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回-原文

话说济公把赵文会之母治好,还有六岁孩儿求济公治。

济公说:“我可能治,就是药引子难找,非有五十二岁男子。还得是五月初五日生人。十九岁女子,八月初五日生人。二人的眼泪合药,才可治好。”

苏北山、李怀春见和尚真有来历,便问和尚在哪里住?贵上下怎么称呼?和尚全皆说明。

赵文会至外面派家人找五十二岁男子,五月初五日生人。

众人觅问一回,就连本宅及外来亲友家人皆没有。

岁数对了,生日不对;日月对了,年纪不对。

大众直找至门口,见外面站了一人,年约半百以外。

家人赵连升忙过去抱拳拱手,说:“老兄贵姓?”那人说:“我姓董名士宏,本钱塘人氏,在这里等人。”

家人说:“老兄五十二岁吗?”答曰:“不差。”又说:“五月初五日生辰吗?”答曰:“不差。”

家人忙过去一拉,说:“董爷你跟我来,我家主人有请。”

董士宏说:“贵主人怎么认得我?你说给我听再去。”

家人就把找药引子之故,说了一番。

那董士宏就跟他到了里面,见了济公、赵文会等,家人回明皆引见了。

济公说:“快去找十九岁女子,八月初五日生人来。”

董土宏一听,这岁数及生日,合他女儿一般,心中辗侧不安。

只见家人进来说:“姑奶奶的丫环春娘是十九岁,八月初五日生辰,把她找来了。”

只见由外面进来一个女子,董士宏一看,是自己的女儿,心中一惨,落下泪来。

姑娘一看是她父亲,也就啼哭。

和尚哈哈大笑说:“善哉善哉,我今一举三得,三全其美。”

伸手取出药来,托在手中,叫家人用二人泪水化下药,叫人给赵公子灌下去。

少时神清气爽,病症全好。

和尚告诉赵文会董士宏丢银子上吊,自己救他父女团圆之故。

赵文会帮了董士宏一百两银子,把春娘教他领去,自给姑奶奶再买一个使女。

李怀春一问和尚,方知和尚是灵隐寺济公长老,苏北山过来给和尚行礼。

求慈悲慈悲,给母亲治病。

和尚站起身来说:“我到你家里去吧。”

苏北山说:“很好。”

赵文会也不好相留,拿出白银百两,给济公作衣服。

和尚说:“你如谢我,附耳过来,如此如此。”

赵文会说:“师父请放宽心,我是日必到。”

说完,同苏北山出了赵宅。

董士宏父女谢济公送走不提。

且说和尚到了苏北山家中书房落坐。

和尚问苏北山:“令堂老太太之病,可曾请人治过?”

苏北山说:“实不相瞒,请过多少先生皆不行。

前者有一位神医活人汤万方先生给治,并未见好。

又转请李先生给治,也不见效。

皆说上岁数人,气血两亏,不能扶养也。

我也尽人力凭天命。

今日得遇圣僧,真乃三生有幸,该当老母沉疴痊愈。”

说着,就同和尚出了书房,来至青竹轩西院上房门首,是路北五间,至内落坐。

只见老太太在床上躺着,那些婆子丫环均站旁边,笑和尚身上破烂不堪。

和尚说:“你等休笑我这件衣服,且听我道来。

世人休笑僧衣破,本来面目世上无。”

家人献上茶,济公掏出一块药,托在手中。

苏北山一见,其黑似槟榔,异香扑鼻,伸手接了灵丹妙药,问:“此药何名?”

济公说:“那是我和尚的妙药,名叫要命丹。

比如人要该死,吃了我这药去,把命要回来。

双名伸腿瞪眼丸。”

苏北山用水化开,给他母亲灌下去,少刻老太太病症痊愈。

苏北山吩咐摆酒,请和尚在书房之内,落坐吃酒,谈论些古往今来之事。

济公胸藏锦绣,满腹经纶。

苏北山方知是一位世外高人,便拜和尚为老师,要给和尚换衣服。

济公一概不要,说:“你要谢我,只须如此这般。

我要走了。”

苏北山说:“师父,我这里就同你老人家俗家一般,哪时愿意来,哪时就来,在我家住着。”

和尚答应说:“好说,我今天回庙去了。”

和尚出了苏宅,到街市之上,口唱狂歌说:自古当年笑五侯,含花逞锦最风流,如今声势归何处?孤家斜阳漫对愁。

嗟我儿辈且修修,世事如同水上鸥,因循迷途归愿路,打破迷关一笔勾。

济公回到庙中,他在大碑楼上睡觉。

广亮要害济公长老,以报前仇,知道济公在大碑楼上睡觉,派徒弟必清夜内放火烧死济公。

头次放火,被济公一泡尿,撒了小和尚一脑袋,把火浇灭。

二次又放火,把大碑楼点着了,只见烈焰腾空,火光大作。

有诗为证:凡引星星之火,勾出离部无情,随风照耀显威能,烈焰腾空势猛。

只听忽忽声响,冲霄密布烟升,满天遍地赤通红,画阁雕梁无影。

这大火一起,庙中众僧皆起来说:“不好了,快救火!疯和尚道济在楼上睡觉,要被火烧死!也该遇着劫吧。”

大众把火救灭,监寺广亮以为这次把疯和尚烧死,无人知觉,正喜悦之间,只见济公由大雄宝殿出来,哈哈大笑说:“人叫人死不肯,天叫人死有何难。”

广亮一见济公没死,心中不悦。

他至方丈那里回话,说:“火烧大碑楼,理应治罪于他。”

老方丈说:“火烧大碑楼,此乃天意。与道济何于?”

广亮回禀方丈:“国有王法,庙有清规。咱这庙内一人点灯,众人皆点灯,按时刻吃斋睡觉。道济点灯火不息,连夜点灯,凡火接引神火,有犯清规,理应治罪于他,砸毁衣钵戒牒,逐出庙外,不准为僧。”

老方丈说:“太重,派他募化重修可也。”

吩咐:“叫道济进来见我。”

不多时,只见济公从外面进来,立在方丈面前打一问讯,说:“老和尚在上,我问讯了。”

方丈说:“道济,你不守清规,火烧大碑楼,派你化缘重修此楼,必得一万两银子工程。问你师兄给你多少日子限。”

济公说:“师兄,你给我几日限?”

广亮说:“三年你可化来一万两银子吗?”

济公说:“不行,太远,还得说近着些日期。”

广亮说:“一年你化一万两银子,修大碑楼工程,行了吗?”

济公说:“不行,还远,你往近说吧。”

广亮又说:“半年吧。”

他摇头还说近些。

广亮说:“一月。”

济公仍嫌远。

广亮说:“一天你化一万两银子可行吗?”

济公说:“一天化一万两银子,你去化吧,我不行。”

济公说罢,哈哈大笑,众僧皆议论道:“一百天限期,叫他去化。如化了一万两银子,将功折罪。”

济公也答应,每日出去化缘,在临安舍药救人,普渡众生,记名徒弟收了无数。

装疯作傻,也不露本来面目。

那日在飞来峰后山坡之上,见两猎户扛着兔鹿狐鹳。

他阻住去路说:“二位贵姓?哪里去?”

那人说:“我叫陈孝,绰号美髯公。那是我结拜弟,病服神杨猛。由山上打猎回来,师傅何人?”

济公说明了,又哈哈大笑说:“每日在山穴,终朝来打猎,你为养你生,他命就该绝。”

杨猛、陈孝知和尚是高人隐士,立刻跪下行礼,拜济公为师,说:“我二人从此改行,同朋友在镖行找碗饭吃,想个安身立命之处。”

和尚说:“好,你等必日见茂盛。”

二人走后,和尚在庙吃酒开荤,并不化缘。

广亮也不催他,想到了日期,好把他逐出。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过了一个多月,他一两银子没化。

这日济公见看山门的和尚不在,他到了韦陀殿,看神像威仪,甚为可观。

有诗为证:

凤翅金盔耀目,连环锁甲飞光,手中铁杵硬如钢,面似观音模样。

足登战靴墨绿,周身绣带飘扬,佛前护法大神王,魔怪闻知胆伤。

济公看罢,说:“老韦同我出去逛逛吧。”

伸手把韦驮扛起来,出了山门,循西湖往前行走。

来往行路之人就说:“众位,我瞧见过化缘和尚,有拉大锁的,有打木鱼的,没有过扛着一个韦驮爷满街化缘的。”

和尚哈哈大笑说:“你不开眼,少说话。这是我们庙中搬家。”

众人听和尚之言都笑了。

和尚正往前走,猛抬头一看,只见一股黑气,直冲霄汉之间。

济公按灵光连击三掌,口中说:“善哉善哉,我焉能不管。”

正往前走,只见大街路北有一座酒饭馆是醉仙楼。

上挂酒牌子。写的是:太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口称臣是酒中仙。

两旁对子是: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里面构只响。

济公一掀帘子,说:“辛苦了掌柜的。”

里面掌柜一看,只当他是化缘的小和尚,说:“和尚,咱这里是初一十五才给钱。”

那济公说:“是了,我们这里是初一十五才卖哪。”

站在门外,只见从东边来了三人,是米粮店掌柜请客来。

济公一伸胳膊说:“三位要吃饭哪?这里初一十五才卖哪。”

三人一听往别家去。

一连来了三四起人,都被济公挡回去了。

饭馆掌柜的大怒,从里面出来说:“和尚,你都把吃饭之人挡走,是什么居心哪?”

济公说:“我要吃饭,方一进门,你就告诉说初一十五。我知道你这里是初一十五才卖饭呢。”

掌柜的一听说:“我只当你是个化缘的哪,故此才告诉你初一十五给僧道的钱,你知道吗?”

济公说:“不对,我是吃饭的。”

掌柜的说:“你请进来罢。”

济公扛韦驮到了后堂,找了一张净桌儿坐下,要了几样菜,吃了四五壶酒。

用完,叫跑堂的过去,算一算,一共算一吊六百八十文。

济公说:“写账罢,改日吃了一同给。”

掌柜的早就在这里留神了,听说没钱,掌柜的过来说:“和尚,把吃饭之人都给支走了。今日吃完,你不给钱走不了!必须要给一吊六百八十文。”

济公正与伙计口角相争,只听外面一声呐喊,如雷霹之声。

来了两位英雄,要大闹酒饭馆,引出许多事来。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回-译文

济公治好了赵文会的母亲,还有六岁的孩子也求济公治病。济公说:“我可以治疗,但是需要找到五十二岁的男子,而且必须是五月初五日出生的人。还需要一个十九岁的女子,八月初五日出生的人。两人的眼泪混合成药,才能治好。”苏北山、李怀春见和尚真的有来历,便问和尚住在哪里?贵上下怎么称呼?和尚都一一说明了。

赵文会派人出去找五十二岁的男子,五月初五日出生的人。众人找了一圈,连本宅及外来亲友家人都没有找到。岁数对了,生日不对;日月对了,年纪不对。

众人一直找到门口,见外面站了一个人,年纪约五十岁以上。家人赵连升忙过去抱拳拱手,问:“老兄贵姓?”那人说:“我姓董名士宏,本钱塘人氏,在这里等人。”家人问:“老兄五十二岁吗?”答曰:“不差。”又说:“五月初五日生辰吗?”答曰:“不差。”家人忙过去一拉,说:“董爷你跟我来,我家主人有请。”董士宏说:“贵主人怎么认得我?你说给我听再去。”家人就把找药引子之故,说了一番。那董士宏就跟他到了里面,见了济公、赵文会等,家人回明皆引见了。

济公说:“快去找十九岁女子,八月初五日生人来。”董土宏一听,这岁数及生日,合他女儿一般,心中辗转不安。只见家人进来说:“姑奶奶的丫环春娘是十九岁,八月初五日生辰,把她找来了。”

只见由外面进来一个女子,董士宏一看,是自己的女儿,心中一惨,落下泪来。姑娘一看是她父亲,也就啼哭。和尚哈哈大笑说:“善哉善哉,我今一举三得,三全其美。”伸手取出药来,托在手中,叫家人用二人泪水化下药,叫人给赵公子灌下去。少时神清气爽,病症全好。

和尚告诉赵文会董士宏丢银子上吊,自己救他父女团圆之故。赵文会帮了董士宏一百两银子,把春娘教他领去,自给姑奶奶再买一个使女。李怀春一问和尚,方知和尚是灵隐寺济公长老,苏北山过来给和尚行礼。求慈悲慈悲,给母亲治病。

和尚站起身来说:“我到你家里去吧。”苏北山说:“很好。”赵文会也不好相留,拿出白银百两,给济公作衣服。和尚说:“你如谢我,附耳过来,如此如此。”

赵文会说:“师父请放宽心,我是日必到。”说完,同苏北山出了赵宅。董士宏父女谢济公送走不提。且说和尚到了苏北山家中书房落坐。和尚问苏北山:“令堂老太太之病,可曾请人治过?”苏北山说:“实不相瞒,请过多少先生皆不行。前者有一位神医活人汤万方先生给治,并未见好。又转请李先生给治,也不见效。皆说上岁数人,气血两亏,不能扶养也。我也尽人力凭天命。今日得遇圣僧,真乃三生有幸,该当老母沉疴痊愈。”说着,就同和尚出了书房,来至青竹轩西院上房门首,是路北五间,至内落坐。

只见老太太在床上躺着,那些婆子丫环均站旁边,笑和尚身上破烂不堪。和尚说:“你等休笑我这件衣服,且听我道来。世人休笑僧衣破,本来面目世上无。”

家人献上茶,济公掏出一块药,托在手中。苏北山一见,其黑似槟榔,异香扑鼻,伸手接了灵丹妙药,问:“此药何名?”济公说:“那是我和尚的妙药,名叫要命丹。比如人要该死,吃了我这药去,把命要回来。双名伸腿瞪眼丸。”苏北山用水化开,给他母亲灌下去,少刻老太太病症痊愈。

苏北山吩咐摆酒,请和尚在书房之内,落坐吃酒,谈论些古往今来之事。济公胸藏锦绣,满腹经纶。苏北山方知是一位世外高人,便拜和尚为老师,要给和尚换衣服。济公一概不要,说:“你要谢我,只须如此这般。我要走了。”苏北山说:“师父,我这里就同你老人家俗家一般,哪时愿意来,哪时就来,在我家住着。”和尚答应说:“好说,我今天回庙去了。”和尚出了苏宅,到街市之上,口唱狂歌说:自古当年笑五侯,含花逞锦最风流,如今声势归何处?孤家斜阳漫对愁。嗟我儿辈且修修,世事如同水上鸥,因循迷途归愿路,打破迷关一笔勾。

济公回到庙中,他在大碑楼上睡觉。广亮要害济公长老,以报前仇,知道济公在大碑楼上睡觉,派徒弟必清夜内放火烧死济公,头次放火,被济公一泡尿,撒了小和尚一脑袋,把火浇灭。二次又放火,把大碑楼点着了,只见烈焰腾空,火光大作。

有诗为证:凡引星星之火,勾出离部无情,随风照耀显威能,烈焰腾空势猛。只听忽忽声响,冲霄密布烟升,满天遍地赤通红,画阁雕梁无影。

这大火一起,庙中众僧皆起来说:“不好了,快救火!疯和尚道济在楼上睡觉,要被火烧死!也该遇着劫吧。”大众把火救灭,监寺广亮以为这次把疯和尚烧死,无人知觉,正喜悦之间,只见济公由大雄宝殿出来,哈哈大笑说:“人叫人死不肯,天叫人死有何难。”广亮一见济公没死,心中不悦。

他跑到方丈那里去报告,说:‘大碑楼被火烧了,应该对他进行惩罚。’老方丈说:‘大碑楼被火烧,这是天意。跟道济有什么关系?’广亮向方丈汇报:‘国家有法律,庙里有规矩。我们庙里一个人点灯,大家都点灯,按时间吃斋饭睡觉。道济点灯不熄,通宵达旦地点灯,凡是火都能引燃神火,违反了清规,应该对他进行惩罚,砸毁他的僧袍戒牒,把他赶出庙外,不允许他再做僧人。”老方丈说:“惩罚太重了,派他去化缘重修大碑楼吧。”吩咐道:“叫道济进来见我。”不久,只见济公从外面进来,站在方丈面前行了一礼,说:“老和尚,我向您问好。”方丈说:“道济,你不遵守清规,火烧了大碑楼,派你去化缘重修这座楼,工程需要一万两银子。问你师兄给你定了多少日子?’

济公说:‘师兄,你给我定了多少日子?’广亮说:‘三年你能化到一万两银子吗?’济公说:‘不行,时间太长了,还得说短一点的日期。’广亮说:‘一年你化一万两银子,修大碑楼,可以吗?’济公说:‘不行,还太远,你往更短的说。’

广亮又说:‘半年吧。’他摇头,还说时间太短。广亮说:‘一个月。’济公还是觉得时间太长。

广亮说:‘一天你化一万两银子行吗?’济公说:‘一天化一万两银子,你去化吧,我不行。’济公说完,哈哈大笑,众僧都议论起来:‘给一百天期限,叫他化缘。如果他化到了一万两银子,就可以抵消罪过。’济公也答应了,每天出去化缘,在临安舍药救人,普度众生,收了无数徒弟。他装疯卖傻,也不露真实面目。有一天,他在飞来峰后山坡上,看到两个猎人扛着兔子、鹿、狐狸和鹳。他拦住他们的去路,问:‘二位贵姓?要去哪里?’那人说:‘我叫陈孝,绰号美髯公。那是我的结拜兄弟,病服神杨猛。我们从山上打猎回来,师傅是谁?’济公说明了情况,又哈哈大笑说:‘每天在山洞里,整天打猎,你为了养家糊口,他命该绝。’杨猛、陈孝知道和尚是高人隐士,立刻跪下行礼,拜济公为师,说:‘从今以后,我们改行,跟朋友们在镖行找工作,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和尚说:‘好,你们必将会发达。’

二人走后,和尚在庙里喝酒吃肉,不去化缘。广亮也不催他,想到了日期,准备把他赶出去。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月过去了,他一分银子都没化到。这天,济公看到看山门的和尚不在,他到了韦陀殿,看到神像威严可敬。有诗为证:

凤翅金盔耀目,连环锁甲飞光,手中铁杵硬如钢,面似观音模样。足登战靴墨绿,周身绣带飘扬,佛前护法大神王,魔怪闻知胆伤。

济公看完,说:‘老韦,我们一起出去逛逛吧。’伸手把韦驮扛起来,出了山门,沿着西湖往前走。来往的行人就说:‘各位,我见过化缘的和尚,有拉大锁的,有敲木鱼的,但没有见过扛着一个韦驮菩萨满街化缘的。’和尚哈哈大笑说:‘你们没长眼,少说话。这是我们庙里搬家。’和尚正往前走,突然抬头一看,只见一股黑气直冲云霄,济公连续击打三掌,口中说道:‘善哉善哉,我不能不管。’继续往前走,只见大街路北有一家酒饭馆,名叫醉仙楼。门上挂着酒牌子,上面写着:太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口称臣是酒中仙。两旁的对联是: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里面歌声嘹亮。

济公掀开帘子,说:‘辛苦了,掌柜的。’里面掌柜的看他像是个化缘的小和尚,说:‘和尚,我们这里只有初一十五才收钱。’济公说:‘明白了,我们这里也是初一十五才卖东西。’站在门外,只见从东边来了三个人,是米粮店掌柜请客来。济公一伸胳膊说:‘三位要吃饭吗?我们这里只有初一十五才卖。’三个人一听,就往别家去了。

一连来了三四拨人,都被济公挡了回去。饭馆掌柜的大怒,从里面出来,说:‘和尚,你都把吃饭的人都挡走了,这是什么意思?’济公说:‘我要吃饭,万一进门,你就告诉我初一十五。我知道你这里只有初一十五才卖饭。’掌柜的说:‘我只当你是个化缘的,所以告诉你初一十五给僧道的钱,你知道吗?’济公说:‘不对,我是来吃饭的。’掌柜的说:‘请进来吧。’

济公扛着韦驮到了后堂,找了一张干净的桌子坐下,点了几样菜,喝了四五壶酒。吃完后,叫跑堂的过来,算了一共一吊六百八十文。济公说:‘记账吧,下次一起给。’掌柜的早就留神了,听说没钱,掌柜的过来说:‘和尚,你都把吃饭的人都赶走了。今天吃完,你不给钱就走不了!必须要给一吊六百八十文。’济公正与伙计争吵,只听外面一声呐喊,像雷声一样。来了两位英雄,要大闹酒饭馆,引出许多事来。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回-注解

施禅机:施禅机是指传授禅宗的教义或指导他人修行。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直接领悟佛性,反对文字和仪式的束缚。

赵宅:赵宅指的是赵文会的住所,这里用来指代赵文会一家的居住地。

佛法:佛法是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这里特指济公和尚所传授的佛教教义。

暗中救人:暗中救人是指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帮助他人,这里指济公和尚在没有人察觉的情况下救助了董士宏父女。

药引子:药引子是指在中药方中起到引导药物直达病所作用的一种辅助药材,这里指济公和尚所说的特殊药材。

五十二岁男子:五十二岁男子是指济公和尚所说的需要找到的特定年龄和生日的男性,作为药引子。

十九岁女子:十九岁女子是指济公和尚所说的需要找到的特定年龄和生日的女性,作为药引子。

合药:合药是指将两种或多种药材混合在一起制成药物。

灵隐寺:灵隐寺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古刹,是禅宗五山十刹之一。

济公长老:济公长老是指济公和尚,他是灵隐寺的一位高僧,以智慧和幽默著称。

伸腿瞪眼丸:伸腿瞪眼丸是济公和尚所说的药物名称,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要命丹:要命丹是济公和尚所说的药物名称,具有救命的效力。

大碑楼:古代建筑,可能指寺庙中的碑楼,用于存放碑文,纪念重要事件或人物。

广亮:广亮是灵隐寺中的僧人,意图加害济公以报前仇。

必清:必清是广亮的徒弟,被派去放火烧死济公。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灵隐寺中的主要殿堂,供奉着佛教的象征——佛像。

方丈:佛教寺院中的最高领导人,负责管理寺院事务,主持宗教活动。

清规:佛教中的戒律,指僧侣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纪律。

衣钵戒牒:佛教中僧侣受戒时所得的证明文件,包括戒衣和戒牒,是僧侣身份的象征。

募化:佛教用语,指僧侣向信众化缘,以筹集修建寺庙、资助僧侣等经费。

舍药救人:指僧侣免费提供药物给需要的人,以行善积德。

普渡众生:佛教用语,指菩萨或高僧以慈悲心肠帮助所有众生脱离苦难。

飞来峰: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灵隐寺附近的一座山峰,因传说中有佛祖脚印而得名。

韦陀:佛教护法神之一,常被塑造成手持金刚杵的形象,守护佛寺。

太白斗酒诗百篇:唐代诗人李白以酒仙自居,此句出自李白的诗句,意指李白饮酒后能创作大量诗歌。

醉仙楼:酒馆的名字,取自李白“酒中仙”的称号。

响:酒馆的生意兴隆,人声鼎沸的声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和戏剧性的场景,通过对话和动作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他至方丈那里回话,说:‘火烧大碑楼,理应治罪于他。’

这段话体现了广亮对道济火烧大碑楼行为的严肃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庙规的坚守。‘火烧大碑楼’作为事件的导火索,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老方丈说:‘火烧大碑楼,此乃天意。与道济何于?’

老方丈的回答显示出他的宽容和超脱,他认为火烧大碑楼是天意,不应怪罪道济。这体现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思想,同时也为道济的后续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广亮回禀方丈:‘国有王法,庙有清规。咱这庙内一人点灯,众人皆点灯,按时刻吃斋睡觉。道济点灯火不息,连夜点灯,凡火接引神火,有犯清规,理应治罪于他,砸毁衣钵戒牒,逐出庙外,不准为僧。’

广亮坚持按照庙规处理道济,他强调庙内的清规戒律,认为道济的行为违反了这些规定,因此应该受到惩罚。这一段对话揭示了庙规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冲突。

老方丈说:‘太重,派他募化重修可也。’吩咐:‘叫道济进来见我。’

老方丈认为对道济的惩罚过于严厉,建议让他通过募化重修大碑楼来赎罪。这显示了老方丈的慈悲之心和对道济的信任。

不多时,只见济公从外面进来,立在方丈面前打一问讯,说:‘老和尚在上,我问讯了。’

济公的问讯体现了他的谦卑和尊重,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老方丈的尊敬。

方丈说:‘道济,你不守清规,火烧大碑楼,派你化缘重修此楼,必得一万两银子工程。问你师兄给你多少日子限。’

方丈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道济的失望和对他的期望,同时也为道济的化缘任务设定了期限。

济公说:‘师兄,你给我几日限?’广亮说:‘三年你可化来一万两银子吗?’

济公对广亮的回答表示不满,他认为三年时间太长,这体现了他的急躁和自信。

济公说:‘不行,太远,还得说近着些日期。’广亮说:‘一年你化一万两银子,修大碑楼工程,行了吗?’济公说:‘不行,还远,你往近说吧。’

济公对时间的限制非常敏感,他希望尽快完成化缘任务,这反映了他的果断和决心。

广亮又说:‘半年吧。’他摇头还说近些。广亮说:‘一月。’济公仍嫌远。

广亮继续降低时间限制,但济公仍然不满意,这表明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广亮说:‘一天你化一万两银子可行吗?’济公说:‘一天化一万两银子,你去化吧,我不行。’济公说罢,哈哈大笑,众僧皆议论道:‘一百天限期,叫他去化。如化了一万两银子,将功折罪。’济公也答应,每日出去化缘,在临安舍药救人,普渡众生,记名徒弟收了无数。

济公的自信和幽默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的行为也展现了他的慈悲和智慧。

装疯作傻,也不露本来面目。

这句话揭示了济公的机智和策略,他通过装疯作傻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也为他的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那日在飞来峰后山坡之上,见两猎户扛着兔鹿狐鹳。

这一段描写了济公在飞来峰后的偶遇,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他阻住去路说:‘二位贵姓?哪里去?’那人说:‘我叫陈孝,绰号美髯公。那是我结拜弟,病服神杨猛。由山上打猎回来,师傅何人?’济公说明了,又哈哈大笑说:‘每日在山穴,终朝来打猎,你为养你生,他命就该绝。’

济公的对话充满了禅意,他通过看似荒诞的话语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因果报应。

杨猛、陈孝知和尚是高人隐士,立刻跪下行礼,拜济公为师,说:‘我二人从此改行,同朋友在镖行找碗饭吃,想个安身立命之处。’

这段对话展现了济公的智慧和影响力,他不仅改变了杨猛和陈孝的命运,也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

和尚说:‘好,你等必日见茂盛。’

济公的话语充满了预言性,他相信杨猛和陈孝的未来会变得更好。

二人走后,和尚在庙吃酒开荤,并不化缘。

这段描写展现了济公的率性和不拘小节,他不受庙规的约束,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广亮也不催他,想到了日期,好把他逐出。

广亮对济公的态度体现了他的无奈和宽容,他虽然对济公的行为不满,但仍然给予他一定的空间。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过了一个多月,他一两银子没化。

这句话揭示了济公化缘任务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他的坚持和毅力。

这日济公见看山门的和尚不在,他到了韦陀殿,看神像威仪,甚为可观。

济公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好奇心和对神像的敬畏,同时也为他的下一步行动埋下了伏笔。

有诗为证:‘凤翅金盔耀目,连环锁甲飞光,手中铁杵硬如钢,面似观音模样。足登战靴墨绿,周身绣带飘扬,佛前护法大神王,魔怪闻知胆伤。’

这首诗描绘了韦陀殿神像的形象,同时也为济公的行为提供了象征意义。

济公看罢,说:‘老韦同我出去逛逛吧。’伸手把韦驮扛起来,出了山门,循西湖往前行走。

济公的行为充满了戏剧性,他不仅与神像互动,还将其带出了山门,这体现了他的个性和对传统的挑战。

来往行路之人就说:‘众位,我瞧见过化缘和尚,有拉大锁的,有打木鱼的,没有过扛着一个韦驮爷满街化缘的。’

这段对话揭示了济公的独特行为引起了路人的注意,同时也为他的形象增添了神秘色彩。

和尚哈哈大笑说:‘你不开眼,少说话。这是我们庙中搬家。’众人听和尚之言都笑了。

济公的幽默和机智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通过幽默的话语化解了尴尬的场面。

和尚正往前走,猛抬头一看,只见一股黑气,直冲霄汉之间,济公按灵光连击三掌,口中说:‘善哉善哉,我焉能不管。’

济公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慈悲之心和对邪恶的抵制,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正往前走,只见大街路北有一座酒饭馆是醉仙楼。

这段描写为故事引入了一个新的场景,为济公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可能。

上挂酒牌子。写的是:太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口称臣是酒中仙。

这段话揭示了醉仙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为济公的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两旁对子是: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里面构只响。

这段对子进一步描绘了醉仙楼的氛围,为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济公一掀帘子,说:‘辛苦了掌柜的。’里面掌柜一看,只当他是化缘的小和尚,说:‘和尚,咱这里是初一十五才给钱。’

这段对话揭示了济公的机智和应变能力,他通过巧妙的话语化解了尴尬的场面。

那济公说:‘是了,我们这里是初一十五才卖哪。’站在门外,只见从东边来了三人,是米粮店掌柜请客来。

济公继续利用他的机智,通过模仿掌柜的话语,成功地吸引了顾客。

济公一伸胳膊说:‘三位要吃饭哪?这里初一十五才卖哪。’三人一听往别家去。

这段对话揭示了济公的幽默和机智,他通过模仿掌柜的话语,成功地让顾客离开。

一连来了三四起人,都被济公挡回去了。

济公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坚持和决心,他不愿意妥协,坚持自己的原则。

饭馆掌柜的大怒,从里面出来说:‘和尚,你都把吃饭之人挡走,是什么居心哪?’

这段对话揭示了掌柜的愤怒和对济公行为的质疑。

济公说:‘我要吃饭,方一进门,你就告诉说初一十五。我知道你这里是初一十五才卖饭呢。’

济公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幽默,他通过巧妙的话语化解了掌柜的愤怒。

掌柜的一听说:‘我只当你是个化缘的哪,故此才告诉你初一十五给僧道的钱,你知道吗?’济公说:‘不对,我是吃饭的。’

这段对话揭示了济公的坚持和原则,他不愿意被误解,坚持自己的身份。

掌柜的说:‘你请进来罢。’

掌柜的最终被济公的坚持和机智所打动,同意他进入酒馆。

济公扛韦驮到了后堂,找了一张净桌儿坐下,要了几样菜,吃了四五壶酒。

这段描写展现了济公的率性和不拘小节,他不受庙规的约束,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用完,叫跑堂的过去,算一算,一共算一吊六百八十文。

济公的行为体现了他的豪爽和慷慨,他愿意为美食和美酒买单。

济公说:‘写账罢,改日吃了一同给。’掌柜的早就在这里留神了,听说没钱,掌柜的过来说:‘和尚,把吃饭之人都给支走了。今日吃完,你不给钱走不了!必须要给一吊六百八十文。’

这段对话揭示了掌柜的狡猾和贪婪,他试图利用济公的善良来谋取利益。

济公正与伙计口角相争,只听外面一声呐喊,如雷霹之声。

这段描写为故事引入了一个新的冲突,为济公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可能。

来了两位英雄,要大闹酒饭馆,引出许多事来。

这段话揭示了故事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济公的命运增添了不确定性。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这句话为故事留下了悬念,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期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9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