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回-原文

见佳人痴呆起淫心 想美丽花园遇妖女

话说周志魁在屋内枯坐无聊,思想王月娥,天有二鼓之时,听外面有脚步的声音,那帘板一起,进来一位千娇百媚女子,果然品貌秀艳,姿容绝代,风雅宜人,有诗为证:

但只见头上乌云,巧挽盘髻,髻心横插白玉簪,簪押云鬓飞彩凤,凤头鞋趁百子衫,衫袖半吞描花腕,腕带川镯是发蓝,蓝缎宫裙捏百裥,裥下微露小金莲,莲花裤腿鸳鸯带,带佩香珠颜色鲜,鲜艳秋波芙蓉面,面似桃花柳眉弯,弯弯柳眉趁杏眼,眼含秋水鼻悬胆,胆垂一点樱桃口,口内银牙细嘴含,含情不露多姣女,女中国色,好似九天仙女临凡。

周志魁一瞧,正是月娥,忙说:“贤妹,你可来了!我正想你如大旱之望云霓,你今一来,真遂我生平之愿。”

书中交代:来者并非是真王月娥,原本是天台山一个精灵,有三千五百年道行,天天至城隍山前去听经,从此路过,见周志魁想王月娥发疯。她倒是好意,变出个王月娥度脱度脱他。她也见过王月娥,自己摇身一变,变的一点不差,来至公子屋中,说:“周大哥,你天天站在墙根叫我的名子,倘若婆子丫环听见,岂不败坏我名节。你若真有心爱慕于我,可托媒人前去提亲,大概我父母不能不允,那时名正言顺,以合我二人之心愿。”周志魁一听,说:“贤妹你别走,我自从那一天看见贤妹,我时刻想你,恨不得你我一时成其夫妻,今天你既来了,我今焉能放你过去。”拉住苦苦不放。妖精本打算来劝解,见周公子死不放手,又见周公子长的美貌,自己一想:“我何不盗取他真阳炼补内丹。”想完,这才说:“君既有情意,妾岂可不为你铺被叠床。你我这也是前世俗缘,惟恐你父母知道,多有不便。”公子此时神魂飘荡,一概不顾,真是色胆比天大。

当时二人携手把腕,共入罗帷,鸾颠凤倒,如醉如痴,直至更交四鼓。妖怪说:“我走了,恐其被人查出。”公子说:“你多时来?”妖怪说:“明天来。”由这一天,就天天初鼓来。二人喝酒谈心,追欢取乐,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天天如是。人有多大精神,闹的周志魁精气神三宝损亏,饮食不进,面如白纸,一日不如一日。员外不明底细,以为他念书用功,劳神过度,焉知他净在夜里用了功。今天和尚一掌,把妖气打散,公子当时没了气。员外心疼儿子急呆了,苏北山也是后悔:“真是荐卜不荐医,这怎么好?”

正在为难,见公子悠悠气转。和尚说:“我越瞧你越有气。”过去伸手要打,给苏北山阻住。员外见儿子好了,也放了心。公子此时定了定神,要一碗白糖水,妖气也散了。和尚说:“我们捉妖。”叫周福、周禄二人,把韦驮拿过去。二人前去,也抬不动。周福心说:“看这韦驮不很重,怎么两人会抬不动?”和尚说:“我就知道你们抬不动。”说着,过去伸手,就把韦驮拿开。

原来妖怪押在韦驮底下,一股黑风起来,要大肆横行,本来见和尚其貌不扬,济公又闭着三光,妖怪要拿妖气喷和尚。济公哈哈大笑道:“好孽畜,你也不知我是何人。”自己用手一拍天灵盖,透出佛光、灵光、三元。别人瞧和尚照旧肉体凡胎,妖怪一见,吓得惊魂千里,见和尚赤赤扬扬,身高六丈,头如巴斗,面如獬盖,身上穿铁铎,赤腿光脚,活活一位知觉罗汉。用金光一照妖怪,照去五百年道行。和尚摘下僧帽一扔,霞光万道,紫气千条,竟把妖怪照住。只见一阵狂风,现出原形。

大家过来一看,乃一个大狐狸,跪在地下叫。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求和尚饶命说:“师父,你老人家别气,弟子本打算解劝他,公子苦苦揪着不放,我不从他,他也是想死。师父呀,你老人家慈悲慈悲,放了我,再也不敢滋事了。”和尚这才过去,把帽子拿起来,说:“好东西,我今天便宜你这条命,你再遇到我和尚手里,我定用掌心雷霹你。”妖怪自己走了。

老员外见儿子也好了,把和尚请至书房摆酒,邀苏北山陪着。喝了两杯,周员外把北山叫到一旁,说:“贤弟,你看你侄儿也好了,妖怪也捉了,我这家当你说句话,我在和尚面前尽点心。你只管说,我不驳回。”苏北山说:“兄长,你打算要给济公银子,那可不行。圣僧的脾气古怪,最不爱财,前次给我家治病,给赵文会治病,我们皆打算要给银子,奈和尚分文不要。依我倒有个主意,兄长至轿铺要顶八抬轿,全分执事,把韦驮抬了,送回灵隐寺,那倒体面,圣僧定愿意。别提给银子,他的徒弟富户施主很多。

二人商量好了,回至书房,见和尚还喝着酒。苏北山说:“师父,方才周兄长叫我到外面同我说,师父给捉妖治病,打算谢你银子。”和尚说:“好,我这两天正需银子。和尚按口也就同俗家差不多,我和尚也得吃饭。”苏北山说:“师父,我知你老人家素不爱财,我已给拦下,不叫他给银子,叫他雇顶轿子,把韦驮送回去。”和尚说:“给银不给银倒不要紧,千万别给我惹事。这回用轿把韦驮送回去,以后我一出来,他就磨我,别提多跟脚了。回头我打着走在街上,找个地方把他脑袋撞个窟窿,下次他就不想跟我出来。”周员外说:“既是如此,我送师父点银子,换换衣裳。”和尚说:“你若给我银子,附耳如此如此,须紧记在心,不可错过。”

大家点头。

和尚扛着韦驮告辞出来,往前走不多远,睁开慧眼一看,有股怨气冲天。

和尚点头,见路北一座酒馆,和尚往里走。

众人一看,说:‘和尚化缘吗?’

和尚说:‘不是。’

众人说:‘和尚,你怎么打了韦驮满街走?’

和尚说:‘我是贩韦驮的。’

众人说:‘和尚,这韦驮打哪贩来?卖多少钱?’

和尚说:‘我由外口一百两本,卖二百两。我这韦驮供在哪庙,哪庙就灵,有人烧香。’

说着,要了一壶酒,把韦驮搁在一旁,吃了两杯酒,和尚告诉伙计给他看着:‘我到外头一行。’

和尚刚一出去,就由外面进来八九个和尚说:‘在这里呢。我们庙里一个疯和尚把韦驮偷出来,到处诓酒喝。奉老和尚之命,叫我等来找。’

掌柜的一听,说:‘你们众位扛了去吧。一个泥像,我们要了没有用。’

掌柜的短一句话,也没问是哪庙来的。

众僧七手八脚,把韦驮褡走了。

工夫不大,济公回来,一进门:‘哟,我的货哪里去了?’

掌柜的说:‘你们庙里和尚扛走了。’

济公说:‘他是哪庙的?’

掌柜的还不出话来。

和尚说:‘你给人家蒙了去,你赔我二百两银子。没有,咱们是一场官司。’

众饭客皆说:‘堂倌,这是你不是。方才那些和尚来扛韦驮,你就该问是哪庙的。’

回头说:‘和尚瞧着我们吧,他本是苦人,一月才能挣两吊钱,他哪赔得起二百两银子。我们给你凑几吊钱。’

和尚说:‘凑几吊钱,我不能要得了。既你们众位出来管,我钱不要了,韦驮也不要了,我走了。’

说罢,出了酒馆往前走,见一股怨气直冲霄斗。

和尚往前飞跑。

济公施法力大展神通,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回-译文

见到美女便起了色心,想美丽的花园里遇见妖女。

话说周志魁在屋子里无聊地坐着,心里想着王月娥。到了半夜二更的时候,听到外面有脚步声,帘子一掀,进来了一位千娇百媚的女子,果然长得漂亮,容貌出众,风度翩翩,非常迷人。有诗为证:

只见她头上乌云般的长发,巧妙地挽成一个发髻,发髻中间插着一根白玉簪,簪子固定着云鬓,飞舞着彩凤,脚上穿着凤头鞋,身上穿着百子衫,衫袖半遮住描花的手腕,手腕上戴着发蓝的镯子,蓝色的宫裙上有百褶,褶子下微微露出小金莲,裤腿是莲花形状,鸳鸯带装饰着香珠,颜色鲜艳,明亮的秋波如同芙蓉面,面容如桃花,柳眉弯弯,弯弯的柳眉下是杏眼,眼中含着秋水,鼻子像悬胆,嘴角一点樱桃红,口内含着细小的银牙,含情不露,是个多情而美丽的女子,她的美丽就像九天仙女下凡。

周志魁一看,正是王月娥,急忙说:‘贤妹,你终于来了!我正想你就像干旱的盼望云霓一样,你今天来了,真是实现了我平生的愿望。’

书中交代:来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王月娥,而是一位天台山的精灵,有三千五百年道行,每天去城隍山听经,路过这里,看到周志魁思念王月娥得像是疯了一样。她本想好心帮助他,就变出了王月娥的样子来度脱他。她也见过王月娥,于是摇身一变,变得和王月娥一模一样,来到公子屋中,说:‘周大哥,你天天站在墙根叫我的名字,如果婆子和丫鬟听见,岂不是败坏我的名节。如果你真心喜欢我,可以托媒人去提亲,也许我父母不会不同意,那时就可以名正言顺,满足我们两个人的心愿。’周志魁一听,说:‘贤妹别走,我自从那天见到贤妹,就时刻想你,恨不得立刻和你成为夫妻,今天你既然来了,我怎么能让你走呢。’他紧紧地拉住她不放。

妖怪原本是来劝解的,看到周公子死死不放,又看到周公子长得英俊,自己心想:‘我为什么不偷取他的真阳来炼制内丹。’想完,才说:‘既然你有这份情意,我怎能不为你铺床叠被。我们这也是前世的缘分,只怕你父母知道了多有不便。’公子此时神魂颠倒,完全不顾一切,真是色胆包天。

当时两人手牵手,一起进入罗帐,如痴如醉,直到四更天。妖怪说:‘我走了,恐怕被人发现。’公子问:‘你多久来一次?’妖怪说:‘明天。’从那天起,每天都来一次。两人喝酒谈心,寻欢作乐,吃饭同桌,睡觉同床,每天都这样。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周志魁的精气神三宝因此亏损,吃不下饭,脸色苍白,一天不如一天。员外不明白真相,以为他是因为用功读书,精神过度紧张,怎么会知道他整夜都在用功。今天和尚一掌打散了妖气,公子当时就断了气。员外心疼儿子,急得晕了过去,苏北山也后悔:‘真是推荐了卜者而没有推荐医生,这怎么办才好?’

正在为难之际,看到公子慢慢地恢复了气息。和尚说:‘我越看你越觉得你有气。’伸手要打他,被苏北山拦住。员外看到儿子好了,也放心了。公子此时定了定神,喝了一碗白糖水,妖气也消散了。和尚说:‘我们捉妖。’叫周福、周禄二人把韦驮抬过去。两人去抬,却抬不动。周福心想:‘看这韦驮不重,怎么两个人抬不动?’和尚说:‘我就知道你们抬不动。’说着,伸手就把韦驮拿开了。

原来妖怪被压在韦驮下面,一股黑风起来,想要大肆作乱。本来妖怪看到和尚长得不起眼,济公又闭着眼睛,想要用妖气喷和尚。济公哈哈大笑道:‘好孽畜,你也不知我是谁。’自己用手一拍天灵盖,透出佛光、灵光、三元。别人看和尚还是凡胎肉体,妖怪一见,吓得魂飞魄散,看到和尚赤身裸体,身高六丈,头如巴斗,面如獬豸,身上穿着铁甲,赤腿光脚,活脱脱一位知觉罗汉。用金光一照妖怪,照去了它五百年道行。和尚摘下僧帽一扔,霞光万道,紫气千条,竟然把妖怪定住了。只见一阵狂风,现出了它的原形。

大家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只大狐狸,跪在地上求饶。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它求和尚饶命说:‘师父,您老别生气,我本来是想劝他的,可是公子死死地抓着我不放,我不从他,他也是想死。师父呀,您老发发慈悲,放了我,我再不敢捣乱了。’和尚这才过去,把帽子拿起来,说:‘好东西,我今天便宜你这条命,如果你再遇到我,我一定用掌心雷劈你。’妖怪自己走了。

老员外看到儿子好了,把和尚请到书房摆酒,邀请苏北山作陪。喝了两杯后,周员外把北山叫到一旁,说:‘贤弟,你看你侄儿也好了,妖怪也捉了,我家的产业,我在和尚面前尽点心。你只管说,我不会反对。’苏北山说:‘兄长,你如果打算给济公银子,那可不行。圣僧的脾气古怪,最不爱财,上次给我家治病,给赵文会治病,我们都打算给他银子,但他分文不要。依我有个主意,兄长去轿铺雇一顶八抬轿,全副执事,把韦驮抬回去,这样才体面,圣僧一定会愿意。不要提给银子的事,他的徒弟和施主都是富户。’

两人商量好后,回到书房,看到和尚还在喝酒。苏北山说:‘师父,刚才周兄长叫我到外面说,打算感谢你捉妖治病,要给你银子。’和尚说:‘好,我这两天正需要银子。和尚按口也就和俗家差不多,我也得吃饭。’苏北山说:‘师父,我知道您老人家向来不爱财,我已经拦下了,不让他给你银子,让他雇顶轿子,把韦驮送回去。’和尚说:‘给不给银子倒不要紧,千万别给我惹麻烦。这次用轿把韦驮送回去,以后我一出来,他就跟着我,别提多烦人了。回头我走着街上,找个地方把他脑袋撞个窟窿,下次他就不想跟我出来了。’周员外说:‘既然如此,我送师父点银子,换换衣服。’和尚说:‘你如果给我银子,就照我说的做,一定要记住,不可错过。’

大家点头。

和尚扛着韦驮告辞出来,往前走不多远,睁开慧眼一看,有股怨气冲天。

和尚点头,见路北一座酒馆,和尚往里走。

众人一看,说:‘和尚化缘吗?’

和尚说:‘不是。’

众人说:‘和尚,你怎么打了韦驮满街走?’

和尚说:‘我是贩韦驮的。’

众人说:‘和尚,这韦驮打哪贩来?卖多少钱?’

和尚说:‘我由外口一百两本,卖二百两。我这韦驮供在哪庙,哪庙就灵,有人烧香。’说着,要了一壶酒,把韦驮搁在一旁,吃了两杯酒,和尚告诉伙计给他看着:‘我到外头一行。’

和尚刚一出去,就由外面进来八九个和尚说:‘在这里呢。我们庙里一个疯和尚把韦驮偷出来,到处骗酒喝。奉老和尚之命,叫我等来找。’

掌柜的一听,说:‘你们众位扛了去吧。一个泥像,我们要了没有用。’

掌柜的短一句话,也没问是哪庙来的。

众僧七手八脚,把韦驮扛走了。

工夫不大,济公回来,一进门:‘哟,我的货哪里去了?’

掌柜的说:‘你们庙里和尚扛走了。’

济公说:‘他是哪庙的?’

掌柜的还不出话来。

和尚说:‘你给人家蒙了去,你赔我二百两银子。没有,咱们是一场官司。’

众饭客皆说:‘堂倌,这是你不是。方才那些和尚来扛韦驮,你就该问是哪庙的。’

回头说:‘和尚瞧着我们吧,他本是苦人,一月才能挣两吊钱,他哪赔得起二百两银子。我们给你凑几吊钱。’

和尚说:‘凑几吊钱,我不能要得了。既你们众位出来管,我钱不要了,韦驮也不要了,我走了。’

说罢,出了酒馆往前走,见一股怨气直冲霄汉。

和尚往前飞跑。

济公施法力大展神通,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回-注解

佳人:指美貌的女子,常用于形容女性的美貌和优雅。

痴呆:形容人神志不清,失去理智的样子。

淫心:指贪恋女色,心中充满淫欲。

花园:指种植花草的园子,常用来比喻美好的地方。

妖女:指具有妖术的女子,常用于神话故事中。

周志魁:故事中的主人公,对王月娥有爱慕之情。

王月娥:故事中的女主角,被周志魁深爱。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城隍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城隍神居住的山,常用于指代神灵出没之地。

道行:指修行的功力,多用于道教或佛教。

真阳:指男性体内的生命力,也指修炼中的阳刚之气。

内丹:道教修炼中的一种丹药,认为可以长生不老。

罗帷:指华丽的帐幔,常用于形容华丽的房间。

鸾颠凤倒:形容男女欢好时的亲昵状态。

更交四鼓:指时间到了四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

精气神:中医术语,指人的生命活力。

韦驮:韦驮,又称韦陀、韦陀尊天,是佛教护法神之一,通常以一位英俊的武将形象出现,手持金刚杵,是佛教寺院中常见的护法神像。在佛教文化中,韦驮具有保护佛法、护持僧众的职责。

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

知觉罗汉:佛教中的罗汉之一,具有知觉的能力。

掌心雷:佛教传说中的法术,可以发出雷声。

紫气:道教术语,指吉祥的气色。

灵光:佛教术语,指修行者的智慧之光。

三元:道教术语,指天、地、人三才。

轿铺:古代提供轿子租赁的店铺。

执事:古代官员的随从人员。

慧眼:慧眼,佛教术语,指能够洞察事物真相、洞悉众生心性的眼力。在这里,和尚睁开慧眼,意味着他看穿了眼前的怨气。

化缘:化缘,佛教用语,指僧人四处行乞以维持生计的行为。这里的和尚并非真正化缘,而是以化缘为名进行某种活动。

本:本,古汉语中指成本,即物品的原始购买价格。

银两:银两,古代货币单位,一银两相当于一定重量的白银。

烧香:烧香,指信徒在佛教寺庙或道观中,将香点燃以供佛、神或祖先,表示虔诚和敬意。

疯和尚:疯和尚,指行为举止异常、似乎疯癫的和尚,这里可能是指某个行为不端的僧人。

诓酒喝:诓,欺骗;酒喝,喝酒。这里指某个和尚用不正当的手段骗取酒喝。

施法力:施法力,指运用法术或魔法的能力。

神通:神通,佛教用语,指神或得道之人所具有的非凡能力。

霄斗:霄斗,指天空,这里形容怨气冲天,直冲云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场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寓意。

首句‘大家点头’和‘和尚扛着韦驮告辞出来’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点明了故事的主线。

‘睁开慧眼一看,有股怨气冲天’这一句,展现了和尚的非凡能力,即通过‘慧眼’洞察世间百态,预知怨气之源。

‘和尚往里走’和‘和尚说:“不是。”’等句,通过对话形式,揭示了和尚此行的目的并非‘化缘’,而是另有深意。

‘和尚说:“我是贩韦驮的。”’这句话,巧妙地解释了和尚的行为,同时也暗示了韦驮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我由外口一百两本,卖二百两’这一句,反映了当时民间对韦驮像的追捧,以及其经济价值。

‘我这韦驮供在哪庙,哪庙就灵,有人烧香’这一句,揭示了韦驮在宗教信仰中的重要作用,即作为神灵的象征,能够为信徒带来庇佑。

‘和尚告诉伙计给他看着:“我到外头一行。”’这句话,体现了和尚的自信和从容,同时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济公回来,一进门:“哟,我的货哪里去了?”’这一句,展现了济公的率真和关心,也为故事增添了趣味性。

‘众僧七手八脚,把韦驮褡走了’这一句,描绘了和尚们争抢韦驮的场面,突显了韦驮在宗教信仰中的珍贵。

‘和尚说:“你给人家蒙了去,你赔我二百两银子。没有,咱们是一场官司。”’这一句,体现了和尚的正义感和维权意识。

‘众饭客皆说:“堂倌,这是你不是。方才那些和尚来扛韦驮,你就该问是哪庙的。”’这一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敬畏。

‘和尚说:“凑几吊钱,我不能要得了。既你们众位出来管,我钱不要了,韦驮也不要了,我走了。”’这一句,展现了和尚的慈悲为怀,以及他对于财富和权力的淡泊。

‘说罢,出了酒馆往前走,见一股怨气直冲霄斗。和尚往前飞跑。济公施法力大展神通,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一句,为故事留下了悬念,同时也预示了后续情节的精彩。

整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将神秘、幽默、正义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古代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9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