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四十八回-原文
探娘舅济公归故里
点奇梦圣僧善度人
话说济公出离了酒馆,一直够奔永宁村,来到故土原籍。
济公一看,叹了一声,离家这几年的光景,村庄都改了样子。
正是兔走荒苔,狐眠败叶,俱是当年歌舞之地;露冷黄花,烟迷剩草,亦系旧日征战之场。
济公一看旧日儿童皆长大,昔时亲友半凋零。
罗汉爷一进西村口,见路北一座大门封锁,正是当年济公自己的住宅。
紧挨着三座大门,正当中就是王安士的住家,东隔壁是韩员外的宅子,西隔壁是李修缘的宅子。
自修缘走后,王员外派人就把这所房子腾空了,用封条封上,济公今日一看,睹物伤情,回忆当年有父母在堂,家中一呼百诺,如今只落得空房一所,自己孤身一人,未免心中可惨。
济公再抬头一看,见娘舅王安士正在门口站定,两眼发直,似乎心有所思的样子。
书中交代:王员外为什么今天在门口站着呢?皆因韩成韩员外把老道打了一个嘴巴,挟着捺出去,王员外觉着脸上下不去,见韩成进来,王安士就说:‘韩贤弟,你这件事做的太莽撞了。老道同我过来,乃是一番好意,贤弟你就粗鲁太过。’
韩成说:‘兄长有所不知,这是我儿妇,无缘无故,哪来的这么个老道,拿宝剑威吓我儿媳妇,倘若要吓着怎么办呢?本来你侄儿韩文美就有病。’
王员外自己颇觉无味,甚为后悔,不该多管闲事,立刻告辞。
回到自己家中,一问家人,老道并没回来,王员外一想:‘老道是我的救命恩人,这一来,者道大概是没脸见人,不肯回来。’
王员外打算要谢老道几千两银子,也不知老道哪去了,自己觉得颇为烦闷,又想对不起老道,故此来到门口了望。
正在发愣,济公赶奔上前,跪倒在地,口称:‘舅舅在上,甥男李修缘给舅舅行礼。’
王安士一瞧,是一个穷和尚,褴褛不堪。
老员外一愣,并不认识,连忙说:‘来人哪!给拿出两吊钱来,给这位大师父,你趁此去罢。’
王员外终朝每日找李修缘,恨不能李修缘一时回来,怎么见了李修缘倒叫给两吊钱叫去呢?皆因王员外看着不是李修缘,想当年李修缘在家之时,是白脸膛,富豪公子的打扮。
现在一脸的泥,又是穷和尚,老员外哪里认的出来?
王员外只打算是和尚必是知道我的心思,他故意要这么说,故此要给两吊钱,叫和尚去罢。
济公跪着不起来,说:‘舅舅不必拿钱,实是甥儿李修缘回来了。’
王员外一听,‘啊’了一声,正在发愣,王全、李福来到,王全一瞧这个穷和尚在这跪着,也不知所因何故,赶紧上前行礼说:‘爹爹在上,孩儿有礼。’
王全是在凤鸣居听王禄说老员外差点死了,王全甚不放心,因此赶紧回来,见老员外正在门首,王全上前一磕头。
王安士说:‘儿呀,你回来了!你可曾找着你表弟李修缘?’
王全说:‘孩儿并没找着李修缘,在萧山县孩儿遭了一场不白之冤的官司,差点丧了性命,因此孩儿回来了。’
王安士点了点头。
王全就问:‘你这和尚,跟我们走了一遭,为何在此跪着?’
济公说:‘表兄,你不认识我了,我就是你表弟李修缘回来了。’
李福一看说:‘你这和尚真是蒙事,吃了我们一顿饭,你还来假充我小主人?我家公子,我是认得的。’
和尚说:‘李福哥,你是不认识我了,我一洗脸,你就认识了。’
王安士一听,说:‘好,你进来洗洗脸,我看看。’
立刻济公同着众人来到书房。
老员外吩咐家人打脸水来,家人答应,立刻把脸水打来,济公一洗脸,把脸上的泥都洗去了。
王安士再一看,何尝不是李修缘?
王全一看就哭了,说:‘表弟你在萧山县见着我,你为何不说?你要说了,我早就把衣裳给你换了,何必叫你受这一路的苦楚。’
李福一看说:‘哎呀!公子爷,你老人家千万不可见怪,老奴实在太莽撞了。
言语冒犯,望公子爷多多恕罪。’
济公说:‘你不必行礼,不知不怪。’
王安士看出是自己的外甥,落到这般光景,老员外倒觉伤心,又是心疼,不觉掉下泪来。
说:‘修缘你这孩子,怎么做了和尚了?’
济公并不说实话,说:‘我皆因由家中出去,遇见一个化小缘的穷和尚,他劝我出家。
他说‘当了和尚,吃遍天下。’说在哪里都不用盘费。
我一想也好,我就跟他出了家了。
后来他把我的衣裳全诓了跑了,我一作急,我就疯了,因此我也不思回来。
现在我在外面化小缘,邀游四方,无拘无束,到处为家。
常言说‘一日旦有三抄米,不做人间酬应僧。’我一想出家倒比在家好,跳出红尘,静观云水,笑傲江湖,醉里乾坤,壶中日月,荣辱不惊,祸福不计。
虽处寂寥之滨,而心中快乐。
虽仅藜藿之食,而物外逍遥。
我是‘到处有缘到处乐,随时随分随时安’。”
王员外一听,说:‘你这孩子真是胡闹,家中万贯家财,享不尽的荣华,受不尽的富贵,你自己要不出去,何必落到这般景况?从生人以来,你哪里穿过这样破烂的衣裳?再说你父母在日,由你从小就给你定下亲事,现在刘素素姑娘,父母早已故世,跟着他舅舅董员外住家,时常催我把你找回去,好迎娶过门。
你这一出去,知道的,是你自己要出去的,不知道的,还说我贪图你家的富贵,把你逼走了。
你快把你这脏衣裳脱下来罢!王孝,你到里面把公子爷的衣服拿出来,给他换上。’
立刻家人答应,由里面抱出一包袱衣裳来。
济公换上文生公子的衣裳,把自己的旧帽、僧袍卷好,说:“舅舅可千万别把我这破衣裳捺了,捺了可有罪。等我还俗的时候,还得用这身衣裳。”
王员外说:“既然如是,把这衣服拿到里面去,交给安人收起来。等我择一个好日子,到国清寺去给你还俗。”
济公点头答应。
老员外吩咐摆酒,家人答应。
正要擦抹桌案,里面婆子出来说:“老员外,老安人说了,叫李公子爷,同咱们公子爷到里头去呢,老安人要瞧瞧哪!”
王安士说:“好,儿呀,你同修缘到里面见见安人。”
王全这才同李修缘来到里面。
老安人一来多日没见自己的儿子,二则也要瞧瞧外甥,王全先给娘亲行了礼,李修缘这才给舅母行礼。
老安人说:“修缘你在旁边坐下,我且问你,这几年在外面做什么呢?”
李修缘还是不说实话,就照着跟员外说的话,又对安人一说。
在里面说了几句话,家人进来说:“书房摆上酒了,老员外等着跟二位公子爷吃饭呢。”
王全、李修缘这才站起来,够奔外面。
来到书房,老员外正在这里等候,家人已然把干鲜果品、冷荤热炒摆上。
今天王安士心中甚为畅快,儿子也回来了,外甥也回来了,可以同在一桌吃酒,一面谈心。
老员外在上面坐,叫李修缘在旁边上手里坐下,王全在下手里,爷三个在同桌而食,开怀畅饮。
甥舅父子一面吃酒,一面欢谈,老员外要问问甥儿,这几年在外面的根本源流细情。
焉想到李修缘并不说实活,不肯说出自己的道德来历,言语总带着一半劝解老员外。
济公要打算度脱娘舅,出家修行,无奈王安士贪恋红尘,执迷不悟。
三个人吃完了晚饭,把残桌撤去,倒上茶来。
老员外吩咐把卧具搬出来,今天同在书房安歇。
家人把铺盖铺设停当,老员外在一张床上,王全同修缘在一张床上躺下,谈心叙话。
王安士恐怕儿子外甥在外行路乏神,说多了话伤神,催促早睡。
老员外说:“不便说话了,今天早点歇着,明天起来再说罢。”
老员外说完了话,二目一闭,心神一定,正在迷迷离离昏昏沉沉之际。
老员外再一抬头,吓得亡魂皆冒,济公禅师要施佛法,大展神通,暗度娘舅。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四十八回-译文
济公离开了酒馆,一直跑到永宁村,回到了他的故乡。济公一看,叹了口气,离家这几年,村子都变了样子。就像兔子跑过的地方长满了荒草,狐狸睡过的枯叶,都是当年歌舞的地方;露水冷冷,黄花凋零,烟雾弥漫,剩下的草丛,也是昔日战场。济公看到以前的孩子都长大了,曾经的亲友大半已经不在。罗汉爷刚进西村口,看到路北有一座大门紧闭,正是当年济公自己的家。紧挨着三座大门,中间是王安士的家,东边是韩员外的宅子,西边是李修缘的宅子。自从修缘离开后,王员外派人把房子腾空了,用封条封上,济公今天看到,看到这些物事,心中伤感,回忆起当年父母在世,家里一呼百应,如今只剩下一座空房子,自己孤身一人,心中难免凄凉。济公再抬头一看,看到舅舅王安士正站在门口,眼神呆滞,似乎在思考什么。
书中交代:王员外为什么今天在门口站着呢?因为他侄子韩成把一个道士打了一巴掌,把他赶了出去,王员外觉得脸上无光,见韩成进来,王安士就说:‘韩贤弟,你这件事做得太鲁莽了。道士和我过来,是一番好意,贤弟你就太粗鲁了。’韩成说:‘兄长你不知道,这是我儿媳妇,无缘无故,怎么会有这么个道士,拿宝剑恐吓我儿媳妇,如果吓着了怎么办?本来我儿子韩文美就有病。’王员外自己觉得无聊,非常后悔,不该多管闲事,立刻告辞。回到自己家中,一问家人,道士并没有回来,王员外心想:‘道士是我的救命恩人,这一来,他大概是没脸见人,不愿意回来。’王员外打算要给道士几千两银子,也不知道道士去了哪里,自己觉得非常烦恼,又觉得对不起道士,所以来到门口观望。正在发愣,济公赶了过来,跪倒在地,口称:‘舅舅在上,外甥李修缘给舅舅行礼。’王安士一看,是一个穷和尚,衣服破烂。
老员外一愣,并不认识,连忙说:‘来人哪!给这位大师父拿两吊钱,你赶紧走。’王员外平时天天找李修缘,恨不得李修缘立刻回来,怎么见了李修缘反而要给他两吊钱赶走呢?因为王员外看不出来这是李修缘,想当年李修缘在家时,是白净的脸庞,富家公子的打扮。现在一脸泥巴,又是穷和尚,老员外哪里认得出来?王员外只以为和尚是知道他的心思,故意这么说,所以想给两吊钱让他走。济公跪着不起来,说:‘舅舅不用拿钱,我确实是李修缘回来了。’王员外一听,‘啊’了一声,正在发愣,王全、李福来了,王全一看这个穷和尚跪在那里,不知原因,赶紧上前行礼说:‘爹爹在上,儿子有礼。’王全是在凤鸣居听王禄说老员外差点死了,王全非常担心,所以赶紧回来,看到老员外正在门口,王全上前磕了个头。
王安士说:‘儿子,你回来了!你可曾找到你表弟李修缘?’王全说:‘儿子没找到李修缘,在萧山县儿子遭遇了一场不公正的官司,差点丧命,所以儿子回来了。’王安士点了点头。王全就问:‘你这和尚,跟我们走了一趟,为何在此跪着?’济公说:‘表兄,你不认识我了,我就是你表弟李修缘回来了。’李福一看说:‘你这和尚真是胡说,吃了我们一顿饭,你还来假扮我小主人?我家公子,我是认得的。’和尚说:‘李福哥,你不认识我了,我洗把脸,你就认识了。’王安士一听,说:‘好,你进来洗洗脸,我看看。’立刻济公跟着众人来到书房。老员外吩咐家人打洗脸水来,家人答应,立刻把洗脸水打来,济公一洗脸,把脸上的泥都洗掉了。王安士再看,果然是李修缘。王全一看就哭了,说:‘表弟,你在萧山县见到我,你为什么不说话?你要说了,我早就给你换衣服了,何必让你受这一路的苦楚。’李福一看说:‘哎呀!公子爷,你老人家千万不可见怪,老奴实在太冒犯了。言语不慎,望公子爷多多原谅。’济公说:‘你不必行礼,不知者不怪。’王安士看出是自己的外甥,落到这般地步,老员外既伤心又心疼,不禁流下了眼泪。说:‘修缘这孩子,怎么做了和尚了?’济公并不说实话,说:‘我都是因为出门遇到一个化缘的穷和尚,他劝我出家。他说‘做了和尚,吃遍天下。’说在哪里都不用花钱。我一想,也好,我就跟他出了家了。
后来他把我的衣服都骗走了,我一着急,就疯了,因此我也不想回来了。现在我在外面化缘,四处游荡,无拘无束,到处为家。常言说‘一日有三餐,不做人间酬应僧。’我一想出家倒比在家好,跳出红尘,静观云水,笑傲江湖,醉里乾坤,壶中日月,荣辱不惊,祸福不计。虽处寂寥之滨,而心中快乐。虽仅食粗粮,而物外逍遥。我是‘到处有缘到处乐,随时随分随时安’。’王员外一听,说:‘你这孩子真是胡闹,家里有万贯家财,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自己不出去,何必落到这般光景?从生下来,你哪里穿过这样破烂的衣服?再说你父母在世时,从小就给你定下了亲事,现在刘素素姑娘,父母已经去世,跟着她舅舅董员外住家,经常催我把你找回去,好迎娶过门。你这一出去,知道的,是你自己要出去的,不知道的,还说我贪图你家的富贵,把你逼走了。你快把你这脏衣服脱下来!王孝,你到里面把公子爷的衣服拿出来,给他换上。’立刻家人答应,从里面抱出一包袱衣服来。
济公换上了文生公子的衣服,把自己的旧帽子、僧袍卷起来,说:‘舅舅可千万别把我的这些破衣服扔了,扔了可是有罪的。等我还俗的时候,还得用这身衣服。’王员外说:‘既然如此,就把这衣服拿到里面去,交给安人收起来。等我选一个好日子,到国清寺去给你还俗。’济公点头答应了。老员外吩咐准备酒席,家人答应了。正要擦拭桌子,里面的婆子出来对老员外说:‘老员外,老安人说,让李公子和我们的公子到里面去,老安人要看看他们呢!’王安士说:‘好,儿子,你跟修缘进去见见安人。’王全这才跟李修缘一起来到里面。
老安人一方面好几天没见到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也想看看外甥,王全先给母亲行了礼,李修缘这才给舅母行了礼。老安人说:‘修缘,你先在旁边坐下,我且问你,这几年在外面都做了些什么呢?’李修缘还是不说实话,就按照跟员外说的话,又对安人说了。在里面聊了几句话,家人进来报告说:‘书房已经摆上酒了,老员外等着跟两位公子吃饭呢。’王全、李修缘这才站起来,朝外面走去。
来到书房,老员外已经在那里等候,家人已经把干果、鲜果、冷盘、热炒摆上了。今天王安士心里非常高兴,儿子回来了,外甥也回来了,可以一起坐在一张桌子上喝酒,一边谈心。
老员外坐在上面,让李修缘坐在旁边的座位上,王全坐在下面,爷孙三个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畅饮。外甥和舅舅父子一边喝酒,一边欢快地交谈。老员外想要问问外甥,这几年在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想到李修缘并不说实话,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来历,言语中总是带着一半劝解老员外的意思。济公想要度化舅舅出家修行,但无奈王安士贪恋红尘,执迷不悟。
三个人吃完晚饭后,撤走了残桌,倒上了茶。老员外吩咐把卧具搬出来,今天要在书房休息。家人把床铺整理好,老员外在一张床上,王全和李修缘在另一张床上躺下,谈心聊天。王安士担心儿子和外甥在外面旅途劳顿,说话太多会伤神,催促他们早点休息。老员外说:‘现在不方便说话了,今天早点休息,明天再聊。’老员外说完话,闭上眼睛,心神一定,正在迷迷糊糊、昏昏沉沉之际。老员外再一抬头,吓得魂飞魄散,济公禅师要施展佛法,大显神通,暗中引导舅舅出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四十八回-注解
济公:济公,又称济颠僧,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慈悲著称。在这里,济公指的是传说中的济颠僧。
归故里:归故里指的是回到自己的家乡。
兔走荒苔,狐眠败叶:这是一句比喻,形容物是人非,岁月变迁。
狐眠败叶:狐狸在枯败的树叶上睡觉,比喻荒凉冷落。
露冷黄花,烟迷剩草:露水冰冷,黄花凋零,烟雾弥漫的草地,形容凄凉之景。
征战之场:曾经是战场的地方。
罗汉爷:罗汉爷是对罗汉的尊称,罗汉是佛教中的一种果位。
王安士:王安士是济公的娘舅,即济公的舅舅。
韩成:韩成是王安士的侄子,济公的表兄。
老道:老道是对道士的称呼。
宝剑威吓:用宝剑恐吓。
化小缘:化缘,向他人乞讨布施。
邀游四方:四处游历。
红尘:红尘指的是纷繁复杂的人间。
衣裳:古代对衣服的统称。
刘素素姑娘:刘素素是济公的未婚妻。
董员外:董员外是刘素素的舅舅。
文生公子:文生公子指的是有文化、有教养的公子哥儿,这里指济公换上的衣服的主人。
僧袍:僧袍是僧侣的服装,由僧衣和僧裤组成,代表出家人的身份。
安人:安人是对已婚妇女的一种尊称,这里指王员外的妻子。
国清寺:国清寺是中国浙江省天台山的一座著名古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这里指济公打算还俗的地方。
员外:员外是对富商、地主等有财有势的人的尊称。
干鲜果品:干鲜果品指的是干燥和新鲜的水果、干果等。
冷荤热炒:冷荤热炒是指冷盘和热炒的菜肴,是宴席上的常见菜品。
道德来历:道德来历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和经历。
贪恋红尘:红尘指的是人世间的纷扰和欲望,这里指王安士对世俗生活的留恋。
佛法:佛法是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神通:神通是佛教用语,指修行者所具有的神奇能力。
暗度:暗度是指秘密地通过或越过某个地方,这里指济公秘密地引导王安士出家修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四十八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小说场景,其中充满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元素,以及佛教的修行理念。
首先,济公换上王员外儿子的衣裳,体现了佛教中‘舍己为人’的精神。济公的这一行为,既是对自己身份的掩饰,也是对王员外一家的善意,希望以此为契机,帮助王员外脱离红尘。
‘舅舅可千万别把我这破衣裳捺了,捺了可有罪。等我还俗的时候,还得用这身衣裳。’济公的这句话,既表现了他的幽默风趣,也透露出他对未来还俗的坚定决心。
王员外的态度则体现了儒家‘仁爱’的思想。他答应给济公择日还俗,并摆酒款待,显示出对济公的尊重和关心。
在王员外家中,济公与王员外父子及外甥李修缘的互动,展现了家庭和睦、亲情深厚的场景。王安士询问李修缘在外面的事情,李修缘却不说实话,这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即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
‘老员外,老安人说了,叫李公子爷,同咱们公子爷到里头去呢,老安人要瞧瞧哪!’这句话,揭示了家庭内部的和谐氛围,也表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
老员外与济公、李修缘的交谈,既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老员外希望了解李修缘的经历,而李修缘却有所保留,这反映了儒家‘知行合一’的理念。
‘老员外说完了话,二目一闭,心神一定,正在迷迷离离昏昏沉沉之际。’这句话,描绘了老员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老员外再一抬头,吓得亡魂皆冒,济公禅师要施佛法,大展神通,暗度娘舅。’这句话,揭示了济公的修行境界,以及他对王员外一家的关爱。济公的神秘行为,使得故事充满了悬念,让人期待下回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