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二回-原文
修缘公子朝宝悦 知觉罗汉会昆仑
话说济公在地下数钱,六个化小缘的和尚赶到。
大众说:“好和尚,你把我们六个人的钱都拐了来,你还在这里数钱?”说着话,这六个和尚过来就是一拳。
济公说:“咱们一个对一个的打。”六个和尚围着济公动手,谁要打济公一拳,济公必还一拳,六个人都不能多占便宜。
正在动手之际,只见正北来了两匹坐骑,骑马的正是王全、李福。
老员外见李修缘的马惊下来,赶紧派家人追赶。
两位管家正在寻找,见李公子又穿上了破僧衣,跟众和尚打起来了,王全赶紧下马说:“别打别打。”
众穷和尚说:“你别管,他把我们的钱诓了去。”
王全说:“你们别胡说了,还不滚开,这是我家公子爷。”
众和尚一听,就不敢动手了。
王全说:“你们真要造反了?还不拿了钱走吗?”
众和尚一听,每人拿了二百钱,诺诺而退。
王全说:“公子爷你上哪去了?”
济公说:“我跟他们上董家庄化缘去了,领了一个馒头二百钱。”
王全说:“唉!公子爷,你也不怕人家耻笑,那不是外人家,董员外跟咱们还是亲戚呢?你的马呢?”
和尚说:“那边树上拴着呢。”
王全说:“我们方才怎么没有瞧见?”
和尚用手一指说:“那不是。”
王全、李福一回头,果然马在树上拴着,这才一同来到树林,把马解下来。
济公翻身上马,同家人回来。
王员外说:“你上哪去了?”
济公说:“没上哪去,我化缘去了。”
王安士说:“你这孩子是胡闹,已然要还俗,你还忘不了化缘?从此可不许你再化缘了。”
济公点头答应。
众人催马,这才够奔山坡国清寺来。
原本这寺在半山坡里,众人催马,刚来到山坡以下,只见国清寺庙门以外,两边一对一对和尚,站着班迎接,大约有数十对僧人。
王安士一看,只打算庙内方丈知道王员外有钱,要这样的恭敬。
其实不然,当初国清寺的老方丈叫性空长老,现在老方丈圆寂了,是性空长老的徒弟宝悦和尚当家。
性空长老乃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临圆寂之时,把徒弟宝悦叫到跟前,说:“某年某月某日,有知觉罗汉前来降香,必须如此这般,这等这样。”故此宝悦和尚谨记在心。
今天由大殿前往外排班,是五十四对,一百零八位和尚各穿扁衫,手拿手炉手磐。
口念:“真佛,迎接知觉罗汉。”
王安士哪里知道其中的细情?
众人来到庙前下马,济公说:“这些个秃葫芦头。”
大众和尚心里说:“这个和尚真讨人嫌,他说我们是秃葫芦头,他也是和尚。”
众僧都是凡夫俗子,也不知道济公的来历。
王员外众人一进庙,宝悦和尚迎接出来,见了济公打问讯,济公也答礼相还,老员外并不解其意。
宝悦说:“老员外来了。”
王安士说:“方丈怎么称呼?”
和尚说:“我叫宝悦。”
书的节目,是修缘公子朝宝悦,知觉罗汉会昆仑。
王安士今天来到国清寺,先施舍众僧人每人一件僧袍,每人一双僧鞋,每人给钱两吊。
方丈请老员外在禅堂待茶,王安士说:“我今天特意给我外甥李修缘跳墙还俗,求老方丈慈悲慈悲罢。”
宝悦和尚点头,吩咐外面预备,众人来到大殿以前烧上香,在大殿前搁着一条板凳,就算是墙。
宝悦和尚说:“老员外,你外甥跳墙,我得打他一百禅杖,赶出庙去。”
王安士一听,说:“我外甥懦弱的身体,要打一百禅杖,他如何受的了?”
宝悦和尚说:“不用真拿大禅杖,就拿一百根筷子以代禅杖,打一下算十下。”
老员外说:“这就是了。”
宝悦和尚说:“修缘,我打过了你,你跳过板凳,跑出庙门就算完了。”
济公点头,宝悦拿起筷子一比,打一下,说:“啊,初一不烧香,十五不礼拜。前殿不打扫,后殿堆土块。
终朝饮美酒,狗肉随身带。出家亦无缘,送你还侯寨。
脱下织缀来,赶出山门外。”
说完了,叫李修缘跳墙,济公跳过板凳,撤腿就往山门跑。
王安士说:“别跑。”
这句话未说完,就听李修缘嚷:“我收不住脚了。”
王安士众人赶紧往外追,眼见李修缘掉在万丈深的山涧之内。
老员外一瞧一跺脚,说:“修缘儿呀!不想你死在这里。”
立刻放声痛哭。
宝悦和尚说:“老员外不便伤感,李修缘大有来历。”
老员外说:“罢了,他既是死了,我回家把他那份家业,全都给他念经设坛化了。”
王全说:“爹爹不便这般,我看我表弟有些个道德,也许回家来点化你老人家,还不定死活呢?”
宝悦和尚说:“公子之言有理,老员外请回罢。”
王安士一概不听,回家要超度李修缘。
书中交代:济公哪里去了呢?罗汉借着遁法,够奔上清宫而来。
来到上清宫一打门,由里面出来了一个道童,一见是个穷和尚,破僧衣短袖短领,腰系绒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穿着两只草鞋,褴褛不堪,济公早把三光闭住。
道童就问:“和尚,你找谁呀?”
和尚说:“烦劳仙童到里面回禀一声,就说我是西湖灵隐寺济颠僧,前来拜访你家观主。”
道童一听,“呵”了一声,说:“你就是济颠僧么?你等着罢!”
和尚说:“可以。”
道童这才往里回禀,此时老仙翁正会着客呢。
书中交代:什么人在这坐着呢?原来是上清宫后,天母宫的玉面长寿仙姑。
他是五云洞五云老祖的女儿,他正在洞中打坐,忽见上清宫里有一股妖气冲天,玉面长老妖狐一想:“怎么上清宫会有妖精呢?我何不到那瞧瞧,是怎么一段事。”自己这才来到上清宫。
老仙翁见了他,以仙姑呼之,他见老仙翁,就称呼老仙翁,这两个人是对兵不斗。
老仙翁知道他父亲是五云老祖,管押天下群妖,无论大小精灵,只是要披毛带角,横骨穿心,不是四造所生,脊背朝天,就属五云老祖所管。
他有一宗聚妖幡,要一晃,天下的妖精,全都得来到,仙翁故此也不惹他。
玉面老妖狐也知道老仙翁道德深远,庙里有镇观之宝,有乾坤奥妙大葫芦,无论什么妖精装在里面,一时三刻化为脓血,他也不敢惹老仙翁,今天老仙翁听说玉面长寿仙姑来了,赶紧降阶相迎,说:“仙姑来了,因何这样闲在?”
老妖狐说:“仙翁,我看你这庙内有一股妖气冲天,不知是什么一段缘故?”
老仙翁用掌一指,说:“你来看。”
老妖一看屋里房柁上,倒吊着一个小和尚,头上有黑气。
老妖狐说:“这个和尚是谁呀?”
老仙翁说:“尘世上出了个济颠和尚,兴三宝,灭三清,欺负我三清教门下,火烧了祥云观,烧死张妙兴,火烧云烟塔,雷击华清风,捉拿张妙元,戏耍褚道缘、张道陵。
这个妖精是济颠的徒弟,我把他吊起来,等济颠。济颠一天不来,我吊他一天,哪时济颠来了,我把他放开,我要看他是何等人物。”
玉面老妖狐说:“老仙翁,哪时济颠来了,你千万替我送信。
我大徒弟在临安城周宅,跟周公子有一段金玉良缘,无故被他赶回来。
我三徒弟章氏香娘,在永宁村韩员外家,也被他赶回来。
我还有一个小徒弟,在小月屯被他杀了。
我说我徒弟不会跟他们斗法么?他们说惹不起他。
哪时济颠僧要来了,你给我一个信,我来略施小术,就把他拿了,替我徒儿们报报仇。”
老仙翁说:“好,既是仙姑肯费其心,哪时济颠僧来,我必给你送信。”
正说着话,童子进来说:“师父,济颠找你来了。”
其实济颠没这么说,是说来拜访观主,他要给这么传话。
老仙翁也是个高人,赶紧说:“有请!”
道童出来并不说“有请”,说:“我师父叫你走进去呢。”
和尚并不嗔怪,说:“可以,进去就进去。”
当时济公禅师脚步踉跄,一溜歪斜,“踢踏踢踏”够奔里面。
一见老仙翁要僧道斗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二回-译文
修缘公子朝宝悦,知觉罗汉会昆仑。
话说济公在地下数钱,六个化小缘的和尚赶到。大家说:‘好和尚,你把我们六个人的钱都拐了来,你还在这里数钱?’说着话,这六个和尚过来就是一拳。济公说:‘咱们一个对一个的打。’六个和尚围着济公动手,谁要打济公一拳,济公必还一拳,六个人都不能多占便宜。
正在动手之际,只见正北来了两匹坐骑,骑马的正是王全、李福。老员外见李修缘的马惊下来,赶紧派家人追赶。两位管家正在寻找,见李公子又穿上了破僧衣,跟众和尚打起来了,王全赶紧下马说:‘别打别打。’众穷和尚说:‘你别管,他把我们的钱骗了去。’王全说:‘你们别胡说了,还不滚开,这是我家公子爷。’
众和尚一听,就不敢动手了。王全说:‘你们真要造反了?还不拿了钱走吗?’
众和尚一听,每人拿了二百钱,诺诺而退。王全说:‘公子爷你上哪去了?’
济公说:‘我跟他们上董家庄化缘去了,领了一个馒头二百钱。’王全说:‘唉!公子爷,你也不怕人家耻笑,那不是外人家,董员外跟咱们还是亲戚呢?你的马呢?’和尚说:‘那边树上拴着呢。’王全说:‘我们方才怎么没有瞧见?’和尚用手一指说:‘那不是。’王全、李福一回头,果然马在树上拴着,这才一同来到树林,把马解下来。济公翻身上马,同家人回来。
王员外说:‘你上哪去了?’济公说:‘没上哪去,我化缘去了。’王安士说:‘你这孩子是胡闹,已然要还俗,你还忘不了化缘?从此可不许你再化缘了。’济公点头答应。众人催马,这才够奔山坡国清寺来。原本这寺在半山坡里,众人催马,刚来到山坡以下,只见国清寺庙门以外,两边一对一对和尚,站着班迎接,大约有数十对僧人。
王安士一看,只打算庙内方丈知道王员外有钱,要这样的恭敬。其实不然,当初国清寺的老方丈叫性空长老,现在老方丈圆寂了,是性空长老的徒弟宝悦和尚当家。性空长老乃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临圆寂之时,把徒弟宝悦叫到跟前,说:‘某年某月某日,有知觉罗汉前来降香,必须如此这般,这等这样。’故此宝悦和尚谨记在心。今天由大殿前往外排班,是五十四对,一百零八位和尚各穿扁衫,手拿手炉手磐。口念:‘真佛,迎接知觉罗汉。’
王安士哪里知道其中的细情?众人来到庙前下马,济公说:‘这些个秃葫芦头。’大众和尚心里说:‘这个和尚真讨人嫌,他说我们是秃葫芦头,他也是和尚。’众僧都是凡夫俗子,也不知道济公的来历。
王员外众人一进庙,宝悦和尚迎接出来,见了济公打问讯,济公也答礼相还,老员外并不解其意。宝悦说:‘老员外来了。’王安士说:‘方丈怎么称呼?’和尚说:‘我叫宝悦。’书的节目,是修缘公子朝宝悦,知觉罗汉会昆仑。王安士今天来到国清寺,先施舍众僧人每人一件僧袍,每人一双僧鞋,每人给钱两吊。
方丈请老员外在禅堂待茶,王安士说:‘我今天特意给我外甥李修缘跳墙还俗,求老方丈慈悲慈悲罢。’宝悦和尚点头,吩咐外面预备,众人来到大殿以前烧上香,在大殿前搁着一条板凳,就算是墙。
宝悦和尚说:‘老员外,你外甥跳墙,我得打他一百禅杖,赶出庙去。’
王安士一听,说:‘我外甥懦弱的身体,要打一百禅杖,他如何受得了?’
宝悦和尚说:‘不用真拿大禅杖,就拿一百根筷子以代禅杖,打一下算十下。’
老员外说:‘这就是了。’宝悦和尚说:‘修缘,我打过了你,你跳过板凳,跑出庙门就算完了。’济公点头,宝悦拿起筷子一比,打一下,说:‘啊,初一不烧香,十五不礼拜。前殿不打扫,后殿堆土块。终朝饮美酒,狗肉随身带。出家亦无缘,送你还侯寨。脱下织缀来,赶出山门外。’说完了,叫李修缘跳墙,济公跳过板凳,撒腿就往山门跑。
王安士说:‘别跑。’这句话未说完,就听李修缘嚷:‘我收不住脚了。’
王安士众人赶紧往外追,眼见李修缘掉在万丈深的山涧之内。老员外一瞧一跺脚,说:‘修缘儿呀!不想你死在这里。’立刻放声痛哭。
宝悦和尚说:‘老员外不便伤感,李修缘大有来历。’老员外说:‘罢了,他既是死了,我回家把他那份家业,全都给他念经设坛化了。’王全说:‘爹爹不便这般,我看我表弟有些个道德,也许回家来点化你老人家,还不定死活呢?’宝悦和尚说:‘公子之言有理,老员外请回罢。’王安士一概不听,回家要超度李修缘。
书中交代:济公哪里去了呢?罗汉借着遁法,够奔上清宫而来。来到上清宫一打门,由里面出来了一个道童,一见是个穷和尚,破僧衣短袖短领,腰系绒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穿着两只草鞋,褴褛不堪,济公早把三光闭住,道童就问:‘和尚,你找谁呀?’和尚说:‘烦劳仙童到里面回禀一声,就说我是西湖灵隐寺济颠僧,前来拜访你家观主。’道童一听,‘呵’了一声,说:‘你就是济颠僧么?你等着罢!’和尚说:‘可以。’道童这才往里回禀,此时老仙翁正会着客呢。
书中写道:这里坐着的是什么人呢?原来是上清宫后面,天母宫的玉面长寿仙姑。她是五云洞五云老祖的女儿,当时正在洞中打坐,忽然看到上清宫里有一股妖气直冲云霄,玉面长老妖狐心想:‘怎么上清宫会有妖精呢?我何不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她自己来到了上清宫。
老仙翁见到她,称呼她为仙姑,她见到老仙翁,也称他为老仙翁,这两位仙家并没有发生争执。老仙翁知道她的父亲是五云老祖,负责管理天下的妖怪,无论大小精灵,只要是有毛有角,横骨穿心的妖怪,不是由四造所生,脊背朝天的,都属于五云老祖的管辖。老仙翁有一面能聚集妖怪的幡旗,只要一挥动,天下的妖怪都会来到,所以老仙翁也不惹她。
玉面老妖狐也知道老仙翁道德高尚,庙里有镇观的宝物,有一个能装下任何妖精的大葫芦,无论什么妖精被装在里面,都会在短时间内化为脓血,所以她也不敢惹老仙翁。今天老仙翁听说玉面长寿仙姑来了,赶紧走下台阶迎接,问道:‘仙姑来了,为何如此悠闲?’老妖狐回答说:‘仙翁,我看你这庙里有一股妖气冲天,不知是什么原因?’老仙翁用手指了一下,说:‘你来看。’
老妖狐一看,屋里房梁上吊着一个小和尚,头上冒着黑气。老妖狐问:‘这个和尚是谁呀?’老仙翁说:‘尘世上出了个济颠和尚,兴三宝,灭三清,欺负我三清教门下的弟子,火烧了祥云观,烧死了张妙兴,火烧云烟塔,雷击华清风,捉拿张妙元,戏耍褚道缘、张道陵。这个妖怪是济颠的徒弟,我把他们吊起来,等着济颠来。济颠一天不来,我就吊他一天,等到济颠来了,我就放他,我要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玉面老妖狐说:‘老仙翁,等到济颠来了,你一定要告诉我。我的大徒弟在临安城周家,与周公子有一段美好的缘分,无缘无故被他赶回来了。我的三徒弟章氏香娘,在永宁村韩员外家,也被他赶回来了。我还有一个徒弟,在小月屯被他杀了。我以为我的徒弟们不会和他斗法,但他们说惹不起他。等到济颠僧要来了,你给我一个信,我来稍微施展一点法术,就把他抓了,为我徒弟们报仇。’老仙翁说:‘好,既然仙姑愿意帮忙,等到济颠僧来了,我一定给你送信。’
正在他们说话的时候,一个童子走了进来,说:‘师父,济颠找你来了。’其实济颠并没有这么说,而是来说要拜访观主,他让童子这样传话。老仙翁也是个高人,赶紧说:‘有请!’童子出来并没有说‘有请’,而是说:‘我师父叫你进去呢。’
和尚并没有生气,说:‘可以,进去就进去。’当时济公禅师脚步蹒跚,歪歪斜斜地‘踢踏踢踏’跑进了里面。一见老仙翁要僧道斗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二回-注解
修缘公子:指李修缘,一个有修为的公子,此处可能指他修行有成的象征。
朝宝悦:朝拜宝悦和尚,宝悦和尚在此处可能代表着高深的佛法或修行。
知觉罗汉:佛教中的罗汉之一,代表具有知觉的智慧与修行。
会昆仑:会合昆仑,昆仑在此可能指代高深的修行之地或境界。
化小缘:指化缘,即向他人化得一些小钱或食物,是佛教僧侣的一种修行方式。
地下数钱:在地下数钱,可能指济公和尚在冥想或修行中,此处可能含有深意。
董家庄:一个地名,可能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国清寺:一个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天台山,此处可能指佛教圣地。
性空长老:国清寺的老方丈,一位得道的高僧。
宝悦和尚:性空长老的徒弟,现任国清寺方丈。
禅杖:佛教中的一种法器,用于修行或仪式,此处可能指惩罚。
遁法: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可以瞬间移动或隐身。
上清宫:上清宫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宫观之一,位于湖北省武当山,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上清宫不仅是道教修炼的场所,也是道教文化的象征。
三光:佛教用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眼、耳、鼻三根,此处可能指济公和尚的修行状态。
天母宫:天母宫是道教中供奉天母(即西王母)的宫观,天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长生不老、掌管神仙的象征。
玉面长寿仙姑:玉面长寿仙姑是道教神话中的人物,通常被描绘为美丽、长寿的神仙,代表着吉祥和福祉。
五云洞五云老祖:五云洞和五云老祖是道教传说中的地名和人物,五云老祖是掌管天下群妖的神仙。
妖气:在道教和民间传说中,妖气是指妖精或邪灵所散发出的邪恶气息,通常用来形容不祥之事。
五云老祖:五云老祖是道教神话中的神仙,掌管天下群妖,象征着权威和力量。
聚妖幡:聚妖幡是道教中的一种法器,据说能够聚集妖精。
乾坤奥妙大葫芦:乾坤奥妙大葫芦是道教中的法器,据说能够收纳妖精,将其化为脓血。
济颠和尚:济颠和尚是佛教传说中的高僧,以机智、狂放著称,常被描绘为与道教神仙斗法。
三宝:三宝指佛教中的佛、法、僧,是佛教信仰的核心。
三清教门下:三清教门下指的是道教中供奉的三位最高神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祥云观:祥云观是道教宫观之一,此处可能指济颠和尚曾经火烧的某处道教场所。
张妙兴:张妙兴是济颠和尚斗法中的一个角色,被济颠火烧祥云观时烧死。
云烟塔:云烟塔可能是指某座与道教有关的塔,被济颠和尚火烧。
华清风:华清风是济颠和尚斗法中的一个角色,被雷击而死。
张妙元:张妙元是济颠和尚斗法中的一个角色,被捉拿。
褚道缘、张道陵:褚道缘、张道陵是济颠和尚斗法中的道教人物。
金玉良缘:金玉良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美好的姻缘,此处可能指玉面老妖狐的徒弟与周公子的姻缘。
略施小术:略施小术是指用一些简单的法术或手段。
斗法:斗法在道教和民间传说中指神仙或妖精之间的法术较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二回-评注
书中交代了场景和人物,首先引入了上清宫后天母宫的玉面长寿仙姑,她是五云洞五云老祖的女儿,这样的设定使得仙姑的身份显得尊贵而神秘。她的出现,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仙姑在洞中打坐时,突然察觉到上清宫中妖气冲天,这股妖气的出现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也预示着故事中可能发生一场斗争或冒险。
玉面老妖狐与老仙翁的对话,展现了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老仙翁称呼仙姑为仙姑,而仙姑称呼老仙翁为老仙翁,这种称呼上的尊重体现了两人之间的友好与尊重。
老仙翁提到五云老祖管理天下群妖,这揭示了五云老祖在仙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暗示了妖精们在仙界中的存在。
玉面老妖狐对老仙翁的道德和庙中镇观之宝表示敬畏,这反映了仙界的秩序和规矩,以及妖精们对仙界的尊重。
老仙翁对玉面老妖狐的请求表示答应,这体现了老仙翁的慈悲之心和正义感,他愿意帮助玉面老妖狐解决问题。
济颠和尚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新的冲突和悬念。他火烧祥云观,烧死张妙兴等行为,显示了他的狂放不羁和强大的法力。
玉面老妖狐请求老仙翁在济颠到来时通知她,这表明她对自己的徒弟们十分关心,并且对济颠持有敌意。
老仙翁的回应和道童的传话,展示了仙界的沟通方式,以及济颠和尚即将到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济颠和尚的出场描写,通过他的脚步踉跄和一溜歪斜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他的形象,也为接下来的僧道斗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