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十七回-原文
遇王道济公施侧隐 治哑巴圣僧结善缘
话说王道元,早晨起来,说:“和尚、你跟我去领馒头领钱去。”
和尚说:“上哪领去?”
老道说:“在这北边有赵家庄,有一位赵好善,每逢初一十五,斋僧布道,一个人给一个大馒头,给一百钱,你也去领一份,好不好?”
和尚说:“好,这位赵善人因为什么斋僧布道呢?”
王道元说:“唉,别提了,赵好善有一个儿子,今年十二岁,先前念书说话,很聪明伶俐,忽然由上半年,也没疾也没病,就哑巴了,你说这事怪不怪?按说赵好善家最是善人,在这方是首户,真是济困扶危,有求必应,冬施棉衣,夏施药水,这样的善人不应该遭这样恶报。上天无眼,会叫他的孩子哑巴了。现在赵善人就为是积福作德,斋僧布道,只要他儿子好了。无奈本处名医都请遍了,就是治不好。”
和尚说:“既然如是,我跟你去。”
老道是好人,见和尚这寒苦,为是叫和尚领一个馒头好吃,又得一百钱,他焉知道罗汉爷的来历。
同和尚由庙中出来,扑奔赵家庄,来到赵宅门首,一看人家早放完了。
王道元知道就是来晚了,赶不上,门房也给他师徒留出三份来,他在这本处庙里多年了,这都认识王道元。
今天老道同和尚来到赵宅一打门,门房管家出来一看,说:“道爷,你来晚了,我们给你留下来了。”
王道元说:“费心费心,这里还有一位和尚,求管家大爷,多给拿一份罢。”
管家说:“可以。”
立刻由里面拿出四个馒头,四百钱来,递给和尚一个馒头,一百钱,递给老道三份,和尚说:“我也一个人,他也一个人,怎么给他三份,给我一份?”
管家说:“他庙里还有两个徒弟,故此给三份。”
和尚说:“我们庙里连我十个和尚,庙里还有两个徒弟,要给我十份罢。”
管家说:“那不行,你说庙里有十个和尚,谁人知道呢?王道爷他的庙离我们这里近,我们这里素日都知道他庙里有两个徒弟。
你的庙在哪里?”
和尚说:“我的庙远点。”
管家说:“你一个人净为来化缘么?”
和尚说:“我倒不是净为化缘,你门村里有人请我来治病,我来了我也没找着这个人。”
管家说:“你还会瞧病么?”
和尚会:“会。内外两科,大小方脉,都能瞧,专治哑巴。”
管家一听说:“这话当真么?”
和尚说:“当真。”
管家说:“你要真能治哑巴,我到里面回禀我们庄主去,我们公子爷是哑巴,你要能给治好了,我们庄主准得重谢你。”
和尚说:“你回禀去罢。”
管家立刻转身进去。
王道元说:“和尚,你当真会治哑巴么?”
和尚说:“没准,先蒙一顿饭吃再说。”
王道元一想:“这倒不错,昨天在我庙里蒙我一顿粥吃,今天又来蒙人家。”
正在思想之际,管家出来说:“我家庄主有请。”
和尚说:“道爷跟我进去。”
老道又不好不跟着,一同和尚往里走进了大门。
迎面是影壁,往西拐是四扇屏门,开着两扇,关着两扇,贴着四个斗方,上写“斋庄中正”四字。
一进屏门是南倒坐房五间,有二道垂户门,东西各有配房两间。
管家一打南倒坐厅房的帘子,僧道二人来到屋中,是两明两暗,迎面一张俏头案,头前一张八仙桌,两边有大师椅子。
屋中摆设,一概都是花梨紫檀楠木雕刻桌椅。
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条幅对联,工笔写意花卉翎毛。
桌上摆着都是商彝周鼎秦砖汉玉,上谱的占玩,家中颇有些大势派。
和尚同老道落了座,管家倒过茶来,工夫不大,只听外面有脚步声音。
管家说:“我家庄主出来了。”
说着话,只见帘板一起,由外面进来一位老者,有五十多岁,身穿蓝绸子长衫,白袜云鞋,长得慈眉善目,海下花白胡须,精神百倍,由外面进来一抱拳说:“大师父,道爷请坐。”
和尚说:“请坐请坐,尊驾就是赵善人么?”
赵老头说:“岂敢,岂敢,小老儿姓赵。我方才听见家人说,大师父会治哑巴。
我跟前有一个小犬,今年十二岁,自幼很聪明,忽然由二月间无缘无故就哑巴了,也不知是怎么一段缘故,大师父能给治好了,老汉必当重报。”
和尚说:“那容易,你把小孩叫来我瞧瞧。”
赵员外叫家人去把公子叫来,管家立刻进去,工夫不大,将小孩带进来。
和尚一看这个小孩,长得眉清目秀。
赵员外说:“你过去叫大师父瞧瞧。”
和尚把小孩拉过来说:“我瞧你长得倒很好,无缘无故你会哑巴了,我和尚越看越有气。”
说着话,照小孩就是一个嘴巴,打得小孩拨头就往外跑。
赵员外一看急了,本来就是这一个儿子,和尚倘若吓着,更不得了啦。
正要不答应和尚,焉想到这小孩跑在院中,一张嘴就哭了,说:“好和尚,我没招你,没惹你,你打我!”
赵员外一听,这可真怪,半年多说不出话来了,倒被和尚打好了。
老员外赶紧上前给和尚行礼,说:“圣僧真乃佛法无边,未领教宝刹在哪里?上下怎么称呼?”
和尚说:“员外要问,我乃灵隐寺济颠是也。”
赵员外一听说:“就是了,原来是济公长老,小老儿我实在不知。”
王道元在旁边一听,心中这才明白,说:“原来是圣僧,小道失敬了。”
赵员外这才把公子叫进来,叫他快给圣僧磕头。
小孩立刻进来给和尚行礼。
赵员外说:“儿呀,我且问你,因为什么你忽然会哑巴了?”
小孩说:“我由那一天到花园玩去,瞧见楼上有一个老头,两个姑娘,我都不认识。我说,你们哪来的?他们也不知怎么一指我,我就说不出话来了。”
赵员外说:“这是怎么一段情节?”
和尚说:“原本你这花园子楼上住着狐仙,他冲撞狐仙了。现在他虽然好了,还恐怕有反复。我和尚今天晚上,把狐仙请出来,劝他叫他走,省得他在你家里住着,婆子丫环不定哪时冲撞了,也是不好。”
赵员外说:“圣僧这样慈悲更好了。”
赶紧先吩咐家人,立刻擦抹桌案,少时摆设杯盘,把酒菜摆上。
老员外喜不自胜,立刻拿酒壶给和尚、老道斟酒,一同开怀畅饮。
吃完了早饭,赵员外陪着和尚、王道元谈话。
晚半天又预备上等高摆海味席,和尚说:“老员外,叫你家人预备一份香烛纸马,回头在后面花园子摆上桌案,我去请狐仙。”
老员外吩咐叫家人照样预备,仍然陪着同桌而食。
和尚大把抓菜,满脸抹油,吃完了晚饭,大有初鼓以后,和尚说:“东西预备齐了没有?”
家人说:“早预备齐了。”
和尚说:“道爷你也跟来。”
王道元点头答应。
赵员外叫家人掌上灯光,一同和尚来到后面花园子。
众人在旁边一站,和尚一瞧桌案香烛五供,都预备齐了,和尚过去把烛点着,香烧上,和尚口中念道:“我乃非别,灵隐寺济颠僧是也。”
和尚连说了三遍,说:“狐仙不到,等待何时?”
大众眼瞧着楼门一开,出来一位年迈的老者,须发皆白。
赵员外一看一愣,准知道这楼上并没有人住着,果然见楼上出来人了,真是奇怪。
就见这老丈冲着和尚一抱拳,说:“圣僧呼唤我有什么事?”
和尚说:“你既是修道的人,就应该找深山僻静之处,参修暗炼,何必在这尘世上居住?再说本家赵员外,他原本是个善人,你何必跟他等凡夫俗子作对,一般见识?”
老头说:“圣僧有所不知,只因他等这些婆子丫环,常常糟蹋我这地方。弟子并不是在他家搅闹,无非是借居。”
和尚说:“我知道,要依我,你还是归深山去修隐倒好。”
老头说:“既是圣僧吩咐,弟子必当遵命。”
和尚说:“就是罢。”
狐仙这才转身进去,和尚也同众人回归前面。
赵员外说:“圣僧这样慈悲,小老儿我实在感恩不尽。明天我送给圣僧几千银子,替我烧烧香罢。”
和尚说:“我不要银子,你把你的地给王道元两顷做香火地,他庙里太寒苦,你给他就算给我了。”
赵员外说:“圣僧既然吩咐,弟子遵命。”
王道元一听乐了,赶紧谢过和尚,没想到两碗粥换出两顷地来,老道千恩万谢。
次日和尚告辞,赵员外送出大门,王道元告辞回庙,和尚拱手作别,出了赵家庄正往前走,忽见对面来了一阵旋风,和尚激灵灵打一寒战,来者乃是追魂侍者邓连芳,正要找济公报仇。
狭路相逢,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十七回-译文
遇到王道济公行善,哑巴圣僧结善缘。
话说王道元,早上起来,对和尚说:‘和尚,你跟我去领馒头领钱去。’和尚问:‘上哪领去?’老道说:‘在这北边有赵家庄,有一位赵好善,每逢初一十五,斋僧布道,一个人给一个大馒头,给一百钱,你也去领一份,好不好?’和尚说:‘好,这位赵善人因为什么斋僧布道呢?’王道元说:‘唉,别提了,赵好善有一个儿子,今年十二岁,先前念书说话,很聪明伶俐,忽然由上半年,也没疾也没病,就哑巴了,你说这事怪不怪?按说赵好善家最是善人,在这方是首户,真是济困扶危,有求必应,冬施棉衣,夏施药水,这样的善人不应该遭这样恶报。上天无眼,会叫他的孩子哑巴了。现在赵善人就为是积福作德,斋僧布道,只要他儿子好了。无奈本处名医都请遍了,就是治不好。’和尚说:‘既然如是,我跟你去。’
老道是好人,见和尚这寒苦,为是叫和尚领一个馒头好吃,又得一百钱,他焉知道罗汉爷的来历。
和尚和老道从庙中出来,直奔赵家庄,来到赵宅门前,一看人家早放完了。王道元知道就是来晚了,赶不上,门房也给他师徒留出三份来,他在这本处庙里多年了,这都认识王道元。今天老道和和尚来到赵宅一敲门,门房管家出来一看,说:‘道爷,你来晚了,我们给你留下来了。’王道元说:‘费心费心,这里还有一位和尚,求管家大爷,多给拿一份罢。’管家说:‘可以。’
立刻从里面拿出四个馒头,四百钱来,递给和尚一个馒头,一百钱,递给老道三份,和尚说:‘我也一个人,他也一个人,怎么给他三份,给我一份?’
管家说:‘他庙里还有两个徒弟,故此给三份。’和尚说:‘我们庙里连我十个和尚,庙里还有两个徒弟,要给我十份罢。’管家说:‘那不行,你说庙里有十个和尚,谁人知道呢?王道爷他的庙离我们这里近,我们这里素日都知道他庙里有两个徒弟。你的庙在哪里?’和尚说:‘我的庙远点。’管家说:‘你一个人净为来化缘么?’和尚说:‘我倒不是净为化缘,你门村里有人请我来治病,我来了我也没找着这个人。’管家说:‘你还会瞧病么?’
和尚说:‘会。内外两科,大小方脉,都能瞧,专治哑巴。’管家一听说:‘这话当真么?’和尚说:‘当真。’管家说:‘你要真能治哑巴,我到里面回禀我们庄主去,我们公子爷是哑巴,你要能给治好了,我们庄主准得重谢你。’和尚说:‘你回禀去罢。’管家立刻转身进去。
王道元说:‘和尚,你当真会治哑巴么?’和尚说:‘没准,先蒙一顿饭吃再说。’王道元一想:‘这倒不错,昨天在我庙里蒙我一顿粥吃,今天又来蒙人家。’正在思想之际,管家出来说:‘我家庄主有请。’和尚说:‘道爷跟我进去。’
老道又不好不跟着,一同和尚往里走进了大门。迎面是影壁,往西拐是四扇屏门,开着两扇,关着两扇,贴着四个斗方,上写‘斋庄中正’四字。一进屏门是南倒坐房五间,有二道垂户门,东西各有配房两间。管家一打南倒坐厅房的帘子,僧道二人来到屋中,是两明两暗,迎面一张俏头案,头前一张八仙桌,两边有大师椅子。屋中摆设,一概都是花梨紫檀楠木雕刻桌椅。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条幅对联,工笔写意花卉翎毛,桌上摆着都是商彝周鼎秦砖汉玉,上谱的占玩,家中颇有些大势派。和尚和老道坐下,管家倒过茶来,不久,只听外面有脚步声音,管家说:‘我家庄主出来了。’
说着话,只见帘板一起,由外面进来一位老者,有五十多岁,身穿蓝绸子长衫,白袜云鞋,长得慈眉善目,海下花白胡须,精神百倍,由外面进来一抱拳说:‘大师父,道爷请坐。’和尚说:‘请坐请坐,尊驾就是赵善人么?’赵老头说:‘岂敢,岂敢,小老儿姓赵。我方才听见家人说,大师父会治哑巴。我跟前有一个小犬,今年十二岁,自幼很聪明,忽然由二月间无缘无故就哑巴了,也不知是怎么一段缘故,大师父能给治好了,老汉必当重报。’和尚说:‘那容易,你把小孩叫来我瞧瞧。’赵员外叫家人去把公子叫来,管家立刻进去,不久,将小孩带进来。
和尚一看这个小孩,长得眉清目秀。赵员外说:‘你过去叫大师父瞧瞧。’和尚把小孩拉过来说:‘我瞧你长得倒很好,无缘无故你会哑巴了,我和尚越看越有气。’说着话,照小孩就是一个嘴巴,打得小孩拨头就往外跑。赵员外一看急了,本来就是这一个儿子,和尚倘若吓着,更不得了啦。正要不答应和尚,焉想到这小孩跑在院中,一张嘴就哭了,说:‘好和尚,我没招你,没惹你,你打我!’
赵员外一听,这可真怪,半年多说不出话来了,倒被和尚打好了。
老员外赶紧上前给和尚行礼,说:‘圣僧真乃佛法无边,未领教宝刹在哪里?上下怎么称呼?’
和尚说:‘员外要问,我乃灵隐寺济颠是也。’
赵员外一听说:‘就是了,原来是济公长老,小老儿我实在不知。’
王道元在旁边一听,心中这才明白,说:‘原来是圣僧,小道失敬了。’
赵员外这才把公子叫进来,叫他快给圣僧磕头。
小孩立刻进来给和尚行礼。
赵员外说:‘儿呀,我且问你,因为什么你忽然会哑巴了?’
小孩说:‘我由那一天到花园玩去,瞧见楼上有一个老头,两个姑娘,我都不认识。我说,你们哪来的?他们也不知怎么一指我,我就说不出话来了。’
赵员外说:‘这是怎么一段情节?’
和尚说:‘原本你这花园子楼上住着狐仙,他冲撞狐仙了。现在他虽然好了,还恐怕有反复。我和尚今天晚上,把狐仙请出来,劝他叫他走,省得他在你家里住着,婆子丫环不定哪时冲撞了,也是不好。’
赵员外说:‘圣僧这样慈悲更好了。’赶紧先吩咐家人,立刻擦抹桌案,少时摆设杯盘,把酒菜摆上。
老员外喜不自胜,立刻拿酒壶给和尚、老道斟酒,一同开怀畅饮。
吃完了早饭,赵员外陪着和尚、王道元谈话。
晚半天又预备上等高摆海味席,和尚说:‘老员外,叫你家人预备一份香烛纸马,回头在后面花园子摆上桌案,我去请狐仙。’
老员外吩咐叫家人照样预备,仍然陪着同桌而食。
和尚大把抓菜,满脸抹油,吃完了晚饭,大有初鼓以后,和尚说:‘东西预备齐了没有?’
家人说:‘早预备齐了。’
和尚说:‘道爷你也跟来。’
王道元点头答应。
赵员外叫家人掌上灯光,一同和尚来到后面花园子。
众人在旁边一站,和尚一瞧桌案香烛五供,都预备齐了,和尚过去把烛点着,香烧上,和尚口中念道:‘我乃非别,灵隐寺济颠僧是也。’
和尚连说了三遍,说:‘狐仙不到,等待何时?’
大众眼瞧着楼门一开,出来一位年迈的老者,须发皆白。
赵员外一看一愣,准知道这楼上并没有人住着,果然见楼上出来人了,真是奇怪。
就见这老丈冲着和尚一抱拳,说:‘圣僧呼唤我有什么事?’
和尚说:‘你既是修道的人,就应该找深山僻静之处,参修暗炼,何必在这尘世上居住?再说本家赵员外,他原本是个善人,你何必跟他等凡夫俗子作对,一般见识?’
老头说:‘圣僧有所不知,只因他等这些婆子丫环,常常糟蹋我这地方。弟子并不是在他家搅闹,无非是借居。’
和尚说:‘我知道,要依我,你还是归深山去修隐倒好。’
老头说:‘既是圣僧吩咐,弟子必当遵命。’
和尚说:‘就是罢。’狐仙这才转身进去,和尚也同众人回归前面。
赵员外说:‘圣僧这样慈悲,小老儿我实在感恩不尽。明天我送给圣僧几千银子,替我烧烧香罢。’
和尚说:‘我不要银子,你把你的地给王道元两顷做香火地,他庙里太寒苦,你给他就算给我了。’
赵员外说:‘圣僧既然吩咐,弟子遵命。’
王道元一听乐了,赶紧谢过和尚,没想到两碗粥换出两顷地来,老道千恩万谢。
次日和尚告辞,赵员外送出大门,王道元告辞回庙,和尚拱手作别,出了赵家庄正往前走,忽见对面来了一阵旋风,和尚激灵灵打一寒战,来者乃是追魂侍者邓连芳,正要找济公报仇。
狭路相逢,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十七回-注解
王道元:指故事中的道士,可能是王道元的化名,具体身份和背景在文中未详细说明。
和尚:指故事中的僧人,可能是和尚的化名,具体身份和背景在文中未详细说明。
赵好善:赵好善是赵家庄的一位富有的善人,每逢初一十五斋僧布道,即施舍食物和金钱给僧人。
斋僧布道:指施舍食物和金钱给僧人,这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种慈善行为,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
哑巴:指不能说话的人,这里指小孩突然失声。
圣僧:对和尚的尊称,意指德高望重的和尚。
善缘:指好的缘分,文中提到和尚与赵好善的儿子之间可能结下了善缘。
济困扶危:指帮助贫困和危难中的人,这是赵好善的行为特点。
冬施棉衣,夏施药水:指在冬天施舍棉衣,夏天施舍药水,这是赵好善的慈善行为。
积福作德:指积累福德和做好事,这是赵好善希望通过斋僧布道来实现的。
名医:指有很高医术的医生,文中提到赵好善的儿子请遍了名医都治不好。
罗汉爷:指罗汉,佛教中的一种圣者,文中和尚自称罗汉爷,可能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斋庄中正:指赵家庄堂屋屏门上写的四个字,可能寓意着赵家的家风和理念。
商彝周鼎秦砖汉玉:指古代的青铜器、鼎、砖、玉器,这些都是古代的贵重物品,文中用来形容赵家的富有和品味。
员外:指古代有钱有势的地主或官僚,是一种尊称。
佛法无边:佛教用语,意指佛法的智慧深广无边,无法度量。
宝刹:佛教用语,指寺庙,是对寺庙的尊称。
济颠:济公是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和尚,以行为不拘一格、智慧过人而著称,济颠即指济公。
长老:佛教用语,指寺庙中德高望重的和尚。
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著名的佛教寺庙。
小道:自谦之词,指自己。
磕头:一种表示尊敬或悔过的礼节,即跪下并碰头。
狐仙: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灵,通常被认为是狐狸修炼成仙。
婆子丫环:古代家庭中的女仆,婆子指年长的女仆,丫环指年轻的女仆。
慈悲:佛教用语,指对众生的怜悯和慈爱。
杯盘:古代的酒杯和盘子,这里指酒菜。
高摆海味席:指丰盛的宴席,海味指海鲜等美食。
香烛纸马:指用于祭祀的香、蜡烛、纸钱和马匹(象征的牺牲品),用于祭拜神灵。
追魂侍者:指负责追捕亡魂的鬼差。
邓连芳:这里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追魂侍者可能是其职位或称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十七回-评注
赵员外一听,这可真怪,半年多说不出话来了,倒被和尚打好了。
此句通过赵员外的惊讶反应,展现了故事中突如其来的转变,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怪’字的使用,既表现出赵员外对儿子突然失语的不解,也暗示了和尚的神秘力量。
老员外赶紧上前给和尚行礼,说:‘圣僧真乃佛法无边,未领教宝刹在哪里?上下怎么称呼?’
老员外对和尚的尊敬和虔诚,体现了佛教在当时的地位。通过询问宝刹和称呼,也表现了老员外对佛教知识的了解和对和尚身份的尊重。
和尚说:‘员外要问,我乃灵隐寺济颠是也。’
和尚的回答简洁而直接,既揭示了自身身份,也凸显了济公的个性特点——不拘小节,直率豪放。
赵员外一听说:‘就是了,原来是济公长老,小老儿我实在不知。’
赵员外的话语流露出对济公的敬仰和对自身不知情的尴尬,同时也表现了济公在民间的影响力。
王道元在旁边一听,心中这才明白,说:‘原来是圣僧,小道失敬了。’
王道元的反应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尊重,同时也表明他对佛教和济公的认可。
赵员外这才把公子叫进来,叫他快给圣僧磕头。
这一举动体现了赵员外对和尚的尊重和佛教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时也暗示了佛教对世俗生活的渗透。
小孩立刻进来给和尚行礼。
小孩的行礼是对和尚的尊敬,也是对佛教的敬畏,体现了佛教在儿童心中的地位。
赵员外说:‘儿呀,我且问你,因为什么你忽然会哑巴了?’
赵员外的话语流露出对儿子健康的关心,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小孩说:‘我由那一天到花园玩去,瞧见楼上有一个老头,两个姑娘,我都不认识。我说,你们哪来的?他们也不知怎么一指我,我就说不出话来了。’
小孩的回忆为故事提供了背景,同时也揭示了故事的核心冲突——人与狐仙的冲突。
和尚说:‘原本你这花园子楼上住着狐仙,他冲撞狐仙了。现在他虽然好了,还恐怕有反复。我和尚今天晚上,把狐仙请出来,劝他叫他走,省得他在你家里住着,婆子丫环不定哪时冲撞了,也是不好。’
和尚的话语揭示了故事的核心问题,同时也表现了他的智慧和慈悲。
赵员外说:‘圣僧这样慈悲更好了。’赶紧先吩咐家人,立刻擦抹桌案,少时摆设杯盘,把酒菜摆上。
赵员外的反应体现了他的感激和热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佛教的尊重。
老员外喜不自胜,立刻拿酒壶给和尚、老道斟酒,一同开怀畅饮。
老员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豪爽和好客,同时也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吃完了早饭,赵员外陪着和尚、王道元谈话。
赵员外与和尚、王道元的谈话,既展现了他们对佛教和道教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
晚半天又预备上等高摆海味席,和尚说:‘老员外,叫你家人预备一份香烛纸马,回头在后面花园子摆上桌案,我去请狐仙。’
和尚的话语再次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慈悲,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老员外吩咐叫家人照样预备,仍然陪着同桌而食。
老员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尊重和热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和尚大把抓菜,满脸抹油,吃完了晚饭,大有初鼓以后,和尚说:‘东西预备齐了没有?’家人说:‘早预备齐了。’
和尚的行为和话语体现了他的豪放和直率,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幽默感。
和尚说:‘道爷你也跟来。’王道元点头答应。
和尚邀请王道元一同前往,体现了他的友好和尊重。
赵员外叫家人掌上灯光,一同和尚来到后面花园子。
赵员外与家人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对和尚的尊重和信任。
众人在旁边一站,和尚一瞧桌案香烛五供,都预备齐了,和尚过去把烛点着,香烧上,和尚口中念道:‘我乃非别,灵隐寺济颠僧是也。’和尚连说了三遍,说:‘狐仙不到,等待何时?’
和尚的念咒和祈求,体现了佛教的神秘和力量,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悬念。
大众眼瞧着楼门一开,出来一位年迈的老者,须发皆白。
狐仙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冲突。
就见这老丈冲着和尚一抱拳,说:‘圣僧呼唤我有什么事?’
狐仙的回应体现了他的礼貌和尊重,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和尚说:‘你既是修道的人,就应该找深山僻静之处,参修暗炼,何必在这尘世上居住?再说本家赵员外,他原本是个善人,你何必跟他等凡夫俗子作对,一般见识?’
和尚的话语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慈悲,同时也为狐仙的行为提供了批评。
老头说:‘圣僧有所不知,只因他等这些婆子丫环,常常糟蹋我这地方。弟子并不是在他家搅闹,无非是借居。’
狐仙的解释体现了他的无奈和委屈,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冲突。
和尚说:‘我知道,要依我,你还是归深山去修隐倒好。’
和尚的话语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慈悲,同时也为狐仙的归宿提供了建议。
老头说:‘既是圣僧吩咐,弟子必当遵命。’
狐仙的回应体现了他的尊重和顺从,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和尚说:‘就是罢。’狐仙这才转身进去,和尚也同众人回归前面。
和尚和狐仙的对话,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圆满的结局。
赵员外说:‘圣僧这样慈悲,小老儿我实在感恩不尽。明天我送给圣僧几千银子,替我烧烧香罢。’
赵员外的感激之情和对佛教的虔诚,体现了佛教在当时的地位。
和尚说:‘我不要银子,你把你的地给王道元两顷做香火地,他庙里太寒苦,你给他就算给我了。’
和尚的话语体现了他的慈悲和智慧,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赵员外说:‘圣僧既然吩咐,弟子遵命。’
赵员外的回应体现了他的尊重和顺从,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圆满的结局。
王道元一听乐了,赶紧谢过和尚,没想到两碗粥换出两顷地来,老道千恩万谢。
王道元的喜悦和感激,体现了佛教的神奇和影响力。
次日和尚告辞,赵员外送出大门,王道元告辞回庙,和尚拱手作别,出了赵家庄正往前走,忽见对面来了一阵旋风,和尚激灵灵打一寒战,来者乃是追魂侍者邓连芳,正要找济公报仇。
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悬念,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