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四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四回-原文

认替僧荣归灵隐寺 醉禅师初入勾栏院

话说济公听家人回话,所有应用俱已全备,站起身来,同秦相李怀春一同往花园书房之内。

早见家人秦玉,端着一盆朱砂红糨子,里面放着一个刷子。

和尚伸手拿起来,说:“大人要什么样都行。”照秦桓头上一刷下去,立刻是粘着糨子的,都消肿归原。

和尚一连数下,秦桓立刻肿消病止。

和尚说:“这病可有反复,必须好好休息。我今给写下一纸药方,如要犯病,看我这药方便好。”

秦相知道这是和尚妙法,请济公到前厅。

李怀春说:“我可不能相陪。我要告辞,还有几家请我看病,我要走了。”

秦相派人送出相府。

那济公在书房合秦相一谈,甚是投机,二人高谈阔论,和尚对答如流,秦相甚为喜悦。

说:“和尚,我哪能如你跳出红尘,在古寺参修,也不问国家的兴亡,也不问非是之成败,奉经念佛,打座参禅,说是一段乐事。

我虽然在朝居官,终日伴君如伴虎,有一些不是,便有身家性命之虞。”

和尚说:“大人说哪里后来,大人官居宰相,位列三台,在佐理皇猷,参赞化育之才。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察吏安民。”

秦相说:“哎呀,和尚,你休要提那当朝一品,位列三台。

不提当朝一品犹可,一提起来,更觉心中发慌。

俗语云:官大有险,树大招风,权大生谤。

我自居官以来,兢兢翼翼,对于王事,诸凡谨慎,外面尚落了许多怨言。

哪里像你和尚如此清闲自在,无患无忧。

常言说得好: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我打算要认你和尚作为我的替身,不知你意下如何?”

和尚说:“大人既是愿意,我和尚求之不得。”

正在说话之间,外面家人进来报告:“大人,公子爷病又犯了,脑袋照旧大了。”

和尚说:“我也不用去,你叫他打开我那药方瞧,照那药方行事,他自好了。

若不依我那药方行,他的病是越来越重。”

家人赶忙回西院去告诉秦桓。

书中交代:秦桓他病好了后,便想起王兴夫妻。

问家人:“我的美人在哪里?”

秦玉说:“丢了。”

秦桓说:“好东西!你们敢把我美人放了,那可不行!”

方一着急,脑袋呼呼又长起来,吓得家人急向西院里回报相爷。

只才听得和尚一说,家人回来告诉秦桓。

秦玉道:“公子爷,方才和尚说的话,叫你照那药方行事,病自好了。”

秦桓说:“快把药方拿来我瞧瞧。”

家人连忙呈上去,秦桓打开一看,上面写的是:“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须心药医,心若正时身亦净,心生还是病生时。”

秦桓一看,心想:“哎呀,我这病都是自己找的,我抢掠人家的妇人,作恶多端,我由此要改行为善,我这病就可好了。”

想到这些,脑袋呼呼就小了。

家人连忙来至东院报告相爷:“公子爷的病,一念和尚的药方就好了。”

秦相说:“很好,汝等要好好服侍公子爷。”

家人答应去了。

只见东府家人进来说道:“夫人得了篆风疼的病,满床乱滚。”

秦相说:“知道了。圣憎,你可会治篆脑风?”

和尚说:“夫人必是错说了话啦。不然,不能得这样病症。

我去看看。”

秦相说:“夫人也未说什么呀。是了,昨夜是那里闹鬼,我做了一梦,见老太师回煞归来,劝我良言。

我醒来就要传谕大碑楼止工,把众和尚放回。

夫人说:这不过是心头想罢了,把我的善念打断,少时就闹起鬼来了。”

济公说:“我去照定夫人一抓就好。”

秦相同和尚到东院内宅上房,听见屋中咳声不止,和尚说:“夫人,不要着急。我来,管待立时就好。”

说完,口中念念有词,冲定房中一抓,立刻夫人里面好了。

和尚说:“大人,你看好不好?”

秦相连说着:“好,好。”

济公说:“我会神仙一把抓,一抓就好,抓出来还得捺出去。你看。”

照定那里一条卧着的癞犬一扔,只听汪汪叫了两声,一滚竟自死了。

秦相说:“好利害!错说一句话,就得篆脑风。

久后我在朝中居官,说话总要小心谨慎。”

秦相同和尚到书房内坐定,派人预备酒菜,就在此作通宵之乐。

天有三鼓,只听外面风起。

秦相说:“不好,又到昨日闹鬼的时候了。”

济公说:“大人不必担心,我去给大人捉鬼去。

我合鬼打在一处,千万不可管。”

和尚出去了,只听那外面和尚说:“好鬼好鬼,把我吃了,我去合你一死相拼。”

秦相在屋内一听,心中大为不安,候至天色大明,出去一看,只见那边和尚躺着不动,叫家人过去把和尚唤醒,到了里面坐下。

秦相说:“和尚,我这里给你换换衣服,送你荣归庙宇。”

叫家人去到外面,给和尚买僧衣鞋袜。

家人答应,去不多时,给拿了三身憎衣,都是上好之物,一身黄云缎的,一身白缎绣花的,一身蓝缎子的,三身连鞋袜,一百二十两。

秦相派书童侍候,和尚沐浴更衣。

济公头一回洗脸换上衣服,到了书房坐了。

秦相把和尚赢的银两给他兑好,派家人把自己所乘之马备好,打全班执事,送和尚荣归故庙便了。

和尚说:“大人,可恨我与大人缘浅,相见已晚,离别甚速。今日一分手,不知何年才能相见?”

秦相说:“和尚,你哪时愿来只管来。这也不是离着千山万水,我正要无事合你盘桓盘桓。”

济公说道:“和尚要常到大人这里来,大人,我那里有些门包。”

秦相吩咐把门工叫进来。

不多时十几个家人都来,站在书房以外,大人说:“济公是我本阁的替僧,哪时来,不问我有什么公事,不许阻他,须回我知道。”

那些家人连声答应:“是是,奴才等谨依命。”

济公道:“这几个人我和尚要赏他几个钱,大人意下如何?”

秦相知道和尚有赢到的几万银子,必是做个脸,想罢说:“和尚,你自己酌量。”

济公说:“众管家,每人我赏你们一百文。”

秦相说:“和尚,你多赏他们几两,我给你垫上。”

济公说:“不是,我赏他们每人一百文,今天给明天不给了。

我和尚来,这一百文,雇他们回话;我和尚不来,有一天算一大,每月每人加工钱三吊,大人你替我垫上罢。”

秦相说:“是了。”

和尚这才告别,秦相派二十家人护送:“传我的堂谕,所有各庵观寺院,必须跪接跪送,他乃是本阁的替僧,送他荣耀归庙。”

众家人答应,外面备马。

和尚告别秦相,出了相府上马。

家人打着引马,头前边牌锁棍旗锣伞扇,赶退闲人。

街市上看热闹的人就多了,都要来看秦丞相的替僧。

和尚骑马来至灵隐寺,呜钟擂鼓,聚集众僧。

济公先叫监寺的:“过来。我后面有银子,你给称五十两一封二十封,十两一封一百封。”

监寺的答应。

济公说:“众管家,当着我和尚,代我传传堂谕。”

管家说:“是,不知圣憎就传什么堂谕?”

济公说:“你们这庙中和尚听真,济公和尚乃是秦相爷的替僧,今天荣耀回寺。圣僧要同你们这些和尚借钱打酒,要有钱不借,登时送有司衙门治罪。”

家人照这传谕,众僧人一听,“这也不错。”

济公又说:“众管家来,再给我传堂谕,久后我和尚没钱,跟他们借钱,屋内没人,偷点什么,不许言语。如瞧见,不叫偷。如违,当时推出庙门立斩。”

管家一听也笑了,只可含糊答应。

众僧人一听,心想:“这庙里由他反了。”

虽心中不悦,敢怒而不敢言。

济公把银子赏二十家人,每人五十两,打执事的人每人十两。

一个个欢天喜地,竟自去了。

和尚把新衣裳脱下来,包在包裹之内,仍披上旧衲衣,拿住包袱,信步出了钱塘门。

见眼前一座当铺,和尚进了当铺,把包袱往柜上一捺。

掌柜的一瞧,一个穷和尚,穿着一身破坏,拿了些衣服,都是件件新,再瞧和尚直掀着帘子东瞧西看,仿佛是后头有人追他,他像害怕的样子。

当铺掌柜的说:“和尚,你这衣服从哪里拿来的?趁此说实话。”

济公说:“掌柜的,你看估多少给多少?不然,给包上,我上别处当去。”

旁边二柜过来说:“你别不开眼了,这位大师父,不是方才骑着马由门口过去,做了秦相的替僧。你不认得了?大师父当多少钱罢?”

济公说:“给我当一百五十吊钱吧。”

二柜说:“和尚要银子要票子?”

和尚说:“我要现钱,暂把当票存在柜上。”

掌柜的叫人把现钱搬在门口,和尚就嚷:“谁来扛钱?”

由那边过来一大汉说:“和尚,我给你扛。”

和尚说:“你心坏了,不叫你扛。”

和尚叫些穷人这个扛三吊,那个扛二吊,大众一分,还剩下五吊,和尚说:“叫那大汉扛着吧。”

大汉扛起来趁乱就跑,和尚不追。

众人说:“和尚,把钱扛到哪去?”

和尚说:“随便吧。”

众人各自散去。

和尚找胡同一蹲,那大汉扛了五吊钱跑了十七条胡同,和尚过去一把将大汉揪住。

不知后事究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四回-译文

济公听家人说一切所需都已准备妥当,便站起来和秦相李怀春一起走到花园的书房里。早已有家人秦玉拿着一盆朱砂红糨子,里面放着一个刷子。和尚伸手拿起刷子,说:‘大人需要什么都可以。’然后对着秦桓的头上刷了一下,立刻头上的肿块就消肿了。和尚连续刷了几下,秦桓的病立刻就好了。和尚说:‘这病容易复发,必须好好休息。我现在给你写下一张药方,如果再犯病,按照这个药方治疗就会好。’秦相知道这是和尚的妙法,就请济公到前厅。李怀春说:‘我不能陪你。我要告辞,还有几家请我看病,我要走了。’秦相派人送他出相府。济公和秦相在书房里交谈,非常投机,两人畅谈高论,和尚对答如流,秦相非常高兴。秦相说:‘和尚,我怎么能像你一样跳出红尘,在古寺修行,不问国家兴亡,也不问是非成败,只是念经念佛,打坐参禅,那是一段乐事。我虽然在朝为官,但整天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是,就有身家性命之忧。’和尚说:‘大人,你不必提那当朝一品,位列三台。不提当朝一品还好,一提起来,心里就发慌。俗话说:官大险多,树大招风,权大生谤。我自从做官以来,一直小心翼翼,对国家大事,都十分谨慎,外面还落下了不少怨言。哪里像你和尚这样清闲自在,无牵无挂。常言道: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秦相说:‘哎呀,和尚,你不用提那当朝一品,位列三台。不提当朝一品还好,一提起来,心里更慌。我打算认你和尚作为我的替身,不知你意下如何?’和尚说:‘大人既然愿意,我求之不得。’正在说话时,外面家人进来报告:‘大人,公子爷的病又犯了,脑袋又大了。’和尚说:‘我也不用去,让他看看我那药方,按照药方行事,自然会好。如果不按照我的药方,他的病会越来越重。’家人急忙回到西院告诉秦桓。

书中交代:秦桓病好后,想起了王兴夫妻。问家人:‘我的美人在哪里?’秦玉说:‘丢了。’秦桓说:‘好东西!你们敢把我美人放了,那可不行!’一着急,脑袋又呼呼地长起来,吓得家人急忙向西院报告相爷。刚听到和尚的话,家人回来告诉秦桓。

秦玉说:‘公子爷,刚才和尚说让你按照药方行事,病自然会好。’秦桓说:‘快把药方拿来我看看。’家人连忙呈上药方,秦桓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须心药医,心若正时身亦净,心生还是病生时。’秦桓一看,心想:‘哎呀,我这病都是自己找的,我抢掠别人的妻子,作恶多端,我由此要改行为善,我这病就可以好了。’想到这些,脑袋呼呼就小了。家人急忙来到东院报告相爷:‘公子爷的病,一念和尚的药方就好了。’秦相说:‘很好,你们要好好服侍公子爷。’家人答应去了。只见东府家人进来报告:‘夫人得了篆风疼的病,满床乱滚。’秦相说:‘知道了。圣僧,你会治篆脑风吗?’和尚说:‘夫人一定是说错了话。不然,怎么会得这样的病。我去看看。’秦相说:‘夫人也没说什么。对了,昨晚那里闹鬼,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老太师回煞归来,劝我良言。我醒来就要传谕大碑楼停工,把众和尚放回。夫人说:这不过是心头想罢了,把我的善念打断,少时就闹起鬼来了。’济公说:‘我去给夫人一抓就好。’秦相同和尚来到东院内宅上房,听见屋中咳嗽不止,和尚说:‘夫人,不要着急。我来,立刻就好。’说完,口中念念有词,冲着房中一抓,立刻夫人就好了。

和尚说:‘大人,你看怎么样?’秦相连连说:‘好,好。’济公说:‘我会神仙一把抓,一抓就好,抓出来还得按出去。你看。’然后对着那里一条卧着的癞狗一扔,只听汪汪叫了两声,一滚就死了。秦相说:‘好利害!错说一句话,就得篆脑风。以后我在朝中为官,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秦相同和尚在书房里坐下,派人准备酒菜,就在这里通宵欢乐。天快到三更时,只听外面风起。秦相说:‘不好,又到昨天闹鬼的时候了。’济公说:‘大人不必担心,我去给大人捉鬼去。我和鬼打在一起,千万不可管。’和尚出去了,只听外面和尚说:‘好鬼好鬼,把我吃了,我去和你拼个死活。’

秦相在屋内一听,心中非常不安,等到天亮,出去一看,只见那边和尚躺着不动,叫家人过去把和尚唤醒,到了里面坐下。秦相说:‘和尚,我这里给你换换衣服,送你荣归庙宇。’叫家人去外面,给和尚买僧衣鞋袜。家人答应,不多时,拿了三身僧衣,都是上好的,一身黄云缎的,一身白缎绣花的,一身蓝缎子的,三身连鞋袜,一共一百二十两。

秦相让自己的书童伺候他,和尚则洗澡换衣。济公第一次洗脸换上衣服后,便坐在书房里。秦相把和尚赢得的银子换好,派人把自己的马准备好,打发全班执事的人,送和尚荣耀地回到寺庙。

和尚说:“大人,真是遗憾我和您缘分浅薄,见面已经晚了,分别又这么快。今天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见?”秦相说:“和尚,你什么时候想来就随时来。这也不是隔着千山万水,我正好想没事的时候和你聊聊。”济公说:“和尚要常来大人这里,大人,我这里有一些小费。”秦相吩咐叫门工进来。

不多时,十几个家人都来了,站在书房外。大人说:“济公是我府上的替僧,他什么时候来,不用问我有什么公事,不允许阻拦他,必须告诉我。”那些家人连声答应:“是是,奴才们一定遵命。”

济公说:“这几个人我要赏他们几个钱,大人觉得怎么样?”秦相知道和尚赢了几万银子,肯定是想做个顺水人情,想了一下说:“和尚,你自己看着办。”济公说:“众管家,每人我赏你们一百文。”秦相说:“和尚,你多赏他们一些,我给你垫上。”济公说:“不是的,我赏他们每人一百文,今天给明天不给了。我和尚来,这一百文,是雇他们传话的;我和尚不来,有一天算一大,每月每人加工钱三吊,大人你替我垫上。”秦相说:“明白了。”和尚这才告别,秦相派二十个家人护送:“传我的命令,所有庵观寺院,都必须跪接跪送,他是我府上的替僧,送他荣耀归庙。”众家人答应,外面备马。

和尚告别秦相,出了相府上马。家人打着引马,前面有牌子、锁棍、旗锣伞扇,赶走闲人。街市上看热闹的人就多了,都要来看秦丞相的替僧。和尚骑马来到灵隐寺,敲钟击鼓,聚集众僧。济公先叫监寺的过来:‘过来。我后面有银子,你给称五十两一封,二十封,十两一封,一百封。’监寺的答应了。

济公说:‘众管家,当着我的面,帮我传达堂谕。’管家说:‘是,不知圣僧要传达什么堂谕?’济公说:‘你们庙里的和尚听好了,济公和尚是秦相爷的替僧,今天荣耀回寺。圣僧要向你们借钱买酒,有钱就借,不借就立刻送有司衙门治罪。’家人照这传达,众僧人一听,‘这也不错。’济公又说:‘众管家来,再给我传达堂谕,以后我和尚没钱,跟他们借钱,屋内没人,偷点什么,不许言语。如瞧见,不叫偷。如违,立刻推出庙门斩首。’管家一听也笑了,只能含糊答应。

众僧人一听,心想:‘这庙里由他反了。’虽然心中不悦,敢怒而不敢言。济公把银子赏给二十个家人,每人五十两,打执事的人每人十两。一个个欢天喜地,各自散去。和尚把新衣服脱下来,包在包裹里,又披上旧衲衣,拿着包裹,信步出了钱塘门。看到眼前有一座当铺,和尚进了当铺,把包裹放在柜台上。

当铺掌柜的一看,是个穷和尚,穿着破烂,拿了些衣服,都是新的,再看和尚直掀着帘子东瞧西看,仿佛后面有人追他,他像害怕的样子。当铺掌柜的说:‘和尚,你这衣服从哪里拿来的?趁此说实话。’济公说:‘掌柜的,你看估多少给多少?不然,给包上,我上别处当去。’旁边二柜过来说:‘你别不开眼了,这位大师父,不是刚才骑着马从门口过去,做了秦相的替僧。你不认得了?大师父当多少钱罢?’济公说:‘给我当一百五十吊钱吧。’

二柜说:‘和尚要银子还是要票子?’和尚说:‘我要现钱,暂把当票存在柜上。’掌柜的叫人把现钱搬到门口,和尚就喊:‘谁来扛钱?’那边过来一个大汉说:‘和尚,我给你扛。’和尚说:‘你心坏了,不叫你扛。’和尚叫一些穷人这个扛三吊,那个扛二吊,大家一分,还剩下五吊,和尚说:‘叫那大汉扛着吧。’大汉扛起钱就跑,和尚不追。众人说:‘和尚,把钱扛到哪去?’和尚说:‘随便吧。’众人各自散去。和尚找了个胡同蹲下,那大汉扛了五吊钱跑了十七条胡同,和尚过去一把将大汉揪住。不知后事究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四回-注解

灵隐寺: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佛教禅宗五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许多佛教徒修行和朝圣的地方。

勾栏院:勾栏院,古代戏曲演出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或剧院,是古代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砂红糨子:朱砂红糨子,一种用朱砂和糯米粉制成的糊状物,古代常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如消肿。

糨子:糨子,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糊状物,古代常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如消肿。

消肿归原:消肿归原,指病痛消除,恢复正常。

药方:药方,指医生根据病情开具的药物处方。

替身:替身,指代替他人承担某种风险或责任的人。

红尘:红尘,指世俗世界,比喻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

参修:参修,指修行、修炼。

皇猷:皇猷,指皇帝的治国方略。

化育:化育,指教化养育。

察吏安民:察吏安民,指监察官吏,安定民心。

权大生谤:权大生谤,指权力大的人容易引起别人的诽谤。

兢兢翼翼:兢兢翼翼,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王事:王事,指国家大事。

篆风疼:篆风疼,一种疾病名称,具体症状未在文中详细描述。

回煞:回煞,指鬼魂返回人世,古代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现象。

神仙一把抓:神仙一把抓,指和尚具有神奇的治疗能力。

癞犬:癞犬,指长有癞疮的狗,此处可能比喻为妖怪或恶鬼。

庙宇:庙宇,指供奉神佛的寺庙。

僧衣鞋袜:僧衣鞋袜,指僧侣所穿的衣服和鞋子。

黄云缎:黄云缎,一种高质量的丝绸布料,色泽为黄色。

白缎绣花:白缎绣花,指白色缎子上绣有花纹。

蓝缎子:蓝缎子,一种高质量的丝绸布料,色泽为蓝色。

秦相:秦相指的是秦国的宰相,这里可能是指某个朝代的宰相,宰相是古代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国家的政务。

和尚:和尚是佛教出家人的称呼,指修行者。

沐浴更衣:沐浴是指洗澡,更衣是指换上新的衣服,这里指和尚进行了净身和换装。

济公:济公是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

银两:银两是古代的货币单位,指银子。

门包:门包是指给门房或仆人的小费。

执事:执事是指担任具体事务的人,这里可能指负责执行任务的家仆。

缘浅:缘浅是指缘分浅薄,这里指和尚和秦相的缘分不深。

离着千山万水:千山万水是形容距离遥远,这里指两地相隔甚远。

盘桓:盘桓是指逗留、徘徊,这里指秦相希望和尚能常来。

门工:门工是指看门的人。

替僧:替僧是指代替别人出家的人,这里指济公代替秦相出家。

庵观寺院:庵观寺院是指佛教的修行场所。

有司:有司是指官府,这里指官吏。

当铺:当铺是指古代的典当行,人们可以将物品典当换取钱财。

现钱:现钱是指现金。

大汉:大汉是指身材魁梧的男子。

胡同:胡同是指旧时城市中的小巷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四回-评注

秦相派书童侍候,和尚沐浴更衣。

此句描绘了秦相对和尚的尊重与礼遇,通过书童侍候、沐浴更衣等细节,展现了秦相对和尚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和尚在秦相心中的特殊地位。

济公头一回洗脸换上衣服,到了书房坐了。

此句通过描写济公洗脸换衣、进入书房的动作,展现了济公的随性和不拘小节,同时也暗示了济公在秦相书房中的自在与舒适。

秦相把和尚赢的银两给他兑好,派家人把自己所乘之马备好,打全班执事,送和尚荣归故庙便了。

此句体现了秦相对和尚的慷慨与尊重,不仅兑好银两,还派家人备马,全班执事送行,足见秦相对和尚的重视。

和尚说:“大人,可恨我与大人缘浅,相见已晚,离别甚速。今日一分手,不知何年才能相见?”

此句表达了和尚对秦相的感激与不舍,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担忧与迷茫,体现了和尚的深情与率真。

秦相说:“和尚,你哪时愿来只管来。这也不是离着千山万水,我正要无事合你盘桓盘桓。”

此句体现了秦相对和尚的关心与期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与和尚常相见的愿望,展现了秦相的豪爽与大气。

济公说道:“和尚要常到大人这里来,大人,我那里有些门包。”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机智与幽默,通过提及门包,既表达了自己对秦相的感激,又暗示了与秦相的亲密关系。

秦相吩咐把门工叫进来。

此句体现了秦相对门工的信任与尊重,同时也展现了秦相的果断与权威。

那些家人连声答应:“是是,奴才等谨依命。”

此句体现了家人对秦相的敬畏与服从,同时也反映了秦相在家族中的威望。

济公道:“这几个人我和尚要赏他几个钱,大人意下如何?”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慷慨与仁爱,通过赏赐家人,既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秦相知道和尚有赢到的几万银子,必是做个脸,想罢说:“和尚,你自己酌量。”

此句体现了秦相的谦逊与信任,同时也展现了秦相对和尚的尊重。

济公说:“众管家,每人我赏你们一百文。”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慷慨与仁爱,通过赏赐管家,既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秦相说:“和尚,你多赏他们几两,我给你垫上。”

此句体现了秦相的慷慨与仁爱,同时也展现了秦相对和尚的关心与支持。

济公说:“不是,我赏他们每人一百文,今天给明天不给了。

我和尚来,这一百文,雇他们回话;我和尚不来,有一天算一大,每月每人加工钱三吊,大人你替我垫上罢。”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机智与幽默,通过赏赐管家,既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秦相说:“是了。”

此句体现了秦相的果断与权威,同时也展现了秦相对和尚的尊重。

和尚这才告别,秦相派二十家人护送:“传我的堂谕,所有各庵观寺院,必须跪接跪送,他乃是本阁的替僧,送他荣耀归庙。”

此句体现了秦相对和尚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也展现了秦相的权威与地位。

众家人答应,外面备马。

此句体现了家人对秦相的敬畏与服从,同时也反映了秦相在家族中的威望。

和尚告别秦相,出了相府上马。

此句体现了和尚的豪爽与大气,同时也展现了和尚的洒脱与不羁。

家人打着引马,头前边牌锁棍旗锣伞扇,赶退闲人。

此句体现了家人对和尚的尊重与保护,同时也展现了秦相府的威严与气势。

街市上看热闹的人就多了,都要来看秦丞相的替僧。

此句体现了和尚在街市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同时也展现了秦相府的显赫地位。

和尚骑马来至灵隐寺,呜钟擂鼓,聚集众僧。

此句体现了和尚在灵隐寺的威望与地位,同时也展现了灵隐寺的庄重与庄严。

济公先叫监寺的:“过来。我后面有银子,你给称五十两一封二十封,十两一封一百封。”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同时也展现了济公对银子的重视。

监寺的答应。

此句体现了监寺对济公的敬畏与服从,同时也反映了监寺在灵隐寺中的地位。

济公说:“众管家,当着我和尚,代我传传堂谕。”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权威与地位,同时也展现了济公对众管家的信任。

管家说:“是,不知圣憎就传什么堂谕?”

此句体现了管家对济公的敬畏与服从,同时也反映了管家对济公的尊重。

济公说:“你们这庙中和尚听真,济公和尚乃是秦相爷的替僧,今天荣耀回寺。圣僧要同你们这些和尚借钱打酒,要有钱不借,登时送有司衙门治罪。”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同时也展现了济公对灵隐寺众僧的关心与支持。

家人照这传谕,众僧人一听,“这也不错。”

此句体现了众僧人对济公的敬畏与服从,同时也反映了众僧人对济公的感激。

济公又说:“众管家来,再给我传堂谕,久后我和尚没钱,跟他们借钱,屋内没人,偷点什么,不许言语。如瞧见,不叫偷。如违,当时推出庙门立斩。”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幽默与机智,通过玩笑的方式,既表达了对众僧人的关心,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管家一听也笑了,只可含糊答应。

此句体现了管家对济公的敬畏与服从,同时也反映了管家对济公的尊重。

众僧人一听,心想:“这庙里由他反了。”虽心中不悦,敢怒而不敢言。

此句体现了众僧人对济公的敬畏与服从,同时也反映了众僧人对济公的无奈。

济公把银子赏二十家人,每人五十两,打执事的人每人十两。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慷慨与仁爱,通过赏赐家人,既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一个个欢天喜地,竟自去了。

此句体现了家人对济公的敬畏与服从,同时也反映了家人对济公的感激。

和尚把新衣裳脱下来,包在包裹之内,仍披上旧衲衣,拿住包袱,信步出了钱塘门。

此句体现了和尚的洒脱与不羁,同时也展现了和尚的豪爽与大气。

见眼前一座当铺,和尚进了当铺,把包袱往柜上一捺。

此句体现了和尚的机智与果断,通过当铺,既解决了自己的困境,又展现了和尚的豪爽与大气。

掌柜的一瞧,一个穷和尚,穿着一身破坏,拿了些衣服,都是件件新,再瞧和尚直掀着帘子东瞧西看,仿佛是后头有人追他,他像害怕的样子。

此句通过描写和尚的外貌与动作,展现了和尚的机智与果断,同时也反映了和尚的豪爽与大气。

当铺掌柜的说:“和尚,你这衣服从哪里拿来的?趁此说实话。”

此句体现了掌柜的机智与果断,通过询问,既揭露了和尚的真相,又展现了掌柜的豪爽与大气。

济公说:“掌柜的,你看估多少给多少?不然,给包上,我上别处当去。”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机智与果断,通过当铺,既解决了自己的困境,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旁边二柜过来说:“你别不开眼了,这位大师父,不是方才骑着马由门口过去,做了秦相的替僧。你不认得了?大师父当多少钱罢?”

此句体现了二柜的机智与果断,通过揭露和尚的身份,既解决了自己的困境,又展现了二柜的豪爽与大气。

济公说:“给我当一百五十吊钱吧。”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同时也展现了济公对银子的重视。

二柜说:“和尚要银子要票子?”

此句体现了二柜的机智与果断,通过询问,既揭露了和尚的真相,又展现了二柜的豪爽与大气。

和尚说:“我要现钱,暂把当票存在柜上。”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机智与果断,通过当铺,既解决了自己的困境,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掌柜的叫人把现钱搬在门口,和尚就嚷:“谁来扛钱?”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机智与果断,通过当铺,既解决了自己的困境,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由那边过来一大汉说:“和尚,我给你扛。”

此句体现了大汉的豪爽与大气,同时也展现了大汉的勇敢与果断。

和尚说:“你心坏了,不叫你扛。”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机智与果断,通过拒绝大汉,既保护了自己的安全,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和尚叫些穷人这个扛三吊,那个扛二吊,大众一分,还剩下五吊,和尚说:“叫那大汉扛着吧。”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机智与果断,通过分配钱财,既解决了自己的困境,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大汉扛起来趁乱就跑,和尚不追。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同时也展现了济公的洒脱与不羁。

众人说:“和尚,把钱扛到哪去?”

此句体现了众人对济公的关心与好奇,同时也反映了众人对济公的尊重。

和尚说:“随便吧。”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洒脱与不羁,同时也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众人各自散去。

此句体现了众人对济公的敬畏与服从,同时也反映了众人对济公的尊重。

和尚找胡同一蹲,那大汉扛了五吊钱跑了十七条胡同,和尚过去一把将大汉揪住。

此句体现了济公的机智与果断,通过追踪大汉,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又展现了济公的豪爽与大气。

不知后事究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此句为悬念设置,引发读者对后续情节的好奇与期待,同时也体现了小说的曲折与精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四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0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