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回-原文

话说南宋自南渡以来,迁都临安,高宗皇帝建炎天子四年,改为绍兴元年。

在朝有一位京营节度使,姓李名茂春,原籍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娶妻王氏,夫妻好善。

李大人为人最慈,带兵军令不严,因此罢官回籍,在家中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扶危济困,冬施棉衣,夏施汤药。

这李大人在街市闲游,人都呼之为李善人。

内中就有人说:“李善人不是真善人,要是真善人,怎么会没儿子?”这话李大人正听见,自己回至家中,闷闷不乐。

夫人王氏见大人回来,闷闷不乐。可就问大人因何不乐?大人说:“我在街市闲游,人都称我为李善人,内中就有人暗中说,被我听见。他说我惩恶扬善,又说善人不是真心,要是真心为善,不能没儿子。我想上天有眼,神佛有灵,当教你我有儿子才是。”

夫人劝大人纳宠,买两侍妾,也可以生儿养女。大人说:“夫人此言差矣,吾岂肯作那不才之事?夫人年近四旬,尚可以生养儿女。你我斋戒沐浴三天,同到永宁村北天台山国清寺拜佛求子。倘使上天有眼,你我夫妻也可生子。”

王氏夫人说:“甚好。”

李茂春择了日期,带着僮仆人等,夫人坐轿,员外乘马,到了天台山下。

只见此山高耸天际,山峰直立,树木森森,国清寺在半山之上。

到了山门以外,只见山门高大,里面钟鼓二楼,前至后五层大殿,后有斋堂客舍,经堂戒堂,二十五间藏经楼。

员外下马,里面僧人出来迎接,到客堂奉茶。

老方丈性空长老,知道是李员外降香,亲身出来接见,带着往各处拈香。

夫妻先至大雄宝殿拈香,叩求神佛保佑:“千万教我得子,接续香烟。如佛祖显灵,我等重修古庙,再塑金身。”祷告已毕,又至各处拈香。

到了罗汉堂拈香,方烧至四尊罗汉,忽见神像由莲台坠地。

性空长老说:“善哉善哉,员外定生贵子,过日我给员外道喜。”

李员外回到家中,不知不觉夫人有喜。

过了数个月,生了一个公子。

临生之时,红光罩院,异香扑鼻,员外甚喜,这孩自生落之后,就哭声不止,直至三朝。

这日正有亲友邻里来庆贺,外面家人来回话,说有国清寺方丈性空,给员外送来一份厚礼,亲来贺喜。

员外迎接进来。

性空说:“员外大喜。

令郎公可平安?”

员外说:“自从生落之后,直哭到今朝不止。吾正忧虑此事。老和尚有何妙法能治?”

性空说:“好办。员外先到里面把令公子抱出我看看,就知道是何缘故了。”

员外说:“此子未过满月,就抱出来,恐有不便。”

性空说:“无妨。员外可用袍袱盖上,可以不冲三光。”

员外一听有理,连忙把孩儿从里面抱出来,给大众一看。

孩儿生得五官清秀,品貌清奇,啼哭不止。

性空和尚过来一看,那孩儿一见和尚,立止啼哭。

一咧嘴笑了。

老和尚就用手摸那孩儿头顶说:

莫要笑,莫要笑,你的来历我知道。

你来我去两抛开,省的大家胡倚靠。

那孩儿立时不哭了。

性空说:“员外,我收一个记名徒弟,给他取个名字,叫李修缘罢。”

员外应了,把孩儿抱进去,出来给和尚备斋。

吃罢,众亲友都散去,性空长老也去了。

员外另雇奶娘扶养孩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过了几年。

李修缘长至七岁,懒说懒笑,永不与同村儿童聚耍。

入学读书,请了一位老秀才杜群英先生在家教他,还有两个同伴,一个是永宁村武孝廉韩成之子韩文美,年九岁。

还有李夫人内侄,永宁村住,姓王名全,乃是兵部司马王安士之子,年八岁,三子共读书,甚是和美。

就是李修缘年幼,过目不忘,目读十行,才学出众。

杜先生甚奇之,常与人言:“久后成大器者,李修缘也。”

至十四岁,五经四书诸子百家,背诵极熟,合王韩二人,在学房,时常作诗,口气远大。

这年想要入县考取文童,李茂春卧床不起,人事不知,病势垂危。

派人把内弟王安士请来,到床前。

李员外说:“贤弟,我不久于人世。你外甥与你姐姐,全要你照应。

修缘不可纵性废读,吾已给他定下亲了,是刘家庄刘千户之女。

家中内外无人,全仗贤弟分心。”

王安士说:“姐丈放心养病,不必多嘱,弟自当照应。”

员外又对王氏夫人说:“贤妻,我今五十五岁,也不算夭寿。

我死之后,千万要扶养孩儿,教训他成名。

我虽在九泉之下也甘心。”

又嘱了修缘几句话,自己心中一乱,口眼一闭,呜呼哀哉。

李员外一死,合家恸哭。

王员外帮办丧事已毕,修缘守制不能入场。

是年王全、韩文美都中了秀才,两家贺喜。

王氏夫人家中有一座问心楼,一年所办之事,写在帐上。

每到岁底,写好表章,连同帐一并交天,一年并无一件事隐瞒的。

李修缘好道学,每见经卷必喜爱,读之不舍。

过了二年,王氏夫人一病而亡,李修缘自己恸哭一番,王员外帮办丧事完毕。

李修缘喜看道书,到了十八岁,这年孝满脱服。

他立志出家,看破红尘,所有家中之事,都是王员外办理。

李修缘自己到了坟上,烧了些纸钱,给王员外留下一纸书字,竟自去了。

王员外两日不见外甥,派人各处寻找,不见外甥。

自己拆开字来一看。

上写的是:

修缘去了,不必寻找。

他年相见;便知分晓。

王员外知道外甥素近释道,在临近庵观寺院,各处派人寻找,并不见下落。

派家人贴白帖,在各处寻找:“如有人把李修缘送来,谢白银百两。如有人知道实信,人在何处,送信来。谢银五十两。”

一连三个月并无下落。

书中交代,且说李修缘自从家中分手之后,信步游行,到了杭城,把银钱用尽,到了庙中要出家,人家也不敢留他。

他自己到西湖飞来峰上灵隐寺庙中见老方丈,要出家。

当家和尚方丈,乃是九世比邱僧,名元空长老,号远瞎堂。

一见李修缘,知道他是西天金身降龙罗汉降世,奉佛法旨为度世而来,因他执迷不醒,用手击了他三掌,把天门打开。

他才知道自己根本源流,拜元空长老为师,起名道济。

他坐禅坐颠,还有些疯。

庙里独叫他颠和尚,外面又叫他疯和尚,讹言传说济颠僧。

他本是奉佛法旨,所为度世而来,自己在外面济困扶危,劝化众生,在庙内不论哪个和尚有钱就偷,有衣服偷出去就当了,吃酒,最爱吃肉。

常有人说和尚例应吃斋,为什么吃酒?济颠说:“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为我修心不修口。”

自己就是与庙中的监寺僧广亮不对。

庙中除去了方丈,就属监寺僧力尊。

广亮新作了一件僧衣,值钱四十吊。

他偷了去当在当铺中,把当票贴在山门上,监寺广亮一见僧袍没有了,派人各处一找,把当票找着。

和尚挂失票不行,把山门摘下来,四人抬着去赎。

广亮回禀老方丈,说:“庙中疯和尚不守清规,常偷众僧的银钱衣物等物,理应按清规治罪于他。”

元空长老说道:“道济无赃,不能治他。你等去暗中访察,如要有赃证,把他带来见我就是。”

广亮派两个徒弟在暗中访拿济颠。

济颠在大雄宝殿供桌头睡觉。

两个小和尚志清、志明,每日留神。

这天见济颠在大殿里探头出来,往各处偷瞧了多时,后又进去一看,蹑足潜踪出来,怀中古棚棚的。

方至甬道当中,只见志清、志明由屋中出来,说:“好济颠,你又偷什么物件?休想逃走!”

过去一伸手,把那济颠和尚抓住,一直竟到方丈房中回话。

监寺的先见长老说:“禀方丈知道,咱们庙中济颠不守清规,偷盗庙中物件,按清规戒律之例治罪。”

元空长老一听,心中说:“道济,你偷庙中物件,不该叫他等拿住。我虽然护庇你,也无话可说。”

吩咐人:“把他带上来就是。”

济公来至方丈前屋内说:“老和尚你在哪里?我在这里问心。”

见了方丈永远是这样,元空也不教他磕头,说道:“道济不守清规,偷盗庙中物件,应得何罪?”

广亮说:“砸毁衣钵戒牒,逐出庙外,不准为僧。”

老方丈说:“我重责他就是。”

就问道:“道济,把偷之物献出。”

济公说:“师傅,他们真欺负我。我在大雄宝殿睡觉,因扫地没有盛土之物,我放在怀中。你等来看罢。”

说着,把丝绦一解,哗啦落下土片。

老方丈大怒,说:“广亮误害好人为盗,应得重责!”

吩咐看响板要打监寺。

众僧都来瞧热闹。

济公自己出来,到了西湖,见树林内有人上吊。

济公连忙过去要救此人。

正是:行善之人得圣僧救,落难女子父女相会。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回-译文

南宋自从南渡以后,迁都到了临安,高宗皇帝建炎天子四年,改为绍兴元年。在朝廷里有一位名叫李茂春的京营节度使,他原籍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娶了王氏为妻,夫妻俩都非常好善。李茂春为人非常慈祥,带兵时军令不严,因此被罢官回乡,在家中行善,修桥补路,扶危济困,冬天施舍棉衣,夏天施舍汤药。李茂春在街市闲逛时,人们都称呼他为李善人。其中有人说:‘李善人不是真正的善人,要是真的善人,怎么会没有儿子呢?’这话被李茂春听到了,回到家中闷闷不乐。

夫人王氏看到丈夫回来不高兴,便问原因。李茂春说:‘我在街市闲逛,人们都称我为李善人,其中有人悄悄地说,被我听到了。他说我虽然行善,但不是真心,如果真心行善,不应该没有儿子。我想上天有眼,神佛有灵,应该会赐给我们一个儿子。’

夫人劝李茂春纳妾,买两个侍妾,也许能生儿育女。李茂春说:‘夫人你错了,我怎么会做那种不道德的事情呢?你年近四十,还可以生养儿女。我们斋戒沐浴三天,一起去永宁村北的天台山国清寺拜佛求子。如果上天有眼,我们夫妻也许就能有儿子了。’王氏夫人说:‘好。’

李茂春选了日期,带着仆人,夫人坐轿,自己骑马,到了天台山下。只见此山高耸入云,山峰直立,树木茂密,国清寺位于半山腰。到了山门外面,只见山门高大,里面有钟鼓二楼,前面有五层大殿,后面有斋堂客舍,经堂戒堂,还有二十五间藏经楼。

李茂春下马,里面的僧人出来迎接,到客堂奉茶。老方丈性空长老知道是李员外来烧香,亲自出来迎接,带着他们到各处拈香。夫妻俩先到大雄宝殿拈香,祈求神佛保佑:‘希望你能赐给我们一个儿子,让我们能够延续香火。如果佛祖显灵,我们会重修古庙,重塑金身。’祷告完毕,又到各处拈香。到了罗汉堂拈香,方烧至四尊罗汉,忽然看到神像从莲台上坠落。性空长老说:‘善哉善哉,员外一定会有贵子,过几天我会给你道喜。’

李茂春回到家,不知不觉夫人怀孕了。过了几个月,生了一个公子。临生之时,院子里被红光笼罩,异香扑鼻,李茂春非常高兴。这个孩子自从出生后,一直哭个不停,直到满月。

这天正好有亲友邻里来庆贺,外面家人来回话,说国清寺的方丈性空给李员外送来一份厚礼,亲自来贺喜。李茂春迎接他进来。性空说:‘李员外大喜,你的公子平安吗?’李茂春说:‘自从出生以来,他一直哭到现在,我正为此事忧虑。老和尚有什么妙法能治这个病吗?’性空说:‘这很简单。员外先把我儿子抱出来让我看看,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李茂春说:‘这个孩子还没有满月,抱出来恐怕不方便。’性空说:‘没关系。员外可以用袍子盖上,这样就不会冲撞三光了。’李茂春一听有理,立刻把儿子从里面抱出来,给大家看。孩子长得五官清秀,品貌不凡,哭声不止。性空和尚过来一看,孩子一看到和尚,立刻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老和尚就用手摸孩子的头顶说:‘不要笑,不要笑,我知道你的来历。你来我去两抛开,省得大家胡猜。’孩子立刻不哭了。性空说:‘员外,我收一个记名徒弟,给他取个名字,叫李修缘吧。’李茂春答应了,把儿子抱进去,出来给和尚准备斋饭。吃完后,众亲友都散去了,性空长老也离开了。李茂春另外雇佣了奶娘来抚养孩子。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过了几年。李修缘长到了七岁,不爱说话也不爱笑,从不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他开始读书,请了一位老秀才杜群英先生在家教他,还有两个同伴,一个是永宁村武孝廉韩成的儿子韩文美,九岁。还有一个是李夫人的内侄,永宁村住,姓王名全,是兵部司马王安士的儿子,八岁。三个孩子一起读书,相处得很好。只是李修缘年纪小,过目不忘,一目十行,才学出众。杜先生对他非常惊奇,经常对人说:‘将来能成大器的人,是李修缘。’到了十四岁,五经四书诸子百家,他都能熟练背诵,和王韩两人一起在书房里时常作诗,口气很大。

这年他想要参加县里的文童考试,李茂春卧床不起,人事不知,病势垂危。派人把内弟王安士请来,到床前。李员外说:‘贤弟,我不久于人世了。你外甥和你姐姐,全要你照应。修缘不可放纵自己,不读书。我已经给他定下了亲事,是刘家庄刘千户的女儿。家中内外无人,全要靠贤弟分心。’

王安士说:‘姐丈放心养病,不必多嘱,我会照应的。’李员外又对王氏夫人说:‘贤妻,我今年五十五岁,也不算短命。我死后,你一定要抚养孩子,教育他成名。我在九泉之下也安心。’又对修缘说了几句话,自己心情一乱,闭上了眼睛,断气了。李员外一死,全家痛哭。王员外帮忙办理了丧事。修缘守丧期间不能参加考试。这一年王全、韩文美都考中了秀才,两家都来祝贺。王氏夫人家中有一座问心楼,一年所办的事情都写在账上。每到年底,写下表章,连同账本一起交给天,一年中没有任何事情隐瞒。

李修缘喜欢看道书,到了十八岁,这年服丧期满。他立志出家,看破红尘,所有家中的事情都由王员外办理。李修缘自己到了坟上,烧了一些纸钱,给王员外留下一封信,然后离开了。王员外两天没见到外甥,派人到处寻找,没找到外甥。自己拆开信来看,上面写着:‘修缘离开了,不必寻找。他年相见,便知分晓。’

王员外知道外甥李修缘最近出家为道,在附近庵观寺院,派人四处寻找,但都没有找到他的下落。于是派家人贴出告示,四处寻找:‘如果有人能把李修缘送来,感谢白银一百两。如果有人知道确切消息,人在何处,请送信来。感谢白银五十两。’连续三个月都没有任何消息。

书中交代,自从李修缘离家之后,他信步游历,到了杭州城,把所有的银钱都用完了,到了庙里想要出家,但没有人敢收留他。他自己去了西湖飞来峰上的灵隐寺,见到了老方丈。老方丈是九世比邱僧,名叫元空长老,号远瞎堂。一见李修缘,老方丈就知道他是西天金身降龙罗汉转世,奉佛法旨来度化世人,因为李修缘执迷不悟,老方丈用手击了他三掌,打开了天门。李修缘这才明白了自己的根源,拜元空长老为师,起名道济。

他坐禅时有些疯狂,有些疯疯癫癫。庙里的人叫他颠和尚,外面的人叫他疯和尚,于是就有了济颠僧的传说。他本是奉佛法旨,来度化世人,在外面他帮助困难的人,劝化众生。在庙里,不管哪个和尚有钱,他都会偷,有衣服就偷出去当,喜欢喝酒,最爱吃肉。常有人说和尚应该吃斋,为什么他吃酒?济颠回答说:‘佛祖留下了一首诗,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为我修心不修口。’

他自己和庙里的监寺僧广亮关系不好。庙里除了方丈,就属监寺僧力尊。广亮新做了一件价值四十吊钱的僧衣,他偷了去当在当铺中,把当票贴在山门上。广亮一看僧袍不见了,派人四处寻找,找到了当票。和尚挂失票不行,就把山门摘下来,四人抬着去赎。广亮回禀老方丈,说:‘庙中疯和尚不守清规,经常偷众僧的银钱衣物等物,应该按照清规戒律惩罚他。’

元空长老说:‘道济没有偷窃,不能惩罚他。你们去暗中调查,如果找到赃证,把他带来见我。’

广亮派了两个徒弟在暗中捉拿济颠。济颠在大雄宝殿的供桌头睡觉,两个小和尚志清、志明每天都很留神。这天,看到济颠在大殿里探出头来看了很长时间,然后又进去,悄无声息地出来,怀里鼓鼓的。刚走到甬道中间,只见志清、志明从屋子里出来,说:‘好济颠,你又偷什么?休想逃走!’然后伸手抓住济颠,一直带到方丈房中回话。

监寺的先见长老说:‘禀报方丈,济颠不守清规,偷盗庙中物品,应该按照清规戒律惩罚他。’

元空长老一听,心想:‘道济,你偷庙中物品,不应该让他们抓住。虽然我保护你,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吩咐人:‘把他带上来。’济公来到方丈面前,说:‘老和尚,你在哪里?我在这里问心。’见到方丈,他总是这样,元空也不让他磕头,说:‘道济不守清规,偷盗庙中物品,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广亮说:‘砸毁衣钵戒牒,逐出庙外,不准为僧。’老方丈说:‘我重重责罚他就是。’

然后问:‘道济,把偷的东西拿出来。’济公说:‘师傅,他们真欺负我。我在大雄宝殿睡觉,因为扫地没有盛土的东西,我放在怀中。你们来看看。’说着,解开丝绦,掉下一片土。老方丈大怒,说:‘广亮误害了好人,应该受到重责!’吩咐人:‘把响板拿来打监寺。’众僧都来看热闹。济公自己出来,到了西湖,看到树林里有人上吊。济公连忙过去要救这个人。正是:行善之人得圣僧救,落难女子父女相会。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回-注解

南宋: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赵构建立,从1127年持续到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北宋之后的一个政权,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

南渡:指南宋时期,由于金朝的入侵,北宋末年的皇帝和官员等大量南迁至江南地区,这一历史事件称为南渡。

临安:南宋时期的都城,即今天的杭州市。

高宗皇帝: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的尊号。

建炎天子: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建炎年间为1127年至1130年。

绍兴元年: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绍兴年间为1131年至1162年。

京营节度使:古代军事制度中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京城的军事事务。

台州府天台县:台州府是南宋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域,天台县是其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浙江省东部。

好善:指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修桥补路:指修补桥梁和道路,方便行人。

扶危济困:指帮助有困难的人。

冬施棉衣,夏施汤药:指在冬天施舍棉衣,在夏天施舍汤药,帮助穷人。

真罗汉:指真正的罗汉,佛教中指达到涅槃境界的高僧。

投胎:佛教术语,指灵魂离开身体后,再次进入母体成为婴儿的过程。

永宁村北天台山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北的天台山上的一个著名佛教寺庙。

拈香:佛教仪式之一,用手指拈取香木点燃,以示虔诚。

大雄宝殿:寺庙中供奉佛像的殿堂,是寺庙中最主要的建筑。

罗汉堂:佛教寺庙中供奉罗汉的殿堂。

金身:指佛像,特指用金或铜等金属制成的佛像。

斋戒沐浴:指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吃荤腥,不洗澡,以示虔诚。

侍妾:古代贵族男子纳为妾室的女性。

员外:古代对有钱有势的官员或豪绅的尊称,此处指王员外是一个有地位和财富的人。

僮仆:古代家庭中的仆人。

斋堂客舍:佛教寺庙中的斋堂和客舍。

经堂戒堂:佛教寺庙中的经堂和戒堂。

藏经楼:佛教寺庙中存放经书的楼阁。

僧人:出家的佛教徒。

方丈:佛教寺庙中的住持,即寺庙的最高领导人。

性空长老:佛教寺庙中的长老,即年长且有德行的僧人。

记名徒弟:佛教中的一种收徒方式,不举行正式的剃度仪式,但已确定师徒关系。

秀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资格,相当于现在的中学毕业水平。

文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资格,指参加乡试的士子。

问心楼:指家中用来记录家事和反省的地方。

孝满脱服:指服丧期满,脱去丧服。

红尘:佛教术语,指世俗的世界,比喻繁华纷扰的人世。

释道:释指的是佛教,道指的是道教。此处指外甥素近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庵观寺院:庵指尼姑居住的修行场所,观指道士居住的修行场所,寺院指佛教寺庙。此处指各种宗教修行的地方。

白帖:古代的一种招贴,用于公告或寻人。

李修缘:书中的主人公,后来出家为僧,法号道济。

杭城:古代对杭州的别称,此处指李修缘游历到了杭州。

银钱:古代货币,此处指李修缘身上的钱财。

出家:指脱离尘世,剃度为僧或尼。

老方丈:寺庙中的最高负责人,通常是德高望重的长老。

比邱僧:指佛教中的比丘,即受具足戒的出家男性僧侣。

远瞎堂:元空长老的号,意为远见卓识、瞎子也能明辨是非。

西天金身降龙罗汉降世:佛教传说中的一种说法,指某位高僧转世为罗汉。

度世:佛教用语,指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达到涅槃。

坐禅: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心灵的清净。

颠和尚:对济公的俗称,意为行为举止古怪,不拘小节。

疯和尚:对济公的另一种俗称,意为他有时行为疯狂,不受常人理解。

济困扶危:帮助困难的人,救助危难之中的人。

监寺僧:寺庙中的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僧侣的行为。

广亮:寺庙中的监寺僧,与济公关系不好。

衣钵戒牒:僧侣出家时所受的戒律和证明文件。

甬道:寺庙中连接殿堂的通道。

响板:一种打击乐器,此处指打板子,即用板子打人。

响板要打监寺:元空长老要惩罚监寺广亮。

圣僧:对高僧的尊称,意为具有神圣之德的僧侣。

落难女子父女相会:故事情节,指一个女子在困境中遇到她的父亲。

且看下回分解:古代小说中常用的结尾语,表示故事将继续发展,留待下回阅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回-评注

王员外得知外甥李修缘素近释道,派人寻找,却不见其踪迹。此段文字描绘了李修缘离家出走,寻求出家的决心。王员外派人张贴白帖,悬赏寻找,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失散亲人的重视和寻找的迫切性。

李修缘在杭城用尽银钱,寻求出家之路,却遭到寺庙的拒绝。这一情节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出家人的要求,以及李修缘出家心志的坚定。

李修缘在灵隐寺遇到元空长老,被长老识破其身份,并拜其为师,起名道济。此段文字展现了李修缘的神奇经历,以及佛法的神秘力量。

济公道济因坐禅而颠狂,被庙中称为颠和尚或疯和尚,其形象奇特,反映了佛教中的修行者形象。济公的疯颠并非真正的疯狂,而是修行过程中的特殊状态,寓意着对世间的超脱。

济公在寺庙中的行为,如偷盗、饮酒、吃肉,与传统僧侣的清规戒律相悖,却得到了元空长老的庇护。这一情节体现了济公独特的修行方式和佛法的包容性。

监寺僧广亮与济公不和,认为济公偷盗庙中物件,欲将其逐出庙外。元空长老却认为济公无赃,不应受到惩罚。此段文字反映了寺庙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济公的特殊地位。

济公在寺庙中的行为引起了众僧的围观,其形象深入人心。济公在西湖救人的情节,展现了其行善积德的精神,也为后续故事埋下了伏笔。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7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