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十九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十九回-原文

话说济公禅师同追魂侍者邓连芳、金棍术士沈瑞,方来到蟠桃林,只听对面一声喊嚷:“好颠僧,往哪里走,洒家我正要找你,如同钻冰取火,轧沙求油。”

邓连芳抬头一看,见来者这个和尚形同鬼怪,身高一丈,膀阔三停。头上披散着发髻,打着一道金箍。面如鲷绿,两道金眉毛,一双金睛叠暴,突出眶外,押耳红毫,满部的红胡子,身穿绿袍,手拿萤刷,背背戒刀。

长得凶如瘟神,形同鬼怪。邓连芳一瞧就一愣。

说:“和尚,你来此何干?”

这和尚说:“我要捉拿济颠和尚,报仇雪耻。”

邓连芳说:“和尚不用你拿他,我二人会替你拿他。”

和尚说:“你二人未必拿得了他罢。”

邓连芳说:“你不认识我,大概你也不知道我的来历。”

和尚哈哈一笑,说:“洒家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善晓过去未来,我怎么就不认识?你虽未见过,你的来历瞒不了我。你原本是万花山圣教堂八魔的门人,你叫邓连芳。你不认识洒家,你回去见了你师父,就提幡桃岭有一个绿袍和尚,大概他就告诉你了。你两个人既要拿济颠,有怎么能为?”

邓连芳说:“我这里有法宝。”

绿袍和尚说:“好,你既有法宝,先让你拿他。你如拿不了,洒家我再拿他。”

邓连芳一听这和尚口气不小,不知道那和尚是准。

沈瑞说:“济颠你可认得我?”

济公说:“我怎么不认得你,你是魔崽子。”

沈瑞一听勃然大怒,说:“好颠僧,你敢出口不逊,待我来结果你的性命。”

济公说:“你要结果我和尚,你怎么配。”

沈瑞立刻将六合珠掏出来,照定济公打去,只见一道白光扑奔和尚,就听和尚喊嚷:“可了不得了,救人哪。”

话言未了,就听这六合珠山崩地裂一声响,见济公翻身栽倒在地,人事不知。

沈瑞哈哈一笑说:“邓大哥,你可是瞧见了,我打算怎么个济颠和尚,原来平平无奇,被六合珠将他镇住。你我将他扛回山上,将他用火烧死,给韩贤弟报仇。”

邓连芳说:“绿袍和尚你也回去罢。我二人将济颠和尚拿回山去,也算给你报了仇了。”

绿袍和尚说:“也罢,便宜他,你二人把他扛了走罢。”

邓连芳这才扛起济颠和尚,同沈瑞二人,驾起趁脚风,来到万花山圣教堂。

来到大厅,正赶上卧云居士灵霄,同天河钓望杨明远、桂林椎夫王九峰、六合童子悚海在一处谈话。

邓连芳同沈瑞二人来到客厅,六合童子惊海说:“你二人哪里去来?”

邓连芳说:“实不瞒众位祖师爷,我二人下山去把济颠和尚拿来了,给我韩贤弟报仇。”

六合童子悚海说:“你这两个孽畜,真实在现眼,叫济颠和尚这样耍笑,你我真给万花山丢人!”

邓连芳说:“怎么现眼?”

六合童子说:“你看看扛的是济颠和尚么?”

一句话说破了,邓连芳、沈瑞再一看,扛的原本是一块石头,这两个人气得两眼都直了。

六合童子悚海说:“你两个人要当真找济颠和尚报仇,暂区别忙。你等也拿不了他,我等商量着设法。把我的六合珠拿来罢,不准你们胡闹。”

沈瑞无法,把六合珠交还六合童悚海。

众人正在说话之际,忽然外面有人进来回禀,说:“魔师爷,现在大门外来了一个穷和尚,堵着门口大骂。说叫魔师爷趁早把邵华风送出去,万事皆休。如要不然,杀进圣教堂杀个鸡犬不留。”

众魔师一听,气得“哇呀哇呀”怪叫如雷,说:“好济颠是乃大胆,竟敢找到我这圣教堂来,这样无礼。待我等亲身前去拿他。”

说着话,众魔师立刻往外够奔。

书中交代:怎么一段事呢?只因追魂侍者邓连芳扛起石头一走,罗汉爷施展幻术,早隐在树后。

绿袍和尚见邓连芳把济颠扛了走,绿袍和尚哈哈大笑,自言自语说:“我打算济颠和尚项长三头、肩生六臂,怎么样的利害,原来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不是出奇之人。今天便宜他,我要拿这济颠也不费吹灰之力。”

说着话,自己转身刚要走,济公由树后头转过来哈哈一笑,说:“孽畜,你也要拿我,你怎么配!”

绿袍和尚一看,呵了一声,说:“好颠僧。”

济公说:“好孽畜。”

绿袍和尚一张嘴,照定济公就是一口绿气。

济公用手一指,口念“唵嘛呢叭迷吽”,这口绿气四散了。

绿袍和尚一看,气往上冲说:“颠僧,你敢破我的法气,待洒家用法宝取你。”

说着话伸手由兜囊掏出一颗珠子,其形有鸭帽大小,名叫如意珠。

这颗珠于最利害无比,打出来勿论什么妖精,就得现原形。要是凡夫俗子能把三魂七魄打去。

立刻照定济公打来,济公一伸手,口念六字真言,把这颗如意珠接在手内。

绿袍和尚一看,大吃一惊。

济公把僧帽摘下来,说:“好孽畜你也不知道我和尚是谁,我叫你瞧瞧。”

立刻用手一摸脑袋,现露出金光佛光灵光三光。

绿袍和尚一看,吓得亡魂皆冒。

济公说:“好孽畜,你没有宝贝了,待我和尚来拿你。”

绿袍和尚吓得一阵怪风,竟自逃走。

书中交代:他这一走,就逃到五云山五云洞,邀请五云老祖,晃动聚妖幡,怒摆群妖五云阵,跟济公作对。

这是后话,暂且不必细表。

济公也并不追赶绿袍和尚,罗汉爷这才够奔常州府来。

到常州府衙门,差人进去回禀知府顾国章,顾国章赶紧吩咐有请,和尚进来,知府降阶相迎,举手抱拳说:‘圣僧久违,弟子正在渴想,要派人士寻访请圣僧,不想圣僧今天来了。’

和尚说:‘老爷一向可好?’

知府说:‘托福。’

和尚同知府进了书房落座,有家人献上茶来,知府说:‘我这里也不知邵华风现在哪里窝藏,正在盼想圣僧,只因上宪前者来文书催捉邵华风,我就急了。

哪知道贼人的下落,手下的快班都是凡夫俗子,也拿不了他。

我现在要出告示张贴四门,只要有人能拿邵华风,必有重赏。’

和尚说:‘什么告示?你拿来我瞧瞧。’

知府立刻把告示底子拿出来,给济公一看,上面写的是:

四品顶戴,前任绍兴府正堂,调补常州府正堂顾:本为除奸逐祟,以救民生事。

照得光天化日,难容烟魁公行。

化日之中,岂容魑魉弄术。

是以律有明条,师巫犹将禁止,矧显为民害者那。

近者本府不得不能正己化民,竟有慈云观妖道邵华风,兴妖作祟,以害民生。

具虎狼之姿,恃妖人之术。

心如毒蝎,遇之者家败身亡。

胆若豺狼,逢之者难逃生命。

若不早为驱赊,势必尽遭毒害。

为此示仰因郡军民人等一体知悉:或有斩邪之术,或有除妖之法,或自己不能转引他人,或此地无有求之别郡,果然除去民害,本府不惜重赏,务期合力奉行,慎勿瞻前顾后。

特示。

右仰知悉。

下面写着年月日。

实贴某处。

和尚看罢哈哈一笑说:‘老爷这张告示,就是贴上,也未必准有人出首。’

知府说:‘我想也是,不如还是求圣僧给占算占算,邵华风在哪里。

求圣僧慈悲,将妖道拿获才好。’

和尚说:‘我倒知道邵华风现在万花山圣教堂。

我和尚不去,是我虎头蛇尾;我和尚要去,必要惹出一场魔难;这也是天数当然。’

正说着话,只见手下差人带着小悟禅进来了。

悟禅原本奉济公之命,同金毛海马孙得亮弟兄,韩龙、韩庆,在灵隐寺看庙,防妖道上灵隐寺暗害众憎。

果然妖道等去了,悟禅等把妖道群贼赶走,金毛海马孙得亮众人告辞,回归陆阳山。

悟禅在庙里多日,不见济公回去,也不知常州府慈云观的事完了没有,悟禅把庙中托付师弟悟真,他要来瞧济公。

一晃脑袋来到常州府门首,一同当差人等,差人这才带悟禅进来。

知府说:‘少师父来了。’

悟禅进来先给济公行礼,见过知府,济公说:‘悟禅,你来做什么?’

悟禅说:‘我不放心,来瞧师父,不知慈云观的事完了没有。’

知府说:‘别提了,现在邵华风还没拿着,圣僧说在万花山圣教堂,不好去拿,正在为难。’

悟禅说:‘那算什么,不用师父,我去万花山拿他。’

济公说:‘你别去,你要一去,就惹出大祸。’

悟禅不听,站起来就走。

济公一把手没揪住, 悟禅一晃脑袋,竟自够奔圣教堂,焉想到惹出一场大祸。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十九回-译文

话说济公禅师和追魂侍者邓连芳、金棍术士沈瑞,刚来到蟠桃林,只听对面有人大声喊道:“好疯癫的和尚,往哪里跑,我正要找你,就像在冰里取火,在沙里求油。”邓连芳抬头一看,见来者是一位和尚,样子像鬼怪一样,身高一丈,宽肩厚背。头上披散着头发,戴着金箍。脸色像鲷鱼一样绿,两道金色的眉毛,一双金色的眼睛瞪得很大,突出眼眶,耳朵上挂着红毛,满脸的红胡子,身穿绿袍,手持拂尘,背着戒刀。

长得凶神恶煞,形如鬼怪。邓连芳一看就愣住了。说:“和尚,你来这里干什么?”

那和尚说:“我要捉拿济颠和尚,报仇雪恨。”邓连芳说:“和尚不用你动手,我和他两个人会帮你抓住他。”和尚说:“你们未必能抓住他。”邓连芳说:“你不认识我,大概也不知道我的来历。”和尚哈哈一笑,说:“我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懂得过去未来,怎么会不认识你?你虽然没见过,你的来历瞒不过我。你原本是万花山圣教堂八魔的徒弟,你叫邓连芳。你不认识我,你回去见你师父,提一下蟠桃岭有一个绿袍和尚,他大概就会告诉你了。你们两个人要抓济颠,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能力?”邓连芳说:“我这里有法宝。”

绿袍和尚说:“好,你既然有法宝,先让你试试。如果你抓不住他,我再动手。”

邓连芳一听这和尚口气不小,不知道他是谁。沈瑞说:“济颠,你认得我吗?”济公说:“我怎么会不认得你,你是魔头。”沈瑞一听,勃然大怒,说:“好疯癫的和尚,你敢出言不逊,看我来取你的性命。”济公说:“你要取我和尚的性命,你有什么资格。”沈瑞立刻拿出六合珠,向济公打去,只见一道白光向和尚飞去,只听和尚喊道:“不好了,快救人。”话音未落,就听六合珠一声巨响,像山崩地裂一样,只见济公翻身倒地,人事不知。沈瑞哈哈一笑说:“邓大哥,你看到了吧,我打算怎么对付济颠和尚,原来他不过如此,被六合珠镇住了。我们把他抬回山上,用火烧死,给韩贤弟报仇。”邓连芳说:“绿袍和尚你也回去吧。我们两个人把他抬回山上,也算给你报了仇了。”绿袍和尚说:“好吧,便宜他,你们把他抬走吧。”

邓连芳这才扛起济颠和尚,和沈瑞两个人,乘着脚风,来到万花山圣教堂。来到大厅,正巧遇到卧云居士灵霄,天河钓望杨明远、桂林椎夫王九峰、六合童子悚海在一起谈话。邓连芳和沈瑞两个人来到客厅,六合童子悚海说:“你们两个哪里去?”邓连芳说:“实在不好意思,众位祖师爷,我们下山去抓了济颠和尚,来给韩贤弟报仇。”六合童子悚海说:“你们这两个家伙,真是丢人现眼,让济颠和尚这样戏弄,我们真是给万花山丢脸!”邓连芳说:“怎么丢脸?”六合童子说:“你看看,你扛的是济颠和尚吗?”一句话说破了,邓连芳、沈瑞再看,原来扛的是一块石头,这两个人气得眼睛都直了。六合童子悚海说:“你们两个人如果真的要找济颠和尚报仇,暂时先别忙。你们也抓不住他,我们正在商量怎么对付他。把我的六合珠拿来吧,不准你们胡闹。”沈瑞无奈,把六合珠交还给六合童子悚海。

众人正在说话的时候,忽然外面有人进来报告,说:“魔师爷,现在大门外来了一个穷和尚,堵着门口大骂,说让魔师爷赶紧把邵华风放出去,否则就要杀进圣教堂,杀得鸡犬不留。”众魔师一听,气得哇哇大叫,说:“好大胆的济颠,竟然敢找到我的圣教堂来,如此无礼。待我们去抓他。”话音刚落,众魔师立刻向外奔去。

书中交代:怎么回事呢?只因追魂侍者邓连芳扛着石头一走,罗汉爷施展幻术,早已经隐身在树后。绿袍和尚见邓连芳把济颠扛走了,哈哈大笑,自言自语说:“我原以为济颠和尚有三头六臂,多么厉害,原来名声在外,见面更胜一筹,不是什么出奇之人。今天便宜他,如果我要抓济颠,也不费吹灰之力。”

说着话,自己转身正要走,济公从树后转出来,哈哈一笑说:“小畜生,你也要抓我,你配吗!”绿袍和尚呵了一声,说:“好疯癫的和尚。”济公说:“好小畜生。”绿袍和尚一张嘴,喷出一口绿气。济公用手一指,念动“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这口绿气四散了。绿袍和尚一看,气得直冲脑门。济公说:“小畜生,你敢破我的法气,待我来拿你。”说着话,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珠子,形状像鸭蛋大小,名叫如意珠。这颗珠子威力无比,打出去不论什么妖精,都得现出原形。如果是凡夫俗子,三魂七魄都会被打散。立刻向济公打去,济公一伸手,念动六字真言,把这颗如意珠接在手心。绿袍和尚一看,大吃一惊。济公摘下僧帽,说:“好小畜生,你也不知道我是谁,让我给你看看。”立刻用手一摸脑袋,现出金光佛光灵光三光。绿袍和尚一看,吓得魂飞魄散。济公说:“好小畜生,你没有宝贝了,待我来拿你。”绿袍和尚吓得一阵怪风,竟然逃走了。

书中记载:他这一走,就逃到了五云山五云洞,邀请了五云老祖,挥舞起聚妖幡,摆出了群妖五云阵,与济公对抗。这些是后来的事情,暂时不必详细说明。济公也没有追赶绿袍和尚,罗汉爷这才赶往常州府。到了常州府衙门,差人进去禀报知府顾国章,顾国章赶紧吩咐有请,和尚进来后,知府亲自下台阶迎接,举手抱拳说:‘圣僧久违了,弟子一直在渴望您的到来,正想派人去寻找您,没想到圣僧今天亲自来了。’和尚问:‘老爷最近可好?’知府回答:‘托福。’和尚和知府一起进入书房坐下,有家人献上茶来,知府说:‘我这里也不知道邵华风现在藏身何处,一直在期待圣僧的到来。只因上级之前下文催促捉拿邵华风,我就急了。不知道这个贼人的下落,手下的快班都是普通人,也抓不到他。我现在打算出告示贴在四门,只要有人能抓到邵华风,必有重赏。’和尚说:‘什么告示?拿来我看看。’知府立刻拿出告示底稿,给济公看,上面写着:四品顶戴,前任绍兴府正堂,调补常州府正堂顾:本为除奸逐祟,以救民生事。照得光天化日,难容烟魁公行。化日之中,岂容魑魅魍魉弄术。是以律有明条,师巫犹将禁止,矧显为民害者那。近者本府不得不能正己化民,竟有慈云观妖道邵华风,兴妖作祟,以害民生。具虎狼之姿,恃妖人之术。心如毒蝎,遇之者家败身亡。胆若豺狼,逢之者难逃生命。若不早为驱除,势必尽遭毒害。为此示仰因郡军民人等一体知悉:或有斩邪之术,或有除妖之法,或自己不能转引他人,或此地无有求之别郡,果然除去民害,本府不惜重赏,务期合力奉行,慎勿瞻前顾后。特示。右仰知悉。’下面写着年月日,实际贴在某处。

和尚看完哈哈一笑说:‘老爷这张告示,即使贴出去,也未必有人敢出来举报。’知府说:‘我也这么想,不如还是请圣僧占卜一下,看看邵华风在哪里。求圣僧慈悲,将这个妖道捉拿归案。’和尚说:‘我倒是知道邵华风现在在万花山圣教堂。我不去,是怕虎头蛇尾;我去,又必定会惹出一场大麻烦;这也是天意。’正说着话,只见手下差人带着小悟禅进来了。悟禅原本是奉济公之命,和金毛海马孙得亮兄弟,韩龙、韩庆,在灵隐寺看庙,防止妖道在灵隐寺暗害僧侣。果然妖道等离开了,悟禅等人把妖道和贼人赶走,金毛海马孙得亮等人告辞,返回陆阳山。悟禅在庙里待了多日,不见济公回来,也不知道常州府慈云观的事情是否已经结束,悟禅把庙中事务托付给师弟悟真,他来瞧济公。一转眼来到常州府门前,和当差的在一起,差人这才带悟禅进来。知府说:‘少师父来了。’

悟禅进来先向济公行礼,见过知府后,济公问:‘悟禅,你来做什么?’悟禅说:‘我不放心,过来看看师父,不知道慈云观的事情结束了没有。’知府说:‘别提了,现在邵华风还没被抓到,圣僧说他在万花山圣教堂,不好去抓,正发愁呢。’悟禅说:‘那算什么,不用师父,我去万花山抓他。’济公说:‘你别去,你要去了,就会惹出大麻烦。’悟禅不听,站起来就往外走。济公一把没拉住,悟禅一转眼就跑向圣教堂,没想到会惹出一场大祸。不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十九回-注解

蟠桃岭:蟠桃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道教文化中,常被描绘为仙境之地,是神仙居住和蟠桃生长的地方。在这里,蟠桃岭可能被用作一个神秘和超凡脱俗的地点。

绿袍僧:绿袍僧可能指的是穿着绿色僧袍的和尚,这里的“绿袍”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这个和尚有着特殊的身份或能力。

斗法:斗法在古代文学中指的是法师或和尚之间通过施展法术或道术来比试法力的高低。

脱身计:脱身计指的是一种策略或计谋,用于从困境中逃脱。

邓连芳:邓连芳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有特殊技能或法力的角色。

济公禅师:济公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其幽默、机智和神奇的法术而闻名。

追魂侍者:追魂侍者可能是指一个负责追捕亡魂或执行特殊任务的随从。

金棍术士:金棍术士指的是擅长使用金棍作为武器的术士或法师。

沈瑞:沈瑞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有特殊技能或法力的角色。

六合珠:六合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道教文化中,是一种具有强大法力的宝物,可以用来施展强大的法术。

万花山圣教堂:万花山圣教堂是故事中邵华风藏身的地方,可能是一座教堂。

卧云居士灵霄:卧云居士灵霄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代表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天河钓望杨明远:天河钓望杨明远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代表着某种特殊的能力或地位。

桂林椎夫王九峰:桂林椎夫王九峰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代表着某种特殊的能力或地位。

六合童子悚海:六合童子悚海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代表着某种特殊的能力或地位。

如意珠:如意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道教文化中,是一种具有强大法力的宝物,可以满足持有者的愿望。

金光佛光灵光三光:金光佛光灵光三光可能是指济公禅师身上所展现出的神圣光辉,象征着其高深的法力和崇高的地位。

五云山五云洞:五云山五云洞是道教中的一个著名洞府,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相传是五云老祖修炼的地方。

五云老祖:五云老祖是道教中的一个神祇,据说是五云山五云洞的守护神。

聚妖幡:聚妖幡是道教中用来聚集妖魔鬼怪的法器,常用于驱邪捉妖。

群妖五云阵:群妖五云阵是一种道教法术,用于布置阵法以困住或驱赶妖魔鬼怪。

济公:济公是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和神通广大著称。

绿袍和尚:绿袍和尚是指穿着绿色僧袍的和尚,此处可能指某位与济公作对的和尚。

罗汉爷:罗汉爷是对罗汉的尊称,罗汉是佛教中的一种果位,代表已经超脱轮回的修行者。

常州府:常州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

顾国章:顾国章是常州府的知府,即地方行政长官。

圣僧:圣僧是对和尚的尊称,此处指济公。

告示:告示是古代官方用来公告事项的文书,通常张贴在公共场所。

邵华风:邵华风是故事中的反派角色,是一位妖道。

慈云观:慈云观是故事中邵华风活动的场所,可能是一座道观。

妖道:妖道是指修炼邪术的道士,通常在民间故事中是反派角色。

光天化日:光天化日指晴朗的白天,常用来比喻公开场合或光明正大的情况。

烟魁公行:烟魁公行可能指某种非法活动或邪教组织。

魑魉:魑魉是古代传说中的鬼怪,常用来指邪恶的势力。

师巫:师巫是指道士和巫师,古代民间信仰中的职业者。

显为民害者:显为民害者指明显对民众有害的人或事物。

慈云观妖道邵华风:慈云观妖道邵华风是故事中的反派角色,是一位在慈云观修炼妖术的道士。

金毛海马孙得亮:金毛海马孙得亮可能是故事中的角色,或者是济公的弟子。

韩龙、韩庆:韩龙、韩庆可能是故事中的角色,或者是济公的弟子。

灵隐寺:灵隐寺是位于杭州市的一座著名古刹,是济公故事中常出现的地点。

小悟禅:小悟禅是济公的弟子之一。

天数:天数是指天意,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命运由天意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十九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场景,其中济公的形象鲜明,其智慧与慈悲跃然纸上。

首先,‘他这一走,就逃到五云山五云洞,邀请五云老祖,晃动聚妖幡,怒摆群妖五云阵,跟济公作对’这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展现了妖道邵华风的狡猾与阴险,同时也为济公的出现做了铺垫。

‘这是后话,暂且不必细表’这句话,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预示着后续情节的展开,体现了古文叙事的节奏感。

接下来,‘济公也并不追赶绿袍和尚,罗汉爷这才够奔常州府来’这一句,通过对比济公与罗汉爷的行动,突出了济公的从容不迫和罗汉爷的急切。

‘到常州府衙门,差人进去回禀知府顾国章,顾国章赶紧吩咐有请,和尚进来,知府降阶相迎,举手抱拳说:“圣僧久违,弟子正在渴想,要派人士寻访请圣僧,不想圣僧今天来了。”’这一段,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现了知府对济公的尊敬和期待,同时也揭示了济公在当地的声望。

‘和尚说:“老爷一向可好?”知府说:“托福。”’这一句,通过简单的对话,展现了济公的平易近人和知府的谦逊。

‘和尚同知府进了书房落座,有家人献上茶来,知府说:“我这里也不知邵华风现在哪里窝藏,正在盼想圣僧,只因上宪前者来文书催捉邵华风,我就急了。’这一段,通过知府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当前局势的紧迫性。

‘和尚看罢哈哈一笑说:“老爷这张告示,就是贴上,也未必准有人出首。”’这一句,通过济公的幽默表达,点明了告示的无效性,同时也暗示了济公的洞察力。

‘和尚说:“我倒知道邵华风现在万花山圣教堂。’这一段,展现了济公对邵华风行踪的掌握,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悟禅进来先给济公行礼,见过知府,济公说:“悟禅,你来做什么?”悟禅说:“我不放心,来瞧师父,不知慈云观的事完了没有。”’这一段,通过悟禅的行动和对话,展现了他对济公的关心和对局势的担忧。

‘悟禅说:“那算什么,不用师父,我去万花山拿他。”济公说:“你别去,你要一去,就惹出大祸。”悟禅不听,站起来就走。’这一段,通过悟禅的冲动和济公的劝阻,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冲突和故事的悬念。

‘悟禅一晃脑袋,竟自够奔圣教堂,焉想到惹出一场大祸。’这一句,通过悟禅的行动,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体现了古文叙事的曲折与跌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十九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0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