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七十二回-原文
合欢楼姐弟同受困
凤山街师徒定奇谋
话说铁头太岁周堃问明白道路,顺大街往北,果然见有一座狼虎庙。这才往西,到了西头一瞧,果然见路北有一大门。
见门口有一乘大轿,多少马匹从人,门堂里点着大门灯,外面站着许多的差官,抬轿的轿夫。
原本是京营殿帅陆炳文,今天没走,给王胜仙贺喜。
师生在客厅摆酒,开怀畅饮,王胜仙打算今天痛饮一醉,晚间好洞房花烛,跟美人成亲。
周堃由外面来到大门洞里,家人问:“找准?”
周堃说:“可是花花太岁王胜仙在这里住?”
家人说:“你要反哪?这是王大人住宅。”
周堃一听是王胜仙的家,拉出刀来,照家人就是一刀,人头滚落在地。
家人一乱,周堃摆刀乱砍,往里就走,逢人就砍,遇人便杀,杀了有十数个人。
周整一想:“这宅院子大了,不知道姐姐在哪里?救姐姐要紧。”
想罢揪住一个家人,周堃一举刀说:“我且问你,王胜仙骗来那个妇人周氏在哪里?你告诉我实话,我不杀你。”
这家人吓得直哆嗦说:“大太爷饶命!我告诉你,出西边角门,穿过一层院子,往北是花园子,有五间合欢楼,在那楼上呢。”
周堃听明白,把这个家人也杀了,一直够奔西角门,穿过一层院子,果然来到了花园子。
见正北有五间楼房,楼窗灯影朗朗,人影摇摇,周堃登楼梯上去一看,见姐姐周氏倒捆着二臂,有四个婆子还解劝呢。
周堃一摆刀,“噗哧噗哧”把四个婆子杀了,说:“姐姐跟我走。”
过去把周氏绳扣解开。
这时就听楼下一阵大乱,齐喊嚷:“拿!别叫他跑了。”
周氏一看说:“兄弟你快把刀给我,我一抹脖子,你快逃命罢。”
周堃说:“姐姐不要寻死,我背着你走。”
周氏说:“你看外面人都围上了,你快设法走罢!我反正不能落到恶霸手里,你要不逃命,连你也饶不了。”
周堃说:“姐姐别死。”
再一看楼下,人都满了,灯球火把,亮子油松,照耀如同白昼一般,各持刀枪棍棒。
原来周堃一进来,在门口一杀人,就有人报与王胜仙。
王胜仙赶紧传话,叫家丁人等,看家的护院的拿人,仅他家里就有百余个家丁,大众各抄家伙,追到合欢楼,把楼就围了。
周堃见楼上有一根顶门的杠子,他抄起来站在楼门一堵,说:“哪个不怕死的上来!”
众家人喊嚷,都不敢上楼。
王胜仙同陆炳文也来到花园子,有众多人围随保护着,王胜仙传话:“谁要把杀人凶手拿下来,赏银二百两。”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听这句话,有胆子大的就往头上冲,刚一上楼梯,上到三四层,就被周堃用棍点下来。
再有人上去,被周堃一棍,把脑袋打碎了。
内中有两个护院的,是亲兄弟,二人商量说:“兄弟你上楼梯,我爬到栏杆,叫他首尾不能相顾。”
周堃有主意,见一个爬栏杆奔楼窗,一个奔楼梯,周堃先把上楼梯的用棍打下去,这个刚爬到栏杆,周堃赶过去一棍,正打在天灵盖,给打下来了。
一个个又都不敢上前了,周堃口中喊嚷:“哪个敢来太岁头上动土?”
大众家丁一听,齐声喊嚷:“那个太岁爷厉害呀!”
正在这般景况,外面喊声大振,来了无数的官兵。
原来陆炳文早传下令去,调本衙门两员官,五百兵,知会城守营各官厅,陆步两营齐来拿贼。
大众一聚会来了,真有几千官兵衙役,各掌灯球火把,长枪大刀,短剑阔斧,就把合欢楼四面围了个滴水不通。
众人乱嚷拿,可都不敢前进,这个说:“二哥你头里上呀!”
那个说:“我当这份差,每月挣豆子大的一点银子,卖命不干。你要贪功,你上楼呀!你瞧这位太岁爷,拿着明晃晃的刀,又是木杠子,谁不怕死,谁就往前进。”
大众虽围着不往前上,周堃也是着急,下不来,不能把姐姐救了走。
正在危急之际,只听外面一声喊嚷:“尔等让路,天王来也!”
有一人身高九尺,蓝脸红胡子,手中一条铁棍,由官兵后面乱打,这些官人真是挨着的就死,碰着就亡,着了一下筋断骨头伤。
官兵大众一乱,说:“天王厉害呀!”
众人往两旁一闪,这位天王打了一条血路,直奔合欢楼的楼梯而来。
周堃一看,这人脸上抹着蓝靛,挂着红胡子,周堃赶紧就问:“什么人?”
这人说:“周贤弟,是我。”
周堃听说话口音甚熟,又问:“哪位。”
天王说:“且到里面再说。”
书中交代:来者这位天王,是怎么一段事情?
原来周堃跟杨猛、陈孝分手之后,杨猛、陈孝无法,也不能拦周堃,二人一直够奔灵隐寺而来。
来到庙门首,陈孝一道“辛苦!”
门头僧问:“找谁?”
杨猛、陈孝说:“济公可在庙里?”
门头僧说:“你二位找济颠呀?”
陈孝说:“是。”
门头僧说:“别提了,这个济颠真可恨,一早起来,他就走出去一天,晚上非等关山门他才回来。我们打算把他关到外头,老不行。往山下瞧二里多地远,瞧不见他,我想这关山门他可赶不上了,刚一关门,焉想到他伸进一条腿来,说:“别关,还有我哩。”天天如此。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巧,哪时关门,哪时他回来。今天你们二位来的巧了,由早晨他就没出去,在大雄宝殿拿虱子呢。你们二人瞧瞧去罢!”
杨猛、陈孝二人立刻进了庙,来到大雄宝殿一瞧,果然济公在大雄宝殿拿虱子呢。
杨猛、陈孝二人赶紧行礼,和尚说:“你两人做什么来了?”
杨猛、陈孝二人说:“师父,应了你老人家的话了。”
和尚说:“应了我什么话了?”
陈孝说:“现在窦永衡打了官司了,他媳妇被花花太岁王胜仙诓了去,求师父你老人家慈悲慈悲罢!设法救他才好。”
和尚点了点头说:“我救他,你二人附耳如此如此。你二人先走,咱们不见不散,准约会。”
杨猛、陈孝点头答应,竟自去了。
和尚穿上了僧袍,出了灵隐寺一直往前走,进了钱塘关,走了不远,见对面来了一个人,身高九尺,面似乌金纸,环阔眉目,正是探囊取物赵斌。
一见济公连忙上前行礼,说:“师父,一向可好?”
和尚说:“赵斌呀!今天你不用卖果子了,我烦你点事。”
越斌说:“师父有什么事,只管说。今天我正心里发烦,不爱做买卖呢。”
和尚说:“我这里有一封字柬,你拿着到凤山街,就是你头一天卖果子那家,他叫铁面天王郑雄。送去交到门房,他必有应酬你,你就在那里等我。”
赵斌点头。
济公写了一张柬字,交给赵斌,赵斌把果筐提起来,一直够奔凤山街。
来到郑雄门首,一道“辛苦”,家人一看,说:“这不是那位卖果子的么?你找谁呀?”
赵斌道:“我奉灵隐寺济公之命,来给郑爷送信。”
家人说:“你认识济公么?”
赵斌说:“济公是我师父。”
家人一听说:“呵!你贵姓呀?”
赵斌说:“我姓赵。”
家人说:“你是济公的徒弟,我们大爷也是济公的徒弟,你跟我们大爷还是师兄弟呢!你在这门房坐坐,我给你进去回禀。”
赵斌来到门房,家人把书信拿进去,郑雄正在书房跟牛盖说闲话呢。
日前把牛盖带到家来,问牛盖哪里人,他说是巡典州的人,问他姓什么,他说姓牛,叫什么,叫盖,郑雄问他别的话,他也说不清楚,郑雄倒很喜爱他,把牛盖留在家里坐着。
早晚没事,教给牛盖人情世态,说话礼路,他就是太浑,也有明白的,也有不明白的。
今天二人正在书房坐着,家人把书信拿进来,说:“外面来了一个姓赵的,说是灵隐寺济公叫他来给送信。”把信呈上去。
郑雄打开一看,心中明白,叫家人把赵斌让到厅房去,给他预备几样菜,灌一壶酒,就提济公说了,叫他在这里等着,至迟二更天,济公必来。
便叫家人买一百钱蓝靛,再买一挂唱戏用的红胡子,交给赵斌,等济公来了,自有吩咐,又教把铁棍拿出来给他。
家人点头答应,出来说:“赵爷,我们大爷说了,请你到厅房去坐着喝酒。济公有话,叫你在这里等候,至迟二更天,济公必来。”
赵斌点头,这才到书房,家人擦抹桌案,把酒菜摆上,赵斌自斟自饮起来了。
家人把蓝靛红胡子都买了,将郑雄的铁棍拿出来,交与赵斌。
赵斌问:“做什么?”
家人说:“等济公来了,他老人家自有吩咐。”
赵斌就在郑雄家喝着酒。
少时天色掌灯,吃喝完了,天有初鼓以后,外面济公来了。
只见他背着一个大包袱,赵斌说:“师父,背的什么?”
和尚把包袱打开,众人一看,全部目瞪痴呆。不知包袱包的何等物件,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七十二回-译文
合欢楼上的姐弟俩一同被困,凤山街上的师徒俩定下奇谋。
铁头太岁周堃问清了道路,顺着大街往北走,果然看到了一座狼虎庙。然后转向西边,到了西头一看,果然在路北有一座大门。门口有一顶大轿,跟着不少马匹和随从,门堂里点着大门灯,外面站着许多差官和抬轿的轿夫。原来今天是京营殿帅陆炳文没走,来给王胜仙贺喜。师生在客厅摆酒,畅饮一番,王胜仙打算今天痛饮一醉,晚上好洞房花烛,与美人成亲。周堃从外面来到大门洞里,家人问他:‘找谁?’周堃说:‘可是花花太岁王胜仙住在这里?’
家人说:‘你要造反吗?这是王大人的住宅。’周堃一听是王胜仙的家,拔出刀来,照着家人就是一刀,人头滚落在地。家人一乱,周堃挥刀乱砍,往里就走,逢人就砍,遇人便杀,杀了十几个。周堃心想:‘这宅子这么大,不知道姐姐在哪里?救姐姐要紧。’想完之后,抓住一个家人,周堃举刀说:‘我且问你,王胜仙骗来的那个妇人周氏在哪里?你告诉我实话,我不杀你。’这家人吓得直哆嗦,说:‘大太爷饶命!我告诉你,出西边角门,穿过一层院子,往北是花园子,有五间合欢楼,那个妇人就在楼上。’周堃听明白了,把这个家人也杀了,一直冲到西角门,穿过一层院子,果然来到了花园子。见正北有五间楼房,楼窗灯光明亮,人影摇曳,周堃上楼一看,见姐姐周氏被绑着双臂,有四个婆子在劝她。
周堃挥刀‘噗哧噗哧’把四个婆子杀了,说:‘姐姐跟我走。’然后过去解开周氏的绳索。这时楼下突然一阵大乱,齐声喊:‘抓住他!别让他跑了。’周氏一看说:‘兄弟你快把刀给我,我一抹脖子,你快逃命吧。’周堃说:‘姐姐不要寻死,我背着你走。’周氏说:‘你看外面人都围上了,你快想办法走!我反正不能落到恶霸手里,你要不逃命,连你也饶不了。’周堃说:‘姐姐别死。’再看楼下,人都围满了,灯笼火把,照耀如同白昼,各持刀枪棍棒。原来周堃一进来,在门口杀人,就有人报告给了王胜仙。王胜仙赶紧传话,叫家丁人等,看家的护院的拿人,他家里就有百来个家丁,大家各拿家伙,追到合欢楼,把楼围了起来,周堃见楼上有一根顶门的杠子,他抄起来站在楼门一堵,说:‘哪个不怕死的上来!’众家人喊嚷,都不敢上楼。王胜仙和陆炳文也来到花园子,有很多人跟着保护,王胜仙传话:‘谁要把杀人凶手拿下来,赏银二百两。’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听到这句话,有胆子大的就往头上冲,刚上到三四层,就被周堃用棍子打下来。再有人上去,被周堃一棍,把脑袋打碎了。
其中有两个护院的,是亲兄弟,二人商量说:‘兄弟你上楼梯,我爬到栏杆,叫他首尾不能相顾。’周堃有主意,见一个爬栏杆奔楼窗,一个奔楼梯,周堃先把上楼梯的用棍打下去,这个刚爬到栏杆,周堃赶过去一棍,正打在天灵盖,给打下来了。一个个又都不敢上前了,周堃口中喊嚷:‘哪个敢来太岁头上动土?’大众家丁一听,齐声喊嚷:‘那个太岁爷厉害呀!’正在这样的时候,外面喊声大作,来了无数的官兵。原来陆炳文早传下令去,调本衙门两员官,五百兵,知会城守营各官厅,陆步两营齐来拿贼。大家聚在一起来了,真有几千官兵衙役,各掌灯球火把,长枪大刀,短剑阔斧,就把合欢楼四面围了个滴水不通。众人乱嚷拿,可都不敢前进,这个说:‘二哥你头里上呀!’那个说:‘我当这份差,每月挣豆子大的一点银子,卖命不干。你要贪功,你上楼呀!你瞧这位太岁爷,拿着明晃晃的刀,又是木杠子,谁不怕死,谁就往前进。’大众虽围着不往前上,周堃也是着急,下不来,不能把姐姐救了走。正在危急之际,只听外面一声喊嚷:‘尔等让路,天王来也!’
有一人身高九尺,蓝脸红胡子,手中一条铁棍,由官兵后面乱打,这些官人真是挨着的就死,碰着就亡,着了一下筋断骨头伤。官兵大众一乱,说:‘天王厉害呀!’众人往两旁一闪,这位天王打了一条血路,直奔合欢楼的楼梯而来。周堃一看,这人脸上抹着蓝靛,挂着红胡子,周堃赶紧就问:‘什么人?’这人说:‘周贤弟,是我。’周堃听说话口音很熟,又问:‘哪位。’
天王说:‘且到里面再说。’
书中交代:来者这位天王,是怎么一段事情?
原来周堃跟杨猛、陈孝分手之后,杨猛、陈孝无法,也不能拦周堃,二人一直往灵隐寺而来。来到庙门前,陈孝说:‘辛苦了!’门头僧问:‘找谁?’
杨猛和陈孝问道:‘济公在庙里吗?’门头僧问:‘你们两位是在找济颠吗?’陈孝回答:‘是的。’门头僧说:‘别提了,这个济颠真让人讨厌,一大早就出去,直到晚上关山门才回来。我们打算把他关在外面,但他总是不离开。从山上往下看,有两里多远,看不到他,我想他肯定赶不上关山门了,刚一关上门,没想到他伸进一条腿来说:“别关,我还在这里。”天天都是这样。也不知道怎么这么巧,什么时候关门,他什么时候回来。今天你们两位来得正好,他从早上就没有出去,正在大雄宝殿捉虱子呢。你们两位去看看吧!’杨猛和陈孝立刻进了庙,来到大雄宝殿一看,果然济公正在那里捉虱子。杨猛和陈孝立刻行礼,和尚问:“你们两位来做什么?”杨猛和陈孝说:“师父,我们已经按照您的话做了。”和尚问:“应了我什么话?”陈孝说:“现在窦永衡打官司了,他媳妇被花花公子王胜仙骗走了,求师父您老人家慈悲,设法救救他。”和尚点头说:“我会救他,你们二人靠近耳朵,我这样这样吩咐你们。你们先走,我们不见不散,准有约定。”杨猛和陈孝点头答应,就离开了。和尚穿上僧袍,出了灵隐寺一直往前走,进了钱塘关,没走多远,见对面来了一个人,身高九尺,面色像乌金纸,眉毛眼睛宽阔,正是探囊取物赵斌。一见济公,赵斌连忙上前行礼,说:“师父,您近来可好?”和尚说:“赵斌啊!今天你不用卖果子了,我有一件事麻烦你。”赵斌说:“师父有什么事,尽管说。今天我心里烦躁,不想做买卖。”和尚说:“我这里有一封字条,你拿着去凤山街,就是你头一天卖果子那家,他叫铁面天王郑雄。把信送到门房,他会有所接待,你就在那里等我。”赵斌点头。
济公写了一张字条,交给赵斌,赵斌拿起果筐,一直走到凤山街。来到郑雄家门口,赵斌说了一句话,家人一看,说:“这不是那位卖果子的吗?你找谁?”赵斌说:“我受灵隐寺济公之命,来给郑爷送信。”家人问:“你认识济公吗?”赵斌说:“济公是我的师父。”家人一听,说:“哦!你贵姓?”赵斌说:“我姓赵。”家人说:“你是济公的徒弟,我们大爷也是济公的徒弟,你和我们大爷还是师兄弟呢!你在这门房稍等,我去里面回禀。”
赵斌来到门房,家人把信拿进去,郑雄正在书房和牛盖闲聊。之前把牛盖带到家里,问他是哪里人,他说自己是巡典州的人,问他姓什么,他说姓牛,叫盖,郑雄问他其他问题,他也答不上来,但郑雄很喜欢他,留他在家里。早晚没事,教他人情世故,说话礼节,他虽然有些笨拙,但有些事情还是能明白的。今天两人正在书房坐着,家人把信拿进来,说:“外面来了一个姓赵的,说是灵隐寺济公叫他来送信。”然后把信呈上去。
郑雄打开一看,心中明白,叫家人把赵斌请到厅房,给他准备了几样菜,倒了一壶酒,就提起了济公,叫他在这里等着,最迟二更天,济公一定会来。然后叫家人买一百钱蓝靛,再买一挂唱戏用的红胡子,交给赵斌,等济公来了,自有吩咐,又让他把铁棍拿出来给济公。家人点头答应,出去说:“赵爷,我们大爷说了,请你到厅房去喝酒。济公有话,叫你在这里等候,最迟二更天,济公一定会来。”赵斌点头,这才进了书房,家人擦干净桌子,把酒菜摆上,赵斌自己倒酒自饮起来。家人把蓝靛和红胡子都买了,把郑雄的铁棍拿出来,交给赵斌。赵斌问:“做什么?”家人说:“等济公来了,他老人家自有吩咐。”赵斌就在郑雄家喝酒。不久天色已晚,酒菜喝完,天快到初鼓时分,外面济公来了。只见他背着一个大包裹,赵斌问:“师父,你背的是什么?”和尚打开包裹,众人一看,都惊呆了。不知道包裹里是什么东西,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七十二回-注解
合欢楼:合欢楼在此处指的是一种建筑,通常是两层或更多层的楼阁,其名称寓意着夫妻和睦、情感美满。在古代文学中,合欢楼也常被用作爱情或欢聚的象征。
凤山街:凤山街是一个地名,具体指代可能因故事背景而异。在古代文学中,地名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可能象征着吉祥、高贵或特定的社会阶层。
师徒:师徒关系在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指的是师傅和徒弟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师傅通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徒弟进行教育和培养。
奇谋:奇谋指的是非常巧妙的计谋或策略,常用于形容那些出人意料、高明非凡的计划。
铁头太岁周堃:铁头太岁周堃是故事中的角色,太岁在此处可能指的是一种勇猛的称号,而铁头则形容他勇猛不屈、不怕困难。
京营殿帅陆炳文:京营殿帅是官职名称,京营指的是京城的军队,殿帅是军队中的高级将领。陆炳文是故事中的角色,担任这一官职。
王胜仙:王胜仙是故事中的角色,是一个恶霸或有权势的人物。
周氏:周氏是周堃的姐姐,故事中她是被王胜仙骗来的妇人。
天王:天王在此处可能指的是一位英雄或具有超凡能力的人物,或者是神话传说中的神。
济公:济公,又称济颠,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和尚形象,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在佛教中,济公被视为一位得道高僧,他不受世俗束缚,行为举止常常出人意料,是佛教中的一种象征。
庙:庙,指供奉神佛或祖先的场所,古代称为庙宇。在中华文化中,庙宇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祈求神灵庇佑的圣地。
关山门:关山门,指寺庙在晚上关闭的大门,象征着寺庙的宁静和戒律。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庙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主殿,也是寺庙中最主要、最庄严的建筑。
虱子:虱子,一种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表的寄生虫,这里可能用来形容济公生活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花花太岁:花花太岁,指行为放荡不羁、轻薄无行的人,这里指王胜仙。
灵隐寺: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钱塘关:钱塘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
探囊取物:探囊取物,形容轻而易举地得到某物,这里指赵斌得到济公的任务非常容易。
铁面天王:铁面天王,指郑雄,可能寓意他性格刚直,不徇私情。
蓝靛:蓝靛,一种天然染料,这里可能指用来做某种仪式或标记的物质。
红胡子:红胡子,可能指一种装饰品,也可能是某种仪式用品。
铁棍:铁棍,这里可能指用于某种仪式或战斗的武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七十二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济公和尚的奇特形象以及他与赵斌、郑雄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
首先,从杨猛、陈孝与门头僧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济公和尚的率性不羁。他‘一早起来,他就走出去一天,晚上非等关山门他才回来’,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事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赋予一种超脱世俗的仙风道骨。
门头僧对济公的描述‘这个济颠真可恨’,看似贬低,实则是对济公个性的夸张表现,这种夸张的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十分常见,用以突出人物性格的鲜明。
接下来,杨猛、陈孝进入庙中见到济公拿虱子的场景,这一细节描写既展现了济公的随性,也反映出他对于世间琐事的淡然。
在杨猛、陈孝请求济公帮助窦永衡时,济公的态度转变,他点头答应,并给了杨猛、陈孝一个任务,这体现了济公作为一位宗教人物的责任感和慈悲心。
济公与赵斌、郑雄的相遇,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师徒关系和江湖义气。济公对赵斌的信任和安排,以及赵斌对济公的尊敬和服从,都体现了这种关系的深厚。
在郑雄家中,济公的神秘行为,如准备蓝靛、红胡子和铁棍,以及他背着的神秘包袱,都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使得故事充满了悬念。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人物的形象和人际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夸张、悬念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