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八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八回-原文

话说济公带着苏禄、冯顺,来至余杭县南门外。

路东有一座饭店,和尚抬头一看说:“苏禄、冯顺。你我进去吃杯酒,可休息休息再走。”二人点头,进了饭店,要了几样菜。

苏禄说:“圣僧,你我已至余杭县地面,高国泰现在哪里?可以把高先生找来,一同喝酒好不好?”和尚说:“咱们先喝点酒,回头再找他去,离这样的路甚远。”

三个人说着话,把酒吃完了,给了饭钱出来,离了酒饭店,进了南门,来至十字街,往东一拐,路之北头就是县衙门,和尚放步就往衙门里跑。

苏禄说:“师父往哪里去?”和尚说:“你两个人在这里等着,我到里面找个人。”

和尚才一到大门,就听见里面叫喊:“抄手问事,万不肯应,左右看夹棍伺候!”“把高国泰夹起来再问!”

和尚闻之,就打了一个寒战。

书中交代:高国泰因何来至此处吃官司呢?这内中有一段隐情。

只因那日高国泰下了城隍山,自己因回思细想:若要投往地方,又没有亲故,也没处安身。

自己一想:“莫如回归余杭县。”自己搭了一只船,也是乡亲给了一百文船钱,吃了东西,来至余杭县,二百文也是用完了,心想:“此时回往故土,也是没处投奔。一无亲戚,二无宾朋,想借几吊钱的地方都没有。

在外思想回家,即至回家,又该如何?有几家至亲,也可以代我分忧解闷;有几个知己的朋友,也可以谈谈肺腑之言。

真是应了古人那两句话:贫居闹市有钢钩,钩不住至亲骨肉;富在深山有木棒,打不断无义亲朋。

自己想了半天。

高国泰本是一位有志气的人,又不屑求亲乞友,越想越难过,倒不如一死方休!来至南门外城河,打算跳河一死。

站在河沿一看,来往船只不少,心想:“死了死了,一死便了,万事皆休。生有时,死有地,这就是我绝命之所。”

想罢,将要往下跳,就听背后有人说话:“朋友,千万勿跳河,我来了。”

高国泰回头一看,见那个人身高七尺,细腰扎背,头戴青壮帽,身穿青布裤袄,青抄包,外罩青绸于英雄氅,面皮微紫,紫中透红,红中透紫,环眉阔目,准头端正,三山得配,五岳停匀,年有二十以外,说:“先生乃读书明理之人,何故寻此短见?”

高国泰说:“兄台,你不必问我,是阳世三间没有我立足之地,我非死不可。”

那人说:“先生,你有什么为难之事?何不与我谈谈。”

高国泰见那人诚实,说:“兄台,尊姓大名?”

那人说:“姓王名成壁,就在此地居住。我在河沿这里当一个拢班,所有来了客货,都是我找人来卸。

先生是因何事寻此短见?”

高国泰说:“我也是此地人,王兄。我在南门内居住,姓高名国泰,只因家世式微,我带着家眷,到临安城投亲,把家眷住在尼庵之内。

我想男于立身于天地之间,上不能致君泽民,下不能保养妻子,空生于世上,因此我想生不如死。”

王成壁说:“兄台,你聪明还被聪明误,何必如此轻生,你先来同我到酒饭馆中吃点酒,我给你再出个主意。

你不必呆想,人死则不能再生。”

高国泰方才同王成壁来到酒馆里。

两个人要酒要菜,吃了个酒醉肴饱。

王成壁说:“我现在手底下没有一文,也没有一项进款,还要等上半天才能到手,今天你先去拉船纤。”

高国泰说:“我手无缚鸡之力,哪里能个拉纤?”

王成壁说道:“先生,你不要这样子说,人得到那里是那里。

你可记得古人有两句话: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才能够行呢。

今天你先去拉纤,等我的钱到手,我再给你些银两去接家眷,然后,我再托朋友,给你找一学馆,你看好不好?”

高国泰想:“我今与你萍水相逢,如此劝我,我也不可过于固执。”

想罢说:“兄台,既是这样厚爱小弟,我就去拉船纤。”

王成壁说:“好。”站起身来,领着高国泰来至河沿,见有一只杂货船,早已装好,少时就开船。

王成壁说:“管船的,我这有一位朋友,叫他同你们拉拉船纤,管船的多照看点,到了卸了货,千万仍把他带回来,可不必管他。”

管船的道:“是了,有王大爷在里头,我们决不能错待了。”

高国泰就在这里等候,工夫不大,管船的开船,众人都拿起纤板。

大家皆是行家,高国泰也不懂。

有人把纤板递给他。

当时开船,别人拉纤都喊号子,高国泰想起念书来了,念的中庸右第十三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他只念他的书,众拉纤人一阵大笑。

那一日到了殷家渡,货船卸了,高国泰累的疲困不堪,就在船中睡了。

次日船上又装上别的货往回走,高国泰又拉起来。

这一日回至余杭县,正到了码头口,见王成壁在那里站着,国泰即赶过来。

王成壁说:“先生,这一次多有辛苦了。我在此盼望你,合是你我弟兄有一段前缘,今天我进了一笔款三十五吊,你先同我来吃碗茶,用点心,回头再进城换银子,明天你去接家眷。今天沽酒买肉,你我痛饮,以尽通宵之乐。”

高国泰说:“很好,很好,我与王兄初会,兄长这般厚待,我深感谢。”

王成壁说:“你我好弟兄知己,不必客气。”

国泰想:“这个朋友倒很诚实。”跟王成壁吃了些点心,天已不早了。

王成壁把钱交付高国泰,进城换银子,拿了酒瓶,打酒买肉。

高国泰拿了钱入城,换了五十两银,打酒买肉。

买完了东西往回走,正要关城,国泰刚赶出了城,只见由对面来了一人,飞也是直奔,仿佛有急事的一般,正与高国泰迎面相撞。

那人连忙说:“先生不要见怪,我一时太急,因有要事,我给先生陪罪。”拱手作揖,说着话,竟自出城去了。

高国泰本是文雅之人,虽被他碰了一下,自己一想:他也不是有心。这有何妨。

国泰出城往前走,忽然一想:“方才不要把银子碰去了!”用手一摸,银子形影全无,把国泰吓得目瞪口呆!原来方才那个是个白日贼,早看见高国泰换银子。真是贼有贼智,故意撞高国泰,把银子搭了去了。

高国泰越想这件事越不对:“回头我见了王成壁,无言可答,莫如我一死。昨日要死没死了,是还有两天罪来受完呢?这真是阎王注定三更死,哪敢留人到五更?”

到了护城河岸,打算要投河。自己叫道:“高国泰,高国泰,你好命运不通!不想我今天死于此地。”

正自怨恨,只听那旁有人说话:“莫非是恩兄高国泰吗?”来至切近,把高国泰一拉说:“恩兄可想死小弟了!我往各处去找,并无下落,不想今日在此相见。”说着话,就过来叩首。

高国泰一看,并不认得。看来似面熟,一时想不起来,因说道:“老兄不要认错了人。”

那人说:“兄长,你连我小弟李四明都不认识么?”

高国泰一听,说:“哎呀,原来是你呀?”

且说那李四明幼年家贫,寡母住在高国泰家和左右比邻而居。

高国泰一家全好善,时常周济他家,后来李四明就在高国泰家念书。

他母亲死了,也是高家花钱给他安葬。

高国泰问李四明:“是要求功名,还是去作买卖?”

李四明说:“要我找个铺子去学生意才好。我家又没钱,哪有这样花费去求功名?”

国泰说:“也好,我给你找一个买卖罢。”便在本城天成米店去学生意。

凡上工一切衣服被褥,全是高家代给。

李四明也用心练习,并不荒误,专心做那生意。

三年已满,东家到店算帐,见李四明各事勤俭,心甚爱悦,把他带到家中,另给他开个米店,在清江做买卖,甚为得利。

东家没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把李四明招做养老的女婿,把一分家业全给他。

后来他们老夫妻也死了,李四明一手成运,全是他经理。

想起当年若不是恩兄,我那得有今日?就带着家眷,收拾细软物件,要回故土,去访恩兄高国泰。

到了余抗探访,并无人知道高家移往何方,皆云穷跑了。

李四明太息不已,就在西门外买了一所房子,又在南门外开了一个粮店。

今天是要回家,遇见高国泰,二人相见,悲喜交加,各诉往事。

高国泰说:“老弟,我今日要不去银,你我也见不着。”

李四明说:“你光跟我到家,咱二人有话再讲。”

二人站起来,往前走了不远,高国泰脚下一拌,伸手拿起一宗物件来。

有分教,小人怀仇挟恨,误害良民,忠良尽公,判决奇案。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八回-译文

苏北山派人去找寒士高国泰,高国泰在困境中遇到了老朋友。

话说济公带着苏禄、冯顺,来到了余杭县南门外。路东有一家饭店,和尚抬头一看说:‘苏禄、冯顺,我们进去喝杯酒,休息一下再走。’两人点头,进了饭店,点了几样菜。苏禄说:‘圣僧,我们已经到了余杭县,高国泰现在在哪里?能不能把他找来,一起喝酒?’和尚说:‘我们先喝点酒,回头再找他去,这里离那里很远。’三个人边说话边喝酒,喝完酒付了饭钱出来,离开了酒馆,进了南门,来到十字街,往东拐,路北头就是县衙门,和尚径直往衙门里跑。苏禄说:‘师父您要去哪里?’和尚说:‘你们两个在这里等着,我到里面找人。’和尚刚到大门口,就听见里面喊:‘拷问事情,他不肯回答,左右看着夹棍准备!’‘把高国泰夹起来再问!’

和尚听后,不禁打了个寒战。

书中交代:高国泰为何会在这里被拘捕呢?这其中有一段隐情。那天高国泰从城隍山下来,自己回想起:如果去投靠地方,又没有亲戚朋友,也没地方安身。自己想:‘不如回到余杭县。’自己租了一只船,也是乡亲给了他一百文钱租船,吃了东西,到了余杭县,两百文钱也用完了,心想:‘现在回去故土,也没有地方投奔。没有亲戚朋友,想借几吊钱的地方都没有。在外边想回家,回到家又该怎么办?有几家亲戚,也可以帮我分忧解闷;有几个知己朋友,也可以谈谈心里话。真是应了古人那两句话:贫居闹市有钢钩,钩不住至亲骨肉;富在深山有木棒,打不断无义亲朋。’自己想了半天。高国泰本是个有志气的人,又不屑于求亲告友,越想越难过,不如一死了之!来到南门外城河,打算跳河自杀。站在河岸一看,过往船只不少,心想:‘死了算了,一死百了。生有时,死有地,这就是我生命的终结。’想完,正要往下跳,就听背后有人说话:‘朋友,千万别跳河,我来了。’高国泰回头一看,见那个人身高七尺,细腰扎背,头戴青壮帽,身穿青布裤袄,青抄包,外罩青绸英雄氅,面皮微紫,紫中透红,红中透紫,环眉阔目,准头端正,三山得配,五岳停匀,年约二十以上,说:‘先生是读书明理之人,为何寻此短见?’

高国泰说:‘兄台,你不必问我,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立足之地,非死不可。’那人说:‘先生,你有什么难处?为什么不和我谈谈?’高国泰见那人诚实,说:‘兄台,您贵姓大名?’那人说:‘姓王名成壁,就住在这里。我在河岸这里当个拢班,所有来的客货,都是我找人来卸。先生是为什么事寻此短见?’高国泰说:‘我也是这里的人,王兄。我在南门内住,姓高名国泰,只因家道中落,我带着家眷到临安城投亲,把家眷安置在尼姑庵里。我想男子在天地间立足,上不能治国安民,下不能养家糊口,空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想生不如死。’

王成壁说:‘兄台,你聪明反被聪明误,何必如此轻生,你先和我到酒馆里喝点酒,我再给你出个主意。你不必胡思乱想,人死不能复生。’高国泰这才和王成壁来到酒馆。两人要了酒菜,喝得酒足饭饱。王成壁说:‘我现在手头一分钱都没有,也没有收入,还要等半天才能拿到钱,今天你先去拉船纤。’高国泰说:‘我手无缚鸡之力,哪里能拉纤?’王成壁说:‘先生,你不要这样说自己,人走到哪里是哪里。你记得古人有两句话: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才能够行事。今天你先去拉纤,等我的钱到手,我再给你一些银两去接家眷,然后我再托朋友,给你找一所学馆,你看怎么样?’高国泰想:‘我和你素不相识,你如此劝我,我也不好太过固执。’想罢说:‘兄台,既然你如此厚爱我,我就去拉船纤。’王成壁说:‘好。’站起身来,领着高国泰来到河岸,见有一只杂货船,已经装好,不一会儿就开船了。王成壁说:‘管船的,我这有个朋友,让他和你们拉拉船纤,你们要好好照顾他,等卸了货,千万把他带回来,不用管他。’

管船的说:‘是了,有王大爷在里头,我们决不能错待了他。’高国泰就在这里等着,不一会儿,管船的开船,大家拿起纤板。大家都是行家,高国泰不懂。有人把纤板递给他。当时开船,其他人拉纤都喊号子,高国泰想起了念书,念的是《中庸》第十三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他只顾念他的书,其他拉纤的人一阵大笑。那一天到了殷家渡,货船卸了货,高国泰累得筋疲力尽,就在船中睡着了。次日船上又装上别的货往回走,高国泰又去拉纤。

这一天回到余杭县,正好到了码头口,看到王成壁在那里站着,国泰立刻赶过去。王成壁说:‘先生,这次您辛苦了。我在这里等您,看来你我兄弟之间有段前缘,今天我赚了三十五吊钱,您先跟我来喝杯茶,吃点东西,回头我们进城换银子,明天您去接家人。今天咱们买酒买肉,痛痛快快地喝个通宵。’高国泰说:‘好,好,我与王兄初次见面,兄长如此款待,我非常感激。’王成壁说:‘你我兄弟知己,不必客气。’国泰心想:‘这个朋友倒是挺诚实的。’跟王成壁吃了点东西,天色已晚。王成壁把钱交给高国泰,进城换银子,拿着酒瓶,去买酒和肉。高国泰拿着钱进城,换了五十两银子,去买酒和肉。买完东西往回走,正要关城门,国泰刚出城,只见对面来了一人,飞快地跑,好像有急事一样,正与高国泰迎面撞上。那人连忙说:“先生,请不要怪我,我一时太急,因为有要事,我向您道歉。”一边说一边拱手作揖,说完话就出城去了。高国泰本是文雅之人,虽然被他碰了一下,但自己想:‘他也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关系呢?国泰出城往前走,忽然想起:“刚才差点把银子丢了!”用手一摸,银子不见了,吓得他目瞪口呆!原来刚才那个人是个白天的小偷,早就看到高国泰换银子。真是贼有贼道,故意撞高国泰,趁机把银子偷走了。高国泰越想越不对劲:‘回头见到王成壁,我无法解释,不如一死了之。昨天差点死没死成,还有两天罪要受呢?这真是阎王注定三更死,哪敢留人到五更?”到了护城河边,打算投河自尽。自己叫道:“高国泰,高国泰,你真是不幸!没想到我今天会死在这里。”

正在怨恨之际,只听旁边有人说话:“难道是恩兄高国泰吗?”走近一看,拉住高国泰说:“恩兄,小弟想死你了!我到处找你,都没有找到,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见到你。”说着话,就过来叩首。高国泰一看,并不认识,但看起来面熟,一时想不起来,于是说:“老兄,您不会认错人了吧?”那人说:“兄长,您连我小弟李四明都不认识了么?”高国泰一听,说:“哎呀,原来是你啊?”

李四明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住在高国泰家附近。高国泰一家都很善良,经常帮助他们家,后来李四明就在高国泰家附近读书。他母亲去世后,也是高家出钱给他安葬。高国泰问李四明:“你是想考功名,还是想去经商?”李四明说:“我想找个店铺去学做生意,我们家又没钱,哪有那么多钱去考功名?”国泰说:“好吧,我给你找个生意做。”于是带他去本城的天成米店学做生意。所有的衣服被褥,都是高家帮忙准备的。

李四明很用心地学习,从不马虎,专心致志地做生意。三年过去了,东家到店里结算,看到李四明做事勤俭,非常喜爱他,就把他带到家里,给他开了个米店,在清江做买卖,赚了很多钱。东家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就把李四明招为养老的女婿,把家业都交给了他。后来他们老夫妻也去世了,李四明一手经营,生意做得很好。

想起当年如果不是恩兄的帮助,自己怎么会有今天?于是带着家人,收拾好细软,要回故乡,去拜访恩兄高国泰。到了余杭县探访,没有人知道高家搬到哪里去了,都说他们家穷得跑掉了。李四明非常叹息,就在西门外买了一所房子,在南门外开了一个粮店。

今天是要回家,没想到遇见了高国泰,两人相见,悲喜交加,各自述说往事。高国泰说:‘老弟,要不是我今天没去换银子,咱们俩就见不到了。’李四明说:‘你先跟我回家,我们再好好谈谈。’两人站起来,往前走了没多远,高国泰脚下绊了一下,伸手拿起一样东西。有分教,小人怀恨在心,误害良民,忠良尽公,判决奇案。

想知道后面的事情如何发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八回-注解

苏北山:苏北山可能是指苏禄的故乡或出生地,具体位置在文中未明确说明。

寒士:指贫穷的士人,古代指没有官职或贫穷的读书人。

高国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一个有志气但遭遇困境的人。

济公:传说中的南宋僧人,以机智、幽默和行侠仗义著称。

苏禄:故事中的角色,与济公同行。

冯顺:故事中的角色,与济公和苏禄同行。

余杭县:余杭县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区,历史悠久,在古代是钱塘江的一个重要渡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城隍山:可能是指余杭县内的一座山,文中提到高国泰下山后的事情。

城河:指余杭县内的河流,文中提到高国泰在南门外城河边打算自杀。

阳世三间:指人世间的意思,古代常用语。

短见:指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王成壁:人名,文中人物,与高国泰有交情。

拢班:指在码头或河岸边负责管理货物搬运的人。

船纤:指船上的绳子,用于拉船前进。

纤板:用于拉船纤的工具。

中庸:《四书》之一,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

素位而行:中庸中的概念,指人应该安于自己的位置行事,不越位。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是《中庸》中的话,意思是君子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行事,无论富贵贫贱,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得。

码头口:码头口指的是码头的地方,古代船只停靠、货物装卸的场所。

国泰:人名,文中人物,高国泰的别名或字号。

三十五吊:古代货币单位,一吊等于十文,三十五吊即三百五十文。

点心:指小食,古代常在茶后食用。

换银子:古代货币兑换,将一种货币换成另一种货币。

白日贼:指在白天行窃的盗贼。

阎王: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阴间最高统治者,掌管生死。

护城河:古代城市为了防御敌人而围绕城墙挖掘的河流。

叩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节,表示极度尊敬。

李四明:人名,文中人物,高国泰的旧识,后成为富商。

周济:指帮助、接济别人。

功名:古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官职和名誉。

养老女婿:指继承岳父母家业的女婿。

细软物件:指贵重或易碎的物品。

拌:指绊倒,跌倒。

判决奇案:指审理一个特别或复杂的案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八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画面,通过对人物对话和行为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道德伦理以及命运的转折。

首句‘这一日回至余杭县’开篇即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为读者营造了具体的历史背景。

王成壁的出场,通过他的话语和行为,塑造了一个热情好客、仗义疏财的形象。‘先生,这一次多有辛苦了’等语句,体现了古代士人之间的尊重和友谊。

高国泰对王成壁的感激之情,以及王成壁的豪爽待客,体现了古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真挚和淳朴。

‘这个朋友倒很诚实’这句话,反映出高国泰的善良和宽容,也暗示了他后续遭遇不幸的伏笔。

白日贼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和紧张感。‘贼有贼智,故意撞高国泰,把银子搭了去了’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间的险恶。

高国泰的遭遇,从‘把国泰吓得目瞪口呆’到‘打算要投河’的转变,展现了主人公在逆境中的挣扎和绝望。

李四明的出现,为故事带来了转机。‘兄长,你连我小弟李四明都不认识么’这句话,既表现了李四明的忠诚和感恩,也展现了高国泰的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想起当年若不是恩兄,我那得有今日’这一段,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报恩的传统美德。

‘就带着家眷,收拾细软物件,要回故土’这一段,展现了李四明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高国泰的感激之情。

‘二人相见,悲喜交加,各诉往事’这一段,将故事推向高潮,展现了主人公在重逢时的喜悦和感慨。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一句,既是对读者好奇心的挑逗,也是对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八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0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