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五回-原文
烧妖道义收陈亮 访济公路见不平
话说张妙兴正在大殿作法,想要拘济公魂魄,焉想到济公亲身前来。
老道一见,勃然大怒说:“好颠僧,我拘你魂魄,你怎么人来了?”
书中交代,老道自从云兰镇梁家出来,梁员外没追上老道,梁员外只当是济公死了。
及至回到书房,见济公在那房里坐着喝酒。
梁员外心中甚为喜悦,说:“圣僧,你老人家没死呀?老道说把圣僧魂魄拘了去。”
济公说:“他把我的魂魄,你儿子的魂魄,一定是拘了去。我今天晚上去找他!”
老员外说:“不必,他一个出家人,这等作恶,早晚必遭天报,圣僧不必跟他一般见识。依我之见,由他去罢。”
济公也不还言,在这里喝酒,直到天晚。
济公说:“我到外面方便方便,少时就来。”
老员外信以为真。
和尚出离了梁宅,一直正奔五仙山来,到了祥云观,见老道正在作法。
陈亮来,济公也看的真真切切,见老道第二次书符念咒,济公这才随着风来到桌案以前。
按说老道自己就应当醒悟:拘魂把人拘来,济公这点道德就不小。
可是老道倒冲冲大怒,用宝剑一指,说:“颠僧,我化梁万苍,与你何干?你无故坏我的大事,你好大胆量!你今天要知时达物,跪到我法台以前,磕头,叫我三声祖师爷,山人有一分好生之德,饶尔不死,如要不然,当时我用宝剑结果你的性命!”
济公说:“好妖道,你在这里兴妖作怪,无故恶化梁万苍,你还敢见了我这样无礼,我和尚越说越有气。”
冷不防济公打了老道一个嘴巴,打的老道脸上冒火,气往上撞,抡剑照定济公搂头就剁。
二人就在大殿以前,各施所能。
老道恨不能一剑把和尚杀了,和尚跟他来回乱绕,掐一把,拧一把,气得老道哇呀呀直嚷。
老道身子往旁处一闪,由兜囊掏出一宗法宝,口中念念有同,就声:“敕令。”
白亮亮一宗物件,扑奔济公打去。
罗汉爷睁眼一看,见半悬空刷啦啦一响,白茫茫一宗物件,扑奔顶门而来。
济公一看,认识这宗法宝,名叫混元如意石。
这石头能大能小,要大真能有数丈大,要小如鸡子一般,可以带在兜囊。
这石头要打人,准打个头碎血出。
济公禅师用手一指,口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唵敕令赫。”
这石头滴溜溜一转,现了原形,落在济公袖口之内。
老道见济公把他的法术破了,气得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伸手又掏出一宗物件。
老道站在正北,用宝剑一晃,口中念咒,手内掐诀,由就地起了一阵怪风,刮的毛骨竦然。
济公再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只斑斓猛虎,摇头摆尾,扑奔济公而来。
罗汉一看,好生厉害,真是:
头大耳圆尾小,浑身锦绣难描;牧童一见胆落,樵夫闻声魂消;常在深山抖雄彪,万兽丛中招讨。
济公一见,哈哈大笑说:“好孽障,你用这等法术,也要在我跟前卖弄,真乃是江边卖水。”
说着话,用手一指,那老虎变作一个纸老虎,现了原形。
老道见连破了两宗法宝,不由气往上撞,说:“好,和尚真乃大胆!叫你知道我山人的厉害。”
伸手由兜囊掏出一恨捆仙绳,在手中一托。
老道说:“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我本不打算害你,这是你自找,屡次讨死,休怨山人。我今天要开开杀戒!”
他这根捆仙绳,最厉害无比,勿论什么妖精,捆上就得现原形。
和尚一看,连说不好!老道口中念咒,把绳扔起来,只见金光缭绕,扑奔济公。
济公连声喊嚷:“救人哪!可了不得了!要捆和尚!”
转眼就见这根绳把和尚捆了三道,和尚翻身栽倒。
张妙兴哈哈大笑说:“颠僧,我只当你有多大神通。敢情原来你就是这样无知之辈,待我结果你的性命。”
老道说这话,举剑照定和尚脖颈就剁。
宝剑砍上一道白印,见和尚睁着眼瞧看老道,也不言语,并没砍动。
老道想:“怪呀!我这宝剑怎么会砍不动和尚?”
老道一连又是数剑,仍未砍动。
老道豁然醒悟,心中一动:“莫非这是假的?”
想到这里,再一瞧,捆仙绳捆的是一个石香炉。
再找和尚,踪迹不见。
老道正在各处寻找,和尚由后面掐了者道一把。
老道一回头,气得直嚷,说:“好颠僧,气死我也,我今天与你誓不两立。”
伸手由香炉内把那点着的一柱香,拿起来,大殿旁边堆着一堆柴草,口中念句火咒,把柴草引着,一团火扑奔济公而来。
老道今天下毒手,要用真火把和尚烧死。
老道用咒语一催,这团火扑向济公。
济公用手一指,口念:“唵嘛呢叭咪吽敕令赫。”
这团火卷回去扑奔老道,老道胡子也烧了,头发也烧了,衣裳也着了,往大殿里就跑。
活该应当老道遭报,这火把大殿勾连上,少时凡火勾天火,烈焰腾空,火鸽子火蛇乱窜,就把老道烧在里面,尸骨化灰,连东西配殿火也连上。
和尚也不管他,先过去把老道害梁士元做的草人拿起,把七个针拔出来,将梁士元的魂魄收在袖口里,也不管刘妙通死活,和尚往外就走。
陈亮此时在东配房里,全都看的真切,见火连配房要连上,陈亮一脚把窗户踹了,跑出来就追。
济公和尚紧走,陈亮紧追。
和尚慢走,陈亮慢追,跟着和尚来到云兰镇,见济公奔到梁员外的门首。
门口有家人,一见和尚回来,家人说:“圣僧,你上哪里去?我家员外都等急了。”
和尚说:“好。”
迈步奔向里面,来到书房。
梁员外一见说:“圣僧,你老人去哪里去了?”
和尚说:“我给你儿找魂魄去了,现在已经把你儿的魂魄找回来。”
说着话,济公来到梁土元的屋中,只见梁士元昏迷不醒。
济公立刻先把他魂魄给入了壳,少待片刻,梁士元能活动了。
老员外在外间摆上酒席,款待济公。
二人落座,吃了有三四杯酒。
济公问:“员外,你这里闹贼不闹?”
梁员外说:“我这里不闹贼。好贼知道我是一个良善之家,也不肯偷我。那下流贼他也进不了我这宅院。”
济公说:“好,我题几个好贼,你可认的?”
梁员外说:“我不认识是谁。”
暗中,陈亮正在房上偷听多时,听见要题说几个贼,自己心中一动,不知济公说是哪路的英雄。
就听和尚说:“那有一个踏雪无痕柳瑞,你可知道?”
梁员外说:“不知。”
济公说:“这个人外号人称踏雪无痕,是从雪地上走,全无脚印的。多轻妙。”
梁员外说:“好轻妙,人从雪上走都无脚印。”
济公说:“他走雪地无脚印,可是拿着扫帚扫着走。”
梁员外一听,也就乐了。
和尚又说:“有一个登萍渡水陶芳,这个人能从水面上走,落不下去。”
梁员外说:“世界上尽有这些能人,可真少,我实未见过。”
济公说:“那不算出奇,可是冬天冻冰之时。”
员外说:“冬天我也行了。”
和尚说:“梁士元已然好了,我明日急速回临安。”
梁员外说:“圣僧何必忙,我还要留师父多住几日,报答你老人家救命之恩。”
济公说:“叫一个家人来。”
梁福过来,和尚附耳如此如此,梁福出去。
陈亮在房上暗中观看,听济公说那些笑话,所说这二人,都是陈亮的朋友,心中说:“他一个出家人,为何也知道我们绿林中之事?”
正自思想,只见四方人都围满。
梁福带着看家、护院、更夫、壮丁三四十名,各执刀枪器械,口口声声,叫捉拿房上之人!
把陈亮吓了一跳。
原来是济公吩咐梁福如此如此,就是派他叫人暗中捉人。
陈亮站在房上,把手中刀一擎说:“呔!你等闪开,我也不是偷盗,无非借路行走,如挡我者死,躲我者生。”
翻身跳下房来,济公从屋中出来,有分教:“英雄得登三宝地,罗汉广开大乘门。”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五回-译文
道士张妙兴正在大殿里做法,想要捉拿济公的魂魄,没想到济公亲自来了。道士一见,非常生气地说:“好疯和尚,我捉拿你的魂魄,你怎么亲自来了?”
书中交代,道士自从离开云兰镇梁家后,梁员外没有追上他,梁员外以为济公已经死了。等他回到书房,看到济公正坐在房间里喝酒。梁员外非常高兴,说:“圣僧,您老人家没死呀?道士说把您的魂魄拘走了。”济公说:“他把我的魂魄,你儿子的魂魄,肯定都拘走了。我今天晚上去找他!”老员外说:“不必了,他一个出家人,这样作恶,早晚必遭天谴,圣僧不必和他一般见识。依我之见,让他去吧。”济公没有再说话,在这里喝酒,直到天黑。济公说:“我去外面方便一下,很快就回来。”老员外信以为真。
和尚离开了梁家,一直往五仙山赶去,到了祥云观,看到道士正在做法。陈亮来了,济公也看得很清楚,见道士第二次画符念咒,济公这才随风来到桌案前。按理说,道士自己应该醒悟:拘魂把人拘来,济公的道德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道士却非常生气,用宝剑指着济公,说:“疯和尚,我变成梁万苍,与你有什么关系?你无故破坏我的大事,你真是有胆量!你今天要是识时务,就跪在我法台前,磕头,叫我三声祖师爷,我有一分慈悲之心,饶你不死,否则,我现在就用宝剑杀了你!”济公说:“好妖道,你在这里为非作歹,无故伤害梁万苍,你还敢对我这样无礼,我和尚越想越生气。”突然,济公打了道士一个耳光,打得道士脸上冒火,气得直往上冲,抡剑向济公砍去。两个人就在大殿前,各展神通。
道士恨不得一剑杀了和尚,和尚和他来回乱绕,掐一把,拧一把,气得道士直叫。道士身子往旁边一闪,从口袋里掏出一宗法宝,口中念念有词,喊道:“敕令。”一道白光扑向济公。罗汉爷睁开眼一看,见半空中刷啦啦一响,白茫茫的一宗东西,直奔头顶而来。济公一看,认出这宗法宝,名叫混元如意石。这块石头能大能小,要大可以有几丈大,要小如鸡蛋一般,可以带在口袋里。这块石头打在人身上,准能打得头破血流。济公禅师用手一指,念了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唵敕令赫。”这块石头滴溜溜一转,现出原形,落在济公袖口里。道士见济公破了她的法术,气得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伸手又掏出一宗东西。
道士站在正北,用宝剑一晃,口中念咒,手内掐诀,从地上起了一阵怪风,刮得毛骨悚然。济公再睁开眼一看,原来是一只斑斓猛虎,摇头摆尾,向济公扑来。罗汉一看,非常厉害,真是:头大耳圆尾小,浑身锦绣难描;牧童一见胆落,樵夫闻声魂消;常在深山抖雄风,万兽丛中称王道。济公一见,哈哈大笑说:“好孽障,你用这样的法术,也要在我面前卖弄,真是江边卖水。”说着话,用手一指,那老虎变成了一只纸老虎,现出原形。
道士见连续破了两个法宝,不由得气得直冲脑门,说:“好,和尚真大胆!叫你知道我山人的厉害。”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根捆仙绳,在手里一托。道士说:“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我本来不想伤害你,这是你自找的,屡次挑衅,不要怨我。我今天要开杀戒!”他这根捆仙绳非常厉害,不管什么妖精,一捆就得现原形。和尚一看,连声说不好!道士口中念咒,把绳扔起来,只见金光闪烁,扑向济公。济公连声喊叫:“救人啊!可了不得了!要捆和尚!”
转眼间,这根绳把和尚捆了三道,和尚翻倒在地。张妙兴哈哈大笑说:“疯和尚,我只当你有多大神通。原来你就是这样无知的人,待我杀了你。”道士说着,举剑向和尚的脖颈砍去。宝剑砍上一道白印,见和尚睁开眼睛看着道士,也没有说话,宝剑并没有砍动。道士想:“奇怪!我这宝剑怎么会砍不动和尚?”道士一连又是几剑,仍未砍动。道士突然醒悟,心中一动:“难道这是假的?”想到这里,再看,捆仙绳捆的是一个石香炉。再找和尚,踪迹不见了。道士正在四处寻找,和尚从后面拉了道士一把。道士一回头,气得直叫,说:“好疯和尚,气死我了,我今天和你誓不两立。”伸手从香炉里拿出点着的一柱香,大殿旁边堆着一堆干草,口中念了火咒,把干草引燃,一团火扑向济公。道士今天下毒手,要用真火把和尚烧死。
道士用咒语一催,这团火扑向济公。济公用手一指,念道:“唵嘛呢叭咪吽敕令赫。”这团火卷回去扑向道士,道士胡子也烧了,头发也烧了,衣服也着了,往大殿里跑。活该道士遭报,这火把大殿连上了,不久凡火连上天火,烈焰腾空,火鸟火蛇乱窜,把道士烧在里面,尸骨化灰,东西配殿也着火了。和尚也不管他,先过去把道士害梁士元做的草人拿起来,把七个针拔出来,将梁士元的魂魄收在袖口里,也不管刘妙通死活,和尚往外就走。陈亮此时在东配房里,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见火要连到配房,陈亮一脚踢开窗户,跑出来追赶。济公和尚快走,陈亮紧追。和尚慢走,陈亮慢追,跟着和尚来到云兰镇,见济公跑到梁员外的家门口。门口有家人,一见和尚回来,家人说:“圣僧,您去哪里了?我家员外都等急了。”和尚说:“好。”
迈步走进去,来到书房。梁员外一见说:“圣僧,您老人家去哪里了?”
和尚说:‘我去给你儿子找魂魄了,现在已经把他的魂魄找回来了。’说着话,济公来到梁土元的屋中,只见梁士元昏迷不醒。济公立刻先把他魂魄放回身体,过了一会儿,梁士元能动了。
老员外在外间摆上了酒席,招待济公。两人坐下,喝了几杯酒。济公问:‘员外,你这里有没有闹贼啊?’梁员外说:‘我这里没闹贼。好贼知道我是一个善良的家庭,也不愿意偷我。那些下流贼也进不了我的宅院。’
济公说:‘好,我给你提几个好贼,你认得吗?’梁员外说:‘我不认识。’暗中,陈亮在屋顶偷听已久,听到要提几个贼,心中一动,不知道济公说的是哪路的英雄。就听和尚说:‘有一个叫踏雪无痕的柳瑞,你可知道?’梁员外说:‘不知道。’济公说:‘这个人外号人称踏雪无痕,是从雪地上走,全无脚印的。多么轻巧。’梁员外说:‘好轻巧,人从雪上走都无脚印。’济公说:‘他走雪地无脚印,可是拿着扫帚扫着走。’
梁员外一听,也就笑了。和尚又说:‘有一个叫登萍渡水的陶芳,这个人能从水面上走,掉不下去。’梁员外说:‘世界上尽有这些能人,真少见,我确实没见过。’济公说:‘那不算奇怪,可是冬天结冰的时候。’员外说:‘冬天我也行。’和尚说:‘梁士元已经好了,我明天要赶紧回临安。’梁员外说:‘圣僧何必急,我还要留师父多住几天,报答你老先生的救命之恩。’济公说:‘叫一个家人来。’
梁福过来,和尚附耳如此如此,梁福出去。陈亮在屋顶暗中观看,听济公说那些笑话,所说这两人,都是陈亮的朋友,心中想:‘他一个出家人,为何也知道我们绿林中之事?’正在思考,只见四周围满了人。
梁福带着看家、护院、更夫、壮丁三四十名,各执刀枪器械,大声叫着要捉拿屋顶上的人!把陈亮吓了一跳。原来这是济公吩咐梁福这么做,就是派他叫人暗中捉人。陈亮站在屋顶上,举起手中的刀说:‘你们闪开,我并不是偷盗,只是路过,如果挡我者死,躲我者生。’然后翻身跳下屋顶,济公从屋中出来,有分教:‘英雄得登三宝地,罗汉广开大乘门。’想知道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五回-注解
烧妖道义收陈亮:这里的‘烧妖道’指的是修炼妖术的道士,‘道义收陈亮’指的是济公和尚以正义之道收服了陈亮,即济公和尚用道德和智慧感化了陈亮。
访济公路见不平:‘访济公路’可能指的是济公和尚在旅途中,‘见不平’则表示济公和尚看到了不公正的事情,决定出手干预。
拘魂:古代道教中的一种法术,指的是通过念咒、画符等方式,试图拘束或控制他人的魂魄。
济公:济公是佛教传说中的高僧,以幽默、机智、行侠仗义著称,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位重要神祇。
云兰镇梁家:可能指的是位于云兰镇的一个家族,梁家在此处出现,与故事情节有关。
圣僧:对高僧的一种尊称,此处指济公和尚。
混元如意石:一种传说中的法宝,具有变化无穷、威力巨大的特点。
六字真言:佛教中的一种咒语,通常由六个梵文音节组成,具有强大的法力。
捆仙绳:一种传说中的法宝,能够束缚妖魔鬼怪,使其现出原形。
石香炉:一种用于烧香供佛的器物,此处济公和尚用其作为替身,骗过妖道。
毒手:指下毒或使用其他有害手段的攻击。
火鸽子火蛇:比喻火焰中的各种形态,形容火焰的猛烈和复杂。
梁士元:可能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被妖道害了。
刘妙通:可能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此处提到他的生死情况,但具体情节未明。
陈亮:可能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与济公和尚有互动。
员外:古代对有钱有势的贵族或地主的尊称。
和尚:指佛教的出家人,这里济公是一位著名的济公活佛,以机智、幽默、慈悲著称。
魂魄:指人的精神与生命的象征,古代认为人的生命由魂和魄两部分组成。
壳:这里指人的身体,魂魄回归身体意味着人恢复意识。
酒席:宴席,古代用于宴请宾客或庆祝场合。
贼:指偷盗者,这里可能是指一些江湖人士。
踏雪无痕柳瑞: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柳瑞的外号是踏雪无痕,意味着他在雪地上行走不留痕迹,形容其身手轻盈。
登萍渡水陶芳:另一个虚构的人物,陶芳的外号是登萍渡水,意味着他能在水面上行走,形容其超凡的能力。
绿林:指古代山林的盗贼聚集地,这里可能指陈亮和他的朋友是江湖中人。
三宝地:佛教中指寺庙,这里指济公的寺庙。
大乘门:佛教中的一个流派,这里指济公的佛法。
更夫:古代夜间负责打更的人,负责报时和警戒。
壮丁:指强壮的年轻人,常用于守卫或劳役。
三宝:佛教中的三宝指佛、法、僧,是佛教徒信仰的核心。
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慈悲和智慧,追求众生平等和解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五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和尚济公与梁土元员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宗教的神秘色彩。
首句‘和尚说:“我给你儿找魂魄去了,现在已经把你儿的魂魄找回来。”’展现了济公作为一位高僧的神奇能力,能够找回失散的魂魄,这种能力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宗教的神秘力量。
‘济公来到梁土元的屋中,只见梁士元昏迷不醒。济公立刻先把他魂魄给入了壳,少待片刻,梁士元能活动了。’这一段描述了济公的治疗过程,体现了佛教对于生死轮回的理解和干预。
‘老员外在外间摆上酒席,款待济公。二人落座,吃了有三四杯酒。’这里的酒席不仅是款待,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待客之道。
‘济公问:“员外,你这里闹贼不闹?”’这一问看似随意,实则暗藏深意,济公通过询问是否闹贼,引出了接下来的对话,为后续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梁员外说:“我这里不闹贼。好贼知道我是一个良善之家,也不肯偷我。那下流贼他也进不了我这宅院。”’梁员外的回答既体现了他的自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
‘济公说:“好,我题几个好贼,你可认的?”’济公的提问既是为了考验梁员外,也是为了引出陈亮这个角色,为故事的发展增添悬念。
‘暗中,陈亮正在房上偷听多时,听见要题说几个贼,自己心中一动,不知济公说是哪路的英雄。’这里的偷听和猜测,体现了古代小说中常见的情节设置,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和尚又说:“那有一个踏雪无痕柳瑞,你可知道?”’济公提到的柳瑞,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绿林好汉,这种人物设定在古代小说中非常常见,代表了民间英雄的形象。
‘梁员外一听,也就乐了。’梁员外的反应既体现了他的幽默感,也说明了柳瑞这样的绿林好汉在民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和尚又说:“梁士元已然好了,我明日急速回临安。”’济公的回答表明了他的行踪不定,这也符合古代小说中高僧或侠客的常见形象。
‘济公说:“叫一个家人来。”’济公的这一命令看似简单,实则暗示了他对梁福的信任和控制能力。
‘陈亮在房上暗中观看,听济公说那些笑话,所说这二人,都是陈亮的朋友,心中说:“他一个出家人,为何也知道我们绿林中之事?”’陈亮的内心独白,揭示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身份的复杂性。
‘正自思想,只见四方人都围满。’这一段描述了陈亮被发现后的情景,也为接下来的冲突和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梁福带着看家、护院、更夫、壮丁三四十名,各执刀枪器械,口口声声,叫捉拿房上之人!’这里的描述,展示了古代社会中对于安全和秩序的重视。
‘把陈亮吓了一跳。’陈亮的反应,体现了故事中紧张和刺激的氛围。
‘原来是济公吩咐梁福如此如此,就是派他叫人暗中捉人。’这一段揭示了济公的计谋,也显示了他在故事中的智慧和领导力。
‘陈亮站在房上,把手中刀一擎说:“呔!你等闪开,我也不是偷盗,无非借路行走,如挡我者死,躲我者生。”’陈亮的宣言,既表现了他的勇敢,也体现了他对正义的追求。
‘翻身跳下房来,济公从屋中出来,有分教:“英雄得登三宝地,罗汉广开大乘门。”’这里的对话,既是对陈亮行为的评价,也是对济公自身修为的体现。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是古代小说中常见的结尾方式,既留有悬念,又吸引读者期待下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