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九回-原文
圣手猿初入灵隐寺 济长老被请上昆山
话说济公告诉苏北山床底下有贼味,苏北山立刻叫家人拿了绳,往床底下扎了数下,也没见动作,这时吓的陈亮惊魂千里。
书中交代,怎么会没扎着陈亮?原来陈亮往上一崩,贴在床上,全仗提着一口气的工夫,家人连扎几下,并未扎着。
陈亮以为是躲过去了,心中说:“师父,这可是跟我玩笑,这要是叫人把我拿住怎么好?”只听家人说:“员外,这里头没有贼。要有人,拿棍子还试不出来。”
和尚说:“什么没有贼?你拿灯笼照照,或者你们四个人把床翻过来,瞧瞧有没有?我说有贼,准有贼。”
苏员外叫家人进来,把床翻过转来瞧瞧有没有。家人果然进来,四个人把床一翻,陈亮如何隐的住?自己执刀往外一蹿,登时把众人吓了一跳。
旁边家人用本棍一截,陈亮刀正剁在木棍之上。众人一围,陈亮一害怕,往外一跑,刀已撒手。
众家人一片喊叫:“拿人哪!”陈亮早已上房,吓的不敢久待,到了外边无人之处,先把夜行衣换上,然后在暗中等候。
天光已亮,到了苏宅门外,只见从里边大门一开,苏福出来自言自语:“员外也不要我了,我可往哪里去呢?”
正自为难,只见陈亮过来说:“你站住别走,我正想要打你。”一伸手先把苏福抓住,抡拳就打,正打的恶奴苦苦哀求。
陈亮正打的高兴,只见从那边过来二位,是一早上果子市。正走至此,只见二人打架,过来说:“二位别打,清晨早起来,为什么争斗起来?别打了。”
陈亮抬头一看,说:“你们二位来劝解,我好说话。堂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既是你们二位来劝,冲你们二位完了。”
这两人一看,这架倒好劝,一劝就完,又一看,认得是苏福,“这不是苏管家么?你们二位因为什么打起来?”
苏福说:“我也不知道,我跟这位也不认识,无冤无仇。我今天早起,由我们宅里出来,他叫我站住,揪住我也不知因为什么?”
这二人说:“苏管家走罢。”
苏福也不敢不走,打又打不过,自己无奈走了。
他刚才走,余通由苏员外家里出来。
依着苏北山要把他二人送县治罪,济公说:“不必,他二人既是苦求,只要叫他二人知道知道,如再要不改过必遭恶报。”
苏北山说:“既是师父给他二人讲情,便宜你这两个东西。”等到天亮苏员外这才吩附把他二人放了。
先放了余通,刚一出来,那陈亮一瞧,气往上冲,心说:“好东西,要不是你二人,我焉能涉险?”想罢,赶奔过去,揪住余通,不容分说,抡拳就打,连踢带踹,直打得余通满地乱滚。
这一顿比打苏福还厉害,偏巧有个路人一劝,陈亮也就不打了,连说:“完了。”余通也不知因为什么,忍痛而去。
陈亮在这里立着,工夫不大,见济公出来,手里拿着陈亮那口刀。
苏员外说:“师父,你吃了饭再走,何必这么早回庙?”
济公说:“我得回庙,我甚不放心,有半月之久,我也未曾回去。”
说罢,往前走。
走了不远,陈亮在那里看看,四处无人,要过去合济公要刀,又不敢过来,只听济公那里说:“你真好大胆,还要合我要刀?你一过来,我就拿刀剁你。
眼见之事犹然假,耳听之言未必真,无故要杀人家满门家眷,也不访察真假虚实。
我把这刀一卖,谁要买我卖给谁。”
只见那边有一位是专买古玩字画、书籍刀剑,一听济公之言,过来一看,那刀是纯钢打就的。
看了看,说:“师父,你老人家要多少钱?我买。”
和尚说:“你给我两瓶酒钱,你就拿去。”
那人一笑就走了。
陈亮这跟到西湖冷泉亭,过来跪倒说:“师父,我只是一时间懵懂,做错了事,你老人家慈悲罢。”
济公说:“你起来,把刀给你,跟我回庙。”
陈亮答应,跟随在后。
到了灵隐寺山门,见了山头僧,济公说:“二位师弟,我收了徒弟了,你二人看好不好?”
净明一看,连连说:“大喜大喜,师兄请罢!”
济公说:“也得引见引见,陈亮你过来给你师叔叩头。”
门头僧只是说:“不敢当。”
济公说:“你不必说虚活,头是要叩的。你二人受了礼,给徒侄多少钱罢。”
二人说:“没有,没有,哪里来的钱?你不要取笑。”
济公带陈亮进了山门,只见那边监寺的正在那里站定,济公说:“陈亮快过来给你师太爷叩头。”
广亮说:“别叩头,我没钱。”
济公带陈亮到方丈屋内,先给老方丈行礼。
然后行到大雄宝殿,先拜佛,后鸣钟击鼓,聚集大众僧人,说:“众位师兄师弟,我可收了徒弟了,你们众位都要照应。
可有一件,陈亮你是我徒弟,我要想酒喝,你就给我沽酒,我要想吃肉,你就给我买肉。”
陈亮答应:“是,徒弟理应伺候师父。”
济公说:“你要没了钱呢?”
陈亮说:“徒弟有钱没钱,我有地方去找。”
和尚说:“不必找,要偷在本庙偷,都是你师叔师太爷,哪个看见也不能嚷,我说这件事对不对。”
众僧一听都笑了,说:“好,你光教他偷,有什么师父,有什么徒弟。”
自此日起,每日陈亮给沽酒买肉供奉济公。
陈亮把所有的钱也都花完,把衣服也当了,不到十几天把衣服也都当完,这日实在没钱了,自己一想:“我今夜出去偷些钱,好供奉帅父。”
候至天有三更之时,只见济公睡着了,陈亮自己起来,先拿夜行衣包,拿起来要走,只听济公那边说:“我告诉你在本庙里愉,你不听我的话呀!好的,先给你落了发,我好管你。”济公站起来,到了斋堂之内说:“伙计们,给我一把开水壶。”那监斋僧说:“好,你黑夜要开水何用?”济公说:“给徒弟剃头落发。”先抢了一把开水壶。
到了外边,此时众僧听见喊嚷都来了,说:“黑夜之间,你又犯了疯病。”陈亮不能动转,众人作好作歹,把陈亮拉到外边,说:“你快去罢,他是疯子。”
陈亮此时也能活动了,到了外面,换上夜行衣,偷了儿十两银,天亮把自己衣服都赎了来换上。
找了一个小饭馆,进去要了四样菜,紧靠后门坐下。
喝了一口酒,自己心中盘算:“本打算要出家,不想闹的这样。我想济公乃是有道行高僧,进庙之时,先不给我落发,莫非我不应出家?”自己正自后悔,只听外边说:“好一个酒馆,我今日要一醉方休。古人说的‘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说着话,由外边进来,正是济公长老。
只因众僧把陈亮放走,他恼了,讹了监寺广亮两吊钱,一早出庙,到西湖把两吊钱都施舍了,一个也没留,来到酒馆门首,他一看里面人多,一边说着话,就进来了。
陈亮一看,吓的跑了。
济公到了桌儿一旁落座,拿起酒来就喝。
过卖一看,说:“要菜的走了,和尚喝上了。”和尚一边喝着,口里说道:“酒要少吃性不狂,戒花全身保命长,财能义取天加护,忍气兴家无祸殃。”
吃了酒足饭饱,站起来要走,过卖一拦,说:“和尚,没给钱哪,别走!”济公说:“你到柜上说,给我写上,改日来我还你,好否?”
过卖说:“和尚,我们这里没有帐。”济公说:“没帐好办,叫你们掌柜的去买一本帐。”
过卖说:“你不要开玩笑,我们这里有帐的。和尚,我们不认识你,故此说没帐。”济公说:“敢则是你不认识我?你可是胡说,你们都认识我。”
过卖说:“我们要认识你装不认识,我是个忘八。”和尚说:“你发了誓了,你长这样大,连个和尚都不认识?”
过卖说:“我知道你是个和尚,不知道是哪庙里的和尚。”
正合他争斗,那掌柜的过来说:“和尚你打算搅我可不成,没钱走不了。”
正自二人争嚷,只见从外面进来了两个人说道:“和尚吃了多少钱,我们给罢,我们找和尚如同攒冰取火,轧沙求油。师父,你老人家快跟我们来呀!”
济公一看,不知来者二人是准,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九回-译文
圣手猿初入灵隐寺,济长老被请上昆山。
话说济公告诉苏北山床底下有贼味,苏北山立刻叫家人拿了绳,往床底下扎了数下,也没见动作,这时吓的陈亮惊魂千里。
书中交代,怎么会没扎着陈亮?原来陈亮往上一蹦,贴在床上,全仗提着一口气的工夫,家人连扎几下,并未扎着。陈亮以为是躲过去了,心中说:‘师父,这可是跟我玩笑,这要是叫人把我拿住怎么好?’只听家人说:‘员外,这里头没有贼。要有人,拿棍子还试不出来。’和尚说:‘什么没有贼?你拿灯笼照照,或者你们四个人把床翻过来,瞧瞧有没有?我说有贼,准有贼。’苏员外叫家人进来,把床翻过转来瞧瞧有没有。家人果然进来,四个人把床一翻,陈亮如何隐的住?自己执刀往外一窜,登时把众人吓了一跳。旁边家人用本棍一截,陈亮刀正剁在木棍之上。众人一围,陈亮一害怕,往外一跑,刀已撒手。众家人一片喊叫:‘拿人哪!’陈亮早已上房,吓的不敢久待,到了外边无人之处,先把夜行衣换上,然后在暗中等候。天光已亮,到了苏宅门外,只见从里边大门一开,苏福出来自言自语:‘员外也不要我了,我可往哪里去呢?’
正自为难,只见陈亮过来说:‘你站住别走,我正想要打你。’一伸手先把苏福抓住,抡拳就打,正打的恶奴苦苦哀求。陈亮正打的高兴,只见从那边过来二位,是一早上果子市。正走至此,只见二人打架,过来说:‘二位别打,清晨早起来,为什么争斗起来?别打了。’陈亮抬头一看,说:‘你们二位来劝解,我好说话。堂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既是你们二位来劝,冲你们二位完了。’这两人一看,这架倒好劝,一劝就完,又一看,认得是苏福,‘这不是苏管家么?你们二位因为什么打起来?’苏福说:‘我也不知道,我跟这位也不认识,无冤无仇。我今天早起,由我们宅里出来,他叫我站住,揪住我也不知因为什么?’这二人说:‘苏管家走罢。’
苏福也不敢不走,打又打不过,自己无奈走了。他刚才走,余通由苏员外家里出来。依着苏北山要把他二人送县治罪,济公说:‘不必,他二人既是苦求,只要叫他二人知道知道,如再要不改过必遭恶报。’苏北山说:‘既是师父给他二人讲情,便宜你这两个东西。’等到天亮苏员外这才吩咐把他二人放了。先放了余通,刚一出来,那陈亮一瞧,气往上冲,心说:‘好东西,要不是你二人,我焉能涉险?’想罢,赶奔过去,揪住余通,不容分说,抡拳就打,连踢带踹,直打得余通满地乱滚。这一顿比打苏福还厉害,偏巧有个路人一劝,陈亮也就不打了,连说:‘完了。’余通也不知因为什么,忍痛而去。
陈亮在这里立着,工夫不大,见济公出来,手里拿着陈亮那口刀。苏员外说:‘师父,你吃了饭再走,何必这么早回庙?’济公说:‘我得回庙,我甚不放心,有半月之久,我也未曾回去。’说罢,往前走。走了不远,陈亮在那里看看,四处无人,要过去合济公要刀,又不敢过来,只听济公那里说:‘你真好大胆,还要合我要刀?你一过来,我就拿刀剁你。眼见之事犹然假,耳听之言未必真,无故要杀人家满门家眷,也不访察真假虚实。我把这刀一卖,谁要买我卖给谁。’只见那边有一位是专买古玩字画、书籍刀剑,一听济公之言,过来一看,那刀是纯钢打就的。看了看,说:‘师父,你老人家要多少钱?我买。’和尚说:‘你给我两瓶酒钱,你就拿去。’那人说:‘师父,你要喝多少钱一壶的?’和尚说:‘我喝十两银一壶的。’那人一笑就走了。
陈亮这跟到西湖冷泉亭,过来跪倒说:‘师父,我只是一时懵懂,做错了事,你老人家慈悲罢。’济公说:‘你起来,把刀给你,跟我回庙。’陈亮答应,跟随在后。到了灵隐寺山门,见了山头僧,济公说:‘二位师弟,我收了徒弟了,你二人看好不好?’净明一看,连连说:‘大喜大喜,师兄请罢!’济公说:‘也得引见引见,陈亮你过来给你师叔叩头。’门头僧只是说:‘不敢当。’济公说:‘你不必说虚话,头是要叩的。你二人受了礼,给徒侄多少钱罢。’二人说:‘没有,没有,哪里来的钱?你不要取笑。’
济公带陈亮进了山门,只见那边监寺的正在那里站定,济公说:‘陈亮快过来给你师太爷叩头。’广亮说:‘别叩头,我没钱。’济公带陈亮到方丈屋内,先给老方丈行礼。然后行到大雄宝殿,先拜佛,后鸣钟击鼓,聚集大众僧人,说:‘众位师兄师弟,我可收了徒弟了,你们众位都要照应。可有一件,陈亮你是我徒弟,我要想酒喝,你就给我沽酒,我要想吃肉,你就给我买肉。’陈亮答应:‘是,徒弟理应伺候师父。’济公说:‘你要没了钱呢?’
陈亮说:‘徒弟有钱没钱,我有地方去找。’和尚说:‘不必找,要偷在本庙偷,都是你师叔师太爷,哪个看见也不能嚷,我说这件事对不对。’众僧一听都笑了,说:‘好,你光教他偷,有什么师父,有什么徒弟。’自此日起,每日陈亮给沽酒买肉供奉济公。陈亮把所有的钱也都花完,把衣服也当了,不到十几天把衣服也都当完,这日实在没钱了,自己一想:‘我今夜出去偷些钱,好供奉师父。’
等到天快到半夜三更的时候,只见济公已经睡着了,陈亮自己起来,先拿起夜行衣包,准备要走,只听济公那边说:‘我告诉你在本庙里偷东西,你却不听我的话!好,我先给你剃光头,然后好好管教你。’济公站起来,走到斋堂里面说:‘伙计们,给我拿一把开水壶。’那管斋的僧人说:‘好,你大半夜要开水做什么用?’济公说:‘给徒弟剃头。’说完,他先抢了一把开水壶。
到了外面,这时候众僧都听到呼喊声都出来了,说:‘大半夜的,你又犯疯病了。’陈亮无法动弹,众人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拉到外面,说:‘你快走吧,他是疯子。’
陈亮这时候也能动弹了,到了外面,换上夜行衣,偷了几十两银子,天亮把自己原来的衣服都赎回来换上。他找了一个小饭馆,进去点了几样菜,紧挨着后门坐下。喝了一口酒,自己心里想:‘本来打算要出家,没想到闹成这样。我想济公是一位有高深道行的和尚,我进庙的时候,他先不给我剃光头,难道我真的不应该出家?’他自己正在后悔,只听外面有人说:‘好一个酒馆,我今天要喝个痛快。古人说,‘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说话的人从外面进来,正是济公长老。因为众僧把陈亮放走了,他生气了,骗了监寺广亮两吊钱,一早出庙,到西湖把两吊钱都施舍了,一个子儿也没留,来到酒馆门口,他一看里面人多,一边说着话,就进来了。陈亮一看,吓得跑了。
济公到了桌子旁边坐下,拿起酒就喝。卖酒的人一看,说:‘要菜的人走了,和尚开始喝酒了。’和尚一边喝酒,一边说:‘酒要少吃性不狂,戒花全身保命长,财能义取天加护,忍气兴家无祸殃。’
喝得酒足饭饱,济公站起来要走,卖酒的人拦住他说:‘和尚,没给钱哪,别走!’济公说:‘你去跟柜上的人说,给我写上,改天来我还你,行吗?’卖酒的人说:‘和尚,我们这里没有赊账的。’济公说:‘没账好办,叫你们掌柜的去买一本账。’卖酒的人说:‘你不要开玩笑,我们这里有账的。和尚,我们不认识你,所以说你没账。’济公说:‘难道你不认识我?你这是胡说,你们都认识我。’卖酒的人说:‘我知道你是个和尚,但不知道是哪个庙的和尚。’他们正争论不休,那掌柜的过来说:‘和尚,你打算闹事可不行,没钱是走不了的。’正争论得热闹,只见从外面进来了两个人,说:‘和尚吃了多少钱,我们给,我们找和尚就像攒冰取火,挖沙求油。师父,您快跟我们走吧!’济公一看,不知道来的人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九回-注解
灵隐寺:灵隐寺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古刹,属于禅宗五家之一的天台宗。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是杭州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济公和尚的出家之地。
济长老:济长老指的是济公,是中国佛教禅宗历史上的著名僧人,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
昆山:昆山是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与昆山相关的地名或事件。
苏北山:苏北山是小说中的人物,具体身份和背景未在文中详细说明。
陈亮:陈亮,此处可能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具体身份和背景未在文中详细说明。
贼味:指床底下可能藏有盗贼的迹象或味道。
苏福:苏福是苏北山的家仆,具体身份未在文中详细说明。
员外:员外是古代对有一定财产和社会地位的人的尊称。
和尚:指济公,即济长老。
灯笼:古代用来照明的工具,由竹骨或木框制成,内装灯芯和油。
夜行衣:夜行衣,指夜间行动时穿的衣物,通常设计便于潜行,常用于古代小说和故事中描述盗贼或江湖人士的行动。
果子市:果子市是古代的一种市场,专门售卖水果。
瑞草:瑞草指吉祥的草,常用来比喻吉祥如意的事物。
县治:县治是古代县的行政机构,也指县衙。
监寺:监寺是寺庙中的高级僧侣,负责管理寺庙事务。
方丈:方丈是寺庙中的最高领导人,相当于住持。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庙中最重要的殿堂,供奉佛祖释迦牟尼。
僧人:僧人是指出家的佛教徒。
沽酒:沽酒是指买酒,这里指为济公买酒。
买肉:买肉是指为济公买肉,这里指为济公提供食物。
帅父:帅父是对师父的一种亲昵称呼,这里指济公。
济公:济公,又称济颠,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高僧,以机智、幽默、行为不拘一格著称。在小说和戏剧中,济公常以疯癫的形象出现,但实际上他是得道高僧,具有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神通。
落发:落发,指剃除头发,是出家为僧的必要仪式之一,意味着放弃世俗生活,追求宗教修行。
斋堂:斋堂,佛教寺院中供僧侣用膳的地方,也指僧侣用膳的时间。
监斋僧:监斋僧,指负责管理斋堂的僧侣。
监寺广亮:监寺,指寺院中的管理人员,广亮可能是监寺的名字。
西湖: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许多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地点。
酒馆:酒馆,古代供人饮酒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酒吧。
过卖:过卖,指酒馆中的服务员。
帐:帐,指账目,此处指酒馆的账单。
攒冰取火,轧沙求油:这是济公说的两句俗语,意思是比喻做不可能的事情,如同从冰中取火,从沙中榨油,形容事情非常困难或不切实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九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济公与陈亮在寺庙中的一段故事,通过对两人行为的描述,展现了济公的个性特点和陈亮的心路历程。
‘候至天有三更之时,只见济公睡着了,陈亮自己起来,先拿夜行衣包,拿起来要走’这句话,通过时间的描绘,突出了陈亮行动的隐秘性,同时也暗示了济公的疏于防范。
‘我告诉你在本庙里愉,你不听我的话呀!好的,先给你落了发,我好管你。’济公的话语中透露出他的率真和幽默,同时也展现了其对于规矩的尊重和对陈亮的关心。
‘黑夜之间,你又犯了疯病。’这句话反映了众僧对济公的误解,同时也为后文济公的辩解埋下了伏笔。
‘本打算要出家,不想闹的这样。我想济公乃是有道行高僧,进庙之时,先不给我落发,莫非我不应出家?’陈亮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于出家的矛盾和纠结,同时也反映了济公在陈亮心中的形象。
‘好一个酒馆,我今日要一醉方休。古人说的‘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济公的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也体现了他豁达的性格。
‘酒要少吃性不狂,戒花全身保命长,财能义取天加护,忍气兴家无祸殃。’济公在喝酒时的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于生活的态度。
‘和尚,没给钱哪,别走!’过卖的话语,表现了市井小民的斤斤计较,同时也为济公的机智应对提供了契机。
‘敢则是你不认识我?你可是胡说,你们都认识我。’济公的这句话,展现了他自信和豪迈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寺庙中的地位。
‘我们要认识你装不认识,我是个忘八。’过卖的话语,既表现了他的狡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气。
‘和尚,我们这里没有帐。’过卖的话,反映了酒馆的规矩,同时也为济公的机智应对提供了空间。
‘敢则是你不认识我?你可是胡说,你们都认识我。’济公的这句话,再次展现了他的自信和豪迈,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寺庙中的地位。
‘和尚你打算搅我可不成,没钱走不了。’掌柜的话,表现了酒馆的规矩,同时也为济公的机智应对提供了契机。
‘和尚吃了多少钱,我们给罢,我们找和尚如同攒冰取火,轧沙求油。师父,你老人家快跟我们来呀!’这句话,反映了来者的对济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