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二十七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二十七回-原文

月明月朗施妖法 济公班头捉凶贼

话说黑毛蛋高顺,被二位英雄拿住,不能不说实话了。

这才说:“二位大太爷饶命,要问这座庙,叫藏珍寺。两个和尚,叫月明、月朗,我叫黑毛蛋高顺。这里还有一个赛云龙黄庆,一个小丧门谢广。我等是由慈云观逃在这庙里来的。”

华元志说:“大概金沙岭杀死镖丁,抢劫财物和罗声远两个侍妾杜彩秋、李丽娘,必是你们做的,冒补雷鸣、陈亮。你说实话,饶你不死。”

高顺说:“不错,是我们连和尚一共九个人去的,现在走了四个,因为和尚把两个侍妾霸下,现在夹壁墙搁着。金银他要多一半,故此分赃不匀,气走了四个人。一个叫恨地无环李猛,一个叫低着看塔陈清,还有红毛吼魏英,白脸狼贾虎。这是已往真情实话,二位大太爷要是绿林人,饶我这条命,我日后必有一分人心。”

华元志听明白,这才把高顺捆上,嘴堵上,搁在北上房屋里,将门带上,说:“武贤弟,随我到东院去捉拿那四个人。”

武定芳点头答应,这二位也是艺高人胆大,立刻各拉兵刃来到东跨院。

堵着北上房一声喊嚷,说:“好贼人,你等趁此出来,你家大太爷乃是堂堂英雄,你等施展这样诡计,焉能瞒的了你家二位大太爷?今天你等休想逃走!”

屋中两个和尚月明、月朗同黄庆、谢广正在吃酒,四个贼人一听,当时往外赶奔。

抬头一看,见院中站定两个人,一位穿蓝翠褂,一位穿白爱素,俊品人物,各擎着钢刀,威风凛凛。

月明、月朗一看,说:“好小辈,大胆,也敢来到洒家这庙中这样发威,你也不打听打听,洒家有多大能为。你两个人姓什么?

叫什么?”

华元志说:“贼人,你要问,大太爷姓华名叫华元志,人称叫燕于风飞腿华元志。”

武定芳也道了名姓。

二人方要往前赶奔,月明、月朗立刻一念咒,用手一指,说声“敕令”,当时用定神法将华元志、武定芳二人定住,不能动转。

月明说:“这两个人,岂不是飞蛾扑火,自来送死。来人,把他两个人捆上。”

赛云龙黄庆说:“当家的,何必捆他们,我过去手起刀落,把他二人杀了就完了。”

月明、月朗说:“也好。”

赛云龙黄庆,立刻伸手拉刀,方要往前赶奔,忽听四外人声呐喊说拿,四个贼人大吃一惊。

书中交代:怎么一段事呢?凡事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只因济公看见雷鸣、陈亮、秦元亮、马兆熊四个人囚车押解赶奔刑部,和尚一想,这件事焉能袖手旁观呢,自己一想要办这件事,非得如此这般,这等这样。

想罢,和尚往前走,忽见一人要跳河寻死,见此人有三十多岁,淡黄的脸膛,穿着月白裤褂、白袜青鞋,像买卖人的打扮。

刚要跳河,和尚过去一伸手,将这人揪住,和尚说:“朋友,你为什么要跳河?你跟我说说。”

这人叹了一声,说:“大师父,你管不了,我告诉你罢,我原本姓杨,名文彬,在钱塘关外开小器作,字号巧艺斋。

在莫丞相府应了点活,我在府里做活。莫丞相有一位公子名叫莫文魁,最好养蟋蟀。

他有一条蟋蟀原本是虫王,当初花五百银子买的,偏巧我一多手,把蟋蟀罐子碰倒了,把他那蟋蟀也跑了。

莫公子打了我四十军棍,叫我赔一千银子,不赔不行。大师父你想,我卖个家产尽绝,也没有一千银于,我莫若一死,也就算完了。”

和尚说:“这个事不要紧,你别死,你回小器作铺子等我,听我的信,我管保你没事,你想好不好?”

杨文彬说:“和尚,这话当真?”

和尚说:“不假。”

杨父彬说:“大师父,贵上下在哪庙里?”

和尚说:“我乃西湖灵隐寺济颠僧是也。”

杨文彬一听说:“原来是圣僧。”

赶紧跪倒叩头,知道济公名头高大,乃当世活佛,说:“圣僧长老,你救我罢,我家有老母妻子,旦有一线之路,我也不能寻死。”

和尚说:“你回头回铺子听信罢。”

杨文彬这才自己告辞。

和尚往前走,来到大街花一百钱,买了三个蟋蟀,装在僧帽里。

往头上一戴,够奔路北一座酒馆。

迈步进去,找了一张桌,要了酒菜,自斟自饮。

这雅座里正是莫公子在这里吃饭,外面有十几位蟋蟀把式,挑着蟋蟀罐子,打算吃完了饭,要上莫相府跟二公子秦桓去斗蟋蟀。

和尚喝着酒,蟋蟀在帽子里面一叫,旁边众把式说:“和尚,你还带着蟋蟀吗?”

和尚说:“是呀,你们上哪去?”

众人说:“我们吃完了饭,上莫相府跟莫公子去斗蟋蟀去。”

和尚说:“你们有多少蟋蟀?”

众人说:“有四十八条。”

和尚说:“你那蟋蟀是斗蟋蟀,我说那不算为奇,我这蟋蟀能斗鸡。”

大众说:“真的吗?”

和尚说:“我有三个虫王,一个叫金头大王,一个叫银头大王,一个叫镇山五彩大将军。”

众人一吵嚷,莫公于由里面出来,众把式说:“公子,你看这位和尚有三个蟋蟀虫王,说能斗鸡。”

莫公子说:“大师父这话当真?你斗斗我们瞧瞧,行不行?”

和尚说:“行。”

立刻把饭铺鸡笼里小花鸡拿出一只来,和尚用手一指,把帽子摘下来。

莫公子一看,果然这三条蟋蟀,都有一分重,一个真是出号的大虫。

和尚把蟋蟀搁在地下,一个小鸡于本都是饿急了的,瞧见蟋蟀过去就要吃。

那蟋蟀一蹦,跳在鸡脑袋上,咬的小鸡子直叫直跑。

和尚把蟋蟀拿起来说:“别把我的宝贝伤了。”

莫公子一看,说:“和尚,你卖给我罢,要多少银子我给多少银子。”

和尚说:“不卖,我这好容易由南省找来的,本地没有。

我不能卖这三个蟋蟀,还不定赢多少银子呢!”

莫公子说:“你卖给我两个,要不然卖给我一个。”

和尚说:“一个也不卖。”

莫公子说:“大师父你在哪庙里?”

和尚说:“我乃西湖灵隐寺济公。”

莫公子一听说:“这更不是外人了,你是秦相的替僧,圣僧总得卖给我。”

和尚还不卖。

莫公子又托出入来见和尚,一定要买。

和尚说:“莫公子要买,我跟你商量,钱塘关外巧艺斋小器作,有个杨文彬,他给你丢了一个蟋蟀,我作为赔你一个,他跟我有点牵连,这三个都给你,你再给我一千银子,少了可不卖。”

莫公子说:“那行。杨文彬我也不找他了,我就给圣僧一千银子。”

当时给了和尚一千银子的银票。

和尚拿着出了酒馆,来到钱塘关巧艺斋,见了杨文彬。

和尚说:“你的事已完了,莫公子也不能再找你,我给你五百银子,你好好的度日。”

杨文彬千恩万谢,给和尚叩头。

和尚告辞,出了巧艺斋,正碰见柴元禄、杜振英、雷思远、马安杰四位班头。

一见和尚,四个人上前行礼,和尚说:“四位头儿哪去?”

柴头说:“别提了,现在这位老爷到任未久,地面上连出了好几件盗案,昨天偷到京营殿帅府去,把夫人的凤冠霞佩偷去,还有一匣子家藏的珍珠细软,今天京营殿帅下来令,给六天限要破案,要办不着这案,连我门老爷的纱帽都戴不住。我们心里别提多急了。”

和尚说:“不要紧,我这里有五百银子,烦你到刑部去托托人情,现在那位雷鸣、陈亮爷,还有一位马兆熊,一位秦元亮,四个人打了官司,你给托托里外多照应,别叫他们受屈。我在这醉露居等着你们回来,我带你们去办案,管保伸手可得。”

柴元禄说:“行。”叫雷头马头陪着和尚喝酒,他同杜头赶奔刑部,一见门班皂班牢头禁卒花钱一托,有人带着二位班头,去见雷鸣、陈亮、秦元亮、马兆熊。

柴头说:“我奉济公之命,拿五百银子来上下里外都托了,你们四位只管放心,也不能受私刑上鞭床,要吃有吃的,都有人照应,官司必有出头之日。”

雷鸣、陈亮说:“劳二位驾,改日再谢,先给济公代问好。”

柴杜二人说:“是。”这才告辞出了刑部,来到醉露居。

一见济公,柴头说:“都托好了,也见了他们四位,师父你替我们辛苦辛苦罢。”

和尚这才要带领四位班头,前去拿贼,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二十七回-译文

月亮明亮,月光皎洁,他们施展妖法,济公班头捉拿凶恶的贼人。

话说黑毛蛋高顺,被这两位英雄抓住,不得不说实话了。这才说:‘二位大太爷,求你们饶命,关于这座庙,它叫做藏珍寺。庙里有两个和尚,名叫月明和月朗,我是黑毛蛋高顺。这里还有一个赛云龙黄庆,还有一个小丧门谢广。我们是从慈云观逃到这个庙里来的。’华元志说:‘大概金沙岭杀害镖丁,抢劫财物,以及罗声远的两个侍妾杜彩秋和李丽娘,一定是你们干的,假冒雷鸣和陈亮。你老实说,我可以饶你不死。’高顺说:‘是的,我们一共九个人去的,现在走了四个,因为和尚把两个侍妾霸占,现在被关在夹壁墙里。金银他要拿走大部分,所以分赃不均,气走了四个人。他们分别是恨地无环李猛,低着看塔陈清,还有红毛吼魏英,白脸狼贾虎。这是以前的真实情况,二位大太爷如果也是绿林中人,就饶我一命,我以后一定会报答你们的。’

华元志听明白了,这才把高顺绑起来,堵住嘴,放在北屋,关上门,说:‘武贤弟,跟我到东院去抓那四个人。’武定芳点头答应,这两个人也是艺高人胆大,立刻拿起兵器来到东跨院。在北屋大声喊叫,说:‘好贼人,趁此机会出来,我家大太爷是堂堂的英雄,你们施展这样的诡计,怎么能瞒过我们二位大太爷?今天你们休想逃走!’屋里的两个和尚月明和月朗,还有黄庆和谢广正在喝酒,四个贼人一听,立刻往外跑。

抬头一看,只见院子里站着两个人,一个穿蓝翠褂,一个穿白爱素,都是英俊的人物,各自拿着钢刀,威风凛凛。月明和月朗一看,说:‘好小辈,大胆,也敢来到我们这庙中这样嚣张,你们也不打听打听,我们有多大能为。你们两个人姓什么?叫什么?’华元志说:‘贼人,你要问,大太爷姓华名叫华元志,人称燕于风飞腿华元志。’武定芳也报了自己的名姓。他们正要往前赶,月明和月朗立刻念了一个咒语,用手一指,说声‘敕令’,立刻用定神法将华元志和武定芳定住,不能动弹。月明说:‘这两个人,岂不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来人,把他们两个人绑起来。’赛云龙黄庆说:‘当家的,何必绑他们,我过去一刀就杀了他们。’月明和月朗说:‘好吧。’赛云龙黄庆立刻拔刀,正要往前冲,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声喊‘抓人’,四个贼人吓了一跳。

书中交代: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事情要是不被人知道,除非是自己不做。只因济公看到雷鸣、陈亮、秦元亮、马兆熊四个人被囚车押解去刑部,和尚心想,这件事怎么能袖手旁观呢?自己一想要办这件事,非得这样那样,就这样那样。想好了,和尚往前走,忽然看到一个人要跳河自杀,这个人三十多岁,脸色淡黄,穿着月白的裤褂、白袜青鞋,像是商人的打扮。正要跳河,和尚伸手把他拉住,和尚说:‘朋友,你为什么要跳河?你告诉我吧。’这个人叹了口气,说:‘大师父,你管不了,我告诉你吧,我原本姓杨,名文彬,在钱塘关外开个小店铺,字号巧艺斋。在莫丞相府里承接了一些活计,我在府里干活。莫丞相有一个公子叫莫文魁,最喜欢养蟋蟀。他有一条蟋蟀原本是虫王,当初花了五百两银子买的,我无意中碰倒了蟋蟀罐子,把他的蟋蟀弄跑了。莫公子打了我四十军棍,让我赔一千两银子,不赔不行。大师父你想,我卖光家产也凑不够一千两银子,我与其这样,不如一死了之。’和尚说:‘这个事不要紧,你别死,你回你的小店铺等我,听我的消息,我保证你没事,你愿意吗?’杨文彬说:‘和尚,这话当真?’和尚说:‘当然。’杨文彬说:‘大师父,你住在哪个庙里?’和尚说:‘我乃西湖灵隐寺的济颠僧是也。’杨文彬一听说:‘原来是圣僧。’赶紧跪下来磕头,知道济公的名头很大,是当世的活佛,说:‘圣僧长老,你救救我吧,我家里有老母妻子,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也不愿意寻死。’和尚说:‘你回去店铺里等着吧。’杨文彬这才告辞。和尚往前走,来到大街上,花一百文钱买了三个蟋蟀,装在僧帽里。戴在头上,往路北的一家酒馆走去。

迈步进去,找了一张桌子,要了酒菜,自斟自饮。这雅座里正好是莫公子在这里吃饭,外面有十几个蟋蟀高手,挑着蟋蟀罐子,打算吃完饭,去莫相府和二公子秦桓斗蟋蟀。和尚喝酒时,蟋蟀在帽子里面叫,旁边的众高手说:‘和尚,你还带着蟋蟀吗?’和尚说:‘是啊,你们上哪去?’众人说:‘我们吃完饭,要去莫相府和莫公子斗蟋蟀。’和尚说:‘你们有多少蟋蟀?’众人说:‘有四十八条。’和尚说:‘你们那些蟋蟀是用来斗蟋蟀的,我说那不算稀奇,我这蟋蟀能斗鸡。’众人一议论,莫公子从里面出来,众高手说:‘公子,你看这位和尚有三个蟋蟀虫王,说能斗鸡。’莫公子说:‘大师父,这话当真?你斗斗我们看看,行不行?’和尚说:‘行。’立刻从饭铺的鸡笼里拿出一只小花鸡,和尚用手一指,把帽子摘下来。莫公子一看,果然这三条蟋蟀,都挺重,都是上等的蟋蟀。

和尚把蟋蟀放在地上,小鸡本就饿急了,看到蟋蟀过去就要吃。

那蟋蟀一蹦,跳到了鸡的头上,咬得小鸡直叫直跑。

和尚把蟋蟀拿起来说:‘别把我的宝贝弄伤了。’

莫公子一看,说:‘和尚,你把它卖给我吧,不管你要多少银子我都给。’

和尚说:‘不卖,我这蟋蟀是好不容易从南边找来的,本地没有,我不能卖,这三个蟋蟀说不定能赢多少银子呢!’

莫公子说:‘那你卖给我两个,或者卖我一个。’

和尚说:‘一个也不卖。’

莫公子问:‘大师父你在哪个庙里?’

和尚说:‘我是西湖灵隐寺的济公。’

莫公子一听,说:‘这更不是外人了,你是秦相的替僧,圣僧总得卖给我。’

和尚还是不卖。

莫公子又托人去见和尚,一定要买。

和尚说:‘莫公子要买,我跟你商量,钱塘关外巧艺斋小器作有个杨文彬,他给你丢了一个蟋蟀,我作为赔偿给你一个,我们有点关系,这三个都给你,你再给我一千银子,否则我不卖。’

莫公子说:‘那行。杨文彬我也不找了,我就给圣僧一千银子。’

当时莫公子给了和尚一千银子的银票。

和尚拿着银票出了酒馆,来到钱塘关巧艺斋,见到了杨文彬。

和尚说:‘你的事已经解决了,莫公子也不会再找你,我给你五百银子,让你好好生活。’

杨文彬千恩万谢,给和尚磕头。

和尚告辞,出了巧艺斋,正碰见柴元禄、杜振英、雷思远、马安杰四位班头。

一见和尚,四个人上前行礼,和尚问:‘四位头儿要去哪里?’

柴头说:‘别提了,现在这位新官上任不久,地面上接连出了几起盗案,昨天有人偷到了京营殿帅府,把夫人的凤冠霞帔偷走了,还有一匣子家藏的珍珠细软,今天京营殿帅下令,给六天时间要破案,破不了案,连我门老爷的官帽都戴不住。我们心里急得不得了。’

和尚说:‘不要紧,我这里有一千五百银子,麻烦你到刑部去托托关系,现在那位雷鸣、陈亮、马兆熊、秦元亮四个人打了官司,你给他们上下里外都照顾好,别让他们受委屈。我在醉露居等你们回来,我带你们去办案,保证能抓到贼。’

柴元禄说:‘行。’叫雷头马头陪着和尚喝酒,他自己和杜头赶去刑部,一见面班头们就花钱托关系,有人带着他们去见雷鸣、陈亮、秦元亮、马兆熊。

柴头说:‘我奉济公之命,拿五百银子来上下里外都托了,你们四位放心,也不会受私刑上鞭床,吃住都有人照应,官司一定会有结果。’

雷鸣、陈亮说:‘劳烦二位了,改日再谢,先替我们向济公问好。’

柴杜二人说:‘是。’这才告辞出了刑部,来到醉露居。

一见济公,柴头说:‘都托好了,也见了他们四位,师父你辛苦一下。’

和尚这才要带领四位班头,前去捉拿盗贼,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二十七回-注解

月明:指寺庙中的和尚,名字带有月亮的意象,可能寓意着光明、智慧。

月朗:与月明并列,同样是寺庙中的和尚,名字同样带有月亮的意象,可能寓意着光明、智慧。

施妖法:指施展魔法或法术,这里可能是指和尚使用了某种神秘的力量。

济公:济公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善良和法术高强著称。

班头: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负责管理地方治安。

捉凶贼:指捉拿凶恶的盗贼。

黑毛蛋高顺:故事中的角色,名字带有民间色彩,可能寓意着凶猛。

二位英雄:指华元志和武定芳,这里是对他们的尊称。

藏珍寺:故事中提到的寺庙名称,可能寓意着宝藏或珍贵之物。

慈云观:故事中提到的道观名称,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宗教场所。

罗声远:故事中的人物,可能是某位官员或名士。

杜彩秋、李丽娘:故事中的人物,可能是罗声远的侍妾。

雷鸣、陈亮:故事中的人物,可能是被黑毛蛋高顺等人冒充的角色。

绿林人:指在民间传说中的绿林好汉,即草莽英雄。

北上房屋:指朝北方向的房屋,这里可能是指监狱或囚室。

东院:指寺庙中的东边院落,这里可能是指武定芳和华元志的行动地点。

钢刀:古代兵器,这里指两位英雄的武器。

敕令: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这里可能是指和尚使用的某种咒语。

飞蛾扑火:比喻自取灭亡,这里用来形容月明、月朗对华元志和武定芳的态度。

圣僧:对和尚的尊称,意为神圣的僧人。

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济公是这里的一位著名和尚。

虫王:指蟋蟀中的王者,这里可能是指某只特别强大的蟋蟀。

虫王,一个叫金头大王,一个叫银头大王,一个叫镇山五彩大将军:描述了和尚带来的三只蟋蟀的名字,这些名字富有诗意,可能寓意着蟋蟀的强大和威猛。

蟋蟀:一种昆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蟋蟀(又称蛐蛐)常被用来作为斗虫,尤其在秋天的夜晚,人们喜欢捕捉蟋蟀进行斗虫活动,认为蟋蟀的鸣叫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和尚:指出家人,即佛教徒,这里指的是西湖灵隐寺的济公,济公是宋代著名的和尚,以幽默、机智和济世救人为本。

银子:古代货币单位,这里指的是银两,是古代中国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

南省:指古代中国的南方省份,这里可能是指浙江等地区。

秦相:指秦朝的宰相,这里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个官员,或者是虚构的人物。

替僧:指代替他人行事的僧人,这里可能是指济公和尚作为秦相的使者。

钱塘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是古代军事要地。

巧艺斋:可能是指一个制作工艺品或小器的店铺。

杨文彬:可能是指制作蟋蟀笼子或其他工艺品的匠人。

京营殿帅府:指古代京城的军事指挥机构。

凤冠霞佩:古代皇后的冠饰,象征着皇后的尊贵地位。

珍珠细软:指珍珠等贵重物品。

刑部:古代中国的司法机构,负责审理案件。

雷鸣、陈亮、马兆熊、秦元亮:可能是指刑部中的官员或涉案人员。

醉露居:可能是指一个酒馆或客栈的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二十七回-评注

那蟋蟀一蹦,跳在鸡脑袋上,咬的小鸡子直叫直跑。

此句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蟋蟀的活泼与鸡的惊慌,为故事营造了生动的场景。

和尚把蟋蟀拿起来说:“别把我的宝贝伤了。”

此句体现了和尚对蟋蟀的珍视,为后续情节中蟋蟀的价值做了铺垫。

莫公子一看,说:“和尚,你卖给我罢,要多少银子我给多少银子。”

莫公子的贪婪与和尚的坚守形成对比,凸显了人物性格。

和尚说:“不卖,我这好容易由南省找来的,本地没有。

和尚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蟋蟀的珍视,以及对本地资源的无奈。

我不能卖这三个蟋蟀,还不定赢多少银子呢!

和尚的坚决态度,表现了他对蟋蟀的重视,以及对金钱的淡泊。

莫公子说:“你卖给我两个,要不然卖给我一个。”

莫公子的纠缠,展现了人物的执著与纠缠,为故事增添了趣味。

和尚说:“一个也不卖。”

和尚的坚定,使得莫公子的企图落空,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莫公子说:“大师父你在哪庙里?”

莫公子的询问,为揭示和尚身份埋下伏笔。

和尚说:“我乃西湖灵隐寺济公。”

和尚的身份揭露,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莫公子一听说:“这更不是外人了,你是秦相的替僧,圣僧总得卖给我。”

莫公子的敬畏,使得和尚的地位更加崇高。

和尚还不卖。

和尚的坚持,使得故事更加曲折。

莫公子又托出入来见和尚,一定要买。

莫公子的执着,使得故事发展更加紧凑。

和尚说:“莫公子要买,我跟你商量,钱塘关外巧艺斋小器作,有个杨文彬,他给你丢了一个蟋蟀,我作为赔你一个,他跟我有点牵连,这三个都给你,你再给我一千银子,少了可不卖。”

和尚的提议,既解决了莫公子的需求,又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体现了智慧和圆滑。

莫公子说:“那行。杨文彬我也不找他了,我就给圣僧一千银子。”

莫公子的妥协,使得故事走向和解。

当时给了和尚一千银子的银票。

此句展现了交易的完成,为后续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和尚拿着出了酒馆,来到钱塘关巧艺斋,见了杨文彬。

和尚的行动,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和尚说:“你的事已完了,莫公子也不能再找你,我给你五百银子,你好好的度日。”

和尚的慷慨,使得故事充满了人情味。

杨文彬千恩万谢,给和尚叩头。

杨文彬的感激,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感情。

和尚告辞,出了巧艺斋,正碰见柴元禄、杜振英、雷思远、马安杰四位班头。

此句揭示了故事背景,为后续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一见和尚,四个人上前行礼,和尚说:“四位头儿哪去?”

和尚的威望,使得四位班头对他毕恭毕敬。

柴头说:“别提了,现在这位老爷到任未久,地面上连出了好几件盗案,昨天偷到京营殿帅府去,把夫人的凤冠霞佩偷去,还有一匣子家藏的珍珠细软,今天京营殿帅下来令,给六天限要破案,要办不着这案,连我门老爷的纱帽都戴不住。

柴头的话语,揭示了案件的严重性,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我们心里别提多急了。

柴头的焦急,使得故事更加紧张。

和尚说:“不要紧,我这里有五百银子,烦你到刑部去托托人情,现在那位雷鸣、陈亮爷,还有一位马兆熊,一位秦元亮,四个人打了官司,你给托托里外多照应,别叫他们受屈。

和尚的慷慨,使得故事充满了正义感。

我在这醉露居等着你们回来,我带你们去办案,管保伸手可得。

和尚的自信,为故事发展增添了悬念。

柴元禄说:“行。”叫雷头马头陪着和尚喝酒,他同杜头赶奔刑部,一见门班皂班牢头禁卒花钱一托,有人带着二位班头,去见雷鸣、陈亮、秦元亮、马兆熊。

此句展现了故事背景,为后续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柴头说:“我奉济公之命,拿五百银子来上下里外都托了,你们四位只管放心,也不能受私刑上鞭床,要吃有吃的,都有人照应,官司必有出头之日。

柴头的话语,使得四位班头对和尚更加信任。

雷鸣、陈亮说:“劳二位驾,改日再谢,先给济公代问好。”

雷鸣、陈亮的话语,展现了他们对和尚的尊敬。

柴杜二人说:“是。”这才告辞出了刑部,来到醉露居。

此句揭示了故事背景,为后续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一见济公,柴头说:“都托好了,也见了他们四位,师父你替我们辛苦辛苦罢。”

柴头的感激,使得故事充满了人情味。

和尚这才要带领四位班头,前去拿贼,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此句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二十七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0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