。
‘只因保着一支镖上曲州府,客人王忠住在千家口通顺店,忽然王忠得了禁口痢疾,忙请了一位先生来调治,又把药用反了,病症一天比一天沉重。’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引出了王忠的病情。
‘杨猛、陈孝这两个人是忠厚人,看客人病的沉重,又是孝子,打算赶紧请先生给他治好了病。’此句展现了杨猛和陈孝的善良和责任感。
‘千家口这里,又没有高明医士,两个人去到灵隐寺问济公。’此句说明了杨猛和陈孝寻找济公的原因。
‘杨猛大喊一声,二人过去行礼。’此句描绘了杨猛的勇敢和果断。
‘和尚说:“你二人从哪里来?”陈孝就说:“客人病在店中,到灵隐寺去请你老人家,没见着,我们也不能走,求师父慈悲慈悲罢!”’此句展现了陈孝的虔诚和恳求。
‘和尚点头说:“你二人起来!”柴头、杜头也认识,说:“二位达官从哪里来?”’此句说明了和尚对杨猛和陈孝的认可,以及柴头和杜头的存在。
‘陈孝一瞧,是二位班头,陈孝也乐了,说:“二位为何这样的打扮?”柴头说:“我们出来私访办案。”’此句揭示了柴头和杜头的身份和目的。
‘这几个跟着济公进了村口,是南北的街道,东西有铺户,路西有一座酒楼,和尚站住不走了。’此句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场景。
‘此时这六个人是四样心意,柴头、杜头想要办案拿华云龙;傅有德心想有人大喊一声,我这六百两银子得跟他二人要;二位达官想济公来了,好把客人王忠治好,就可以起身;和尚见了酒楼,就想吃酒。’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六个人不同的心情和目的。
‘说:“众位,我们进去喝盅酒。”大众虽不愿意,也不好违背,众人同和尚进了酒馆。’此句说明了和尚的领导地位,以及众人的无奈。
‘济公一看是会英楼,心中一动,说:“要捉拿采花淫贼华云龙,在此等候。”’此句揭示了济公的智慧和洞察力。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此句为故事的结尾,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