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零一回-原文
施佛法智捉蓬头鬼
仗妖术炼剑害妇人
话说华清风、孟清元见尚清云走后,两个人把衣裳穿好,立刻驾起趁脚风,够奔梅花山而来。
来到洞外一看,有两个童子在那里把守洞门。
华清风说:“童子,祖师可在洞内?”
童子说:“现在洞内。”
华清风二人立刻往里走。
一瞧里面有一云床,梅花真人灵猿化在上面打坐。
头戴鹅黄道冠,赤红脸,一部白髯。
华清风、孟清元跪倒行礼。
说:“祖师爷在上,弟子华清风、孟清元给祖师爷叩头。”
梅花真人一翻二目,口念:“无量佛,你两个人来此何干?”
华清风说:“我二人来求祖师大发慈悲,替三清教报仇,世上出了一个济颠和尚,兴三宝,灭三清。
他跟我二人为仇,无故把徒弟张妙兴烧死,又把我徒弟姜天瑞逼死,把我二人用火烧的这个样子。
他说咱们三清教里没人,都是披毛带角脊,背朝天,横骨叉心,不是四造所生,要灭三清教。
实在可恶已极。
求祖师爷大发慈悲,一来替我二人报仇,二则把济颠除了,也给三清教转转脸。”
灵猿化一听说:“你两个孽障,必是前来搬弄是非,无故济颠焉能跟你等做对?必是你二人招惹了济颠。”
华清风说:“祖师爷,你老人家倒不信,实是济颠和尚无故欺辱三清教的人。”
灵猿化说:“既然如此,你两个人下山,见了济颠,你们跟他说,不用跟我们做对。
叫他来见我,我将他结果了性命。
我不能下山去找他去。”
华清风说:“就是。
师弟你我去找济颠去。”
说着话,二人出来。
刚出一洞门,只见济公彳亍彳亍,脚步仓皇,直奔梅花洞而来。
和尚说:“我来找你们的老道来了,叫他出来我瞧瞧。”
华清风一见,赶紧就喊:“祖师爷快出来,济颠来了!”
灵猿化立刻由洞里出来。
抬头一看,见和尚头上并无金光白气,褴褛不堪,原来是一乞丐。
老道说:“济颠 僧,我且问你,你为何烧死张妙兴,逼死姜天瑞,跟华清风二人为仇?”
和尚说:“你也不必说,皆因他等行凶作恶,早就该剐之有余。
你怎么样的老道,要跟我 老人家怎么样?”
灵猿化说:“看你有多大能为。”
立时老道一撒肚子,一张嘴,喷出一道黄光。
和尚哎呀一声,翻身栽倒,当时气绝身亡。
灵猿化一瞧,叹了一声 说:“华清风,你二人无故搬弄是非,他乃是凡夫俗子,叫我作这个孽。
一来不要紧,万松山紫霞真人李涵陵,九松山灵空长老长眉罗汉来查山,必不答应我。”
老道颇为后悔。
原来这个老道不是人,乃是猿猴。
在山中修炼多年,化去横骨,口吐人言。
李涵陵同灵空长老,是十年一查山,他必要预备鲜桃美酒,给李涵陵、灵空长老喝。
他是一片恭敬之心,后来他要认李涵陵为师,李涵陵说:“不行,我们老道修行都是人,焉能收你猿猴?”
他苦苦哀求。
李涵陵无法,说:“我赐你一姓,姓灵罢。”
灵空长老说:“我赐你一个名字,叫猿化。”
故此他才叫灵猿化。
平时他永不下山,在山中采草配成丹药,出去普救四方。
倒是正务参修,打算要成其正果,也跟李涵陵炼了些能为。
今天把济公喷倒,自己倒也懊悔起来,怕将来李涵陵不答应。
华清风见和尚躺下,他乐了,说:“祖师爷把宝剑给我,我杀他。”
盂清元说:“我杀他。”
灵猿化说:“不能叫你等杀他,我这就作了孽了。
我将他置倒,非我给他丹药吃,不能起来。
一天不给他药吃躺一天,两天不给他药吃躺两天,永不给他药吃,他就得在这里躺死。”
这句话还未说完,和尚一翻身爬起来了,灵猿化大吃一惊,说:“和尚,我没给你药吃,你怎么起来了?”
和尚说:“我再躺下,等你给我药吃。
我倒有心给你做个脸,等你给我药吃再起来,无奈地下太凉。
你也不认得我和尚是谁,我给你瞧瞧。”
说着话,和尚用手一摸天灵盖,口念:“唵,敕令赫。”
灵猿化再一瞧,和尚身高丈六,头如巴斗,面如蟹壳,身穿直缀,赤着两条腿,光着两只脚,穿的草鞋,是一位活知觉罗汉。
吓得猿化跑进洞去,将洞门一闭,不敢出来。
和尚也不去赶他。
那华清风、华清元吓的掉头就跑。
和尚也不追他。
一直往东够奔恶虎山。
和尚来到玉皇庙内,蓬头鬼恽芳正在盼想无形太岁马金川、九朵梅花孙伯虎杀官盗印,还不回来。
众人到马家湖去,杀马俊的满门家眷,也不见回来。
天光不早了,自己正在着急之际,和尚由外进来说:“合字。”
恽芳一瞧,是个穷和尚,不认识。
恽芳说:“什么叫合字?”
和尚说:“我也是线上的人。”
恽芳说:“我不懂。”
和尚说:“你这可不对。你不认得我了?你兄弟白莲秀士恽飞,撒绿林帖,传绿林箭,请我们来的。
那一天劫牢反狱,有我由常山县把你救出来,我还背了你二里多路,你怎么忘了?”
恽芳一听,说:“我可实在眼钝。
那天黑夜景况,人也太多,我实没瞧出来。
你叫什么呀。”
和尚说:“我叫要命鬼呀。”
恽芳说:“你是要命鬼,你是哪路的?”
和尚说:“我是东路的。”
恽芳说:“我怎么没听见说过,你们头儿是谁?”
和尚说:“我们头儿是阎王爷。”
恽芳说:“我也不认得。”
和尚说:“你不认得,我领你去见见。昨日晚上,无形太岁马金川,把印也盗了。九朵梅花孙伯虎,把知县也杀了。我们大众到马家湖把马俊全家老幼都杀了。大众都得了金银细软,大众商量着要回西川。你兄弟白莲秀士恽飞想起来说,庙里还有我们大爷等着我们,谁去背他来?大家都不愿意来。你兄弟就叫我说,要命鬼,你去到恶虎山玉皇庙内,把我哥哥背来,咱们一同回西川。故此我这才来。他们大众都在半路等着呢,你快跟我走罢。”
恽芳信以为真,就说:“要命鬼,你背的动我么?”
和尚说:“背的动。你别瞧着我身材矮小,我有气力。”
立刻和尚背起浑芳,下了恶虎山,一直够奔常山县。
恽芳说:“要命鬼,你往哪里走?那是常山县。
要碰见官兵,你我二人就没命了。”
和尚说:“不是,你错认了。”
说着话,来到常山县衙门口。
恽芳说:“要命鬼,你怎么背我上常山县衙门哪?”
和尚说:“不背你上衙门上哪里去,你舍了命罢。”
恽芳一听说:“好,你是我的要命鬼呀!”
和尚说:“对了。”
说着话,来到公堂。
老爷正审问桃花浪子韩秀,燕尾子张七,皂托头彭振,万花僧徐恒。
老爷见济公来了,赶紧说:“圣僧请坐。”
和尚把恽芳放下落座。
周瑞说:“圣僧方才同那老道士上哪里去了?”
和尚就把方才之事述说一遍。
老爷这才说:“恽芳你也有今日。你们劫牢反狱,共多少人?”
恽芳说:“老爷要问,我也不知道。劫牢反狱,也不是我要他们劫的。”
老爷又问韩秀众人,到马家湖去明火执仗共多少人?韩秀众人俱皆招认。
老爷吩咐将他等全行钉镣收牢。
一面给济公道谢行礼。
这时,只见由外面进来一个老道,两眼发直,直奔公堂。
周瑞一瞧说:“回老爷,这个老道,方才劫差杀杨志就是他。”
老爷吩咐:“把他锁上带过来。”
老爷一拍惊堂木说:“你这道人叫什么?”
孟清元此时明白过来,即然到了公堂。方才由梅花山逃走,心中一迷,也不知怎么来到衙门,老道一齐俱皆招认。
老爷也吩咐一并入狱。
柴头过来说:“圣僧,临安太守行礼求你,秦相作揖打恭求你,你老人家带我们出来拿华云龙。今天也拿,明天也拿。龙游县那个样的为难案,你伸手就办。这常山县这么大事也办了,倒是华云龙还拿不着。”
和尚说:“你二人不必着急,跟我走,去拿去。要拿不着,你二人就拿我,好不好?”
柴头说:“拿你做什么?”
和尚立刻告辞。
知县说:“圣僧,住几天再走。”
和尚说:“不用。省得他二人着急。我带他们拿华云龙去。”
这才带领二位班头,出了常山县。
往前正走。
刚走到山里,只见眼前树林子中,杨明、雷鸣、陈亮在地上躺着。
华清风正要拿宝剑杀这三个人,和尚赶到。
不知何故。
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零一回-译文
施展佛法智慧捉拿蓬头鬼,凭借妖术炼剑伤害妇女。
话说华清风、孟清元见尚清云离开后,两个人立刻整理好衣服,立刻乘着脚风,奔向梅花山。来到洞口一看,有两个童子在那里守着洞门。华清风问:‘童子,祖师在洞内吗?’童子回答:‘现在在洞内。’华清风二人立刻往里走。一看里面有一张云床,梅花真人灵猿化在上面打坐。他戴着鹅黄色的道冠,脸色赤红,满头白发。华清风、孟清元跪下来行礼。说:‘祖师爷在上,弟子华清风、孟清元给祖师爷磕头。’
梅花真人睁开眼睛,口念:‘无量佛,你们两个人来此有何事?’华清风说:‘我们二人来请求祖师大发慈悲,为我们三清教报仇,世上出现了一个济颠和尚,兴三宝,灭三清。他与我二人有仇,无缘无故把我的徒弟张妙兴烧死,又把我的徒弟姜天瑞逼死,把我二人烧成这个样子。他说我们三清教里的人都是非人,背朝天,横骨叉心,不是四造所生,要灭三清教。实在可恶至极。请求祖师爷大发慈悲,一来为我们二人报仇,二来除去济颠,也给三清教争口气。’灵猿化一听,说:‘你们两个罪人,肯定是来挑拨离间,济颠怎么可能跟你们作对?肯定是你们招惹了济颠。’华清风说:‘祖师爷,您老人家不信,确实是济颠和尚无缘无故侮辱我们三清教的人。’灵猿化说:‘既然如此,你们两个人下山,见到济颠,你们跟他说,不用跟我们作对。叫他来见我,我将他结果了性命。我不能下山去找他。’华清风说:‘就是。师弟,我们一起去找济颠。’说着话,二人出来。刚一出洞门,只见济公脚步匆匆,直奔梅花洞而来。和尚说:‘我来找你们的老道来了,让他出来我看看。’华清风一见,赶紧就喊:‘祖师爷快出来,济颠来了!’灵猿化立刻从洞里出来。抬头一看,见和尚头上并无金光白气,衣服破烂不堪,原来是一个乞丐。老道说:‘济颠僧,我且问你,你为何烧死张妙兴,逼死姜天瑞,与华清风二人为仇?’和尚说:‘你也不必说,都是因为他们行凶作恶,早就应该杀掉。你是什么样的老道,要跟老人家我怎么样?’灵猿化说:‘看看你有多大本事。’立刻老道一吐气,一张嘴,喷出一道黄光。和尚哎呀一声,翻身倒地,立刻断了气。灵猿化一看,叹了一声说:‘华清风,你们二人无故挑拨是非,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让我做这个恶事。一来不要紧,万松山紫霞真人李涵陵,九松山灵空长老长眉罗汉来查山,必不答应我。’老道颇为后悔。
原来这个老道不是人,而是一只猴子。在山中修炼多年,去掉横骨,能说人话。李涵陵和灵空长老,每十年查山一次,他必须准备鲜桃美酒,给李涵陵、灵空长老喝。他是一片恭敬之心,后来他要认李涵陵为师,李涵陵说:‘不行,我们老道修行都是人,怎么能收你猴子?’他苦苦哀求。李涵陵无法,说:‘我赐你一个姓,姓灵。’灵空长老说:‘我赐你一个名字,叫猿化。’因此他才叫灵猿化。平时他从不下山,在山中采草配成丹药,出去救死扶伤。
他倒是正务参修,打算要成其正果,也跟李涵陵炼了一些法术。今天把济公喷倒,自己倒也后悔起来,怕将来李涵陵不答应。华清风见和尚躺下,他很高兴,说:‘祖师爷把宝剑给我,我杀了他。’孟清元说:‘我杀他。’灵猿化说:‘不能让你们杀他,这样我就做了恶事。我将他打倒,除非我给他丹药吃,他才能起来。一天不给他药吃就躺一天,两天不给他药吃就躺两天,永不给他药吃,他就得在这里躺死。’这句话还没说完,和尚一翻身爬起来了,灵猿化大吃一惊,说:‘和尚,我没给你药吃,你怎么起来了?’和尚说:‘我再躺下,等你给我药吃。我倒有心给你做个面子,等你给我药吃再起来,无奈地下太凉。你也不认得我是什么人,我给你看看。’说着话,和尚用手一摸天灵盖,口念:‘唵,敕令赫。’灵猿化再看,和尚身高一丈六尺,头如斗大,面如蟹壳,身穿直裰,赤着两条腿,光着两只脚,穿着草鞋,是一位活知觉罗汉。吓得猿化跑进洞去,把洞门一关,不敢出来。和尚也不去赶他。那华清风、孟清元吓得掉头就跑。和尚也不追他。一直往东奔向恶虎山。
和尚来到玉皇庙内,蓬头鬼恽芳正在盼望无形太岁马金川、九朵梅花孙伯虎杀官盗印,还不回来。众人到马家湖去,杀马俊的满门家眷,也不见回来。天快黑了,自己正在着急之际,和尚从外面进来,说:‘合字。’恽芳一看,是个穷和尚,不认识。恽芳说:‘什么叫做合字?’和尚说:‘我也是线上的人。’恽芳说:‘我不懂。’和尚说:‘你这可不对。你不认得我了?你兄弟白莲秀士恽飞,撒绿林帖,传绿林箭,请我们来的。那一天劫牢反狱,有我由常山县把你救出来,我还背了你二里多路,你怎么忘了?’恽芳一听,说:‘我确实眼拙。那天黑夜景况,人也太多,我实在没瞧出来。你叫什么呀。’和尚说:‘我叫要命鬼。’
恽芳说:‘你是要命鬼,你是哪路的?’和尚说:‘我是东路的。’恽芳说:‘我怎么没听见说过,你们头儿是谁?’和尚说:‘我们头儿是阎王爷。’
恽芳说:‘我也不认得。’和尚说:‘你不认得,我领你去见见。昨天晚上,无形太岁马金川,把印也盗了。九朵梅花孙伯虎,把知县也杀了。我们大家一起到了马家湖,把马俊全家老幼都杀了。大家都得到了金银财宝,大家商量着要回西川。你兄弟白莲秀士恽飞想起来说,庙里还有我们的大哥等着我们,谁去背他来?大家都不同意来。你兄弟就让我说,要命鬼,你去到恶虎山玉皇庙内,把我哥哥背来,咱们一起回西川。所以我就来了。他们都在半路上等着呢,你快跟我走吧。’恽芳信以为真,就说:‘要命鬼,你背得动我吗?’和尚说:‘背得动。你别看我身材矮小,我有力气。’立刻和尚背起恽芳,下了恶虎山,一直往常山县去。恽芳说:‘要命鬼,你往哪里走?那是常山县。要碰见官兵,你我二人就没命了。’和尚说:‘不是,你认错了。’说着话,来到常山县衙门口。恽芳说:‘要命鬼,你怎么背我上常山县衙门呢?’和尚说:‘不背你上衙门上哪里去,你舍了命吧。’恽芳一听说:‘好,你是我的要命鬼呀!’和尚说:‘对了。’说着话,来到公堂。老爷正审问桃花浪子韩秀,燕尾子张七,皂托头彭振,万花僧徐恒。老爷见济公来了,赶紧说:“圣僧请坐。”和尚把恽芳放下落座。周瑞说:“圣僧刚才和那老道士上哪里去了?”和尚就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老爷这才说:“恽芳,你也有今天。你们劫牢反狱,共有多少人?”恽芳说:“老爷要问,我也不知道。劫牢反狱,也不是我要他们劫的。”
老爷又问韩秀等人,到马家湖去明火执仗共有多少人?韩秀等人全部招认。老爷吩咐把他们全部戴上脚镣收押起来。一面向济公表示感谢行礼。这时,只见一个老道从外面进来,两眼发直,直奔公堂。周瑞一看说:“回老爷,这个老道,就是刚才劫差杀杨志的那个。”老爷吩咐:“把他锁起来带过来。”老爷一拍惊堂木说:“你这道人叫什么名字?”孟清元这时明白过来,既然到了公堂。刚才从梅花山逃走,心中一迷,也不知道怎么来到衙门,老道全部都招认了。老爷也吩咐把他们一起关进监狱。
柴头过来说:“圣僧,临安太守行礼求你,秦相作揖打恭求你,你老人家带我们出来拿华云龙。今天也拿,明天也拿。龙游县那样的难办案件,你一出手就解决了。这常山县这么大的事也办了,可是华云龙还抓不着。”和尚说:“你们二人不必着急,跟我来,我们去抓。抓不着,你们就抓我,怎么样?”柴头说:“抓你做什么?”和尚立刻告辞。知县说:“圣僧,住几天再走。”和尚说:“不用。省得他们二人着急。我带他们去抓华云龙。”于是带领两位班头,出了常山县。往前走。刚走到山里,只见眼前树林子里,杨明、雷鸣、陈亮在地上躺着。华清风正要拿宝剑杀这三个人,和尚赶到。不知何故。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零一回-注解
佛法:佛教教义,指佛教的教法和智慧。
智捉:用智慧捉拿或制服。
蓬头鬼:蓬头鬼,指头发散乱、形象怪异的神鬼。
妖术:指非正道的法术或魔术。
炼剑:炼制剑器,这里指修炼剑术。
害妇人:对妇女造成伤害。
三清教:道教中的三大神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称。
济颠和尚:济颠和尚,指佛教中的济公,以机智、幽默、慈悲著称。
三宝:佛教中的三宝,即佛、法、僧。
灵猿化:灵猿化,指化身为猿猴的修行者。
孽障:佛教用语,指作恶多端的罪人。
搬弄是非:故意挑拨离间,制造矛盾。
济颠除了:除去济颠和尚。
转转脸:改善形象,恢复名誉。
横骨:猿猴身上的骨节,指猿猴的特征。
正果:佛教用语,指修行者达到的圆满境界。
鲜桃美酒:指上等的食物和美酒。
绿林帖:绿林好汉之间的信物。
绿林箭:绿林好汉之间传递信息的箭。
劫牢反狱:劫持监狱,反抗官府。
常山县:常山县,可能是一个地名。
要命鬼:古代对某些神秘人物的称呼,这里指济公。
恽芳:恽芳,可能是一个人名,具体背景和身份在文中未详细说明。
和尚:和尚,指佛教出家人,此处可能指济公,一位传说中的智慧和尚,以幽默、机智和行侠仗义著称。
无形太岁马金川:无形太岁,指神秘、难以捉摸的人或事物。马金川,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印:印,指官印,官员权力的象征。
九朵梅花孙伯虎:九朵梅花,可能是一种代号或称呼。孙伯虎,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知县:知县,古代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县级行政长官。
马家湖:马家湖,可能是一个地名。
马俊全家老幼:马俊全家老幼,指马俊的家人,包括老人和小孩。
金银细软:金银细软,指金银财宝和其他贵重物品。
西川:西川,可能是一个地区名。
白莲秀士恽飞:白莲秀士,可能是一种称号或代号。恽飞,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庙里还有我们大爷等着我们:大爷,可能是对长辈的尊称。
恶虎山玉皇庙:恶虎山,可能是一个地名。玉皇庙,供奉玉皇大帝的庙宇。
常山县衙门:常山县衙门,常山县的官府。
桃花浪子韩秀:桃花浪子,可能是一种称号或代号。韩秀,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燕尾子张七:燕尾子,可能是一种称号或代号。张七,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皂托头彭振:皂托头,可能是一种称号或代号。彭振,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万花僧徐恒:万花僧,可能是一种称号或代号。徐恒,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济公:济公,传说中的智慧和尚,以幽默、机智和行侠仗义著称。
圣僧:圣僧,对和尚的尊称,特别是对济公这样的得道高僧。
周瑞:周瑞,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杨志:杨志,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孟清元:孟清元,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梅花山:梅花山,可能是一个地名。
柴头:柴头,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临安太守:临安太守,临安地区的行政长官。
秦相:秦相,可能是指某个朝代的宰相。
华云龙:华云龙,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可能是文中提到的某个角色的名字。
龙游县:龙游县,可能是一个地名。
宝剑:宝剑,古代的一种武器,也常用来象征英雄或正义。
下回分解:下回分解,是古代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中常用的结尾方式,表示故事将继续发展,留待下回详细讲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零一回-评注
恽芳说:‘我也不认得。’
这句话是恽芳对于自己不认识和尚的坦诚表达,体现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不认得’三字简洁有力,既表现了恽芳的率真,也暗示了他对和尚身份的疑惑,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和尚说:‘你不认得,我领你去见见。昨日晚上,无形太岁马金川,把印也盗了。九朵梅花孙伯虎,把知县也杀了。我们大众到马家湖把马俊全家老幼都杀了。大众都得了金银细软,大众商量着要回西川。你兄弟白莲秀士恽飞想起来说,庙里还有我们大爷等着我们,谁去背他来?大家都不愿意来。你兄弟就叫我说,要命鬼,你去到恶虎山玉皇庙内,把我哥哥背来,咱们一同回西川。故此我这才来。他们大众都在半路等着呢,你快跟我走罢。’
这段话是和尚对恽芳的叙述,详细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尚的语言简洁有力,通过一连串的动词和动作描写,将事件的发生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和尚的叙述也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愿意为了兄弟去冒险。
恽芳信以为真,就说:‘要命鬼,你背的动我么?’
恽芳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天真和信任,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要命鬼’这个称呼,既是对和尚的昵称,也隐含了恽芳对和尚的依赖。
和尚说:‘背的动。你别瞧着我身材矮小,我有气力。’
和尚的回答既表现了他的自信,也体现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对比。通过身材矮小与气力的对比,展现了和尚的内在力量。
立刻和尚背起浑芳,下了恶虎山,一直够奔常山县。
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和尚的果断和决心。‘立刻’、‘背起’、‘下了’、‘够奔’等动词,将和尚的行动过程描绘得生动形象。
恽芳说:‘要命鬼,你往哪里走?那是常山县。要碰见官兵,你我二人就没命了。’
恽芳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担忧和紧张,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机智。他意识到与官兵相遇的危险,试图阻止和尚的行动。
和尚说:‘不是,你错认了。’
和尚的回答既表现了他的冷静,也体现了他的智慧。他通过否定恽芳的猜测,转移了注意力,避免了潜在的危机。
说着话,来到常山县衙门口。
这句话简洁地描绘了和尚和恽芳的行动,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恽芳说:‘要命鬼,你怎么背我上常山县衙门哪?’
恽芳的这句话表达了他的疑惑和不安,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细腻。
和尚说:‘不背你上衙门上哪里去,你舍了命罢。’
和尚的回答坚定而有力,体现了他的决心和勇气。
恽芳一听说:‘好,你是我的要命鬼呀!’
恽芳的回答表现了他的感激和信任,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和尚说:‘对了。’
和尚的回答简洁有力,体现了他的自信和从容。
说着话,来到公堂。
这句话简洁地描绘了和尚和恽芳的行动,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老爷见济公来了,赶紧说:‘圣僧请坐。’
这句话展现了官府对和尚的尊敬,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和尚把恽芳放下落座。
这句话体现了和尚的礼貌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谦逊。
周瑞说:‘圣僧方才同那老道士上哪里去了?’
周瑞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好奇和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细腻。
和尚就把方才之事述说一遍。
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诚实和坦率,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真实性。
老爷这才说:‘恽芳你也有今日。你们劫牢反狱,共多少人?劫牢反狱,也不是我要他们劫的。’
老爷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严厉和公正,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官府的权威。
老爷又问韩秀众人,到马家湖去明火执仗共多少人?韩秀众人俱皆招认。
这句话展现了官府的威严和法律的严肃,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法律的权威。
老爷吩咐将他等全行钉镣收牢。
这句话展现了官府的果断和执行力,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法律的严格执行。
一面给济公道谢行礼。
这句话展现了官府对和尚的感激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这时,只见由外面进来一个老道,两眼发直,直奔公堂。
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老道的急切和紧张,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周瑞一瞧说:‘回老爷,这个老道,方才劫差杀杨志就是他。’
周瑞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机智。
老爷吩咐:‘把他锁上带过来。’
这句话展现了官府的果断和执行力,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法律的严格执行。
老爷一拍惊堂木说:‘你这道人叫什么?’
这句话展现了官府的威严和权威,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官府的形象。
孟清元此时明白过来,即然到了公堂。方才由梅花山逃走,心中一迷,也不知怎么来到衙门,老道一齐俱皆招认。
这句话展现了老道的悔过和认罪,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老爷也吩咐一并入狱。
这句话展现了官府的公正和法律的严肃,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法律的权威。
柴头过来说:‘圣僧,临安太守行礼求你,秦相作揖打恭求你,你老人家带我们出来拿华云龙。今天也拿,明天也拿。龙游县那个样的为难案,你伸手就办。这常山县这么大事也办了,倒是华云龙还拿不着。’
柴头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忠诚和信任,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和尚说:‘你二人不必着急,跟我走,去拿去。要拿不着,你二人就拿我,好不好?’
和尚的回答既表现了他的自信,也体现了他的豪迈,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柴头说:‘拿你做什么?’
柴头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疑惑和担忧,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细腻。
和尚立刻告辞。
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果断和决绝,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豪迈。
知县说:‘圣僧,住几天再走。’
知县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挽留和感激,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真诚。
和尚说:‘不用。省得他二人着急。我带他们拿华云龙去。’
和尚的回答既表现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体现了他的决绝。
这才带领二位班头,出了常山县。
这句话展现了和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人物性格的果断。
往前正走。
这句话简洁地描绘了和尚和班头的行动,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刚走到山里,只见眼前树林子中,杨明、雷鸣、陈亮在地上躺着。
这句话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华清风正要拿宝剑杀这三个人,和尚赶到。
这句话展现了故事情节的紧张和悬念,同时也反映了古文中对人物动作的描写。
不知何故。且看下回分解。
这句话是古文中常见的结尾方式,既表现了故事的悬念,也反映了古文中对读者好奇心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