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六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六回-原文

救难女送归清净庵 高国泰家贫投故旧

话说赵文会、苏北山、济公三人,在外间屋中坐定,见东里间帘子一起,出来一位女子,长得是姿容秀美,大约在十八九岁,头梳的盘龙譬,身穿的是素服。

苏北山一见,便知她是个良户人家之女。

一问女子的出身来历,那女子现出一种愁容,就把卖身葬父,后为好人拐卖,误入烟花巷的事,由头至尾细述了一遍,二位员外一听,心中甚为悲惨,便问道:“春香姑娘,你可能吟诗?”

尹春香说:“我粗通文理,略知一二。”

赵员外说:“你既能如此,可以做两首诗,如感怀绝句我看看。”

赵员外方才见那诗句,疑惑不是春香自己写的,故此要当面试试她的文理。

那尹春香并不加思索,提笔就写:教坊脂粉喜铅华,一片闲心对落花,旧曲听来犹有恨,故园归去却无家。

云环半缩临妆镜,两泪空流湿绎纱,安得江州白司马,樽前重与诉琵琶。

写完了,递与苏赵二人观看,连济公俱是赞美,可惜这样的高才,这样的人品,坠落在烟花院中,甚是可惨,甚是可叹。

正在叹息之间,又见尹春香又做了一首七律诗,上写的是:骨肉伤残事业荒,一身何忍入为娼,涕垂玉暑辞官舍,步蹴金莲入教坊。

对镜自怜倾国色,向人羞学倚门妆,春来雨露深如海,嫁得刘郎胜阮郎。

济公将诗看完,连声说好。

赵文会说:“来来,我作一首七绝。”

鸨母取过文房四宝,赵文会不加思索,提笔一挥而就,上写:误入勾栏喜气生,幸逢春香在院中,果然芳容似西子,卿须怜我我怜卿。

苏北山也是信口做了一首绝句诗,上写的是:红苞翠蔓冠时芳,天下风流尽春香,一月饱看三十日,花应笑我太轻狂。

济公说:“我也有一首诗。”便说道:“今天至此甚开怀。”

尹春香听说:“师父,你老人家修道的人,叫我作什么?”

济公说:“快快解开香罗带,赠与贫僧捆破鞋。”

众人听了,连声大笑。

和尚说:“二位员外可以作一件功德事。”

苏北山问:“尹春香,你愿意把婆家,还是怎么样?”

尹春香说:“但能有好善之人,救我出这火坑,我情愿出家作一小尼,我尹氏之门三代感恩不浅。”

苏员外问:“鸨儿,要多少身价?”

鸨儿说:“我花费了三百五十两之多,还不算她在我家来这两月日用吃穿。”

苏北山说:“好办。”

赵文会说:“苏兄这件事,你给我作吧。我花五百两,把她救出,送在城隍山上清贞老尼姑那清净庵中,叫她照应她也好。”

吩咐家人立刻取了五百两银交与鸨儿,叫家人雇轿,把春香送往尼庵。

春香一听,连忙给三位叩头,求三人亲自护送。

济公说:“很好,我三人先走,前头在那里等你。”

家人赵明等候跟轿。

济公三人出了勾栏院,一直奔城隍山而来。

和尚信口说道:“行善之人有善缘,作恶之人天不容,贫僧前来度愚蒙,只怕另人不惺松。”

罗汉正往前走,只听上面有人喊叫说:“济公,你老人家可来了!我连到灵隐寺去了三次,并未见着,今日你老人家可来了。”

说着,跑到面前双膝跪下,向上叩头。

济公一看,是一个六十以外年纪老者,头戴四楞巾,身披土色铜氅,腰间束丝绦,白袜云鞋,五官倒也纯正。

书中交代:来者这个人是怎么一段原故呢,只因城隍山有一位老尼姑,名叫清贞。

他娘家有一位侄女,名叫陆素贞,配夫高国泰,原籍余杭县城里南门内儒林街住家。

那个高国泰本来家中甚有钱,后来他只知道念书,不懂的营运,家中过的一贫如洗,只剩他夫妻二人。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足之地,口无隔宿之粮,柴无一把,米无一粒。

陆氏娘子可就说:“你我夫妻莫非待守坐毙不成?常言说的好:人挪活,树挪死。莫如你我投奔临安城,我有一姑母在城隍山出家,你我投奔到那里找个学馆,一则也可度日,二来官人也可用功,待至大比之年,官人再求取功名。不知官人意下如何?”

高国泰说:“你我二人也只是可,走吧!也没法可施。”

夫妻二人才变卖些破坏的家伙,零星的物件,凑成了盘费。

夫妻起身,那一日到了城隍山。

老尼姑一见,心中甚悦,特给他打扫三间房子,叫他夫妻这里居住,陆氏娘子帮助做些针线,高国泰在庙中发愤读书。

在此庙中,夫妻甚是平安。

过了有一个多月,这天合该有事,老尼姑有一个大徒弟,名叫慧性,看高国泰是玉堂人物,文质彬彬,满腹经纶,文雅秀士,品貌端方,两个人常时在一处高谈雄辩。

这位慧性乃是宦门之女,文理通达,高国泰也是对答如流,这一天屋中寂然无人,慧性就拈笔挥毫,做了一首七绝诗,呈与高国泰。

高国泰接在手中一看,上面写的是:身在白衣大士前,不求西度不求仙,但求一点杨枝水,洒在人间并蒂莲。

高国泰一看,颜色改变,说:“少师父不必如是,人生世上,男女只因片刻欢娱,坏一生名节,遗臭万年,被人耻笑,况且这乃是佛门善地,岂可污秽?”

慧性一听此言,便面红耳赤,竟自去了。

从此慧性再见高国泰自知羞耻,急忙奔避。

国泰也知多不便之处,便求老师父:“在山下找两间房子,我夫妻搬在山下居住,庙中多有不便。”

老尼没法,就在山下给找了三间屋子,单门独院,是周半城周员外的房子。

周员外问老尼:“什么人住?”

老尼说:“是我一个亲戚,由余杭县来,在庙中居住,是我内侄女,就是他夫妻两人。我这内侄婿姓高,名叫国泰。他是念书的人,他因住在庙中多有不便,故此要找房住。”

周半城说:“明天你把高国泰带来我看肴。”

老尼次日把国泰带去见房东。

周员外一看高国泰举止端方,文文雅雅,欲有心周他,初次相见,又恐高国泰不受,自己又觉卤莽,暗中吩咐家人,“高国泰房钱如有拖欠,不许催讨。”这是周员外一分恻隐之心。

果是他夫妻搬下山来,国泰以卖卜为生,得一百吃一百,得二百吃二百,夫妻度日,甚为窘困,不知不觉,已是半年六个月的房钱,尚未交过。

这日,合该有事,收房租的家人告假,就托伙计代收房租。

伙计不知细情,把房租折子一查。只有高国泰欠房租六个月。

他就想:“高国泰项长三头,肩生六臂,头顶着脚,踏着人家的产业,不给房租,我去找他去!”

那家人到国泰门首叫门,里面陆氏问道:“什么人叫门?”

那家人说:“是周宅来取房租的。”

陆氏说:“我家先生不在家,回来告诉他罢。”

家人说:“人不在家,钱也不在家么?六个月都不在家吗?住人家的房子,你们头顶着,脚踏着,不给钱,挨便挨过去就算完了。”

陆氏说:“待我家先生回来,给送钱去罢。”

家人说:“不用送,我们在口外头修理房屋,把街门借与我们使罢。”

家人就把街门扛走了,至晚,高国泰回来,一见街门没有,便问陆氏。

陆氏说:“房东来索房租,家人扛了去。”

国泰一听,气冲牛斗:“好个大胆周半城!竟敢欺辱斯文?我要往钱塘县把他去告状!”

陆氏说:“官人,我们没钱,就是没理。六个月的房租都未把还,要告人家,岂不于理不合?”

夫妻二人正在商议,就见老尼姑清贞来了,见他夫妻正在焦烦。

老尼一问,陆氏便把取房租扛门之故,说了一遍。

老尼说:“先生不要在外面住了,仍是回我庙内去罢。在外面找钱甚难,先生指着算卦,如今天一天卖了三件假,三天卖不了一件真。先生口太直,不必在外面了。”

就叫陆氏收拾收拾,老尼代交房子,同他夫妻仍回城隍山。

哪想到他夫妻到庙住两天,那天一早,国泰不言而去,临走给陆氏三张字柬。

陆氏一看,吓得魂飞魄散!不知因何原故?且看下回再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六回-译文

救助女子送回清净庵,高国泰家贫投奔故旧。

话说赵文会、苏北山、济公三人,坐在外屋,看到东屋帘子掀开,走出一位女子,长得美丽动人,大约十八九岁,头发梳成盘龙髻,身穿素色衣服。苏北山一见,便知道她出身于好人家。一问她的出身和经历,那女子露出愁容,就把卖身葬父、后来被好人拐卖、误入烟花巷的事情,从头到尾详细地说了一遍。两位员外一听,心中非常悲惨,便问:‘春香姑娘,你会吟诗吗?’尹春香说:‘我粗通文理,略知一二。’赵员外说:‘既然如此,你做两首诗给我看看。’赵员外刚看到她写的诗句,疑惑不是春香自己写的,所以想亲自测试她的文理。

尹春香略加思索,提笔就写下了:
教坊脂粉喜铅华,一片闲心对落花,旧曲听来犹有恨,故园归去却无家。
云环半缩临妆镜,两泪空流湿绡纱,安得江州白司马,樽前重与诉琵琶。
写完之后,递给苏赵二人观看,连济公都称赞不已。可惜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人品,却沦落在烟花院中,非常悲惨,非常可叹。

正在叹息之间,尹春香又做了一首七律诗,上写的是:
骨肉伤残事业荒,一身何忍入为娼,涕垂玉暑辞官舍,步蹴金莲入教坊,对镜自怜倾国色,向人羞学倚门妆,春来雨露深如海,嫁得刘郎胜阮郎。
济公看完诗,连声说好。赵文会说:‘来来,我作一首七绝。’赵文会不加思索,提笔一挥而就,上写:
误入勾栏喜气生,幸逢春香在院中,果然芳容似西子,卿须怜我我怜卿。
苏北山也是信口做了一首绝句诗,上写的是:
红苞翠蔓冠时芳,天下风流尽春香,一月饱看三十日,花应笑我太轻狂。
济公说:‘我也有一首诗。’便说道:‘今天至此甚开怀。’尹春香听说:‘师父,你老人家修道的人,叫我作什么?’济公说:‘快快解开香罗带,赠与贫僧捆破鞋。’众人听了,连声大笑。

和尚说:‘二位员外可以作一件功德事。’苏北山问:‘尹春香,你愿意把婆家,还是怎么样?’尹春香说:‘但能有好善之人,救我出这火坑,我情愿出家作一小尼,我尹氏之门三代感恩不浅。’苏员外问:‘鸨儿,要多少身价?’鸨儿说:‘我花费了三百五十两之多,还不算她在我家来这两月日用吃穿。’苏北山说:‘好办。’

赵文会说:‘苏兄这件事,你给我作吧。我花五百两,把她救出,送在城隍山上清贞老尼姑那清净庵中,叫她照应她也好。’吩咐家人立刻取了五百两银交与鸨儿,叫家人雇轿,把春香送往尼庵。春香一听,连忙给三位叩头,求三人亲自护送。济公说:‘很好,我三人先走,前头在那里等你。’家人赵明等候跟轿。济公三人出了勾栏院,一直奔城隍山而来。和尚信口说道:‘行善之人有善缘,作恶之人天不容,贫僧前来度愚蒙,只怕另人不惺松。’

罗汉正往前走,只听上面有人喊叫说:‘济公,你老人家可来了!我连到灵隐寺去了三次,并未见着,今日你老人家可来了。’说着,跑到面前双膝跪下,向上叩头。济公一看,是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头戴四棱巾,身披土色铜氅,腰间束丝绦,白袜云鞋,五官端正。

书中交代:来者这个人是怎么一段原故呢?只因城隍山有一位老尼姑,名叫清贞。她娘家有一位侄女,名叫陆素贞,嫁给了高国泰,原籍余杭县城里南门内儒林街住家。那个高国泰本来家中很有钱,后来他只知道读书,不懂经营,家中过得一贫如洗,只剩他和妻子两人。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足之地,口无隔夜之粮,柴无一把,米无一粒。陆氏娘子就说:‘你我夫妻莫非要坐以待毙不成?常言道得好:
人挪活,树挪死。不如你我投奔临安城,我有一位姑母在城隍山出家,你我投奔到那里找个学馆,一则也可度日,二来官人也可用功,待至大比之年,官人再求取功名。不知官人意下如何?’高国泰说:‘你我二人也只是这样,走吧!也没法可施。’夫妻二人这才变卖一些破旧的家具,零星的物件,凑成了盘费。夫妻起身,那一天到了城隍山。老尼姑一见,心中非常高兴,特为他打扫三间房子,让他们夫妻在这里居住,陆氏娘子帮助做些针线,高国泰在庙中发愤读书。在这里,夫妻二人生活得很平安。过了有一个多月,这天合该有事,老尼姑有一个大徒弟,名叫慧性,看高国泰是玉堂人物,文质彬彬,满腹经纶,文雅秀士,品貌端正,两个人常时在一处高谈雄辩。

这位慧性是官门之女,文理通达,高国泰也是对答如流,这一天屋中寂然无人,慧性就拈笔挥毫,做了一首七绝诗,呈与高国泰。高国泰接在手中一看,上面写的是:
身在白衣大士前,不求西度不求仙,但求一点杨枝水,洒在人间并蒂莲。

高国泰一看,脸色都变了,说:‘少师父不必这样,人活在世上,男女之间只是因为一时的快乐,却会毁了一生的名誉,留下千古臭名,被人耻笑。何况这里是佛门清净之地,怎么可以弄脏呢?’慧性一听这话,脸都红了,竟然自己走了。从那以后,慧性再见高国泰,就感到羞耻,急忙躲避。国泰也知道自己这样做有很多不便,就向老师父请求:‘在山下找两间房子,我和妻子搬到山下住,庙里有很多不便。’老尼没有办法,就在山下找到了三间房子,有独立的门和院子,是周半城周员外的房子。

周员外问老尼:‘谁要住这里?’老尼说:‘是我一个亲戚,从余杭县来,在庙里住,是我内侄女,也就是他夫妻俩。我内侄婿姓高,名叫国泰。他是个读书人,因为住在庙里有很多不便,所以想要找房子住。’周半城说:‘明天你把高国泰带来我看看。’老尼第二天就带着国泰去见房东。周员外一看高国泰举止得体,文质彬彬,想要帮助他,但初次见面又怕高国泰不接受,自己又觉得太冒失,就暗中吩咐家人:‘如果高国泰拖欠房租,不要催讨。’这是周员外的一番同情之心。

结果他们夫妻俩搬到了山下,国泰靠算命为生,收入多少就花多少,夫妻俩生活非常困难,不知不觉中,已经半年没有交房租了。这天,碰巧收房租的家人请假,就托付给同事代收房租。同事不知道详细情况,查了一下房租记录,发现只有高国泰欠了六个月的房租。他就想:‘高国泰身体高大,肩膀宽阔,头顶着脚,住在别人的房子里却不给房租,我去找他!’那家人到国泰家门口敲门,里面陆氏问道:‘什么人敲门?’那家人说:‘是周宅来收房租的。’陆氏说:‘我先生不在家,回来告诉他吧。’家人说:‘人不在家,钱也不在家吗?六个月都不在家吗?住在别人的房子里,你们头顶着,脚踏着,不给钱,就这样算了?’陆氏说:‘等我家先生回来,我给他送去。’家人说:‘不用送,我们在外面修房子,把大门借给我们用。’家人就把大门扛走了。

等到晚上,高国泰回来,一见大门没了,就问陆氏。陆氏说:‘房东来收房租,家人把门扛走了。’国泰一听,气得像牛一样吼叫:‘好一个大胆的周半城!竟然敢欺辱斯文人?我要去钱塘县告他!’陆氏说:‘官人,我们没钱,就是没理。六个月的房租都还没还,要去告人家,这不是理亏吗?’夫妻俩正在商量,就见老尼姑清贞来了,看到他们夫妻俩正焦急。老尼一问,陆氏就把收房租扛门的事情说了一遍。老尼说:‘先生不要在外面住了,还是回我庙里去吧。在外面找钱很难,先生靠着算命,现在一天只能卖三件假的东西,三天卖不了一件真的。先生说话太直,不必在外面了。’就叫陆氏收拾一下,老尼代为交房租,和夫妻俩一起回到城隍山。

没想到他们夫妻俩在庙里住了两天,那天早上,国泰没有说话就走了,临走给陆氏留下三张字条。陆氏一看,吓得魂飞魄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六回-注解

清净庵:清净庵是一种佛教修行之地,指远离尘嚣、清静无染的修行场所。在这里,女子尹春香将被送往出家修行。

高国泰:高国泰是陆素贞的丈夫,原本家境富裕,但因不懂得经营,导致家道中落。

春香:春香是故事中的女子,被拐卖至烟花巷,后来被赵文会等人所救。

素服:素服指简朴的服装,通常用于表示哀悼或清贫。

教坊:教坊是古代官府设立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表演机构。

脂粉:脂粉指化妆品,这里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

铅华:铅华是一种化妆品,这里指女子的妆容。

闲心:闲心指平静、无忧无虑的心态。

烟花巷:烟花巷是古代城市中供妓女居住和卖笑的地方。

员外:员外是古代对富商或地方豪绅的尊称。

文理:文理指文学和理学的知识。

七律诗:七律诗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要求平仄对仗。

七绝:七绝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要求平仄对仗。

勾栏:勾栏是古代戏曲演出场所的名称。

鸨母:鸨母是古代对妓院老板娘的称呼。

身价:身价指人的价值,这里指女子尹春香被赎身的费用。

城隍山:指城隍庙所在的山,这里可能是指寺庙所在的地方。

清贞:清贞是清净庵中老尼姑的名字。

陆素贞:陆素贞是高国泰的妻子,后来与丈夫一起投奔清净庵。

杨枝水:杨枝水是佛教中的一种象征,指清净的水。

并蒂莲:并蒂莲是指两朵莲花并生在同一根莲藕上,象征着夫妻和睦、恩爱长久。

少师父:指年轻的师父,通常是对年轻僧侣或道士的尊称。

人生世上:指人活在世界上,强调人生的无常和世事多变。

男女:指男性和女性,这里可能指男女之间的感情关系。

片刻欢娱:指短暂的快乐或欢乐,强调时间的短暂。

名节:指个人的名誉和品德,古代社会非常重视。

遗臭万年:指死后留下恶名,永远被人记住,形容极大的耻辱。

被人耻笑:指被人嘲笑或看不起,指名誉受损。

佛门善地:指佛教寺庙,这里强调寺庙的清净和神圣。

污秽:指不洁或不道德,这里指玷污寺庙的清净。

慧性:指聪明有悟性的性格或人,这里可能指寺庙中的僧侣。

面红耳赤:形容因害羞或激动而脸色发红。

奔避:指逃跑或躲避。

不便之处:指不方便的地方或情况。

老师父:指年长的师父,通常是对年长僧侣或道士的尊称。

周半城周员外:指周姓的官员,周员外是对官员的尊称。

余杭县:指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古代的一个县名。

内侄女:指妻子的妹妹,即自己的内侄女。

内侄婿:指妻子的妹婿,即自己的内侄婿。

念书的人:指读书人,古代对读书求学的士人的称呼。

周员外:指周姓的官员,周员外是对官员的尊称。

恻隐之心:指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和怜悯之心。

卖卜:指占卜,古代人们通过占卜来预测未来。

项长三头,肩生六臂,头顶着脚,踏着人家的产业:这里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高国泰的处境艰难,生活困苦。

口外头:指门外,这里可能是指周宅门外。

修理房屋:指修缮房屋,这里可能是指为了收取房租而找借口。

街门:指大门,古代对大门的称呼。

官人:指丈夫,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算卦:指占卜,通过观察卦象来预测未来。

假:指假货,这里可能是指高国泰卖的占卜结果是假的。

真:指真的占卜结果,这里可能是指高国泰没有卖出真的占卜结果。

字柬:指书写的信件或请柬,古代的一种通信方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六回-评注

高国泰一见少师父脸色改变,便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首先以‘少师父不必如是’来缓和气氛,这体现出他的谦逊和圆滑。接着,他提出‘人生世上,男女只因片刻欢娱,坏一生名节,遗臭万年,被人耻笑’的观点,这是对道德的强调,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名节的重视。‘佛门善地’一词,则显示出他对宗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在宗教场所应当保持清净,不应有世俗的污秽行为。

慧性听后,面红耳赤,自去了,这一行为表现出他的羞愧和懊悔。高国泰的行为则体现了他对道德的坚持和对宗教的尊重,这种坚持和尊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在山下找两间房子,我夫妻搬在山下居住,庙中多有不便’这一段,反映了高国泰的务实和明智。他意识到在庙中居住的不便,因此主动提出搬离,这既体现了他的自省,也显示了他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周员外对高国泰的观察和评价,‘举止端方,文文雅雅’的描写,凸显了高国泰的文人气质和修养。周员外的心周他,以及不允许家人催讨房租的举动,则体现了他对高国泰的同情和尊重,这是对斯文的维护。

‘果是他夫妻搬下山来,国泰以卖卜为生,得一百吃一百,得二百吃二百’这一段,描绘了高国泰夫妇的清贫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勤俭持家。‘六个月尚未交过’则说明他们的经济困境。

家人对高国泰的言语和行为,‘项长三头,肩生六臂,头顶着脚,踏着人家的产业’等夸张的形容,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欠租者的歧视和压迫。而高国泰的愤怒和决心,‘好个大胆周半城!竟敢欺辱斯文?我要往钱塘县把他去告状!’则体现了他的正义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老尼姑清贞的出现,以及她对高国泰的建议,‘先生不要在外面住了,仍是回我庙内去罢’等话语,显示了她对高国泰的关心和帮助,这也是对弱者的同情和支持。

最后,国泰的不告而别和留下的字柬,以及陆氏的惊恐,都为故事增添了悬念,让人期待下文的解答。整个故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六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0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