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二回-原文
云兰镇恶道兴妖 梁万苍善人遇害
话说染士元正在门外站立,见从正西来了一个羽士道人,站在面前:“无量佛,善戚善哉。贫道闲游三山,闷蹈五岳,访道寻仙,善观气色,能治吉凶。看公子这分相貌,五官端方,定是翰院之材。”梁士元连忙躬身施礼,说:“道爷贵姓?在哪座名山,何处洞府参修,我要领教。”道人说:“贫道就在这正北五里之遥,五仙山祥云观出家。我姓张名妙兴,专好相法。”
梁士元说:“道爷既是好相法,奉求给我看看。”老道一听,正中心怀。他此来原因他游方回庙,见围墙已倒,大殿失修。张妙兴就说他师弟刘妙通,不知化缘修庙,尽在家中吃饭。刘妙通说:“我不能化缘了。如今云兰镇梁善人概不书缘,家中立了粥厂,竟赈济我们这一方穷人。也是道门中人自己坏事,前者有一位道门中朋友,在梁善人那里化了一百两纹银,说是修佛殿,后来不修佛殿,他把一百两纹银全皆在烟花院中嫖了,被梁员外看见他从烟花院出来。老员外因此不施舍僧道,我还往哪里化缘?”张妙兴说:“好,我要化不了梁善人,我给你磕头,明天我去。”
故此今日他来到这里,见公子梁士元在门首站立。他眉头一皱,计上心头,过来一相面,见公子问他,张妙兴要施五鬼钉头法,七箭锁阳喉恶化。张妙兴他先拉过公子的手来,说:“公子这分相貌,是上等相法,看尊像眉清目秀,生在诗书门第,礼乐人家,祖上根基不薄,真乃是石中之美玉,花中之丹桂。此时不但伴水游香,定然科甲有准。此时官星未露,遇而不遇,达而不达,好比冲云之鸟,落在荆棘之内;吞舟之鱼,临于污池之间。未得三江之水,焉能脱鳞为龙?公子把生辰八字说明,我给细细掐算。”梁士元把自己生辰八字全说明白,恶道记住,暗中掐诀念咒,照定梁士元,冷不防一掌!三魄勾去一魂,七魄勾去二魂。
梁士元一愕,反身倒下。老道自己回庙中,叫师弟用干草绑一个草人,用朱笔写了生辰八字,用七个新针,把草人之心钉住。刘妙通是个忠厚之人,见他这样行为,问他所害之人是谁。张妙兴说:“你不要胡说,我这不叫害人,我要恶化梁员外。”从此每日往云兰镇上走走。
书中交代,那梁士元自老道走后,家人出来一看,公子爷倒在门外,立刻叫同事之人,把梁士元抬至内院上房。梁员外一听,吓的惊魂千里。自己六十多岁,就是这一个孩子,倘有不测,那还了得!连忙派人请高明先生来,就给儿子治病。把先生请来一看,都说:“是失去魂魄,吃药不效。”急的老员外求神祷告上天,许了大愿。一连两天,并不见好。
这天早晨,梁善人站在门首,看那讨粥之人,来的不少。他自己本是烦闷,只见从南来了一个妇人,头里跑着三个小子,都有十一二岁,后面跟着两个小子,也有七八岁,背后扛着一个男孩,有三四岁,怀中抱定一子,也有一两岁。梁员外一看,说:“哎呀,这个妇人把街坊孩儿全带来了。来人把那位娘子请过来。”家人过去说:“娘子,我家员外有请。”那个妇人过来,慢慢先把孩儿都放下,然后叩头:“惟愿员外三多九如,多福多寿多儿女,福寿绵长。”梁员外问:“这几孩儿,都是你家的吗?”那妇人说:“我姓赵,只因丈夫在外贸易未归,我这几个孩儿幼小,人口甚重,又过这样荒年,故此我来这里讨一分粥,我一家人也好活命。”
梁员外吩咐家人:“取十吊钱赏给这几个小孩儿。”那妇人叩头谢了,拿钱去了。老员外自己一想,方才那个妇人,虽然穷,现有七个孩儿,久后要是长大之时,倒是造化,我虽有百万之富,这一个儿,如今病的这样儿。我看人生世上,大概也是命中所定,该当无于,苦求神佛也是徒然。正是思前想后,只见正西来了一个老道,穿青色褂,面如刃铁一般,一部连鬓落腮胡子,背后敬插宝剑,口中说:“无量佛,善哉善哉。贫道闲游三山,闷踏五岳,永未见过这样房煞!这房犯五鬼飞廉煞,家中不利小口,主于有恶病缠身。”
梁员外一听,连忙过去说:“仙长请了,我家这房犯五鬼飞廉煞,求仙长给破破。”老道说:“员外须带我到宅院之内,细细看个真实。”梁万苍带着老道到了里院,往各处一看,然后到了朽房之内。老道说:“员外明日在大门内,高搭法台三丈二尺,上面预备八仙桌一张,太师椅子一把,再预备长寿香一封,五供一堂,黄毛边纸一张,砚台一方,笔一枝,白芨一块,朱砂一包,香菜根无根水一碗,五谷粮食一盘。法台头前预备五色绸子,青黄赤白黑五色,按金木水火土五行。预备五百两银子,我给你散散福,你这房子的劫煞就没有了。先把这五鬼解了,然后我再给你儿治病。”
员外一听,心中甚为喜悦,赶紧吩咐家人倒过茶来,说:“未领教道爷贵上下,怎么称呼?在哪座名山洞府修炼?”老道说:“员外是贵人多忘事,我常到员外这里来。我姓张名妙兴,在这村北五里地,五仙山祥云观出家。”员外说:“原来是街坊,我实在失敬了。”赶紧吩咐摆斋伺候。老道连连摆手,说:“员外不必费心,容日再扰,我还得回庙预备应用的东西,明日好来除煞。”说罢,站起身来告辞。
员外亲身送到外面,拱手作别。
老道去后,员外赶紧吩咐家人,在大门内高搭法台一座,把应用的东西照样预备。
众多家人直忙乱了半天,至日落之时,诸事俱已齐毕,大家安歇,一夜晚景无话。
次日众人起来,净等候老道来。
天有已正,老道倒没来,和尚来了。
原来是济公带着高国泰、苏禄、冯顺从余杭县回京,由此经过。
和尚睁眼一看,大门内有法台。
罗汉爷早已占算明白,心说:‘好孽畜,竟敢在此放妖作怪!’
吩咐高国泰、苏禄、冯顺三人在此等候。
和尚迈步直奔大门,见门口站立几个家人。
和尚打一问讯说:‘辛苦众位,我和尚从此经过,由早晨尚未用饭,我要在尊处化一顿斋吃。’
众家人说:‘和尚你来的晚了,看我们大门上,这里贴着:‘概不书缘。’原先我们员外本是善人,最喜斋僧布道,现在勿论是僧是道,我们员外一概不施舍。你要早来粥厂,可以讨一分粥,你来迟了,明天再来罢。’
和尚说:‘我由早晨没吃饭,你们众位慈悲罢。’
旁边有一位老管家,最好行善,见和尚说的怪可怜的,他站起来说:‘和尚,我由早起身体不爽,有一碗白米饭,连菜都一点没吃,我拿来给你罢。’
说罢进去,把饭端出来递给和尚,和尚伸手一接,老管家一撒手,和尚往回也一撤手,叭嚓,连碗带饭掉在地下。
老管家说:‘你这和尚,我好心好意,给你端出饭来,你怎么把碗碰了?’
和尚哈哈一笑说:‘你叫我和尚吃这个剩饭?’
老管家说:‘你不吃剩饭吃什么?’
和尚说:‘要吃干鲜果子,冷荤热炒,粉拌蜜饯,鸡鱼鸭肉整桌的。把我和尚请在上面独坐,叫你们员外陪着我,我才吃呢。’
家人一听这话,气往上撞说:‘你这穷和尚满嘴胡说,我们员外陪你吃饭?你这是说梦话呢。要叫我们员外陪你吃饭,你还得转世投胎。’
和尚说:‘你说的话算不算?我和尚要化不出这样斋来,我对不起你们。’
说着话,和尚就嚷:‘化缘来了!喂!’拿手往嘴上一抓,往大门里一扔。
众家人掩口而笑。
和尚连嚷了三声,就听里面说道:‘外面什么人喧哗?’
由里面出来一位员外。
和尚看这位员外身长八尺,头戴双叶逍遥员外巾,三蓝绣花,身穿宝蓝缎子逍遥员外氅,衣领紧系,足下篆底官靴,面如三秋古月,慈眉善目,颌下一部花白胡须。
从里面出来,一见济公,要请罗汉爷给儿治病。
有分教,行善之人有善终、作恶之人天不容。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二回-译文
云兰镇恶道兴妖,梁万苍善人遇害。话说染士元正在门外站立,见从正西来了一个羽士道人,站在面前:“无量佛,善戚善哉。贫道闲游三山,闷蹈五岳,访道寻仙,善观气色,能治吉凶。看公子这分相貌,五官端方,定是翰院之材。”梁士元连忙躬身施礼,说:“道爷贵姓?在哪座名山,何处洞府参修,我要领教。”道人说:“贫道就在这正北五里之遥,五仙山祥云观出家。我姓张名妙兴,专好相法。”
梁士元说:“道爷既是好相法,奉求给我看看。”老道一听,正中心怀。他此来原因他游方回庙,见围墙已倒,大殿失修。张妙兴就说他师弟刘妙通,不知化缘修庙,尽在家中吃饭。刘妙通说:“我不能化缘了。如今云兰镇梁善人概不书缘,家中立了粥厂,竟赈济我们这一方穷人。也是道门中人自己坏事,前者有一位道门中朋友,在梁善人那里化了一百两纹银,说是修佛殿,后来不修佛殿,他把一百两纹银全皆在烟花院中嫖了,被梁员外看见他从烟花院出来。老员外因此不施舍僧道,我还往哪里化缘?”张妙兴说:“好,我要化不了梁善人,我给你磕头,明天我去。”
故此今日他来到这里,见公子梁士元在门首站立。他眉头一皱,计上心头,过来一相面,见公子问他,张妙兴要施五鬼钉头法,七箭锁阳喉恶化。张妙兴他先拉过公子的手来,说:“公子这分相貌,是上等相法,看尊像眉清目秀,生在诗书门第,礼乐人家,祖上根基不薄,真乃是石中之美玉,花中之丹桂。此时不但伴水游香,定然科甲有准。此时官星未露,遇而不遇,达而不达,好比冲云之鸟,落在荆棘之内;吞舟之鱼,临于污池之间。未得三江之水,焉能脱鳞为龙?公子把生辰八字说明,我给细细掐算。”梁士元把自己生辰八字全说明白,恶道记住,暗中掐诀念咒,照定梁士元,冷不防一掌!三魄勾去一魂,七魄勾去二魂。
梁士元一愕,反身倒下。老道自己回庙中,叫师弟用干草绑一个草人,用朱笔写了生辰八字,用七个新针,把草人之心钉住。刘妙通是个忠厚之人,见他这样行为,问他所害之人是谁。张妙兴说:“你不要胡说,我这不叫害人,我要恶化梁员外。”从此每日往云兰镇上走走。
书中交代,那梁士元自老道走后,家人出来一看,公子爷倒在门外,立刻叫同事之人,把梁士元抬至内院上房。梁员外一听,吓的惊魂千里。自己六十多岁,就是这一个孩子,倘有不测,那还了得!连忙派人请高明先生来,就给儿子治病。把先生请来一看,都说:“是失去魂魄,吃药不效。”急的老员外求神祷告上天,许了大愿。一连两天,并不见好。
这天早晨,梁善人站在门首,看那讨粥之人,来的不少。他自己本是烦闷,只见从南来了一个妇人,头里跑着三个小子,都有十一二岁,后面跟着两个小子,也有七八岁,背后扛着一个男孩,有三四岁,怀中抱定一子,也有一两岁。梁员外一看,说:“哎呀,这个妇人把街坊孩儿全带来了。来人把那位娘子请过来。”家人过去说:“娘子,我家员外有请。”那个妇人过来,慢慢先把孩儿都放下,然后叩头:“惟愿员外三多九如,多福多寿多儿女,福寿绵长。”梁员外问:“这几孩儿,都是你家的吗?”那妇人说:“我姓赵,只因丈夫在外贸易未归,我这几个孩儿幼小,人口甚重,又过这样荒年,故此我来这里讨一分粥,我一家人也好活命。
梁员外吩咐家人:“取十吊钱赏给这几个小孩儿。”那妇人叩头谢了,拿钱去了。老员外自己一想,方才那个妇人,虽然穷,现有七个孩儿,久后要是长大之时,倒是造化,我虽有百万之富,这一个儿,如今病的这样儿。我看人生世上,大概也是命中所定,该当无于,苦求神佛也是徒然。正是思前想后,只见正西来了一个老道,穿青色褂,面如刃铁一般,一部连鬓落腮胡子,背后敬插宝剑,口中说:“无量佛,善哉善哉。贫道闲游三山,闷踏五岳,永未见过这样房煞!这房犯五鬼飞廉煞,家中不利小口,主于有恶病缠身。”
梁员外一听,连忙过去说:“仙长请了,我家这房犯五鬼飞廉煞,求仙长给破破。”老道说:“员外须带我到宅院之内,细细看个真实。”梁万苍带着老道到了里院,往各处一看,然后到了朽房之内。老道说:“员外明日在大门内,高搭法台三丈二尺,上面预备八仙桌一张,太师椅子一把,再预备长寿香一封,五供一堂,黄毛边纸一张,砚台一方,笔一枝,白芨一块,朱砂一包,香菜根无根水一碗,五谷粮食一盘。法台头前预备五色绸子,青黄赤白黑五色,按金木水火土五行。预备五百两银子,我给你散散福,你这房子的劫煞就没有了。先把这五鬼解了,然后我再给你儿治病。
员外一听,心中甚为喜悦,赶紧吩咐家人倒过茶来,说:“未领教道爷贵上下,怎么称呼?在哪座名山洞府修炼?”老道说:“员外是贵人多忘事,我常到员外这里来。我姓张名妙兴,在这村北五里地,五仙山祥云观出家。”员外说:“原来是街坊,我实在失敬了。”赶紧吩咐摆斋伺候。老道连连摆手,说:“员外不必费心,容日再扰,我还得回庙预备应用的东西,明日好来除煞。”说罢,站起身来告辞。
员外亲自送到门外,拱手告别。老道离开后,员外赶紧吩咐家人,在大门内高高地搭建一座法台,把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众多家人忙了一整天,直到日落时分,所有事情都准备好了,大家都休息了,这一晚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第二天早上,大家都起来,等着老道到来。太阳已经到了正午,老道还没来,和尚却来了。原来济公带着高国泰、苏禄、冯顺从余杭县回京,路过此地。和尚睁开眼一看,大门内已经搭起了法台。罗汉爷早已算出这一切,心想:‘好家伙,竟然敢在这里施展妖术!’于是吩咐高国泰、苏禄、冯顺在这里等候。和尚大步走向大门,看到门口站着一群家人。和尚打个手势说:“辛苦各位,我和尚路过此地,从早上到现在还没吃饭,我想在贵处化一顿斋饭吃。”众家人说:“和尚你来得太晚了,看我们大门上贴着:‘概不施舍。’原先我们员外是位善人,最喜欢施舍僧人道士,但现在不管是僧是道,我们员外都不施舍。你要是早点来,可以去粥厂讨一份粥,你来晚了,明天再来吧。”
和尚说:“我从早上到现在没吃饭,你们各位行行好。”旁边有一位老管家,最乐善好施,看到和尚说得可怜,站起来说:“和尚,我从早上身体就不舒服,有一碗白米饭,连菜都没吃,我给你拿过来吧。”说完进去,把饭端出来递给和尚。和尚伸手一接,老管家一松手,和尚往回一撤手,砰的一声,碗和饭都掉在地上。老管家说:“你这和尚,我一片好心给你端饭,你怎么把碗碰了?”和尚哈哈一笑说:“你让我和尚吃这个剩饭?”老管家说:“你不吃剩饭吃什么?”和尚说:“要吃干鲜果子,冷荤热炒,粉拌蜜饯,整桌的鸡鱼鸭肉。把我请到上面单独坐,让你们员外陪我吃饭,我才吃。”
家人一听这话,气得直往上冲说:“你这穷和尚胡说八道,我们员外会陪你吃饭?你这是在做梦。要让我们员外陪你吃饭,你还得转世投胎。”和尚说:“你这话算数吗?我和尚如果不能化出这样的斋饭,我就对不起你们。”说着,和尚就喊:“化缘来了!喂!”用手在嘴上一抓,往大门里一扔。众家人掩嘴而笑。和尚连喊了三声,就听里面有人问道:“外面是谁在喧哗?”从里面出来一位员外。
和尚看到这位员外身高八尺,头戴双叶逍遥员外巾,上面绣着三蓝花,身穿宝蓝色缎子逍遥员外袍,衣领紧系,脚下穿着篆底官靴,脸色如三秋古月,慈眉善目,下巴上一部花白胡须。他从里面出来,一看到济公,就想请罗汉爷给儿子治病。有分教,行善之人有好报,作恶之人天不容。想知道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二回-注解
云兰镇:指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文中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地方。
恶道:指品行不端、道德败坏的道士,这里指张妙兴。
兴妖:指妖魔鬼怪作乱,这里指恶道张妙兴的行为。
梁万苍:指梁士元的父亲,文中的人物。
善人:指品德善良的人,这里指梁善人。
遇害:指遭遇不幸,受到伤害。
羽士道人:指穿着道袍的道士,羽士是道士的别称。
无量佛:佛教用语,表示对佛的虔诚和敬仰。
善戚善哉:佛教用语,表示赞叹和祝福。
三山五岳:泛指名山,这里指道士四处游历。
访道寻仙:指寻找修行之道和仙人。
气色:指人的脸色,这里指人的运势和命运。
吉凶:指好坏、祸福。
翰院:古代官署名,指翰林院,是负责文学艺术的机构。
相法:指通过观察人的面相、手相等来预测命运的方法。
纹银:古代货币单位,指一种质量较高的银币。
烟花院:指古代的妓院。
五鬼钉头法:一种民间传说中的邪术,用五根针钉住人的头部,以达到某种目的。
七箭锁阳喉恶化:一种民间传说中的邪术,用七支箭射中人的喉咙,以达到某种目的。
生辰八字: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是算命术中用来推算命运的重要依据。
掐算:指根据生辰八字等推算命运。
三魄勾去一魂,七魄勾去二魂:民间传说中的邪术,指用邪术吸取人的魂魄。
五鬼飞廉煞:民间传说中的邪术,指一种不吉利的煞气。
法台:道教仪式中搭建的台子,用于举行法事。
八仙桌:一种传统家具,八仙桌的名字来源于八仙过海的故事。
太师椅子:古代的一种椅子,通常由官员使用。
长寿香:一种用于祭祀的香,寓意长寿。
五供:指供品,通常包括水果、糕点、茶水等。
黄毛边纸:一种用于书写或绘画的纸张。
砚台:用于研磨墨水的工具。
笔:书写工具。
白芨:一种中药材,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常用于绘画或制作颜料。
香菜根无根水:一种用水浸泡香菜根制成的液体,据说有特殊的功效。
五谷粮食:指五种谷物,即稻、麦、粟、豆、麻。
五百两银子:古代货币单位,指五百两银子,是一种较大的金额。
员外:指有钱有势的地主或官员,这里指的是一个有钱的绅士。
拱手作别: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和告别。
老道:指道士,道教修行者。
应用的东西:指举行法事所需的物品。
粥厂:古代用于提供免费粥食的地方,多用于救济贫困。
概不书缘:表示不再提供施舍,不再结缘。
济公:传说中的佛教高僧,以幽默、机智和慈悲著称。
高国泰、苏禄、冯顺:可能是济公的徒弟或随从。
余杭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古代的一个县名。
京: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打一问讯:佛教徒的一种问候方式。
化斋:向人化缘食物。
罗汉爷:指佛教中的罗汉,这里可能是指济公。
孽畜:古代对作恶之人的贬称。
斋僧布道:指施舍食物给僧人和道士。
白米饭:用白米煮成的饭。
干鲜果子:指干果和新鲜水果。
冷荤热炒:指冷盘和热炒菜。
粉拌蜜饯:用粉和蜜饯拌成的食品。
篆底官靴:古代官员穿着的一种靴子,底部有篆文。
三秋古月:形容人脸色苍白如秋天的月亮。
慈眉善目:形容人慈悲善良,眉目和善。
花白胡须:胡须呈花白色,通常指年纪较大的人。
分教:表示下面将要讲述的内容。
化缘:向人化缘,即向人请求布施。
转世投胎:佛教中指灵魂在死后投生到另一个身体。
善终:指人死后得到好的结局。
作恶之人天不容:指作恶的人会受到天意的惩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二回-评注
员外亲身送到外面,拱手作别。老道去后,员外赶紧吩咐家人,在大门内高搭法台一座,把应用的东西照样预备。
这一段描写了员外对老道的尊敬和重视,以及他对法事的认真态度。‘亲身送到外面’和‘拱手作别’体现了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而‘高搭法台’则是对法事庄严性的强调,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众多家人直忙乱了半天,至日落之时,诸事俱已齐毕,大家安歇,一夜晚景无话。
此句通过‘直忙乱了半天’和‘诸事俱已齐毕’展现了家人为法事忙碌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家庭中尊长对法事的重视,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次日众人起来,净等候老道来。天有已正,老道倒没来,和尚来了。
此句通过对比‘老道’和‘和尚’的出现,突出了和尚的突然到来,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同时也暗示了和尚的特殊身份和使命。
原来是济公带着高国泰、苏禄、冯顺从余杭县回京,由此经过。
此句揭示了和尚的真实身份,济公作为佛教传说中的高僧,其出现往往预示着神秘和不可思议的事情,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和尚睁眼一看,大门内有法台。罗汉爷早已占算明白,心说:‘好孽畜,竟敢在此放妖作怪!’
此句通过和尚的观察和罗汉爷的内心独白,揭示了法台背后的秘密,同时也展现了罗汉爷的智慧和正义感。
吩咐高国泰、苏禄、冯顺三人在此等候。
此句体现了罗汉爷的果断和决策力,他安排三人等候,为后续的行动做好了准备。
和尚迈步直奔大门,见门口站立几个家人。
此句通过‘迈步直奔’和‘见门口站立几个家人’展现了和尚的果敢和直接,同时也为后续的对话和冲突埋下了伏笔。
和尚打一问讯说:‘辛苦众位,我和尚从此经过,由早晨尚未用饭,我要在尊处化一顿斋吃。’
此句通过和尚的问讯,展现了和尚的慈悲和善良,同时也为后续的对话和冲突埋下了伏笔。
家人一听这话,气往上撞说:‘你这穷和尚满嘴胡说,我们员外陪你吃饭?你这是说梦话呢。’
此句通过家人的反应,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僧侣的偏见和误解,同时也揭示了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
和尚说:‘你说的话算不算?我和尚要化不出这样斋来,我对不起你们。’
此句通过和尚的坚定和自信,展现了和尚的信念和决心,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说着话,和尚就嚷:‘化缘来了!喂!’拿手往嘴上一抓,往大门里一扔。
此句通过和尚的夸张动作,展现了和尚的幽默和机智,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趣味性。
众家人掩口而笑。
此句通过家人的反应,展现了和尚的幽默和机智,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和尚连嚷了三声,就听里面说道:‘外面什么人喧哗?’由里面出来一位员外。
此句通过和尚的连续嚷叫和员外的出现,展现了故事情节的紧凑和悬念的设置。
和尚看这位员外身长八尺,头戴双叶逍遥员外巾,三蓝绣花,身穿宝蓝缎子逍遥员外氅,衣领紧系,足下篆底官靴,面如三秋古月,慈眉善目,颌下一部花白胡须。
此句通过详细的描写,展现了员外的形象,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从里面出来,一见济公,要请罗汉爷给儿治病。
此句揭示了员外的目的,他希望济公能够帮助他的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有分教,行善之人有善终、作恶之人天不容。
此句通过古文的哲理,强调了善恶有报的主题,为故事的主题思想做了铺垫。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此句通过古文的惯用句式,为读者留下了悬念,同时也为下回的情节发展做了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