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十六回-原文
蓬莱观四英雄谈心
密松林猛豪杰受骗
话说杨明、孔贵、雷鸣、陈亮四位英雄,把火救灭,复又来到前面西配房。
听床下有一阵肠鸣之声。
刚要拿灯照,只见华云龙由床底下出来。
书中交代,华云龙自从树林逃走,正往前跑,后面猛英雄万里飞来陆通追赶下来。
口中叫喊:‘好华云龙球囊的!你镖打杨大哥,我把你脑袋拿下来。’
华云龙回头一看,吓得惊慌失色。
知道陆通是两只飞毛腿,贼人料想走不脱。
眼看就赶到了,华云龙赶紧上了一个棵大树。
陆通他不会上树,来到这里说:‘华云龙你下来。我打你一百棍,就饶了你。’
华云龙一想,慢说打一百棍,恐怕打一棍就死了。
陆通在下面直嚷:‘你要不下来,我把树打倒了。’
说着话拿棍就打。
华云龙一瞧,他拿棍打的这个树直晃,工夫大了,真许打倒了。
华云龙贼心生智,把英雄氅脱下来,说:‘陆通,你瞧,我要驾云。’
把英雄氅往西一捺。
陆通本是浑人,拿棍就追过去。
华云龙往东跳下来。
陆通没瞧见。
贼人这才逃脱了。
一看天色已晚,华云龙一想:‘我奔蓬莱观,找矮脚真人孔贵。’
想罢来到庙外。
刚要叫门,自己心中一动:‘且慢。倘若杨明、雷鸣、陈亮在这里,可了不得。莫若我暗中瞧探瞧探。’
主意已定,拧身蹿上房去。
一见西配房有灯光。
华云龙来至切近,暗中一听,正是雷鸣、陈亮跟孔贵提起这件事,云龙一想:‘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我一不做,二不休。用调虎离山计,将他几个人调出去,我藏在屋中。等他睡了,我全要把他们结果了性命。’
自己这才到后面放一把火,把四个人调出去。
贼人来到屋内,藏在床底下,焉想到天不由人,华云龙肚子饿了。
咕噜咕噜一响,被杨明等听见,要拿灯照。
华云龙实在藏不住了,由床底下跳出来,给杨明跪下。
雷鸣一瞧眼就红了,伸手拉刀要结果华云龙性命。
杨明紧说:‘雷二弟,不准。只可叫他不仁,你我兄弟不可不义。’
华云龙向雷鸣跪着说:‘小弟身该万死。我也没脸活着。兄长你把我杀了罢。’
杨明哈哈一笑,说:‘我杀你做什么。我同你也无冤无仇。你趁此请罢。’
雷鸣又要拉刀。
杨明这个人是大德君子,宽洪大度,倒解劝雷鸣不可,叫华云龙起来去罢。
华云龙立起身来也不走,无皮无脸说:‘孔二哥,我饿了,你给我吃点。’
孔贵心中有些不悦,也有些不肯,说:‘酒也没了,菜也完了。你要吃,叫童了来给你华二叔熬点粥。’
童子进来说:‘华二叔好呀,我给你磕头。’
华云龙赶紧上前拦住。
童子说:‘我再给你磕一个。你再来,可别放火来了。山上没有水,我师父还打我们,说我们不留神。’
说的云龙脸上一红一白的。
小童出去,把粥熬好了,端上两碗来。
华云龙一瞧,小米粥,热气腾腾。
端起来刚要喝,就听外面打门甚急,叫:‘开门来!开门来’
大众一听,声音像是陆通。
华云龙一听,吓得惊魂千里,说:‘杨大哥你救我救到底。陆通他一瞧见了我,就要把我脑袋揪了去。’
杨明说:‘他是个浑人,一见你也不容我说话,他就跟你动手。叫我怎么救你?你去躲罢。’
华云龙说:‘我在哪躲?’
杨明说:‘你方才在哪儿躲着,还在哪儿躲去罢了,又来问我!’
华云龙无法,又往床底下一躲。
孔贵吩咐小童出去开门。
道童来到外面,开门一看,正是陆通。
书中交代,陆通被华云龙所骗,说要驾云,捺起英雄氅来。
陆通追过去一看,衣裳掉在地上,里面有一支镖。
陆通一瞧华云龙没了。
他说:‘这小子会地遁。’
自己站了半天,天色已晚,刚往北一走,只见眼前黑呼呼的三尺多高,也没脑袋也没腿,冲陆通鸣的一声。
陆通一瞧说:‘这是什么东西!’
拿棍过去,照这个一打。
这个东西蹿起来有一丈多高,落在陆通身上。
把陆通砸了一个筋斗,吓得陆通心中乱跳。
爬起来就往南跑。
刚向南一走,眼前一晃。
这个东西又叫了一声,又把陆通跌了一个筋斗。
陆通也不知道是鬼是魔,是妖怪,吓得又往西跑。
西边也有一个三尺多高的,没脑袋没足。
陆通掉头往东跑。
幸喜东面没有。
陆通往前飞跑。
自己一想,没处可去。
忽想起蓬莱观。
这才顺着山坡,来到庙门叫开门。
道童一开门,陆通往里就跑,跑进西配房中。
杨明众人一瞧见陆通颜色都改了。
杨明说:‘陆通,你打哪来?’
陆通说:‘也不知什么,三尺多高,也没脑袋也没足,把我吓了。’
杨明说:‘你坐下。我问你,你如见了华云龙怎么样?’
陆通说:‘我见了他,把球囊的脑袋揪下来。’
杨明说:‘不可。若以后见了华云龙,不准你无礼。’
陆通最听杨明的话,自己哼了一声说:‘要不是杨大哥说,我决不饶他。’
雷鸣向床下一指,伸了两个手指,用手一比,是告诉陆通说,华二在床底下,叫他揪出来,把华云龙摔死。
雷鸣把手一比,陆通错想了。
瞧桌上有两碗粥,只当是叫他喝粥,喝完了把碗摔了。
陆通拿起粥来就喝,喝完了把碗摔在地下,摔碎了。
孔贵一瞧说:“这做怎么了?”
陆通说:“雷鸣叫我摔了。”
雷鸣说:“你浑蛋!”
杨明说:“陆通,不准你打华云龙,听见没有。”
陆通说:“是了。”
华云龙听了明白,这才由床底下钻出来,就给陆通作揖。
陆通一瞧说:“你小子在这哪!要不是杨大哥说,我不揪你脑袋,我非得要你的命。”
华云龙说:“你别跟我一般见识。你把我的粥也喝了。孔二哥,我还是饿,怎么办?”
孔贵无奈,又吩咐道童:“再给你华二叔熬点粥来罢。”
两个道童就有些不愿意,嘟嘟嚷嚷地两个人去熬粥,这个把米里搭一把沙土,那个就把咸菜拿尿泡了,说:“给他爱吃不吃!”
工夫不大,把粥熬熟了,给华云龙端过去。
华云龙一闻,打鼻子里就嗅见粥香。
正是:“饿咽糟糠甜似蜜,饱饫烹宰也无香。”
华云龙刚要喝,就听外面打门说:“借光您哪。华云龙在这里没有?”
华云龙一听,是济公的声音。
吓得惊伤六叶连肝肺,吓坏三毛七孔心。
雷鸣一听,哈哈大笑说:“华云龙你这可跑不了了,你别听和尚在前面叫门,你往后跑他能后面等着;你往东,他在东边截着;往西,他在西边堵着。你不用打算跑。”
华云龙说:“众位给我讲讲情,我先躲着。众位给我求求和尚行不行?我给众位叩头。”
雷鸣是好人,见云龙苦苦的哀求,说:“你出去且躲。我们见了济公,给你求情。”
华云龙赶紧出去。
躲在西配房的北墙极角。
陆通说:“我没见过和尚,我也躲出去。”
雷鸣这才叫小道童去迎接济公。
书中交代,济公打哪来呢?自从白天济公由大柳林拿着杨明的银子,回到酒馆。
柴、杜二人等急了,见和尚回来,柴头说:“师父出恭,怎么这半天?”
和尚把银子掏出来,往桌上一搁。
柴头说:“这是哪来的银子?”
和尚说:“对你说,工夫大,得等着,有好处。”
跑堂一看,心说:“这个和尚不老实,必是个贼,偷来的银子。”
和尚给了酒饭帐,刚要走,就听众饭座有人说:“二哥,你瞧咱们龙游县好几任知县,都是贪官。好容易升来了这位吴老爷,真是两袖清风,爱民如子。
没想到南门外头秀才高折桂家花园子闹妖精,请了一位叶半仙捉妖,妖没捉成,却把脑袋没了。一无凶手,二无对证。
北门外高家钱铺门口,无缘无故砍死一个叫刘二混的,也没凶手。
这两条命案,知县就担不了,恐怕要革职。
柴头一听,说:“师父,你知南门外高家花园子死的这个老道,跟北门高家钱铺门口死的这个是谁杀的?”
和尚说:“你两个人少说话,少管闲事。岂不知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不用管人家的事。”
柴头碰了个钉子。
三个人出了酒馆,柴头说:“咱们住店罢。”
和尚走过好几座店,都不住。
来到一座德兴老店,和尚进去。
伙计说:“三位来了。”
和尚说:“来了。有上房么?”
伙计说:“上房有一位大师父住着,你住配房罢。”
三个人来到东配房。
和尚说:“柴头,你猜方才众人说本地那两条命案谁杀的?”
柴头说:“方才问你,你又不说。我不问你,你又问我。”
和尚说:“方才是茶馆,莫谈国事。这是店家,就同家里一样,可以讲得。”
柴头说:“你说是准杀的?”
和尚说:“凶手杀的。”
柴头说:“我也知道是凶手。凶手是谁?”
和尚说:“凶手是杀人的那个。”
柴头说:“你是开玩笑吗?”
和尚用手一指,说:“你瞧,凶手来了。”
柴头只听外面一声叫喊。
往外一看,不知凶手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十六回-译文
蓬莱观里四位英雄杨明、孔贵、雷鸣、陈亮在谈论心事,而密松林中的猛豪杰却被骗了。
话说杨明、孔贵、雷鸣、陈亮四位英雄救灭了火,又回到了前面的西配房。他们听到床下有肠鸣的声音,正要拿灯照看,突然华云龙从床底下钻了出来。
书中提到,华云龙自从树林逃走后,正往前跑,后面猛英雄万里飞来,陆通追赶下来。
陆通一边喊道:‘好华云龙球囊的!你打伤了杨大哥,我把你的脑袋拿下来。’华云龙回头一看,吓得脸色惨白。他知道陆通脚程快,跑不掉了。眼看就要追上了,华云龙赶紧爬上了一棵大树。陆通不会爬树,来到树下说:‘华云龙,你下来,我打你一百棍,就饶了你。’华云龙心想,别说一百棍,可能一棍就死了。陆通在下面直喊:‘你要是不下来,我就把树打倒了。’说着就拿起棍子打树。华云龙一看,他拿棍子打的树晃得厉害,时间长了,真可能打倒。华云龙心生一计,脱下英雄氅说:‘陆通,你看,我要驾云。’
他把英雄氅往西一挥。陆通是个粗人,拿起棍子就追了过去。华云龙往东跳下来。陆通没看见,贼人才得以逃脱。一看天色已晚,华云龙心想:‘我往蓬莱观跑,找矮脚真人孔贵。’想罢来到庙外。刚要敲门,自己心中一动:‘且慢。如果杨明、雷鸣、陈亮在这里,那可不得了。不如我暗中探探。’主意已定,转身跳上屋顶。一看西配房有灯光。华云龙来到近前,暗中一听,正是雷鸣、陈亮跟孔贵提起这件事,云龙心想:‘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我一不做,二不休。用调虎离山计,把他们几个调出去,我藏在屋中。等他们睡了,我把他们都杀了。’于是自己在后面放了一把火,把四个人调了出去。
贼人来到屋内,藏在床底下,没想到天不从人愿,华云龙肚子饿了。咕噜咕噜一阵响,被杨明等人听见,想要拿灯照。华云龙实在藏不住了,从床底下跳出来,跪在杨明面前。雷鸣一看眼都红了,伸手要杀华云龙。杨明连忙说:‘雷二弟,不准。只可叫他不仁,我们兄弟不可不义。’华云龙跪着对雷鸣说:‘小弟该死。我也没脸活了。兄长你把我杀了罢。’杨明哈哈一笑,说:‘我杀你做什么?我们也没仇。你走吧。’雷鸣又要拔刀。杨明是个宽宏大量的人,劝住了雷鸣,让华云龙起来走。华云龙站起来也不走,无地自容地说:‘孔二哥,我饿了,你给我吃点。’
孔贵心中有些不高兴,也不愿意,说:‘酒也没了,菜也完了。你要吃,叫童子来给你华二叔熬点粥。’童子进来说:‘华二叔好呀,我给你磕头。’华云龙赶紧上前拦住。童子说:‘我再给你磕一个。你再来,可别放火来了。山上没水,我师父还打我们,说我们不留神。’童子的话让华云龙脸红一阵白一阵。小童出去,把粥熬好了,端上两碗来。华云龙一看,是小米粥,热气腾腾。刚要喝,就听外面急促地敲门,喊道:‘开门来!开门来’众人一听,声音像是陆通。华云龙一听,吓得魂飞魄散,说:‘杨大哥,你救我救到底。陆通一看到我,就要把我脑袋揪下来。’杨明说:‘他是个粗人,一看到你也不容我说话,就跟你动手。我怎么能救你?你去躲躲吧。’华云龙说:‘我在哪躲?’杨明说:‘你刚才在哪躲,还去哪躲,别再问我了!’华云龙没有办法,又躲到了床底下。
孔贵吩咐小童出去开门。道童来到外面,开门一看,正是陆通。
书中交代,陆通被华云龙骗了,说要驾云,挥起英雄氅来。
陆通追过去一看,衣服掉在地上,里面有一支镖。陆通一看华云龙不见了,说:‘这小子会地遁。’自己站了半天,天色已晚,往北走了走,只见眼前黑乎乎的三尺多高,没头没脚,冲陆通叫了一声。陆通一看说:‘这是什么东西!’拿棍子过去,照这个一打。这个东西跳起来有一丈多高,落在陆通身上。把陆通砸了一个跟头,吓得陆通心中乱跳。爬起来就往南跑。刚往南走,眼前一晃。这个东西又叫了一声,又把陆通摔了一个跟头。陆通也不知道是鬼是魔,是妖怪,吓得又往西跑。西边也有一个三尺多高的,没头没脚。陆通掉头往东跑。幸喜东边没有。
陆通往前飞跑。自己心想,没地方可去。忽然想起蓬莱观。这才顺着山坡,来到庙门叫开门。道童一开门,陆通就往里跑,跑进西配房中。杨明等人一看到陆通脸色都变了。杨明说:‘陆通,你从哪来?’陆通说:‘也不知道什么,三尺多高,没头没脚,把我吓了一跳。’杨明说:‘你坐下。我问你,你如见了华云龙怎么样?’陆通说:‘我见到他,就把他的脑袋揪下来。’杨明说:‘不可。若以后见了华云龙,不准你无礼。’陆通最听杨明的话,自己哼了一声说:‘要不是杨大哥说,我决不饶他。’雷鸣指着床下,伸了两个手指,用手一比,是告诉陆通说,华二在床底下,叫他揪出来,把华云龙摔死。雷鸣一比,陆通误会了。
桌上放着两碗粥,他以为这是叫他喝粥,喝完后就把碗摔在地上摔碎了。陆通拿起粥就喝,喝完之后也把碗摔在地上,摔碎了。孔贵一看,问:‘这怎么了?’陆通说:‘雷鸣叫我摔的。’雷鸣说:‘你混蛋!’杨明说:‘陆通,不准你打华云龙,听见没有。’陆通说:‘是了。’华云龙听明白了,就从床底下钻出来,向陆通行礼。陆通一看说:‘你小子在这呢!要不是杨大哥说,我非得揪你脑袋,要你的命。’华云龙说:‘你别跟我一般见识。你把我的粥也喝了。孔二哥,我还是饿,怎么办?’孔贵无奈,又吩咐道童:‘再给华二叔熬点粥来。’两个道童有些不愿意,嘟嘟嚷嚷地一个人往米里掺沙土,另一个人把咸菜泡在尿里,说:‘看他爱不爱吃!’不久,粥熬好了,给华云龙端过去。华云龙一闻,就闻到粥的香味。
正是:‘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肉也无香。’华云龙正要喝粥,突然听到外面有人敲门说:‘借光您哪。华云龙在这里吗?’华云龙一听,是济公的声音。吓得他惊伤六叶连肝肺,吓坏三毛七孔心。雷鸣一听,哈哈大笑说:‘华云龙你这可跑不了了,你别听和尚在前面叫门,你往后跑他能后面等着;你往东,他在东边截着;往西,他在西边堵着。你不用打算跑。’华云龙说:‘众位给我讲讲情,我先躲着。众位给我求求和尚行不行?我给众位叩头。’雷鸣是好人,见云龙苦苦哀求,说:‘你出去先躲着。我们见了济公,给你求情。’
华云龙赶紧出去,躲在西配房的北墙角落。陆通说:‘我没见过和尚,我也躲出去。’雷鸣这才叫小道童去迎接济公。
书中交代,济公是从哪里来的呢?自从白天济公拿着杨明的银子,从大柳林回到酒馆。柴、杜二人等急了,见和尚回来,柴头说:‘师父出恭,怎么这半天?’和尚从口袋里掏出银子,放在桌上。柴头说:‘这是哪来的银子?’和尚说:‘告诉你,等一会儿,有好处。’跑堂的一看,心想:‘这个和尚不老实,肯定是偷来的银子。’
和尚付了酒饭钱,正要走,就听众饭座有人说:‘二哥,你瞧咱们龙游县好几任知县,都是贪官。好不容易升来了这位吴老爷,真是两袖清风,爱民如子。没想到南门外头秀才高折桂家花园子闹妖精,请了一位叶半仙捉妖,妖没捉成,却把脑袋没了。一无凶手,二无对证。北门外高家钱铺门口,无缘无故砍死一个叫刘二混的,也没凶手。这两条命案,知县就担不了,恐怕要革职。’
柴头一听,说:‘师父,你知南门外高家花园子死的这个老道,跟北门高家钱铺门口死的这个是谁杀的?’和尚说:‘你两个人少说话,少管闲事。岂不知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不用管人家的事。’柴头碰了个钉子。三个人出了酒馆,柴头说:‘咱们住店罢。’和尚走过好几家店,都不住。来到一家德兴老店,和尚进去。伙计说:‘三位来了。’和尚说:‘来了。有上房么?’伙计说:‘上房有一位大师父住着,你住配房罢。’三个人来到东配房。和尚说:‘柴头,你猜方才众人说本地那两条命案谁杀的?’
柴头说:‘方才问你,你又不说。我不问你,你又问我。’和尚说:‘方才是茶馆,莫谈国事。这是店家,就同家里一样,可以讲得。’柴头说:‘你说是谁杀的?’和尚说:‘凶手杀的。’柴头说:‘我也知道是凶手。凶手是谁?’和尚说:‘凶手是杀人的那个。’柴头说:‘你是开玩笑吗?’和尚用手一指,说:‘你瞧,凶手来了。’柴头只听外面一声叫喊。往外一看,不知凶手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十六回-注解
蓬莱观:蓬莱观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境之一,常被用来指代仙人居住的地方。在这里,蓬莱观可能是一个道观,象征着神秘和超脱。
英雄:在古代文学中,英雄通常指那些勇敢、有才干、有道德的人。这里提到的四位英雄,杨明、孔贵、雷鸣、陈亮,可能是指有特殊能力的武林高手。
华云龙: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或者是历史上的一个人物。
陆通:陆通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可能是故事中的正面角色,以勇猛、直率著称。
飞毛腿:飞毛腿是古代对速度极快的人的比喻,形容其跑得非常快。
英雄氅:英雄氅是古代武侠小说中常见的英雄服饰,通常是指英雄的披风或外衣。
调虎离山计:调虎离山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一,意指用计使对方离开自己的有利位置。
地遁:地遁是一种虚构的遁术,指通过某种神秘的方式在地面上快速移动。
球囊:球囊可能是对华云龙的一种贬称,含有轻蔑之意。
浑人:浑人指粗鲁、不懂得礼貌的人。
道童:道童是道教中的年轻修行者,通常负责照顾道士和道观。
镖:镖是古代武林中使用的暗器,形状像小箭,通常用来远距离攻击。
三尺多高,也没脑袋也没足: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神秘生物的特征,可能是故事中的奇幻元素,用来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感。
粥:一种以米或其他谷物煮成的食物,通常较稠,含有一定的水分,是中国传统饮食中常见的主食之一。
摔:用力将物体向下扔或打落,这里指将碗打碎。
雷鸣: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或神话中的雷神,或者是比喻性的表达,表示某种强烈的自然现象或预兆。
浑蛋:一种粗俗的骂人用语,表示对某人的强烈不满或愤怒。
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以手抱拳,鞠躬行礼,表示尊敬或歉意。
揪:用手抓住或扭住,这里指想要抓住某人。
秀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及第者,相当于现代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
高折桂:可能指的是一个人物的名字,其中“高折桂”可能寓意着某人科举及第。
妖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是妖怪或邪恶的精灵。
叶半仙:可能指的是一位半仙,即拥有一定超自然能力的人。
革职:指被免去官职,通常是因为失职或犯罪。
茶馆:提供茶水及简餐的公共场所,是人们社交和休闲的地方。
德兴老店:可能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客栈或旅店。
配房:相对于正房而言,指次要的房间,通常位于主房的一侧或后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十六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幽默感的场景,其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命运的调侃以及对世俗观念的讽刺。
首先,古文通过陆通摔碗的行为,展现了他的直率和冲动。他不顾场合,摔碗的动作充满了力量和决断,这与他的性格特点相符,即直率、冲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雷鸣的不满。
孔贵的反应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礼貌和规矩的重视。他对陆通摔碗的行为表示不解,这既是对传统礼仪的维护,也是对个人行为的质疑。
雷鸣的回应则展现了他的幽默和机智。他调侃陆通为‘浑蛋’,既是对其行为的否定,也是对整个事件的轻松化解。
杨明的出现,则是为了维护正义和秩序。他制止陆通打华云龙,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正义和仁爱的追求。
华云龙的处境则是对命运无常的讽刺。他原本在床底下躲藏,却在关键时刻被杨明发现,这既是对他命运的调侃,也是对他性格的描写。
孔贵无奈之下再次吩咐道童熬粥,而道童的不满则是对世俗观念的讽刺。他们不满于为华云龙熬粥,这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和不满。
‘饿咽糟糠甜似蜜,饱饫烹宰也无香’这句诗,则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描绘。它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满足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济公的出现,则是对命运的调侃。他的神秘和不可预测性,以及他对案件的看法,都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对世俗观念的批判。
柴头和和尚的对话,则是对世俗观念的讽刺。和尚的‘凶手是杀人的那个’的回答,既是对问题的回避,也是对世俗观念的讽刺。
整段古文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如性格刻画、命运调侃、世俗观念讽刺等,同时也体现了古文在表达上的含蓄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