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六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六回-原文

逛西湖酒楼听闲话 气不平夤夜入苏宅

话说济公出来,见陈亮早已蹿至外面,和尚随后追至在村外,只见陈亮跑的甚快,围着村庄只绕,至天明之际,济公见祥云观已然烧了一个冰消瓦解,一概皆无,尺木未剩,片瓦不存。

外边有无数人救火,西边围着有十数人。

济公临近一看,只见刘妙通在那里烧的浑身是泡,并无一处无伤,堪堪要死。

济公动了恻隐之心,过来说:“道爷,你这是怎么了?”

刘妙通一看是济公,说:“圣僧,我没得罪你老人家,我师兄他行为不端,已然遭报。

求师父慈悲,救救我罢!”

和尚哈哈大笑,说道:“你既知循环报应,你可知道他自作孽不可活?来罢,我给你一粒药吃。”

那边地方官人说:“不行,和尚你别惹事,你给他药吃,倘有错误,那还了得。”

刘妙通说:“无妨,我吃死与和尚无干,是我命该如此。”

旁边众人说:“他既是愿意吃,何必拦他呢?”

济公叫人给他找了一碗热水来,把药化开,给刘妙通端过去。

刘妙通喝下去,工夫不大,觉着肚腹咕噜噜一响,浑身烧的泡立刻全化开,流出毒水,也不疼了。

旁边众人齐说:“好药!”

在济公身背后站立一人,说:“罢了,真乃神也仙也!灵丹妙药。”

济公回头一看,见那人身高八尺,细腰扎背,头上戴宝蓝缎六瓣壮上帽,上按六颗明珠,身穿一件月白绸箭袖袍,鹅黄丝鸾带,足上薄底靴子,闪披宝蓝色缎英雄大氅。

面如白玉,眉分八彩,目如朗星,五官清秀。

济公回头一看,照这人脸上“呸!”啐了一口,这人拨头就跑,和尚就追。

头前跑的这人,非是别人,正是圣手白猿陈亮。

只因他被和尚追了半夜,好容易听不见草鞋响了,自己上住脚步,把白昼衣服换上,打算瞧瞧刘妙通是生死存亡。

刚到这里来,见和尚给刘妙通药吃。

陈亮一说“好药”,和尚回头一啐,陈亮拨头就跑,和尚随后就追,陈亮跑着,自己一想:“我可就是个贼,他也没拿住我,我何必跑?我问问和尚为什么追我?”

想罢,止住脚步,见和尚也赶到了,陈亮说:“和尚,你为甚追我?”

和尚说:“你为什么跑呀?”

陈亮一听也乐了,说:“和尚,我知道你老人家是一位高僧,你老人家收我做徒弟,我跟你出家罢!”

济公连连摇头说:“你是个贼,焉能跟我出家?我们出家人,讲究三规五戒,三规是规佛、规法、规僧,五戒是戒杀、盗、淫、亡、酒。

你要出家,你如何能改得了这几样?”

陈亮说:“我上无父母牵缠,下无妻子挂碍,了一身之孽冤。

师父所说的话,我都能行得了。”

济公说:“你既是行得了,你到临安城去等我。

我把这里事情办完,咱们在临安再见。”

陈亮一听,说:“师父你叫我临安等你。临安城的地方大,叫我在什么地方等你老人家?”

济公想了半天说:“咱们在临安城床底下见罢。”

陈亮一想:“必是临安城有这个地名。”

这才给济公行完礼,说:“师父我这就起身,直奔临安去等你去。”

济公说:“你头里走罢。”

陈亮告辞,也不到祥云观瞧刘妙通,自己顺大路直奔临安。

在道路之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天来到临安。

陈亮本是初次到京,见人烟稠密,甚是热闹,就在钱塘门外天竺街,找了店住下。

次日由店中出来,打算要逛西湖,散步而行,见西湖上有冷泉亭。

站在苏堤上,四下观看。一眼望不到边。

信步来到灵隐寺门首,见有两个门头僧在那里坐定,陈亮过去说:“二位师父,这庙里的济公长老,可曾回来?”

门头僧说:“他没在庙里。时常不在庙的时候多,也许十天八日不回来,也许三五个月不回来,没有准。”

陈亮听罢,转身回来,见人就打听,逢人便问:“惜问床底下在哪处?”

一逢人问这个地方,问了好几位人,俱皆不知。

自己无法,心中一烦,打算找座酒楼喝点酒,回头问问跑堂的。

想罢,转身往回走,来到上天竺街,见路北有一座酒楼,字号是天和,挂着酒幌子,里面刀勺乱响,过卖传菜。

陈亮进了酒楼,登楼梯上去,靠楼窗临街有一张空桌。

陈亮坐下,伙计赶紧过来擦抹桌案。

陈亮要了几样菜,两壶酒,自己自斟自饮喝着酒。

陈亮把伙计叫过来。

伙计说:“大爷还添什么菜?”

陈亮说:“不是添菜,我跟你打听一个地名,你可知道?”

伙计说:“你说罢,大小地名,我都可以知道。”

陈亮说:“这临安城有个床底下,你可知道?”

伙计连连摇头说:“没有这个地名。”

陈亮也不往下再问,心中暗想道:“济公老人家不能跟我撒谎,没有这个地名,我哪里问去?”

正在心中发闷,只听下街上一阵大乱。

陈亮往下一看,见有一乘小轿,跟着有许多人,各拿刀枪棍棒。

听轿子内有人哭,仿佛这个样子,大概是抢人,由西来往东去。

陈亮站起来,瞧够多时,又见由西来了一人,浑身的血迹,跟着许多看热闹的,奔到这酒馆,在这楼下争争吵吵乱嚷。

陈亮也听不明白,把伙计叫过来说:’伙计,这楼下方才进来那受伤的人,是被何人打的,因为什么事?’

堂官说:’老爷,你老人家不是我们这本地人,要问这件事,实实可恼,令人可恨。你可见那位受伤的人,他姓王,跟我们掌柜的是磕头的弟兄,因为管闲事,路见不平,被人家打了。他们门外有一家邻居,姓韩名文成,开钱铺生理,只因把铺子荒闭了,欠下苏北山员外二百两银。今日苏宅管家,去要银子去。韩文成说,等卖了房再还。苏管家不依,带着人把韩文成的妹子金娘抢去作押,把韩文成也打了。那位王三爷多管闲事,要合人打架,被人家打了,来找我们掌柜的给他出气。这位苏北山,是我们临安城内绅士,又是头等财主,结交官长,谁惹的了?’

陈亮一听,说:’这天子脚下,要是这样没王法,要到了外省,应该如何呢?这是恶棍,他在哪里住家?’

跑堂的说:’在城内青竹巷四条胡同路北头一大房,门也高大,门外有四棵龙爪槐树。’

陈亮听了,吃完了酒,会钱下楼,进城在青竹巷左右,探了道路。

各处一看,自己找了一座茶社吃茶,心中说:’帝都之所,有这样恶棍。我今既见,就要多管闲事,今夜晚我到他家,把他一家人全皆杀死,也叫他知道天网恢恢,自有报应。’

想罢候至天晚,吃了晚饭,找到无人之处,换好了夜行衣,把白天所穿衣服包好,斜插式系在腰间,蹿房越脊,走了有几所院落。

到了苏宅,往各处探听。

到内宅,见是四合瓦房,前出廊后出厦的上房,西里间屋中灯影摇摇,听有人说话。

就听见说:’秋香,把茶给我斟上。’

陈亮到窗外一看,见那边有个小小窟窿,吵一目往里看,只见靠北墙是花梨俏头案上,摆上好古玩,顺前檐是一张大床,上放着小几。

桌西边坐着一个半老妇人,年约四旬以外,五官清秀,有两名丫环,两个仆妇,正伺候吃茶。

听那个妇人说:’员外这时候也不回来,是往哪里去了?内宅又无男子,好叫我不放心。’

那使女说:’太太,咱们员外不回来,也应该给送个信来。这内宅男子非呼唤是不能来的,太太你老人家破个闷儿,我们猜猜谜。’

太太说:’我说一个,你们猜去:花姐最贱是油头,送旧迎新一夜床,来往客传情不尽,准将玉体肯轻揉。’

两个老妈猜了半天,也没猜着。

使女秋香、秋桂叫:’太太说了罢,别闷人了。’

那太太说:’是芝麻楷。’

秋香等全笑了,又说:’你老人家说个浅近的,我们猜猜。’

那太太说:’呦,我可不说了,说了你们猜不着,又来搅我。’

秋香说:’这回我们不问了,太太说罢。’

那妇人说:’一条白蛇乌在江,乌江岸上起红光,白蛇吸尽乌江水,乌江水尽白蛇亡。说完了,你们猜罢。’

使女正是思想要猜,忽听那外边叭嚓一声响亮。

众妇人往外一看,一片红光,只冲斗中之间。

有一宗岔事惊人!正见:眼见之事由然假,耳听之言未必真。

不知陈亮在苏宅做出何等事来,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六回-译文

在西湖边的酒楼闲逛时听到闲话,气得晚上悄悄进入苏宅。

话说济公出来后,看到陈亮已经跑到了外面,和尚随后追到了村外,只见陈亮跑得很快,围绕着村庄跑,直到天亮时,济公看到祥云观已经烧得一片狼藉,什么都没有了,连一根木头都没有剩下,一片瓦片都不存在。外面有很多人在救火,西边围着有十几个。

济公走近一看,只见刘妙通在那里被烧得全身都是水泡,没有一处不是伤,几乎要死了。济公动了怜悯之心,走过去说:‘道友,你怎么了?’刘妙通看到是济公,说:‘圣僧,我没有得罪您,我师兄行为不端,已经遭到了报应。求师父慈悲,救救我吧!’和尚哈哈大笑,说:‘你既然知道因果报应,你知道他自作孽不可活吗?来吧,我给你一粒药吃。’那边的地方官人说:‘不行,和尚,你别惹事,你给他药吃,如果有什么错误,那怎么办?’刘妙通说:‘没关系,我吃了死活跟和尚无关,是我命该如此。’旁边的人说:‘他既然愿意吃,何必拦他呢?’济公让人给他找了一碗热水来,把药化开,给刘妙通端过去。刘妙通喝下去,不久,觉得肚子咕噜噜地响,全身的水泡立刻都化开了,流出了毒水,也不再疼了。旁边的人都说:‘好药!’

在济公身后站着一个男子,说:‘罢了,真是神仙!灵丹妙药。’济公回头一看,见那人身高八尺,细腰扎背,头上戴着宝蓝缎六瓣壮帽,上面镶嵌着六颗明珠,身穿一件月白绸箭袖袍,鹅黄丝鸾带,脚下穿着薄底靴子,披着宝蓝色缎英雄大氅。脸色如白玉,眉毛分八彩,眼睛如明星,五官清秀。济公回头一看,对着这人的脸上啐了一口,这人转身就跑,和尚就追。前面跑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圣手白猿陈亮。只因他被和尚追了半夜,好不容易听不见草鞋的声音了,自己停下脚步,换上了白天的衣服,打算看看刘妙通是死是活。刚到这里,看到和尚给刘妙通吃药。陈亮一说‘好药’,和尚回头啐了一口,陈亮转身就跑,和尚随后就追,陈亮跑着,自己心想:‘我不过是个小偷,他也没抓住我,我何必跑?我问问和尚为什么追我?’想完,停下脚步,看到和尚也赶到了,陈亮说:‘和尚,你为什么追我?’

和尚说:‘你为什么跑?’陈亮一听也笑了,说:‘和尚,我知道您是一位高僧,您老人家收我做徒弟,我跟着您出家吧!’济公连连摇头说:‘你是个小偷,怎么能跟我出家?我们出家人,讲究三规五戒,三规是规佛、规法、规僧,五戒是戒杀、盗、淫、妄、酒。你要出家,你怎么能改得了这几样?’陈亮说:‘我上无父母牵绊,下无妻子挂碍,已经了结了一身的罪孽。师父所说的话,我都能做到。’济公说:‘你既然能做到,你到临安城去等我。我把这里的事情办完,咱们在临安再见。’陈亮一听,说:‘师父,您叫我到临安城等您。临安城地方大,我在哪里等您呢?’济公想了半天说:‘我们在临安城床底下见吧。’陈亮一想:‘肯定是临安城有这个地名。’这才给济公行完礼,说:‘师父,我现在就起身,直奔临安去等您。’济公说:‘你先走。’陈亮告辞,也没去祥云观看刘妙通,自己顺着大路直奔临安。

在道路上,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早上出发,晚上住宿,这天来到了临安。陈亮是第一次到京城,看到人烟稠密,非常热闹,就在钱塘门外天竺街,找了一家店住下。第二天从店里出来,打算去逛西湖,散步而行,看到西湖上有冷泉亭。

站在苏堤上,四处观看,一眼望不到边。信步来到灵隐寺门口,看到有两个门头僧在那里坐着,陈亮过去说:‘两位师父,庙里的济公长老回来了吗?’

门头僧说:‘他没在庙里。他经常不在庙里,有时候十天八天不回来,有时候三五月不回来,没有准。’陈亮听后,转身回来,见人就打听,逢人便问:‘请问床底下在哪里?’一问这个地方,问了好几位人,都不知道。

自己没有办法,心中一烦,打算找一家酒楼喝点酒,回头问问跑堂的。想完,转身往回走,来到上天竺街,看到路北有一座酒楼,字号是天和,挂着酒幌子,里面刀勺乱响,过卖传菜。陈亮进了酒楼,上楼梯,靠楼窗临街有一张空桌。陈亮坐下,伙计赶紧过来擦桌子。陈亮要了几样菜,两壶酒,自己自斟自饮地喝着酒。陈亮把伙计叫过来。伙计说:‘大爷还添什么菜?’陈亮说:‘不是添菜,我跟你打听一个地名,你知道吗?’伙计说:‘你说吧,大小地名,我都知道。’陈亮说:‘临安城有个床底下,你知道吗?’伙计连连摇头说:‘没有这个地名。’陈亮也不再问下去,心中暗想:‘济公老人家不会骗我,没有这个地名,我到哪里去问呢?’

心里正闷得慌,突然听到下街上一片混乱。陈亮低头一看,只见一辆小轿,后面跟着许多人,手里拿着刀枪棍棒。听到轿子里有人在哭,好像是这样,大概是在抢人,从西边往东边去。陈亮站起来看了一会儿,又看到从西边来了一个人,全身是血迹,跟着很多人来看热闹,跑到这个酒馆,在楼下吵吵嚷嚷。陈亮也听不太明白,叫过伙计来说:‘伙计,楼下刚才进来的那个受伤的人,是被谁打的,因为什么原因?’堂官说:‘老爷,您不是我们本地人,要问这件事,实在是令人恼火,令人痛恨。您可见那位受伤的人,他姓王,和我们的掌柜的是拜把子的兄弟,因为多管闲事,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被人打了。他们门外有一家邻居,姓韩名文成,开钱庄做生意,因为把店铺荒废了,欠下苏北山员外二百两银子。今天苏家的管家去要银子,韩文成说等卖了房子再还。苏管家不同意,带着人把韩文成的妹妹金娘抢去做抵押,还打了韩文成。那位王三爷多管闲事,要和人打架,被打伤后来找我们掌柜的帮忙。这位苏北山是我们临安城内的绅士,也是头等的富户,和官府关系好,谁惹得起他?’陈亮一听,说:‘在天子脚下,如果这样没有王法,到了外省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恶棍,他住在哪里?’跑堂的说:‘在城内青竹巷四条胡同北头的一大户人家,门口很高大,门外有四棵龙爪槐树。’

陈亮听了,喝完酒,付了钱下楼,进城后在青竹巷附近探查路线。他四处看了看,自己找了一家茶社喝茶,心里想:‘在帝都还有这样的恶棍。既然我已经看到了,就要多管闲事,今晚我到他家里,把他全家都杀了,也让他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想完就等到天黑,吃完晚饭,找到一个没人地方,换上了夜行衣,把白天穿的衣服包好,斜挎在腰间,翻墙越脊,走过几个院落。到了苏家,四处探听。到了内院,看到是四合院,前面有廊子,后面有厦子,西边里屋的灯光摇曳,听到有人在说话。听到有人说:‘秋香,给我倒杯茶。’陈亮到窗外一看,见那边有个小洞,眯着眼睛往里看,只见北墙靠着一个花梨木的床头柜,上面摆着一些古玩,前面是一张大床,上面放着小桌子。

桌子西边坐着一位中年妇女,年约四十多岁,五官清秀,有两个丫环,两个仆妇,正在伺候喝茶。听到那位妇女说:‘员外这时候也不回来,他去哪里了?内院又没有男人,让我很不放心。’丫环说:‘太太,员外不回来,也应该派人送个信来。内院没有男人,是不能随便来的,太太您老人家解解闷,我们猜个谜。’太太说:‘我说一个,你们猜猜:花姐最贱是油头,送旧迎新一夜床,来往客传情不尽,准将玉体肯轻揉。’两个老妇猜了半天,也没猜着。秋香、秋桂说:‘太太,您说出来吧,别闷了。’那太太说:‘呦,我不说了,说了你们也猜不着,又来打扰我。’秋香说:‘这次我们不问了,太太您说吧。’那妇女说:‘一条白蛇乌在江,乌江岸上起红光,白蛇吸尽乌江水,乌江水尽白蛇亡。’说完,让她们猜。丫环们正想猜,突然听到外面‘啪’的一声巨响。

众妇女向外一看,一片红光,直冲云霄。有一件惊人的事情发生!正见:眼见之事未必真,耳听之言未必真。不知道陈亮在苏家做了什么,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六回-注解

西湖: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著名湖泊,也是中国传统的风景名胜之一,因湖光山色之美而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宅:苏宅可能指的是某个与苏轼(苏东坡)有关的住宅,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住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祥云观:祥云观可能是指一个道教宫观,‘祥云’在道教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好运。

济公:济公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和行侠仗义著称,是《济公传》等故事的主角。

陈亮:陈亮,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此处指故事中的主人公。

刘妙通:刘妙通也是济公传中的角色,与陈亮有师徒关系。

三规五戒:三规五戒是佛教的戒律,三规指的是规佛、规法、规僧,五戒指的是戒杀、盗、淫、妄、酒。

灵隐寺:灵隐寺是位于杭州市的一座著名古刹,也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

苏堤:苏堤是西湖上的一条堤,以苏轼命名,是杭州的著名景点。

钱塘门:钱塘门是杭州城的一座城门,也是临安城的一部分。

天竺街:天竺街是杭州市的一个街道,也是临安城的一部分。

酒楼:酒楼是古代中国城市中的一种餐饮场所,类似于现代的餐馆。

床底下:床底下在这里可能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一个秘密的地点或者是一个难以找到的地方。

小轿:古代一种四轮车,通常由轿夫抬着,供人乘坐。

刀枪棍棒:古代常见的武器,刀用于近战,枪用于长距离攻击,棍棒则是棍和棒的合称,都是近战武器。

哭:表示悲伤或痛苦的声音,此处指轿子内有人哭泣。

抢人:指非法占有他人,此处可能指绑架。

西来往东去:从西边来,往东边去,表示方向。

管闲事:指干涉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指见到不公正的事情,挺身而出,帮助弱者。

钱铺:古代的一种商业机构,专门经营货币兑换、借贷等业务。

苏北山员外:苏北山,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员外是古代对富商或地方豪绅的尊称。

银子:古代的货币单位,此处指银两。

管家:古代豪门大族中负责管理家务的人。

绅士:古代对有地位、有文化的人的尊称。

天子脚下:指国都所在之地,此处指临安城。

青竹巷:古代的一种地名,通常以植物命名。

茶社:古代的一种公共场所,提供茶水和休息的地方。

夜行衣:古代用于夜间行动的服装,便于隐蔽和行动。

四合瓦房: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四面有房屋围合,中间是院子,屋顶用瓦覆盖。

花梨俏头案:古代家具,案桌的一种,通常用花梨木制作,俏头指案桌的头部装饰。

古玩:古代的文物艺术品,如陶瓷、玉器、书画等。

上房:古代房屋中最重要的房间,通常位于房屋的中央位置。

内宅:古代豪门大族中女眷居住的地方。

丫环:古代贵族家庭中的女仆。

仆妇:古代家庭中的女仆。

猜谜:一种智力游戏,通过谜语来猜测答案。

芝麻楷:一种谜底,指芝麻和楷书,芝麻是一种植物,楷书是汉字的一种书写风格。

白蛇乌在江:一种谜底,指白蛇和乌江,乌江是古代的一条河流。

岔事惊人:意外的事情,令人震惊。

眼见之事由然假,耳听之言未必真:表示亲眼所见可能并不真实,耳朵所听到的也未必可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六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紧张气氛和冲突的场景,通过陈亮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黑暗。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正在心中发闷,只听下街上一阵大乱。’这句话开篇即点明了故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人们心中的不安和外界环境的动荡,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陈亮往下一看,见有一乘小轿,跟着有许多人,各拿刀枪棍棒。’通过陈亮的视角,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街头混乱的景象,小轿和刀枪棍棒的出现,预示着故事中即将发生的事件具有严重性。

‘听轿子内有人哭,仿佛这个样子,大概是抢人,由西来往东去。’这句话进一步揭示了事件的性质,抢人的行为在古代社会中是严重的犯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

‘陈亮站起来,瞧够多时,又见由西来了一人,浑身的血迹,跟着许多看热闹的,奔到这酒馆,在这楼下争争吵吵乱嚷。’陈亮的行动和周围人的反应,展示了事件的严重性,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这种混乱现象的冷漠。

‘陈亮也听不明白,把伙计叫过来说:“伙计,这楼下方才进来那受伤的人,是被何人打的,因为什么事?”’陈亮的好奇心和对正义的追求,使他开始介入事件,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堂官说:“老爷,你老人家不是我们这本地人,要问这件事,实实可恼,令人可恨。”’堂官的话语揭示了事件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陈亮一听,说:“这天子脚下,要是这样没王法,要到了外省,应该如何呢?”’陈亮的话语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秩序的失望和对正义的渴望。

‘跑堂的说:“在城内青竹巷四条胡同路北头一大房,门也高大,门外有四棵龙爪槐树。”’跑堂的提供了苏宅的具体位置,为陈亮的行动提供了线索。

‘陈亮听了,吃完了酒,会钱下楼,进城在青竹巷左右,探了道路。’陈亮决定采取行动,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各处一看,自己找了一座茶社吃茶,心中说:“帝都之所,有这样恶棍。我今既见,就要多管闲事,今夜晚我到他家,把他一家人全皆杀死,也叫他知道天网恢恢,自有报应。”’陈亮的决心和行动,体现了他的正义感和对恶势力的憎恶。

‘想罢候至天晚,吃了晚饭,找到无人之处,换好了夜行衣,把白天所穿衣服包好,斜插式系在腰间,蹿房越脊,走了有几所院落。’陈亮的行动充满了紧张和刺激,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侠客的形象。

‘到了苏宅,往各处探听。到内宅,见是四合瓦房,前出廊后出厦的上房,西里间屋中灯影摇摇,听有人说话。’陈亮对苏宅的描述,使读者对故事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就听见说:“秋香,把茶给我斟上。”’这句话展现了苏宅内宅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陈亮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陈亮到窗外一看,见那边有个小小窟窿,吵一目往里看,只见靠北墙是花梨俏头案上,摆上好古玩,顺前檐是一张大床,上放着小几。’陈亮通过窗外的观察,对苏宅内部有了初步的了解。

‘桌西边坐着一个半老妇人,年约四旬以外,五官清秀,有两名丫环,两个仆妇,正伺候吃茶。’这句话描绘了苏宅内宅的人物关系,为后续剧情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听那个妇人说:“员外这时候也不回来,是往哪里去了?内宅又无男子,好叫我不放心。”’妇人的话语反映了她对家庭安全的担忧,同时也为陈亮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那使女说:“太太,咱们员外不回来,也应该给送个信来。这内宅男子非呼唤是不能来的,太太你老人家破个闷儿,我们猜猜谜。”’使女的话语揭示了苏宅内宅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陈亮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太太说:“我说一个,你们猜去:花姐最贱是油头,送旧迎新一夜床,来往客传情不尽,准将玉体肯轻揉。”’太太的谜语反映了她对丈夫的不满,同时也为陈亮的行动提供了线索。

‘两个老妈猜了半天,也没猜着。使女秋香、秋桂叫:“太太说了罢,别闷人了。”’这句话展现了苏宅内宅的人物关系,为后续剧情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那太太说:“是芝麻楷。”秋香等全笑了,又说:“你老人家说个浅近的,我们猜猜。”’太太的话语揭示了她的幽默感,同时也为陈亮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那太太说:“呦,我可不说了,说了你们猜不着,又来搅我。”’太太的话语反映了她对生活的无奈,同时也为陈亮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秋香说:“这回我们不问了,太太说罢。”’秋香的话语展现了她的礼貌,同时也为陈亮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那妇人说:“一条白蛇乌在江,乌江岸上起红光,白蛇吸尽乌江水,乌江水尽白蛇亡。”’太太的谜语揭示了她的智慧,同时也为陈亮的行动提供了线索。

‘使女正是思想要猜,忽听那外边叭嚓一声响亮。’这句话展现了苏宅内宅的平静被打破,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众妇人往外一看,一片红光,只冲斗中之间。’这句话描绘了苏宅内宅的突发情况,为陈亮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有一宗岔事惊人!正见:眼见之事由然假,耳听之言未必真。’这句话总结了前文的内容,并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不知陈亮在苏宅做出何等事来,且看下回分解。’这句话揭示了故事的悬念,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期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六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9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