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六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六回-原文

验桥口捉拿贼和尚 见县主重修万缘桥

话说济公回到庙中,广亮甚为喜悦,先给济公要了一桌酒,这才叫智清、智静进来给济公磕头。

济公说:‘师兄,你瞧,我昨天做了一个梦。’

广亮说:‘做甚梦?’

济公说:‘我梦见一个贼和尚,又带着两个生贼,每个背着五块砖,手打铜锣,口中直嚷:‘尊声列位请听言,手打铜锣来化缘。施主要问因何故?只因偷了万缘桥的砖。’有四个官人押着,不嚷就打,你说这个梦新鲜不新鲜?’

广亮一想:‘怪呀,他怎么会知道?’这才说:‘师弟,你做这梦,倒是真事。这两个小和尚是我的师侄,他师父叫广慧,在万缘桥海潮寺当家。只因他们把万缘桥的砖头搬了几块,现在石杭县把他们师徒三个锁了去,叫他们背着砖,化一万银子修万缘桥。你想谁能施舍?他们实在受不了这个罪,知道师弟的能为,故此求求你慈悲慈悲。师弟,你冲着我,功德功德罢。’

智清、智静说:‘师叔,你老人家要不答应,我两个人跪着不起来。’

济公说:‘你们两个人起来!我就知道这顿饭不能白吃,这桌菜席是一万两银子。’

广亮说:‘多慈悲罢。’

济公说:‘就是,回头咱们一同走。’

智清、智静这才起来,说:‘师叔何时走呀?’

济公说:‘今天就走,回头就化缘,明天就动工修万缘桥。’

智清、智静心说:‘这可是吹着玩。’嘴里说:‘那是很好。’

济公吃喝完毕,说:‘咱们走呀。’

广亮说:‘师弟,等你回来,我再来谢你。’和尚说:‘不用谢,小事一段。’

说着同智清、智静出了灵隐寺,顺大路往前走。

和尚一边往前走,信口唱着山歌说:‘劝世人,要修福,茅屋不漏心便足。布衣不破胜罗衣,茅屋不漏如瓦屋。不求荣,不受辱,平生安分随世俗。远去人间是与非,逢场做戏相桓舞。也不华,也不朴,一心正直无私处。终朝睡到日三竿,起来一碗黄齑素。粥一碗,菜一箸,自歌自舞无拘束。客来相顾奉清茶,客去还将猿马扶。或谈诗,或品竹,空笑他人终碌碌。南北奔驰为利名,为谁辛苦为谁辱。七情深,儿爱度,雨里鲜花风里烛。多少鸟头送白老,多少老人为少哭。满库金,满堂玉,何曾免得无常路。临危只落一场空,只有孤身无伴仆。大坟高,厚棺木,此身亦向黄泉赴。世上总无再活人,何须苦苦多忙碌。张门田,李门屋,今日钱家明日陆。桑田变海海为田,从来如此多反复,时未来,眉莫戚,八字穷通有迟速。甘罗十二受秦恩,太公八十食周禄。笑阿房,谈今古,古来兴废如棋局。奉劝世人即回头,我今打破速魂路。’

和尚念着往前走,智清、智静二人跟随。

和尚说:‘你们二人快点走行不行?’

智清说:‘行。’和尚说:‘腿是你们两人的不是?’智清、智静说:‘师叔,你说这活真新鲜,腿在我们两人身上长的,又怎么不是我们的?’

和尚道:‘我给你们轰着走。’智清说:‘怎么轰?’和尚说:‘我一念咒,你们就走快了。’智清、智静说:‘念罢。’和尚口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唵,敕令赫!’这两个人身不由己,仿佛有人在后面推着一般,行走如飞,收不住了。

智清就嚷:‘师叔呀,你快把法术收了罢!眼前是树呀,碰上就得脑浆迸裂呀!’和尚后面就嚷:‘不要紧,唵,令!敕令赫!拐弯就过去了。’智清、智静果然到树林子,一拐弯就过去。

又往前跑,智清说:‘了不得了,眼前是河,掉下就淹死。’和尚说:‘不要紧,加点劲就蹿过去了。’说着话,眼瞧到了有三四丈宽的河,真仿佛有人托着脚飞过去了。

展眼之际,来到石杭县,这两人也跑不动了,躺在地下起不来了。

和尚来给每人一块药吃,和尚说:‘你们两人先到庙里给你师父送信,别往哪去。我上知县衙门去找知县讲理去,问问他为什么锁我们和尚,智清、智静,你两个人随后到衙门来找我,今天少时我就要化缘,明天动工修万缘桥。’

智清、智静点头,竟自去了。

和尚一直来到石杭县,迈步竟往衙门里走。

值日班头一瞧,是个穷和尚,官人立刻拦住,说:‘和尚上哪去?’

和尚说:‘我到里面倒口茶喝。’官人说:‘你睁眼瞧瞧,这是卖茶的铺子么?’

和尚说:‘不卖茶。我到里头吃顿饭,买一壶酒喝。’这个官人说:‘你这和尚,真是胡闹,这也不卖酒饭。’

和尚说:‘那么卖什么?’官人说:‘什么也不卖,这是衙门。’

和尚说:‘衙门是做什么的?’官人说:‘衙门是打官司的。’

和尚道:‘我就打官司吧!’官人说:‘你打官司告谁呀?’

和尚说:‘我告你罢。’官人说:‘你这和尚是疯子,你凭什么告我?我招你惹你了?’

和尚说:‘我不告你,没人可告,咱们两个人打一场官司罢。’官人说:‘这都是没有的事。’

和尚说:‘怎么没有?这就是真的么!’

正在吵嚷之际,只见里面一声咳嗽,说:‘外面什么人在此喧哗?’

众人一看,说:‘老管家出来了。’

只见由里面出来一位老者,年过花甲,头戴四楞中,身穿皂缎色铜氅,白袜云鞋。

官人一看,说:‘老管家,你看这个穷和尚无故前来搅闹。’

老管家抬头一看,说:‘原来是圣僧。’赶紧跪倒给和尚磕头。

官人一瞧愣了,心里说:‘这个和尚必有点来历,我们案门稿都给他磕头,也不知和尚是谁?’

书中交代:这位老管家名叫徐忠,这石杭县的大老爷,原本姓徐,双名致平。

前者探囊取物赵斌,夜探秦相府阁天楼,盗五雷八卦天师符,巧遇尹士雄,就搭救徐致平主仆的性命,见过济公。

徐致平连登科甲,榜下即用知县,就升在这石杭县做知县,故此今天老管家认识济公,赶紧行礼,说:

“圣僧,你老人家从哪里来?我家老爷时常想念圣僧,为何不叫他等通禀?”

和尚说:

“叫他等通禀?这位头儿跟我要门包,我就剩三两银子,都给他了,他不答应,跟我要十两银子,不然他不肯回,叫我走。

故此我跟他吵嚷起来,你出来了。”

徐忠一听,说:

“你们真乃胆大,竟敢跟圣僧要银子?还不把银子拿出来!你们素日间,想必做了多弊了。”

官人说:

“老管家,你别听大师父的话,我实不要门包。”

和尚说:

“你分明在怀里揣着呢,我的三两银子是四件,你说没有,你把带子解下抖抖。”

徐忠说:

“对,你身上有银子没有?”

这个官人方才给人家托了上件人情,刚分了三两银子,在怀里揣着。

这一来,闹的张口结舌,说:

“老管家,我腰里有三两银子,可是我自己的。”

徐忠说:

“你满嘴胡说,还不给圣僧?要不给,我给你回禀老爷,革去你的差事。”

官人吓的无法,委委屈屈把银子拿出来,说:

“大师父,给你罢。”

和尚哈哈一笑说:

“我不要,我这是管教管教你。谁叫你多管闲事?你要拦阻我,叫你认识认识,我和尚乃是灵隐寺济颠僧是也。

我再来,你就别拦我了。”

官人说:

“是。”

大众一听,是济颠活佛来了,众人就吵嚷动了。

和尚同徐忠来到里面,徐致平一见,赶紧行礼,说:

“圣僧久违,今天是从哪里来?”

和尚说:

“我今天来见你一件事。”

徐致平说:

“圣僧什么事?”

和尚说:

“海潮寺的和尚跟我有点瓜葛,求老爷把他放了,我给你化缘修万缘桥。”

徐致平说:

“是,弟子实不知海潮寺的和尚跟圣僧有瓜葛,我要知道,天胆也不敢锁拿他们,既是圣僧要给化缘修万缘桥,弟子倒有个主意。”

和尚说:

“你有甚主意?”

徐致平这才如此如此说毕,和尚一听,哈哈大笑。

不知致平说出何等语词,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六回-译文

在桥口捉拿偷桥砖的贼和尚,见县主重修万缘桥。

话说济公回到庙中,广亮非常高兴,先为济公摆了一桌酒席,然后叫智清、智静进来给济公磕头。济公说:“师兄,你看,我昨天做了一个梦。”广亮问:“做了什么梦?”济公说:“我梦见一个贼和尚,还带着两个小偷,每人背了五块砖,手里拿着铜锣,嘴里直喊:‘各位请听我说,我敲着铜锣来化缘。施主要问为什么?只因偷了万缘桥的砖。’有四个官人押着他们,不打就骂。你说这个梦奇怪不奇怪?”广亮想了想:“奇怪,他怎么会知道这些?”这才说:“师弟,你做这个梦,倒是真的。这两个小和尚是我的侄子,他们的师父叫广慧,在万缘桥海潮寺当住持。只因他们搬了几块万缘桥的砖,现在石杭县把他们师徒三人关了起来,让他们背着砖,化一万两银子来修万缘桥。你想谁能施舍?他们实在受不了这个罪,知道你的能力,所以求你慈悲慈悲。师弟,你冲着我,积点德吧。”智清、智静说:“师叔,你不答应,我们两个就跪着不起来。”济公说:“你们两个起来!我就知道这顿饭不能白吃,这桌酒席是一万两银子。”广亮说:“多慈悲吧。”济公说:“就是,回头咱们一起走。”智清、智静这才起来,问:“师叔什么时候走?”济公说:“今天就走,回头就去化缘,明天就开始修万缘桥。”智清、智静心想:“这可是说着玩的。”嘴上却说着:“那很好。”济公吃完喝完,说:“咱们走吧。”广亮说:“师弟,等你回来,我再来谢谢你。”和尚说:“不用谢,小事一桩。”

说着,和尚和智清、智静出了灵隐寺,沿着大路往前走。和尚一边走,一边随意唱着山歌说:‘劝世人要修福,住在茅屋心里就满足。穿着布衣胜过绫罗绸缎,茅屋不漏就像瓦屋一样。不求名利,不受侮辱,平生安分随世俗。远离人间的纷争,像戏子一样逢场作戏。不华丽,也不朴素,一心正直无私。整天睡到日上三竿,起来吃一碗素粥。一碗粥,一筷子菜,自唱自舞无拘无束。客人来了,奉上清茶,客人走了,还帮忙扶马。或者谈论诗词,或者品鉴竹子,嘲笑那些忙碌的人。南北奔波为了名利,为了谁辛苦,为了谁受辱。亲情深,子女孝顺,雨中鲜花风中烛。多少鸟儿送走了白发的老人,多少老人为年轻人哭泣。满库的黄金,满堂的玉石,怎能逃脱无常的命运。临危时只落得一场空,只有孤身一人无伴。大坟墓,厚棺木,这身躯也要走向黄泉。世上总没有再活的人,何必苦苦忙碌。张家门,李家门,今天钱家,明天陆家。田地变成海,海变成田,从来就是这样多变化。时光未到,不要忧愁,八字注定,贫富有时快有时慢。甘罗十二岁受到秦国的恩宠,太公八十岁享受周朝的俸禄。笑谈阿房宫,谈论古今,古往今来兴衰如棋局。奉劝世人及时回头,我现在打破速魂的路。’

和尚边走边念,智清、智静跟着。和尚说:“你们两个快点走行不行?”

智清说:“行。”和尚说:“腿是你们两个人的不是?”智清、智静说:“师叔,你说这话真新鲜,腿长在我们两个人的身上,怎么会不是我们的?”和尚说:“我让你们飞快地走。”智清说:“怎么飞快地走?”和尚说:“我一念咒语,你们就走得快了。”智清、智静说:“念吧。”和尚口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唵,敕令赫!’这两个人不由自主,仿佛有人在后面推着一样,飞快地跑,停不下来。智清喊道:“师叔呀,你快把法术收了罢!前面是树林,撞上去就得脑浆迸裂呀!”和尚在后面喊道:“不要紧,唵,令!敕令赫!拐弯就过去了。”智清、智静果然到了树林,一拐弯就过去了。又往前跑,智清说:“糟糕了,前面是河,掉下去就淹死了。”和尚说:“不要紧,再加把劲就跳过去了。”说着话,眼看着有三四丈宽的河,真像有人托着脚飞过去一样。

转眼间,来到石杭县,这两个人也跑不动了,躺在地上起不来。和尚给他们每人一块药吃,说:“你们两个先到庙里给你师父送信,别到处乱跑。我上知县衙门去找知县讲理去,问他为什么抓我们和尚。智清、智静,你们两个随后到衙门来找我,今天我少时就要化缘,明天开始修万缘桥。”智清、智静点头,就走了。和尚一直来到石杭县,大步走进衙门。

值日班头一看,是个穷和尚,官人立刻拦住,说:“和尚上哪去?”和尚说:“我到里面倒口茶喝。”官人说:“你睁眼瞧瞧,这是卖茶的铺子么?”和尚说:“不卖茶。我到里头吃顿饭,买一壶酒喝。”这个官人说:“你这和尚,真是胡闹,这也不卖酒饭。”和尚说:“那么卖什么?”官人说:“什么也不卖,这是衙门。”和尚说:“衙门是做什么的?”官人说:“衙门是打官司的。”和尚说:“我就打官司吧!”官人说:“你打官司告谁呀?”和尚说:“我告你罢。”官人说:“你这和尚是疯子,你凭什么告我?我招你惹你了?”

和尚说:“我不告你,没人可告,咱们两个人打一场官司罢。”官人说:“这都是没有的事。”和尚说:“怎么没有?这就是真的么!”正在吵闹之际,只见里面一声咳嗽,说:“外面什么人在此喧哗?”众人一看,说:“老管家出来了。”只见由里面出来一位老者,年过花甲,头戴四棱巾,身穿皂缎色铜氅,白袜云鞋。官人一看,说:“老管家,你看这个穷和尚无故前来搅闹。”老管家抬头一看,说:“原来是圣僧。”赶紧跪倒给和尚磕头。官人一瞧愣了,心里说:“这个和尚必有点来历,我们案门稿都给他磕头,也不知和尚是谁?”

书中记载:这位老管家名叫徐忠,这位石杭县的大官,本姓徐,名叫致平。之前,有个叫赵斌的人,深夜潜入秦相府的阁天楼,盗取了五雷八卦天师符,途中巧遇尹士雄,救了徐致平和他的仆人,还见到了济公。徐致平后来连中科举,榜上提名即被任命为知县,于是就被派到石杭县担任知县,所以今天的老管家认识济公,赶紧行礼,说:“圣僧,您老人家从哪里来?我家老爷经常想念圣僧,为什么不让他在外面等着通报?”和尚说:“让他等着通报?这位头儿向我索要贿赂,我只有三两银子,都给了他,他不答应,又索要十两银子,否则不肯走。所以我跟他吵了起来,你才出来。”徐忠一听,说:“你们真是大胆,竟敢向圣僧索要银子?还不把银子拿出来!你们平时,想必做了不少坏事。”官员说:“老管家,别听大师父的,我实际上并不需要贿赂。”和尚说:“你分明怀里有银子,我的三两银子是四件,你说没有,你把带子解开抖一抖。”徐忠说:“对,你身上有银子吗?”这位官员刚刚帮人办了一件人情,刚刚分了三两银子,放在怀里。这一下,他张口结舌,说:“老管家,我腰里有三两银子,可是我自己的。”徐忠说:“你胡说八道,还不给圣僧?再不给,我就去禀报老爷,让你丢掉差事。”

官员吓得没办法,委委屈屈地把银子拿出来,说:“大师父,给你吧。”和尚哈哈一笑说:“我不要,我这是要管教你。谁让你多管闲事?你要阻拦我,我就让你认识认识,我这位和尚是灵隐寺的济颠僧。我再来,你就别拦我了。”官员说:“是。”众人一听,是济颠活佛来了,大家都吵嚷起来。和尚和徐忠走进去,徐致平一见,赶紧行礼,说:“圣僧久违,今天是从哪里来?”和尚说:“我今天来是为了告诉你一件事。”徐致平说:“圣僧什么事?”和尚说:“海潮寺的和尚和我有些瓜葛,求老爷把他放了,我给你化缘修万缘桥。”徐致平说:“是,弟子实在不知道海潮寺的和尚和圣僧有什么瓜葛,如果我知道,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抓他们。既然圣僧要化缘修万缘桥,弟子倒有个主意。”和尚说:“你有什么主意?”徐致平这才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和尚一听,哈哈大笑。不知道徐致平说了什么话,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六回-注解

济公:济公是宋代著名的和尚,以智慧、幽默和行侠仗义著称,这里指小说中的济颠僧。

广亮:在故事中,广亮是济公的师兄,对济公十分尊敬和信任。

智清、智静:智清和智静是济公的师侄,他们因偷取万缘桥的砖头而被县主抓捕。

万缘桥:万缘桥,指连接不同因缘的桥梁,这里指徐致平提出的修桥计划。

石杭县:石杭县是小说中的一个地名,指的是一个虚构的县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

海潮寺:海潮寺是万缘桥附近的寺庙,智清和智静的师父广慧在这里担任当家。

六字真言:六字真言是佛教中的一种咒语,通常由“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组成,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

班头:班头是古代官府中的小官吏,负责管理一定区域内的治安。

老管家:老管家是官府中的高级官员,通常负责管理官员的日常事务。

圣僧:圣僧是对高僧的一种尊称,意味着这位和尚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徐忠:徐忠是小说中的人物,担任老管家一职,负责照顾主人徐致平的日常生活和事务。

探囊取物:探囊取物,成语,比喻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这里指赵斌夜探秦相府阁天楼盗取天师符的行为。

秦相府:秦相府指的是古代宰相的官邸,这里指一个具体的相府。

五雷八卦天师符:五雷八卦天师符是一种道教符咒,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

尹士雄:尹士雄是小说中的人物,与徐致平有关联。

科甲:科甲是科举制度中的等级,这里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

榜下即用:榜下即用,指科举考试后立即被任命为官职。

门包:门包,旧时指给官员或仆役的小费,以获得更好的服务。

灵隐寺:灵隐寺是位于中国杭州的一座著名古刹,这里指济公和尚所在的寺庙。

瓜葛:瓜葛,指关系,这里指海潮寺的和尚与济公之间的关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六回-评注

书中所述,徐忠作为石杭县大老爷徐致平的老管家,对济公这位圣僧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圣僧,你老人家从哪里来?我家老爷时常想念圣僧,为何不叫他等通禀?’这一问,既体现了徐忠对主人的忠诚,也流露出对济公的尊敬和亲近。

济公的回答‘叫他等通禀?这位头儿跟我要门包,我就剩三两银子,都给他了,他不答应,跟我要十两银子,不然他不肯回,叫我走。故此我跟他吵嚷起来,你出来了。’展现了济公不拘小节、敢于直言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场中门包的普遍现象。

徐忠一听,立即表示愤怒,‘你们真乃胆大,竟敢跟圣僧要银子?还不把银子拿出来!你们素日间,想必做了多弊了。’这里徐忠的正义感和对济公的维护,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忠诚和正义的价值观念。

官人的辩解‘老管家,你别听大师父的话,我实不要门包。’和‘老管家,我腰里有三两银子,可是我自己的。’表现了官人在权力面前的虚伪和狡辩,同时也暴露了其内心的恐慌。

和尚的‘我不要,我这是管教管教你。谁叫你多管闲事?你要拦阻我,叫你认识认识,我和尚乃是灵隐寺济颠僧是也。我再来,你就别拦我了。’则再次凸显了济公的个性,他不仅敢于直言,还善于用幽默和智慧来教育他人。

徐致平对济公的迎接和询问‘圣僧久违,今天是从哪里来?’以及‘圣僧什么事?’显示了他对济公的尊敬和信任,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济公提出的事务‘海潮寺的和尚跟我有点瓜葛,求老爷把他放了,我给你化缘修万缘桥。’则进一步展示了济公的慈悲为怀和对于佛教事业的执着,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与世俗权力的互动。

徐致平的‘是,弟子实不知海潮寺的和尚跟圣僧有瓜葛,我要知道,天胆也不敢锁拿他们,既是圣僧要给化缘修万缘桥,弟子倒有个主意。’则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圆滑,能够巧妙地处理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句‘和尚一听,哈哈大笑。不知致平说出何等语词,且看下回分解。’则通过悬念的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六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8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