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八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八回-原文

众官人奋勇捉贼 李文龙无故中计

话说刘文通一说梁官屯这件事,段山峰立刻酒往上一撞。

自己一想:“这件事没人知道,听说刘喜把笑话刘三告下来,也没把刘三怎么样办,我这事承认不得。”

想罢说:“刘贤弟,我梁官屯做什么?”

刘文通说:“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在梁官屯杀死刘喜之妻,你打算我不知道?”

段山峰说:“你满嘴胡说,知道你便怎么样?”

刘文通说:“现在有人要拿你,我给你送信,尽其朋友之道。”

段山峰说:“除非你勾人拿我。”

和尚那边说:“对,要打起来。”

和尚“叭嚓”把酒盅摔了。

立时楼下王雄、李豹众官兵喊嚷:“拿!”

王雄、李豹刚一上楼,和尚用定神法给定住。

段山峰一瞧不好,一脚把桌子踢翻了,扳下桌腿照刘文通就打,刘文通甩了大氅,拉出单鞭就交了手。

伙计吓的一跑,忘了楼梯,滚下去了。

和尚直嚷:“了不得了。”

顶起八仙桌乱跑,段山峰拿桌腿一打刘文通,和尚顶着八仙桌一截,就打在八仙桌上,刘文通拿鞭打段山峰,和尚不管。

段山峰一听四面声音,喊嚷:“拿段山峰,别叫他跑了!”

段山峰一想:“三十六着,走为上策。”拧身由楼窗往外一蹿,刘文通不会飞檐走壁,说:“要跑了!”

和尚说:“跑不了。”

段山峰刚蹿下楼去,和尚也往下一蹿,正砸在段山峰身上,把段山峰砸倒,官兵围上就把段山峰锁上。

和尚说:“你摔了我的腰,碰了我的腿。”

说着话,和尚竟自去了。

段山峰心中暗恨和尚,要不是和尚就走脱了,这也无法。

王雄、李豹也能动了,同刘文通下了楼,带着段山峰够奔衙门。

来到萧山县,老爷立刻升堂,王雄、李豹一回话:“把段山峰拿到。”

老爷问:“怎么拿的?”

王雄也不隐瞒,回说如何请刘文通帮拿,如何遇有一个穷和尚帮着,照实说一回,

老爷又问:“穷和尚怎么样?”

王雄一说,老爷心中明白,立刻把段山峰带上来。

老爷说:“段山峰,梁官屯刘喜之妻杨氏,你为什么杀的?”

段山峰说:“小人不知道。”

老爷勃然大怒,说:“大概抄手问事,万不肯应,看夹棍伺候!”

立时把夹棍拿过来,三棍棒为五刑之祖,往大堂一扔,段山峰一看,说:“老爷不必动刑,我招就是了。

刘喜之妻,因奸不允,故被我杀的,求老爷恩典。”

老爷点了点头,叫人先把段山峰钉镣入狱。

又把刘文通叫上,看了一看,吩咐李豹、王雄拿一百银子,赏给刘文通。

刘文通不要,王雄说:“兄长别不要,老爷赏的。”

刘文通说:“这么办罢,给官兵众人分二十两银子,他们辛苦一趟,给衙门伙计大众分二十两,你们哥俩个每人分二十两,剩二十两给段山峰狱里托置托置,别叫他受罪,尽其我交友之道。”

王雄说:“就是罢。”

正说着话,老爷传王雄、李豹二人上去,老爷说:“你二人赶紧把那帮忙的穷和尚给我找来,我赏你们每人十两银子,找不来我重责你二人每人四十大板。”

王雄、李豹下来,一想:“哪找去?”赶紧派伙计出去找穷和尚。

少时伙计给锁了三四个穷和尚来,都是化小缘的,也有拿着木鱼的,也有拿着鼓的。

王雄一瞧说:“不对,都放了罢。”

这才同李豹出来,两个人出来寻找和尚。

书中交代,和尚哪去了?原来和尚帮着拿了段山峰,正往前走,只见眼前一乘花轿抬着往西走。

和尚一看,按灵光连击三掌,和尚口念“阿弥陀佛”,说:“这个事,我和尚焉有不管之理?”

书中节目,叫巧断垂金扇。

和尚正走,见眼前有一位文生公子,怀抱着一个婴儿,看这位文生公子脸上带着忧愁之像,头上的文生中烧下窟窿一个,绣带剩了半根,身上文生氅斜钉着七条,看那个样子,步步必摇,似乎胸藏二酉,学富五车。

书中交代,此人姓李名李文龙,原本是萧山县的神童,十四岁进的学,家中很有豪富,父母早丧,娶妻郑氏,也是宦门之女,也因父母双亡,舅母家给聘的,自幼在家中曾读过书,颇识文字,贤惠无比。

自过门以后,李文龙只知道念书,不懂得营运,坐吃山空,家业萧条,一年不如一年,直过的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足之地,日无隔宿之粮,郑氏并无半点的埋怨。

实在无法,李文龙出去卖字,多少进两个钱,夫妻买点米,日食稀粥,就黄薤为食,苦难尽述。

生了一个孩儿,今年三岁。方会叨叨学语,也不能吃饭。

这天李文龙出去了半天,也没卖出一文钱来,家中米无一粒,柴无一束,等钱吃饭。

李文龙一想:“大街上粮食店新开张,我可以送副对联,要两个钱可以充饥。”

自己这才来到粮食店,李文龙说:“辛苦!掌柜的,今天新张之喜,我来送一幅对联。”

掌柜的赶紧说:“先生别写,给你一文钱带着喝茶罢。”

李文龙说:“掌柜的,给我一文钱,我怎么拿?”

掌柜的说:“先生你别看不起一文钱,卖一斤粮食也未必找出一文钱来。”

李文龙听了,臊红了脸,钱也没要。

回到家中,李文龙说:“今天没有钱,娘子,你可到隔壁王大娘家借二三百钱,你我好吃饭,明天我进了钱再还她。”

郑氏娘子到隔壁说:“大娘,有钱暂借给我二三百文,今天你侄儿没赚钱来,等明天进了钱,再还你老人家。”

王大娘一听,说:“孩子,你从没有跟我张过嘴,今天可巧家里一个钱主没有,回头等我儿要给我送钱来,我给拿过去。”

郑氏回来说:“官人,王大娘没钱。”

李文龙叹了一声,说:“英雄志捧日,擎天难解饿。大将军手中枪翻江搅海,不能抵挡饥、寒、穷,人生在世上,皆害这三宗病,英雄到此,也未必英雄。”

自己正在叹息,忽听外面打门,李文龙出来一看,是个买卖人的打扮。

这人说:“我是大街德茂绸缎店的,我们东家要给一个朋友写信,是做官人的书信,要有文理。

我们铺子人都写不了,知道先生高才,特来请先生大笔一挥,大概我们东家必要送给先生三两二两的笔资,不知道先生有工夫没有?”

李文龙连连说:“有工夫,尊驾在此少候,我带上笔袋。”

立刻来到里面说:“娘子你在家中等候,绸缎店找我写信,我去去就来,给了我笔资,你我再吃饭。”

郑氏跟着关门。

李文龙同这人来到德茂绸缎店,刚一进铺子,众人都嚷:“先生来了,请坐!我们东家少时就来。”

李文龙坐下,人家给倒过茶来,李文龙瞧瞧茶太浓艳,自己肚内无食,不敢喝,怕把虚火打下去,更饿得难受。

等来等去,等到日色西斜,东家还没来,李文龙等的心中焦急,问人道:“怎么贵东家还不来?”

众人说:“少时就来。”

又等了半天,天黑了,铺子大家吃晚饭,让先生一同吃饭,李文龙:“请罢。”

眼看着人家吃上了。

好容易等着东家来了,同着朋友,先应酬朋友,好容易朋友走了,东家出来,说:“枉先生驾。本要给人家写信,方才这位朋友给带了信来,可不写信了。给先生点个灯笼,请先生回去罢,改日再谢。”

李文龙饿了一天,信又不写,自己也不能讹住人家,无法,打着一个灯笼,垂头丧气回家来了,一叫门,郑氏一开门说:“官人回来了,我等你吃饭。”

李文龙一愣,说:“方才米无半粒,哪里来的饭?”

郑氏说:“你走后,王大娘送给我三百钱来,我熬了一锅粥。”

文龙说:“好!好!好!”

这才来到屋中吃饭。

郑氏说:“官人去写信怎么样了?”

李文龙说:“我的运气倒到家了,我等到掌灯,人家信不写了。”

说着话,吃完了饭,自己到后院去出恭。

刚蹲下,就听后门有人拍门说:“娘子,我来了。你不是说你丈夫给人家写信?我学生特意来探望娘子,快开门来!”

李文龙一听这话,气得站起来就开门说:“好贼。”

那人拨头就跑,一把没揪着。

那人由袖口掉下一宗物件。

李文龙捡到屋中一看,气得颜色更变。

不知所因何故,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八回-译文

众官员奋勇捉拿盗贼,李文龙无缘无故中了计。

刘文通一提到梁官屯的事情,段山峰立刻把酒杯往桌上一碰。他心想:‘这件事没有人知道,听说刘喜把刘三告上了法庭,但也没有对刘三怎么样,我这件事不能承认。’想完就说:‘刘贤弟,我在梁官屯做了什么?’刘文通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在梁官屯杀了刘喜的妻子,你以为我不知道?’段山峰说:‘你胡说八道,就算我知道又能怎么样?’刘文通说:‘现在有人要抓你,我给你通风报信,尽我朋友之道。’段山峰说:‘除非你让人来抓我。’和尚那边说:‘对,要打起来。’和尚‘叭嚓’一声把酒杯摔了。立刻楼下王雄、李豹等众官兵喊道:‘抓!’王雄、李豹刚上楼,和尚用定神法把他们定住。段山峰一看不好,一脚踢翻桌子,用桌腿朝刘文通打去,刘文通甩开大氅,抽出单鞭就交上手。店伙计吓了一跳,忘了楼梯,滚了下去。和尚直喊:‘糟糕了。’

段山峰举起八仙桌乱跑,他用桌腿打刘文通,和尚用八仙桌挡住,打在桌子上。刘文通用鞭子打段山峰,和尚不管。段山峰一听四面声音,喊道:‘抓段山峰,别让他跑了!’段山峰心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转身从楼窗跳了出去。刘文通不会飞檐走壁,说:‘他要跑了!’和尚说:‘跑不了。’段山峰刚跳下楼,和尚也跳了下去,正好砸在段山峰身上,把他砸倒,官兵围上来把他锁了。和尚说:‘你摔了我的腰,碰了我的腿。’

说着话,和尚竟然走了。段山峰心中暗恨和尚,如果不是和尚,他就走脱了,这也没办法。王雄、李豹也能动了,和刘文通下楼,带着段山峰去衙门。来到萧山县,老爷立刻升堂,王雄、李豹回话说:‘把段山峰抓来了。’老爷问:‘怎么抓的?’王雄也不隐瞒,把请刘文通帮忙抓人的经过,以及遇到一个穷和尚帮忙的事情如实禀报。老爷又问:‘那个穷和尚怎么样?’王雄一说,老爷心中就明白了,立刻把段山峰带上来。老爷说:‘段山峰,你为什么杀梁官屯刘喜的妻子杨氏?’段山峰说:‘小人不知道。’老爷非常生气,说:‘你大概是不愿招供,看夹棍伺候!’立刻把夹棍拿过来,往大堂上一扔,段山峰一看,说:‘老爷不必动刑,我招就是了。刘喜之妻,因奸不允,所以我杀了她,求老爷开恩。’老爷点了点头,让人先把段山峰铐上,关进监狱。又把刘文通叫上来,看了看,吩咐李豹、王雄拿一百银子,赏给刘文通。刘文通不要,王雄说:‘兄长别不要,这是老爷赏的。’

刘文通说:‘这样吧,给官兵众人分二十两银子,他们辛苦一趟;给衙门伙计大众分二十两;你们哥俩每人分二十两;剩下的二十两给段山峰在狱中托人照顾,别让他受罪,尽我交友之道。’王雄说:‘就这样吧。’正说着话,老爷传王雄、李豹二人上去,老爷说:‘你们二人赶紧把那帮忙的穷和尚给我找来,我赏你们每人十两银子,找不来我重责你们每人四十大板。’王雄、李豹下来,心想:‘去哪里找?’赶紧派伙计出去找穷和尚。不一会儿,伙计带来了三四个化缘的穷和尚,有的拿着木鱼,有的拿着鼓。王雄一看说:‘不对,都放了。’这才和李豹出来,两个人出来寻找和尚。

书中交代,和尚去了哪里?原来和尚帮着抓了段山峰,正往前走,只见前面有一顶花轿往西走。

和尚一看,按灵光连击三掌,和尚口念‘阿弥陀佛’,说:‘这件事,我和尚怎么能不管呢?’书中节目,叫巧断垂金扇。和尚正走,见前面有一位文生公子,怀抱着一个婴儿,看这位文生公子脸上带着忧愁之色,头上的文生巾破了一个洞,绣带剩了半根,身上文生氅斜钉着七条,看那个样子,步步必摇,似乎胸藏二酉,学富五车。

书中交代,此人姓李名李文龙,原本是萧山县的神童,十四岁就进了学,家中很有钱,父母早逝,娶妻郑氏,也是官宦之女,也因父母双亡,由舅母家给定的亲,自幼在家中读过书,颇识文字,贤惠无比。自过门以后,李文龙只知道念书,不懂得经营,坐吃山空,家业日渐萧条,一年不如一年,直至于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足之地,日无隔宿之粮,郑氏并无半点埋怨。实在没有办法,李文龙出去卖字,多少赚两个钱,夫妻买点米,日食稀粥,就黄精为食,苦不堪言。生了一个孩子,今年三岁,刚会说话,却不能吃饭。这天李文龙出去了半天,也没卖出一文钱来,家中米无一粒,柴无一束,等着钱吃饭。李文龙心想:‘大街上粮食店新开张,我可以送一副对联,赚两个钱可以充饥。’自己这才来到粮食店,李文龙说:‘辛苦!掌柜的,今天新张之喜,我来送一幅对联。’掌柜的赶紧说:‘先生别写,给你一文钱带着喝茶罢。’李文龙说:‘掌柜的,给我一文钱,我怎么拿?’掌柜的说:‘先生你别看不起一文钱,卖一斤粮食也未必找出一文钱来。’

李文龙听了,脸都羞红了,钱也不要了。回到家后,李文龙说:‘今天没有钱,娘子,你可以去隔壁王大娘家借二三百文钱,我们好吃饭,明天我赚了钱再还她。’郑氏娘子到隔壁说:‘大娘,可以暂时借给我二三百文钱吗?今天你侄儿没赚钱,等明天赚了钱再还给您老人家。’王大娘一听,说:‘孩子,你以前从来没有向我开口借钱,今天正好家里没有钱,等我儿子给我送钱来,我再给你拿过去。’郑氏回来后说:‘官人,王大娘没有钱。’李文龙叹了口气,说:‘英雄志向如捧日,但撑天也难解饥饿。大将军手中的枪能翻江搅海,却抵挡不住饥饿、寒冷和贫穷,人活在世上,都受这三样病的困扰,英雄到了这里,也未必还是英雄。’他正在叹息,忽然听到外面有人敲门,李文龙出来一看,是个商人打扮的人。这人说:‘我是大街德茂绸缎店的,我们东家要给一个朋友写信,是给官员的书信,需要有文采。我们店里的人都不会写,知道先生您才华横溢,特地来请您挥毫泼墨,大概我们东家会给您三两两的报酬,不知道先生是否有空?’李文龙连声说:‘有空,您在这里稍等,我带上笔袋。’立刻回到屋里说:‘娘子,你在家中等我,绸缎店让我写信,我去去就回,给了我报酬,我们再吃饭。’郑氏跟着关上门。

李文龙和那个人一起来到德茂绸缎店,刚一进门,店里的所有人都喊:‘先生来了,请坐!我们东家很快就来。’李文龙坐下,有人给他倒了一杯茶,李文龙看看茶太浓,自己肚子饿得厉害,不敢喝,怕把虚火压下去,会更饿。一等再等,等到太阳快落山了,东家还没来,李文龙等得心里焦急,问人:‘怎么贵东家还不来?’众人说:‘马上就来。’又等了半天,天黑了,店里的大家都吃晚饭,邀请先生一起吃饭,李文龙说:‘请吧。’眼看着人家吃上了。

终于等到东家来了,和朋友一起先招待朋友,等朋友走了,东家出来,说:‘抱歉先生远道而来。本来要给您写信,刚才这位朋友带来了信,所以不写了。给您点个灯笼,先生请回吧,改天再谢。’李文龙饿了一天,信也没写,自己也不能赖在人家那里,无奈之下,拿着灯笼,垂头丧气回家,一进门,郑氏说:‘官人回来了,我等你吃饭。’李文龙一愣,说:‘刚才连米粒都没有,哪里来的饭?’郑氏说:‘你走后,王大娘给了我三百文钱,我熬了一锅粥。’文龙说:‘好!好!好!’这才进屋吃饭。

郑氏说:‘官人去写信怎么样了?’李文龙说:‘我的运气真是糟糕,我等到掌灯,人家都不写信了。’说着话,吃完饭,他自己到后院去方便。刚蹲下,就听到后门有人拍门说:‘娘子,我来了。你不是说你丈夫给人家写信吗?我学生特意来探望娘子,快开门来!’李文龙一听这话,气得站起来就开门说:‘好贼。’

那个人转身就跑,没来得及抓住。那个人从袖口掉下一件东西。李文龙捡到屋中一看,气得脸色更加难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八回-注解

刘文通:刘文通,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在这里可能是指一个与段山峰有交情的人,或者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段山峰:段山峰,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在这里可能是指故事中的反派角色,因为文中提到他被捉拿。

梁官屯:梁官屯,可能是一个地名,指的是故事发生的一个地点。

刘喜:刘喜,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文中提到刘喜的妻子被杀。

杨氏:杨氏,可能是指刘喜的妻子,文中提到她被杀。

定神法:定神法,可能是一种古代的武术或法术,用于控制或定住对手。

三十六着,走为上策: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各种情况下,逃跑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飞檐走壁:形容武艺高强,能够在墙壁上行走如飞。

大堂:古代官府中审判案件的地方。

五刑:古代中国五种刑罚,包括鞭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

夹棍:一种古代的刑具,用于折磨犯人,使其招供。

托置:照顾,关照。

文生中烧:文生中烧,可能是指文生公子的装饰或特征,这里可能是指文生公子的头饰。

绣带:绣有花纹的带子,常用于装饰。

文生氅:文生公子的外衣,可能是一种传统的文人服饰。

二酉:古代传说中的藏书之处,这里可能是指文生公子的学识丰富。

学富五车:形容学识渊博,五车书即指书籍众多。

宦门之女:出身于官宦家庭的女子。

营运:经营,管理。

黄薤:一种植物,可以食用,这里可能是指李文龙家庭贫困时食用的食物。

叨叨学语:儿童刚开始学习说话的样子。

臊红了脸:形容因羞愧或尴尬而脸色发红。

娘子:古代妻子对丈夫的亲昵称呼。

王大娘:对邻居老妇人的尊称。

钱主:有钱人的别称。

英雄志捧日,擎天难解饿:比喻有志向的人即使能力再大,也难以解决生活中的温饱问题。

大将军手中枪翻江搅海:比喻英勇无畏,力量强大。

文理:文章的条理和文采。

笔资:请人写文章或书信所给的报酬。

少时:一会儿,不久。

东家:店铺或家庭的业主或主人。

驾:敬辞,用于称呼对方。

点个灯笼:点起灯笼,表示送客或照亮路途。

出恭:古代对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气得颜色更变:形容因为愤怒或惊讶而脸色发生变化。

宗病:主要疾病,这里指人生中的主要困扰。

贼:指偷窃的人,这里指不诚实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八回-评注

李文龙听了,臊红了脸,钱也没要。

这一句通过‘臊红了脸’和‘钱也没要’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了李文龙在他人面前的尴尬和自尊心受损后的反应,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金钱的淡泊态度以及面子文化对人物心理的影响。

回到家中,李文龙说:‘今天没有钱,娘子,你可到隔壁王大娘家借二三百钱,你我好吃饭,明天我进了钱再还她。’

这里展现了李文龙的家庭地位以及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李文龙在家庭中扮演着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妻子则承担起家庭生活的责任。同时,通过‘明天我进了钱再还她’的承诺,也体现了李文龙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和对邻居的尊重。

郑氏娘子到隔壁说:‘大娘,有钱暂借给我二三百文,今天你侄儿没赚钱来,等明天进了钱,再还你老人家。’

这句话通过郑氏娘子与王大娘的对话,展现了古代社会中邻里之间的互助和信任。郑氏娘子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王大娘的尊敬和对邻居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王大娘一听,说:‘孩子,你从没有跟我张过嘴,今天可巧家里一个钱主没有,回头等我儿要给我送钱来,我给拿过去。’

王大娘的回答既体现了她对郑氏娘子的关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长辈对晚辈的关爱。王大娘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家庭责任的理解和对邻里关系的重视。

李文龙叹了一声,说:‘英雄志捧日,擎天难解饿。大将军手中枪翻江搅海,不能抵挡饥、寒、穷,人生在世上,皆害这三宗病,英雄到此,也未必英雄。’

李文龙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困境的感慨。通过‘英雄志捧日’和‘大将军手中枪翻江搅海’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英雄人物的无奈和无力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自己正在叹息,忽听外面打门,李文龙出来一看,是个买卖人的打扮。

这句话通过‘忽听’和‘出来一看’等动作,生动地描绘了李文龙在叹息之际突然被敲门声打断的场景,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变化的关注。

这人说:‘我是大街德茂绸缎店的,我们东家要给一个朋友写信,是做官人的书信,要有文理。我们铺子人都写不了,知道先生高才,特来请先生大笔一挥,大概我们东家必要送给先生三两二两的笔资,不知道先生有工夫没有?’

这段对话通过买卖人的语言,展现了古代商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易。买卖人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李文龙才学的认可和对交易的诚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商业文化的繁荣。

李文龙连连说:‘有工夫,尊驾在此少候,我带上笔袋。’立刻来到里面说:‘娘子你在家中等候,绸缎店找我写信,我去去就来,给了我笔资,你我再吃饭。’

这里展现了李文龙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虽然面临着生活的困境,但仍然能够迅速调整心态,为了家庭的生活而努力。

郑氏跟着关门。

这句话通过郑氏的动作,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夫妻之间的默契和对家庭责任的共同承担。

李文龙同这人来到德茂绸缎店,刚一进铺子,众人都嚷:‘先生来了,请坐!我们东家少时就来。’

这段描写展现了古代商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绸缎店众人对李文龙的欢迎和尊重,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商业文化的繁荣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李文龙瞧瞧茶太浓艳,自己肚内无食,不敢喝,怕把虚火打下去,更饿得难受。

这句话通过李文龙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古代文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和自嘲。李文龙在饥饿中的小心翼翼,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艰辛和对身体的珍惜。

等来等去,等到日色西斜,东家还没来,李文龙等的心中焦急,问人道:‘怎么贵东家还不来?’众人说:‘少时就来。’又等了半天,天黑了,铺子大家吃晚饭,让先生一同吃饭,李文龙:‘请罢。’眼看着人家吃上了。

这段描写通过李文龙在等待中的焦虑和无奈,展现了古代文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和自嘲。李文龙在等待中的焦急和饥饿,反映了古代文人在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

好容易等着东家来了,同着朋友,先应酬朋友,好容易朋友走了,东家出来,说:‘枉先生驾。本要给人家写信,方才这位朋友给带了信来,可不写信了。给先生点个灯笼,请先生回去罢,改日再谢。’

这段对话通过东家的话语,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变化无常。东家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李文龙的尊重和对交易的诚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微妙。

李文龙饿了一天,信又不写,自己也不能讹住人家,无法,打着一个灯笼,垂头丧气回家来了,一叫门,郑氏一开门说:‘官人回来了,我等你吃饭。’

这段描写通过李文龙和郑氏的对话,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关爱。李文龙在饥饿和失望中回到家,却得到了妻子的温暖和关爱,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和谐。

李文龙一愣,说:‘方才米无半粒,哪里来的饭?’郑氏说:‘你走后,王大娘送给我三百钱来,我熬了一锅粥。’

这段对话通过李文龙和郑氏的对话,展现了古代社会中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关爱。王大娘的善举和李文龙对邻居的感激,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

文龙说:‘好!好!好!’这才来到屋中吃饭。

这句话通过李文龙的话语,展现了古代文人在困境中的乐观和豁达。李文龙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郑氏说:‘官人去写信怎么样了?’李文龙说:‘我的运气倒到家了,我等到掌灯,人家信不写了。’说着话,吃完了饭,自己到后院去出恭。

这段对话通过李文龙和郑氏的对话,展现了古代文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和自嘲。李文龙在讲述自己的遭遇时,透露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

刚蹲下,就听后门有人拍门说:‘娘子,我来了。你不是说你丈夫给人家写信?我学生特意来探望娘子,快开门来!’

这句话通过后门拍门的声音和学生的言语,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学生的突然出现,打破了李文龙和郑氏的平静生活,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李文龙一听这话,气得站起来就开门说:‘好贼。’

这句话通过李文龙的动作和言语,展现了古代文人在遭遇误会时的愤怒和无奈。李文龙在误解中受到了伤害,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那人拨头就跑,一把没揪着。那人由袖口掉下一宗物件。李文龙捡到屋中一看,气得颜色更变。

这段描写通过李文龙的动作和表情,展现了古代文人在遭遇误会时的愤怒和失望。李文龙在捡起掉落的物件时,发现了新的线索,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悬念。

不知所因何故,且看下回分解。

这句话作为故事的结尾,既留下了悬念,又为读者留下了期待,体现了古代小说的结构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八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8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