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七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七回-原文

施佛法善度王太和 因家贫经营离故土

话说济公来到石杭县,提说要化缘修万缘桥,徐致平说:“圣僧既是说给化缘,何必圣僧亲自去化?我这地方上有十家绅士财主,每家捐他们一千两银子修桥就行了。”和尚哈哈一笑,说:“老爷不必分心,我自有道理。”

正说着话,两个小和尚来了,在外面伺候济公。知县立刻吩咐把广慧传来,当堂释放,徐致平说:“现有济公来给你等讲情,本县看在济公的面上,把你等放回,从此各守清规,万缘桥有济公替你等化缘,不用你们了,下去罢。”

济公说:“智清、智静别走,我还有事。”两个小和尚答应,广慧谢过老爷,自己回庙,这个信外面就嚷动了,都知道现有济公活佛来化缘,要修万缘桥。

知县这里摆酒款待圣僧,正喝着酒,外面当差人进来回禀,说:“现有十家绅士递了一张公禀,请老爷过目。”

书中交代,外面听说济公来了,人的名,树的影,大众一传嚷,传到十家财主耳朵里。众人一商量,说:“咱们大众得见见这位济公活佛,他老人家既是来化缘修万缘桥,每人拿一千银子来,修这座桥。”众人议定,就写了一张公禀,来见知县。当差人接进来,给徐致平一瞧,徐致平说:“圣僧,你看十家绅士,听说你老人家来了,他等自厢情愿,每家出一千银子,冲着圣僧修万缘桥。”和尚说:“我和尚化缘,化一万银子,就化一家,不化十家。你问他谁一个人给一万银子,我和尚才要呢。”徐致平说:“圣僧,你别得罪他们,这地方可就是他们十家有钱,除此之外,别人拿不起,要得罪他们,可没人施舍了。”和尚说:“不要紧,我回头上兴隆庄王百万化去。”

徐致平说:“圣憎,你千方别去,那王百万可是人称王善人。每逢冬天施粥,夏天施凉茶暑汤,他报效过皇上银子,捐了个五品员外。可就是一样,他最恨和尚老道,不斋僧,不布道。前者在我这里打过几回官司,都是因为僧道化缘,不但不施舍,反把僧道打了,拿片子送到我衙门来。念他是个善人,也不肯得罪他。圣僧,万万去不得。”和尚哈哈一笑,说:“老爷不必管我,和尚今天非得去不可。他既不施舍,我和尚才化他,要化他一万银子,他不能给九千九百九十九两,我今天就要化出来,明天就要动工,我和尚要没有这点手段,我也不来,倒要叫老爷你瞧瞧。智清、智静跟我走。老爷,咱们回头再谈。”

徐致平也拦不了,和尚带领两个小和尚,出了石杭县衙门,一直来兴隆庄。刚一进东村口,济公就说:“智清、智静,你两个人带着法器没有?”智清说:“我带着手磐呢。”智静说:“我带着木鱼子。”济公说:“好,打着念着走。”智清说:“念什么呀?”济公说:“咱们念子弟焰口游街。”智清说:“就是。”立刻念着往前走,过路的人一瞧,都说这是半疯。往前走了不远,只见路北一座广亮大门,门口上马石,下马石,有八株龙爪槐树,上有幌绳,拴着有百八十匹骡马,对面八字影壁,这所房屋高大无比,一概是磨砖对缝,雕刻活花。和尚来到门首一看,迎门抹的棋盘心,白灰涂的影壁,真白花瓦砌的咕噜钱。

和尚一道“辛苦”,由门房出来一位管家,有二十多岁,道:“和尚你快去罢!你看我们门上贴着,僧道概不化缘,我们员外可是个善人,就是不斋僧布道。前者来了一个老道,不叫他化,他偏要化,我们员外出来,拿马棒打了一顿,还给送衙门去。这幸亏我们员外没在外头,你要化一吊香钱我给你,你快走,我可说的是好话。”和尚说:“你给我,你可知道我要化多少钱?”

管家说:“你要化多少钱?”和尚说:“我化一万银子,修万缘桥,还得今天施舍给我,明天就不要了。”管家说:“我不叫你化,可是为你好。”心里说:“这个和尚必是穷疯了。”和尚说:“如要不叫我化,你得借枝笔我使使,我在影壁上写几个字,我在门口喊三声,我就走。”管家说:“那行。”

立刻把笔拿出来,和尚接过笔来,在影壁上写了几句。管家说:“和尚可惜你这点笔法,真可以的。”和尚说:“那是自然。”和尚就嚷:“化缘来了!喂!”拿手比划着往卫捺,管家说:“你这是干什么?”和尚说:“往里捺呀!”管家说:“你嚷罢,我们员外要出来就得了。”和尚就大嚷了三声,说:“回头你们员外要出来,劳你驾,就提灵隐寺济颠僧要化一万银子,修万缘桥,明天给就不要了。他要不施舍,就提我说的,他不久必有一场横祸飞灾,我和尚走了。”说罢,和尚就走,管家也不解其意。焉想到和尚走了,王员外带着四个家人,由里面出来。原本员外在后面书房里坐着看书,耳轮中就听外面喊嚷:“化缘来了!喂!”连嚷了三声,王员外心中纳闷,暗说:“怪道,这院子是五层房,素常外面有叫卖东西里面听不见?”王员外一想:“外面喊嚷化缘来了呀,我怎会听得真真切切?”立刻带着四个家人出来,王员外就问:“什么人在此喧哗?”管家正要叫瓦匠拿灰水把影壁上的字涂去了,省得员外瞧见:还没涂呢,员外出来了,管家说:“员外要问,方才来了一个穷和尚来化缘。”员外说:“你没告诉他么?我这里僧道一概无缘。”

管家说:“我告诉他了,他跟我要笔在影壁上写了几个字,他说员外出来,叫我告诉你,他是灵隐寺济颠僧,他要化一万银子修万缘桥,他说员外爷施舍,今天施舍,明天给他他就不要了。员外要不施舍,必有一场横祸飞灾。”

王员外一听,抬头一看,影壁上和尚写的墨迹淋漓,王员外“呀”了一声,说:“赶紧把和尚追回来,我施舍一万银子。”

管家也不知所因何故?赶紧追赶和尚。

书中交代:王员外为什么一瞧影壁上的字,就要施舍一万银子呢?

这其中有一段缘故。这位王员外名叫太和,原是这兴隆庄生长,幼年的时节,家中很有钱。

父母给定下前庄韩员外之女为婚,与王太和同岁。

不料王太和少运乖舛,七岁丧父,九岁丧母,把一份家业全被一家坑骗了,自己过的一年不如一年。

长到十六岁,家中这落得柴无一把,米无半升,自己住的这所房子,都被人家拆着零碎卖了,就剩了两间破屋。

王太和已到十六岁,自己一想:“莫非束手待毙不成,总得想个主意,护住身衣口食才好。”

左思右想,实在无法,把家中的破烂书收拾收拾,买点笔墨纸张,挑着书箱出去游学,到各学馆去做买卖。

游来游去,游到松江府地面,学馆也多。

太和做买卖,人也和蔼,凡事死店活人开,做买卖是运筹,有道定生财。

王太和做出条路来,各学馆的学生都不买别人的东西,专等他去,买他的笔墨纸张。

越做越活动,也就有利息了,王太和就在这西门城外,有一座准提寺内住着,过了有二三年的光景,自己存下有五六十两的银子。

王太和自己虽说年轻,在外面创业,并不贪浮华,很务本分。

这天王太和走在松江府大街,见有许多人围着拥挤不动,王太和一瞧,是一个卦棚。

蓝布棚上有白字,是一副对联,上联是:“一笔如刀,劈破昆山分玉石。”

下联是:“双瞳似电,冲开沧海辨鱼龙。”

王太和也挤到里面一看,是一位老道,面如古月,一部银髯,飘洒在胸前,头戴青布道冠,身穿蓝布道袍,青护领相衬,白袜云鞋。

看这位老道精神百倍,发如三冬雪,鬓赛九秋霜,真是仙风道骨。

摊着卦摊,上面摆着是六爻的卦盘,按单折重交,有十二元辰,接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摆着各样的卦子,有父母兄弟妻子官鬼等类。

就听老道说:“山人也能算卦,也能看相,可是诚则灵。可是有一节,要直话前来问我,爱奉承另找别人,卦礼倒不拘多少。”

大众也有算卦的,有叫老道相面看,一个个没有说老道相的不对。

王太和一想:“我也叫老道来相相我的终身大运。”

这才说:“道爷,给我看看相。”

老道睁眼一看,就一愣,说:“贫道我可是直言无隐,尊家可别恼。”

王太和说:“君子问祸不问福,道爷只管说。”

老道这才从头至尾一说,王太和不听犹可,一听吓得颜色更变。

不知老道说的何等言词,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七回-译文

施佛法善度王太和,因家贫经营离故土。

话说济公来到石杭县,提说要化缘修万缘桥,徐致平说:‘圣僧既是说给化缘,何必圣僧亲自去化?我这地方上有十家绅士财主,每家捐他们一千两银子修桥就行了。’和尚哈哈一笑,说:‘老爷不必分心,我自有道理。’

正说着话,两个小和尚来了,在外面伺候济公。知县立刻吩咐把广慧传来,当堂释放,徐致平说:‘现有济公来给你等讲情,本县看在济公的面上,把你等放回,从此各守清规,万缘桥有济公替你等化缘,不用你们了,下去罢。’

济公说:‘智清、智静别走,我还有事。’两个小和尚答应,广慧谢过老爷,自己回庙,这个信外面就嚷动了,都知道现有济公活佛来化缘,要修万缘桥。

知县这里摆酒款待圣僧,正喝着酒,外面当差人进来回禀,说:‘现有十家绅士递了一张公禀,请老爷过目。’

书中交代,外面听说济公来了,人的名,树的影,大众一传嚷,传到十家财主耳朵里。众人一商量,说:‘咱们大众得见见这位济公活佛,他老人家既是来化缘修万缘桥,每人拿一千银子来,修这座桥。’众人议定,就写了一张公禀,来见知县。当差人接进来,给徐致平一瞧,徐致平说:‘圣僧,你看十家绅士,听说你老人家来了,他等自厢情愿,每家出一千银子,冲着圣僧修万缘桥。’和尚说:‘我和尚化缘,化一万银子,就化一家,不化十家。你问他谁一个人给一万银子,我和尚才要呢。’徐致平说:‘圣僧,你别得罪他们,这地方可就是他们十家有钱,除此之外,别人拿不起,要得罪他们,可没人施舍了。’和尚说:‘不要紧,我回头上兴隆庄王百万化去。’

徐致平说:‘圣憎,你千方别去,那王百万可是人称王善人。每逢冬天施粥,夏天施凉茶暑汤,他报效过皇上银子,捐了个五品员外。可就是一样,他最恨和尚老道,不斋僧,不布道。前者在我这里打过几回官司,都是因为僧道化缘,不但不施舍,反把僧道打了,拿片子送到我衙门来。念他是个善人,也不肯得罪他。圣僧,万万去不得。’和尚哈哈一笑,说:‘老爷不必管我,和尚今天非得去不可。他既不施舍,我和尚才化他,要化他一万银子,他不能给九千九百九十九两,我今天就要化出来,明天就要动工,我和尚要没有这点手段,我也不来,倒要叫老爷你瞧瞧。智清、智静跟我走。老爷,咱们回头再谈。’

徐致平也拦不了,和尚带领两个小和尚,出了石杭县衙门,一直来兴隆庄。刚一进东村口,济公就说:‘智清、智静,你两个人带着法器没有?’智清说:‘我带着手磐呢。’智静说:‘我带着木鱼子。’济公说:‘好,打着念着走。’智清说:‘念什么呀?’济公说:‘咱们念子弟焰口游街。’智清说:‘就是。’立刻念着往前走,过路的人一瞧,都说这是半疯。

往前走了不远,只见路北一座广亮大门,门口上马石,下马石,有八株龙爪槐树,上有幌绳,拴着有百八十匹骡马,对面八字影壁,这所房屋高大无比,一概是磨砖对缝,雕刻活花。和尚来到门首一看,迎门抹的棋盘心,白灰涂的影壁,真白花瓦砌的咕噜钱。

和尚一道‘辛苦’,由门房出来一位管家,有二十多岁,道:‘和尚你快去罢!你看我们门上贴着,僧道概不化缘,我们员外可是个善人,就是不斋僧布道。前者来了一个老道,不叫他化,他偏要化,我们员外出来,拿马棒打了一顿,还给送衙门去。这幸亏我们员外没在外头,你要化一吊香钱我给你,你快走,我可说的是好话。’和尚说:‘你给我,你可知道我要化多少钱?’

管家说:‘你要化多少钱?’和尚说:‘我化一万银子,修万缘桥,还得今天施舍给我,明天就不要了。’管家说:‘我不叫你化,可是为你好。’心里说:‘这个和尚必是穷疯了。’和尚说:‘如要不叫我化,你得借枝笔我使使,我在影壁上写几个字,我在门口喊三声,我就走。’管家说:‘那行。’

立刻把笔拿出来,和尚接过笔来,在影壁上写了几句。管家说:‘和尚可惜你这点笔法,真可以的。’和尚说:‘那是自然。’和尚就嚷:‘化缘来了!喂!’拿手比划着往卫捺,管家说:‘你这是干什么?’和尚说:‘往里捺呀!’管家说:‘你嚷罢,我们员外要出来就得了。’和尚就大嚷了三声,说:‘回头你们员外要出来,劳你驾,就提灵隐寺济颠僧要化一万银子,修万缘桥,明天给就不要了。他要不施舍,就提我说的,他不久必有一场横祸飞灾,我和尚走了。’说罢,和尚就走,管家也不解其意。

焉想到和尚走了,王员外带着四个家人,由里面出来。原本员外在后面书房里坐着看书,耳轮中就听外面喊嚷:‘化缘来了!喂!’连嚷了三声,王员外心中纳闷,暗说:‘怪道,这院子是五层房,素常外面有叫卖东西里面听不见?’王员外一想:‘外面喊嚷化缘来了呀,我怎会听得真真切切?’立刻带着四个家人出来,王员外就问:‘什么人在此喧哗?’管家正要叫瓦匠拿灰水把影壁上的字涂去了,省得员外瞧见:还没涂呢,员外出来了,管家说:‘员外要问,方才来了一个穷和尚来化缘。’员外说:‘你没告诉他么?我这里僧道一概无缘。’

管家说:‘我已经告诉他了,他向我借了笔,在影壁上写了几个字,他说员外出来了,让我告诉你,他是灵隐寺的济颠僧,他想化一万银子来修万缘桥,他说员外爷施舍,今天施舍,明天给他他就不要了。如果员外不施舍,必定会有一场横祸飞来。’

王员外一听,抬头一看,影壁上和尚写的墨迹淋漓,王员外‘呀’了一声,说:‘赶紧把和尚追回来,我施舍一万银子。’管家也不知所因何故,赶紧追赶和尚。

书中交代:王员外为什么一看到影壁上的字,就要施舍一万银子呢?这其中有一段缘故。这位王员外名叫太和,原是兴隆庄出生,幼年时家中很有钱。父母为他定下了前庄韩员外之女为婚,与王太和同岁。不料王太和命运多舛,七岁丧父,九岁丧母,家业全被一家坑骗了,自己过的一年不如一年。长到十六岁,家中已经一无所有,连房子都被人家拆了零碎卖了,只剩下两间破屋。王太和已到十六岁,自己想:‘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总得想个办法,保住自己的衣食才好。’左思右想,实在没有办法,就把家中的破烂书收拾收拾,买点笔墨纸张,挑着书箱出去游学,到各学馆去做买卖。游来游去,游到松江府地面,学馆也多。

太和做买卖,人也和蔼,凡事死店活人开,做买卖是运筹,有道定生财。王太和做出条路来,各学馆的学生都不买别人的东西,专等他去,买他的笔墨纸张。越做越活动,也就有利息了,王太和就在这西门城外,有一座准提寺内住着,过了有二三年的光景,自己存下有五六十两的银子,王太和自己虽说年轻,在外面创业,并不贪浮华,很务本分。

这天王太和在松江府大街上走,见许多人围着拥挤不动,王太和一瞧,是一个卦棚。蓝布棚上有白字,是一副对联,上联是:‘一笔如刀,劈破昆山分玉石。’下联是:‘双瞳似电,冲开沧海辨鱼龙。’

王太和也挤到里面一看,是一位老道,面如古月,一部银髯,飘洒在胸前,头戴青布道冠,身穿蓝布道袍,青护领相衬,白袜云鞋。看这位老道精神百倍,发如三冬雪,鬓赛九秋霜,真是仙风道骨。摊着卦摊,上面摆着是六爻的卦盘,按单折重交,有十二元辰,接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摆着各样的卦子,有父母兄弟妻子官鬼等类。

就听老道说:‘山人也能算卦,也能看相,可是诚则灵。可是有一节,要直话前来问我,爱奉承另找别人,卦礼倒不拘多少。’大众也有算卦的,有叫老道相面看,一个个没有说老道相的不对。

王太和一想:‘我也叫老道来相相我的终身大运。’

这才说:‘道爷,给我看看相。’老道睁眼一看,就一愣,说:‘贫道我可是直言无隐,尊家可别恼。’王太和说:‘君子问祸不问福,道爷只管说。’

老道这才从头至尾一说,王太和不听犹可,一听吓得颜色更变。不知老道说的何等言词,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七回-注解

施佛法善度王太和:施佛法,指济公和尚以佛法感化王百万,使他施舍银子。善度,指以善行引导他人。王太和,即王百万,指兴隆庄的财主。

家贫经营离故土:家贫,指家庭经济困难。经营,指谋生。离故土,指离开自己的家乡。

石杭县: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万缘桥:可能是指某座桥的名称,具体所指在文中并未明确。

绅士财主:绅士,指地方上的有地位的人。财主,指有钱的人。

一千两银子:古代的货币单位,一两银子相当于一定数量的铜钱。

广慧:指被释放的小和尚。

清规:佛教的戒律。

圣僧:对和尚的尊称。

公禀:古代的一种文书,用于向上级报告事情。

十家绅士:指十家有地位的人。

王百万:指兴隆庄的财主,因其富有而得名。

施粥:在冬天给穷人提供食物。

施凉茶暑汤:在夏天给穷人提供解暑的饮料。

五品员外:古代官员的品级,五品员外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官员。

斋僧布道:指和尚和道士进行宗教活动。

子弟焰口游街:佛教仪式,用于超度亡灵。

手磐:佛教法器,用于敲击以示警示或报时。

木鱼子:佛教法器,用于敲击以示警示或报时。

咕噜钱: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用于计数。

辛苦:客套话,表示感谢。

马棒:一种打人的工具。

横祸飞灾:指不幸的灾难。

员外:古代对富裕地主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地主’或‘富翁’。

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有‘东南佛国’之称。

济颠僧:济颠,即济公,是宋代著名的僧人,以幽默风趣、行为不拘一格而著称。

影壁: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性墙壁,常位于庭院或宅院入口处。

准提寺:位于松江府的寺庙,具体位置和背景在文中未详细描述。

卦棚:摆卦摊的地方,古代人们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

六爻: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通过六个爻的组合来预测未来。

元辰:指时间上的一个阶段,六爻占卜中指六个爻的排列组合。

卦子:占卜用的卦象符号。

父母兄弟妻子官鬼:六爻占卜中的基本元素,代表不同的生活方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七回-评注

管家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紧迫感,‘我告诉他了’暗示着信息的传递和责任的承担,‘他跟我要笔’表现了和尚的率直和果断,‘在影壁上写了几个字’则通过具体的动作描绘了和尚的行为。‘员外出来’和‘叫我告诉你’则体现了和尚对王员外的尊重和信任,‘他是灵隐寺济颠僧’揭示了和尚的身份,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他要化一万银子修万缘桥’直接点明了和尚的来意,‘员外爷施舍’则是对王员外身份的尊称,‘今天施舍,明天给他他就不要了’和‘员外要不施舍,必有一场横祸飞灾’则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施舍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悬念。

王员外对影壁上的字产生反应,‘呀’的一声表现出他的惊讶和震撼,‘赶紧把和尚追回来’则显示了他的果断和决策力,‘我施舍一万银子’则是对和尚请求的直接回应,体现了王员外的慷慨和仁慈。管家的不解反映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提供了空间。

书中对王员外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交代,‘太和’这个名字暗示了他的性格和命运,‘兴隆庄生长’和‘幼年的时节,家中很有钱’则是对他早年生活的描述,‘七岁丧父,九岁丧母’则是对他人生遭遇的描绘,‘把一份家业全被一家坑骗了’则是对他家庭悲剧的揭示。这些细节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从富有到贫穷,从绝望到重生的故事。

王太和的游学经历和创业历程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挑着书箱出去游学’和‘到各学馆去做买卖’则是对他勤奋和智慧的肯定,‘专等他去,买他的笔墨纸张’则反映了他在商界的成功,‘存下有五六十两的银子’则是对他财富积累的描述。这些细节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从困境中走出来的成功者形象。

王太和在松江府大街遇到卦棚的情节,通过‘蓝布棚上有白字’和‘一笔如刀,劈破昆山分玉石’等描写,营造了一种神秘和玄妙的感觉,‘双瞳似电,冲开沧海辨鱼龙’则是对老道能力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故事中可能存在的神秘力量。‘面如古月,一部银髯’等描写则是对老道形象的塑造,‘山人也能算卦,也能看相’则是对老道职业的介绍,‘诚则灵’则是对算卦原则的强调。

王太和请求老道看相的情节,通过‘贫道我可是直言无隐’和‘尊家可别恼’等对话,展现了老道的坦诚和直接,‘君子问祸不问福’则是对王太和心态的描绘,‘一听吓得颜色更变’则是对王太和反应的刻画,为故事增添了紧张和悬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七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8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