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七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七回-原文

听奸言苏福生祸心 见济公皂白得分明

话说苏北山之妻赵氏夫人,正同使女仆妇屋中闲谈,只听外面一声响。

大家回头一看,外面火光冲天,见院中那些花盆架和桃拓槐树上俱有火光。

仆妇丫环过去一看是火,用手一掐就灭。

书中交代,原来是圣手白猿陈亮使的调虎离山计。陈亮见众人出来,自己由房上下来,滴溜一转身,进到房中一看,见屋中极其幽雅,墙上名人字画,挑山对联,山水人物,工笔写意,花卉翎毛,顺前檐一张湘妃竹的床,挂着床帏幔帐。地下桌椅条凳,摆着古玩应用物件。

陈亮正在屋中观看,听外面婆子丫环说:“这必是福儿、禄儿两个孩儿淘气,弄的这火。”说罢,众人往屋中直奔。

陈亮正在屋中观看,听众人要进来,自己一想,叫人躲到屋中,可不像话。急中生巧,一撩床帏,钻在床底下隐藏。

众人进来,也不知屋中藏着人,方才落座,只听外面有脚步声音。

秋香赶紧问:“什么人?”外面有人答话,原来是家人得福。

秋香说:“什么事?”得福说:“员外爷回来了,同着和尚。这位和尚,也不在书房坐着,也不在客厅坐,要到太太屋里来坐着。员外说,赶紧叫太太躲避躲避。”

太太一听,赶紧叫丫环把屋中收拾收拾,心想:“员外太不对,外头有客厅,又有书房,为什么卧室里让和尚进来?”

正在思想,外面得禄又进来说:“太太快走,员外已然同和尚进来。”

太太赶紧躲出去,丫环尚未收拾停妥,只听外面员外说话:“师父请你老人家来到我家,就如同你老人家自己俗家一样,不可拘束,愿意哪屋里坐都可以。”

陈亮在屋中床底下藏着,心中暗想:“恶霸他往家里让和尚,也没好和尚,必是花和尚。”

外面济公哈哈大笑说:“没有好和尚?我怕你等急了,早来约会了。”

苏北山一听:“好呀,和尚跑到我媳妇屋里,拿约会来了。”说:“师傅你老人家醉了。”

和尚说:“没醉。”说着就往里走。

陈亮一听,大吃一惊,来者非别,正是西湖灵隐寺济公长老。心想:“济公怎么会来到这里?”

书中交代,济公自从打发陈亮走后,回到云兰镇梁员外家中。

梁员外说:“圣僧来了,我这里甚不放心,自从夜内追贼出去,不见回来。我派家人各处寻你,你老人家上哪去了?”

济公说:“我到五仙山祥云观瞧了瞧,那座庙烧了个冰消瓦解,片瓦无存,尺木未剩。”

梁员外吩嘱摆酒。把酒摆上,梁员外陪着喝着酒说:“师父你从哪来?外面带着都是什么人?”

济公就把被城隍山老尼姑清贞所请,到余杭县寻找高国泰,带着苏禄、冯顺找着高国泰,要回临安。

从头至尾,已往从前的事,细说一番。

梁员外说:“原来圣僧去找高国泰,是通家之好。他父在日,合我是金兰之好。不想他家中一穷如洗。”

叫家人把高国泰请进来,不多时,高国泰进到里面。

梁员外让高国泰落座。

梁员外说:“高国泰,你家中从前的事情,你可知道?”

高国泰说:“我略知一二。”

梁员外说:“你父亲名叫高文华,乃是余杭县的孝廉,我等乃是金兰之好,那时你尚年幼,提起这话,有十数年的光景。后来你父亲去世,你也年幼,也没给我送信,因此就断绝往来。不想这几年不见你,落的一穷如洗。方才我听圣僧提起你的名字,我才知道是你。”

高国泰一听,曾记得当初母亲也提过,赶紧才站起来行礼,说:“原来是老伯父,小侄男有礼。当年我听我娘亲提过你老人家,只因家道寒难,不能应酬亲友,未能常常给伯父请安。”

梁员外说:“现在你兄弟梁士元,正在用功读书,也少个人指教他。你也不必到余杭县去,我把你家眷们接来,你同你兄弟读书,一同用功。等大比之年,你二人一同下场。”

高国泰点头答应。

济公说:“梁员外,我和尚要化你的缘。”

梁员外说:“圣僧有什么话,只管吩咐。”

济公说:“你花几百两银,把祥云观烧的地基买回来,把刘妙通叫来,给他五百两银,叫他回古天山。你把祥云观仍然修盖起来,改为祥云庵,把城隍山老尼姑清贞连高国泰的家眷接来,叫他们住,这段事算我和尚化你的缘。要不然,老道张妙兴也得讹你几千银子。”

梁员外说:“是了,谨遵师父之命,赶紧派家人去找刘妙通。”

此时刘妙通烧的伤痕已好了,来到梁员外家中,梁员外给了他五百两银,刘妙通知恩感德,拿银两告辞,自己回古天山凌霄观去了。

梁员外把高国泰留在这里,把冯顺也留下,派妥当家人直奔城隍山迎接老尼姑清贞等,并高国泰的家眷一同接来。

把诸事办妥,济公禅师这才告辞。

梁员外给拿出数百两银,叫济公换衣裳做盘费,和尚哈哈大笑说:“员外不必费心,我和尚常说:‘一不积钱,二不积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我不要钱。”

济公带领苏禄,告辞出了云兰镇,顺大路直奔临安。

一路之上,见天气晴和,和尚信口歌曰:

参透炎凉,看破世态。

散淡游灵径,逍遥无挂碍。

了然无拘未,定性能展才,

撒手辞凡世,信步登临界。

抛开生死路,萧洒无静界。

初一不烧香,十五不礼拜。

前殿由他倒,后墙任他坏。

客来无茶吃,宾朋无款待。

谤的由他谤,怪的由他怪。

是非临到耳,丢在清山外。

也不逞刚强,不把雄心赛。

学一无用汉,亏我有何害?

济公带着苏禄往前走,顺道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这日到了临安,见眼前坐西朝东一座酒馆,和尚说:“苏禄咱们这里吃杯酒再走。”

苏禄点头答应,刚一进酒店,只见苏北山带着苏升,正在这里吃酒。

一见济公进来,苏员外赶紧站起来说:“师父,你老人家回来了,一路之上多有辛苦!可曾将高国泰找来?冯顺哪里上了?”

济公就把找高国泰的事,已往从前之事,述说一遍。

苏北山说:“原来如此,师父多受苦了,请坐一同吃酒罢!”

济公同苏员外刚才坐下,忽然从外面进来一位老者,苍头皓首,须发皆白,手执拐杖,慌慌张张进来,举拐杖照定苏员外搂头就打。

苏员外赶紧往旁边一闪,吓得惊慌失色,说:“韩老丈你我素有相识,再者你我远日无冤,近日无仇,你为何见我用杖搂头就打,所因何故?”

老丈说:“苏北山我今天给你一死相拼,我这条老命不要了。我儿已然上钱塘县去告你,我老汉上你门口上吊去,我这里有阴状!”

苏禄、苏升赶紧把老丈拦住,见这位老丈气得直哆嗦。

苏北山也不知所因何故,两个家人把老丈搀扶在板凳上坐,苏北山说:“韩老丈你不要着急,有什么事要跟我拼命?你说明白我听听。”

韩老丈坐在那里,缓了半天,叹了一口气说:“苏北山,可是我儿欠你二百银子,把买卖关闭了,应着卖了房子还你钱?你不但不等,你竟敢派家人带着许多匪棍,把我女儿抢了去,把我儿打了,将帐目折算人口。

我韩氏门中,世代商贾传家,无故你把女儿抢去,这了得么?”

苏北山一闻此言,说:“老丈此言差矣!

这件事我实不知道,这其中定有缘故,这不是我手下家人。

你问问,我如何能做出这样伤天害理之事!什么人去找你要钱?”

韩老丈说:“明明是你的家人,当初给我儿送银子,就是他送的。”

苏北山想了半天,想不起这个人来。

济公哈哈大笑说:“苏北山,韩老丈,都不用着急,我带你们去找这个人去。

先叫人去把韩老丈的儿子韩文成找回来,不必叫他钱塘县告去。

打发苏升去不多时,把韩文成找回来,韩文成一见苏北山,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说:“苏北山,我这条命不要了!”

苏北山说:“贤弟你我知己相交,你欠我二百银子,我并没打算跟你要,什么人去抢人?把这件事遗在我身上。”

韩文成说:“分说是你的家人,去把我妹妹抢了去,打了我一身伤。

我正要去告你,你还不承认?”

苏北山说:“这不是济公在这里,这件事求济公他老人家给办。”

和尚说:“你们不便争论,少时你等自然知道,跟我去。”

说罢,给了酒饭帐,带领苏北山、韩老丈父子出了酒馆,一直往南。

进了一条胡同,来到一家门首,和尚就嚷:“苏管家,给你送银子来了。”

只见由里面出来一人,苏北山、韩员外众人一看,说:“原是你!”

和尚要捉拿行凶作恶之人,不知出来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七回-译文

听信了奸人的话,苏福生起了祸心;见济公来了,是非黑白立刻分明。

话说苏北山的妻子赵氏夫人,正和使女仆妇在屋子里闲聊,突然外面传来一声巨响。

大家回头一看,只见外面火光冲天,院子里那些花盆架和桃树、槐树上都冒出了火光。

仆妇和丫环过去一看,确认是火,用手一掐就灭了。

书中交代,这是圣手白猿陈亮使用的调虎离山计。陈亮见众人出来,就从房上下来,一转身进了屋,看到屋子里非常雅致,墙上挂着名人的字画,有山水人物,工笔写意,还有花卉翎毛。床前挂着湘妃竹的床帏幔帐,地上摆着桌椅条凳,还有古玩应用物件。

陈亮正在欣赏,听到外面婆子和丫环说:“这火肯定是福儿、禄儿两个小孩淘气引起的。”说完,众人直奔屋内。

陈亮正在屋中观赏,听到众人要进来,心想叫人躲到屋子里不合适。于是灵机一动,掀开床帏,钻到床底下藏了起来。

众人进来后,并不知道屋子里藏着人,刚坐下,就听到外面有脚步声。

秋香赶紧问:“什么人?”外面有人回答,原来是家人得福。

秋香问:“什么事?”得福说:“员外爷回来了,还带着一个和尚。这位和尚不在书房坐,也不在客厅坐,偏要到太太屋里坐。员外说,赶紧叫太太躲避一下。”

太太一听,赶紧叫丫环收拾屋子,心想:“员外太不对了,外面有客厅,又有书房,为什么卧室里要让和尚进来?”

正在她思考的时候,外面得禄又进来说:“太太快走,员外已经和和尚进来了。”

太太赶紧躲出去,丫环还没收拾好,就听到外面员外说话:“师父,您老人家来到我家,就像您自己家一样,不用拘束,愿意在哪屋里坐都可以。”

陈亮在屋子里床底下藏着,心里暗想:“这个恶霸往家里请和尚,肯定不是什么好和尚,肯定是花和尚。”

外面济公哈哈大笑说:“没有好和尚?我怕你们等急了,早就来约会了。”苏北山一听:“好呀,和尚跑到我媳妇屋里,拿约会来了。”说:“师傅您老人家醉了。”和尚说:“没醉。”说着就往里走。

陈亮一听,大吃一惊,来的人正是西湖灵隐寺的济公长老。心想:“济公怎么会来到这里?”

书中交代,济公自从打发陈亮走后,回到云兰镇梁员外家中。梁员外说:“圣僧来了,我这里很不放心,自从夜里追贼出去,就一直没有回来。我派家人四处寻找你,你老人家上哪去了?”济公说:“我到五仙山祥云观看了看,那座庙已经烧得一片瓦砾,连片瓦都不剩,一根木头都没有了。”

梁员外吩咐摆酒。酒摆上后,梁员外陪着喝酒说:“师父您从哪来?外面带着的都是什么人?”济公就把被城隍山老尼姑清贞所请,到余杭县寻找高国泰,带着苏禄、冯顺找到高国泰,要回临安的事情从头到尾详细说了一遍。

梁员外说:“原来圣僧去找高国泰,是通家之好。他父亲在世时,我们俩是金兰之交。没想到他家里现在一贫如洗。”叫家人把高国泰请进来,不多时,高国泰进到里面。

梁员外让高国泰坐下。梁员外说:“高国泰,你家里从前的事情,你知道吗?”高国泰说:“我略知一二。”

梁员外说:“你父亲名叫高文华,是余杭县的孝廉,我们俩是金兰之交,那时你年纪还小,提起这话,有十多年的光景。后来你父亲去世,你也年幼,也没给我送信,因此就断了联系。没想到这几年没见你,落得这么一穷二白。

方才我听圣僧提起你的名字,我才知道是你。”高国泰一听,想起当初母亲也提过,赶紧站起来行礼,说:“原来是老伯父,小侄男有礼。当年我听我娘亲提过您老人家,只因家道贫寒,不能应酬亲友,未能常常给您请安。”

梁员外说:“现在你兄弟梁士元正在用功读书,也少个人指教他。你也不必到余杭县去,我把你家眷们接来,你和你兄弟一起读书,一同用功。等大比之年,你们二人一同参加科举考试。”高国泰点头答应。

济公说:“梁员外,我和尚要化你的缘。”梁员外说:“圣僧有什么话,只管吩咐。”济公说:“你花几百两银子,把祥云观烧毁的地基买回来,把刘妙通叫来,给他五百两银子,叫他回古天山。你把祥云观重新修建起来,改为祥云庵,把城隍山老尼姑清贞连高国泰的家眷接来,让他们住下,这段事情算我和尚化你的缘。要不然,老道张妙兴也得讹你几千银子。”

梁员外说:“是了,谨遵师父之命,赶紧派家人去找刘妙通。”

此时刘妙通烧伤已经好了,来到梁员外家中,梁员外给了他五百两银子,刘妙通知恩感德,拿着银子告辞,自己回到古天山凌霄观去了。

梁员外把高国泰留在这里,把冯顺也留下,派可靠的家仆直奔城隍山迎接老尼姑清贞等人,并高国泰的家眷一同接来。

把事情办妥后,济公禅师这才告辞。梁员外拿出数百两银子,叫济公换衣服做盘缠,和尚哈哈大笑说:“员外不必费心,我和尚常说:‘一不积钱,二不积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我不要钱。”

济公带着苏禄,告辞出了云兰镇,顺着大路直奔临安。一路上,天气晴朗,和尚随口唱道:

参透炎凉,看破世态。散淡游灵径,逍遥无挂碍。了然无拘未,定�能展才,撒手辞凡世,信步登临界。抛开生死路,萧洒无静界。初一不烧香,十五不礼拜。前殿由他倒,后墙任他坏。客来无茶吃,宾朋无款待。谤的由他谤,怪的由他怪。是非临到耳,丢在清山外。也不逞刚强,不把雄心赛。学一无用汉,亏我有何害?

济公带着苏禄往前走,顺道路边吃点东西喝点水,白天出发晚上住宿。这天他们到了临安,看到前面有一家酒馆,朝西坐朝东,和尚说:‘苏禄,我们在这里喝杯酒再走。’苏禄点头同意,刚一进酒店,只见苏北山带着苏升,正在这里喝酒。一见济公进来,苏员外赶紧站起来说:‘师父,您老人家回来了,一路上辛苦了!有没有把高国泰找到?冯顺在哪里?’济公就把找高国泰的事情,以及以前的事情,说了一遍。苏北山说:‘原来是这样,师父您受苦了,请坐下来一起喝酒吧!’

济公和苏员外刚坐下,忽然从外面进来一位老者,头发全白,手拿拐杖,慌慌张张地进来,举起拐杖朝苏员外头上打来。苏员外赶紧往旁边一闪,吓得脸色苍白,说:‘韩老丈,我们以前认识,再说我们之间没有仇恨,你为什么无缘无故用拐杖打我,这是为什么?’老丈说:‘苏北山,我今天要和你拼命,我这条命不要了。我儿子已经去钱塘县告你了,我老头子上你门口上吊去,我这里有状纸!’

苏禄、苏升赶紧把老丈拦住,看到这位老丈气得直发抖。苏北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两个仆人把老丈扶到板凳上坐下,苏北山说:‘韩老丈,你别着急,有什么事要和我拼命?你说明白,我听听。’韩老丈坐在那里,过了半天,叹了一口气说:‘苏北山,我儿子欠你二百银子,把生意关了,答应卖房子还你钱?你不但不等着,还敢派家人带着许多坏蛋,把我女儿抢了去,把我儿子打了,把账目算成人口。我韩家世代经商,你无缘无故抢我女儿,这怎么行?’苏北山一听这话,说:‘老丈,你这话不对!这件事我确实不知道,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不是我手下的人。你问问,我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是谁去找你要钱?’韩老丈说:‘明明是你的家人,当初给我儿子送银子,就是他送的。’苏北山想了半天,也想不起这个人来。济公哈哈大笑说:‘苏北山,韩老丈,都不用着急,我带你们去找这个人。先派人去把韩老丈的儿子韩文成找回来,不用他去钱塘县告状。’打发苏升去不多时,就把韩文成找回来了,韩文成一见苏北山,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说:‘苏北山,我这条命不要了!’苏北山说:‘贤弟,我们一向是知己,你欠我二百银子,我并没有打算向你要,是谁去抢人?这件事让我来处理。’韩文成说:‘分明是你的家人,去把我妹妹抢了去,打了我一身伤。我正要去告你,你还不承认?’苏北山说:‘这不是济公在这里,这件事求济公他老人家帮忙。’和尚说:‘你们不必争论,过会儿你们自然会知道,跟我来。’说完,付了酒饭钱,带着苏北山、韩老丈父子出了酒馆,一直往南走。

走进了一条小巷,来到一家门口,和尚就喊:‘苏管家,给你送银子来了。’只见从里面出来一个人,苏北山、韩员外等人一看,说:‘原来是你!’和尚要捉拿行凶作恶的人,不知道出来的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七回-注解

奸言:指邪恶的言语,常用来形容挑拨离间、恶意中伤的话。

苏福生:指苏北山的儿子,名字中的‘福’和‘生’寓意着吉祥和生命。

祸心:指心怀恶意,意图造成灾祸。

济公:济公,又称济颠和尚,是中国民间传说和戏曲中的著名人物,被认为是南宋时期的高僧,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

皂白:比喻是非曲直,黑白分明。

调虎离山计:是一种兵法,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位置,以便乘机行事。

圣手白猿陈亮:陈亮是小说中的人物,被描述为有高超技艺的人。

湘妃竹:一种珍贵的竹子,因其美丽而闻名。

床帏幔帐:床上的帘幕和帐子,古代家居装饰的一部分。

古玩:指古代的器物、艺术品等,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员外:古代对富有的地主或官僚的尊称。

和尚:指出家人,即僧侣。

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祥云观:小说中的地点,是济公和尚曾经去过的地方。

大比之年:指科举考试之年,古代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

化缘:指僧侣向信徒化讨布施。

刘妙通:小说中的人物,是济公和尚的朋友。

古天山:小说中的地点,是刘妙通居住的地方。

祥云庵:由祥云观改成的佛教修行场所。

城隍山老尼姑清贞:小说中的人物,是城隍山上的尼姑。

高国泰:高国泰,原文中的人物,济公寻找的对象。

金兰之好:指结拜兄弟,关系亲密的朋友。

孝廉: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科举考试,通过者称孝廉。

梁士元:小说中的人物,是梁员外的儿子。

一不积钱,二不积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济公和尚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他超然物外、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苏禄:苏禄,原文中的人物,具体身份未明,但可能是指与济公同行的人物。

临安:临安,即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宋时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

酒馆:酒馆,古代供人饮酒休息的场所,相当于现代的酒吧或餐厅。

苏员外:苏员外,原文中的人物,可能是一位富有的绅士。

苏北山:苏北山,原文中的人物,苏员外的儿子或家族成员。

苏升:苏升,原文中的人物,苏北山的家人。

冯顺:冯顺,原文中的人物,具体身份未明。

晓行夜宿:晓行夜宿,指清晨出发,夜晚住宿,形容旅途劳顿。

酒杯:酒杯,古代用来盛酒的器皿,也是饮酒礼仪的一部分。

韩老丈:韩老丈,原文中的人物,韩员外的父亲。

阴状:阴状,指在阴间告状,古代民间信仰中的一种说法。

韩文成:韩文成,原文中的人物,韩老丈的儿子。

商贾:商贾,古代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银子:银子,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式,由金属制成。

拐杖:拐杖,一种辅助行走的工具,也常用于表示老年人的形象。

胡同:胡同,古代城市中的小巷,今多指狭窄的街道。

管家:管家,古代指管理家务的人,相当于现代的家政人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七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济公与苏禄等人的相遇及随后的冲突,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人物性格。

首句‘济公带着苏禄往前走,顺道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通过简洁的描述,勾勒出济公随性不拘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旅途中艰辛与无奈。

‘见眼前坐西朝东一座酒馆’一句,通过方位的描述,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和尚说:“苏禄咱们这里吃杯酒再走。”苏禄点头答应’这里通过对话,展现了济公的随和与苏禄的顺从,两人的关系显得融洽。

‘苏北山带着苏升,正在这里吃酒’一句,引入了新的角色,为故事增添了冲突。

‘一见济公进来,苏员外赶紧站起来说:“师父,你老人家回来了,一路之上多有辛苦!可曾将高国泰找来?冯顺哪里上了?”’这里通过苏北山的反应,表现了他对济公的尊敬和关心。

‘济公就把找高国泰的事,已往从前之事,述说一遍’这句话体现了济公的直率和坦诚,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忽然从外面进来一位老者,苍头皓首,须发皆白’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老者的苍老和经历的沧桑。

‘韩老丈我今天给你一死相拼,我这条老命不要了’这句话表现了韩老丈的愤怒和绝望,为故事增添了紧张气氛。

‘苏北山,可是我儿欠你二百银子,把买卖关闭了,应着卖了房子还你钱?你不但不等,你竟敢派家人带着许多匪棍,把我女儿抢了去,把我儿打了,将帐目折算人口’这里通过韩老丈的诉说,揭示了故事的核心冲突。

‘苏北山一闻此言,说:“老丈此言差矣!”’这句话体现了苏北山的镇定和自信,也为后续的真相揭露埋下了伏笔。

‘和尚哈哈大笑说:“苏北山,韩老丈,都不用着急,我带你们去找这个人去。”’这里通过济公的介入,为故事的发展带来了转机。

‘说罢,给了酒饭帐,带领苏北山、韩老丈父子出了酒馆,一直往南’这句话体现了济公的果断和行动力,也为故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和尚就嚷:“苏管家,给你送银子来了。”’这句话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悬念,增加了读者的期待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三十七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9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