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回-原文

余杭县清官逢奇案 殷家渡济公捉贼人

话说冷二上堂来。

老爷问道:“冷二,你说高国泰明火执仗,现在已把高国泰带来,你可认得?”

冷二说:“认得。回上老爷,他与李四明在屋中谈心,小的听得明白。”

高国泰在旁说道:“回老父台,我生员并不认得他。”

李四明往前扒跪半步,说道:“老爷在上,这个冷二原来跟我同院,住我的房子,皆因他欠着小的的房租不给,时常同我借钱。借了几次不还,他还要借,我不借与他,因此借贷不遂,他记恨在心,诬赖好人,求老爷格外施恩。”

老爷说:“好,我用刑拷你们。拷明了准,我办谁。大概抄手问事,万不肯招,把高国泰并李四明一同夹起来再问。”

两旁衙役等答应。

将要用刑,忽然间公堂之上起了一阵狂风,刮的真正好厉害,对面下见人。

少时风住了,老爷再一看,见公案桌上有一张纸,上写“冤枉”二字。

老爷也不知是谁写的,自己揣度:其中必有原因。

吩咐:“来,暂把高国泰、李四明二人押下去,把冷二也押下去。”

老爷退了堂。

书中交代:这阵风乃是济公来到,把手一指,起了一阵怪风。迷住众人眼目,在公案之上写了“冤枉”二字,自己出了衙门,领了冯顺、苏禄二人到了西门外,他也并不说住房,仍是往西走了有二里之遥,说:“二位,你等看这是哪里来的银子?”

苏禄、冯顺二人立刻收拾起来,一起往口袋里装。

济公说:“这必是保镖的达官遇见贼,把银子抢了,这是剩下的,咱们拣个便宜。”

三人说着,一直往西走,到一个镇市叫殷家渡,由北往南走了有一箭之地,只见路东有一段白墙,上写黑字是“孟家老店,草料俱全,安寓客商”。

济公立于那座门外叫开门,里面问:“做什么的?”

外面说:“住店,快开门。”

里面说:“没房,都住满了。”

济公说:“找一个独屋就行了。”

里面说:“没有。”

济公说:“我这里银子甚多,走不了,如何是好?”

里面听的明白。

书中交代,这座店乃是孟家老店。店东孟四雄、李虎。两个伙计,一个姓刘,一个姓李,久贯害人,要有孤行客,行李多,彼套大,他们立刻用蒙汗药酒,把他治倒杀害。上房全有地道,因此这店不只做买卖,竟专门害人。

伙计一听外面说有银子,连忙到门口往外一看,见三人扛着有无数银两。

伙计连忙来至柜房说:“掌柜的,外面来了两个人,同着一个和尚,带着许多的银子要住店。”

孟四雄说:“你何个把他们请进来。”

伙计说:“我已经告诉他们说没房。”

孟四雄说:“我教你几句话,你就说我们掌柜的说了,怕你们三位带着银两一路走,年岁饥荒,倘若遇见贼,轻者丢银两,重者伤性命。我们掌柜的最喜行好,给你们三位顺一间房,叫你们注罢。”

伙计听明白,回身出来开门,见三个人还站在门口。

伙计说:“三位没走呀?”

济公说:“你们掌柜的听见了,顺一间房叫我们住,怕我门丢了银子是不是?”

伙计说:“不错。”

济公说:“好,前面引路。”

伙计前头走,济公三人大步进了店门,见迎面是个照壁,东边是柜房,西边是厨房,里面东边一溜房,西边一溜房,正北是上房。

和尚站在院里不走,说:“你这院内是什么味?”

伙计说:“什么味呀?”

和尚说:“有点贼味。”

伙计说:“和尚别打哈哈,你们住上房罢。”

和尚说:“好,上房凉快,八面全通的。”

伙计说:“只是没有糊窗户,你进去罢。”

和尚同苏禄、冯顺来至上房西里间一看,靠北墙是炕,地下靠窗户是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

冯顺、苏禄也困乏了,坐下休息休息。

伙计先打洗脸水,然后倒茶送来,说:“你们三位要吃什么?”

和尚说:“你随便给煎炒蒸煮,配成四碟,外两壶酒。”

苏禄、冯顺说:“我们两个人可不喝,已困乏要去睡了。”

和尚说:“你们不喝我喝。”

伙计下去喊了煎炒蒸烧四个菜,“白干两壶,海海的迷字。”

和尚说:“伙计回来。”

伙计问道:“要什么?”

和尚说:“你代我要白干两壶,海海的迷字。”

伙计一听,大吃一惊,心想:“这和尚可了不得,真是内行人。要不然,他怎能也说江湖黑话?”

伙计回道:“和尚,什么叫海海的迷字?”

和尚说:“你说理不说理,你如不说理,我打你一个嘴巴。”

伙计说:“我怎么不说理?”

和尚说:“你才说海海的迷字,你倒问我,我还要问你什么叫做海海的迷字。”

伙计一想:“这话对呀,方才可不是我说的吗,倒叫和尚问住我了。”

伙计方才说:“我方说的海海的迷字,是给你打些好酒。”

和尚说:“我也是说要点好酒,你去拿去罢。”

伙计到外面把酒拿来,和尚便睁开一只眼直向酒壶内瞧。

伙计说:“和尚你瞧什么?”

和尚说:“我瞧瞧分量多少,贵姓刘伙计?”

伙计说:“你知道我姓刘义问我。”

和尚说:“我看你这个人倒很和气,咱们两个人一见就有缘,来罢,你可喝杯酒?”

伙计说:“不行,我是一点酒不喝,一闻酒便醉了,人事不知。”

和尚说:“你少喝点,一杯罢。”

伙计说:“不行,要叫我们掌柜的知道,我跟客人喝酒,明天就把我散了。”

和尚说:“你不喝我的酒,倒叫我好疑心,仿佛酒里放搁上什么东西是的,你不喝我也不喝了。”

伙计说:“和尚,你喝你的:倒不是我不喝,如我们掌柜的知道,不是买卖规矩。”

和尚说:“你喝一口酒,这也不要紧,一段小事。”

伙计说:“我把酒给你温温去,也许凉了。”

伙计拿注酒壶来至柜房说:“掌柜的,这个和尚真怪,拿了酒去,他叫我喝,我不喝,他也不喝。我先换一壶没麻药的,他叫我喝,我就喝。”

掌柜的给了一壶好酒,伙计拿到上房来说:“和尚,小店本没有这个规矩,你既叫我喝,回头我喝。”

和尚说:“你把酒温热了?”

伙计说:“温热了。”

给和尚,和尚一仰脖子,把一壶酒都喝了。

和尚拿那壶有麻药的给伙计,和尚说:“你喝这壶罢。”

伙计赌气往外就走。

和尚说:“你不喝,我也不喝了,一个人喝酒没趣。”

吃了些饭菜,撤去残桌,和尚闭上门睡了。

伙计到前面柜房说:“掌柜的,这三个人可就是和尚扎手,回头动手的时候,可得留神和尚。”

李虎说:“不要紧,回头叫李伙计拿刀去,你在此休息,用你问了。”

刘伙计点头答应。

待天交三鼓后,李伙计拿了一把刀,就奔北上房。

来至里面,把上头门插棍挑开,再挑底下。

把底下挑开,用手一推,门上头又插上。

伙计一想:“怪呀。”

又挑一头,把上头又拨开,一推门,底下又插上。

伙计把窗户捣了一个小洞,往里面一看,见屋内三个人睡的是呼声振耳,沉睡如泥。

伙计又拨门,拨了半天,依旧没拨开。

他方才直奔上房西边,单有一个单间,有地道通到上房。

李伙计把一轴画卷起来,桌子移开,由地道而入。

方一低头向前走,走不动了,仿佛有什么阻住。

掌柜的李虎在柜房等了半天,不见李伙计出来,叫刘伙计去瞧瞧。

刘伙计拿了一把刀,来至上房,见那门也没开,也不知李伙计往哪去。

刘伙计便直奔上房东边,也有一个单间通到上房,有地道。

他到了那东间把桌子挪开,画条卷起。

打算要由地道进去。

及下地道向前走不过去。

把李虎、孟四雄等了半天,不见李刘两伙计回来。

二人等急了,各持钢刀一把,扑奔上房,见门闭了,也不知两个伙计往哪里去了。

李虎用刀将门拨开,二人来至外间屋中,入神一听,西里间屋内鼻息如雷,方才把西里间帘子用刀一挑,往屋中一看,见和尚头向南,伸着脖子脑袋,将炕帘搭拉着,那两人睡的人事不知。

李虎想:“合该你三个人该死。”

放步向前,举刀方欲杀和尚,见和尚冲他支牙一乐,把李虎吓了一跳,回身便要走。

见和尚又睡了,李虎想:“敢是和尚做梦呢?

我怎么刚要杀他,他冲我一乐?”

楞够多时,复又近前把刀举起来,往下一落,和尚用手一点指,用定神法把他给定在那里,李虎也不能动。

孟四雄在外面等了半天,看李虎举刀不往下落,心中着急,方才闯进屋中,伸手拉刀。

罗汉爷施佛法大展神通,要捉拿贼寇、搭救高国泰。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回-译文

话说冷二上堂来。老爷问道:‘冷二,你说高国泰明火执仗,现在已把高国泰带来,你可认得?’冷二说:‘认得。回上老爷,他与李四明在屋中谈心,小的听得明白。’高国泰在旁说道:‘回老父台,我生员并不认得他。’

李四明往前扒跪半步,说道:‘老爷在上,这个冷二原来跟我同院,住我的房子,皆因他欠着小的的房租不给,时常同我借钱。借了几次不还,他还要借,我不借与他,因此借贷不遂,他记恨在心,诬赖好人,求老爷格外施恩。’

老爷说:‘好,我用刑拷你们。拷明了准,我办谁。大概抄手问事,万不肯招,把高国泰并李四明一同夹起来再问。’

两旁衙役等答应。将要用刑,忽然间公堂之上起了一阵狂风,刮的真正好厉害,对面下见人。少时风住了,老爷再一看,见公案桌上有一张纸,上写‘冤枉’二字。老爷也不知是谁写的,自己揣度:其中必有原因。

吩咐:‘来,暂把高国泰、李四明二人押下去,把冷二也押下去。’老爷退了堂。

书中交代:这阵风乃是济公来到,把手一指,起了一阵怪风。迷住众人眼目,在公案之上写了‘冤枉’二字,自己出了衙门,领了冯顺、苏禄二人到了西门外,他也并不说住房,仍是往西走了有二里之遥,说:‘二位,你等看这是哪里来的银子?’苏禄、冯顺二人立刻收拾起来,一起往口袋里装。济公说:‘这必是保镖的达官遇见贼,把银子抢了,这是剩下的,咱们拣个便宜。’三人说着,一直往西走,到一个镇市叫殷家渡,由北往南走了有一箭之地,只见路东有一段白墙,上写黑字是‘孟家老店,草料俱全,安寓客商’。

济公立于那座门外叫开门,里面问:‘做什么的?’外面说:‘住店,快开门。’里面说:‘没房,都住满了。’济公说:‘找一个独屋就行了。’里面说:‘没有。’济公说:‘我这里银子甚多,走不了,如何是好?’

里面听的明白。

书中交代,这座店乃是孟家老店。店东孟四雄、李虎。两个伙计,一个姓刘,一个姓李,久贯害人,要有孤行客,行李多,彼套大,他们立刻用蒙汗药酒,把他治倒杀害。上房全有地道,因此这店不只做买卖,竟专门害人。伙计一听外面说有银子,连忙到门口往外一看,见三人扛着有无数银两。

伙计连忙来至柜房说:‘掌柜的,外面来了两个人,同着一个和尚,带着许多的银子要住店。’孟四雄说:‘你何个把他们请进来。’伙计说:‘我已经告诉他们说没房。’孟四雄说:‘我教你几句话,你就说我们掌柜的说了,怕你们三位带着银两一路走,年岁饥荒,倘若遇见贼,轻者丢银两,重者伤性命。我们掌柜的最喜行好,给你们三位顺一间房,叫你们注罢。’

伙计听明白,回身出来开门,见三个人还站在门口。伙计说:‘三位没走呀?’济公说:‘你们掌柜的听见了,顺一间房叫我们住,怕我门丢了银子是不是?’伙计说:‘不错。’济公说:‘好,前面引路。’伙计前头走,济公三人大步进了店门,见迎面是个照壁,东边是柜房,西边是厨房,里面东边一溜房,西边一溜房,正北是上房。

和尚站在院里不走,说:‘你这院内是什么味?’伙计说:‘什么味呀?’和尚说:‘有点贼味。’伙计说:‘和尚别打哈哈,你们住上房罢。’和尚说:‘好,上房凉快,八面全通的。’伙计说:‘只是没有糊窗户,你进去罢。’和尚同苏禄、冯顺来至上房西里间一看,靠北墙是炕,地下靠窗户是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

冯顺、苏禄也困乏了,坐下休息休息。伙计先打洗脸水,然后倒茶送来,说:‘你们三位要吃什么?’和尚说:‘你随便给煎炒蒸煮,配成四碟,外两壶酒。’

苏禄、冯顺说:‘我们两个人可不喝,已困乏要去睡了。’和尚说:‘你们不喝我喝。’伙计下去喊了煎炒蒸烧四个菜,‘白干两壶,海海的迷字。’

和尚说:‘伙计回来。’伙计问道:‘要什么?’和尚说:‘你代我要白干两壶,海海的迷字。’伙计一听,大吃一惊,心想:‘这和尚可了不得,真是内行人。要不然,他怎能也说江湖黑话?’伙计回道:‘和尚,什么叫海海的迷字?’和尚说:‘你说理不说理,你如不说理,我打你一个嘴巴。’

伙计说:‘我怎么不说理?’和尚说:‘你才说海海的迷字,你倒问我,我还要问你什么叫做海海的迷字。’伙计一想:‘这话对呀,方才可不是我说的吗,倒叫和尚问住我了。’伙计方才说:‘我方说的海海的迷字,是给你打些好酒。’和尚说:‘我也是说要点好酒,你去拿去罢。’伙计到外面把酒拿来,和尚便睁开一只眼直向酒壶内瞧。

伙计说:‘和尚你瞧什么?’和尚说:‘我瞧瞧分量多少,贵姓刘伙计?’伙计说:‘你知道我姓刘义问我。’

和尚说:‘我看你这个人倒很和气,咱们两个人一见就有缘,来罢,你可喝杯酒?’伙计说:‘不行,我是一点酒不喝,一闻酒便醉了,人事不知。’

和尚说:‘你少喝点,就一杯吧。’伙计说:‘不行,要是掌柜的知道了,我跟客人喝酒,明天就得把我辞退了。’和尚说:‘你不喝我的酒,反而让我怀疑,好像酒里放了什么似的,你不喝我也不喝了。’伙计说:‘和尚,你喝你的,不是我不喝,而是我们掌柜的规矩不是这样。’和尚说:‘你喝一口酒,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伙计说:‘我把酒给你暖一暖,可能凉了。’伙计拿着酒壶来到柜房说:‘掌柜的,这个和尚真奇怪,拿走了酒,让我喝,我不喝,他也不喝。我先换一壶没放药的酒,他让我喝,我就喝。’掌柜的给了伙计一壶好酒,伙计拿到上房对和尚说:‘和尚,我们店里本来没有这个规矩,既然你让我喝,那我就喝。’和尚说:‘你把酒暖热了?’伙计说:‘暖热了。’然后给和尚,和尚一口气把一壶酒都喝了。和尚把那壶有药的酒给伙计,和尚说:‘你喝这壶吧。’伙计生气地要走。和尚说:‘你不喝,我也不喝了,一个人喝酒没意思。’吃了些饭菜,撤掉残桌,和尚关上门睡了。

伙计到前面柜房说:‘掌柜的,这三个人真难对付,回头动手的时候,可得小心和尚。’李虎说:‘没关系,回头让李伙计拿刀去,你在这里休息,等我询问你。’刘伙计点头同意。等到半夜三更后,李伙计拿着一把刀,跑到北边房间。到了里面,把上面的门闩挑开,再挑下面的。挑开下面的门闩,用手一推,上面的门闩又插上了。伙计想:‘奇怪。’又挑另一边的门闩,上面的门闩又拨开了,一推门,下面的门闩又插上了。伙计在窗户上打了一个小洞,往里面一看,见屋内三个人睡得像死了一样。伙计又试图开门,但半天也没打开。他这才直奔上房西边,那里有一个单独的房间,有一个地道通往上房。李伙计把一幅画卷起来,桌子移开,从地道进去。一低头往前走,却走不动了,好像有什么东西挡住了。掌柜的李虎在柜房等了半天,不见李伙计出来,就派刘伙计去看看。

刘伙计拿着一把刀,来到上房,见门也没开,也不知李伙计去了哪里。刘伙计就直奔上房东边,那里也有一个单独的房间通向上房,有一个地道。他到了东间,把桌子移开,画卷卷起,打算从地道进去。但到了地道前,却走不过去。等了李虎和孟四雄半天,不见李刘两个伙计回来。两人等得急了,各自拿起一把钢刀,冲进上房,见门关着,也不知两个伙计去了哪里。李虎用刀把门拨开,两人来到外间屋中,仔细一听,西边里间屋内鼾声如雷,这才用刀挑开帘子,往屋内一看,见和尚头朝南,脖子伸得很长,床帘搭拉着,那两人睡得人事不知。李虎想:‘你们三个是该死。’正要举刀杀和尚,见和尚冲他一笑,把他吓了一跳,转身就要走。见和尚又睡着了,李虎想:‘难道是和尚做梦?我怎么刚要杀他,他冲我一笑?’愣了半天,又走近前举起刀,往下劈去,和尚用手一点,用定神法把他定住了,李虎也不能动。孟四雄在外面等了半天,看李虎举刀不劈下去,心中焦急,这才闯进屋中,伸手去拉刀。

罗汉爷施展佛法,展示神通,要捉拿贼寇、搭救高国泰。不知后续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回-注解

余杭县:余杭县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市辖区,历史上是古代的县级行政单位,这里指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清官:指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官员,这里指故事中的官员。

奇案:指非常罕见的、复杂的案件,这里指故事中的案件。

殷家渡:殷家渡是故事中提到的地名,可能是一个小镇或渡口。

济公:济公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和尚,以机智、滑稽和行侠仗义著称,这里指故事中的主人公。

捉贼人:指抓捕小偷的人,这里指济公。

生员: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生,通过乡试、会试后可成为进士,这里指高国泰。

拷问:古代司法程序中的一种刑讯逼供方式,通过肉体上的痛苦来迫使嫌疑人招供。

公堂:古代官府审理案件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法庭。

狂风:这里指突然刮起的强烈风,可能象征着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介入。

冤枉:指被冤枉,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这里指故事中的高国泰和李四明可能被冤枉。

抄手问事:指通过书面文件或口头陈述来询问案情。

夹起来:指用刑具夹住嫌疑人的手指或脚趾,是一种痛苦的刑讯方式。

蒙汗药:古代用来使人昏迷的药物,常用于抢劫或绑架。

地道:指地下通道,这里指孟家老店中的秘密通道。

江湖黑话:江湖中使用的秘密语言,只有同行之间才能理解,这里指和尚使用的行话。

海海迷字:可能是一种江湖术语,具体含义不明,但可以推测是与酒或江湖有关的内容。

和尚:指出家人,指佛教修行者,这里可能指故事中的主人公。

掌柜的:指店铺的老板,掌管店铺的生意。

散了:指被解雇,失去工作。

麻药:指使人失去感觉或意识的药物,这里可能指酒中掺杂的迷药。

上房:指家中主人的居住房间,这里可能指故事中主人所在的房间。

温温:指将酒加热,使之温度适宜。

好疑心:指心中产生怀疑,不相信。

定神法:指一种精神集中的方法,这里可能指和尚施展的某种法术。

罗汉爷:指佛教中的罗汉,即阿罗汉,这里可能指故事中的和尚。

佛法: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大展神通:指施展非凡的能力或法术。

贼寇:指盗贼,这里可能指故事中的反派角色。

搭救:指救助,拯救。

高国泰:可能指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具体身份和背景未在文中明确。

下回分解:古代小说、戏曲中常用的结尾语,表示故事未完待续,将在下一回中继续讲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和尚与伙计之间的微妙互动,以及随后的紧张气氛和神秘转折。首先,和尚的劝酒行为看似普通,实则隐含着深意。他建议伙计少喝,一杯即可,这种看似关心实则带有测试的语气,反映出和尚对伙计的某种怀疑或试探。

伙计的拒绝透露出他对掌柜的忠诚以及对规矩的遵守。他担心一旦与客人饮酒,会被掌柜视为不端,从而失去工作。这种对规矩的敬畏和对生计的担忧,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职业道德的重视。

和尚的疑虑加深,他怀疑酒中可能被下了什么东西,这种无端的猜疑和恐惧,反映出他内心的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他甚至表示,如果伙计不喝,他也不喝,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既是对伙计的尊重,也是对自身清白的维护。

伙计的妥协和对掌柜的忠诚,使得和尚最终放下了戒备,喝下了温热的酒。这一幕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以及规矩与人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随着故事的发展,紧张气氛逐渐升级。伙计向掌柜报告和尚的怪异行为,掌柜的则显得镇定自若,这种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李伙计和刘伙计的夜探上房,以及他们发现和尚和伙计的沉睡,进一步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他们的发现和掌柜的应对,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事情。

李虎和孟四雄的闯入,以及他们对和尚的杀意,将故事推向高潮。和尚的神秘力量,以及他使用定神法制服李虎,展现了佛法的神奇和超凡脱俗。

最后,罗汉爷的出现和施佛法,预示着故事将有新的转折。这种突如其来的转折,既是对故事情节的丰富,也是对读者好奇心的激发。整个故事通过紧凑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古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正义的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9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