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九回-原文
得金宝福随相转 访娘亲跋涉天涯
话说王太和拿铁锹一刨,刨了二尺多深,就听“咯当”一响。
王太和一瞧是石板,揭开石板一看,是一窖金元宝银元宝。
金元宝都是一百两一个的马蹄金,银元宝是二百两一个的大元宝。
王太和一看,先拿出一个来,照样埋好,也不敢声张。
次日到岳父家提说要盖房,韩员外说:“你有钱么?”
王太和说:“没有多钱,对付着办。”
先买了两个银柜,找木厂子一看,他这片地基不小,先盖三间瓦房。
随着动工,随着往外搬运金银,把房盖好了,把金元宝一数,是六百个,每个能换银五千两,银元宝是四百个,共一千个,从此陡然大富,有三百多万银子。
在本地开的银楼缎号,置买田地房产,大众都知道王太和发了财回来了,都不知道怎么发了财。
王太和自己想起,当初在松江府老道给我相面,说我该当饿死,现在我得了这大家私,还能饿得死么?老道几乎耽误了我终身的大事。
从此不信服和尚老道,说僧道都是谣言惑众。
王太和每年冬施粥,夏施茶,舍棉袄棉裤,遇穷苦人等,贫老病瞎,必要周济,就是不斋僧布道,今天为什么要把和尚找回来,施舍一万两银子呢?只因他瞧见影壁上写的字了,济公写的是两首绝句。
头一首是:昔日松江问子平,涵龄道我一身穷。
事至而今陡然富,皆因苏兴马玉容。
第二首是:梦醒更深三更天,见一红光奔正南。
揭开石板仔细看,四六黄白整一千。
王太和一看,暗道:“怪呀,我的事没人知道,这和尚可是神仙?”故此赶紧叫家人追回来。
管家追出村口,一瞧和尚正往前走,管家说:“大师父请回来,我家员外施给一万银子。”
和尚这才转身回来,王太和一见,说:“圣僧请里面坐。”
和尚来到书房,有家人献茶,王太和说:“圣僧,我的事情,圣僧何以知晓?”
和尚说:“你那事瞒不了我,你休要毁谤僧道。你可知道有两句话,‘心不好,命穷苦,直到了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
人要做些阴骘事,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当初老道给你相面之时,你是螣蛇纹入口,主于饿死。
你做这两件骘事,你这螣蛇纹通下来,变为寿带纹。
王太和这才如梦方醒,和尚说:“你要不信,我还有个主意,给你瞧瞧。
你拿一万银子,在海潮寺做功德修万缘桥,明天吉日兴工,你叫人抬四块石头来。
我写上四句话,一块上写一句,搁在万缘桥旁边,派两个家人看着。
头一块石头,叫大众白瞧白看,谁要看第二块石头,跟他要二百两银子,要瞧第三块是三百两,看第四块是五百两。
这一千两银子,助你修万缘桥作为酒钱,可别说是我写的,就说是神仙写的。
王太和一想,说:“谁花二百两银子瞧一块石头呀?我虽有钱,我也不能那么冤。”
和尚说:“你不信,你瞧着有人瞧没有?”
王太和立时叫人到海潮寺,收拾预备做公馆,又叫家人搭了四块石头,给和尚把字写好,把四块石头放好,叫家人看着。
王太和也在海潮寺同和尚住着,没事下棋。
万缘桥就动工修起来了,两个家人看着四块石头说:“众位瞧石头,头一块是白瞧白看,瞧第二块是二百两银。”
街市上都吵嚷动了,大众围着,瞧石头上有字,写的是七个字:
“不姓高来本姓梁.”
大众一瞧,都说这两个人是财迷,谁能花二百银子瞧石头?众人纷纷议论。
过了有十几天,也并没有一个问的,都是瞧瞧头一块,一笑就走。
这天王太和就说:“圣僧,你老人家说有瞧石头的,怎么不灵呢?”
和尚说:“你别忙,大约不过五天,就有人来瞧。”
果然到第四天,忽然来了一个文生公子,头戴翠蓝色文生巾,身穿翠蓝绸文生氅,腰系丝绦,白袜云鞋,白净面皮,俊品人物,带着两个书童,挑着琴剑书箱。
来到近前一看,这位文生公子就问:“这石头是谁写的?”
家人说:“神仙写的。”
文生公子说:“神仙在哪里。”
家人说:“你不用管神仙在哪里,你要瞧第二块,是二百两银子、头一块是白瞧。”
这位文生公子说:“我给二百银子,你搭开我瞧瞧。”
家人就赶紧到海潮寺回禀员外,道:“有人来瞧石头了。”
王太和心里说:“真有这等样人,肯花二百银子瞧石头?”自己不信,来到这里一瞧,是一位文生公子打扮。
王太和说:“尊驾要瞧石头吗?”
这公子说:“不错。”
王太和说:“瞧第二块石头二百银子。”
这公子说:“我给二百银子。”
立刻打开书箱,拿出四两黄金,折银二百两,交与王太和。
王太和叫家人把石头搭开,众家人都不愿意搭。
王太和说:“你们谁来搭?每人我给二两银子赏。”
大众一听,这个也是搭,那个也要搭?都抢着要搭。
不到一刻,搭开一块,这位公子一瞧第二块更愣了。
书中交代:这位公子为什么他要花二百银子瞧第二块石头呢?这内中有一段隐情。
头一块石头上写的是“不姓高来本姓梁”。这位公子就是不姓高来本姓梁。
他原本是这石杭县梁王庄的人,他五岁的时节,正赶上金宋交兵,干离怖大队反到江南,他母亲带着他逃难,正赶上贼队把他母子冲散了,儿子找不着娘了,站在街上哭。
由那边来了一个人,歪戴着帽子,闪披着大氅,说:“小孩子,你哭什么呢?”
小孩虽说五岁,倒很伶俐,说话很清楚,说:“我是梁王庄的,我叫兴郎。
我娘带我逃走,反遇见贼,把我娘冲散了,我找不着了。
这人说:“这跟我找你娘去罢,我是你舅舅。”
梁兴郎人小不肯吃亏,说:“你不是我舅舅,你是我哥哥,你带我找我妈去罢。”
这人说:“跟我走。”立时带着梁兴郎一走,来到甘泉县地面,住在高家店,这地方太平,他打算把梁兴郎卖了。
偏巧这开店的高掌柜就是夫妇两个,家有百万豪富,他也不指着开店吃饭,所为应酬苦亲友。
这夫妇没儿没女,就问他带着小孩是你什么人呀?
这拐子手说:“我姓郎叫郎赞,这是我外甥。他父亲都叫贼兵掠了去,这孩子跟着我也赘手,我打算找个主把他卖了。”
高掌柜说:“我瞧瞧,”把兴郎叫到柜房去,一给吃的,说:“你姓什么?”
梁兴郎说:“我姓梁,叫兴郎。”
高掌柜说:“他是你舅舅么?”
梁兴郎说:“不是,我不认得他。我娘带我逃难,遇见贼,我娘丢了。他说他是我舅舅,我就说你是我哥哥,他说带我找我娘去。”
高掌柜问明白,一问拐子手要卖多少钱,郎赞说:“五十两银子。”
高掌柜说:“五十两,我留下了,你给写一张字罢。”
郎赞说:“我不会写字。”
高掌柜说:“你不会写字,叫我先生代笔。我们这里可有规矩,说五十两可是减半,给二十五两,在店里卖有三成用钱,五十两是十五两,叫先生写字是十两,刨尽了,一两不找。你去罢,没你的钱了。你要不答应,我把你送到衙门去,照拐子手办你。”
郎赞一听也愣了,大众作好作歹,算给了他几吊钱盘费,郎赞走了。
高掌柜人称高百万,在家里以员外呼之,把梁兴郎留下,雇老妈哄着,要一奉十,起名高得计。
后来请先生教他念书,到十六岁娶媳妇,也是本处杨百万的女儿。
杨员外也是夫妇两个,就是一个女儿。
过了有五六年,杨员外夫妇也死了,梁兴郎这点造化大了,两分百万家私都归他一人。
这天梁兴郎跟他妻子说:“我本是梁王庄的人,现在我养生父母已死,我要出去访访我亲生母,去找个下落。
如死了,我把尸骨请回来。如没死,我把娘亲找回来。
我这一去,多带黄金,少带白银,暗藏珠宝,扮作游学的书生。
说不定几年回来,家中全靠娘子料理。”
杨氏说:“官人这是一分孝道,我也不能拦,官人去罢。”
梁兴郎这才带了两个书童出来,逢山朝山,逢庙拜庙,求神佛保佑母子相见。
今天来到万缘桥一瞧石头,罗汉爷指引孝子迷途,母子团圆。
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九回-译文
得到金宝福气随着相貌转变,拜访母亲跋涉天涯。
王太和拿起铁锹一锄,挖了二尺多深,突然听到‘咯当’一声响。王太和一看,发现是石板,揭开石板一看,发现是一窖金元宝和银元宝。金元宝是一百两一个的马蹄金,银元宝是二百两一个大元宝。王太和一看,先拿了一个出来,然后照样把土埋好,也不敢声张。第二天到岳父家,说要盖房,韩员外问:‘你有这么多钱吗?’
王太和说:‘没有很多钱,只能凑合着办。’先买了两个银柜,找到木厂子,看到这片地基不小,先盖三间瓦房。随着动工,随着往外搬运金银,把房盖好了,把金元宝一数,共有六百个,每个能换银五千两,银元宝是四百个,共一千个,从此突然变得非常富有,有三百多万银子。在本地开设银楼和缎号,购置田地房产,大家都知道王太和发财回来了,却不知道他是怎么发财的。王太和自己回想起来,当初在松江府老道给我看相,说我该当饿死,现在我得到了这么多家产,还能饿死吗?老道几乎耽误了我终身的大事。从此不再相信和尚老道,说僧道都是谣言迷惑人。王太和每年冬天施舍粥,夏天施舍茶,捐献棉袄棉裤,遇到穷苦人、贫老病瞎,一定要救济,却不是布施给僧道,今天为什么要把和尚找回来,施舍一万两银子呢?只因他看到了影壁上写的字,是济公写的两首绝句。第一首是:昔日松江问子平,涵龄道我一身穷。事至而今陡然富,皆因苏兴马玉容。第二首是:梦醒更深三更天,见一红光奔正南。揭开石板仔细看,四六黄白整一千。
王太和一看,暗想:‘奇怪啊,我的事情没人知道,这个和尚可是神仙?’因此赶紧叫家人追回来。管家追到村口,一看和尚正往前走,管家说:‘大师父请回来,我家员外施给一万银子。’和尚这才转身回来,王太和一见,说:‘圣僧请进里面坐。’和尚来到书房,有家人献茶,王太和说:‘圣僧,我的事情,圣僧怎么知道的?’和尚说:‘你那事情瞒不过我,你不要诽谤僧道。你可知道有两句话,‘心不好,命穷苦,直到了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人要做些善事,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当初老道给你看相之时,你是蛇纹入口,主于饿死。你做这两件善事,你这蛇纹就变成了寿带纹。’
王太和这才如梦初醒,和尚说:‘你要不信,我还有个主意,给你看看。你拿一万银子,在海潮寺做功德修万缘桥,明天是吉日,开始动工,你叫人抬四块石头来。我写上四句话,一块上写一句,放在万缘桥旁边,派两个家人看着。第一块石头,让大家随便看,谁要看第二块石头,跟他要二百两银子,要看第三块是三百两,要看第四块是五百两。这一千两银子,作为修万缘桥的酒钱,别说是我写的,就说是神仙写的。’王太和一想,说:‘谁会花二百两银子看一块石头呀?我虽然有钱,我也不愿意那么冤。’和尚说:‘你不信,你瞧着有没有人看?’王太和立刻叫人到海潮寺准备住处,又叫家人抬了四块石头,给和尚把字写好,把四块石头放好,叫家人看着。王太和在海潮寺和和尚住在一起,没事就下棋。万缘桥开始修建了,两个家人看着四块石头,说:‘众位看石头,第一块是随便看,要看第二块是二百两银。’街市上都议论起来,大家围着看石头,上面有字,写的是七个字:‘不姓高来本姓梁。’大家一看,都说这两个人是财迷,谁会花二百银子看石头?大家纷纷议论。
过了十几天,也没有人问,都是看看第一块,一笑就走。这天王太和就对和尚说:‘圣僧,您老人家说有人会看石头,怎么没动静呢?’
和尚说:‘你别急,大约不超过五天,就会有人来。’果然到了第四天,忽然来了一个文生公子,头戴翠蓝色文生巾,身穿翠蓝色绸文生氅,腰系丝绦,白袜云鞋,白净面皮,英俊的人物,带着两个书童,挑着琴剑书箱。来到近前一看,这位文生公子就问:‘这石头是谁写的?’家人说:‘神仙写的。’文生公子说:‘神仙在哪里。’家人说:‘你不用管神仙在哪里,你要看第二块,是二百两银子,第一块是随便看。’这位文生公子说:‘我给二百银子,你让我看看。’家人赶紧到海潮寺回禀员外,道:‘有人来看石头了。’王太和心里想:‘真有这样的人,愿意花二百银子看石头?’自己不信,来到这里一看,是一位文生公子的打扮。王太和说:‘尊驾要看石头吗?’这位公子说:‘是的。’王太和说:‘看第二块石头要二百银子。’这位公子说:‘我给二百银子。’立刻打开书箱,拿出四两黄金,折成银二百两,交给王太和。王太和叫家人把石头打开,众家人都不愿意打开。
王太和说:‘你们谁来打开?每人我给二两银子赏。’大家一听,这个也要打开,那个也要打开?都抢着要打开。不到一刻钟,打开了一块,这位公子一看第二块更惊讶了。
书中交代:这位公子为什么要花二百银子看第二块石头呢?这里面有一段隐情。第一块石头上写的是‘不姓高来本姓梁’。这位公子就是不姓高,本姓梁。他原本是这石杭县梁王庄的人,他五岁的时候,正赶上金宋交兵,干离队反到江南,他母亲带着他逃难,正赶上贼队把他母子冲散了,儿子找不到娘了,站在街上哭。
那边来了一个人,歪戴着帽子,披着大氅,说:‘小孩子,你哭什么呢?’
小孩虽然只有五岁,但很机灵,说话很清楚,说:‘我是梁王庄的,我叫兴郎。’
我娘带着我逃跑,结果遇到了强盗,把我娘冲散了,我找不到了。
那人说:‘那我来帮你找你娘吧,我是你舅舅。’梁兴郎年纪小,不愿意吃亏,说:‘你不是我舅舅,你是我哥哥,你带我去找我娘吧。’那人说:‘跟我来。’立刻带着梁兴郎走了,来到了甘泉县的地界,住在高家店,这个地方很太平,他打算把梁兴郎卖掉。
恰好这家店的掌柜是夫妻俩,家里有百万家产,他们并不指着开店为生,而是为了应酬苦亲友。这对夫妇没有孩子,就问他带着的小孩是你什么人呀?这个拐子手说:‘我姓郎,叫郎赞,这是我外甥。他的父亲都被贼兵抢走了,这孩子跟着我也受了很多苦,我打算找个买家把他卖掉。’高掌柜说:‘我看看。’把兴郎叫到柜房去,给他吃的,说:‘你姓什么?’梁兴郎说:‘我姓梁,叫兴郎。’
高掌柜说:‘他是你舅舅吗?’梁兴郎说:‘不是,我不认识他。我娘带着我逃难,遇到了强盗,我娘不见了。他说他是我舅舅,我就说你是我哥哥,他说要带我找我娘。’高掌柜问明白了,一问拐子手要卖多少钱,郎赞说:‘五十两银子。’高掌柜说:‘五十两,我留下了,你给我写一张字据。’郎赞说:‘我不会写字。’高掌柜说:‘你不会写字,让我先生帮你写。我们这里有个规矩,说五十两实际上是减半,给二十五两,在店里卖有三成要扣钱,五十两就是十五两,让先生写字是十两,扣完之后,不找零。你走吧,没有你的钱了。你要不答应,我就把你送到官府去,按照拐子手处理你。’郎赞一听也愣住了,大家商量了一下,给了他几吊钱作为路费,郎赞走了。
高掌柜被人称为高百万,在家里被称作员外,把梁兴郎留下,雇佣了一个老妈子哄着他,对他好得不得了,给他起名叫高得计。后来请了先生教他读书,到了十六岁娶了媳妇,也是本地杨百万的女儿。杨员外也是夫妇俩,就一个女儿。过了五六年,杨员外夫妇也去世了,梁兴郎运气真好,两份百万家产都归了他一个人。
这天梁兴郎跟他的妻子说:‘我本来是梁王庄的人,现在我养生的父母已经去世了,我要出去寻找我的亲生母亲,去看看她的下落。如果她已经去世了,我就把她的尸骨带回来。如果她还活着,我就把她找回来。我这一去,多带黄金,少带白银,暗藏珠宝,假装是游学的书生。说不定几年后回来,家里的家务就靠娘子你了。’杨氏说:‘官人这是尽孝道,我也不能拦着你,官人去吧。’梁兴郎这才带着两个书童出来,逢山拜山,逢庙拜庙,祈求神佛保佑母子能够团聚。今天来到万缘桥一看石头,罗汉爷指引孝子迷途,母子团圆。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九回-注解
金宝福:金宝福指的是财富和好运,在这里指王太和意外发现的财富。
相转:相转指的是命运或面相的变化,这里指王太和从贫穷到富有的转变。
访娘亲:访娘亲指的是寻找母亲,这里可能暗示王太和寻找亲人的过程。
跋涉天涯:跋涉天涯意味着长途跋涉,这里可能指王太和寻找母亲或财富的艰辛旅程。
马蹄金:马蹄金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状像马蹄,价值一百两。
大元宝:大元宝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状较大,价值二百两。
岳父:岳父指的是妻子的父亲,这里指王太和的妻子家庭的父亲。
韩员外:员外是对富有人家的尊称,韩员外即韩家的富有人。
松江府:松江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上海市。
老道:老道是对道士的尊称,这里指给王太和相面的道士。
和尚:和尚是对出家的佛教徒的称呼。
僧道:僧道指的是佛教和道教,这里可能指僧侣和道士的行为或信仰。
阴骘事:阴骘事是指做好事,积德行善,这里指王太和所做的善行。
寿带纹:寿带纹是一种吉祥的纹路,预示着长寿和好运。
海潮寺:海潮寺是一个寺庙的名字,这里指王太和在海潮寺所做的功德。
万缘桥:万缘桥是一个桥梁的名字,这里指王太和要修建的桥梁。
石杭县:石杭县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干离怖:干离怖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军队或事件,具体含义不明。
贼队:贼队指的是盗贼或叛乱者的队伍。
逃走:逃离原有地方,通常指为了躲避某种危险或困难。
贼:指盗贼,古代对偷盗者的称呼。
冲散:比喻因某种原因而分散或失去联系。
舅舅:母亲的兄弟,是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
吃亏:指在交易或关系中失去利益或受到损失。
甘泉县: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现在的陕西省。
高家店:一个地点名称,可能是一个客栈或酒店。
百万豪富:形容极其富有,拥有百万财产。
赘手:指多余的、不必要的人。
拐子手:指拐卖人口的人。
五十两银子:古代货币单位,一两银子相当于一定数量的铜钱,五十两银子是一笔相当大的金额。
字:文书,凭证。
先生:古代对知识分子的尊称,这里可能指教书先生。
衙门:古代的官府,负责司法和行政事务。
盘费:旅途中所需的生活费用。
员外:古代对富有地主阶级的尊称。
孝道:孝顺父母的美德。
罗汉爷:佛教中八尊罗汉之一,常被供奉以祈求平安和指引。
游学:古代学生为了增长见识和学问而到外地学习或游历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九回-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关于亲情、命运和孝道的故事。首先,‘我娘带我逃走,反遇见贼,把我娘冲散了,我找不着了。’这句话直接展现了故事的主人公梁兴郎的悲惨遭遇,他被迫与母亲失散,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古文中通过简短的叙述得以深刻体现。
‘这人说:“这跟我找你娘去罢,我是你舅舅。”’这里的对话揭示了梁兴郎在困境中遇到了一个自称是他舅舅的人,这个人虽然声称要帮助他寻找母亲,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拐子手,这为故事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梁兴郎人小不肯吃亏,说:“你不是我舅舅,你是我哥哥,你带我找我妈去罢。”’梁兴郎的坚持和机智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不愿轻易相信这个陌生人的身份,并通过对话试图为自己争取权益。
‘这地方太平,他打算把梁兴郎卖了。’这句话揭示了拐子手的真实目的,即利用梁兴郎的困境来谋取利益,这种人性的丑恶在古文中得到了揭露。
‘高掌柜人称高百万,在家里以员外呼之,把梁兴郎留下,雇老妈哄着,要一奉十,起名高得计。’这段描述展示了高掌柜的富有和慷慨,他收留了梁兴郎,并给予他新的身份和名字,这为梁兴郎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请先生教他念书,到十六岁娶媳妇,也是本处杨百万的女儿。’这段描述展现了梁兴郎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了教育和关爱,他的生活逐渐好转,并最终娶到了杨百万的女儿,这体现了古文中对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秩序的向往。
‘我本是梁王庄的人,现在我养生父母已死,我要出去访访我亲生母,去找个下落。’这段话表达了梁兴郎的孝道和对母亲的思念,他的决心和勇气在古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逢山朝山,逢庙拜庙,求神佛保佑母子相见。’这段描述展现了梁兴郎对神佛的虔诚,他通过朝山拜庙来寻求神佛的庇佑,希望实现与母亲的团聚。
‘今天来到万缘桥一瞧石头,罗汉爷指引孝子迷途,母子团圆。’这段话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梁兴郎最终找到了母亲,实现了母子团圆的美好结局,这体现了古文中对于家庭团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