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十三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十三回-原文

话说神童子褚道缘正往前追赶和尚,由村里出来二十多人,揪住老道就打。老道也不知所因何故。

书中交代,济公跑到这个村里,有一个茶馆子,喝茶的人不少。和尚来到这里,说:“众位快救我!”大众说:“怎么了?”

和尚说:“村外有一个老道,他在村外拿宝剑,要给村里下阵雾,他说,叫这村里都生病,非他治不好。他好恶化三千银子。我一劝他,他恼了。他道我坏他的事,拿宝剑要杀我。”

大众一听说:“这还了得,咱们把老道拿住活埋了。”众人这才跑出村来,一瞧果有一个老道,手拿宝剑,两眼发直。

大众过来,揪住就打。褚道缘直嚷:“众位为什么打我?”众人说:“你来下阵雾,要害我们村里人,不打你等什么!”

老道;说:“谁说的?”众人说:“和尚说的。”老道说:“好。我跟和尚有仇,众位别听他的话。我是铁牛岭避修观的,我叫神童子褚道缘,我正要找和尚。他在哪里,咱们对对。”

大众一同来到茶铺,一瞧和尚没了。众人说:“和尚哪去了?”内中有人说:“和尚到隔壁给田二爷瞧疯病去了。”

老道一听,恨不得把和尚拿住千刀万剐,方出胸中之气。赶紧来到田宅门首。喊叫:“济颠僧快出来,山人跟你一死相拼!”

话说和尚原本在茶铺子坐着,众人去打老道,和尚说:“我和尚指着瞧病为生,勿论什么疯症,我专能治。”

旁边就过来一个人,说:“大师父,我们田二爷疯了不是一天,见人就打,现在在后面空房锁着,你能治么?”

和尚说:“我一治就好。”这人说:“既然如是,你跟我来。”带着和尚,来到院内。

和尚说:“疯子在哪里。”这人说:“在后院锁着。”和尚叫把钥匙拿来,和尚来到后面,把锁一开,疯子由里面跑出来,来到门首,老道正叫和尚,疯子出来揪住老道要打,把老道按捺下,又踢又打,打完了,撤了老道脖子上一泡尿,好容易,大众把疯子拉回去。

和尚说:“我这里有一块药,回头给他吃了就好。”和尚拿了点东西,由院中出来,只见大众正劝老道:“回去罢,他是个疯子,这有什么法。”

老道猛一抬头,见和尚在那边站着直乐。老道一瞧,气冲肺腑,说:“好和尚,你往哪走!”和尚拨头就跑,老道随后就追。

追出村口,一瞧和尚没了。见眼前有三间土地庙,老道听后有脚步的声音,褚道缘绕到庙后一看,是一位老道。头戴鹅黄道冠,身穿鹅黄道袍,水袜云鞋,面如三秋古月,一部银髯,背后背着分光剑。

褚道缘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他师父广法真人沈妙亮。褚道缘赶紧跪倒磕头,说:“师父在上,弟子有礼。”他师父不言语。

褚道缘又磕头说:“师父在上,弟子有礼。”越磕头越不言语。褚道缘也不知他师父因何瞪着眼不理他,正在纳闷,和尚由那边过来说:“褚道缘,你就是这样道行,一个鸡蛋窝,你就磕一百多头,明天给你个鸭蛋窝,叫你磕二百头。”

褚道缘听和尚一说,再一瞧,是一根苇子挑着一个鸡蛋窝。褚道缘气得颜色更变,伸手拉宝剑,和尚没有了。

褚道缘愣了半天,见天色已晚,自己够奔三清观,他师叔李妙清的庙。褚道缘来到庙内,李妙清说:“道缘从哪来?”褚道缘一一背诉前情。

李妙清一听说:“不要紧,明天我同你找济颠去。”褚道缘坐着生气,也不言语。李妙清叫他吃饭,他也不吃,自己赌气睡了。

次日李妙清尚未起来,褚道缘由庙中就出来,要找和尚以死相拼。出庙走来不远,只见对面来了一个老道,头戴鹅黄道冠,身穿鹅黄道袍,背着分光剑。

褚道缘一看,只当是和尚又是用鸭蛋窝耍笑他。焉想到这真是沈妙亮。原来沈妙亮自己化缘,化了一千银子修庙。

自己立过誓:化缘的银子,自己要妄用,必遭天雷之报。

现在他使了二百多银子,他恐怕应了誓,故要来找李妙清借银子,补这项亏空。今天驾着趁脚风来见褚道缘来了。

沈妙亮正要问徒弟上哪去,见褚道缘把眼一瞪,说:“好鸭蛋窝,你打算我不认得你。”沈妙亮一瞧说:“褚道缘不是疯了么!”

褚道缘拉出宝剑就砍。沈妙亮用手一指,把褚道缘定住说:“你这孽障,真是无故找死。”伸手拉出分光剑,要杀褚道缘。

褚道缘这才明白,知道不是鸭蛋窝,真是师父到了。赶紧说:“师父先别杀我。我有下情。”沈妙亮说:“好孽障,你为什么叫我鸭蛋窝?趁此快说!”

褚道缘当时把根本缘由,一诉前情,沈妙亮这才明白说:“这就是了。你先跟我到你师叔庙里,少时有什么事再办。”褚道缘这才跟随沈妙亮,一同来到三清观。

一见李妙清,沈妙亮说:“贤弟,你师侄跟济颠和尚为仇做对,受这样的欺辱,你既知道,你为何不解劝道缘,知之不闻?”

李妙清说:“昨天他住在我这里,我今天早晨没起来,他就走了,没等我劝他,这也怨不上我来。

正说话间,就听外面喊嚷:“沈妙亮、李妙清,快出来。”

沈妙亮一听,只当是济颠和尚来了,一同来到外面。

一看,见庙门首站定一人,头挽牛心发髻,身穿蓝布裤袄。

沈妙亮刚要问:“找谁。”这人把眼一瞪,用手一指 ,说:“好胆大沈妙亮!你化缘修庙,你对天发誓。不使这里的银子,今胆敢用二百余两,吾神特意请雷来击你。”

沈妙亮一想:“我的事,别无二人知晓。”一听这话,吓的连忙跪倒说:“祖师爷,大发慈悲,弟子赶紧赔补。”

李妙清也当是神灵显圣,赶紧跪倒说:“你老人家是哪位祖师爷?”

这人“噗哧”一笑说:“李道爷,你不认识我了,我就是本村卖豆腐的老吴。”

李妙清方才明白说:“老吴,你为何来装神仙。”

老吴说:“我不是自己要来的,是有一个穷和尚,他花五百钱雇我来的。他教给我的话,叫我这样说。”

正说着话,猛抬头一看,见和尚来了。

老吴说:“这不是和尚来了。”

沈妙亮一看,原来是一个丐僧,褴褛不堪。

说:“这就是济颠和尚么?”

褚道缘说:“不错。”

沈妙亮说:“待我回他。”

和尚来到近前,沈妙亮说:“颠僧,你为何这样欺我徒弟?着实可恼!你要说出情理来,我山人饶你不死。你要说不出理来,今天定然结果你的性命。”

和尚哈哈一笑说:“沈妙亮,你这厮好说大话。

他也不知和尚老爷的厉害。”

沈妙亮一听说:“颠僧,好生无礼。我先拿住你。”

当时拉出分光剑,照定和尚就砍,和尚滴溜就躲开。

真是身体灵便,围着老道乱转,拧一把、捏一把、掏一把、捅一把。

老道真急了,口中念念有词,就见平地起了一阵旋风,变出两个沈妙亮来了,都是一样打扮。

这个照和尚就砍,那个照和尚就扎。

和尚说:“好东西,没搭窝就下了一个。”

老道还是宝剑砍不着和尚。

老道又一念咒,当时化出四个沈妙亮来,把和尚一围。

和尚乱跑,围不住。

老道四个变八个,八个变十六个,十六个化三十二个,俱是手拿宝剑。

和尚一瞧说:“我可真急了。”

当时就地抓了一把土,和尚就跑。

沈妙亮收住验法,随后就追。

和尚转眼跑远了,进了一座村镇。

路西有酒楼,和尚进了酒馆,上了楼。

一看,楼上坐着一个老道。头戴九梁道冠,身穿蓝缎子道袍,青护领相衬,白袜云靴,面如紫玉,粗眉大眼,花白胡须,洒满胸前。

桌上搁着一个包裹,很规矩的样子,也是刚才来。

这个老道,乃是戴家堡玄真观的,姓郑,名叫玄修。

今天由此路过,要在这里吃饭。

和尚一上楼,瞧见老道,和尚说:“道爷才来。”

老道说:“是。大师父才来。”

和尚说:“道爷,这边一处吃罢。”

老道说:“请请。”

和尚找了一张桌坐下,伙计过来擦抹桌案。

罗汉爷眼珠一转,计上心头,要在酒馆戏耍郑玄修。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十三回-译文

话说神童子褚道缘正在追赶和尚,突然从村里出来二十多人,抓住老道就开始打。老道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打。

书中提到,济公来到这个村子时,有一个茶馆,很多人在那里喝茶。和尚来到这里,对大家说:‘各位快救我!’大家问:‘怎么了?’

和尚说:‘村外有一个老道,他在村外拿着宝剑,要给村里下毒雾,他说,要让村里的人都生病,只有他才能治好。他想要恶化三千银子。我劝他,他生气了。他说我坏了他的事,拿宝剑要杀我。’大家一听,说:‘这还得了,我们抓住老道,活埋了他。’大家这才跑出村来,一看果然有一个老道,手里拿着宝剑,眼睛直直的。

大家走过去,抓住老道就打。褚道缘大喊:‘各位为什么打我?’大家说:‘你来下毒雾,要害我们村里人,不打你等什么!’老道说:‘谁说的?’大家说:‘和尚说的。’老道说:‘好。我和和尚有仇,各位别听他的话。我是铁牛岭避修观的,我叫神童子褚道缘,我正要找和尚。他在哪里,咱们去找他。’

大家一起去茶馆,一看和尚不见了。大家说:‘和尚呢?’有人说:‘和尚去隔壁给田二爷看疯病了。’老道一听,恨不得把和尚抓住,千刀万剐,才解心头之气。赶紧来到田宅门前,喊道:‘济颠僧快出来,山人跟你一死相拼!’

原来和尚原本在茶馆坐着,众人去打老道,和尚说:‘我和尚指着看病为生,不管什么疯病,我都能治。’旁边过来一个人说:‘大师父,我们田二爷疯了不是一天,见人就打,现在在后面空房里锁着,你能治吗?’和尚说:‘我一治就好。’这个人说:‘既然如此,你跟我来。’带着和尚来到院子里。

和尚说:‘疯子在哪里?’这个人说:‘在后院锁着。’和尚叫人拿来钥匙,和尚来到后面,打开锁,疯子从里面跑出来,来到门口,老道正在叫和尚,疯子出来抓住老道要打,把他按倒,又踢又打,打完之后,往老道脖子上撒了一泡尿,大家这才把疯子拉回去。

和尚说:‘我这里有一块药,回头给他吃了就好。’和尚拿了点东西,从院子里出来,只见大家正在劝老道:‘回去吧,他是个疯子,这有什么法。’

老道突然抬头,见和尚在那里笑。老道一看,气得肺都要炸了,说:‘好和尚,你往哪里走!’和尚转头就跑,老道随后就追。追到村口,和尚不见了。只见前面有三间土地庙,老道听后有脚步声,褚道缘绕到庙后一看,是一位老道,头戴鹅黄道冠,身穿鹅黄道袍,水袜云鞋,面如三秋古月,一部银髯,背后背着分光剑。

褚道缘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师父广法真人沈妙亮。褚道缘赶紧跪倒磕头,说:‘师父在上,弟子有礼。’他师父不说话。褚道缘又磕头说:‘师父在上,弟子有礼。’越磕头越不说话。褚道缘不知道他师父为什么瞪着眼不理他,正在纳闷,和尚从那边过来,说:‘褚道缘,你就是这样道行,一个鸡蛋窝,你就磕一百多头,明天给你个鸭蛋窝,叫你磕二百头。’

褚道缘一听和尚的话,再看,是一根苇子挑着一个鸡蛋窝。褚道缘气得脸色都变了,伸手拉出宝剑,和尚不见了。褚道缘愣了半天,见天色已晚,自己赶往三清观,他师叔李妙清的庙。褚道缘来到庙内,李妙清说:‘道缘从哪里来?’褚道缘一一述说前情。

李妙清一听,说:‘不要紧,明天我跟你去找济颠。’褚道缘坐着生气,也不说话。李妙清叫他吃饭,他也不吃,自己赌气睡了。次日李妙清还没起床,褚道缘就从庙里出来,要找和尚以死相拼。出庙走了不远,只见对面来了一个老道,头戴鹅黄道冠,身穿鹅黄道袍,背着分光剑。

褚道缘一看,以为又是和尚用鸭蛋窝来戏弄他。没想到这真是沈妙亮。原来沈妙亮自己化缘,化了一千银子修庙。他发过誓:化缘的银子,自己要是乱用,必遭天雷之罚。

现在他用了二百多银子,他恐怕应了誓,所以要来找李妙清借银子,补上这个亏空。今天他乘着脚风来见褚道缘。沈妙亮正要问徒弟上哪里去,见褚道缘瞪眼,说:‘好鸭蛋窝,你打算我不认得你。’沈妙亮一看,说:‘褚道缘不是疯了么!’褚道缘拔出宝剑就砍。

沈妙亮用手一指,把褚道缘定住,说:‘你这孽障,真是无故找死。’伸手拉出分光剑,要杀褚道缘。褚道缘这才明白,知道不是鸭蛋窝,真是师父到了。赶紧说:‘师父先别杀我。我有话要说。’沈妙亮说:‘好孽障,你为什么叫我鸭蛋窝?趁此快说!’褚道缘当时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沈妙亮,沈妙亮这才明白,说:‘这就是了。你先跟我到你师叔庙里,稍后有什么事再处理。’褚道缘这才跟着沈妙亮,一起来到三清观。

一见李妙清,沈妙亮说:‘贤弟,你师侄跟济颠和尚为敌,受了这样的侮辱,你既然知道了,你为何不劝解道缘,不闻不问?’李妙清说:‘昨天他住在我这里,我今天早晨还没起床,他就走了,没等我劝他,这也不能怪我。’

正说着话,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沈妙亮、李妙清,快出来。’沈妙亮一听,以为济颠和尚来了,就和他一起走到外面。一看,见庙门口站着一个穿着蓝布裤袄的人,头发梳成牛心形状的发髻。沈妙亮正要问:‘找谁?’这个人瞪大了眼睛,指着他,说:‘好大胆的沈妙亮!你化缘修庙,你对天发誓不拿这里的银子,今天竟然敢用二百多两,我神明特意请雷来击你。’沈妙亮一想到:‘我的事情,除了我之外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一听这话,吓得立刻跪下说:‘祖师爷,请大发慈悲,我马上赔偿。’

李妙清也以为这是神灵显灵,赶紧跪下说:‘您老人家是哪位祖师爷?’这个人‘噗哧’一笑说:‘李道爷,你不认识我了,我就是本村卖豆腐的老吴。’李妙清这才明白说:‘老吴,你为什么来装神仙?’老吴说:‘我不是自己要来的,是有一个穷和尚,他花五百钱雇我来的。他教给我的话,叫我这样说的。’正说着话,突然抬头一看,见和尚来了。老吴说:‘这不是和尚来了。’沈妙亮一看,原来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说:‘这就是济颠和尚吗?’褚道缘说:‘没错。’沈妙亮说:‘待我回去问他。’和尚走近前,沈妙亮说:‘颠僧,你为什么这样欺负我的徒弟?真是太可气了!你必须说出道理来,我饶你不死。如果你说不出道理来,今天我一定要取你的性命。’和尚哈哈一笑说:‘沈妙亮,你这人好说大话,你也不知和尚老爷的厉害。’沈妙亮一听,说:‘颠僧,你太无礼了。我先抓住你。’当时拔出宝剑,向和尚砍去,和尚灵活地躲开了。

真是身手敏捷,围着老道转来转去,拧一下、捏一下、掏一下、捅一下。老道真急了,口中念念有词,突然平地刮起一阵旋风,变出两个沈妙亮来,都是一样的打扮。这个砍和尚,那个扎和尚。和尚说:‘好东西,没搭窝就下了一个。’老道还是砍不着和尚。老道又一念咒,立刻化出四个沈妙亮来,把和尚围住。和尚乱跑,围不住。老道四个变八个,八个变十六个,十六个变三十二个,都是手拿宝剑。和尚一看,说:‘我真的急了。’当时抓起一把土,和尚就跑。沈妙亮收住法术,随后就追。和尚转眼跑远了,进了一个村镇。

路西有一家酒楼,和尚进了酒馆,上了楼。一看,楼上坐着一位老道,头戴九梁道冠,身穿蓝缎子道袍,青护领相衬,白袜云靴,脸色像紫玉一样,粗眉大眼,花白胡须,洒满胸前。桌上放着一个包裹,看起来很规矩,也是刚才来的。这位老道是戴家堡玄真观的,姓郑,名叫玄修。今天路过这里,要在这里吃饭。和尚一上楼,看到老道,和尚说:‘道爷刚来。’老道说:‘是的,大师父刚来。’和尚说:‘道爷,这边请坐下。’老道说:‘请请。’和尚找了一张桌子坐下,伙计过来擦桌子。罗汉爷眼睛一转,心生一计,想在酒馆戏弄郑玄修。不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十三回-注解

济公:济公,又称济颠僧,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在佛教中,济公被认为是罗汉转世。

法斗:法斗,指通过法术或武艺进行较量。

神童子:神童子,指具有非凡智慧或能力的儿童,此处指褚道缘。

罗汉:罗汉,佛教术语,指修成正果、断尽烦恼的僧人,具有神通力。

制服:制服,指用武力或法术使对方屈服。

沈妙亮:沈妙亮,此处指褚道缘的师父,一位有法力的道士。

宝剑:宝剑,古代武器,此处指沈妙亮所持的法器。

阵雾:阵雾,指用法术制造的迷雾,使对方迷失方向。

银子:银子,古代货币单位,此处指金钱。

疯病:疯病,指精神疾病。

三清观:三清观,道教庙宇,供奉道教三清。

分光剑:分光剑是一种传说中的宝剑,具有强大的法力,可以分出多把剑,这里用来形容沈妙亮的神通。

鸭蛋窝:鸭蛋窝,此处为和尚济公对褚道缘的调侃,意指褚道缘的行为像鸭蛋一样容易破裂。

孽障:孽障,佛教用语,指造恶的人或事物。

化缘:化缘,指佛教僧人向世人化斋,即化食。

天雷之报:天雷之报,指违反誓言或作恶之人将受到天雷的惩罚。

济颠和尚:济颠和尚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狂放、不拘小节著称,常被描绘为一位有着奇特行为和言辞的修行者。在佛教中,济颠和尚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具有极高的智慧和神通。

化缘修庙:化缘是指佛教僧侣四处游历,向信众化缘以维持生计,修庙则是指修建或修缮寺庙。这里指沈妙亮以化缘所得的银子修建寺庙。

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雷通常被视为天神的怒火,是神力的象征。在这里,雷被用来表示神灵的愤怒和惩罚。

祖师爷:祖师爷是对有德行、有威望的长辈或宗教领袖的尊称,这里指被误认为神灵的老吴。

罗汉爷:罗汉爷是对罗汉的尊称,罗汉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果位,代表已经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

九梁道冠:九梁道冠是道教中的一种道士冠帽,九梁代表九霄,寓意道士与天界相通。

玄真观:玄真观是道教的一种观名,观是道教修行的地方,玄真则表示深奥的道教真理。

郑玄修:郑玄修是文中提到的道教人物,姓郑,名玄修,是戴家堡玄真观的道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十三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通过沈妙亮与济颠和尚之间的冲突,展现了道教与佛教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的某些特点。

文中的第一句‘正说话间,就听外面喊嚷’运用了环境描写,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沈妙亮、李妙清,快出来。’这句话通过人物的对话,迅速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使读者对沈妙亮和李妙清的身份产生好奇。

‘沈妙亮一听,只当是济颠和尚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揭示了沈妙亮对济颠和尚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为济颠和尚的出现做了铺垫。

‘好胆大沈妙亮!你化缘修庙,你对天发誓。不使这里的银子,今胆敢用二百余两,吾神特意请雷来击你。’这段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展现了道教的神权观念,以及神灵对信徒的惩罚。

‘祖师爷,大发慈悲,弟子赶紧赔补。’这句话体现了沈妙亮对神灵的敬畏,以及他面对惩罚时的无奈。

‘李妙清也当是神灵显圣,赶紧跪倒说:“你老人家是哪位祖师爷?”’这段话揭示了李妙清对神灵的虔诚,以及他对济颠和尚的尊敬。

‘李道爷,你不认识我了,我就是本村卖豆腐的老吴。’这句话通过老吴的幽默表达,使故事氛围变得轻松,同时也揭示了老吴与济颠和尚之间的合作关系。

‘和尚哈哈一笑说:“沈妙亮,你这厮好说大话。他也不知和尚老爷的厉害。”’这段话通过和尚的语气和表情,展现了他自信和傲慢的性格。

‘沈妙亮一听说:“颠僧,好生无礼。我先拿住你。”’这句话体现了沈妙亮对济颠和尚的愤怒,以及他急于证明自己的决心。

‘老道又一念咒,当时化出四个沈妙亮来,把和尚一围。’这段话通过神奇的法术描写,展现了道教法术的神秘和威力。

‘和尚一瞧说:“我可真急了。”’这句话体现了和尚在困境中的无奈和焦急。

‘和尚转眼跑远了,进了一座村镇。’这句话为故事的发展留下了悬念,使读者对和尚接下来的行动充满好奇。

‘这个老道,乃是戴家堡玄真观的,姓郑,名叫玄修。’这段话介绍了老道的身份,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和尚说:“道爷才来。”’这句话通过和尚的观察,揭示了和尚对老道的认识,同时也为和尚与老道之间的冲突埋下伏笔。

‘罗汉爷眼珠一转,计上心头,要在酒馆戏耍郑玄修。’这段话通过和尚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和尚的机智和戏弄老道的意图。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句话通过悬念的设置,使读者对后续故事充满期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十三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8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