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一回-原文
到地府见罪人恶心不改 遇妖怪起淫心丧命倾生
话说鬼卒把张士芳往油锅里一捺,张士芳吓得“哎哟”了一声,一睁眼原来是南柯一梦。
自己还在屋里床上躺着,吓得一身汗,被褥都湿了。
刚一睁眼,就听和尚那里嚷:“可了不得了,心疼死我了,我的张大哥。”
张士芳道:“李贤弟,你嚷什么?”
和尚说:“我做了一个怕梦,梦见来了两个官人,把你锁了去见阎王爷。
阎爷王叫鬼卒带你游地狱,我在后面跟着。
你游完了地狱,阎王爷说你害王员外,又不知还想害什么人,我瞧把你捺在油锅里,炸了个嘣脆透酥,把我吓醒了。”
张士芳一听:“怪呀,怎么我做的梦他知道呢?”
自己心里又一想:“做梦是心头想,哪有这些事呢?还是得想法子把他们两个人害了,我才能发财。不然,是不行。”
心里想着,又睡着了,照样又是一梦。
这回没往油锅里捺,往刀山上一捺,又吓醒了,又是一身冷汗。
如是三次,张士芳吓的心中乱跳。
听外面天交三鼓,张士芳一想:“我别在这睡了,这屋子有毛病,再睡得把我吓死。”
想罢,翻身爬起来说:“二位贤弟你们睡吧,我要走了。”
王全也醒了说:“张大哥,半夜三更你上哪去?”
张士芳说:“你别管,我是不在这了。”
王全说:“既然如此,你叫家人开门。”
张士芳穿好了衣裳,跑出来叫家人开门。
众人都刚睡着了,起来给他开门关好,没有一个不骂他,本来这小子素常就不得人心。
张士芳出了永宁村,一直来到海棠桥,抬头一看,秋月当空,水光似镜,正在残秋景况,金风飘洒,树尖枝叶都发黄了。
再一看桥下,一汪秋水,冷嗖嗖真望东流。
夜深人静,鸡犬无声,张士芳站在桥上,自己一想:“半夜三更上哪儿呢,莫若到勾栏院去,可以住一夜。”
自己正在心中思想,忽听北边树林之内,有妇人啼哭的声音。
张士芳顺着声音找去,到切近一看,果然是一个少妇,也不过至大有二十龄,娇滴滴的声音,哭得透着悲惨的了不得。
张士芳借着月光一细看,这位妇人真是花容月貌,窄小金莲不到三寸,称得起蛾眉杏眼,芙蓉白面,头上脚下真个十成人才。
张士芳一见,淫心已动,他本是个色中的饿鬼,花里的魔王,忙叫道:“这位小娘子,为何黑夜的光景在此啼哭?”
这妇人抬头看了一看说:“这位公子大爷要问,小妇人章氏,只为我丈夫不成人,好赌钱,把一分家业都押宝输了,直落到家中日无隔宿之粮。
这还不算,他今天因为要钱,把我卖了,要指着还给输帐,我故此晚上偷着出来。
我打算在这里痛哭一场,我一上吊,就算完了,一死方休。大爷你想,我是一点活路没有。”
张士芳一听,心中一动,这可是便宜事,赶紧说:“小娘子,你别想不开,人死不能复生,你正在青春少年,死了太可借的,你跟了我去好不好?”
这妇人说:“哟,我跟你去上哪去?”
张士芳说:“我告诉你,你在这坊打听打听,我姓张叫张士芳,是这本地的财主,家里有房屋地产,买卖银楼缎号,我也是新近失的家,皆因没有相对的,我也没续弦。
不是人家不给添房,再不然就是我不愿意,我总要亲眼得见人才长得好,我才要呢。
你要跟了我去,咱们两个人倒是郎才女貌。你一进门就当家,成箱子衣服穿,论匣子戴首饰,一呼百诺,你瞧好不好?”
这妇人说:“公子爷你在哪住?”
张士芳说:“你跟我走罢。”
伸手就要拉。
这妇人说:“你瞧谁来了?”
张士芳一回头并没人,再回头一瞧,那妇人没了。
张士芳正在一愣,过来一个香獐子,就在张士芳咽喉一口,把张士芳按倒就吃,就剩下一个脑袋、一条大腿没吃。
书中交代:这个妇人就是香獐子变的,奉济公禅师之命,在这里等着吃张士芳。
这小子也是心太坏了,才能落到这样收成,妖精从此走了。
第二天王安士听说张士芳走了。
就派家人出来寻找,看见张士芳的人头及大腿一条,回去一回禀王安士,王安士叫家人给买了一口棺材,把张士芳的脑袋腿装上,埋在乱葬冈上。
这话休提,单说王安士要给李修缘还俗,然后好娶亲。
择了一个好日子,先叫人给国清寺的方丈送信。
李修缘本是当初国清寺许的跳墙的和尚,这天老员外同王全送李修缘上国清寺去跳墙,老员外叫家人备上三匹马,把李修缘原就那身破僧衣带上,众家人也都骑马跟随,刚一走出永宁村门口,和尚一施展验法,他这匹马就先跑了。
和尚来到一座树林子,翻身下马,把文生公子的衣裳都脱了去,仍旧把自己僧衣穿好,用手一指,把马拴在树上,用影身法,把马影起来。
和尚刚要往前走,只见那边来了五六个穷和尚,说:“咱们快些走,晚了可就赶不上了。
今天董员外的外甥女,刘百万的女儿刘素素,斋僧布道,每人给二百钱,每人给一个馒头。
这位姑娘原本许配李节度之子李修缘,哪知李修缘由十八岁走了,不知去向,姑娘就住在舅舅家。
董员外要给姑娘另找婆家,姑娘说:
‘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至死不二。’
这位姑娘大才,咱们天台县的绅衿富户,都惦记说这位姑娘,董员外也逼着,叫姑娘不必等李修缘,另给找婆家。
姑娘没法了,出了一个对子,说谁要对上,就把姑娘给谁。
姑娘这是难人,所以咱们台州府的举监生员都对不上,碰钉子碰多了。
姑娘最好行善,咱们去领馒头钱去。
济公听见这片言语,知道这是未过门的妻子,济公便赶过去说:‘辛苦辛苦,咱们一同走。’
众和尚一看,说:‘你也是去领馒头上董家庄么?’
济公说:‘可不是么。’说着话,眼前不远,出了这树林子,就是董家庄。
一进村口,路北大门,门口高搭席棚,众僧人来到门首一看,有管家放钱放馒头。
济公说:‘我们一共七个和尚,给七个馒头,一吊四百钱,都交给我罢,我再分给他们。’
管家就拿了七个馒头,都有一斤重一个,一吊四百钱,交给济公。
济公拿着说:‘馒头你们自己拿着,钱到那边慢慢分去。’说着话,一瞧门内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有笔墨砚,押着一条对子,是十一个字,都有宝盖。
写的是:‘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和尚就问:‘这条对子是干什么的?’
管家说:‘这是我们姑娘出的,我们员外说了,要有老头给对上下联,认一门干亲。要有僧道给对上,我们员外给修庙,要是文生公子给对上,只要年岁相当,情愿把姑娘许配他。这个对子把我们本地念书人难住多了。’
济公说:‘我给你对个下联行不行?’
管家说:‘你能有这个才学,能配上下联,我们员外给你准修一座庙。’
和尚拿起笔来就写,写完了,管家拿进去,叫婆子交给姑娘。
姑娘一看,连声赞美,真乃奇文妙文绝文。
本来这条对子是不好对,他这上联十一字都用宝盖,再说姑娘这条对子就说有终身之事。
父母双亡,在舅舅家住着,就算寄寓客家一般,牢守寒窗空寂寞,说的是自己孤身一人,独坐香闺心中寂寞,何时是出头之日。
要得下联,还得意思对。十一字,字也得一个样。
或是全是乱绞丝,或是三点水,或是口字旁,或是单力人,双力人,或用言字旁,全得言字。
济公对的下联,全是走之写的,是:‘远避迷途,退还莲迳返逍遥。’
这十一个字的意思是说:这位刘素素姑娘自落身以来,就是胎里素,一点荤腥都不吃。
他本是一位莲花罗汉一转,错投了女胎。
今天济公来对这对子,是暗渡他未过门的妻子。
远避迷途,言是人生在世上,如同大梦一场,仿佛在迷途之内,远避迷途,即是要躲开迷途之意。
退还莲径返逍遥,是不如出家倒逍遥自在。
姑娘一看,连声称赞说:‘快把这个人叫进来,我要见见。’
家人说:‘是一个穷和尚。’
姑娘说:‘无论是僧是道,我要看。’
家人到外面找和尚,踪迹不见。
和尚拿着一吊四百钱,施展验法走了。
这六个和尚一展眼,没留神,见和尚没了,这六个和尚紧紧就追。
刚追出村口,一瞧,济公正坐在地下挑钱呢,自言自语说:‘这个是小钱,这二百不够数。’
这六个和尚一瞧,气往上撞,大家过来围上济公就打。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一回-译文
到了地府见到罪人却仍然不悔改,遇到妖怪就起了淫心,结果丧命。
话说鬼差把张士芳按进油锅里,张士芳吓得叫了一声‘哎哟’,一睁眼发现自己还在床上,出了一身汗,被子都湿了。刚一睁开眼,就听到和尚在那里喊:‘糟糕了,我的心都疼死了,我的张大哥。’张士芳问:‘李贤弟,你喊什么?’和尚说:‘我做了个可怕的梦,梦见来了两个官人,把你抓去见阎王爷。阎王爷叫鬼差带你游地狱,我在后面跟着。你游完地狱后,阎王爷说你害了王员外,还不知道还想害谁,我看到你被按进油锅里,炸得‘嘣脆透酥’,把我吓醒了。’张士芳一听:‘奇怪,怎么他知道我做的梦呢?’他心里又一想:‘做梦就是心里想的,哪有这些事呢?我还是得想办法害了他们两个人,我才能发财。不然,是不行的。’心里这么想着,又睡着了,又是同样的梦。
这次没被按进油锅里,而是被按在刀山上,又吓醒了,一身冷汗。这样反复三次,张士芳吓得心乱如麻。听到外面敲了三更,张士芳心想:‘我不能再在这里睡了,这屋子有问题,再睡下去我会被吓死。’想罢,翻身爬起来说:‘二位贤弟你们继续睡吧,我要走了。’王全也醒了说:‘张大哥,半夜三更你要去哪里?’张士芳说:‘你别管,我是不在这里了。’王全说:‘既然如此,你叫家人开门。’
张士芳穿好衣服,跑出去叫家人开门。大家都刚睡着,起来给他开门关好,没有一个不骂他的,他平时就不得人心。张士芳出了永宁村,一直来到海棠桥,抬头一看,秋月当空,水光如镜,正是残秋时节,金风飘洒,树尖上的叶子都变黄了。再看桥下,一汪秋水,冷冷清清地向东流去。夜深人静,鸡犬无声,张士芳站在桥上,自己心想:‘半夜三更要去哪里呢?不如去勾栏院住一晚。’他正在心里想着,忽然听到北边树林里有妇人哭的声音。张士芳顺着声音找去,到近处一看,果然是一个少妇,大概二十岁左右,声音娇滴滴的,哭得非常悲惨。
张士芳借着月光仔细一看,这位妇人真是貌美如花,脚小如金莲,眉清目秀,脸色白皙,从头到脚真是十全十美。张士芳一见,立刻起了淫心,他本来就是个好色的饿鬼,花丛中的魔王,忙问:‘这位小娘子,为什么在黑夜在这里哭泣?’这妇人抬头看了一眼说:‘这位公子大爷要问,小妇人姓章,因为我的丈夫不成器,好赌钱,把家产都输光了,直落到家中连隔夜粮都没有。还不算,他今天为了要钱,把我卖掉,想用来还债,所以我晚上偷偷出来。我打算在这里大哭一场,如果我上吊自杀,那就一了百了。大爷你想,我已经是走投无路了。’
张士芳一听,心中一动,这可是好事,赶紧说:‘小娘子,你别想不开,人死不能复生,你正当青春年少,死了太可惜了,你跟我走吧,怎么样?’这妇人说:‘哎哟,我跟你去哪里?’张士芳说:‘我告诉你,你在这坊打听打听,我姓张,叫张士芳,是本地的财主,家里有房屋地产,买卖银楼缎号,我也是最近失的家,因为没有人合适,所以我没续弦。不是人家不给添房,要么就是我看不上,我总要亲眼看到人才长得好,我才要。你要跟我走,我们两个人倒是郎才女貌。你一进门就当家,可以穿成箱子的衣服,戴满匣子的首饰,一呼百诺,你看看怎么样?’这妇人说:‘公子爷你在哪里住?’张士芳说:‘你跟我走吧。’伸手就要拉。这妇人说:‘你瞧谁来了?’张士芳一回头,没人,再回头一看,那妇人不见了。张士芳正愣神,过来一只香獐子,一口咬住张士芳的喉咙,把他按倒就吃,只留下一个头和一条腿。
书中交代:这个妇人其实是香獐子变的,奉济公禅师之命,在这里等着吃张士芳。这个小子心肠太坏,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妖怪从此离开了。第二天王安士听说张士芳走了,就派家人出来寻找,看到张士芳的头和一条腿,回去禀报王安士,王安士叫家人买了一口棺材,把张士芳的头和腿装上,埋在乱葬岗上。这件事先不提,单说王安士要给李修缘还俗,然后好娶亲。选了一个好日子,先派人给国清寺的方丈送信。李修缘本是当初国清寺答应跳墙的和尚,这天老员外和王全送李修缘上国清寺去跳墙,老员外叫家人备上三匹马,把李修缘原来的破僧衣带上,众家人也都骑马跟随,刚走出永宁村门口,和尚一施展法术,他的马就先跑了。和尚来到一片树林,翻身下马,把文生公子的衣服都脱了,又穿上自己的僧衣,用手一指,把马拴在树上,用隐身法,把马影起来。和尚正要往前走,只见那边来了五六个穷和尚,说:‘咱们快走,晚了就赶不上了。今天董员外的外甥女,刘百万的女儿刘素素,布施给和尚每人二百钱,每人一个馒头。这位姑娘原本许配给李节度之子李修缘,哪知李修缘十八岁后就走了,不知去向,姑娘就住在舅舅家。董员外要给姑娘另找婆家,姑娘说:
忠臣不会侍奉两个君主,烈女不会嫁给两个丈夫,直到死都不改变。
这位姑娘才华横溢,我们天台县的绅士和富户都对她念念不忘,董员外也逼迫她,让她不必等待李修缘,而是另找一个婆家。姑娘实在没有办法,就出了一个对子,说谁能对得上,就把姑娘嫁给谁。姑娘这是难为人,所以台州府的举人和监生都答不上来,碰了不少钉子。姑娘最好行善,我们去领馒头钱吧。
济公听到这些话,知道这是未过门的妻子,济公便赶过去说:‘辛苦辛苦,我们一起走吧。’众和尚一看,说:‘你也是去领馒头去董家庄吗?’济公说:‘可不是吗。’说着话,眼前不远,出了这片树林,就是董家庄。
一进村口,路北大门,门口高搭着席棚,众僧人来到门前一看,有管家在放钱和馒头。济公说:‘我们一共七个和尚,给七个馒头,一吊四百钱,都交给我吧,我再分给他们。’管家就拿了七个馒头,每个一斤重,一吊四百钱,交给济公。济公拿着馒头说:‘馒头你们自己拿着,钱到那边慢慢分去。’说着话,一瞧门内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有笔墨纸砚,放着一条对子,是十一个字,都有宝盖。写的是:‘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和尚就问:‘这条对子是干什么的?’管家说:‘这是我们姑娘出的,我们员外说了,如果有老人能对上下联,就认一门干亲。如果有僧道能对上,我们员外就修庙。如果是文生公子能对上,只要年龄相当,就愿意把姑娘许配给他。这个对子难住了我们本地很多读书人。’济公说:‘我能给你对个下联行不行?’管家说:‘你若有这个才学,能对上下联,我们员外就给你修一座庙。’和尚拿起笔来就写,写完了,管家拿进去,叫婆子交给姑娘。姑娘一看,连声赞美,真是奇文妙文绝文。
本来这条对子是不太好对,他这上联十一字都用宝盖,再说姑娘这条对子就是说有终身之事。父母双亡,在舅舅家住着,就算寄寓客家一般,牢守寒窗空寂寞,说的是自己孤身一人,独坐香闺心中寂寞,何时是出头之日。要得下联,还得意思对。十一字,字也得一个样。或是全是乱绞丝,或是三点水,或是口字旁,或是单力人,双力人,或用言字旁,全得言字。济公对的下联,全是走之写的,是:‘远避迷途,退还莲迳返逍遥。’
这十一个字的意思是说:这位刘素素姑娘自出生以来,就是胎里素,一点荤腥都不吃。他本是一位莲花罗汉一转,错投了女胎。今天济公来对这对子,是暗渡他未过门的妻子。远避迷途,言是人生在世上,如同大梦一场,仿佛在迷途之内,远避迷途,即是要躲开迷途之意。退还莲径返逍遥,是不如出家倒逍遥自在。姑娘一看,连声称赞说:‘快把这个人叫进来,我要见见。’
家人说:‘是一个穷和尚。’姑娘说:‘无论是僧是道,我要看。’家人到外面找和尚,踪迹不见。和尚拿着一吊四百钱,施展验法走了。这六个和尚一展眼,没留神,见和尚没了,这六个和尚紧紧就追。刚追出村口,一瞧,济公正坐在地下挑钱呢,自言自语说:‘这个是小钱,这二百不够数。’这六个和尚一瞧,气往上撞,大家过来围上济公就打。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一回-注解
地府:地府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阴间的名称,是死者的灵魂居住的地方,由阎王爷统治,是生死轮回的最终归宿。
罪人:指犯了罪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罪人通常指违背道德、法律或宗教教义的人。
恶心不改:指人的恶习或恶行没有改变,依然如故。
妖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妖怪是指具有超自然能力的非人类生物,通常与邪恶、恐怖相关。
淫心:指强烈的性欲或贪恋女色之心。
丧命:指失去生命,死亡。
倾生:倾注一生,指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
鬼卒:指阴间的差役,负责执行阎王爷的命令。
油锅:一种烹饪工具,这里指用来惩罚罪人的刑具。
南柯一梦:比喻一场大梦,也比喻一场空欢喜,出自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阎王爷:即阎罗王,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
油锅炸:指用油炸来惩罚罪人,是一种古代的酷刑。
刀山:指一种酷刑,将犯人绑在刀山上,刀刃朝下,犯人会被刀刃割伤。
勾栏院:指古代供人娱乐的场所,通常为妓院。
香獐子:一种传说中的妖怪,以捕食人为乐。
济公禅师:济公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幽默、智慧、行侠仗义著称。
跳墙:指和尚为了还俗而跳墙离开寺庙,是一种古代的习俗。
验法:指和尚使用某种方法离开了现场。
影身法:一种法术,可以使人的影子消失,常用于逃跑或隐藏。
斋僧布道:指施舍食物给和尚,以传播佛教教义。
李节度:指李节度使,是唐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地方军事。
还俗:指和尚离开寺庙,恢复世俗生活。
忠臣不侍二主:指忠诚的臣子不会侍奉两个君主,强调忠诚和忠贞不渝的品质。
烈女不嫁二夫:指刚烈的女子不会嫁给第二个丈夫,同样强调忠诚和贞洁。
至死不二:指直到死亡都不改变,强调坚持和不变。
绅衿:指地方上的绅士和士绅,通常指有地位和财富的人。
富户:指有钱人家。
董员外:员外是对地方上富有且有地位的人的尊称,董员外即姓董的员外。
李修缘:指姑娘等待的人,可能是她的未婚夫或者情人。
对子:指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
举监生员: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举人或监生资格的士人。
台州府:指中国浙江省台州市,古时候的行政区域。
和尚:指出家人,即剃度出家的人。
董家庄:指姓董的人的村庄。
管家:指家中的管理者,负责家务和财务。
馒头:一种面食,圆形,中空,常用作食品。
宝盖:指汉字结构中的一种装饰性部分,形状像宝顶。
寄寓客家:指寄居在他人家中。
牢守寒窗空寂寞:形容一个人孤独地守在书窗前,感到寂寞。
莲花罗汉:指佛教中的莲花罗汉,是一种菩萨形象。
验法走了:指和尚使用某种方法离开了现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五十一回-评注
‘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至死不二。’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诚和贞洁的重视。在古代,忠臣和烈女被视为道德楷模,这句话强调了忠诚和贞洁的绝对性,即忠臣不能侍奉两个主子,烈女不能嫁两个丈夫,直至死亡都不改变自己的誓言。
‘这位姑娘大才,咱们天台县的绅衿富户,都惦记说这位姑娘,董员外也逼着,叫姑娘不必等李修缘,另给找婆家。’这里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婚姻选择的干预,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董员外逼迫姑娘改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和女性命运的看法。
‘姑娘没法了,出了一个对子,说谁要对上,就把姑娘给谁。’这一情节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对对子游戏,这种游戏往往用于考验对方的才学,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智慧和文化的追求。
‘咱们台州府的举监生员都对不上,碰钉子碰多了。’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的文化现象,即才子佳人故事中常见的难题,这些难题往往考验着人物的智慧和才华。
‘姑娘最好行善,咱们去领馒头钱去。’这里的‘行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慈善和积德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于行善的推崇。
‘济公听见这片言语,知道这是未过门的妻子,济公便赶过去说:“辛苦辛苦,咱们一同走。”’济公的行为展现了他的慈悲为怀和对于婚姻的尊重,他不顾自己的身份,主动帮助这位姑娘。
‘和尚就问:“这条对子是干什么的?”管家说:“这是我们姑娘出的,我们员外说了,要有老头给对上下联,认一门干亲。要有僧道给对上,我们员外给修庙,要是文生公子给对上,只要年岁相当,情愿把姑娘许配他。”’这段对话揭示了古代婚姻中对于门当户对的重视,以及对于才子的青睐。
‘本来这条对子是不好对,他这上联十一字都用宝盖,再说姑娘这条对子就说有终身之事。’这里的分析揭示了古代文学中对对子的技巧,以及对联中对于意境和字义的要求。
‘济公对的下联,全是走之写的,是:“远避迷途,退还莲迳返逍遥。”’济公的下联巧妙地运用了走之字旁,既符合对子的要求,又富有深意,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才情。
‘这十一个字的意思是说:这位刘素素姑娘自落身以来,就是胎里素,一点荤腥都不吃。他本是一位莲花罗汉一转,错投了女胎。’这里的描述融入了佛教元素,将姑娘的身世与佛教联系起来,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远避迷途,言是人生在世上,如同大梦一场,仿佛在迷途之内,远避迷途,即是要躲开迷途之意。退还莲径返逍遥,是不如出家倒逍遥自在。’济公的下联不仅字面工整,而且寓意深刻,反映了对于人生和出家的思考。
‘家人说:“是一个穷和尚。”姑娘说:“无论是僧是道,我要看。”’这段对话展现了姑娘的独立和自主,她不因对方的身份而拒绝见面,体现了古代女性中较为罕见的个性。
‘和尚拿着一吊四百钱,施展验法走了。这六个和尚一展眼,没留神,见和尚没了,这六个和尚紧紧就追。’这里的描写展现了济公的神秘和超凡能力,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悬念。
‘这六个和尚一瞧,气往上撞,大家过来围上济公就打。’这段描写展现了僧人们对于济公的误解和冲突,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