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庭经的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成书时间可能较早,属于道家修炼术与内丹学的核心经典之一。黄庭经对修行者如何达到“无为”的理想状态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黄庭经》是道家内丹术经典之一,书中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行、养生和精神修炼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强调内气的调节和身体的自然调和,提倡通过调节呼吸、控制气血、冥想等方式来达到修炼长生的目标。书中的“黄庭”象征着人体的内在世界,传达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旨在帮助修行者通过调整身体与精神的关系,进而达到身心和谐、气血畅通的理想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庭经-内景-治生-原文
治生之道了不烦,
但修洞玄与玉篇。
兼行形中八景神,
二十四真出自然。
高拱无为魂魄安,
清净神见与我言。
安在紫房帏幕间,
立坐室外三五玄。
烧香接手玉华前,
共入太室璇玑门。
高研恬淡道之园,
内视密盼尽睹真。
真人在己莫问邻,
何处远索求因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庭经-内景-治生-译文
治理生活的道理并不复杂,但修行洞玄和玉篇的道法。
同时实践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自然流露。
高高举起无为的旗帜,魂魄得以安宁,清净的神明显现并与我交谈。
在紫房帏幕之间安顿,立坐室外,感受三五玄妙。
在玉华前烧香,伸手接引,一同进入太室璇玑门。
深入研究恬淡的道园,内观密视,尽见真谛。
真人就在自己身边,不必询问他人,何必远求因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庭经-内景-治生-注解
治生之道:指维持生计的方法和途径,这里的‘治生’可以理解为生活之道或生存之道。
洞玄:指深奥玄妙的道理或知识,常用于指道教中的高深学问。
玉篇:指道教经典中的篇章,这里可能指《玉清经》等道教经典。
形中八景神:可能指道教中八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神灵或景观。
二十四真:指道教中的二十四位真人,即得道的高人。
自然:在道教哲学中,指宇宙的根本法则和自然规律。
高拱:指高高的举起或拱手,这里可能是指敬仰或致敬。
无为:指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即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干预。
魂魄: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魂指人的精神,魄指人的肉体,这里可能指人的整体生命。
清净:指心灵纯洁无染,是道教修行追求的一种境界。
神见:指神灵显现,可能是指道教修行者与神灵的交流。
紫房帏幕:指道教中神秘的地方,可能指修行者的居所或道观。
玉华:指道教中珍贵的美玉,这里可能指道教的法器或象征。
太室:指道教中的最高宫殿,璇玑门可能是指通往太室的门。
高研:指深入研究,可能指对道教的深入研究。
恬淡:指心境平和,不为外界所动。
道之园:指修行的场所或境界,可能是指道教修行者的理想状态。
内视:指内观,即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密盼:指仔细观察,可能指对内心的深入观察。
真人:指得道的高人,即已经达到道教修行境界的人。
邻:指旁边的人或事物,这里可能是指他人。
因缘:指佛教中的因果律,即因和果的关系,这里可能指缘分或机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庭经-内景-治生-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道教经典,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修行的理念和方法。首句‘治生之道了不烦’表明了道教对于生活的态度,强调顺应自然,不为生活琐事所烦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但修洞玄与玉篇’中的‘洞玄’和‘玉篇’指的是道教经典,此处表达了修行者专注于修炼,研读道教经典,以求精神上的提升。
‘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描绘了道教修行中对于身体和精神的修炼。‘八景神’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八种神功或修炼境界,‘二十四真’则是指道家二十四真经,这些都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出自然’强调了修炼要顺应自然规律,而非人为强求。
‘高拱无为魂魄安’中的‘无为’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干预。此句表达了通过无为而治,可以使人的魂魄得到安宁。
‘清净神见与我言’描绘了在清净的状态下,神明可以与之交流,这是道教修行者追求的境界之一,体现了道教神秘主义色彩。
‘安在紫房帏幕间,立坐室外三五玄’中的‘紫房帏幕’可能指的是道教修行者的居所,‘三五玄’则是指道教中的三清神或五方五老等神祇。这句话表达了修行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道教神明的存在。
‘烧香接手玉华前,共入太室璇玑门’描述了修行者在祭祀和修炼过程中,通过烧香等方式与神明沟通,进入太室璇玑门,这是道教修行者追求的神秘境界。
‘高研恬淡道之园,内视密盼尽睹真’中的‘道之园’指的是道家修炼的场所,‘内视’则是指内观,修行者通过内观来认识自己,追求真理。
‘真人在己莫问邻,何处远索求因缘’强调了真正的修行者应该关注自身的内在修炼,而非向外寻求缘分或他人的帮助,体现了道教的内省和自我完善的理念。