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八十四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八十四回-原文

王三虎泄机大悲院

愣雷鸣智捉铁面佛

话说这凶僧刚要拉刀杀雷鸣、陈亮,偏赶巧这个时节,由房上跳下一人,穿着一身夜行衣靠,紫脸,说:‘什么事?且慢动手!’

陈亮一看,是鬼头刀郑天寿。陈亮认识他,他可不认识陈亮。陈亮真是见景生情,真伶俐,赶紧说:‘郑大哥么?’

郑天寿说:‘哪位?’陈亮说:‘我陈亮同雷鸣。’

郑天寿一听,说:‘哎呀!这可不是外人,你们二位做什么来了?’

陈亮说:‘我二人做买卖来了。’

郑天寿说:‘唉,咱们自家,幸亏我来。’赶紧过来,把验法撤去,把雷鸣、陈亮扶起来,说:‘我给二位贤弟见见,这位和尚叫铁面佛月空。’

雷鸣、陈亮彼此赶紧行礼。月空和尚说:‘贤弟你打哪来?’

郑天寿说:‘我今天白天瞧见一个美貌的妇人,我晚上去采花作乐,没想到我找不着门了。合该总是人家祖上有余德,不应当失节,我赌气跑回来。也亏得我回来,我要不来,你这个乱惹大了。这二位是玉山县三十六友的人,你要给杀了,你想想玉山县的人答应不答应?’

月空说:‘这也难怪,我也不认识。事从两来,莫怪一人,这位雷爷他先要跟我动手的。’

郑天寿说:‘得了,不必说了,你我彼此都是自家。雷陈二位贤弟既来了,我们一同吃酒罢。’

月空立刻叫小徒弟收拾菜蔬预备酒。月空他庙里有四个徒弟,那两个到后去杀人,这半天没回来,这两个小徒弟立刻在厨房,收拾酒菜。

这个小和尚说:‘咱们师兄他们两人,怎么还不回来呢?’那个说:‘管他做什么?回头他们两人找着要挨打。’

两个小和尚正说着话,把菜都打点好了。刚要做,雷鸣跑到厨房来说:‘你们做什么菜呢?’

两个小和尚说:‘没做什么,连荤带素,打算要配十二样。’

雷鸣眼珠一转,他腰里有包蒙汗药,是前者得着单刀刘凤的,要害济公使了几两,腰里还剩下几两,雷鸣自己手里拿着药,答讪着说话,用手指点说:‘这盘是炒的;这盘是爆的,这样是拌的。’

两个小和尚也没留神,雷鸣把麻药下在菜里,六样有药的,六样没药的。雷鸣记住了,仍出来跟月空、郑天寿谈话。

少时小和尚擦抹桌案,就在月台上把酒菜摆下。雷鸣早记着呢,他就说:‘老三你吃这盘,我吃这盘,郑大哥吃那盘,和尚哥哥你吃这盘。咱们分着吃,别打架,我爱吃的我留下。’

和尚同郑天寿也没想到菜里有毛病,以为雷鸣是个爽快人,倒不拘束。焉想得雷鸣把六盘有药的给郑天寿跟和尚吃,没药的雷鸣同陈亮吃。

少时之际,和尚和郑天寿一吃菜,俱皆翻身栽倒。

陈亮说:‘这是怎么回事?’

雷鸣哈哈一笑,说:‘把囚囊的用麻药麻躺下了。’

陈亮说:‘你怎么搁的?’

雷鸣说:‘我到厨房去,冷不防给把药洒上,六样有药,六样没药,咱们吃的是没药的。’

陈亮说:‘二哥,真罢了,我佩服你。’

立刻先把月空和尚、鬼头刀郑天寿捆上,把这两个小和尚也拿住捆上。

雷鸣说:‘等天亮开了城,咱们把这几个贼人解到江阴县去,交给师父就得了。’

陈亮说:‘也好。’

二人自己弄酒弄菜,又吃又喝,直等到天亮太阳出来。

雷鸣、陈亮刚要打算把贼人解了走,忽然见外进来了两个班头。

都是头戴缨翎帽,身穿青布靠衫,腰扎皮挺带,薄底窄窄腰莺胆快靴。

带着有几十位伙计,来到这里,说:‘二位姓雷姓陈吗?’

雷鸣、陈亮一听一愣,说:‘不错,二位头儿贵姓呵?’

官人说:‘我姓李,他姓陈,我们是江阴县的。你们二位是济公的徒弟么?我们是济公打发来的,说你们二位在这里拿住贼了。你把贼交给我们罢,少时济公就来。’

雷鸣、陈亮说:‘不错,我们这里拿住了一个铁面佛月空,一个鬼头刀郑天寿。’

官人说:‘咱们押着贼人一同走罢。’

手下伙计刚把两个贼入扛起来,大众一同出了庙,只见对面济公扛着一个和尚来了。

书中交代:和尚昨天住在知县衙门。今天清早,跟高国泰说明白,和尚带着众班头出了衙门。

和尚说:‘众位头儿,你们大众够奔盆底坑大悲佛院那里。有一位姓雷的,一位姓陈的,是我两个徒弟,他们那里拿住贼了。你们到那去等我,随后我就到,我还得去办一般差事。’

众官人头里走了。

和尚来到西门里,路北有一座酒馆,和尚进去,要了一碟菜,两壶酒喝着,就听众酒座大众纷纷议论。

说:‘我们这江阴县出这样新鲜事,无故净丢二十多岁的小伙计,若是小孩丢了,说是拍花拍了去。这净丢大人,莫非也叫拍花的拍了去?街市上都乱了,这几天,听说有好几十家丢人的。都告在当官,各处寻找,街上尽是找人的,你说怪不怪?’

大众正在议论之际,只见外面一声:‘阿弥陀佛。’

只见外面进来一个和尚。淡黄脸膛,有二十多岁,手里托着簸箩,里面有绿豆,按各桌上抓施舍,只给三四十颗。

书中交代:这个和尚就是月空的师弟,叫豆儿和尚拍花僧月静,他这豆儿有麻药,叫吃三四十粒不怎么样,只要一过五十粒,药劲一发散开,这个人就得迷糊,他一天只拍一个,不定由哪拍,大众也不理会他,拍了人给慈云观送了去,都要年轻力壮的,到慈云观就不叫出来,今天和尚又来到酒铺,打算拍人。

按各桌上一给绿豆,济公说:“才来吗?”月静一看是个穷和尚,豆儿和尚说:“早来了,大师父。”济公说:“我来了半天了,你给我点豆儿吃,可得过五十粒,少了可不行,”豆儿和尚一听这话一愣,连忙抓给济公有三十多粒豆子,济公说:“不够。”自己伸手就抢了一把。

豆儿和尚心里说:“你一吃就迷糊。”心说:“我拍他这疯疯颠颠的做什么?也罢,等他迷糊了,我把他带出城,没人的地方,将他推在大江里就完了。”心中想着,见济公把豆儿都吃了嘴里,自言自语说:“这豆儿怎么不灵呢?不是五十多颗就行了吗?我吃了有一百颗还不怎么样,你再给我点罢。”

豆儿和尚一听这话,吓得心里直跳,恐怕给明说出来。心中暗想道,又给济公抓了一把,心说只要把他迷糊过去,省得他满嘴胡说,坏了我的大事。济公又吃了好几十粒,说:“我吃了有一百五六十粒,还是不行,你再给我吃点。”豆儿和尚赶紧又给抓了一把,见穷和尚吃下去,一打冷战,两眼发直,不言语了。

豆儿和尚一想:“必是迷了。”赶紧把济公酒钱给了,说:“掌柜的,这是我们庙里疯和尚,我把他的酒钱也给了,我带他走。省得他发了疯病,打人骂人。”掌柜的说:“是。”

大众也不理会。豆儿和尚往外走,济公站起来一声不言语,随后就跟了一直出了西门。

豆儿和尚心中想要把穷和尚推在江里就完了,正往前走着,济公在后面一声喊嚷:“站着!”把豆儿和尚吓了一哆嗦,立刻站住,说:“不是迷糊过去了的?”济公说:“没有,我为是叫你给我的酒钱,你不是拍花的么?”月静说:“你怎么知道?”济公说:“我们专门拍花的。”

豆儿和尚说:“怎么你拍花的?”济公用手一指,口念:“唵敕令赫!”豆儿和尚迷糊了。

济公头里走,他后头就跟着,济公一高兴,把他扛起来,走街市上过。路人一看,说:“和尚化缘有打锣的,有拉大锁的,没见过扛着和尚化缘的。”济公说:“不开眼,少说话,我们庙里搬家,大和尚搬运小和尚。”

大众一听,这倒新鲜。和尚扛着拍花僧,来到盆底坑,正碰见雷鸣、陈亮、众官人押解着郑天寿、月空。

济公把月静也交与官人,雷鸣、陈亮给师父行礼,大众一同来到江阴县。

高国泰立时升堂,给济公在旁边搬了座位,将三个贼人带上堂来。

月空、月静、郑天寿也明白醒过来,高国泰一拍惊堂木说:“你等姓甚名谁?‘快说实话!”郑天寿从头至尾一说,把高国泰惊的目瞪痴呆。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八十四回-译文

王三虎泄机大悲院 愣雷鸣智捉铁面佛

话说这凶僧刚要拉刀杀雷鸣、陈亮,偏赶巧这个时节,由房上跳下一人,穿着一身夜行衣靠,紫脸,说:‘什么事?且慢动手!’陈亮一看,是鬼头刀郑天寿。陈亮认识他,他可不认识陈亮。陈亮真是见景生情,真伶俐,赶紧说:‘郑大哥么?’郑天寿说:‘哪位?’陈亮说:‘我陈亮同雷鸣。’

郑天寿一听,说:‘哎呀!这可不是外人,你们二位做什么来了?’陈亮说:‘我二人做买卖来了。’郑天寿说:‘唉,咱们自家,幸亏我来。’赶紧过来,把验法撤去,把雷鸣、陈亮扶起来,说:‘我给二位贤弟见见,这位和尚叫铁面佛月空。’雷鸣、陈亮彼此赶紧行礼。月空和尚说:‘贤弟你打哪来?’郑天寿说:‘我今天白天瞧见一个美貌的妇人,我晚上去采花作乐,没想到我找不着门了。合该总是人家祖上有余德,不应当失节,我赌气跑回来。也亏得我回来,我要不来,你这个乱惹大了。这二位是玉山县三十六友的人,你要给杀了,你想想玉山县的人答应不答应?’月空说:‘这也难怪,我也不认识。事从两来,莫怪一人,这位雷爷他先要跟我动手的。’郑天寿说:‘得了,不必说了,你我彼此都是自家。雷陈二位贤弟既来了,我们一同吃酒罢。’月空立刻叫小徒弟收拾菜蔬预备酒。

月空他庙里有四个徒弟,那两个到后去杀人,这半天没回来,这两个小徒弟立刻在厨房,收拾酒菜。这个小和尚说:‘咱们师兄他们两人,怎么还不回来呢?’那个说:‘管他做什么?回头他们两人找着要挨打。’两个小和尚正说着话,把菜都打点好了。

刚要做,雷鸣跑到厨房来说:‘你们做什么菜呢?’两个小和尚说:‘没做什么,连荤带素,打算要配十二样。’雷鸣眼珠一转,他腰里有包蒙汗药,是前者得着单刀刘凤的,要害济公使了几两,腰里还剩下几两,雷鸣自己手里拿着药,答讪着说话,用手指点说:‘这盘是炒的;这盘是爆的,这样是拌的。’两个小和尚也没留神,雷鸣把麻药下在菜里,六样有药的,六样没药的。雷鸣记住了,仍出来跟月空、郑天寿谈话。

少时小和尚擦抹桌案,就在月台上把酒菜摆下。雷鸣早记着呢,他就说:‘老三你吃这盘,我吃这盘,郑大哥吃那盘,和尚哥哥你吃这盘。咱们分着吃,别打架,我爱吃的我留下。’

和尚同郑天寿也没想到菜里有毛病,以为雷鸣是个爽快人,倒不拘束。焉想得雷鸣把六盘有药的给郑天寿跟和尚吃,没药的雷鸣同陈亮吃。少时之际,和尚和郑天寿一吃菜,俱皆翻身栽倒。

陈亮说:‘这是怎么回事?’雷鸣哈哈一笑,说:‘把囚囊的用麻药麻躺下了。’陈亮说:‘你怎么搁的?’雷鸣说:‘我到厨房去,冷不防给把药洒上,六样有药,六样没药,咱们吃的是没药的。’陈亮说:‘二哥,真罢了,我佩服你。’立刻先把月空和尚、鬼头刀郑天寿捆上,把这两个小和尚也拿住捆上。

雷鸣说:‘等天亮开了城,咱们把这几个贼人解到江阴县去,交给师父就得了。’陈亮说:‘也好。’

二人自己弄酒弄菜,又吃又喝,直等到天亮太阳出来。

雷鸣、陈亮刚要打算把贼人解了走,忽然见外进来了两个班头。都是头戴缨翎帽,身穿青布靠衫,腰扎皮挺带,薄底窄窄腰莺胆快靴。

带着有几十位伙计,来到这里,说:‘二位姓雷姓陈吗?’雷鸣、陈亮一听一愣,说:‘不错,二位头儿贵姓呵?’

官人说:‘我姓李,他姓陈,我们是江阴县的。你们二位是济公的徒弟么?我们是济公打发来的,说你们二位在这里拿住贼了。你把贼交给我们罢,少时济公就来。’雷鸣、陈亮说:‘不错,我们这里拿住了一个铁面佛月空,一个鬼头刀郑天寿。’官人说:‘咱们押着贼人一同走罢。’手下伙计刚把两个贼人扛起来,大众一同出了庙,只见对面济公扛着一个和尚来了。

书中交代:和尚昨天住在知县衙门。今天清早,跟高国泰说明白,和尚带着众班头出了衙门。

和尚说:‘众位头儿,你们大众够奔盆底坑大悲佛院那里。有一位姓雷的,一位姓陈的,是我两个徒弟,他们那里拿住贼了。你们到那去等我,随后我就到,我还得去办一般差事。’众官人头里走了。

和尚来到西门里,路北有一座酒馆,和尚进去,要了一碟菜,两壶酒喝着,就听众酒座大众纷纷议论。

说:‘我们这江阴县出这样新鲜事,无故净丢二十多岁的小伙计,若是小孩丢了,说是拍花拍了去。这净丢大人,莫非也叫拍花的拍了去?街市上都乱了,这几天,听说有好几十家丢人的。都告在当官,各处寻找,街上尽是找人的,你说怪不怪?’

大众正在议论之际,只见外面一声:‘阿弥陀佛。’只见外面进来一个和尚。淡黄脸膛,有二十多岁,手里托着簸箩,里面有绿豆,按各桌上抓施舍,只给三四十颗。

书中说:这个和尚是月空的师弟,名叫豆儿和尚,外号拍花僧月静。他有一种麻药,吃三四十粒没什么感觉,但一过五十粒,药性就会发作,让人迷糊。他每天只拍一个人,不知道是哪个人,大家也不理睬他。他把人拍倒后,就送到慈云观去,都是一些年轻力壮的人。到了慈云观后就不让他们出来了。今天和尚又来到酒铺,打算继续拍人。

他给每桌都发了一颗绿豆,济公说:“才来吗?”月静一看是个穷和尚,豆儿和尚说:“早来了,大师父。”济公说:“我来了半天了,你给我点豆儿吃,可得过五十粒,少了可不行。”豆儿和尚一听这话,立刻抓了三十多粒豆子给济公,济公说:“不够。”他自己伸手就抢了一把。

豆儿和尚心里想:“你一吃就迷糊。”心想:“我拍他这疯疯颠颠的做什么?好吧,等他迷糊了,我把他带出城,找个没人的地方,把他推到大江里就完了。”心里这么想着,见济公把豆儿都吃了嘴里,自言自语说:“这豆儿怎么不灵呢?不是五十多颗就行了吗?我吃了有一百颗还不怎么样,你再给我点罢。”豆儿和尚一听这话,吓得心里直跳,恐怕济公明说出来。

心里暗想,又给济公抓了一把,心想只要把他迷糊过去,省得他满嘴胡说,坏了我的大事。济公又吃了好几十粒,说:“我吃了有一百五六十粒,还是不行,你再给我吃点。”豆儿和尚赶紧又给抓了一把,见穷和尚吃下去,一打冷战,两眼发直,不言语了。

豆儿和尚一想:“必是迷了。”赶紧把济公酒钱给了,说:“掌柜的,这是我们庙里疯和尚,我把他的酒钱也给了,我带他走。省得他发了疯病,打人骂人。”掌柜的说:“是。”

大家也不理睬。豆儿和尚往外走,济公站起来一声不言语,随后就跟了一直出了西门。豆儿和尚心中想要把穷和尚推在江里就完了,正往前走着,济公在后面一声喊嚷:“站着!”把豆儿和尚吓了一哆嗦,立刻站住,说:“不是迷糊过去了的?”济公说:“没有,我为是叫你给我的酒钱,你不是拍花的么?”月静说:“你怎么知道?”济公说:“我们专门拍花的。”

豆儿和尚说:“怎么你拍花的?”济公用手一指,口念:“唵敕令赫!”豆儿和尚迷糊了。济公头里走,他后头就跟着,济公一高兴,把他扛起来,走街市上过。路人一看,说:“和尚化缘有打锣的,有拉大锁的,没见过扛着和尚化缘的。”济公说:“不开眼,少说话,我们庙里搬家,大和尚搬运小和尚。”

大众一听,这倒新鲜。和尚扛着拍花僧,来到盆底坑,正碰见雷鸣、陈亮、众官人押解着郑天寿、月空。济公把月静也交与官人,雷鸣、陈亮给师父行礼,大众一同来到江阴县。

高国泰立时升堂,给济公在旁边搬了座位,将三个贼人带上堂来。月空、月静、郑天寿也明白醒过来,高国泰一拍惊堂木说:“你等姓甚名谁?‘快说实话!”郑天寿从头至尾一说,把高国泰惊的目瞪痴呆。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八十四回-注解

泄机:泄机在此处指泄露机密,可能指某个计划或秘密被泄露。

大悲院:大悲院是佛教寺庙的一种,以供奉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

愣雷鸣:愣雷鸣可能是指一个名叫雷鸣的人,在故事中可能是一个角色名。

智捉:智捉指的是用智慧捉拿,此处可能指用智谋捉住了铁面佛。

铁面佛:铁面佛是佛教中的一种神祇,面容如铁,不怒自威,常被用来形容刚直不阿的人。

验法:验法可能是指某种验证身份或能力的仪式或方法。

鬼头刀:鬼头刀是古代一种形状像鬼头的刀,此处可能指一个名叫郑天寿的人,以使鬼头刀著称。

玉山县:玉山县是中国的一个地名,此处可能指陈亮和雷鸣来自玉山县。

三十六友:三十六友可能是指一个由三十六人组成的团体或组织。

月空:月空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和尚的名字,月空在佛教中常常作为地名或寺庙名出现,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和尚的道号或名字。

单刀刘凤:单刀刘凤可能是指一个名叫刘凤的人,以使单刀著称。

麻药:麻药在这里指的是一种可以使人昏迷的药物,古代可能指代的是一些草本植物或草药制成的迷药。

囚囊:囚囊可能是指囚禁犯人的袋子或牢房。

班头:班头是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负责管理一定区域或机构。

江阴县:江阴县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名,这里可能指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济公:济公是佛教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幽默、机智、行侠仗义著称。

簸箩:簸箩是一种用来盛放谷物或其他物品的竹制或柳制器具。

拍花:拍花是古代一种拐骗小孩的犯罪行为,类似于现代的绑架或拐卖儿童。

豆儿和尚:豆儿和尚是月空的师弟,名字中带有豆儿,可能寓意他喜欢或擅长与豆类有关的事情,或者他的形象像豆子。

拍花僧:拍花僧是指专门拐骗年轻女性的和尚,这里的拍花可能指的是诱骗或拐骗的行为。

慈云观:慈云观可能是一个道观的名字,慈云在道教中常用来象征慈悲和云雾缭绕的仙境。

绿豆:绿豆是一种常见的豆类,这里可能指的是豆儿和尚用来下药的豆子。

师弟:师弟在佛教中指的是同一师门下的弟子的称呼,这里指月空的弟子。

酒铺:酒铺是指卖酒的地方,古代的酒铺可能是供人饮酒和休息的场所。

大江:大江指的是宽阔的江河,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江河名字。

雷鸣、陈亮:雷鸣和陈亮可能是济公的朋友或者同行,这里可能指的是他们的名字。

官人:官人是指官员或者官府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来抓捕犯人的官员。

郑天寿、月空:郑天寿和月空可能是故事中的角色,这里可能指的是他们的名字。

高国泰:高国泰可能是江阴县的官员或者地方势力。

惊堂木:惊堂木是古代官员在审判时用来震慑犯人的木棒,通常敲击桌子以示威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八十四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悬疑和讽刺的故事,通过月静和尚和济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和人物性格。

首先,月静和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他作为一个拍花僧,利用麻药来迷晕年轻力壮的人,并把他们送到慈云观,这一行为充满了诡秘和残忍。他的内心世界同样复杂,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另一方面又对济公的行为感到困惑和恐惧。

济公的形象则与月静形成了鲜明对比。济公作为一位高僧,却常常以幽默、机智的方式出现。他不仅识破了月静的阴谋,还巧妙地将月静引入自己的圈套。济公的行为充满了智慧和慈悲,他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

古文中对月静和尚的麻药描述十分细致,‘吃三四十粒不怎么样,只要一过五十粒,药劲一发散开,这个人就得迷糊’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麻药的药效,同时也暗示了月静的残忍。

在月静给济公豆子的过程中,济公不断要求增加豆子的数量,从‘不够’到‘再给我点罢’,再到‘我再给你吃点’,这一系列的对话,既表现了济公的狡黠,也暗示了他对月静的识破。

月静在济公吃了豆子后,原本以为济公已经迷糊,却没想到济公突然清醒过来,这一转折使得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济公对月静的讽刺和揭露,使得月静的阴谋暴露无遗。

最后,济公将月静扛在肩上,走街市上过,这一幕充满了荒诞和幽默,同时也展现了济公的威严和月静的狼狈。

整个故事通过对月静和尚和济公的对比,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月静的残忍和济公的智慧,使得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讽刺意味。同时,古文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八十四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8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