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四十六回-原文
话说孙道全出了永宁村,正往前走,忽听由后面起了一阵怪风,刮的走石飞沙四起。
孙道全一闻这阵风,异香扑鼻,心里说:“了不得了,这个妖精追下我来,要跟我做对。”
正在心中思想,何尝不是?只听后面有人说话:
“好孙道全,你往哪走?仙姑娘跟你远日无冤,近日无仇,你败我的事,拆散我的金玉良缘。我仙姑这几年没吃人了,今天我开开杀戒,把你吃了,我好饱餐一顿。”
孙道全一回头,果然是那个妇人迫下来了。
孙道全赶紧拉出宝剑一指,说:“好妖怪,你好大胆量,竟敢跟山人前来做对?我今天结果你的性命。”
妖精说:“并非我仙姑娘找你,你无故怀着鬼胎,坏我的事,我焉能饶你?”
孙道全摆剑就剁,妖精一闪身,抖手举起一块混元如意石,这石头能大能小,起在空中好似一座泰山,照孙道全头顶打来。
孙道全也有点能为,受过广法真人沈妙亮的传授,一瞧石头打下来,赶紧口念护身咒,掐剑诀一指,说声“敕令”,立刻石子现了一道黄光,坠落于地。
妖精一瞧,说:“好孙道全,你敢破仙姑的法宝。”立刻又一抖手,孙道全一看,无数的长虫奔孙道全要咬。
孙道全知道这是障眼法,立刻把舌尖嚼破,往上一喷,这些长虫完全现出原形,都是纸的。
妖精勃然大怒说:“孙道全,你敢破仙姑的法木。”说着,一瘪撇肚子一张嘴,喷出一道黄光,这是她三千多年的内丹。
孙道全立刻觉着身子一麻,翻身栽倒。
那妖精哈哈一笑说:“我打算你有多大能力?原来就是这样,今天合该我吃你。”
立刻把孙道全一提,来到山神庙,把孙道全搁在里面。
妖精把门一关,打算要现原形吃孙道全,正在这般情况,就听门外哈哈一笑说:“好孽障,真乃大胆,竟敢要吃我徒弟?来,来,来,咱们爷们较量较量。”
妖精一听,往外一看,来了一个穷和尚。
书中交代:来者乃是济公。
济公由八卦山叫悟禅走后,跟坎离真人鲁修真告辞。
鲁修真说:“圣僧何妨在我这庙里多住几天,你我可以盘桓盘桓。”
和尚说:“我还有要紧事故,你我后会有期。”
和尚出离了八卦山,往前行走,来到一个小码头,见王全、李福正进酒馆,和尚也掀帘子进去。
王全、张福刚坐下,要了一桌酒席,和尚也进来,向王全说:“乡亲才走到这里?”
王全一看,是萧山县树林子里遇见那穷和尚,王全说:“大师父,你也来了。”
和尚说:“你们二位,这些日子才到这里?”
王全说:“别提了,我二人在萧山县遭了一场官司,耽误了几天?”
和尚说:“乡亲你回家去罢,你不必找你表弟,找也找不着。你一天到家,你表弟也是一天到家,你两天到家,他也两天到家,你哪时到家,他也就到家了。”
王全说:“是、是,大师父没吃饭吧?”
和尚说:“可不是。”
王全说:“你在这里一同吃罢。”
和尚说:“敢情好。”
王全立刻叫伙计拿过一份杯筷碗碟来,和尚就坐下。
伙计把干鲜果品菜蔬上齐,和尚大把抓菜,李福就瞧着不愿意,和尚抓起来还让呢:“你们二位吃这把。”
王全一瞧,和尚真脏,满脸抹油,王全嫌赃说:“和尚你吃罢,那盘子都是你吃。”
和尚说:“我就得其所哉!”
王全吃点不吃了,李福也饱了,和尚大吃大喝大抓,连跑堂的都拿眼瞪和尚。
跑堂的心说:“好容易来了一位阔大爷,要成桌的酒席吃不了,好吃的剩点,这叫和尚拿手一抓怎么吃?”
王全见和尚吃完了,叫伙计算帐。
这个时节,由外面进来一个人,说:“哪位搭船走,我们船上海棠桥。”
李福说:“公子爷,咱们搭船走罢。”
王全一听说:“你还提坐船?提起来吓的我魂飞胆裂。你曾记得曹娥江坐船吗?”
李福说:“曹娥江那是包船,这是搭船,这船上别的客座多着呢。”
这才问管船的:“你船上有多少人了?”
管船的说:“有二十多位了。”
李福说:“上海棠桥我们去,船上有舒展地方没有?”
管船的说:“前后舱人都满了,就是上铺闲着。你们二位上海棠桥,坐在上铺,给五百钱罢。”
李福说:“钱倒好说,今天这就开船么?”
管船的说:“这就开船。”
李福这才把酒饭帐给了,说:“公子爷上船罢。”
王全站起身往外走,和尚说:“咱们那里见罢?”
王全也不知和尚说哪里见,主仆同管船的出了酒铺,来到码头河岸上船。
众坐船人都说:“还不开船么叶管船的说:“开船?我们船上就是两个人,还得雇一个拉短纤的就开。”
正说着话,那穷和尚踢踏踢踏由东来了,管船的正嚷:“谁来拉纤。”
和尚答了话说:“我去。”
管船的说:“大师父,你一个出家人,拉纤行么?”
和尚说:“行。出家人安一口锅,也跟俗家差不多,都得挣钱吃饭。”
管船说:“就是,大师父你拉罢。”
立刻把纤板给了和尚。
管船的撤跳板开船,济公禅师把纤板一拿,拉着就走。
书中交代:济公要拉船纤,所为报答表兄王全出来找他披霜戴雪早起迟眠这点辛苦,和尚故此拉纤。
人家拉纤喊船号,和尚一边拉着纤,一边信口说道:“这只船,两头高,坐船的主人心内焦。踏破了铁鞋无处找,弟兄相见不分晓。到天台,才知道,骨肉至亲两相照。”
和尚念完了,往前走着,信口又说道:“想当年,我剃度;舍身体,洗发肤。归于三宝做佛徒,松林结茅庐。妄想除,余思无,真被累,假糊涂。脸不洗,手不沐,无事笑泥沽。走陆路,游江湖;好吃酒,爱用肉。不管晨昏香焚炉,混寄在世俗。风霜冷到穿葛布,天气热到披裘服。为善要诛恶,济困要扶危。”
和尚一边念着,往前走,又念。
“这只船,两头摇,管船的女人好细腰。由打去年抱了一抱,直到如今没着摸。”
管船的一听说:“和尚别玩笑,你满嘴说的是什么话呀?”和尚说:“我不管了。”说着话,和尚把纤板一扔,撒腿就跑。
管船的说:“你们瞧这个和尚?真是半疯。拉了这半天纤,快到了他跑了,他也不要拉纤的钱。”众坐船的人,一个个全都乐了,说:“这个和尚真有点疯病。”大众纷纷议论,这且不表。
单说和尚撤腿就跑,直奔山神庙而来。
罗汉爷先把灵光、佛光、金光闭住,来到山神庙门口,和尚一推门说:“好孽障!你这胆子真不小,竟敢吃我徒弟?待我来结果你的性命。”
妖精正要吃孙道全,忽听门外有人说话,妖精回头一看,是一个穷和尚。短头发有二寸多长,一脸的油腻,破僧衣短袖缺领,脖系绒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穿着两只草鞋,长得人不压众,貌不惊人,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
济公禅师把三光闭着,妖精一看,是一个凡夫俗子,当时气往上冲,说:“好个穷和尚,你敢前来多管我仙姑的事?你岂不是前来送死?”
和尚说:“你这东西,无故不守本分,缠绕韩文美,还敢欺负我徒弟?今天我非得要你的命。”
妖精一张嘴,照定和尚喷出一股黄气,打算要把和尚喷倒。
焉想到和尚哈哈一笑道:“好孽障,你会喷毒呀!大概你也不认识我老人家是谁?我叫你瞧瞧。”
和尚一摸脑袋,露出佛光、灵光、金光,妖精一看,见和尚身高丈六,头如麦斗,身穿直缀,赤着两只腿,光着两只脚,原来是一位知觉罗汉。
妖精吓的连忙跪倒,“嗥鸣”叫不住声。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说:“圣僧你老人家烧命,并不是我要兴妖害人。因那韩文美他瞧见我,他要托人说我,我才跟他成亲,求圣憎大发慈悲,饶了我罢。”
和尚说:“你现原形我看看。”
妖精立刻身形一晃,现了原形。
和尚一看,这才明白。
不知是什么妖精,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四十六回-译文
话说孙道全出了永宁村,正往前走,忽听由后面起了一阵怪风,刮的走石飞沙四起。
孙道全一闻这阵风,异香扑鼻,心里说:‘了不得了,这个妖精追下我来,要跟我做对。’
正在心中思想,何尝不是?只听后面有人说话:‘好孙道全,你往哪走?仙姑娘跟你远日无冤,近日无仇,你败我的事,拆散我的金玉良缘。我仙姑这几年没吃人了,今天我开开杀戒,把你吃了,我好饱餐一顿。’
孙道全一回头,果然是那个妇人迫下来了。孙道全赶紧拉出宝剑一指,说:‘好妖怪,你好大胆量,竟敢跟山人前来做对?我今天结果你的性命。’
妖精说:‘并非我仙姑娘找你,你无故怀着鬼胎,坏我的事,我焉能饶你?’孙道全摆剑就剁,妖精一闪身,抖手举起一块混元如意石,这石头能大能小,起在空中好似一座泰山,照孙道全头顶打来。
孙道全也有点能为,受过广法真人沈妙亮的传授,一瞧石头打下来,赶紧口念护身咒,掐剑诀一指,说声‘敕令’,立刻石子现了一道黄光,坠落于地。
妖精一瞧,说:‘好孙道全,你敢破仙姑的法宝。’立刻又一抖手,孙道全一看,无数的长虫奔孙道全要咬。
孙道全知道这是障眼法,立刻把舌尖嚼破,往上一喷,这些长虫完全现出原形,都是纸的。
妖精勃然大怒说:‘孙道全,你敢破仙姑的法木。’说着,一瘪撇肚子一张嘴,喷出一道黄光,这是她三千多年的内丹。
孙道全立刻觉着身子一麻,翻身栽倒。那妖精哈哈一笑说:‘我打算你有多大能力?原来就是这样,今天合该我吃你。’立刻把孙道全一提,来到山神庙,把孙道全搁在里面。
妖精把门一关,打算要现原形吃孙道全,正在这般情况,就听门外哈哈一笑说:‘好孽障,真乃大胆,竟敢要吃我徒弟?来,来,来,咱们爷们较量较量。’
妖精一听,往外一看,来了一个穷和尚。
书中交代:来者乃是济公。济公由八卦山叫悟禅走后,跟坎离真人鲁修真告辞。
鲁修真说:‘圣僧何妨在我这庙里多住几天,你我可以盘桓盘桓。’和尚说:‘我还有要紧事故,你我后会有期。’
和尚出离了八卦山,往前行走,来到一个小码头,见王全、李福正进酒馆,和尚也掀帘子进去。
王全、张福刚坐下,要了一桌酒席,和尚也进来,向王全说:‘乡亲才走到这里?’王全一看,是萧山县树林子里遇见那穷和尚,王全说:‘大师父,你也来了。’
和尚说:‘你们二位,这些日子才到这里?’王全说:‘别提了,我二人在萧山县遭了一场官司,耽误了几天?’
和尚说:‘乡亲你回家去罢,你不必找你表弟,找也找不着。你一天到家,你表弟也是一天到家,你两天到家,他也两天到家,你哪时到家,他也就到家了。’
王全说:‘是、是,大师父没吃饭吧?’和尚说:‘可不是。’王全说:‘你在这里一同吃罢。’和尚说:‘敢情好。’
王全立刻叫伙计拿过一份杯筷碗碟来,和尚就坐下。伙计把干鲜果品菜蔬上齐,和尚大把抓菜,李福就瞧着不愿意,和尚抓起来还让呢:‘你们二位吃这把。’
王全一瞧,和尚真脏,满脸抹油,王全嫌赃说:‘和尚你吃罢,那盘子都是你吃。’和尚说:‘我就得其所哉!’
王全吃点不吃了,李福也饱了,和尚大吃大喝大抓,连跑堂的都拿眼瞪和尚。
跑堂的心说:‘好容易来了一位阔大爷,要成桌的酒席吃不了,好吃的剩点,这叫和尚拿手一抓怎么吃?’
王全见和尚吃完了,叫伙计算帐。这个时节,由外面进来一个人,说:‘哪位搭船走,我们船上海棠桥。’
李福说:‘公子爷,咱们搭船走罢。’王全一听说:‘你还提坐船?提起来吓的我魂飞胆裂。你曾记得曹娥江坐船吗?’
李福说:‘曹娥江那是包船,这是搭船,这船上别的客座多着呢。’这才问管船的:‘你船上有多少人了?’
管船的说:‘有二十多位了。’李福说:‘上海棠桥我们去,船上有舒展地方没有?’管船的说:‘前后舱人都满了,就是上铺闲着。你们二位上海棠桥,坐在上铺,给五百钱罢。’
李福说:‘钱倒好说,今天这就开船么?’管船的说:‘这就开船。’李福这才把酒饭帐给了,说:‘公子爷上船罢。’
王全站起身往外走,和尚说:‘咱们那里见罢?’
王全也不知和尚说哪里见,主仆同管船的出了酒铺,来到码头河岸上船。
众坐船人都说:‘还不开船么?’叶管船的说:‘开船?我们船上就是两个人,还得雇一个拉短纤的就开。’
正说着话,那穷和尚踢踏踢踏由东来了,管船的正嚷:‘谁来拉纤。’和尚答了话说:‘我去。’
管船的说:‘大师父,你一个出家人,拉纤行么?’和尚说:‘行。出家人安一口锅,也跟俗家差不多,都得挣钱吃饭。’
管船说:‘就是,大师父你拉罢。’立刻把纤板给了和尚。
管船的撤跳板开船,济公禅师把纤板一拿,拉着就走。
书中交代:济公要拉船纤,所为报答表兄王全出来找他披霜戴雪早起迟眠这点辛苦,和尚故此拉纤。
人家拉纤喊船号,和尚一边拉着纤,一边信口说道:‘这只船,两头高,坐船的主人心内焦。踏破了铁鞋无处找,弟兄相见不分晓。到天台,才知道,骨肉至亲两相照。’
和尚念完了经文,继续往前走,随口又说道:“回想当年,我剃度出家;舍弃了身体,剃掉了头发和皮肤。投身于三宝成为佛徒,在松林中搭建茅庐。妄念已经去除,杂念也无,真的感到疲惫,假装糊涂。脸不洗,手不洗,没事就笑哈哈。走陆路,游历江湖;好吃酒,爱吃肉。不论早晚,不管是否需要,总是香炉里香烟缭绕,混迹于世俗之中。风霜寒冷时穿葛布,天气炎热时披裘服。做好事要惩恶,帮助困难要扶持危难。”
和尚一边念着,一边往前走,又念起了诗。
这只船,两头摇,掌船的女子腰身细。自从去年抱了一抱,直到如今都没有再接触。
掌船的女子一听,说道:“和尚别开玩笑了,你嘴里说的是什么话呀?”和尚说:“我不管了。”说着,和尚扔掉了纤板,拔腿就跑。掌船的说:“你们看这个和尚,真是有点疯疯癫癫的。拉了这么久的纤,快到目的地了,他却跑了,也不想要拉纤的工钱。”船上的人都笑了,说:“这个和尚真有点疯病。”大家纷纷议论,这里暂且不表。单说和尚跑了起来,直接朝山神庙跑去。
罗汉爷先将灵光、佛光、金光收起,来到山神庙门口,和尚一推门说:“好孽障!你这胆子真不小,竟敢吃我徒弟?待我来了结你的性命。”妖精正要吃孙道全,忽然听到门外有人说话,回头一看,是一个穷和尚。这个和尚短发有二寸多长,一脸油光,破僧衣短袖缺领,脖子上系着绒带,疙里疙瘩的,光着两只脚,穿着两只草鞋,长得不引人注目,面貌不出众,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
济公禅师闭上了三光,妖精一看,原来是一个普通人,当时怒火中烧,说:“好个穷和尚,你敢来多管我仙姑的事?你不是找死吗?”和尚说:“你这东西,无缘无故不守本分,纠缠韩文美,还敢欺负我的徒弟?今天我非要你的命不可。”妖精一张嘴,朝和尚喷出一股黄气,打算将和尚喷倒。没想到和尚哈哈一笑说:“好孽障,你会喷毒啊!大概你也不认识我老人家是谁?让我来给你看看。”
和尚摸了摸脑袋,露出了佛光、灵光、金光,妖精一看,见和尚身高丈六,头如麦斗,身穿直裰,赤着两只脚,原来是一位知觉罗汉。妖精吓得连忙跪倒,哭喊着说不出话来。人有人的语言,兽有兽的叫声,它说:“圣僧你老人家慈悲为怀,我并不是有意兴妖作怪,是韩文美他见到我,他让人来说服我,我才和他成亲,求圣僧大发慈悲,饶了我吧。”和尚说:“让我看看你的原形。”妖精立刻变化,现出了原形。和尚一看,这才明白。不知道是什么妖精,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四十六回-注解
孙道全:孙道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一位捉妖除魔的道士,具有法力,能驱妖捉怪。
妖精: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生物,通常具有邪恶的特性。
仙姑娘:指具有仙术的女子,通常出现在神话传说中,具有神秘色彩。
金玉良缘:指美好的姻缘,比喻婚姻美满。
混元如意石: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法宝,具有变化无穷的能力。
广法真人沈妙亮:广法真人沈妙亮,传说中的道士,擅长法术,是孙道全的师傅。
护身咒:道教中的一种咒语,用以保护自身不受伤害。
剑诀:剑术中的口诀,用以指导剑法。
敕令:古代皇帝下达的命令,这里指孙道全念咒语时的口令。
障眼法:一种迷惑敌人的手段,通过制造假象来误导对方。
内丹:道教术语,指修炼者通过内功修炼所得到的精华。
山神庙:供奉山神的庙宇,通常位于山区。
济公:济公,又称济颠僧,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和尚,以幽默、机智、慈悲著称。
八卦山:传说中的山名,济公曾在此修炼。
坎离真人鲁修真:坎离真人鲁修真,传说中的道士,与济公有交往。
悟禅:悟禅,济公的徒弟。
穷和尚:指贫穷的和尚,这里指济公。
海棠桥:传说中的桥梁,位于某个地方。
拉短纤:拉船时的一种劳动,帮助船只前进。
披霜戴雪:形容天气寒冷,比喻辛苦劳累。
纤板:纤板是指用于拉船的木板,这里指和尚曾经拉纤的工作。
船号:船上的号子,用以指挥拉船的动作。
剃度:剃度是佛教出家仪式之一,指出家僧人剃除须发,以示断绝尘缘,正式成为僧侣。
三宝:佛教中的三宝,指佛、法、僧,即佛教的教义、佛和僧团。
茅庐:茅庐是指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常用来指代隐居或修行之地。
妄想:佛教用语,指对事物的错误认识或不切实际的幻想。
世俗:指世间的风俗习惯、社会现象等,与出家人的清静修行相对。
葛布:一种用葛藤纤维制成的布料,质地粗糙,是古代贫苦人民常穿的布料。
裘服:裘是指用野兽皮毛制成的衣服,裘服即指这种保暖的皮衣。
诛恶:指消灭邪恶势力或行为。
扶危:指帮助有困难或危难中的人。
罗汉:佛教中八百罗汉之一,代表佛的弟子,具有极高的修行成就。
灵光:佛教用语,指佛或高僧所具有的神秘光辉。
佛光:佛教用语,指佛所散发出的光辉。
金光:佛教用语,指佛或高僧所具有的黄金般的光辉。
韩文美:此处可能指故事中的人物,具体身份和背景未在文中明确。
圣僧:对高僧的尊称,意为神圣的僧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四十六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位和尚的行踪与遭遇,通过对他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展现了古时僧人生活的片段以及佛教文化的某些侧面。
首句‘和尚念完了,往前走着,信口又说道’表现出和尚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随性,他念完经文后,随口吟诵,反映出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运用。
‘想当年,我剃度;舍身体,洗发肤’是对和尚出家历程的回顾,表达了他对出家生活的执着与坚持,以及对佛教戒律的严格遵守。
‘归于三宝做佛徒,松林结茅庐’描绘了和尚的修行生活,‘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松林结茅庐’则是对他简朴生活的写照。
‘妄想除,余思无,真被累,假糊涂’反映了和尚对禅修的理解,强调去除杂念,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脸不洗,手不沐,无事笑泥沽’描绘了和尚的随性自然,不拘小节,体现了佛教中‘无分别心’的理念。
‘走陆路,游江湖;好吃酒,爱用肉’描绘了和尚的世俗一面,他不仅修行,也享受生活,体现了佛教的包容性。
‘为善要诛恶,济困要扶危’体现了和尚的慈悲心肠,他不仅关注自身的修行,也关心世间疾苦,体现了佛教的救世情怀。
‘这只船,两头摇,管船的女人好细腰’这句歌词式的表达,展现了和尚的幽默与机智,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情。
‘和尚别玩笑,你满嘴说的是什么话呀?’与‘我不管了’的对话,表现了和尚的率真与不拘小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僧人的宽容。
‘好孽障!你这胆子真不小,竟敢吃我徒弟?待我来结果你的性命’展现了和尚的正义感与保护弱者的决心。
‘圣僧你老人家烧命,并不是我要兴妖害人’与‘你现原形我看看’的对话,揭示了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和尚身高丈六,头如麦斗,身穿直缀,赤着两只腿,光着两只脚’对和尚形象的描绘,突出了他的神圣与庄严。
‘妖精吓的连忙跪倒,嗥鸣叫不住声’与‘圣僧你老人家烧命’的对话,表现了妖精对和尚的敬畏与恐惧,也体现了佛教的威严。
整段古文通过对和尚的描写,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僧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