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三十四回-原文
白水湖丢失烈火剑 密松林初试迷路旗
话说老道褚道缘正要杀雷鸣、陈亮,济公禅师赶到。
褚道缘一看,说:‘道兄,你看济颠来了。’
张道陵说:‘好,待我来。’伸手拉出乾坤颠倒迷路旗,说:‘济颠你可认得山人?’
和尚说:‘褚道缘,你先等等。冤各有头,债各有主,我跟你有仇,徒弟没招惹你,你叫我徒弟走他们的,有什么话,咱们再说。’
褚道缘说:‘可以。’
和尚过去把雷鸣、陈亮救起来,给了两个人一块药吃,这两个人好了。
雷鸣、陈亮说:‘师父,你老人家上哪去?’
和尚说:‘你们两人不用管,去到白水湖等我去,我少时就去。’
这两个人走了。
和尚这才说:‘你们两个老道,打算怎么样?’
张道陵说:‘和尚,你无故欺负三清教的人,今天山人特来找你,你可认识山人这宝贝?’
和尚说:‘我认识怎么样?’
张道陵说:‘你要知道我的利害,跪倒给我磕头,叫我三声祖师爷,饶你不死。如要不然,当时我拿这乾坤颠倒迷路旗,结果你的性命。’
和尚哈哈一笑说:‘我叫你三声孩子。’
张道陵一听,气往上撞,当时一晃迷路旗,口中念念有词,眼瞧和尚滴溜溜转,东倒西歪。
老道说声‘敕令’,和尚翻身栽倒。
张道陵一看,说:‘贤弟你看见了,我已将和尚治住,是你杀我杀?’
褚道缘说:‘我立刻杀他。’随即赶过去,恶狠狠照定和尚脖颈就是一剑。
只听宝剑当啷啷一响,和尚脖子冒火星。
褚道缘说:‘和尚好结实脖子。’
张道陵说:‘这不是和尚罢。’一句话说破,再一瞧,是半截石头桩,和尚踪迹不见。
张道陵说:‘了不得,这叫替行挪移大搬运。这和尚能为不小,既是我这宝贝拿不了他,比你我的道行大,你我不是他的对手,咱们得请能人拿他。’
褚道缘说:‘请谁去?’
张道陵说:‘请你师爷爷紫霞真人李涵龄去。’
褚道缘说:‘不行,我师爷爷决不管。’
张道陵说:‘你爷爷或者能与帮助更妙。不然,到八卦山去请坎离真人鲁修真来。他有一宗镇观之宝,名曰乾坤子午混元袋,勿论什么妖精装在里面,一时三刻化为脓血。岛洞金仙,装在里面,能把道行没了,连西方的罗汉装上,都能把金光散了。’
褚道缘说:‘也好。’二人这才够奔八卦山去了。
和尚借遁法走了,回归白水湖。
刚来到湖岸,雷呜、陈亮赶过来行礼说:‘承蒙师父救命,要不然,已死在老道之手。’
和尚说:‘不便行礼。’
雷鸣、陈亮说:‘师父那台上捉妖的和尚是谁?’
济公说:‘那是假济颠。’
雷鸣说:‘怎么济颠还有假的?’
和尚说:‘那是自然,你瞧,了不得了,这个假济颠要了不得。’
雷鸣、陈亮瞧着也不懂,就见湖里出来这股阴阳气,把他这股黑烟压的剩了有几尺,再要少待片刻,把黑气欺没了,阴阳气一卷,就把他卷到湖里去,他这五千年道行就完了。
眼瞧这假济颠热汗直流,法台咯啷咯啷直响,济公禅师心中有些不忍,这才口念阿弥陀佛,由腰里把僧帽拿出来戴上。
和尚说:‘亮儿给我拿个折。’
陈亮说:‘这倒不错,把陈字去了,净吃亮儿。’立刻给和尚把僧袍拿了个折。
和尚把绒绦紧一紧,说:‘雷呜、陈亮你两个人上西边铺子门口,雨搭底下去,我和尚有事。’
雷鸣、陈亮就到铺户廊檐下去一站。
和尚恭恭敬敬,冲西北磕了三个头,起来也到廊檐下一站。
少时云生西北,雾长东南,沉雷一响,大雨点真有钱大,赶精雷一响,避邪湖里,这股阴阳气收回去了。
台上假济颠也怕雷,他也是妖精,自己一想:‘得找个有造化的人,可以躲避雷,大概知府顾国章皇上家的四品官,必有造化。’
假济颠正要找知府去,忽然往西一看,见穷和尚一摸脑袋,透出三光。
他一看是身高十丈,头如麦斗,身穿织铎,赤着两只腿,光着两只脚,是一位活报报知觉罗汉。
假济颠连忙来到真济颠跟前,说:‘圣僧你老人家救命。’
和尚一掀僧袍,说:‘这里头蹲着来,老实点,别碰了零碎。’
这个时节,狂风暴雨就下来了。
瞧热闹人,跑的跑,躲的躲,知府在看台上也下来了。
眼瞧着这法台上的大和尚,跑到那穷和尚的僧袍底下蹲着去,知府心中纳闷。
这个时节一个电闪,跟着一个雷,这霹雷老打不着。
济公一按灵光,说:‘好东西,真是作怪。假济颠你出来,我用用你。’
假济颠说:‘圣僧,我不敢出去,怕雷霹。’
和尚说:‘不要紧,把我的帽子给你戴上。此时湖里的妖精,给雷震迷了。他头上顶着一块脏布,乃妇人所用污秽之物,雷不能霹他。你到湖里去把脏布抢过来,雷就把他击了。’
假济颠这才戴上济公的僧帽,够奔湖岸,滋溜跳下湖去。
知府看得明明白白,少时呱啦一个霹雷,雨随着就小了,就听湖水哗啦啦一响,妖精翻上来了。
大众一看,这个妖精,其形是龙脑袋,两只眼没了,有两条腿,长有三十余丈,一身净鳞。
这宗东西名叫鳄鱼,乃是龙种。
这鳄鱼天底下地上头,只有一个,够五百里地长,这是个小的。
这种东西最利害无比,龙之性最淫,比如龙要污了牛,下出子来,名曰特龙,污了马,下出驹来名曰龙驹,龙污了驴,下出子名曰骞龙,污了羊,生子名曰猖龙,污了猪,生子名曰猖龙,要污了野鸡,下了蛋,入地一年走一尺,四十年起蛟,它一出来,能使山崩地裂,四周带起四十丈水来,乃是龙王爷的反叛。
这个鳄鱼,天下大患,今天被雷击了,雨也住了。
知府知道是穷和尚的法术,请的雷,这才下了看台,过来给济公行礼,说:
“圣僧佛法无边,弟子深为感念,请圣僧到衙门一叙。”
和尚说:
“太守大人,你把这鳄鱼叫人抬回去。他那两只眼,是两颗避水珠,在内肾囊里,取出来,乃是无价之宝。
他周身骨头节里都是珠子,他那两只爪,是真锹玦。
大人你得这个鱼,取出珠子来,胜似敌国之富。”
知府一听,喜乐非常,吩咐把方才那假济颠骑的马,给圣僧备过来。
手下人答应,旁边胡秀章赶过来,说:
“圣憎你老人家上衙门去,我要回家了,在家中候着你老人家。”
和尚点头,雷鸣、陈亮、孙道全过来,随着济公左右。
和尚上了马,同知府并马而行,刚走到绍兴府东门,忽然济公骑的这匹马一叫,连蹿带跳,往北就跑。
知府赶紧吩咐人快截马。
大众官人都嚷截,但是谁也没截住。
和尚的马,一直往北跑下去了。
雷鸣、陈亮、孙道全随后追赶,和尚这匹马奔走如飞,跑下有二十多里来。
和尚说:
“好东西,真跟我玩笑。”
正往前走着,眼前树林子一声:
“阿弥陀佛,师父别走,弟子给你老人家送帽子来了。”
济公一看,正是假济颠。
书中交代:
这个假济颠怎么一段缘故呢?只因绍兴府正南有一座会稽山,山下住着一个打柴的,姓李名云。
这个人乃是饱学,时运不佳,家中贫寒,不能念书。
家有老母,李云事母至孝,就指着打柴度日。
一天打两担柴,一担柴籴米,一担柴自己烧。
这天拿着扁担板斧,到山上去打柴,刚走到山口,就见那里有一条大蟒,有好几十丈长,两只眼似两盏灯,张着血盆似的大嘴。
李云吓得魂不附体,把扁担、板斧都丢了。
跑回家去,吓得战战兢兢。
他母亲就问:
“儿呀,怎么了?”
李云说:
“吓死我了,我拿着扁担、板斧刚要上山去打柴,刚走到山口,看见一条大蟒,真有水缸粗细,有好几十丈长,两只眼像两盏灯,张着大嘴要吃我,吓的我把扁担、板斧都捺了,赶紧跑回来。”
老太太一听,说:
“扁担板斧倒是小事,只是我儿有命,可以养赡为娘。”
次日李云还得去打柴,家中又并无余粮,无奈跟街坊又借了一根扁担,一把斧子,够奔会稽山。
刚来到山口一看,大蟒尚未走,吓得李云又把扁担斧子捺了,又跑回去。
老太太一看,见李云吓的颜色更变,又问:
“李云为何惊慌?”
李云说:
“大蟒还在那里。”
老太太说:
“可别去了。”
又过了一天。
次日家中颗粒俱无,不去就得饿着,李云想:
“我把人家担绳等件也都捺在那里,怎么赔人家?”
这样一想,不顾命了,当时由家中出来,够奔山口,捡扁担打柴。
不知李云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三十四回-译文
白水湖丢失了烈火剑,密松林初次尝试使用迷路旗。
话说老道褚道缘正要杀雷鸣、陈亮,济公禅师赶到。褚道缘一看,说:‘道兄,你看济颠来了。’张道陵说:‘好,待我来。’伸手拉出乾坤颠倒迷路旗,说:‘济颠你可认得山人?’和尚说:‘褚道缘,你先等等。冤各有头,债各有主,我跟你有仇,徒弟没招惹你,你叫我徒弟走他们的,有什么话,咱们再说。’褚道缘说:‘可以。’和尚过去把雷鸣、陈亮救起来,给了两个人一块药吃,这两个人好了。雷鸣、陈亮说:‘师父,你老人家上哪去?’和尚说:‘你们两人不用管,去到白水湖等我去,我少时就去。’
这两个人走了。和尚这才说:‘你们两个老道,打算怎么样?’张道陵说:‘和尚,你无故欺负三清教的人,今天山人特来找你,你可认识山人这宝贝?’和尚说:‘我认识怎么样?’张道陵说:‘你要知道我的利害,跪倒给我磕头,叫我三声祖师爷,饶你不死。如要不然,当时我拿这乾坤颠倒迷路旗,结果你的性命。’和尚哈哈一笑说:‘我叫你三声孩子。’张道陵一听,气往上撞,当时一晃迷路旗,口中念念有词,眼瞧和尚滴溜溜转,东倒西歪。老道说声‘敕令’,和尚翻身栽倒。张道陵一看,说:‘贤弟你看见了,我已将和尚治住,是你杀我杀?’褚道缘说:‘我立刻杀他。’随即赶过去,恶狠狠照定和尚脖颈就是一剑。只听宝剑当啷啷一响,和尚脖子冒火星。褚道缘说:‘和尚好结实脖子。’张道陵说:‘这不是和尚罢。’一句话说破,再一瞧,是半截石头桩,和尚踪迹不见。张道陵说:‘了不得,这叫替行挪移大搬运。这和尚能为不小,既是我这宝贝拿不了他,比你我的道行大,你我不是他的对手,咱们得请能人拿他。’褚道缘说:‘请谁去?’
张道陵说:‘请你师爷爷紫霞真人李涵龄去。’褚道缘说:‘不行,我师爷爷决不管。’张道陵说:‘你爷爷或者能与帮助更妙。不然,到八卦山去请坎离真人鲁修真来。他有一宗镇观之宝,名曰乾坤子午混元袋,勿论什么妖精装在里面,一时三刻化为脓血。岛洞金仙,装在里面,能把道行没了,连西方的罗汉装上,都能把金光散了。’褚道缘说:‘也好。’二人这才够奔八卦山去了。和尚借遁法走了,回归白水湖。刚来到湖岸,雷呜、陈亮赶过来行礼说:‘承蒙师父救命,要不然,已死在老道之手。’和尚说:‘不便行礼。’雷鸣、陈亮说:‘师父那台上捉妖的和尚是谁?’济公说:‘那是假济颠。’雷鸣说:‘怎么济颠还有假的?’和尚说:‘那是自然,你瞧,了不得了,这个假济颠要了不得。’
雷鸣、陈亮瞧着也不懂,就见湖里出来这股阴阳气,把他这股黑烟压的剩了有几尺,再要少待片刻,把黑气欺没了,阴阳气一卷,就把他卷到湖里去,他这五千年道行就完了。眼瞧这假济颠热汗直流,法台咯啷咯啷直响,济公禅师心中有些不忍,这才口念阿弥陀佛,由腰里把僧帽拿出来戴上。和尚说:‘亮儿给我拿个折。’陈亮一想:‘这倒不错,把陈字去了,净吃亮儿。’立刻给和尚把僧袍拿了个折。和尚把绒绦紧一紧,说:‘雷呜、陈亮你两个人上西边铺子门口,雨搭底下去,我和尚有事。’雷鸣、陈亮就到铺户廊檐下去一站。
和尚恭恭敬敬,冲西北磕了三个头,起来也到廊檐下一站。少时云生西北,雾长东南,沉雷一响,大雨点真有钱大,赶精雷一响,避邪湖里,这股阴阳气收回去了。台上假济颠也怕雷,他也是妖精,自己一想:‘得找个有造化的人,可以躲避雷,大概知府顾国章皇上家的四品官,必有造化。’假济颠正要找知府去,忽然往西一看,见穷和尚一摸脑袋,透出三光。他一看是身高十丈,头如麦斗,身穿织铎,赤着两只腿,光着两只脚,是一位活报报知觉罗汉。假济颠连忙来到真济颠跟前,说:‘圣僧你老人家救命。’和尚一掀僧袍,说:‘这里头蹲着来,老实点,别碰了零碎。’
这个时节,狂风暴雨就下来了。瞧热闹人,跑的跑,躲的躲,知府在看台上也下来了。眼瞧着这法台上的大和尚,跑到那穷和尚的僧袍底下蹲着去,知府心中纳闷。这个时节一个电闪,跟着一个雷,这霹雷老打不着。济公一按灵光,说:‘好东西,真是作怪。假济颠你出来,我用用你。’假济颠说:‘圣僧,我不敢出去,怕雷霹。’和尚说:‘不要紧,把我的帽子给你戴上。此时湖里的妖精,给雷震迷了。他头上顶着一块脏布,乃妇人所用污秽之物,雷不能霹他。你到湖里去把脏布抢过来,雷就把他击了。’
假济颠这才戴上济公的僧帽,够奔湖岸,滋溜跳下湖去。
知府看得明明白白,少时呱啦一个霹雷,雨随着就小了,就听湖水哗啦啦一响,妖精翻上来了。
大众一看,这个妖精,其形是龙脑袋,两只眼没了,有两条腿,长有三十余丈,一身净鳞。
这宗东西名叫鳄鱼,乃是龙种。
这鳄鱼天底下地上头,只有一个,够五百里地长,这是个小的。
这种东西最利害无比,龙之性最淫,比如龙要污了牛,下出子来,名曰特龙,污了马,下出驹来名曰龙驹,龙污了驴,下出子名曰骞龙,污了羊,生子名曰猖龙,污了猪,生子名曰猖龙,要污了野鸡,下了蛋,入地一年走一尺,四十年起蛟,它一出来,能使山崩地裂,四周带起四十丈水来,乃是龙王爷的反叛。
这个鳄鱼,天下大患,今天被雷击了,雨也住了。
知府知道是穷和尚的法术,请的雷,这才下了看台,过来给济公行礼,说:‘圣僧佛法无边,弟子深为感念,请圣僧到衙门一叙。’
和尚说:‘太守大人,你把这鳄鱼叫人抬回去。他那两只眼,是两颗避水珠,在内肾囊里,取出来,乃是无价之宝。他周身骨头节里都是珠子,他那两只爪,是真锹玦。大人你得这个鱼,取出珠子来,胜似敌国之富。’
知府一听,喜乐非常,吩咐把方才那假济颠骑的马,给圣僧备过来。
手下人答应,旁边胡秀章赶过来,说:‘圣憎你老人家上衙门去,我要回家了,在家中候着你老人家。’
和尚点头,雷鸣、陈亮、孙道全过来,随着济公左右。
和尚上了马,同知府并马而行,刚走到绍兴府东门,忽然济公骑的这匹马一叫,连蹿带跳,往北就跑。
知府赶紧吩咐人快截马。大众官人都嚷截,但是谁也没截住。
和尚的马,一直往北跑下去了。
雷鸣、陈亮、孙道全随后追赶,和尚这匹马奔走如飞,跑下有二十多里来。
和尚说:‘好东西,真跟我玩笑。’
正往前走着,眼前树林子一声:‘阿弥陀佛,师父别走,弟子给你老人家送帽子来了。’
济公一看,正是假济颠。
书中交代:这个假济颠怎么一段缘故呢?只因绍兴府正南有一座会稽山,山下住着一个打柴的,姓李名云。
这个人乃是饱学,时运不佳,家中贫寒,不能念书。
家有老母,李云事母至孝,就指着打柴度日。
一天打两担柴,一担柴籴米,一担柴自己烧。
这天拿着扁担板斧,到山上去打柴,刚走到山口,就见那里有一条大蟒,有好几十丈长,两只眼似两盏灯,张着血盆似的大嘴。
李云吓得魂不附体,把扁担、板斧都丢了。
跑回家去,吓得战战兢兢。
他母亲就问:‘儿呀,怎么了?’
李云说:‘吓死我了,我拿着扁担、板斧刚要上山去打柴,刚走到山口,看见一条大蟒,真有水缸粗细,有好几十丈长,两只眼像两盏灯,张着大嘴要吃我,吓的我把扁担、板斧都捺了,赶紧跑回来。’
老太太一听,说:‘扁担板斧倒是小事,只是我儿有命,可以养赡为娘。’
次日李云还得去打柴,家中又并无余粮,无奈跟街坊又借了一根扁担,一把斧子,够奔会稽山。
刚来到山口一看,大蟒尚未走,吓得李云又把扁担斧子捺了,又跑回去。
老太太一看,见李云吓的颜色更变,又问:‘李云为何惊慌?’
李云说:‘大蟒还在那里。’
老太太说:‘可别去了。’
又过了一天。
次日家中颗粒俱无,不去就得饿着,李云想:‘我把人家担绳等件也都捺在那里,怎么赔人家?’
这样一想,不顾命了,当时由家中出来,够奔山口,捡扁担打柴。
不知李云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三十四回-注解
烈火剑:烈火剑是一种传说中的宝剑,通常具有强大的法力,能够释放出火焰的力量。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武侠小说中,烈火剑常被视为神兵利器。
密松林:密松林指的是树木茂密、松树成林的地区,常用来形容环境幽深、隐蔽的地方。
迷路旗:迷路旗是一种法术用具,能够迷惑人的方向感,使人迷失方向。在古代小说和神话故事中,迷路旗常被用作攻击或防御的道具。
乾坤颠倒迷路旗:乾坤颠倒迷路旗是一种特殊的迷路旗,能够颠倒乾坤,使使用者的周围环境发生混乱,是张道陵的法宝之一。
三清教:三清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流派,以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的三位化身——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崇拜对象。
祖师爷:祖师爷是对道教创始人或某个教派创始人的一种尊称,表示对其教义和传承的尊敬。
敕令:敕令是古代皇帝或尊贵者发布的命令,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替行挪移大搬运:替行挪移大搬运是一种道教法术,能够将人的形象或灵魂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乾坤子午混元袋:乾坤子午混元袋是一种法术宝物,能够收服妖精和邪魔,是坎离真人的镇观之宝。
活报报知觉罗汉:活报报知觉罗汉是佛教传说中的罗汉之一,具有极高的智慧和神通,能够洞察一切。
零碎:零碎指琐碎、不重要的事物,这里可能是指和尚身上的小物件。
污秽之物:污秽之物通常指不洁或不干净的东西,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能够抵挡雷击的物品。
济颠:济颠,指济公,即济颠和尚,是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
僧帽:僧帽,指和尚戴的帽子,通常为圆形,象征出家人的修行。
湖岸:湖岸,指湖泊的边缘地带。
妖精:妖精,指神话传说中的邪恶精灵或怪物。
龙脑袋:龙脑袋,指龙的形象,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
净鳞:净鳞,指龙身上的光滑鳞片。
鳄鱼:鳄鱼,一种生活在水边的爬行动物,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鳄鱼有时被描绘为龙的一种。
龙种:龙种,指龙的子孙或后代。
避水珠:避水珠,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可以避水。
内肾囊:内肾囊,指动物的生殖器官。
真锹玦:真锹玦,指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似锹。
敌国之富:敌国之富,指财富之多,如同敌国的财富一样丰富。
会稽山:会稽山,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打柴:打柴,指砍伐树木制作柴火。
扁担板斧:扁担板斧,指打柴时使用的工具,扁担用于挑柴,板斧用于砍伐。
大蟒:大蟒,指蟒蛇,一种体型巨大的蛇类。
血盆似的大嘴:血盆似的大嘴,形容蟒蛇的大嘴像血盆一样巨大。
魂不附体:魂不附体,形容极度恐惧,精神几乎丧失。
籴米:籴米,指用粮食换取米。
养赡:养赡,指供养、赡养。
担绳等件:担绳等件,指挑担子用的绳索和其他相关物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三十四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场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以下是对其逐行的赏析。
‘假济颠这才戴上济公的僧帽,够奔湖岸,滋溜跳下湖去。’这句话通过‘假济颠’这一角色,巧妙地引入了故事情节,同时也暗示了济公的神奇能力。‘够奔湖岸’与‘滋溜跳下湖去’则生动地描绘了济公的动作,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其轻盈与敏捷。
‘知府看得明明白白,少时呱啦一个霹雷,雨随着就小了,就听湖水哗啦啦一响,妖精翻上来了。’这里通过知府的视角,展示了济公的神奇法术,雷声和雨水的描写增强了场景的紧张感和神秘感。
‘这个妖精,其形是龙脑袋,两只眼没了,有两条腿,长有三十余丈,一身净鳞。’这一句详细描述了妖精的形象,龙脑袋、无眼、长腿、长身、净鳞等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崇拜,也增加了故事的奇幻色彩。
‘这宗东西名叫鳄鱼,乃是龙种。’此句揭示了鳄鱼的身份,作为龙种,鳄鱼在故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鳄鱼天底下地上头,只有一个,够五百里地长,这是个小的。’通过对比,突出了鳄鱼的独特性和珍贵性,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动力。
‘这种东西最利害无比,龙之性最淫,比如龙要污了牛,下出子来,名曰特龙,污了马,下出驹来名曰龙驹,龙污了驴,下出子名曰骞龙,污了羊,生子名曰猖龙,污了猪,生子名曰猖龙,要污了野鸡,下了蛋,入地一年走一尺,四十年起蛟,它一出来,能使山崩地裂,四周带起四十丈水来,乃是龙王爷的反叛。’这一段详细描述了鳄鱼的特性,既有对龙的描述,也有对鳄鱼自身的描绘,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这个鳄鱼,天下大患,今天被雷击了,雨也住了。’此句说明了鳄鱼被雷击后的情况,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转折。
‘知府知道是穷和尚的法术,请的雷,这才下了看台,过来给济公行礼,说:“圣僧佛法无边,弟子深为感念,请圣僧到衙门一叙。”’这里展示了知府对济公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济公在民间传说中的崇高地位。
‘和尚说:“太守大人,你把这鳄鱼叫人抬回去。他那两只眼,是两颗避水珠,在内肾囊里,取出来,乃是无价之宝。他周身骨头节里都是珠子,他那两只爪,是真锹玦。大人你得这个鱼,取出珠子来,胜似敌国之富。”’济公的这一番话,既揭示了鳄鱼的珍贵之处,也展现了其智慧与远见。
‘知府一听,喜乐非常,吩咐把方才那假济颠骑的马,给圣僧备过来。’知府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体现了济公在故事中的影响力。
‘和尚的马,一直往北跑下去了。雷鸣、陈亮、孙道全随后追赶,和尚这匹马奔走如飞,跑下有二十多里来。’这一段描写了济公的神奇能力,马匹的奔跑速度与济公的神秘力量相互映衬,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和尚说:“好东西,真跟我玩笑。”正往前走着,眼前树林子一声:“阿弥陀佛,师父别走,弟子给你老人家送帽子来了。”’济公的幽默与假济颠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轻松的气氛。
‘书中交代:这个假济颠怎么一段缘故呢?只因绍兴府正南有一座会稽山,山下住着一个打柴的,姓李名云。’这一段引入了新的角色和背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人乃是饱学,时运不佳,家中贫寒,不能念书。家有老母,李云事母至孝,就指着打柴度日。’这段描述了李云的背景,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天打两担柴,一担柴籴米,一担柴自己烧。这天拿着扁担板斧,到山上去打柴,刚走到山口,就见那里有一条大蟒,有好几十丈长,两只眼似两盏灯,张着血盆似的大嘴。’这一段详细描述了李云遇到危险的场景,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李云吓得魂不附体,把扁担、板斧都丢了。跑回家去,吓得战战兢兢。’李云的恐惧与无助,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他母亲就问:“儿呀,怎么了?”’这一句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也为故事的情感基调增添了温暖。
‘李云说:“吓死我了,我拿着扁担、板斧刚要上山去打柴,刚走到山口,看见一条大蟒,真有水缸粗细,有好几十丈长,两只眼像两盏灯,张着大嘴要吃我,吓的我把扁担、板斧都捺了,赶紧跑回来。”’李云的描述再次强调了危险的存在,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紧张感。
‘老太太说:“扁担板斧倒是小事,只是我儿有命,可以养赡为娘。”’老太太的话语体现了对儿子的关爱和保护,同时也为故事的情感基调增添了温馨。
‘次日李云还得去打柴,家中又并无余粮,无奈跟街坊又借了一根扁担,一把斧子,够奔会稽山。’李云为了生活不得不冒险,这一段描写了他的无奈和勇敢。
‘刚来到山口一看,大蟒尚未走,吓得李云又把扁担斧子捺了,又跑回去。’李云的恐惧再次体现,也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老太太一看,见李云吓的颜色更变,又问:“李云为何惊慌?”’老太太的关心与询问,使得故事的情感更加丰富。
‘李云说:“大蟒还在那里。”’李云的回答再次强调了危险的存在,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老太太说:“可别去了。”’老太太的担忧,使得故事的情感更加深厚。
‘又过了一天。次日家中颗粒俱无,不去就得饿着,李云想:“我把人家担绳等件也都捺在那里,怎么赔人家?”这样一想,不顾命了,当时由家中出来,够奔山口,捡扁担打柴。’李云为了生活,不得不再次面对危险,这一段描写了他的勇敢和坚持。
‘不知李云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句话为故事的发展留下了悬念,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