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十五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十五回-原文

猛汉听言找黄云

义士见信收陆通

话说杨明拆开书信一看,原本是黄云叫杨明把陆通收下。教训教训他,将来可以当镖局子伙计。杨明这才问他贵姓。

陆通说:“我姓陆,叫陆通。”

杨明唤他进来。

陆通来到里面。

杨明说:“你家中有什么人?”

陆通说:“家里有老娘。”

杨明说:“你有老娘,你出来谁替你照应?”

陆通说:“我老娘死了。不吃东西,也不说话了。拿棺材装上埋了,不然,搁两大就臭了。”

杨明说:“你没吃饭么?”

陆通说:“两天没吃了。”

杨明说:“你为什么有银子不换吃?”

陆通说:“什么叫银子,我不知道。”

杨明吩咐给预备饭。

当时叫厨子一备。

陆通这顿吃了有三斤米饭,真吃饱了。

杨明说:“陆通,你就在我这里住着罢。每天我给你饭吃,我收你做兄弟。”

陆通说:“我也叫你兄弟。”

杨明说:“不对,你叫我兄长。”

陆通说:“就是罢。”

杨明把陆通留在家里,天天教给他人情世故。

住了有两个多月,还是教不清楚。

陆通是天生来的浑人。

这天老太太知道了,问杨明:“外面住着什么人?我听说你留野人在这住着。”

杨明说:“倒是一个浑浊的人。”

老太太说:“你带来我瞧瞧。”

杨明来到外面说:“贤弟。”

陆通也懂了,说:“兄长。”

杨明说:“我带你进去见见老娘。”

陆通说:“死了,也不说话了。”

杨明说:“谁死了?”

陆通说:“我老娘死了。”

杨明说:“你老娘死了,我老娘没死。”

陆通说:“怎么还不死?”

杨明说:“胡说!见了老太太,你可规矩些。”

陆通点头。

跟着杨明往里走。

刚一进上房,杨明说:“你在外间屋子站着,等我到里面回禀老太太一声。”

杨明进里间去。

陆通抬头一看,正面上是穿衣镜。

他没见过,瞧里面一条大汉。

陆通一睁眼,镜子里自然也一睁眼。

他用手一指,镜子里他的影也向他一指。

陆通赶上前一脚,把镜子踢了。

杨明出来说:“怎么了?”

陆通说:“跑了。这小子直跟我睁眼。”

杨明一瞧,见镜子也碎了,也无法。

带陆通进到里面,说:“你见见。”

陆通说:“老娘在上,兄弟有礼。”

杨明说:“胡说。你见我称兄弟,怎么见老娘也称兄弟?”

陆通说:“称什么?”

杨明说:“你说,老娘在上,孩儿有礼。”

陆通又说:“老娘在上,孩儿有礼。”

杨明说:“对了,你见嫂嫂。”

陆通说:“嫂嫂在上,孩儿有礼。”

杨明说:“又不对了。”

陆通说:“怎么?”

杨明说:“你见嫂嫂,称呼兄弟。”

陆通说:“嫂嫂在上,兄弟有礼。”

杨明说:“这是你侄儿侄女。”

陆通说:“侄儿侄女在上,兄弟有礼。”

杨明一听也笑了,说:“你跟我到外面去罢。”

陆通就在杨明家住着。

杨明也不拿他当外人。

素常没事,杨明就教他说话。

后来杨明见他略明白些。

杨明叫他够奔陆阳山去找碗饭吃。

陆阳山莲花岛有一位和尚,叫花面如来法洪,也是在长江五省保镖的镖头。

杨明给他写了一封信,叫陆通去跟花面如来法洪当伙计。

出去跟着保镖,每月挣十几两银子,也都交给杨明。

没衣裳跟杨明要,杨明的家就算他的家。

陆通在外面,保镖有四五年的景况,人送外号万里飞。

来皆因他是天生两只飞毛腿。

今天是保镖回来,要到杨明家去瞧瞧。

正走在这里,见华云龙慌慌张张,由对面跑来。

原本华云龙被济公追下来。

陆通一瞧,认识华云龙,在杨明家里见过。

陆通说:“你小子哪去?”

华云龙一瞧,说:“陆贤弟,你怎么叫我小子?”

陆通说:“我忘了。华二哥你哪去?”

华云龙说:“我有事。”

陆通说:“你同我瞧杨大哥去。”

华云龙说:“我不去。”

陆通说:“你不去,我把你捆上扛着去。”

华云龙一想,知道陆通的脾气,说得出来行得出来。

贼人一想,莫如我拿镖打他。

又知道陆通跟法洪和尚炼的一身金钟罩。

华云龙一想,非得拿镖打他的眼睛、或梗嗓、或肚脐。

金钟罩这三处是命门。

华云龙说:“你瞧,树上有两个脑袋的乌鸦!”

陆通扬着眉一瞧,问:“在哪里?”

华云龙正要掏镖打他,只见杨明、雷鸣、陈亮赶到。

雷鸣一声喊:“好球囊的,你往哪走?”

华云龙一瞧,撒腿就跑。

杨明这才说:“陆通,你干什么呢?”

陆通说:“我瞧两个脑袋的乌鸦。”

过来给杨大哥行礼。

又见过雷二哥、陈三弟。

陆通说:“你们为什么把云龙追跑了?”

雷鸣说:“方才华云龙拿毒药镖把我二人连杨大哥都打伤了。”

陆通一听,把眼一睁说:“好狗娘养的!镖打雷鸣、陈亮我倒不恼,决不该打我杨大哥。我去找上他,要他的命。”

说着话,撒腿就跑。

杨明见陆通追华云龙去,知道他是飞毛腿,这三个人也赶不上。

遂说:“雷、陈二位贤弟,你我找个地方住罢,天也不早了。”

陈亮说:“这北边就是蓬莱山,咱找孔二哥去罢。”

杨明说:“也好。你我见了朋友,千万不必提着华云龙镖打咱们。”

陈亮说:“怎么还给他瞒着?”

杨明说:“倒不是帮他瞒着,恐其朋友错想。

不知道的,倒许说你我交朋友不好,要好,怎么朋友会打咱们呢?

咱们不必提他。

叫他自己行去,大约必有恶贯满盈之时。

说着话,够奔山坡而来。

这山上有一座蓬莱观。

有一位老道,叫矮脚真人孔贵。

当初这个人,也在玉山县三十六友之内。

他自己看破了绿林没下场头,因此上山出了家。

今天杨明、雷鸣、陈亮三个人忽然想起来,要到蓬莱观瞧瞧孔贵,这才一同顺着山坡上山。

来到半山一看,这庙头里有一个牌楼,上有四个字,写的是:“蓬莱仙境”。

这庙是两层殿,坐北向南,正中山门,两旁边角门。

三个人来到东角门一拍,里面出来了一个道童,把门开来,一瞧认识,说:“杨大爷、雷叔父、陈叔父,由哪里来?”道童赶紧行礼。

杨明说:“你师父可在庙里?”道童说:“在里面。”

杨明说:“你到里面,回禀一声,说我三个人来看望他的。”

道童说:“是。三位伯父叔父先到里面坐。”

杨明同雷鸣、陈亮进去。

小道童把门关好。

这殿中北房是大殿,东西各有配房三间。

把三个人请到西配房。

一打帘子,三个人进去。

见这屋中甚是干净。

靠西头一张俏头几,摆着老子道德五千言。

头前一张八仙桌。

两边有太师椅子。

迎面挂着一轴大挑条山,画的是四仙出洞。

两旁有一幅对联,写的是:

怕事忍事不生事,自然无事。

平心守心不欺心,何等放心。

三个人落了座,陈亮说:“杨大哥,你看这庙里,极其清雅。

院中栽松种竹,清气飘然,这鹤轩里倒很洁净,真是别有一洞天。”

说着话,小道童出去烹茶。

只听外面有脚步声音,口念“无量寿佛”。

口中又信口说道:“寻真误入蓬莱岛,青松不改人自老。

采药童子未回来,落花满地无人扫。”

只见帘板一起,孔贵由外面进来,这个人是五短的身材,头戴青缎道冠,身穿蓝布道袍,白袜云鞋。

面皮微紫,燕尾髭须,浓眉大眼。

一进来说:“原来大哥二弟三弟来了。由哪里来?”

雷鸣说:“差一点你我弟兄不能见了。”

孔贵说:“雷二弟这话从哪里说起?”

杨明瞧了雷鸣一眼,陈亮一睁雷鸣。

孔贵说:“杨大哥,陈三弟,你我弟兄知己的朋友,有什么话瞒我呢?”

雷鸣说:“杨大哥,老三,不必瞧我,反正我不说华云龙拿镖打咱们。”

杨明一听,说:“你这是不说!要说该怎么说呢?”

孔贵说:“华云龙怎么回事?”

杨明叹了一声说:“孔二弟,你问陈老三,叫他说说。”

陈亮这才把华云龙在临安怎么采花杀人,盗玉镯凤冠,怎么在赵家楼采花,怎么镖伤三友,多亏济公搭救,已往从前之事,细说一遍。

孔贵一听,说:“好华云龙,真是忘恩负义!我要是前三年的脾气,当时下山,拿刀找他去。

当初要不是杨大哥给撒绿林帖,三十六友结拜,谁认得华云龙是谁?”

杨明说:“孔二弟,不便提了,你我谈别的。”

孔贵吩咐童子,捡素菜,预备酒。

当时童子把里间桌椅排好。

四个人来到屋中吃酒谈心。

正喝着酒。

外面童子说:“了不得了,厨房有了火了。”

四人一听,赶紧奔到后面。

一瞧,厨房窗户纸着了。

赶紧拿花盆里水扑灭。

孔贵要打小道童不留神。

杨明说:“孔二弟你倒别打童子。你闻,有硫磺味。

你我是做什么的,这分明是调虎离山计!你我到外面去。”

四个人来到外面西配房。

刚才坐下,就听床下咕咕噜噜一响,仿佛肚子里肠响。

杨明说:“孔二弟,你养狗哪?”

孔贵说:“没有。”

杨明说:“我听床底下有肠鸣之声。拿灯来照照。”

正说着话,由床下往外一窜,正是华云龙,杨明伸手拉刀。

不知贼人由何处而来,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十五回-译文

猛汉听言找黄云,义士见信收陆通。

杨明拆开书信一看,原来黄云叫杨明把陆通收下,想教训他,将来可以当镖局子伙计。杨明这才问他贵姓。陆通说:“我姓陆,叫陆通。”

杨明叫他进来。陆通来到里面。杨明说:“你家中有什么人?”陆通说:“家里有老娘。”杨明说:“你有老娘,你出来谁替你照应?”陆通说:“我老娘死了。不吃东西,也不说话了。拿棺材装上埋了,不然,搁两大就臭了。”

杨明说:“你没吃饭么?”陆通说:“两天没吃了。”杨明说:“你为什么有银子不换吃?”陆通说:“什么叫银子,我不知道。”杨明吩咐给预备饭。

当时叫厨子一备。陆通这顿吃了有三斤米饭,真吃饱了。杨明说:“陆通,你就在我这里住着罢。每天我给你饭吃,我收你做兄弟。”陆通说:“我也叫你兄弟。”杨明说:“不对,你叫我兄长。”陆通说:“就是罢。”杨明把陆通留在家里,天天教给他人情世故。住了有两个多月,还是教不清楚。

陆通是天生来的浑人。这天老太太知道了,问杨明:“外面住着什么人?我听说你留野人在这住着。”杨明说:“倒是一个浑浊的人。”老太太说:“你带来我瞧瞧。”杨明来到外面说:“贤弟。”陆通也懂了,说:“兄长。”

杨明说:“我带你进去见见老娘。”陆通说:“死了,也不说话了。”杨明说:“谁死了?”陆通说:“我老娘死了。”杨明说:“你老娘死了,我老娘没死。”陆通说:“怎么还不死?”杨明说:“胡说!见了老太太,你可规矩些。”陆通点头。跟着杨明往里走。刚一进上房,杨明说:“你在外间屋子站着,等我到里面回禀老太太一声。”杨明进里间去。陆通抬头一看,正面上是穿衣镜。他没见过,瞧里面一条大汉。陆通一睁眼,镜子里自然也一睁眼。他用手一指,镜子里他的影也向他一指。陆通赶上前一脚,把镜子踢了。杨明出来说:“怎么了?”陆通说:“跑了。这小子直跟我睁眼。”

杨明一瞧,见镜子也碎了,也无法。带陆通进到里面,说:“你见见。”陆通说:“老娘在上,兄弟有礼。”杨明说:“胡说。你见我称兄弟,怎么见老娘也称兄弟?”陆通说:“称什么?”杨明说:“你说,老娘在上,孩儿有礼。”陆通又说:“老娘在上,孩儿有礼。”杨明说:“对了,你见嫂嫂。”

陆通说:“嫂嫂在上,孩儿有礼。”杨明说:“又不对了。”陆通说:“怎么?”杨明说:“你见嫂嫂,称呼兄弟。”陆通说:“嫂嫂在上,兄弟有礼。”

杨明说:“这是你侄儿侄女。”陆通说:“侄儿侄女在上,兄弟有礼。”杨明一听也笑了,说:“你跟我到外面去罢。”陆通就在杨明家住着。杨明也不拿他当外人。素常没事,杨明就教他说话。后来杨明见他略明白些。杨明叫他够奔陆阳山去找碗饭吃。陆阳山莲花岛有一位和尚,叫花面如来法洪,也是在长江五省保镖的镖头。杨明给他写了一封信,叫陆通去跟花面如来法洪当伙计。出去跟着保镖,每月挣十几两银子,也都交给杨明。没衣裳跟杨明要,杨明的家就算他的家。陆通在外面,保镖有四五年的景况,人送外号万里飞。来皆因他是天生两只飞毛腿。今天是保镖回来,要到杨明家去瞧瞧。

正走在这里,见华云龙慌慌张张,由对面跑来。原本华云龙被济公追下来。

陆通一瞧,认识华云龙,在杨明家里见过。陆通说:“你小子哪去?”华云龙一瞧,说:“陆贤弟,你怎么叫我小子?”陆通说:“我忘了。华二哥你哪去?”华云龙说:“我有事。”陆通说:“你同我瞧杨大哥去。”华云龙说:“我不去。”陆通说:“你不去,我把你捆上扛着去。”华云龙一想,知道陆通的脾气,说得出来行得出来。贼人一想,莫如我拿镖打他。又知道陆通跟法洪和尚炼的一身金钟罩。华云龙一想,非得拿镖打他的眼睛、或梗嗓、或肚脐。金钟罩这三处是命门。华云龙说:“你瞧,树上有两个脑袋的乌鸦!”陆通扬着眉一瞧,问:“在哪里?”华云龙正要掏镖打他,只见杨明、雷鸣、陈亮赶到。雷鸣一声喊:“好球囊的,你往哪走?”

华云龙一瞧,撒腿就跑。杨明这才说:“陆通,你干什么呢?”陆通说:“我瞧两个脑袋的乌鸦。”过来给杨大哥行礼。又见过雷二哥、陈三弟。陆通说:“你们为什么把云龙追跑了?”雷鸣说:“方才华云龙拿毒药镖把我二人连杨大哥都打伤了。”陆通一听,把眼一睁说:“好狗娘养的!镖打雷鸣、陈亮我倒不恼,决不该打我杨大哥。我去找上他,要他的命。”说着话,撒腿就跑。杨明见陆通追华云龙去,知道他是飞毛腿,这三个人也赶不上。遂说:“雷、陈二位贤弟,你我找个地方住罢,天也不早了。”陈亮说:“这北边就是蓬莱山,咱找孔二哥去罢。”杨明说:“也好。你我见了朋友,千万不必提着华云龙镖打咱们。”陈亮说:“怎么还给他瞒着?”杨明说:“倒不是帮他瞒着,恐其朋友错想。不知道的,倒许说你我交朋友不好,要好,怎么朋友会打咱们呢?咱们不必提他。叫他自己行去,大约必有恶贯满盈之时。”说着话,够奔山坡而来。这山上有一座蓬莱观。有一位老道,叫矮脚真人孔贵。

当初这个人,也在玉山县三十六友之内。他自己看破了绿林没下场头,因此上山出了家。

今天杨明、雷鸣、陈亮三个人忽然想起来,要到蓬莱观瞧瞧孔贵,这才一同顺着山坡上山。

来到半山一看,这庙头里有一个牌楼,上有四个字,写的是:“蓬莱仙境”。这庙是两层殿,坐北向南,正中山门,两旁边角门。

三个人来到东角门一拍,里面出来了一个道童,把门开来,一瞧认识,说:“杨大爷、雷叔父、陈叔父,由哪里来?”道童赶紧行礼。

杨明说:“你师父可在庙里?”道童说:“在里面。”杨明说:“你到里面,回禀一声,说我三个人来看望他的。”道童说:“是。三位伯父叔父先到里面坐。

杨明同雷鸣、陈亮进去。小道童把门关好。这殿中北房是大殿,东西各有配房三间。把三个人请到西配房。一打帘子,三个人进去。见这屋中甚是干净。

靠西头一张俏头几,摆着老子道德五千言。头前一张八仙桌。两边有太师椅子。迎面挂着一轴大挑条山,画的是四仙出洞。两旁有一幅对联,写的是:

怕事忍事不生事,自然无事。平心守心不欺心,何等放心。

三个人落了座,陈亮说:“杨大哥,你看这庙里,极其清雅。院中栽松种竹,清气飘然,这鹤轩里倒很洁净,真是别有一洞天。”说着话,小道童出去烹茶。

只听外面有脚步声音,口念“无量寿佛”。口中又信口说道:“寻真误入蓬莱岛,青松不改人自老。采药童子未回来,落花满地无人扫。”只见帘板一起,孔贵由外面进来,这个人是五短的身材,头戴青缎道冠,身穿蓝布道袍,白袜云鞋。

面皮微紫,燕尾髭须,浓眉大眼。一进来说:“原来大哥二弟三弟来了。由哪里来?”雷鸣说:“差一点你我弟兄不能见了。

孔贵说:“雷二弟这话从哪里说起?”杨明瞧了雷鸣一眼,陈亮一睁雷鸣。

孔贵说:“杨大哥,陈三弟,你我弟兄知己的朋友,有什么话瞒我呢?”雷鸣说:“杨大哥,老三,不必瞧我,反正我不说华云龙拿镖打咱们。”杨明一听,说:“你这是不说!要说该怎么说呢?”孔贵说:“华云龙怎么回事?”

杨明叹了一声说:“孔二弟,你问陈老三,叫他说说。”陈亮这才把华云龙在临安怎么采花杀人,盗玉镯凤冠,怎么在赵家楼采花,怎么镖伤三友,多亏济公搭救,已往从前之事,细说一遍。

孔贵一听,说:“好华云龙,真是忘恩负义!我要是前三年的脾气,当时下山,拿刀找他去。当初要不是杨大哥给撒绿林帖,三十六友结拜,谁认得华云龙是谁?”杨明说:“孔二弟,不便提了,你我谈别的。”孔贵吩咐童子,捡素菜,预备酒。

当时童子把里间桌椅排好。四个人来到屋中吃酒谈心。正喝着酒。外面童子说:“了不得了,厨房有了火了。”四人一听,赶紧奔到后面。

一瞧,厨房窗户纸着了。赶紧拿花盆里水扑灭。孔贵要打小道童不留神。杨明说:“孔二弟你倒别打童子。你闻,有硫磺味。你我是做什么的,这分明是调虎离山计!你我到外面去。

四个人来到外面西配房。刚才坐下,就听床下咕咕噜噜一响,仿佛肚子里肠响。杨明说:“孔二弟,你养狗哪?”孔贵说:“没有。”杨明说:“我听床底下有肠鸣之声。拿灯来照照。”

正说着话,由床下往外一窜,正是华云龙,杨明伸手拉刀。不知贼人由何处而来,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十五回-注解

猛汉:指强壮有力的男子,这里可能用来形容杨明或陆通这样的壮士。

黄云:人名,文中指写信给杨明的人。

义士:有正义感的人,这里可能指陆通。

陆通:人名,文中主要人物之一,有特殊技能。

杨明:人名,文中主要人物之一,收留陆通并教他。

镖局子:古代负责押送货物、保护旅客的机构。

伙计:古时候对雇佣人员的称呼。

浑人:形容人粗鲁、不拘小节。

老太太:对年长女性的尊称。

金钟罩:古代武术中的一种防护招式,指通过特殊训练,使身体某部位如头部、胸部等具有很高的抗击打能力。

华云龙:华云龙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这里指代的是故事中的反派角色。

济公:济公是佛教传说中的人物,以智慧、幽默和慈悲著称,常被描绘为游方僧人。

毒药镖:含有毒药的暗器。

蓬莱山: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这里可能指实际的地理位置。

蓬莱观:蓬莱观是一个道教宫观,蓬莱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仙境之地。

矮脚真人孔贵:人名,文中的人物,蓬莱观的老道。

玉山县:玉山县是中国江西省上饶市下辖的一个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绿林:绿林是指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山贼、盗匪聚集的地方,这里指代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组织形式。

出家:出家是指佛教徒离开世俗生活,剃度为僧或尼,进入寺庙修行。

牌楼:牌楼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常用于园林、寺庙、宫殿等入口处,起到装饰和引导的作用。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经典,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八仙桌:八仙桌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家具,桌面为圆形,直径八尺,可容纳八人围坐。

太师椅:太师椅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家具,形制高大,座位宽大舒适,常用于家中或官府。

鹤轩:鹤轩是指以鹤为主题的建筑或装饰,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高洁。

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是佛教中的一种神祇,代表长寿和慈悲。

绿林帖:绿林帖是指古代绿林好汉之间传递信息或结盟的文书。

调虎离山计:调虎离山计是一种兵法策略,指用计谋引诱敌人离开有利地形,以便趁机攻击。

硫磺:硫磺是一种黄色的固体矿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常用于火药和消毒剂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十五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古代江湖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的发展。

开篇点明了主人公的背景,‘当初这个人,也在玉山县三十六友之内’一句,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江湖结义的故事中。

‘他自己看破了绿林没下场头,因此上山出了家’这句话,揭示了主人公的觉悟和选择,表现了他对江湖生活的失望和对出世的向往。

‘蓬莱仙境’四个字,既点明了庙宇的名字,又暗示了庙宇的神秘和超脱,为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怕事忍事不生事,自然无事。平心守心不欺心,何等放心’的对联,体现了道教的思想,即通过内心的平和与清净来达到无事的境界。

陈亮对庙宇环境的描述,‘清气飘然,这鹤轩里倒很洁净,真是别有一洞天’,进一步强化了庙宇的清雅与超脱。

孔贵的出场,通过他的外貌和语言,塑造了一个典型的道士形象,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杨明等人对华云龙的回忆,‘华云龙在临安怎么采花杀人,盗玉镯凤冠,怎么在赵家楼采花,怎么镖伤三友’,展现了华云龙的恶行,同时也揭示了江湖的残酷和险恶。

孔贵对华云龙的愤怒和失望,‘好华云龙,真是忘恩负义!’表现了江湖中人对背叛者的痛恨。

故事的高潮部分,‘厨房有了火了’和‘床下咕咕噜噜一响’两个情节,通过制造悬念和紧张气氛,将故事推向高潮。

最后一句‘不知贼人由何处而来,且看下回分解’,为故事留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七十五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9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